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本土化在中国_第十六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特色综述_彭宣维

合集下载

胡壮麟我读《《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ppt

胡壮麟我读《《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ppt

8. 评价理论(王振华)
• Martin和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 • 涵盖了赋值、立场、元语篇、言据性 等与态度有关的各个方面。 • 今后的发展趋势: 评价意义的走势可 能既不是横向的也不是纵向的,而是 一种凸显的或非线性的,但Martin并 没有深究这些问题。
• 作者建议:研究领域不能仅限于英语语篇,更 应该研究汉语语篇和外汉对比语篇. • 不仅是文学语篇、科技语篇、新闻语篇、教学 语篇,更应该是法律语篇、医患语篇、政治语 篇、历史语篇等这些常会出现权势和利害冲突 的语篇。 • 评价理论应用研究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人际 和谐、社会和谐和民族和谐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 “肯定性语篇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PDA)。 • ? “文类”,?“文域” 。
9.
加的夫语法(何伟)
• 难度大。 • 所幸Fawcett在北京科技大学讲学较长时间, 何伟摸到Fawcett的较多底牌。 • Fawcett既注重研究语言中属于聚合关系的 意义,也研究属于组合关系的形式;明确 区分意义层和形式层;认为没有必要引入 语法隐喻概念;强调语言行为者的主观能 动性,最终目的是建构一个计算机语言模 式,从而开发一个人机对话系统;
第五章 功能句法研究说略(何伟)

第六章 语篇语义学(姜望琪)
第七章 语域和语类研究综述(朱永生)) 第八章 评价理论研究在中国(王振华 第九章 加的夫语法说略(何伟)
第十章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多模态话语研究的 新发展(李战子 陆丹云)
第十一章 功能语篇分析(曾蕾)
第十二章 功能文体学(刘世生 宋成方)
• 美国的“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RST)。 • Sandra Thompson :“修辞结构理论”的 创始者之一。 • Christian Matthiessen 是Thompson 的学 生。

汉语研究的百年回归——“中国与西方:跨语言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

汉语研究的百年回归——“中国与西方:跨语言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

汉语研究的百年回归——“中国与西方:跨语言视角”国际
学术研讨会评述
谭慧颖
【期刊名称】《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在此次会议上,中西学者以汉语研究为议题,进行了交流与对话,展现了国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即中西学者在普通语言学理论构建、类型学比较、历史研究等方面对汉语更加重视。

