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浅埋偏压短隧道出洞施工技术

合集下载

浅析小净距浅埋偏压公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浅析小净距浅埋偏压公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浅析小净距浅埋偏压公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摘要:在特殊地质条件下修建隧道已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一大趋势。

隧道施工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隧道洞口处的施工技术,隧道浅埋偏压断段的复杂地形对隧道施工造成了许多障碍。

在此基础上,技术分析了偏压小净距隧道洞口的施工。

关键词:偏压小净距;隧道;洞口由于施工过程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以及衬砌稳定性差和地面变形,短净距离隧道的施工会导致隧道塌陷。

事实上,这种危险是由于地形的不对称或地质变形的多样性造成的。

一、慨况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复杂,丘陵和重山分布广泛,各类道路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隧道建设工作。

在这些隧道中,特殊的地质和地形条件、线路方向、线性要求和工程成本往往使双洞隧道左右线间距难以满足规范的要求。

与传统的双洞隧道隧道相比,小净距隧道的优点和缺点主要有:1.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的地质条件、线路配置和线路控制,促进了线路的总体规划和优化,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作为一种新型的隧道结构,其技术理论还不够先进,实践经验有限。

为此,在短距离隧道的设计和施工中,有许多关键技术,如标准条件和有效的加固方法、支护结构参数设计。

但如相邻隧道施工工程相互爆破影响评价问题,如价格和控制标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监测测量系统和监测基地等,都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另外,隧道洞口通常位于极低的碎裂层,如高变形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监测系统、监测标准和长期运营安全评估方法。

隧道开挖后,倾斜堆积、残积、等岩较不稳定,很难形成有效的承载拱,工程易发生滑坡和冒顶。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二、隧道施工过程基本理论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岩体初始应力场发生变化,围岩在地应力作用下的应力重分布形成新的平衡。

开挖前,开挖边界上的颗粒处于一定的初始应力状态,一般通过卸荷过程实现应力重分布。

因此,正确模拟卸荷过程是地下工程数值模拟的一个重要方面。

隧道开挖后,围岩从变形到最终破坏有一个时间过程,包括开挖面持续推进时围岩压力释放的时间效应和围岩介质的流变效应。

小净距隧道进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技术

小净距隧道进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技术

小净距隧道进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技术文章通过工程实例,对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的地表加固,反压护拱,超前锚杆支护、中间岩柱加固、洞身开挖、监控量测等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标签:小净距;浅埋偏压;施工技术1 概述1.1 工程概况闻垣高速公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东北部,东接河南济源至邵源高速公路,进而连接二广高速,西连大运高速,是晋南地区又一条重要的出省通道。

该公路的建设,对于完善山西省公路网、缓解连霍高速公路开封、洛阳、三门峡间的交通压力和运城市挺进中原,走向沿海,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和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隧道总体概况大虎峪1#隧道位于山西省绛县大虎峪村,隧道闻喜端临涑水河,接寨子2号特大桥,垣曲端临殷家沟,接大虎峪2#隧道。

该隧道所处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中低山地貌,隧道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山顶覆盖薄层黄土状亚粘土,斜坡上基岩大多裸露,沿线植被不发育,仅有极少量灌木丛。

隧道双洞轴线净距闻喜端为16.0m,济源端为19.5m,整个隧道按小净距隧道考虑。

该隧道左线长1333m,右线长1330m。

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单洞净宽10.25m,单洞净高5.0m,左洞进口明洞长10m,右洞进口明洞长5m。

1.3 进口浅埋偏压段隧道情况大虎峪1#隧道进口端左线K24+403-K24+375段和右线YK24+405-YK24+380段均为Ⅴ级围岩偏压隧道,其中左线处于浅埋段,该段洞身埋深浅,仅有0.5m的覆盖层,并且洞顶左侧山体自然坡度较陡,最陡处55°,洞身处于严重浅埋偏压状态,属于典型的隧道贴坡进洞情形。

文章将重点介绍大虎峪1#隧道左洞进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技术。

大虎峪1#隧道左洞进口浅埋偏压段围岩为Ⅴ级强风化混合花岗片麻岩,局部为弱风化,粗粒变晶结构,片麻状结构,岩质软,节理裂隙发育,岩体主要呈碎(石)状镶嵌结构,围岩稳定性很差,施工易坍塌,处理不当容易出现大塌方。

