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尤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并介绍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一、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基因检测技术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基因序列,能够准确快速地判定食品成分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例如,利用PCR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判断其是否符合标签说明。

同时,基因检测技术还可以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及时预警食品安全风险。

二、光谱技术的应用光谱技术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有害物质等。

常见的光谱技术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

通过测定食品样品的光谱特征,可以准确分析其成分和质量。

例如,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判断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光谱技术具有非破坏性、高效快速的特点,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手段。

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

该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物质结合,然后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底物发生显色反应,从而判断食品样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这种方法准确度高,同时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适合于大批量食品样品的检测。

四、质谱技术的应用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检测手段,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质谱技术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

通过分析样品中物质的质量和质量比,确定其成分和浓度,从而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质谱技术的高准确性和灵敏度,使其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金标准。

五、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该技术利用生物分子与目标物质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通过转化成可测量的信号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生物传感技术具有快速响应、高选择性和灵敏度高的特点,能够准确鉴定食品样品中的有害成分,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生物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

生物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

生物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旨在通过分析食品中的生物成分和遗传物质,评估其安全性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与意义。

一、基因检测技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成为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环节。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并对其进行准确鉴定。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物质,并追踪其来源。

这为保证食品的可追溯性和市场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是食品中最常见的污染源之一,也是食品中最常见的致病源之一。

生物技术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并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食品生产者及时发现和控制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DNA条形码技术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通过对物种特征基因进行快速鉴定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

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迅速鉴定食品中的种类和真实性,避免食品赝品和替代品的流入市场。

通过DNA条形码技术,消费者可以准确了解食品的原产地和产品信息,从而选择更为安全可靠的食品。

四、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一些食品过敏原的来源。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全面分析食品中的蛋白质组成,帮助鉴定食品中潜在的过敏原,并评估其对过敏患者的危害程度。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过敏人群提供准确的食品选择建议,避免食品过敏反应的发生。

总结起来,生物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在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因检测、微生物检测、DNA条形码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等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和方法。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食品安全检测将更加精确高效,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选择。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生物技术的推动下,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和保障。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身体健康,而食品安全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劣质产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

要想加强食品安全的控制工作,就要采取更加高效的监测方法,通过合理的检验和测试,为食品质量控制提供帮助。

生物检测技术具有较多应用优势,已经成为主流的食品检验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意义食品检测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检测方法、化学校测方法、仪器检验法等等,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最后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度,无法食品质量控制提供最为精准的检测结果。

随着生物检测技术的出现,更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

生物检测技术是应用生物材料的某种化学物质,根据自身的反应可以有效地进行特异的识别能力,这对于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当前的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是重点的研究内容。

生物检测技术因其优势特点,广泛被应用于食品的质量控制与检测中,促进了食品质量控制和生产的新领域发展。

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强的灵活性,在食品的检测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灵敏度与精准度,可以迅速检测食品,并有效贯穿食品检测的整个过程。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技术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2.1生物酶技术在食品检测中,检测的技术人员会选用生物酶对需要检测的食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检测,这一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运用这种技术可以很快地检测出食品所含的农药等有害物质,而且特点很显著。

在对食品的检测中,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具有很强的优势与作用,它是充分地结合了酶和免疫学而研究出一套新型的检测方式,在检测食品时,这种技术具有很轻的灵活性和较多的选择性,特别是对农副产品的检测过程中,这一技术可以很好地检测中食品中所含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2.2PCR技术PCR技术也是利用生物酶技术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的新型检测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是不同生物酶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关键词:食品检测;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pcr- 免疫技术;免疫亲合色谱技术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还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公众和政府对食品检测高度重视。

本文概括描述了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pcr-免疫技术、免疫亲合色谱、生物芯片这几种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前景展望。

一、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扩增dna片段的方法,原理是在dna模板、引物、dntp、缓冲液、mgcl2溶液和热稳定dna聚合酶的反应混合物中,通过模板dna和引物之间的变性、复性和延伸这3步反应为一个周期,循环进行,指数增加dna片段含量。

其以特异性和灵敏度高、快速等优点,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

rahn等[1]第一次用pcr的方法对沙门氏菌进行了检测,检出率为99.4%。

germini等[2]对鸡蛋中的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进行了多重 pcr检测。

何鸿举等[3]等利用该技术快速检测了腐烂苹果的扩展青霉菌。

二、elisa 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建立在免疫酶学基础上,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作为主要试剂,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通过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呈色反应来对样品中特定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技术。

此项技术在农药和病原微生物、转基因食品、兽药残留、违法添加物质、等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广泛应用,如恩诺沙星和瘦肉精等。