【总页数】9页(P101-109)
【作者】谭慧颖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1.5
【相关文献】
1.百年商会看今朝——“商会与近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 [J], 魏文享
2.从东方到西方的国际学术新视野——东方音乐学会第八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首届东西方“爵士世界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王金旋
3.百年回眸再展辉煌--记"21世纪都市可持续发展暨纪念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J], 聂爱文
4.龙学百年之回顾与反思——百年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一次年会综述 [J], 高文强
5.审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进理论建构本土化进程——“国际关系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关系学院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四维向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四维向度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Feb.2024  收稿日期:2023-08-07 作者简介:任慧英(1965-),女,二级教授,硕士㊂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㊂宁昱婷(1999-),女,在读硕士㊂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四维向度任慧英,宁昱婷(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 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是表达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需要坚持内涵㊁价值㊁现实和路径四个向度的有机统一㊂从内涵维度考察,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界定㊂从价值维度考察, 两个大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四个自信”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前提, 两个结合”是促进共同体认同的保障㊂从现实维度考察,文化差异探析国际认同,多元语境探析传播实效和媒介策略探析宣传口碑㊂从路径维度考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交流氛围,提升媒介叙事话语传播效果和优化现代文明资源自主权㊂综合四维论析为讲好中国故事㊁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且获得国际文化认同感提供发展思路㊂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中华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2-0007-05A Four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Discourse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REN Hui -ying ,NING Yu -ting(School of Literature,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21,China) Abstract :The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xpress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which needs to adhere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connotation,value,reality and pat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we can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value dimension, two overall situations”is the need to enhance cultural soft power; four self-confidence”is the premise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two combination”is the guarantee to promote community identity.From the realistic dimen⁃sion,the cultural difference analysis focuses on international identity;multi-context analysis o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and media strategy analysis publicity reput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h,the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need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media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optimize the autonomy of modern civilization prehensive four-dimensional analysis provides development ide⁃as for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spreading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gain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external discourse system;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进新时代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㊂[1]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既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积极推动外来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的融合㊂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文明注入现代力量,中华民族文明则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㊂增强中华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做好和平发展的话语构建与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全球层面更好地赓续历史文脉㊁谱写当代华章㊂一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之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必须提升中华文明在全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㊂[2]为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明对外传播的新征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文化交流的深度和相关问题,准确把握中华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对外话语体系的界定,探索多样且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㊂(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从文明的概念出发,文明指的是一个人类社会共同体在特定时空下所创造的具有历史性㊁进步性和良善性的物质㊁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同时也包括创造这些成果的人类共同体本身㊂中华文明则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在中华大地上经过演化形成的物质㊁制度和精神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身㊂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由中华民族主体在现代世界中所形成的文明体系和取得的进步成果,强调了中华文明在现代发展和建设中的历史使命㊁时代性和先进性㊂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旨在恢复中华文明的历史荣光,引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㊂”[1]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㊁突出的创新性㊁突出的统一性㊁突出的包容性㊁突出的和平性㊂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不仅是其独特之处,更是其显著的优势所在㊂第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㊂中华文明在许多原始或次要文明逐渐消失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延续,从未中断㊂第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㊂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其卓越的创新能力㊂中华文明以其卓越的创新性,赋予中华民族随机应变㊁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其在世界各国中独树一帜㊂第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㊂中华文明不仅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超大规模㊁多元民族的 大一统”,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中华民族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文明始终保持一个基本的共同体系和价值观念㊂第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㊂中华文明不仅容纳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还表现出对异质文明的包容态度,追求和谐共存,形成了各宗教信仰多元共存的和谐格局㊂第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㊂中华文明崇尚和平相处,这种和平性的体现,使得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始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㊂(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界定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与外部世界进行思想理论和知识传播时所采取的表达方式㊂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从 中国特色”和 对外”的特征来看,就是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同时运用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将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做出阐释解读㊂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深植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现实要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石,科学地阐释和传播 