2 进洞前施工技术措施2.1 明洞挖掘施工为保障工程安全,避免工程设施遭受地下水和降水浸润影响,在挖掘作业开始前,施工人员要先做好洞口附近的防水处理。

【精品】浅埋偏压小净距公路隧道开挖施工

【精品】浅埋偏压小净距公路隧道开挖施工

浅埋偏压小净距公路隧道开挖施工京包高速公路工程组长:刘泽编写人:蒲晓容发表人:蒲晓容小组所在单位:中铁二局四公司京包高速公路第七项目部小组名称: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施工QC小组目录一 QC小组基本情况 (1)二工程简况 (3)三选题理由 (5)四现状调查 (6)五小组活动目标 (7)六原因分析 (7)七要因确认 (8)八针对要因制定对策措施 (9)九实施对策 (11)十效果检查 (14)十一主要成果 (15)十二巩固措施 (15)十三总结及下一步打算 (16)附图 (17)浅埋偏压小净距公路隧道开挖施工年度 小组名称 获奖情况 2003 长管棚科研QC 小组 省、局优秀 2003 监控量测科研QC 小组 省、局优秀 2003 CRD 工法施工QC 小组 局、处优秀 2003 超深基坑施工QC 小组 局、处优秀 2003 暗挖风道注浆QC 小组 局、处优秀 2004 暗挖车站顶纵梁施工QC 小组 国家、省优秀 2004 大跨度浅埋暗挖地铁开挖施工QC 小组 局、处优秀 2005 城区浅埋暗挖地铁施工安全文明工地建设QC 小组局、处优秀 2005 北京地铁支撑拆除代换QC 小组部、局优秀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施工QC 小组活动会议室(二)、小组历年活动简况左右线隧道暗洞横断面图㈣施工环境隧道洞口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太平庄村小虎峪沟深沟内。

隧道洞口偏压严重,左线隧道左侧最小覆盖层厚度96cm ,右侧覆盖层厚度达24m ;右线隧道左侧拱部最小覆盖层厚度仅1.26m ,右侧覆盖层厚度10m 。

左右线隧道暗洞洞口纵向错开布置,纵向间距43m ;左右线隧道横向开挖边线之间最小距离8.31m 。

隧道开挖跨度达16.2m ,开挖高度11.65m 。

隧道洞口段围岩为Ⅳ级围岩,从上到下围岩为全风化泥晶白云岩、强风化泥晶白云岩、弱风化泥晶白云岩。

ZK33+787行车道中线%21:0.31:0.510146.5716.211.650.96左线隧道暗洞口部横断面图1:0.31:0.51.26地面线16.28.1110行车道中线右线隧道暗洞口部横断面图隧道开挖线隧道开挖线隧道明洞开挖图片1、受地形限制,隧道洞口段集浅埋、偏压、小净距为一体,施工难度非常大隧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世界文物保护区内,隧道洞口不允许设置在外部,受山体倾斜等影响,隧道洞口设置在小虎峪沟深沟内。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及支护技术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及支护技术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及支护技术摘要:隧道建设工程中,经常会开展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建设,而在施工期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需要在建设时引用隧道开挖及支护技术,才能有效预防病害。

在应用开挖及支护技术时,需要施工人员掌握技术的施工要点,才能充分发挥出技术的功用,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本文以某隧道工程为例,针对隧道开挖及支护技术的重要性、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同类工程建设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支护技术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是位于分离式隧道与连拱隧道之间的一种隧道结构形式,此结构应用于实际建设中,小净距隧道与分离式隧道相比,具有占地较少、连续难度低等优势;与连拱式隧道相比,小净距隧道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且施工工期短和施工质量易控制。

虽然此结构形式得到了普遍性运用,但是坍塌事故在近几年频繁发生,对隧道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坍塌事故的产生与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自身病变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及支护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加强隧道开挖及支护的必要性隧道结构稳定是保障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的基本条件,维持隧道结构稳定是隧道工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隧道施工作业与运营安全性能是与隧道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具有直接关联性,因此在建设隧道时要以保障隧道结构稳定为建设核心。

