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理功能与语法隐喻

合集下载

语言的纯理功能与语法化研究

语言的纯理功能与语法化研究

语言的纯理功能与语法化研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可以表达情感、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语言的纯理功能是指语言的基本功能,包括表达意思、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

而语法化研究则是对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的纯理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它是语言存在的根本原因。

语言可以通过语音、文字、手势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形式都是为了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

语言的纯理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句话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纯理功能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从而更好地与别人交流。

语法化研究是对语言结构和规则进行研究的学科。

语法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它规定了语言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等方面的结构和规则。

语法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例如,当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时,我们需要学习这门语言的语法规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门语言。

语言的纯理功能和语法化研究是相互关联的。

语言的纯理功能是语言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语法化研究则是对语言结构和规则进行研究的学科。

语言的纯理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而语法化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总之,语言的纯理功能和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语言的纯理功能是语言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语法化研究则是对语言结构和规则进行研究的学科。

通过对语言的纯理功能和语法化研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功能语言学简介

功能语言学简介

Back 韩礼德(Halliday,1925 ~) 青年时期在英国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 获得学士学位。1947年至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 深造,导师为罗常培先生;1949年至1950为攻读 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回国 后,跟随剑桥大学弗思(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士 学位;1955年完成了对用我国14世纪北方官话译 述的《元朝秘史》一文的语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 学哲学博士学位。 韩礼德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形 成了自己的语言理论,远远超过自己的各位老师。 他的语言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价和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与系统功能语法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more
6.法位学
7.认知语法
8.语言类型学
重研究那些形 美国功能主义 式主义无法解 开创于20世纪 释的现象。美 70年代,到80、 国功能主义的 90年代进入比 发展壮大了整 较成熟的阶段。 个功能语言学 早期的美国功 的力量。但美 能主义语言学 国没有公认的 在于揭示形式 领军人物,力量 主义语言理论 分散,整体上影 的不足,并注 响不如欧洲。 end The
介绍人:曾艳山
欧洲功能主义学派
功 能 主 义 语 言 学 的 流 派
美国功能主义学派
系统功能学派 推荐阅读书目
1.布拉格学派 欧 洲 功 能 主 义 学 派
2.伦敦学派
3.哥本哈根学派 4.法国学派
5.荷兰学派 6.俄罗斯学派
1.格语法
美 国 功 能 主 义 学 派
2.层次语法 3.Kuno的功能句法 4.语篇语法 5.角色与指称语法
>>>more

语法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语法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语法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作者:曾元先支菊芳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12期摘要:在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语法隐喻有人际隐喻、语篇隐喻与概念隐喻之分。

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译员面临多种语言形式的选择,既可以使用一致式翻译,也可以使用隐喻式翻译。

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我们需要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翻译方式。

关键词:语法隐喻汉英翻译应用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9-021 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创立者M.A.K.Halliay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普通语言学理论[1]。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不断研究,该理论已经逐渐被引用到翻译领域。

国外的Catford、Baker、Hatim、 Mason、Bell等学者都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

随着该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国也开始有许多学者对这方面展开研究,如黄国文、张美芳等。

其实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应用于汉英翻译属于一种翻译尝试,也是学者们研究英汉过程中创新的一种体现。

2 语法隐喻的概述语法隐喻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Halliay 所著的《功能语法导论》中。

Halliay在书中对语法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进行了说明,直接阐明这两者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2]。

根据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可以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intepersonal metaphor)以及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3]。

研究语言的人都知道,认知语言学中也有概念隐喻的概念,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里的概念隐喻和认知语言学里的概念隐喻属于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含义。

因此,研究的时候必须将二者区分开来,不可混淆。

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重视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同时还需要注意将不同的意思在翻文中如何表述出来。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发布时间:2021-12-27T05:11:49.10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薄慧[导读] 在隐喻研究领域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不同的阐释。

聊城大学摘要:在隐喻研究领域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不同的阐释。

本文尝试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这三种隐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进行梳理,揭示不同隐喻理论框架下的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引言Lakoff & Johnson 于 1980 年所著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到,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普通语言中有 70%来自于隐喻或隐喻概念,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化的。

由于语言中的隐喻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此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式的(Lakoff & Johnson 1980)。

传统的修辞隐喻、认知语言学的认知隐喻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均十分关注隐喻的研究。

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开始,隐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各种理论框架,同时衍生出不同的隐喻术语。