三、pcr-elisa 技术pcr-elisa 技术,也叫免疫-pcr技术,是将上述两种技术联合起来的一种技术。

主要原理是将dna分子作为标记物,在对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的同时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常用生物素作为连接分子,可形成抗原-抗体-亲和素-生物素-dna复合物,然后加入pcr扩增后的标记dna。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逐渐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讨论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对食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的影响。

一.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生物技术为食品检测提供了更准确和高效的方法。

例如,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而基于生物技术的PCR技术能够迅速检测出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基因改造食品的检测,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基因改造成分,以确保消费者对食品信息的知情权。

二. 生物技术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食品保鲜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延长食品货架期的重要环节。

利用生物技术的发酵技术,可以生产出一种被称为乳酸菌的益生菌,这些益生菌能够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此外,利用生物技术还可以生产出一些天然的食品防腐剂,如细胞外多糖和乳酸等,以减少化学防腐剂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三.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通过改良作物基因,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抗病能力。

转基因技术是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将一些抗虫基因导入农作物中,能够使作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残留物的危害。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改良作物的抗逆性,使其更能适应极端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四.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可以生产出一些生物转化的酶,如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这些酶能够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发挥催化和降解作用,提高食品质量和口感。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通过发酵工艺生产出某些有益微生物或菌株,用于食品的酿造或保鲜。

结论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生物技术的手段,食品检测更加准确快速;食品保鲜更加可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食品的加工过程更加安全高效。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生物检测技术是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主要是通过检测生物样品中的特定分子或特定细胞的存在与否、数量和状态等信息,来确定生物标本的特性和质量。

在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品质监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论述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是常用的生物检测技术之一。

它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在检测食品中的残余物质、添加剂、抗生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乳制品中检测伪单胞菌、丙酮酸杆菌、耐药性菌群等;在肉制品中检测多种抗生素残留、可溶性鱼肉蛋白、人工合成的食品色素等精细过程中,ELISA技术可以高效、灵敏地检测出细小的异常成分,使得食品质量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2、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快速、高准确性、高通量的生物检测技术。

它在食品检测领域主要用于检测微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存在。

例如,PCR技术可以检测到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病毒、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污染情况;同时,PCR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GM成分是否达到标准,保证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质谱技术质谱技术应用广泛,它通过检测分子的质量、荷电量、分离方式等特征,来分析样品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在食品检测中,质谱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化学污染物、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等微量物质。

例如检测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物,检测海鲜中的重金属含量等,质谱技术能够为食品安全的评估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4、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以纳米尺度为特征的技术,可以制造纳米尺度的材料和装置,其表现出的特性、性质比普通尺度的材料性能更优秀。

在食品检测中,纳米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制造和纳米药物制备等方面。

例如,纳米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肉制品中的细菌、生鲜果蔬中的农药等,还可以对食品的加工过程、保质期和储存条件进行检测。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分析一、生物检测技术的原理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学反应来检测目标物质的技术手段。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学分子(如DNA、蛋白质)的特异性识别能力,通过生物传感器、免疫分析等手段捕捉目标分子的特定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和测定。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主要应用包括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微生物检测等。

1.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来检测食品中的基因改造成分或者转基因成分的技术手段。

通过PCR扩增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方法,可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和检测。

基因检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防范和监控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2. 蛋白质检测蛋白质检测是通过免疫学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成分。

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对食品中的过敏原、致病菌毒素等蛋白质成分进行快速、敏感的检测。

蛋白质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蛋白质成分,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3. 微生物检测微生物检测是通过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等技术手段来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腐败菌等微生物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快速、敏感的监测,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

三、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优势1. 快速性:生物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食品中的目标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

2. 灵敏性:生物检测技术对目标成分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对微量目标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

3. 多样性:生物检测技术涵盖了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微生物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对食品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全面检测。

4. 自动化:生物检测技术可以与自动化设备相结合,实现全自动化检测和分析,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探索

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探索

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探索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集中在了食品质量检测领域。

本文将探讨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PCR技术在食品基因检测中的应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复制过程的方法,可以在体外大规模扩增目标DNA片段。

在食品质量检测中,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检测。

例如,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转基因食品中是否存在外源性基因,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PCR技术还可用于物种鉴定、菌落计数等方面,为食品质量检测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方法。

二、质谱技术在食品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中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来确定化合物的方法。

在食品质量检测中,质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成分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农药残留等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同时,质谱技术还能够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致癌物等,从而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污染可能导致食品变质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内特定成分与目标分析物相互作用产生信号的方法。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生物传感技术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微生物的DNA、RNA或蛋白质等来实现对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相比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生物传感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势。