在开挖隧道卸荷时,会因为释放围岩所承受的荷载力而造成围岩失去约束力,应力平衡因遭到破坏而使得应力重新分布,导致隧道系统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隧道体系由支护结构失稳而波及到围岩失稳。

在此背景下,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能降低,导致隧道体系中的围岩稳定性也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浅埋偏压型软弱性质的围岩隧道,支护与围岩的状态属于紧密接触的过程,并且两者会同时产生作用,导致支护结构稳定性缺失。

由于支护结构丧失了支护能力,造成围岩坍塌或者是滑移,最终促成隧道整体系统稳定性丧失。

因此,需要针对隧道内的坍塌体进行高效处理,并且还要加强研究支护技术,可以有效保障施工作业继续开展,还可以逐步形成技术体系,对隧道工程运营的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该如何施工?

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该如何施工?

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该如何施工?
发育、突泥突水安全风险高的Ⅰ级风险隧道。

因此根据围岩特点,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反馈信息,进行隧道出入口相向平行施作,左右洞进出口相对施作,即四个工作面。

隧道出口属小净距,为确保施工安全,暗洞首先施工右洞,待掌子面掘进2倍开挖跨度后左洞方可进洞。

引言:
中山顶隧道因地址地形原因,穿越区域虽岩层单薄,岩性单一,构造简单,但为高度角逆断层,破碎带中以碎裂岩为主体。

受断裂构造带及影响带的影响较大,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因此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开挖易失稳。

且中山顶隧道左右洞进口均位于直线上,隧道内纵坡基本为单向坡,坡率为0.94%,仅出口段140米为逆向-0.5%坡。

这就使隧道在开挖时容易造成洞口坍塌等安全问题。

在隧道施工中,如何开展安全、快速、经济的偏压、小净距施工方案,已成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重大课题。

1.工程概况
1.1设计概况
中山顶隧道左右洞进口都位于直线上,左洞出口位于半径1800m。

软弱围岩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软弱围岩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软弱围岩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项目小净距隧道为例,通过对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总结出一套小净距隧道施工控制技术,在施工质量、安全,效益、进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为同类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提供借鉴资料。

关键词:小净距爆破监控偏压软弱围岩一、小净距隧道简介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迅速,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逐渐向山区延伸,公路隧道数量和型式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国隧道建设型式和规模也不断发展,分离隧道、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的建设规模与数量也将不断增加。

路线沿河傍山,拉开路线间距,对隧道洞外路基、桥梁等方案有较大影响,桥隧相连,采用分离式隧道方案对洞外桥梁布设和工程规模控制有较大影响,中短隧道:受路线整体线型技术指标控制,调整隧道间距自由度低。

为减小路线间距,国内逐步修建了一批连拱隧道。

连拱隧道存在的问题:施工工序较为复杂;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易发生开裂渗漏,防水性能较差。

基于上述因素,加上高速公路建设中强调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率,小净距隧道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欢迎。

小净距隧道既能解决接线难、土地利用率,简化工序等问题,又较连拱隧道施工造价低、难度低。

继连拱隧道之后,国内出现了首批的小净距隧道:(图1:国内首批小净距隧道)1、小净距隧道指的是围岩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存在相互影响的双洞隧道结构,介于分离式隧道和连拱隧道之间。

而中隔墙最小合理净距指的是能保证小净距隧道施工中隔墙塑性区不重叠的中隔墙厚度。

目前对中夹岩的术语应用上较为混乱,有中间岩柱、中岩柱、中夹岩、中岩墙等。

(图2:小净距隧道分类)2、偏压隧道成因:偏压隧道指的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围岩压力呈不均匀性分布,使得支护承受偏压荷载的隧道。

隧道产生偏压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和施工三个方面。

3、地形因素:隧道顶部覆盖层相对较薄,地表有明显倾斜的土质并且松散的围岩,由于地形原因引起的偏压主要有单侧偏压、双侧偏压、隧道轴线与斜坡走向平行、隧道轴线与斜坡走向斜交等类型。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摘要:隧道施工中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小净距浅埋隧道,该类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大,应加强控制。

为此,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工程主要特点、难点,对隧道施工中的洞口段、洞身工程开挖与支护、中岩柱加固等技术要点展开探讨,同时采取了合适的技术措施,有效保证了隧道掘进、支护等施工的推进。

