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这个令人生畏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最为棘手的挑战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癌症的理解日益深入,尤其是对免疫系统在抗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近年来,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它们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从三个核心观点出发,结合数据统计分析,对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二、核心观点一:PD1/PDL1抑制剂的突破与局限2.1 突破性进展近年来,PD1/PDL1抑制剂的研发无疑是抗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

这类药物通过阻断PD1受体与其配体PDL1的结合,解除了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自2014年首款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获批以来,多个同类药物相继问世,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等,它们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长期生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2 局限性分析PD1/PDL1抑制剂并非万能钥匙。

一方面,由于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约70%80%的患者对这类药物不敏感,原发性耐药问题突出。

另一方面,即便是初期响应良好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获得性耐药,即在治疗过程中肿瘤逐渐适应并逃避免疫攻击。

这类药物还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肺炎、肠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提高响应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三、核心观点二:组合疗法的兴起与挑战3.1 组合疗法的优势面对单一疗法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组合疗法。

其中,“溶瘤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组合尤为引人注目。

溶瘤病毒作为一种新型生物疗法,能够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同时释放肿瘤抗原,促进免疫反应。

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的巨大挑战。

它就像是一个狡猾的敌人,不断地变异、进化,让治疗变得异常艰难。

但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癌症的斗争,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研究,寻找能够有效对抗癌症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类药物的研发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性1. 理论基础癌症之所以难以治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诱导新血管的生成,从而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这就是所谓的“肿瘤血管生成”。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血液供应,肿瘤就像是被切断了粮草的敌军,自然会陷入困境。

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就成了一种有效的抗癌策略。

2. 重要性传统的化疗和放疗虽然能杀死癌细胞,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不小的损伤。

而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则更加精准,它们主要针对肿瘤血管,对正常细胞的伤害较小。

这样一来,既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又能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研发现状1. 现有药物及其局限性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比如贝伐单抗。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药物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这些药物的价格通常都比较高,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负担得起。

2. 研发中的新型药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发新型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

这些新药不仅在机制上有所创新,比如同时靶向多个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以提高疗效并降低耐药性风险;而且在给药方式上也进行了改进,比如开发口服剂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新型药物还注重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疗法、放疗等)的联合应用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数据统计分析1. 药物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根据最新的市场研究报告,全球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努力攻克的难题。

而肿瘤干细胞,作为癌症的“种子”,其研究进展直接关系到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未来走向。

咱们就从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一下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研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力求用大白话把那些高大上的科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一窥门径。

一、肿瘤干细胞的理论基础1. 肿瘤干细胞的概念简单来说,肿瘤干细胞就像是癌细胞中的“超级英雄”,它们拥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其他癌细胞的超能力。

这些细胞数量虽少,但作用巨大,它们是肿瘤生长、复发和转移的关键所在。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精准地定位并消灭这些“超级英雄”,那癌症治疗岂不是事半功倍?2. 肿瘤干细胞的特性肿瘤干细胞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们的“不死之身”,即极强的致瘤性,只需少量便能维持肿瘤的持续生长;二是它们的“变形记”,能够分化成多种癌细胞,适应不同的环境;三是它们的“隐身术”,在体内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治疗增加了难度。

二、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1. 现有药物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的抗肿瘤药物,大多针对的是快速分裂的癌细胞。

但问题在于,肿瘤干细胞往往分裂速度较慢,甚至处于休眠状态,这让传统药物难以奏效。

这就好比用大炮打蚊子,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伤及无辜。

2. 新靶点的探索为了打破这一僵局,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的靶点。

比如,针对肿瘤干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记物,开发能够精准识别并杀伤这些细胞的药物。

这就好比为大炮装上了智能瞄准镜,让治疗更加精准高效。

三、数据统计分析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 药物筛选效率的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我们可以对海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找出最有潜力成为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候选者。

这大大提高了药物研发的效率,缩短了上市时间。

2. 临床试验数据的深度挖掘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疗效差异,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长,成为当今最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1. 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抗肿瘤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重要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转移和耐药等过程,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目前已经开发成功的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抗VEGF药物、EGFR抑制剂、HER2抑制剂、CDK4/6抑制剂、PARP抑制剂、PD-1抑制剂等。

其中,抗VEGF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EGFR抑制剂主要包括厄洛替尼、吉西他滨等,主要用于治疗肺癌、结直肠癌等。

HER2抑制剂主要包括曲妥珠单抗、帕托珠单抗等,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等HER2阳性肿瘤。

CDK4/6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等肿瘤,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PARP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等肿瘤,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修复和存活。

PD-1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肺癌等肿瘤,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好地对抗肿瘤细胞。

2. 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抗肿瘤靶向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现有的抗肿瘤靶向药物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治疗效果有限、耐药性、治疗费用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质量,未来的研究和发展主要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未来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可以精确地分析患者肿瘤的基因变异、蛋白表达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联合治疗:目前的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是单药治疗,但单药治疗在一些难治性或复杂肿瘤中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为1930万例,死亡病例约为1000万例。