本文欲从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基本理论入手,讨论三种理论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其的认知和理解。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修辞隐喻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隐喻是从语言内部来认识隐喻,是在语言层面的运作机制, “隐喻是用某一个表示事物的词借喻另一个事物”,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一种词语层面上的装饰和修辞,这一种装饰和修辞是对常规语言的偏离运用,也可以把它看为一种逻辑错误(李郁,刘东杰2012:162)。

修辞隐喻(rhetoric metaphor)属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范畴。

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语法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语法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语法隐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姓名:靖安典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60401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2003 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靖安典导师:徐继旺教授内容摘要语法隐喻理论建立在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的三个纯理功能的基础之上,是功能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基于语篇分析这一功能语法的特定任务而提出的。

它的提出丰富了功能语法理论,拓展了对隐喻研究的范围,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为语篇分析开辟了又一条途径。

但是,由于韩礼德局限于仅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语言及其功能这一原因,语法隐喻理论并不完善,得不到来自功能语言学之外的研究者的完全认可和赞同。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语法隐喻的生成理据及解读机制。

本文参阅和借鉴语法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权威著作、论述和最新成果,采用理论推导和例证的研究方法,探讨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过程。

在具体探讨过程中,为了使韩礼德所确认的十三种语法隐喻类型同他所倡导的三个纯理功能保持一致,本文重新对其进行了分类,分别隶属于他早期提出的语法隐喻模式,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并且从Taylor 和 Lakoff 的语言范畴理论讨论了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判断标准,然后结合 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使用其意象理论的观点,具体细致地讨论了韩礼德所确认的十三种语法隐喻类型。

结果表明,认知语言学对语法隐喻有较强的解释力,甚至超过功能语法自身对它的解释和完善,弥补了语法隐喻自身的不足和弱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通过研究,本文还发现从认知角度探讨语法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及语法隐喻与语法化的异同尚需研究者们的进一步努力。

“任何一个说明语言功能的理论系统,无论看起来是多么充分和完善,其实都是不完备的,要留待系统以外的其它系统去补充”。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_常晨光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_常晨光

作者简介:常晨光(1966—),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2000-12-122001年第7期总第14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 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2001,№7Serial №147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常晨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 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关键词: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 A bstract :T 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 an F unctio nal G rammar ,and then focuses o 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 o majo r ty pes of interperso nal metaphors ,i .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 analy sis are also outlined .Key words :interperso nal metapho rs ,metaphors of mood ,me taphors of modality ,tex t analysis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7-0006-03 韩礼德(Halliday ,1994)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也常常出现在语法层。

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

浅谈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浅谈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浅谈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程晓龙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3(000)029
【摘要】功能语言学中有三大元功能(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不同的语言功能有两种不同的实现形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因此,在功能语法的体系中存在三种隐喻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而人际语法隐喻又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本文首先对人际功能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其次重点探究人际隐喻的两种重要形式: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总页数】2页(P74,88)
【作者】程晓龙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别相信任何人》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对比分析及其功能探析 [J], 李柏年
2.人际语法隐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J], 门博良
3.《疯狂动物城》中身份构建的人际语法隐喻探析 [J], 王庆鹏;谢竞贤
4.《爱玛》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J], 程中芳
5.从人际语法隐喻看《简·爱》中的深层会话含义 [J], 李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演讲语体与语法隐喻——以《不自由,毋宁死》为例