关键词:隧道工程;浅埋小净距;大断面;施工技术;在建设高速公路时,经常可能需要建设隧道,但隧道施工地质环境特殊,易受到水文、线形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会选择设计小净距隧道。

但是,很多小净距隧道的技术仍处在实践检验和理论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和认识,研究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概况巫溪—开州高速公路WYKTJC2项目起讫里程分别为K99+780、K118+369.408,项目全长超过18km,主要涉及路基、桥涵、隧道、改路改沟等方面的施工。

本项目处于四川盆地东侧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域,项目中,横梁子隧道被设为小净距段隧道,左、右两幅的桩号分别为ZK103+626—ZK104+032、K103+618—K104+026,长度分别为406m、408m,最大埋深分别为118m、121m。

2工程主要特点及难点(1)隧道使用了Ⅳ、Ⅴ级围岩进行建造,该隧道属于典型的软弱围岩结构,由于其开挖断面可达106~113m2,属于典型的大断面隧道。

因此,在本项目施工的时候,尤其需要关注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本隧道属于小净距隧道,中岩柱厚度维持在1.28~2.63m 范围内,考虑到隧道左、右洞的施工会互相干扰,因此,中岩柱的稳定性将对施工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3)隧道地质条件特殊,地质中包含了煤地层、瓦斯,施工过程中隐藏了较大的安全风险。

(4)勘测发现该隧道埋深较浅,出口端出现明显偏压,周围还分布了村庄、建筑、公路等,来往车辆频繁。

测量得该项目最大埋深达38m,施工过程中极有可能会造成坍塌、开裂和沉降等问题。

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进洞口施工工法

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进洞口施工工法

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进洞口施工工法一、前言隧道建设是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洞口施工工法是隧道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进洞口施工工法是一种常用的施工方法,它具有一定的工法特点和适应范围。

本文将介绍该工法的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和经济技术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例来加深读者对这一工法的理解。

二、工法特点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进洞口施工工法的特点如下:1. 小净距浅埋:该工法适用于净距较小、地表覆盖浅的隧道进洞口施工,尤其适用于城市地区道路和铁路的建设。

2. 偏压施工:该工法采用偏压施工技术,通过输送管道将混凝土从洞外输送到洞内,保持洞内的正常通风和施工环境。

3. 施工速度快:偏压施工能够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缩短了施工周期。

4. 施工质量可控:通过科学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能够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三、适应范围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进洞口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地表覆盖浅:适用于城市地区隧道建设,尤其是道路和铁路的建设,因为这些地区的地表覆盖较浅。

2. 净距较小:适用于净距较小的隧道进洞口施工,因为小净距能够减少施工空间和施工难度。

3. 施工速度要求高:适用于对施工速度有较高要求的项目,通过偏压施工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4. 施工质量要求高:适用于对施工质量有较高要求的项目,通过工法特点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施工质量。

四、工艺原理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进洞口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将混凝土通过输送管道从洞外输送到洞内,然后在洞内进行浇筑。

具体的工艺原理如下:1. 确定净距和埋深: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隧道的净距和埋深。

2. 安装输送管道:在进洞口的上方安装输送管道,确保管道的稳定和安全。

3. 准备混凝土:在洞外准备混凝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浇筑的时间和量。

4. 开始输送:启动输送机械,将混凝土通过输送管道输送到洞内。

5. 浇筑混凝土:在洞内进行混凝土浇筑,保持浇筑过程的平稳和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净距浅埋偏压短隧道出洞施工技术发表时间:2019-07-22T14:47:21.6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王懿杰[导读] 摘要:山岭重丘区隧道洞口段常存在浅埋偏压现象,需大范围开挖进洞,存在施工安全性差、环境破坏大等问题,利用石渣回填、平衡隧道单侧偏压力,并通过明洞暗做的方式,做到隧道开挖安全出洞。

龙岩永杭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福建龙岩 364000摘要:山岭重丘区隧道洞口段常存在浅埋偏压现象,需大范围开挖进洞,存在施工安全性差、环境破坏大等问题,利用石渣回填、平衡隧道单侧偏压力,并通过明洞暗做的方式,做到隧道开挖安全出洞。

