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语言学考点--隐喻(metapher)课件

隐喻和明喻的真值条件经常是不同的
张三像只大猩猩可能是真的,张三是只大猩猩 则一定是假的。这种论证依赖于真值条件意义 理论,否则就不能成立。
如果说隐喻所用的词儿另有一个〔隐含的〕意 义,那么,隐喻本身就会消失。例如我们说, 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上帝的圣灵临近水面〕,如果这句话 里的face另有一个隐含的或曰扩展的意义,可 以用来述说水的表面,那么,水就有了面,水 面就不再是一个隐喻。牵涉到第二种意义的是 两可〔ambivalence〕,隐喻则并不牵涉第二 种意义,否则我们就要等隐喻死了以后才彻底 掌握这种意义。
The government still hopes to stem the tide of inflation.(隐喻)
(4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4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4a)是一致式,(4b)通过语法隐喻把(4a) 的两个小句向下转移为两个名词性词组结构。
英国有个古诗人,John Donne,曾有这样的 句子:our blood labours to beget spirits〔我 们的血液辛勤劳作以孕育精神〕,现代人把这 视作隐喻,但原作者其实是在直陈字面的意思。
名词化
(1a)The brakes failed. (1b) brake failure (1a)为非隐喻形式,其中的the brakes是表示 参与者的名词,failed则是表示物质过程的动 词,但在(1b) 中句子转化成了名词短语。
教师招聘备考:英语修辞法—明喻、隐喻、提喻

教师招聘备考:英语修辞法—明喻、隐喻、提喻_
一、Simile明喻
Childhood is like a swiftly passing dream.童年犹如一场短暂的梦。
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美者犹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
He talks like a book all the time.他老是文绉绉地说话。
He can no more swim than a hammer can.
他不能游泳正如锤子不能游泳一样。
He is, as it were, a walking dictionary.他就像一部活字典。
(二)Metaphor隐喻,暗喻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fire. 教育不是将桶装满水,而是将火点燃。
Time passed at a nail’s pace.
时间慢的像蜗牛爬一般。
They lived from hand to mouth.
他们生活拮据。
(三)Synecdoche 提喻
There are about 100 hands working in his factory.
他的厂里约有100名工人。
(部分代整体,hand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代表人)
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特殊代一般)。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2006年3月第38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Mar.2006Vol.38No.2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复旦大学 朱永生 提要:自从Halliday 于1985年第一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以来,语言学界发表了大量论文,涉及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及其与意识形态、语言发展、语域和语类的关系。
然而,现有的成果对名词化类型和功能的讨论还远远不够,动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基本上被忽视。
为了对语法隐喻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本文就以下四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1)语法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2)名词化的界定与类型;3)动词化的界定与类型;4)名词化隐喻功能与动词化隐喻功能的对比。
关键词:名词化、动词化、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6)0220083281.引言“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 )这一概念是M.A.K.Halliday 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A 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 ar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此后,国内外发表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文章,内容涉及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
其中全面论述语法隐喻研究的成果有Hall 2iday (1985/1994,1992,1993a ,1996,1998a ,1998b )、Matthiessen (1988)、Matthiessen &Nesbitt (1996)、G oatly (1997)、胡壮麟(1996)、朱永生和严世清(1999,2001)等;涉及语法隐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有Martin (1992)、G oatly (1993)、Martin (forthcoming )等;涉及语法隐喻与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关系的有Derewianka (1995)、Painter (1993)等;涉及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 )的有Halliday (1985/1994)、Martin (1992)、Matthiessen (1993,1995a ,1995b ,1998)、Ravelli (1998a )、朱永生(1994)等;涉及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metaphor )的有Butler (1988,1996)、Martin (1992,1995)、Lemke (1998)、Matthiessen (1993)、Thibault (1995)、朱永生(1994)等;涉及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 )的有Martin(1992)、Matthiessen (1992)等;涉及语法隐喻与语域(register )关系的有G oatly (1993)、Rav 2elli (1985)等;涉及科技语篇语法隐喻的有Hal 2liday(1993b ,1997)、Halliday&Martin(1993)、Martin &Veel (1997)、董宏乐(2005)等;涉及艺术语篇语法隐喻的有Ravelli(1998b )等。