这一严峻形势迫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而抗肿瘤疫苗的研发便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抗肿瘤疫苗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势,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建议。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我们还将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疫苗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以期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二、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2.1 现有抗肿瘤疫苗的类型及作用机制目前,已有多种抗肿瘤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已上市销售。

这些疫苗主要包括肽疫苗、蛋白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以及细胞疫苗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共同点在于都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肽疫苗主要通过提供特定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或肿瘤特异性抗原(TSA)片段,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精确地针对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蛋白疫苗则利用完整的肿瘤相关蛋白作为免疫原,通过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来中和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这种疫苗在诱导体液免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DNA疫苗通过将编码肿瘤抗原的基因直接注入机体细胞内,使其在细胞内表达出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激活免疫系统。

这种疫苗具有生产成本低、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

mRNA疫苗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疫苗技术,它通过递送编码肿瘤抗原的mRNA分子到机体细胞内,使细胞自行合成抗原蛋白并呈递给免疫系统。

这种疫苗在诱导免疫反应方面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近年来,肿瘤成为医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中,药物化学研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肿瘤的发生与生长机制十分复杂,单一的治疗手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因此,药物化学研发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不断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研发方法。

当前,药物化学研发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通过寻找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研发出与之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例如,抗HER2的治疗药物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突破,它能够通过与HER2受体结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另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是通过药物化学修饰来提高药物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药物研发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提高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药效。

例如,通过对化合物进行酰化、硝化等反应,可以降低药物的代谢速率,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药物化学中的新技术也为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高通量筛选技术(HTS)可以同时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同样,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药物化学研发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化学计算,研发人员可以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加快新药的研发速度。

然而,抗肿瘤新药的研发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许多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选择性进行更加精确的设计,并加强对药物在体内的降解代谢和清除途径的研究。

此外,影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而药效学则关注药物对目标细胞的作用效果。

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前景:介绍当前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前景:介绍当前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前景:介绍当前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吸引了广泛的科研兴趣和投资。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抗肿瘤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各类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新药物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科研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抗肿瘤机制。

未来,中药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继续挖掘中药资源,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质,提高活性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以及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都将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多机遇。

此外,加强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推动中药抗肿瘤药物向前发展,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带来新的希望。

一、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1. 中药的多样性: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包括草本植物、动物性药材和矿物药物等多种类型。

这些中药资源中的许多已经被用于传统的抗肿瘤治疗,如连翘、黄芪、山楂等。

中药的多样性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2. 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发现:科研人员不断努力,致力于从中药中分离和鉴定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一些活性物质,如白藜芦醇、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已经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这些物质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侵袭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3. 中药的多靶点效应:中药往往具有多靶点的效应,可以同时干扰肿瘤细胞的多个生长和增殖途径。

这种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等多种方式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4. 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许多中药抗肿瘤药物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或者在部分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这些临床研究的目的是验证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正式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一些中药药物,如清宁颗粒、曲妥珠单抗等,在特定类型的癌症治疗中已经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胃癌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胃癌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胃癌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胃癌,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寒意的名词,一直是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难题。

它如同潜伏在暗处的猛兽,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无数人的生命。

但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未停歇,特别是在抗胃癌药物的研发上,科学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向这个顽固的敌人发起挑战。

1.1 抗胃癌药物研发的重要性要说为什么抗胃癌药物这么重要,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但简单点说,就是它能救命,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给患者带来希望。

想象一下,当一个被诊断出患有胃癌的患者,在绝望中得知有了新的治疗药物,那种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那么,咱们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呢?还不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让这个世界少一些痛苦和眼泪嘛。

通过对抗胃癌药物的研发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咱们就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医学进步。

这就像是给科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让他们在研发的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找到治愈胃癌的金钥匙。

二、抗胃癌药物研发现状2.1 现有药物概述目前市场上针对胃癌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大致可以分为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以及免疫治疗药物这几大类。

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给了患者更多的生存希望。

2.1.1 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在胃癌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化疗药物往往“敌我不分”,在杀死癌细胞的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历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尽管如此,化疗药物仍然是胃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晚期胃癌或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中,化疗药物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1.2 靶向治疗药物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药物逐渐崭露头角。

