印度电影赏析及特征浅析
印度《流浪者》电影

印度《流浪者》电影《流浪者》是一部印度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爱情和理解的深刻故事。
这部电影由著名导演Santosh Sivan执导,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出色的摄影技巧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流浪者》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使观众深深沉醉其中。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印度的农村地区。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由于家庭的困境,他被迫离开家乡,开始流浪生活。
这位年轻的流浪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和庇护所。
在这个旅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每一个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旅程中,流浪者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孩。
这个女孩与他的遭遇非常相似,是另一个失去家园的流浪者。
两个人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时刻,相互支持和鼓励。
他们的友谊逐渐深化,最终转变成了爱情。
这段爱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在《流浪者》中,导演巧妙地描绘了印度农村地区的生活和人们面临的困境。
影片通过细腻的细节以及真实的场景,展现了贫困和社会不公对生活的影响。
观众们在电影中会看到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以及城市化对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影响。
电影中的演员们也给出了出色的表演。
他们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并通过真实的情感传达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观众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坚韧、勇气和乐观,以及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而女主角则展现了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形象,她不仅经历了困难,还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流浪者》的摄影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导演巧妙地利用画面来表达情感,并通过色彩和构图呈现出不同的心境和氛围。
片中的自然风景也给了观众一种宁静和美丽的感觉,与主人公的艰辛冒险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部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出色。
音乐和歌曲充满了印度文化的魅力,展示了印度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观众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对电影情节的补充和加强,使观影体验更加深入和真实。
《流浪者》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它教导观众们重视和尊重他人,关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大学生印度电影鉴赏

2.有声片时代的开启
无声时代落幕,有声电影入场,歌舞片来袭
(1932~1947)。1932年大量国外有声电影涌入印度市场,
无声电影受此影响产量大幅削减,至1934年年产仅7部,
1935年则完全停产,无声电影退出历史。
1931年,印
度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在印度帝国影片公司诞
生,剧中穿插了10余支歌曲和大量印度传统舞蹈情节,上
。
发展历程
新电影运动 50年代中期具有优良电影传统的孟加拉国邦涌现出一批 青年导演,他们举起“新电影”的旗帜,指出“电影不 是低级水平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手段”, 强调“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和多拍外景,选择 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萨 蒂亚吉特●雷伊,雷伊导演的第一部“新电影”影片 《道路之歌》向观众展示了孟加拉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图 景,获得了第九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人权证书奖”和 其他6项国际电影奖,成为印度电影史中罕见的范例。 到了60年代,印度电影的年产300多部,且多部影片深 受新电影运动影响,反映了印度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
发展
无声影片在题材不断丰富中蓬勃发展 (1911~1931)。1913印度制作了第一部本土 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取材于印度 神话故事,为印度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为后来的印度电影提供了模板。之后又有 《迷人的巴斯玛苏尔》《萨达万和萨维特里》 以及《火烧楞迦城》等电影上映,这些影片 同样是从印度史诗和古老神话故事中取材, 具有浓厚的宗教感染力。发展到1920年,印 度已经拍摄出20部这类故事片。
1
2
3
无声电影繁荣期
有声片时代的 开启
分水岭-印度独 立
4
新电影运动
5
《在辛哈那登》审美鉴赏

《在辛哈那登》审美鉴赏在辛哈那登是一部由印度电影导演阿南德·莱的作品,于2015年上映。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教师马哈维尔·辛格在印度北方邦小城辛哈那登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充满了审美的鉴赏。
《在辛哈那登》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宽银幕画面,展现了辛哈那登的壮丽景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无论是城市的街道还是乡村的田野,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浓郁的印度风情。
同时,影片还运用了精美的服装和道具设计,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生动。
观众们仿佛置身于辛哈那登,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魅力。
《在辛哈那登》的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印度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使得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故事的情感。