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化、形容词化和概念语法隐喻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化、形容词化和概念语法隐喻郭晶晶;刘云飞;肖惜【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29)9【摘要】Nowadays, linguists define verbalization and adjectivization in Chinese as flexible use of words from the rhetor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restudy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By studying the corpus, this paper finds that:flexible use of words is the product of cognitive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 metaphor;This mechanism can achieve re-markable linguistic effect;The rank shift in nominalization can be found verbalization and adjectivization;The study of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should shift its focus from nominalization to all kinds of verbalization and adjectivization.%语言学界普遍从修辞角度出发,将现代汉语的动词化及形容词化现象界定为词类活用现象。
以语法隐喻理论为视角重新研究发现:“词类活用”现象尤其是“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是概念语法隐喻认知机制的产物,该机制旨在使语句具有原一致式无法比拟的语言效果,将名词化隐喻中“级转移”现象范围扩大至动词化以及形容词化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中图分 类号 : 6 H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62I0 (090—090 17一1120)306— 4
On m e a ho n e b lz d g a t p ra d v r a ie r mm a ia e a h tc lm t p or
LIXio y n , a — a 0UYANG u —i 。J ANG n h i J n l ,I n La — u。
人 们用 来 思考 和行 动 的 常 规概 念 系 统本 质 上 是 以
( . p r me to o e g a g a e , e g u C l g , e g u, h i2 3 3 Ch n 2 S h o fF r in S u i s An u 1 De a t n fF r in L n u g s B n b o l e B n b An u 3 0 0, i a; . e c o lo o e g t de , h i
Ab t a t M e a o s t e ne e s r hi ki n og ii e s y e ofm a o kn w he wo l nd h ms l. s r c : t ph r i h c s a y t n ng a d c n tv t l n t o t rd a i e f
maia t p o .I a ec n ld d t r u h t esu y o h o r ae e mae il h tt e fe u n y t lme a h r tc n b o cu e h o g h t d n t eju n ls trast a h r q e c c
摘
要: 隐喻 是人 类认识 世界 和 自身的 不可或 缺的思维 方 式和认 知方 式。 任何 非过 程 成分 转换
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沉家煊讲座2)

“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讲稿)沈家煊1.隐喻1.1隐喻是一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辩论就是战争”论战争论辩护论敌抨击打笔仗理论战线唇枪舌剑舌战群儒入室操戈大张挞伐人身攻击批评的武器这表明,我们不仅用战争来谈论..辩论,我们在实际辩论中就是有胜有败,把辩论的对方视为敌手,我们在辩论中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战争这个概念支配的。
“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隐喻是概念和概念系统层面上的隐喻,不是或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我们的概念和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隐喻的性质,受隐喻的支配。
1.2 隐喻的系统性如果A:B::X:Y,那么A和X常用同一名称称之。
“脚注”:A是身体的最底部“脚”,B是身体,X是页面的最底部,Y是页面。
A与B 的关系类似于X与Y的关系,是“关系”的类似。
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投射”(mapping)。
“脚注”是从身体部件域投射到论文格式域。
但是这种投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成系统的。
一个概念隐喻往往跟若干个其他概念隐喻联系在一起。
例如,用语言交流信息和情感,这个复杂概念由三个相关联的隐喻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1)信息或情感是一件东西(2)词语是装载东西的容器(3)交谈过程是物件的传递过程交谈就是说话人将思想感情当作一件东西装入词语的容器,传递给听话人,后者再打开这个容器,从中取出里面的东西,即理解前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关于语言交流的“传导”隐喻(Reddy 1993)。
来自语言自身的证据:这篇文章包含许多新观点;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我托他转给你这个消息;美国政府向中国领导人传递了一个信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不要断章取义;提取这一段的中心思想。
表达语言交流的句式和表达物件传递的句式也是一样的,在汉语里都是双宾语句式:他送给我一件毛衣/他告诉我一个消息/他请教我一个问题。
“投射”不仅仅是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投射,而是一个认知模型到另一个认知模型的整体结构的投射,这就是隐喻的系统性。
名词化、 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在秋天,枫叶逐渐变得红艳艳的,它们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我们可以将这些红艳艳的枫叶名词化为“秋天的宝石”,这些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当风吹过时,枫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我们可以将这些飘落的枫叶动词化为“舞动的秋意”。
它们在风中轻盈地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美丽和忧伤。
年轻人在枫叶树下漫步,他们感受着秋天的气息,追求着美好的梦想。
我们可以将这些追求梦想的年轻人语法隐喻为“乘着秋风的翅膀”。
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自己的梦想,感受着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在枫叶的飘落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唤。