本文就福建省永杭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松树坪隧道,施工中对明暗交界段采取明洞暗挖技术为施工案例,阐述了偏压状态下隧道明洞暗挖技术原理和技术流程,该技术既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施工,又节约了公路建设用地,避免了高边坡开挖,极大地保护了周边原生态环境,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小净距;偏压;短隧道;出洞;施工技术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级公路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迅猛发展。

隧道在公路建设中,特别是在山岭重丘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否快速、安全、顺利进出洞是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有些隧道洞口存在浅埋偏压现象,需大范围开挖进出洞,存在施工安全性差、环境破坏大等问题。

福建省龙岩永杭高速公路A2合同段由中建路桥有限公司承建。

该合同段内松树坪隧道为小净距浅埋偏压短隧道,左洞进口段山体坡面与路线基本平行,且洞口段存在偏压,右洞不存在偏压现象,隧道开挖是从出口向进口开挖,左右洞在进口段采用右洞先出,回填左洞偏差位置,再出左洞,出洞方式采用明洞暗挖单洞出洞施工技术。

1 基本情况福建省龙岩永杭高速公路松树坪隧道左洞起讫桩号:ZK30+138~ZK1+694,全长556m;右洞起讫桩号:YK30+134~YK30+695,全长561m,为小净距浅埋偏压短隧道,中夹岩最小净距为9.36m,主洞净宽10.9m,设计时速为80Km/小时。

隧道左洞进口段为浅埋偏压段,右洞进口段不存在偏压。

松树坪隧道左洞进口段设计为Ⅴ级围岩,实际为Ⅳ级围岩,采用φ50×5mm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长度5m,环向间距为50cm,纵向间距为2.8m,外插角15°。

松树坪隧道的施工方法是由出口向进口进行施工。

由于本隧道属短隧道,再从进口处进洞,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且安全风险大。

2 施工方案确定经实际现场勘查发现,地表为裸露的中风化砂岩,经初步判定为Ⅳ级围岩,植被发育,坡地天然坡度约25~45°左右,地表水不发育,成洞面覆盖层厚度约1.5~2.6m,工程地质情况相对稳定。

针对进洞口段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情况,为保证隧道安全出洞,最终确定了“先对右洞进行超前支护,缩短开挖步距,采用明洞暗做方式出洞,然后利用弃渣回填左洞偏差段,左洞进行超前支护,缩短开挖步距,左洞安全出洞”的方案进行组织施工。

3 支护工艺参数控制出洞段支护形式为:开挖后先湿喷4cm厚砼,然后打中空注浆锚杆,挂钢筋网,架设钢支撑,施作超前锚杆,最后喷射至设计厚度。

(1)中空注浆锚杆采用φ25mm,长度为4m,环向间距为0.8m,纵向间距为0.8m,呈梅花状布置;(2)钢筋网采用φ6mm钢筋网,网格间距为20×20cm;(3)钢支撑采用20b型,纵向间距为0.7m;(4)超前锚杆采用φ50×5mm无缝钢管,长度为5m,环向间距为50cm,纵向间距为2.8m,外倾角15°。

4 施工过程(1)施工准备工作在出洞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经过综合考虑,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因该隧道先前采用由出口单洞掘进施工,且左洞进口段属于浅埋偏差地段,出洞难度较大,进口成洞面设计桩号为K30+138,经实际测量成洞面桩号约为K30+134,明洞暗作约4m。

为确保安全出洞,经认真分析后决定从K30+144开始施作超前锚杆。

(2)开挖与支护隧道进口围岩级别低,为中风化砂岩,整体稳定性好,隧道开挖方式采用上下导坑预留核心土法。

每循环进尺控制在80cm内(一般为一榀70cm),每工作循环控制在八小时之内。

为防止振动对地表的扰动,药包的用量为普通Ⅳ级围岩开挖用量的2/3。

开挖完毕后立即进行喷锚,首次喷射4cm厚C25砼,然后架立拱架,在拱脚位置设置φ22mm锁脚锚杆,长度3.5m,每榀设置10根。

中空注浆锚杆和超前锚杆严格按照施工方案中设定的长度、间距进行布设,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喷射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若围岩情况较差,可适当调小拱架间距。