四个自信”㊂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元素主要涵盖了话语立场㊁话语主体㊁话语客体㊁话语内容㊁话语表述和话语传播六个方面㊂第一,话语立场㊂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话语立场是以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首要任务,体现了人民的政治立场㊂第二,话语主体㊂正如习近平所说,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㊂”[3]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只有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㊂第三,话语客体㊂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话语客体涉及中国国界之外的世界各个地方,具有不同的政治信仰㊁宗教传统㊁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㊂第四,话语内容㊂话语内容是话语主体立场㊁观点㊁价值观的实际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话语体系的效果㊂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㊂第五,话语表达㊂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仅要坚守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还要全面提升话语体系的国际化表达㊂第六,话语传播㊂话语传播受到新兴媒体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影响,媒体技术的变革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打破西方话语霸权㊁实现东西方舆论平衡提供了机遇㊂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价值之维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这一全新战略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国家对外宣传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㊂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两个大局”是谋事之基, 四个自信”是力量之源, 两个结合”是最大法宝㊂(一)立足 两个大局”,提升现代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求两个大局”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谋事之基㊂习近平指出: 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㊂”[4]坚持关注和遵循 两个大局”的要求,不仅对于在当前激烈变革的文化环境中,如何保持自身的定力在外界的不确定性中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宏观指导意义,更为全球社会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迫切需要一种灵活包容的文化力量来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的实践价值㊂因此,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能力,提高现代文化的软实力,成为一项关键的举措㊂第一个大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所做的战略判断㊂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必须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软实力发挥实效㊂第二个大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基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做出的战略判断㊂新时代中华现代文明走向世界,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追求向全人类共识迈进,并与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相融合,使中华现代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㊂立足 两个大局”要求,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升现代文化软实力,在构建话语体系中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创新理论,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舆论场中的影响力㊂把握 两个大局”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根本遵循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㊂”[5]一方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软实力,展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先进㊁开放包容的特性,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世界领先的文化范式㊂另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殊历史时期,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软实力,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㊂这对中华文化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取其精华至关重要,从而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的阶段㊂(二)坚定 四个自信”,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前8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提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力量之源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不忘初心㊁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㊁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㊂”[6] 四个自信”功能协作,互相依赖㊂道路自信确保实现路径的科学性;理论自信确保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制度自信确保制度体系的完善性;文化自信确保精神文明的进步性,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㊂其中,文化自信是在 三个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创新理论成果㊂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和表现,文化自信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㊂从国内层面来看,通过文化自信推动国际话语权建设,有助于增强我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唤起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自觉传播中国故事和正面声音㊂从国际层面来看,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积极外事之道和治理理念为基础,塑造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㊂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国际话语权的内生力量,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强有力支撑力量㊂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 赓续历史文脉㊁谱写当代华章”㊂[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努力构建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强国地位的国家,以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㊂在这个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信念㊂传播中华特色话语,传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加强中国话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建立一个保障各国平等发展权利的全球治理体系㊂(三)把握 两个结合”,促进共同体认同构建的重要保障两个结合”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最大法宝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的 两个结合”理论,在党的二十大上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㊁时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土壤,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做法充分展现了我们对 两个结合”原则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㊂第一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根基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在已有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扩展中国式现代化㊂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所塑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可以看作中华文明的新形态,这一过程的演进代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创举㊂ 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㊂从毛泽东同志提出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8]到习近平提出 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无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 第二个结合”中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担当㊂ 第二个结合”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㊂正如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 结合’巩固了道路的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历史起点,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㊂”[1]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结合,进一步为中华民族文明注入创新性和现代化力量㊂作为 两个结合”的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秉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㊁立场和方法,同时也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推动中华现代文明的传承与发扬㊂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现实之维从现实维度来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直接划分为传播主体(国家与具体媒介机构)㊁传播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㊁传播对象(国际受众)和传播途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㊂因此,建设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处理以下三个关系:文化差异与国际认同㊁多元语境与传播实效和媒介策略与宣传口碑㊂(一)从文化差异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认同 