尤其是影片中那首名为《Gerua》的歌曲,成为了影片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印度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辛哈那登》的剧情也是其审美鉴赏的重要方面之一。
影片通过讲述马哈维尔·辛格的故事,展现了他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勇敢和坚持。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贫困、教育不公等。
剧情扣人心弦,情节跌宕起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观影体验。
《在辛哈那登》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演员表演。
主演沙鲁克·汗凭借他出色的表演技巧,将马哈维尔·辛格这个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将马哈维尔·辛格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其他演员们也都表现出色,给影片增添了许多亮点。
《在辛哈那登》以其审美鉴赏的特点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无论是视觉效果、音乐、剧情还是演员表演,都展现了导演的才华和创意。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品。
它向观众展示了印度的美丽和多样性,同时也传递了正能量和积极的价值观。
无论是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观众,还是对电影艺术有追求的观众,都值得一看这部精彩的作品。
印度电影分析

印度电影分析——《三傻大闹宝莱坞》印度电影又称宝莱坞电影,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除了其特有的印度舞蹈元素外,华丽已经成为了其另一个代名词。
印度电影的情节很丰富,一部影片经常融合了多种元素。
三大歌舞片中,好莱坞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两个,《芝加哥》《红磨坊》,而第三部就是来自印度的电影《宝莱坞生死恋》。
纯美爱情,伟大友谊,华丽歌舞,惊险悬疑,多种元素融合到了一部电影。
印度拥有当今最庞大的电影市场,每天约有2000万~2500万忠实的印度观众在电影院里体验着各种喜怒哀乐,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影市场,印度也是惟一一个持续能看到观众排队买票看国产影片的国家。
由于印度政府长期把宝莱坞归于二等产业。
印度政府把电影业列为正式的产业,这使得在印度奇特的控制型经济体系有了正式的名分,并首次能合法地得到银行贷款,能发行债券和得到安全保障。
宝莱坞的影片多以震撼人心的情节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吸引世界各地的广大观众。
宝莱坞影片就是凭着异域情调的情节和音乐吸引了西方观众和制片商的眼球,特别是那些制作精美、情节生动的影片。
丹尼博伊尔用好莱坞方式诠释了同名印度小说改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用宝莱坞欢乐团圆爱情万岁歌舞狂欢结尾,规避了书里不容易解释消化的各种社会问题。
在各种风光的背后,宝莱坞电影业面临着其自身的一些困境。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宝莱坞电影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5%,但只有10%的宝莱坞电影能盈利,效率和商业价值与好莱坞电影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这同时也就体现了宝莱坞电影的一些缺点。
印度电影热衷于宣扬复仇、惩恶扬善这类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印度的影评家们纷纷批评印度出产的电影“格式固定,充满老套故事与不必要的歌舞,夸张并明显地脱离现实”。
电影深受《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两大史诗的情节和古梵文传说的影响,比如在过分夸张的情节中宣扬报恩复仇、惩恶扬善的永恒主题;至于剧情形成的套路,则起源于印度本土观众比较喜欢一成不变的公式化剧情。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大 众 文 艺155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宝莱坞”电影以其产量多和特色鲜明闻名于世。
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传统两个方面分析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并揭示了其给我国电影业发展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印度电影;民族特色;现实主义传统本论文属于咸阳师范学院院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SYK319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流浪者》引进我国以来,印度电影以其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真实感人的情节让我国观众耳目一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印度影片更是征服了全球观众。
印度电影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特色鲜明提起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贯穿影片始终的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
印度自从有了有声片以来就听见了歌声: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阿尔德希尔•伊拉尼的《世界之光》里有7首歌;另一部早期印地语影片则贯穿了40首歌曲;更有甚者,一部泰米尔语影片里面的歌曲竟然达到整整60首。
据统计,目前印度故事片每年的产量达到700部左右。
在这700部左右的影片当中,大约500部属于歌舞电影,充满丰富的歌舞元素(多于3个舞蹈场面,且每场歌舞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
印度电影充满歌舞元素的根源在于其民族传统和宗教影响。
印度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宗教领域,印度的歌舞在神庙与殿堂里传承了数千年之久。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
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
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受到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从观影的角度来看,很多印度电影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在影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于调节气氛。
印度电影浅析

地球上的星星
• 本片是一部十分感人 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 度电影,影片诠释的 正是:每一个孩子都 是特别的。
三个白痴
• 1、遗留的社会意识 • 2、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 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 端 • 4、平民对于权利的要 求
谢 谢 观 看!