(3)石渣回填处理偏压右幅出洞后用多余石渣回填左洞左侧的偏压位置,回填动作要小,以避免扰动围岩,回填高度应至少超过拱顶1m,要求左洞两侧受力对称,回填完毕后打系统锚杆挂网喷锚。

(4)施工注意事项开挖保持合理的工序,开挖轮廓力求圆顺,以较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尽可能避免过大的扰动围岩;严控拱架、超前小导管、喷射混凝土和系统锚杆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引起塌方;及时架立型钢拱架,严控循环进尺,缩短循环周期,边开挖边支护,以免掉块和坍塌。

加强隧道围岩量测工作,为保证施工安全提供真实可靠地数据。

5 实施效果松树坪隧道进口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图松树坪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汇总表(单位:mm)松树坪隧道在出洞过程中,未发生任何塌方掉块现象,出洞口边坡植被没有遭到破坏,基本是零开挖出洞。

同时根据隧道量测结果显示:左右洞进口处支护表面状况良好,未发现肉眼可见缝隙;洞口地表沉降观测最大值为2.33mm,最大沉降速率为-0.08mm/d;监测断面周边位移最大值为24,03mm,最大位移速率为-0.21mm/d;拱顶下沉累计下沉数值为8.50mm,下沉速率为-0.17mm/d。

根据以上围岩变化情况,表明围岩较稳定,采用单向掘进出洞,出口处利用明洞暗作方式施工过程安全,零开挖出洞,对周边环境未造成破坏,实施效果较好。

(出洞效果图如下)6 经济效益分析如果按照常规施工方法,从进口段进洞,在距离进口处30m附近进行贯通,这样就需在进口处重新建设二衬台车、风、水、电设施,增加喷射混凝土运输运距、场地硬化等,增加成本。

具体经济效益分析如下: 1、按照常规施工费用计算:水井费用:深10m,每米市场价1500元,水泵管线费用2000元,共计17000元;空压机购置、安装、检测费用总计:约135000元;增加喷射混凝土运距费用:6.85m3/m×60m/两洞×8元/运距=3288元;隧道台车订购、安装费用:约800000元/台;场地硬化及其他费用:20m×10m×0.18m×372.7元/m3=13417元。

由于隧道进口临近桥梁,施工用电方便,不存在费用。

合计:17000+135000+3288+800000+13417=968705元。

2、按照明洞暗作增加费用计算:φ25中空注浆锚杆:125m/每延米×8m/两洞×56.68元/m=28340元; φ50×5mm超前注浆锚杆:66.1m/每延米×8m/两洞×65元/m=34372元; 20b钢支撑:1233.84Kg/榀×12×6.7元/Kg=99200元;钢筋:(135.36×12+54.61×8)×4.68元/Kg=9646元;φ22mm锁脚锚杆:4m×10根/榀×12榀×12.98元/m=6230元; C25喷射混凝土:6.85m3/m×8m×779.97元/m3=42742元。

合计:28340+34372+99200+9646+6230+42742=220530元经济效益分析:968705-220530=748175元。

采用单向出洞可以节约成本约748175元。

7 体会和总结隧道工程施工由于地质条件的千变万化,尤其是不良地质地段的处理,只有认清地质实际情况,根据“岩变我变”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方案和措施才能获得成功。

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具体做法如下:(1)遵循隧道施工的原则,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有效措施。

施工中必须遵循“先治水、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早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方能确保安全施工顺利进行。

(2)施工方案优化,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有效措施。

施工方案的选定必须安全可靠、切合实际,征求各方意见,达成一致。

而且方案的选定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不能单从进度着想,应综合考虑安全和经济效益考虑。

(3)快速通过不良地质地段,早衬砌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有效措施,否则使隧道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更不利于隧道施工安全。

(4)加强围岩量测,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有效保证措施。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对拱顶下沉、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地表沉降、洞口倾斜量测等监控措施,及时反映隧道围岩变形状态,为围岩变形控制和施工工艺参数调整提供真实而重要的依据。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地质地形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才能在施工中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王红雨.V级浅埋偏压隧道出洞方案[J].山西建筑.2008[2]陈尧.香耳山小净距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方案动态研究[D].西华大学.2015[3]邓杰夫.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优化与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5[4]刘泽.浅埋偏压小净距公路隧道开挖施工技术[J].市政技术.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