四、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将多个分子生物学试验与微型芯片相结合的技术。

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生物芯片技术可以通过一次性芯片实现对多个食品成分或污染物的分析。

生物芯片技术不仅具有高通量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快速、自动化等优势。

通过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多种指标的快速检测,提高食品质量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正不断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摘要: 综述了DNA探针、PCR、生物芯片、胶体金免疫层析及ELLSA等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技术 DNA探针 PCR 生物芯片胶体金免疫层析 ELLSA 食品检测食品安全及质量与人们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也是影响食品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 广泛应用的物理、化学、仪器等食品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食品检测的需要。

近些年发展的生物技术检测方法因其特异的生物识别功能, 极高的选择性, 且精确、灵敏、快速、成本低廉, 在食品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检测致病性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等方面不可或缺。

就近几年食品检测中常用的几种生物技术, 诸如核酸杂交、PCR、生物芯片等做以介绍。

1 DNA探针技术111 基本原理DNA探针技术又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即两条不同来源的核酸链如果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就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而成为分子杂交链。

在已知的DNA或RNA片段上加上可识别的标记(如32 P同位素标记, 生物素等), 制成DNA 探针, 即可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具有与其互补的序列 , 检测出样品中是否含有此种微生物。

近年来DNA探针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目前已可以用DNA 探针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等。

112 DNA探针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DNA 探针用于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是DNA探针的构建。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高度特异性,必须根据具体的检测目标, 构建不同的DNA 探针。

构建DNA 探针是以待检微生物中特异性保守基因序列为目标DNA, 以该序列的互补DNA 作为杂交探针, 对一般微生物而言, 可以用决定该微生物特有的生理、生化特征的基因序列构建特异性的DNA探针。

2 PCR 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211 传统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 in reation, PCR )是1985年诞生的一项体外扩增DNA的方法 , 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 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 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

食品检测中, PCR主要用于病原微生物、转基因食品检测。

PCR 方法对病原菌进行检测早在1992年就有报道 , 然而从食品中检测病原微生物到近几年才比较广泛地应用。

目前, 利用传统PCR技术能够检测出的病原菌主要有单增李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性小肠耶尔森氏菌。

1996年德国伯恩斯坦大学的MeyerRolf等论证了PCR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可能性, 而后,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在现有得到相关国家的安全评价的商品化源基因食品中绝大多数含转录启动子CaMV35 s、转录终止子NOS及抗生素抗性基因NPTÒ, 这为建立相应的PCR 筛选检测方法提供了便利。

迄今为止, 利用定性PCR 检测技术可检测如大豆、玉米、番茄、油菜等多种转基因作物。

传统PC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一些缺陷,例如, 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地检测, 且在有死细菌存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假阳性、不能检测致毒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

因此各项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与PCR 技术的有机结合, 发展起来一系列改进的PCR技术。

212 实时定量PCR 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 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 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检测整个PCR进程, 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对GMO进行定量分析, 目前已被一些国家的政府实验室采用。

近年来, 实时定量PCR 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

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外源DNA 污染的定量,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掺假量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2003年, Sandberg等用检测谷物基因来控制那些缺乏麦麸的婴儿食物; 曹际娟等检测了肉骨粉中牛羊源成分; 2006年, Muleg等检测葡萄中曲霉菌的污染程度; 潘良文等对转基因油菜中Barnase基因成功地进行了测定。

Alery等也证实了该技术是估计食品中普通小麦量的理想技术。

213PCR2DGGE 技术PCR2DGGE 技术是由Sheffield 等1989 年首次提出, 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技术和PCR 技术结合起来, 可分离长度相同但是碱基不同的DNA片段混合物, 在变性条件适当的情况下能分辨一个碱基对, 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

运用该技术, Ampe等从面团中中鉴定乳杆菌和木薯淀粉发酵中的微生物菌落。

214 巢式和半巢式PCR巢式PCR( nested PCR ) 是在普通PCR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PCR 技术, 其原理是设计两对引物, 其中1对引物在另1对引物扩增产物的片段上,通过2次PCR 反应对某个基因进行检测。

半巢式PCR( sem i2nested PCR )的原理与巢式PCR 基本相同, 只是半巢式PCR 只有1对半引物, 有1个引物被用于两次PCR 反应中。

这两种方法可以减少假阳性的出现, 同时可以使检测的下限下降几个数量级。

从理论上来说, 用巢式和半巢式PCR 可以检测到低于10- 11 g /LL的DNA模板量, 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其结果一般不需要再用其他方法来验证。

另外, 多重PCR[ 8], RAPD2PCR[ 21], PCR2ELISA[ 13]等也在食品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