宝莱坞生死恋
本片是由一对年轻貌美 的男女的爱情故事控 诉种姓制度,汇集华 丽、激情、悲剧于一 身。
的名字叫可汗
• 和其他印度爱情类型 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 本片汇集了相当大的 现实题材,从美国911 后遗症到其他的现实 社会背景。 • 而且影片也是有妇孺 皆知的万人迷影帝沙 克鲁罕担任本片主演。
印度电影浅析
演讲:董红 撰稿: 李秋园 收集资料:成冬梅 制作:孙玥 审稿:刘婷婷
导演三班
印度电影浅析
印度电影的发展及特点 印度歌舞 印度精彩影片 三个白痴
印度电影的发展及特点
• 印度电影近几年的发展 速度迅速主要是由于: 1、受西方影响大 2、经济发展快 2 3、开放的政策
• 印度电影的特点: 1、歌舞:民族特色 2、自然风光:亚热带季 风 3、主题:多以浪漫爱情 为主
印度歌舞
• 印度电影通常是音乐剧,几乎所有影片中 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 • 电影音乐的作曲可以决定一个歌手的成败, 很多影迷只为听到他们喜爱的歌手的歌声。 • 印度电影的舞蹈尤其早期主要以古典风格 为主,当代就已结合西方舞蹈元素。
印度电影舞蹈
印度精彩影片
• 印度有许多的精彩影片,现在就为大 家介绍几部比较好的影片,希望大家 对于印度电影的特点、表现方式、演 员的表演方式等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印度电影鉴赏

印度电影鉴赏印度电影中比较出名的表演技巧都是以歌舞剧形式出现,其歌舞中的特色有色彩华丽的民族服装、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景、浪漫的故事情节、婀娜多姿的激情浪漫的歌舞、节奏明快的旋律,给人一种愉快、轻松的心情和欢乐的气氛。
在所唱的音乐中加入的歌词大多都是以一种独白的形式紧扣影片主题,所跳的舞蹈也极度富有活力,从舞蹈中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变化。
即使是再严肃的电影,也不能没有喜剧场面,所以在印度电影中也不会少了喜剧的加入,有了喜剧电影才更加富有活力和趣味性。
印度电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宝莱坞生死恋》,在这部电影中主要讲述的是地主纳拉彦的儿子戴维生来富贵,少儿时代和可爱的玩伴帕萝青梅竹马,他们一起长大,彼此之间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顾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的不同,他们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这种感情逐渐变成了爱情。
然而好景不长,美好的梦想随着戴维的家人把他送到伦敦读书而破灭,从此帕萝为了自己的爱人能够早日归来,每天点着一盏灯祈祷。
几年过去了,戴维学业学成归来,他被帕萝令人目眩的美丽所征服,渴望她做自己的新娘,却因为阶级之间的不同,他的父母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还在大殿上侮辱帕萝的母亲。
从此,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悲剧就开始了,帕萝被迫嫁给豪门中年长的鳏夫,失去所爱的人的戴维开始堕落沉迷于酒国之中,最后抑郁病危,死在了帕萝家门前,到死他们之间也互相没有见上一面。
一位是婆罗门贵族阶级,另一位是舞娘贱民阶级,因青梅竹马而情定终身,却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导致悲恋结局,汇集华丽、激情、悲剧于一身。
在这部电影中的色彩是非常多姿多彩的,有华丽的服装和像皇宫一样气派豪华的大殿、美丽的风景,再加上美丽动人的女主角,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美不胜收,同时还夹杂着剧情中的悲剧所给人的惋惜之情。
印度电影中现代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天赐良缘》,而它所表现的一种形式是与《宝莱坞生死恋》截然不同的一种风格。
两部电影中的女主角是同一个人,《天赐良缘》中表现的更多是一种欢快的气氛,在当中还加入了很多喜剧元素,不免时不时让人开怀大笑,给观众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浅读印度电影

浅读印度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印度电影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