演讲语体与语法隐喻——以《不自由,毋宁死》为例

2 . 4情态 隐喻 情态系统是发话者表达 自己对事物态度和看法的语义系 统, 存在于肯定和否定 中间的系统“ 可能、 也许、 大概” 为情态 。 英语的情态系统分为情态和意态。 在《 不 自由, 毋宁死》 中, 开篇大量使用情态隐喻, 力求开
门见 山, 先入为主, 明确 立 场 。 例如 : F o r my o w n p a r t , I c o n s i d e r i t a s n o t h i n g l e s s t h a n a q u e s t i o n o f f r e e d o m o r s l a v e r y . 此句 情 态 隐喻既能使听众理解讲演者的鲜 明立场 , 也能表现 出 P a t r i c k H e n r y在历史性时刻坚定革命 的念头 。 3结语 演讲语 体作 为一种高级的 口语表达形式 ,兼具 口语和笔 语 的 特 点 。多数 学 者 主 要 是 从语 言 艺 术 或 口语 笔 语 的 区 别 的 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而本文试用功 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理论对 演讲语体进行文体特 征分析 , 并结合 《 不 自由, 毋 宁死》 演 说名 篇 进 行 概 念 隐 喻 和 人 际 隐喻 分 析 。分 别 解 释 了及 物 性 隐 喻 、 名 物 化 、语 气 隐喻 和 情 态 隐 喻在 演 讲 语 体 中 的 文 体特 征及 其 作用, 进 一 步 加深 了对 于 演 讲语 体 的认 识 , 同时 也 说 明 了 语法 隐喻在语篇分析特别是演讲语体分析 中的实用性。
语式 分 为 两 种 : 口语 和 笔 语 , 二 者 无 论 是 从产 出方 式 、 语 法特 点还 是语用功能来讲都各具特色。然而演讲语体兼具 口 语 和 笔语 的特 点 。它 又 是在 叙 述 、 说明、 议论、 描 写 和 抒情 几 个基本表达方式上形成 的具有独立品格的 口语表达方式,以 这种表达方式所展开的活动就是演讲活动 。因而传统的 口语 和 笔 语 的 区别 不 足 以帮助 我 们 认 识演 讲 语 体 。语 法 隐 喻 是 系 统功能语言学 中的重要概念 ,对于演讲语体 的语篇分析具有 重要意义 ,通过对演讲语篇实例的分析可 以展现系统功能语 法 的 可操 作 性 和 实 用性 。 《 不 自由, 毋宁死》 是世界演说名篇, 在美 国革命文献史上 占有特殊地位 。其时,北美殖民地正面 临历史性抉择——要 么拿起武器, 争取独立; 要么妥协让步, 甘受奴役。 P a t r i c k H e n r y 以敏锐 的政治家眼光 , 饱满 的爱国激情 , 以铁 的事实驳斥了主 和派 的种种谬误, 阐述了武装斗争 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 1 语 法 隐 喻 隐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时期 ,其特 征表现 为“ 现实世界——语法术语” 。 自2 0世 纪 6 0年代以来 , 西方 学术界对 隐喻掀起 了跨学科研究的热潮 ,从不同角度揭示语 言的起源 、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 识和智能发展的奥秘 。以 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很重视 隐喻的研究,并提 出了“ 语法 隐喻” 的概念 。语法隐喻理论是系统功能语 言学 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 , 在韩礼德看来 , 语言是一个 由语义( 表意) 、 词汇语法 ( 措辞) 和语音 ( 发声) 这三个层次组成的系统 , 它们 之 间从上至下依次存在着体现关系。 根据语言所体现 的三大纯理功能,语法隐喻可分 为概念 隐喻 、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三种类 型。本文从韩礼德三大纯 理 功 能 的概 念 功 能和 人 际功 能 出 发 ,分 析 语 法 隐 喻 的概 念 隐 喻、人际隐喻两种类型在演讲语体 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演讲 语篇功能分析的意义 。 2演讲 语体 中语 法 隐 喻 分析 2 . 1 及物性 隐喻 所 谓 及物 性 隐喻 就 是 及 物性 系统 ( 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言语过程、 行为过程和存在 过程 ) 中各个过程都可 以 隐喻 化 ,即 一个 过 程 可 以隐 喻 为 另一 个 过 程 。 我们 可 以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 o 厂Z 35 N .3
J n,0 0 u .2 1
纯 理 功 能 与语 法 隐喻
赵 德 全 , 李 伟 。
(. 1 复旦 大学 外 文 学 院 , 海 上 2 0 3 ;. 海 电力 学 院 外语 系 , 海 0 4 3 2上 上 2 0 3 ;. 京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 京 0483北 北 10 7 ; 0 8 1
喻 包 括 过 程 变 体 和名 词 化 现 象 ; 际 隐 喻 包 括 情 态 隐 喻 和 人
语 法 隐 喻是 功 能 语 言 学 对 隐 喻 理 论 的 特 有 贡 献 。韩
礼 德 ( ld y 从 语 言 表 达 的 多 样 性 人 手 , 释 语 言 的 “ Hal a ) i 解 一