现代文明的国际认同”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各国文化之间对现代文明的共同认同和接纳㊂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差异㊂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西方价值观不断扩展,并对民族国家的价值体系和民族文明造成了强烈冲击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经济和科技优势,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推广并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不断冲击我国现代文明传播和国际认同感㊂西方与我们在生活背景和文化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㊂这种文明差异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广泛影响,涵盖了民族价值观㊁习俗㊁语言㊁饮食㊁服饰㊁建筑等方方面面㊂不同的文明环境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则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社会关系㊂在中国,人们常用诸如 我的天啊”㊁ 天呐”等表达方式来表示惊讶,这些表达方式源于古代人们对苍天和自然的敬畏之情㊂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惊讶时常使用诸如 Oh my god”的表达方式,其含义与中文的 老天爷”有所不同㊂因为西方社会的基督教文化影响深远,对于上帝的概念有一定宗教背景,而中国文化中的宗教观念相对较为多样,且普遍不会与这种口头表达联系在一起㊂因此,在解决中西方文明差异化的过程中,大力推动中华现代文明的国际认同感尤为重要㊂纷杂的文化形态决定了国际话语体系的多样性,并以相互交流㊁冲突㊁依存和融合的方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国际话语体系㊂多元的文化背景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国际认同的障碍,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对外话语体系时,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考虑西方受众的心理和文化认知,推动中华现代文明的国际认同感㊂以保持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进行对外传播,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交流氛围㊂(二)从多元语境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实效判断传播实践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观察受众的信息选择9 第2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四维向度和加工行为,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㊂考虑到受众所处的群体背景和语境,它们对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对传播内容起着重要影响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面向的是来自不同的国家㊁区域的,以相异社会集团和群体为依托的广大受众,他们的身份㊁利益和价值观等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对传播信息的需求和反应方式也会有所不同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传播信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被误解㊁低估或忽略,影响信息的传达和接受效果㊂例如,在中国,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一些墓地扫墓㊁祭拜祖先等纪念活动㊂然而,在英语文化中,并没有类似于清明节的传统节日㊂因此,当中国人尝试将清明节的含义和重要性传达给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受众时,可能会遇到困难㊂将清明节简单地翻译为 Tomb-sweeping Festival”或 Ancestor’s Day”也无法完全准确地传达其深刻的文化内涵㊂此外,清明节的纪念活动和祭祀仪式在英语文化中可能会被视为陌生㊁神秘或过于庄重㊂这可能导致国际受众产生隔阂或困惑,对于这一类以民族精神为内核的活动难以真正理解㊁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难以真正产生共鸣㊂在中华现代文明对外传播过程中,增强文化亲近性有助于减少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心理隔阂,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更容易接受信息,进而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标㊂因此,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对受众群体在道德伦理㊁社会认知和价值体系方面的影响㊂在此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在文化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以现代化文明创新,提升媒介叙事话语传播效果㊂(三)从媒介策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宣传口碑媒介策略与宣传效果的好坏紧密相关㊂我国媒体在人才队伍㊁媒介技术和新型设备方面与西方媒体存在差距,对中华现代文明的宣传口碑有一定弱化影响㊂此外,国外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西方媒体的二次加工报道,容易使传播的文明内容发生扭曲,减弱可信度,加深公众对此的误解㊂因此,重视媒介策略并进行内容和形式㊁渠道㊁平台的创新,是优化中华文明宣传口碑必不可少的环节㊂在现代的舆论场中,媒介策略在国际危机管理和外交交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㊂媒介策略所带来的刻板印象导致世界充斥着偏见,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往往很容易陷入主观情绪的评判㊂举例来说,欧美的媒体通常在报道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时,冠冕堂皇的为其行为赋予合理性;英国王室的形象常常被正面展示;法国的巴黎通常被看作是时尚之都的代表;提及黑人往往被冠上为暴力㊁犯罪和不安全的关键词㊂这样的大众媒体信息传播策略,使得人们认为这些观点是现实社会的真实表现㊂然而,这些观点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虚构的现实,影响了我们对不同国家文明的认知和理解,易塑造刻板印象,产生认知偏差㊂因此,改善媒介策略对优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对外宣传口碑尤为重要㊂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媒介策略是优化我国对外宣传口碑的必然选择㊂综合运用大众传媒,建立高质量人才队伍,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交流的转变㊂在对外传播中既保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潮流和标准相接轨㊂通过创新媒介策略,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潜移默化地传播出去,搭建一流人才队伍,优化现代化文明资源自主权㊂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路径之维新时代背景下,多路径展开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对外话语体系,以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交流氛围为实践目标;以现代化文明创新,提升媒介叙述话语传播效果为重要手段;以搭建一流人才队伍,优化现代化文明资源自主权为实践基础,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搭建并优化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四梁八柱㊂(一)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交流氛围增强话语自信,筑牢精神根基㊂当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话语构建,不仅需要确立稳固的物质基础,还需要树立坚定的话语自信㊂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实力显著提升㊂不仅要关注国际交流,还应勇于与之辩驳,以展示立场和观点;推动原创性研究,主动塑造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积极配合那些真正认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外民间团体,并推动他们的建设㊂我们已经具备了对话和话语构建的基础,但如果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缺乏自信,将会严重影响获得国际话语权的能力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为重新塑造国家㊁民族和人民的话语自信注入了坚定的信念㊂这不仅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因素,也是筑牢中华文明精神的根基㊂打破霸权垄断,构建均衡格局㊂习近平指出: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㊂[9]中华文明是我国五千年来所流传的文化瑰宝,其价值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升㊂ 历史思想㊁宗教信仰和文化政治决定了传播的政治哲学”,[10]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为应对其背后隐藏的殖民历史和意识形态遗产要素,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文化调适㊂认真分析当前的国际舆论态势,充分发挥中华现代文明中所体现的 突出的包容性”特征,积极引导国际社会接纳中国话语,进一步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㊁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的误解,从而增强现代文明的国际交流氛围,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㊂紧扣理念内涵,提炼标识概念㊂习近平指出: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㊁进行的理性思维㊁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㊂”[1]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㊂这些基因深深扎根于民族内心,默默地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㊂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应在紧密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的前提下,凝练并总结出具有独特标识性的话语,继而传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价值㊂(二)以现代化文明创新,提升媒介叙事话语传播效果丰富话语主体,拓宽传播渠道㊂一方面,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政府的影响无法回避㊂相比之下,非官方的自媒体身份作为信息传播主体更具有优势,并更容易获得受众的0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200621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张德禄 中国海洋大学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概况,然后探讨了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主题词: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国;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6) 02-0027-06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和徐克容开始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始,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中国外语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汉语界也有了一定影响。