我们就这么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而且一提起印度电影,那让人亢奋的印度歌舞剧总让我们耳目一新,为之印象深刻。
或许这就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差别的印度文化。
但是,如果仅从歌舞剧来看印度电影和印度文化,这就不免过于片面。
单从表面上的独特服装以及仪式,当然包括歌舞剧,从视觉上告诉我们这就是印度,这就是印度的文化。
但是印度电影的厚重与独到却不在此,它更期盼的是化解印度国内深刻的社会矛盾,种族冲突,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时代赋予印度电影如斯沉重的历史任务,所以印度电影才有如此的厚重与韵味。
印度电影,它在某些方面,移承了美国电影,例如言论自由。
它和美国电影想要表达的主旨殊途同归,它毫不讳言国内政府某些方面的错误以及不作为,它也毫不顾忌国内某些激烈的社会矛盾。
这一点在印度电影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到《未知死亡》,它无处不现印度国内那些肮脏的贫民窟,同时一方面又极尽奢华的表达了印度富人的生活,这样极尽强烈的贫富差距艺术的体现在电影里,充分展示了印度的现状。
除了贫富差距,我相信印度电影里,还有一项更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种族冲突,穆斯林和印度徒都有着自己崇高的宗教信仰,并且泾渭分明。
我不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所以我没有发言权。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并且一直困扰着印度政府和人民。
《我的名字叫可汗》:“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坏事的坏人,这是人类唯一的区别。
”电影以它独有的艺术形式充当着政府的发言人,循序的奉劝穆斯林和印度徒。
转而一想中国电影,似乎中国电影身上就是欠缺这样的大气与厚重。
它好像不敢妄论中国的国情,它没有这方面的言论自由。
它不是活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就是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要不就是死在一片恶搞中。
总之,它回避了现实。
而印度电影,它不会为了讳疾忌医,而不肯展露社会疾病,相反地,它遵循医嘱。
由此印度电影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让我们觉得亲近,落泪,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电影赏析及特征浅析
姓名:张彦兰学号:2008040045 院系:2008级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情字路上》所描述的是爱情故事。
三个年轻人来到了古鲁克学院,古鲁克学院的掌管者用自己的理念:传统、荣耀、律己管理学校,一旦有人谈论爱,就意味着被开除出学校。
三个年轻人在初来这个新的环境中,都邂逅到了他们的意中人。
但是校规和校长成为了他们追求爱的障碍。
也在这时,来了一位教音乐的老师。
其实这位老师就是当初爱上了校长的女儿,因而违反了校规,被校长开除出去,而校长女儿也因为他的开除而自杀的。
他的理想是希望古鲁克学院在他的到来后,使之能有所改变,变的充满爱,充满音乐。
于是,他帮助这三位年轻人最终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
在长期的波折后,终于用爱感动了顽固的古鲁克学院的校长,使古鲁克学院充满了阳光、音乐和爱。
故事很平淡、并不深刻,但电影的表现手法很给人新奇的感觉,看过之后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电影中穿插了大量的歌舞,这可能是印度电影的特点,我并不反感这个特点,我也觉得音乐的节奏很好。
电影中配之以歌、舞,似乎是更能体现“印度式的浪漫主义”,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很不一样。
《宝莱坞生死恋》中帕萝(Paro)和德夫达斯(Devdas)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人感情益深,彼此缘定终身。
但青年的德夫达斯被父亲送到英国求学,帕萝若一直痴心地等他回来。