这个呼唤引导着我们走向远方,去寻找那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可以将这个呼唤语法隐喻为“秋天的呼唤”。
它激发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秋天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诗意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枫叶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丽和遐想。
通过名词化、动词化和语法隐喻的手法,我们可以将这些美丽和遐想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让我们一起跟随秋天的步伐,去追寻那些更加美好的梦想吧!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在汉语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名词的性质和特征,还可以用来传达句子的语法和语义信息。
本文将探讨这些名词化标记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
"的”、“者”、 "所”和"之"都可以用来表示自指,即用来指代已经提及的人或事物。
"的"用于形容词后面,将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者"主要用于动词后面,将动词转化为名词,例如:"所"主要用于动词前面,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成一个名词化的词语,例如:"之"主要用于形容词前面,与后面的形容词结合成一个名词化的词语,例如:“者”、"所”和"之"还可以用来表示转指,即用来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
语法隐喻的理据、分类及其级转换-精品文档资料

语法隐喻的理据、分类及其级转换1.隐喻的基本知识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是思维。
不是修辞格,是思维方式。
是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
隐喻是借助对一类事物的理解和体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隐喻是一种映射,即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两领域的具体特征具有系统的本体对应。
将源域固有的本体特征映射到目的域的内在特征上,目的域的这一特征是叙事人的对经验的体验和诠释。
跨领域映射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局部的。
隐喻在突出某一特征的同时,淡化和掩盖了其他特征。
Eg :Sam is a pig ;Sam’s car is a pig 。
隐喻有常规隐喻和原创隐喻之分。
Eg:Life is a journal;她的生活就像一锅粥。
Life is a twitch。
隐喻可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在单词,词组,句子及语篇。
2.语法隐喻的理据在语言进化的初始状态,语言的呈现是由认知主体――人与认知客体――客观世界的联系、映像、相互作用后,在人的二维意识维度中形成的意识空间系统,这一点在哺乳动物中有共同性。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的大脑的智能在不断进化,这种二维空间系统也在解构中发生变化,现象维度和非现象维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更细密和更具象。
以至于飞跃到一个新的非物质符号系统的出现,这个非物质符号系统也就是词汇语法系统,这个系统的出现标志了人类现代意义上的语言系统的确立,也即具备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通过词汇语法的作用可表现出无限意义,二是通过词汇语法的作用使得认知主体以此为工具体现和构建社会现实。
有了词汇语法层面,人类就不受制于直接与现象层面相关联的约束,是语法隐喻产生的根源。
索绪尔的意义观认为,语言符号和意义处于两个不同层面的事物,意义是存在层面的事物,语言符号则是工具性事物。
韩礼德的意义观则认为,意义不是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处在变化过程(meaning-creating)的事物。
语言不仅反映人类经验而且反映社会关系(the interaction among hum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
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
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
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
(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
(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
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
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
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
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
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
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
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
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
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
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
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
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
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
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和性质得以呈现和突出。
聂炎(2006:44)论证了隐喻的四种功能:开辟认识世界的新途径;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加强认识深度,创造新的思想;提供类推证明,揭示事理。
他认为,隐喻思维的具体形态是联想和想象。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将乙事物的意象图式投射到甲事物上,通过概念转化、语义转移或语义映射以达到把握、认知甲事物的目的。
郑洪仁(2006:68)探究了隐喻辞格在语言中的具体运用,指出隐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
(三)语法隐喻的类型(略)
三、动词化语法隐喻的实证分析(略)
四、结论(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