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国内已有很多文献介绍 (见参考文献)。

本文首先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新发展2.1 概况由胡壮麟、朱永生和张德禄编著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于1989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此书“在韩礼德的语言理论在中国的介绍和推广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该书的出版填补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连韩礼德也对该书和其作者给予很高的赞扬:‘It's an excellent book. You're not a consumer. You'r e a producer. (这是本极好的书,你们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 (见余珍萍,1997: 22) 该书出版后先后有几篇书评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 (黄国文,2000)。

经过20来年的努力,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建立了学术组织——中国高校功能语言学教学研究会,组成了国内的学术网络和学术梯队,建立了学会活动的规程,并且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成果。

下面重点谈中国学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2.2 理论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学者重点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除了总体介绍性的著作,如《系统功能语法概论》以外,还有许多对各个理论侧面的介绍,如徐盛桓对主位述位理论的介绍 (徐盛桓,1982: 1985);黄国文对信息结构的介绍 (黄国文,1984a:1984b);林纪诚对语篇衔接的介绍 (林纪诚,1986);朱永生对情态系统的介绍 (朱永生,1986);张德禄对语域理论的介绍 (张德禄,1987)。

架设中文之桥_沟通魅力非洲——浙江师范大学剪影

架设中文之桥_沟通魅力非洲——浙江师范大学剪影

浙江师范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获得者的接收院校。

截至2022年3月,共有3 000余名来自非洲、欧美各国的留学生来此留学。

文化氛围多元包容,是浙江师范大学最大的特色。

L ’Université normale du Zhejiang est un établissement accrédité par le gouvernement chinois pour accueillir les étudiants internationaux bénéficiant de la bourse gouvernementale chinoise et les enseignants de chinois boursiers. Jusqu’e n mars 2022, plus de 3 000 étudiants internationaux originaires d’A frique, d’Europe et des États-Unis étaient venus étudier ici. L’atmosphère de diversité et de tolérance culturelles est la principale caractéristique de cette université.Construire un ponts du chinois pourcommuniquer avec l’Afrique— actions de l’Université normale du Zhejiang—————作者:周玲妹 Zhou Lingmei 翻译:朱嘉雯 Zhu Jiawen架设中文之桥沟通魅力非洲——浙江师范大学剪影浙江师范大学一瞥Une vue de ZNU浙江师范大学(简称浙师大)的对外合作交流成绩斐然。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到这一新的语言学理论。由于其理论的高度可操作性和 实用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很快就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这一时 期的学者们开始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理解语言,将语言的功能性和语境 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语境分析方面,学者们致力于理解语境如何影响和塑造语 言的使用,从而揭示了语境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也开 始在国际学术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中国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进一步推动了这个学科在全球的发展。
总结而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这个学科的 发展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对语言研究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考。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拓 宽和深化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将继续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学术界 发挥重要的作用。
3、学科建设: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 进展。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的课程,培养了一批 批从事相关研究的师资力量。此外,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还积极推动国际 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互动与合作。
4、学术影响力: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逐渐 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并 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逐渐发展壮大。学者们对系 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语言教学、文学、 翻译、跨文化交际等。同时,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也积极探索与本土文化 的结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做出了尝试。

(周香琴)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

(周香琴)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一、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沿着前人开创的道路前进的,它既与欧洲的语言学传统有渊源关系,又受到美国语言学传统的影响。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礼德(Halliday),他1925 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的里兹,青年时代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学,1947 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之后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

回伦敦后又在弗斯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于1955 年完成博士论文《“元朝秘史”汉译本的语言》,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讲学,发表了近百种专著和论文。

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基本理论。

(弗斯使语言学在英国成为一门公认的科学,由于他长期在伦敦大学任教,所以以弗斯为首的语言学派常被称为“伦敦学派”。

弗斯发扬了斯威特的传统,创造了韵律分析;又继承了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的概念,创造了新的语义理论;受索绪尔的影响,他提出了“结构”和“系统”的概念。