十年以后,德夫达斯学成归来,满以为可以娶帕萝为妻,但是自己的母亲卡萨亚却拒绝接受宝若做儿媳。
理由是门不当户不对。
由于卡萨亚在公开场合辱骂了帕萝的母亲,她一气之下把女儿嫁给意味富有的鳏夫。
德夫达斯与帕萝决定私奔,但是被德夫达斯的父亲发现,宝若再次受辱。
德夫达斯离家出走,并且给宝若留下一封信,劝她忘掉他,伤心欲绝的帕萝听从母亲的安排远嫁他乡。
与此同时,德夫达斯走向了自我放逐和自我毁灭。
他沉浸在酒精的麻醉当中。
但是始终无法消除失去帕萝的痛苦。
名妓山德拉姆对德夫达斯一往情深,但是始终无法取代帕萝的位置,无法获取德夫达斯的心。
德夫达斯在四处流浪沈溺杯酒之中,最后抑郁病危。
但为了完成一个他对帕萝的许诺,他抱着病跋山涉水来到帕萝跟前,只为了再看最后一眼。
就这样,德夫达斯怀着对昔日恋人的爱情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本片藉由一对年轻貌美的男女的爱情故事控诉种姓制度,一位是婆罗门贵族阶级、另一位是舞娘贱民阶级,因青梅竹马而情定终身,却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导致悲恋结局,汇集华丽、激情、悲剧于一身。
导演桑杰·里拉·班萨里将印度上流社会的场景发挥到了极致。
印度电影之所以多传奇性质的题材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印度人收入水平低下,电影是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是他们摆脱生活重压寻求心灵慰籍的工具。
印度各地影院林立,票价极其便宜,在大城市里一般是1—2美元,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只有10美分。
电影在印度是穷人都能够承担得起的大众化的消费。
在许多电影里那些传奇故事,有浪漫的爱情而没有现实的残酷,有歌舞升平的幻像而没有追求生存的竞争,为普通大众带来的娱乐,也带来了暂时的逃避之所。
而且,印度是个教育水平尚且落后的国家,民众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
电影里多采用歌舞的表现形式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接近,因此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
理解和接受。
不象中国也不象许多西方国家,歌舞只是节庆或娱乐的形式,在印度,歌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人随时随地都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然而,诸如西方大片《芝加哥》这类的歌舞片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它纯粹地是表达歌舞的艺术魅力。
印度电影则用歌舞表达情节和人物情感,歌舞的艺术魅力在这里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用以表达情节的一种手段。
印度电影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明了,有时几近程式化的地步,即一个主题,三段舞蹈,六个插曲,最后是大团圆收场。
一个主题:印度电影多为浪漫爱情片。
其经典剧情是,一个正直的小伙子遇见美丽善良的姑娘,两人相爱了,不料却被一个恶棍阻挠。
结尾通常以小伙子用拳脚或武器击败恶棍将故事推向高潮。
三段舞蹈:一般说来,宝莱坞的电影都可以被看作是歌舞片。
印度电影歌舞以色彩华丽的民族服装、动人的音乐、浪漫的故事情节、婀娜多姿激情浪漫的歌舞、节奏明快的旋律,气势恢宏的场景,倾情演绎高水平的印度宝莱坞歌舞。
此外,每部电影不能少于5首歌。
最令人佩服的便是女歌手拉LataMangeshka她在其总共60年的职业生涯中共录制了50 000首歌!
六个插曲:印度电影也有一些令人永远不明白的地方,比如为什么当男女主角决定在名胜古迹或闹市街头舞上一曲的时候,总有许多路人加入,并穿着整齐的民族服装。
而且你也可以肯定男主角一定不会爱上女主角,除非他们在电影一开始就在大雨中跳过舞。
当影片结束的时侯男主角会发现一直在照顾他的保姆竟是他的妈妈,而那个他一直与之反抗斗争的却是他的哥哥,总检察官一定是他的父亲,而法官也是他的叔叔。
大团圆结局:即使是再严肃的电影,也不能没有喜剧场面。
不管主人公经历多少苦难,结尾都是以大团圆收场。
因为进电影院的穷人很多,日子过得穷苦,花钱看电影就不希望再看苦难的结局。
因此,印度电影似乎总是唱唱跳跳,打打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