这类药物能够精准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则“视而不见”。

曲妥珠单抗就是一种针对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它通过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与展望
赵洪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现状
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概述 中国I期临床研究现状
I期病房与抗肿瘤新药研发实例
2
现状
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概述 中国I期临床研究现状
I期病房与抗肿瘤新药研发实例
3
创新药物研究是一个耗资巨大而高风险的过程
创新药物研究
• 包含新药发现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两大部分 • 化学、药学、生物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多
10
现状
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概述 中国I期临床研究现状
I期病房与抗肿瘤新药研发实例
11
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改变:肿瘤学I期临床试验年度报告
12
Shen Zhao et al. Lancet Oncology. Feb 2019.
现状一:I期临床试验机构数目不足、分布不均
• 2017年中国大陆在研的I期临床试
7
CFDA药物试验登记注册平台
•211项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 •国内研发中的新药: 121项 •国际研发中的新药: 90项
others 10%
化疗
10%
免疫治疗
21%
靶向治疗
59%
8
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设计
• 研究设计现状: 分析了过去十年中小分子靶向药物剂量爬坡设计与研究结果
• 以3+3 设计与加速滴定设计为主 • 两者耗时接近前提下,加速滴定探索的剂量范围更广,剂量水平等级更多,消耗受试者人数
学科交叉、高新技术互相渗透的复杂研究体系
4
新药临床研究的四个阶段
新药临床研究

指新药开发研究后期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以认识新药用于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不同类别新药的技术要求分为: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生物等效性试验(bioequivalent test)

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开发剂型
• 你可能使公司倒闭
发现
IDEA
研发小组和计划
化合物的合成
筛选
早期安全研究
• 你可能使科学倒退
6
I期临床研究目的和内容
• 定义:首次在人体中评价某种新药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的试验 • 受试人群的选择: 应选择健康成年人(心、肝、肾、造血功能正常)及患者(当明确药物有预期
毒性时),均以自愿为原则
• 开放,20-30例 • 主要研究目的: 安全性
– 治疗是否安全:确认剂量限制性毒性(DTLs),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 – 合适的剂量及给药方式:推荐II期剂量(RP2D) • 次要研究目的: – 确定新治疗在该剂量水平下的毒性反应谱、药物动力学(PK) 药效学(PD)
• 内容: 人体耐受性试验、 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
的依据
新药开发进程的枢纽——Ⅰ期临床研究
临床数据分析
新药
• 40% 药物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毙掉
100-300患者研究(II期)
I期临床研究
探索性研究
3000-10000患者Ⅲ期研究
确证性研究
候选化合物
大量候选药物的合成
安全研究的延伸
• 这是药物研发风险最高的阶段 • 将试验药物带入FIH研究时
• 你可能伤害受试者
抗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设计Fra bibliotek• 目前仍以3+3与加速滴定法为主 • 经验有限 • 是否充分评估药理机制? • 是否存在biomarker作为剂量选择的考量? • 是否存在迟发性免疫反应(疗效与毒性均应考虑)? 基于药物剂量的荟萃分析(共15,370例癌症患者):大多数相同ICI药物不同剂量之间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更少
• 此类药物设计存在的问题 – 同靶点药物是否已观察到DLT? – 是否存在biomarker作为剂量选择的考量? – 选择更高起始剂量还是多个水平快速爬坡?
Kit Man Wong et, al.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phaseI trials in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6 9 Christophe Le Tourneau , et al. Efficiency of New Dose Escalation Designs in Dose Finding Phase I Trials of Molecularly Targeted Agents. Plos one, 2012
• 我国高发肿瘤占比低:胃癌、肝癌、食管癌及鼻咽癌为中国特有的四大癌 种。在116项研究特定癌种的I期试验中,仅12项试验针对此4种肿瘤
瘤种
肺癌 血液肿瘤 乳腺癌 结直肠癌 肝癌
鼻咽癌
胃癌
食管癌
试验数 36项
23项
18项
8项
5项
3项
2项
2项
15
Zhao et al. Lancet Oncol, 2018
• 由跨国药企资助的试验均为药代动 力学/药效动力学试验,其中过半为 旨在加快药品审批的桥接试验
• 我国为乙肝大国,但29项抗PD1/PD-L1抗体研究,仅1项针对研究 纳入HBV阳性的患者;
14
图1B. I期临床试验研究癌种分布
Zhao et al. Lancet Oncol, 2018
现状二:试验设计重复低效,人群筛选与研究癌种未考虑中国患者特征
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其 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
观察人体对于药物的耐受程度 和药代动力学
初步评价该药物对目标适应症 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
改进给药剂量等。
5
为制定II期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为III期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 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
一般为健康受试者
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验数目达180项,仅次于欧洲的
北京
241项
上海
• 180项I期临床试验仅由18所研究
广州
天津
机构承接,其中的前5所研究机构
浙江
完成了59%(107)项的项目;
73%的I期试验发生在北京、上
海、广州
13
图1A. I期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分布
Zhao et al. Lancet Oncol, 2018
现状二:试验设计重复低效,人群筛选与研究癌种未考虑中国患者特征
Ⅳ期临床试验
Ⅲ期临床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
• 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 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新药上市后
扩大的临床试验
考察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
•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多中心、足够样本量、随机盲法
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 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 性评价试验
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 对照临床试验。
对照试验 进一步验证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