)他从弗斯那里继承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

他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学说,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符号学。

二是“系统”(system)概念,但他重新界定了“系统”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的范畴。

韩礼德避免了弗斯的缺点,把自己的理论阐述得清楚明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式,准确定义了术语的含义及各种关系。

韩礼德在继承和发展了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吸收了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沃尔夫的某些观点。

1961 年,他正式提出阶和范畴语法理论框架,并将这个理论模式发展成系统语法;1968 年,他在系统语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功能部分。

他的理论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发展成广为接受的语言学理论。

韩礼德的理论常被称为系统功能语法或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一、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以及语言结构与其功能之间关系的语言学分支。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和应用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初步引进到深入研究的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尝试将其应用于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展,涉及语言教学、翻译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同时,中国学者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提出了适合汉语特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目前,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术体系和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批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

同时,中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同行共同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将与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交叉研究,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引进到深入研究的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进展。

未来,中国学者将继续深化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简要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学理论,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并发展。

其核心理念在于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行为,而非单纯的认知工具。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特别是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动态
国际本土化在中国
———第十六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特色综述
彭宣维段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国际本土化(glocalisation)是近年来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SFL)前沿推进的一种主张: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应用研究。

这正是2016年11月2-6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的主旨:着眼于国际前沿,关注本土问题研究。

本届活动周有3个主题。

1学科英语研究
这是由EFL在中国的教育问题引发的:充分研究高层次英语的特点,进而设计相关层面的教改内容。

为此,杨信彰概述大学化学教材的英语的一系列用语特点。

于晖发现,科学读物的语篇体裁倾向于使用两类体裁系统:信息传递类,涉及学科描述与解释的过程和实体,基础是知识类教科书;同体裁类:叙述与呈现不同种类的经验与观点,以娱乐故事的方式引发同情作用。

王振华全面概述作为适用语言学的SFL及其对法庭话语研究的框架作用,涉及构成成分、语式类别和多模态性。

Webster用国际象棋规则中“马”的跨格斜行路线比喻语言使用从日常话语到概括、抽象、拐弯到隐喻的演化过程对语言资源的拓展作用,演示出语言如何阐释或识解文学经验与科学经验。

苗兴伟从整体上报告环境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尤其是其中作格分析的施动性和致使性体现的非生态意识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干扰与破坏作用。

2语法隐喻理论深究
这是学科英语甚至科学英语的特点之一。

杨炳钧分析人们对语法隐喻的7个质疑及其误解缘由。

他认为,语法隐喻能力可能是人区别于动物语言的指标。

其中,概念和人际语法隐喻是促成更大范围的知识经验与社会角色和关系的资源。

常晨光关注语境隐喻与语法隐喻的联系、语境隐喻现象的成因、语境隐喻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等。

刘承宇探讨概念语法隐喻对意义发生的影响,旨在阐明概念语法隐喻作为对一致式的偏离,在意义发生的时间框架和空间维度中的体现及其对意义发生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刘世铸发现,情态和情态隐喻在构建对话空间上受制于情态取向、情态量值和归一性3个维度。

杨延宁认为,汉语中的各类语法隐喻呈两极化分布,与汉语自身的语言学特征有关。

李杰指出,隐喻能力的提升是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3跟汉语有关的应用探索
涉及语言类型学、语法概念的演化、“把”字句的结构概念特点以及翻译问题。

王勇对存在句、方位句、领有句在动词使用、语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密切联系做出个案分析。

McDonald以“语法”这一术语为立足点,梳理汉语语法学的建构历程,概述上述过程涉及的大量理论问题,为建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汉语语法体系给予良好的背景铺垫。

何伟从SFL的卡迪夫语法模式的角度研究汉语的“把”字结构,认为作为一个词项动词的“把”涉及一个独立过程,在小句结构的主体过程中相当于一个可识别的谓词性补语成分,涉及两个层次的命题结构,有4种意义类别。

扬忠将翻译视为语篇的再生过程,将语篇翻译对等的内涵解释为原作与译作在语篇的同质关系,文化中介角色要求译者在语用推理、语义重构、文化差异融通3方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