表 达 方 式 的 变 体
和 谋 篇 布局 等有 关 方 面 的 多样 化 表 述方 式 。
致 式 ” c n ret 与 “ 一 致 式 ” icn re t 表 达 , 出 (o gu n) 非 ( og un ) n 提
语 法 隐 喻 概 念 。本 文 将 从 语 言 的 纯 理 功 能 角 度 , 语 法 隐 对
喻 进 行 系统 的 阐述 。
语 气 隐 喻 ; 篇 隐 喻 涉 及 主 述 位 系 统 、 息 系 统 、 接 系 统 语 信 衔
作者简介 : 赵德 全 ( 9 5 ) 男 , 北 省 承 德 市人 , 16一 , 河 复旦 大 学 外 文 学 院 博 士后 , 海 电 力 学 院外 语 系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能语 上 功
言学, 译 学。 翻
中图 分 类 号 : 1 H3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7 (0 0 O 一 O 3~ O 1 0 - 38 2 1) 3 1 O 4
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学 与修 辞学范 畴; 知 隐喻研 究是从人 认
类认知角度 研究 隐 喻, 当代认知 研究 领 域的 热 门课题 。 是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们认 为 人 类 思 维过 程 主 要 是 隐 喻性 的[ l。 1 ]
种 语 言 的发 展 史 其 实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个 不 断 “ 隐 喻 化 ” 非 的过 程 : 初 隐 喻 化 的表 达 随 着 语 言 的 发 展 逐 渐 失 去 其 隐 起 喻 意义 [3 3 。韩 礼 德 将 这 种 已经 失 去 隐喻 意义 的“ 喻 ” ] 隐 也 称 做 “ 致 式 ” 因 为 他 们 已经 成 为 过 程 编 码 的 无 标 记 表 达 一 , 形 式 。韩 礼 德 将 语 言 的功 能 分 为 三 大 纯 理 功 能 : 概 念 功 即 能 、 际 功 能 和 语 篇 功 能 , 据 这 三 大 纯 理 功 能 , 们 可 以 人 根 我 将 语 法 隐喻 分 为 概念 隐 喻 、 际 隐喻 和 语 篇 隐 喻 。概 念 隐 人
的 句 子 大 多 是 “ 致 式 ” 达 。 比 如 , 们 用 动 词 表 达 过 一 表 他
家 都不 可 回避 的 课 题 。任 何 人 类 语 言 当 中 都 充 满 了 隐 喻 。 从 研 究 角 度 和 研 究 方 法 上 看 , 喻 的 研 究 可 以 分 为 词 汇 隐 隐 喻 和语 法 隐 喻 。传 统 的修 辞 学 隐 喻 和 当 代 的认 知 隐 喻 研 究 都 涉 及 词 与 词 之 间 的 意 义 转 换 , 属 于 词 汇 隐 喻 。在 传 统 均 隐喻 理 论 中 , 喻被 看 做 一 种 语 言 现 象 , 语 言 自身 的 问题 , 隐 是
பைடு நூலகம்
收 稿 日期 :O O O — 2 2 1— 1 3
人类 对 隐喻 的研 究 源 远 流 长 , 喻 是 任 何 一 个 语 法 学 隐
而 与“ 致 式 ” 达 相 对 应 的 就 是 “ 一 致 式 ” 即 语 法 隐 喻 一 表 非 , 式 表 达 ( tp oi 1, 语 义 和 语 法 范 畴 之 间 的 非 自然 关 mea h r a) 是 c 系 。从 幼儿 学 习 语 言 的 角 度 看 , 童 语 言 是 最 直 白 的 语 儿 言 , 们 一 般 都 是 用 最 简 洁 最 直 接 的 方 式 表 达 意 义 , 用 他 使
或存 在 于 词 汇 、 法 层 面 , 存 在 于 语 义 、 用 层 面 , 喻 的 语 或 语 隐
程 , 名 词 体 现 参 与 者 , 形 容 词 表 述 特 征 , 此 , 儿 童 用 用 因 在
语 言 中 很少 有语 法 隐 喻 。 从 人 类 语 言 发 展 的历 史 来 看 , 每
21 0 0年 第 3期 第 3 5卷 ( 总第 13期 ) 5
河 北 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o r a f He e i est Phls p y a d S ca ce c ) u n l b iUnv riy( i o h n o i lS in e o o
4宁夏大学 校长办公室 , . 银川 7 0 2 ) 5 0 1
摘 要 : 能语 言 学将 语 言 功 能 分 为 概 念 功 能 、 际功 能和 语 篇 功 能 , 纯 理 功 能 。人 们 在 交 际 时通 过 这 三 大 纯 理 功 能 产 功 人 即
生概 念 意 义 、 际意 义 和 语 篇 意 义 。每 种 意 义 都 既 有 其 非 标 记 性 的 表 达 手 段 , 有 标 记 性 的 表 达 方 式 。韩 理 德 称 前 者 为 人 又


致式” 达 , 者为“ 一致式” 达 , 表 后 非 表 即语 法 隐喻 表 达 方 式 。 与 三 大 纯 理 功 能 相 关 联 的 语 法 隐 喻 分 别是 概 念 隐喻 、 际 人
隐喻 和 语 篇 隐喻 。
关 键 词 : 理 功 能 ; 念 隐喻 ; 际 隐喻 ; 纯 概 人 语篇 隐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