3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作用生物芯片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格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 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

生物芯片的主要特点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 其中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在食品检测中广泛应用, 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实现对病原性微生物及转基因食品等的检测。

311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DNA芯片、DNA微阵列) 是将各种基因寡核苷酸点样于芯片表面, 待检样品DNA 经PCR 扩增后, 制备荧光标记探针, 然后再与芯片上的寡核苷酸点杂交, 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特定基因。

因基因芯片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性微生物, 近年来受诸多研究者青睐。

31111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应用Appelbaum在对几种细菌进行鉴别时, 兼顾了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含有细菌所共有的16SrDNA保守序列)和各菌种间的差异性, 设计了一种鉴别诊断芯片不仅敏感度高于传统方法, 而且操作简单, 重复性好。

Boruck i等构建的混合基因组微阵列, 可准确鉴别各种近缘单核增多李斯特菌分离物; Volokhov等通过单管复合体扩增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别6种李斯特菌。

Call等通过分析E 1coliO157BH7的Shiga样毒素Ò及溶血素A 发现基因芯片可准确检测各种E 1coliO157BH7 的分离物; Chandle 等确定免疫磁珠分离结合微阵列可检测生禽肉清洗液中的E1coli O157BH7, 其检测限达10 CFU /mL; 空肠弯曲菌是食源性腹泻的主要病因, 但其主要生物学特征尚不甚了解, Dorrell等通过比较11株空肠弯曲菌的全基因组序列证实该菌荚膜决定Penner血清型, 为确定该菌致病性相关指标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此外, Wilson等采用病原体诊断区基因扩增和20个寡核普酸藻红素标记探针开发出一套多病原体识别( MPID)微阵列, 可准确识别18种致病性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对炭疽杆菌的检测限低至10。

Chizhiko 等采用寡核苷酸芯片研究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及沙门氏菌的抗原决定簇和毒力因子与其致病性的关系, 发现细菌毒力因子可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分析检测。

31112 基因芯片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目前国际上尚无科学报告证实转基因食品的永久安全性。

因此,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和标识势在必行。

基因芯片可以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 以及含有何种转基因。

缪海珍采用基因芯片(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公司制备)对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转基因农作物样品进行检测。

该芯片中加了CaMV2P基因, 可鉴定CaMV35S阳性是否是由于病毒污染样品所致, 从而对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四大类农作物的转基因背景都有了了解, 因此该基因芯片检测范围广。

312 蛋白芯片及其应用体久安全性术正蛋白质芯片与基因芯片原理相似, 不同的是前者是预先将大量蛋白质、蛋白质检测试剂或检测探针以预先设计方式固定在玻片、硅片及纤维膜等固定载体上。

该方法可对各种蛋白质、抗体及配体进行检测, 弥补基因芯片检测不足。

具有多元样品同时检测、可直接测量非纯化分析物、样品用量少、样品无需任何标记物、具有分辨和排除干扰信号能力、检测速度快、结果直观等特点Rowe建立一种基于荧光免疫检测方法抗体芯片, 检测葡萄球菌内毒素、耶尔森氏菌产生特异性抗原和一些细菌感染造成脓毒血症特异标志物, 并检测了对含芽抱杆菌、噬菌体、葡萄球内毒素3大类型个样品。

在转基因食品检测方面, 由于外源基因最终是以蛋白质或多肽形式得以表达, 通过对蛋白质芯片设计不同探针阵列、使用特定分析方法可使该技术在此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是未来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的主要方向。

4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immuno2chromatographicassay, ICA)在医学上应用较多, 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

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便于现场操作, 可以为现场执法带来科学依据。

目前,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问题领域, 此类检测通常需要进行定性分析或简单的半定量分析。

411 在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可用于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如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布氏杆菌、霍乱弧菌等。

2006年, 王静等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E. coliO157, 最低检出浓度为1@105 CFU /mL, 仅耗时15 min。

邵晨东等于2005年用该技术检测沙门氏菌O9抗原, 最小检出量为4 @105 CFU /条。

412 在检测食品中药物残留及有害物中的作用食品中药物残留残留物多为小分子物质, 属于半抗原, 制备抗体时需要将其与大分子蛋白(如人血清白蛋白、卵清白蛋白等)进行偶联, 制备人工抗原进行检测。

2006年, 张明等采用SMZ2HSA(磺胺甲噁唑2人血清白蛋白) 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得抗体, 用胶体金技术对磺胺类药物SMZ 残留进行检测, 表明该方法对SMZ标准溶液的灵敏度达到50 ng/mL, 整个检测反应在5- 10 min 内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