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语言系统的发展语言学概论

合集下载

6月9日《语言学概论》讨论主题:语言系统的发展

6月9日《语言学概论》讨论主题:语言系统的发展

6月9日《语言学概论》讨论主题:语言系统的发展语言学概论教材第七、八、九章虽然分立为三章,但实际是一个整体,讲的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有关问题。

第七、八章讲授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论。

主要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谈语言的发展变化问题的;第八章讲授语言接触的种种现象,实际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的扩展。

第九章主要从语言内部结构要素角度阐述语言的发展演变。

正确理解、把握这三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语言发展变化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七章辅导1、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发展变化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事物。

语言也一样,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

如我们今天用普通话去读古代的诗词,会发现许多词语不押韵了;英语当中有许多词的写法与读音不相一致了。

语言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

语言也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变化发展是永恒的,语言如果一旦停止了发展,也就没有了生命。

只不过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缓慢,不易被人们感觉到罢了。

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这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第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同样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

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

第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一)、选择部分1、语言符号由声音和( B )构成。

A.概念 B.意义C.思想 D.词义★考核知识点: 语言符号的构成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声音,是通过听觉感知的物质形式;语言符号的内容是意义,是人的大脑对现实中事物概括的结果。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 C )A.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总是任意的。

B.我们可以任意理解语言符号。

C.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

D.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强制性,永远是任意的。

★考核知识点:语言符号的特点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不能有内在的联系,即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3、[ε]的发音特征是( D )A.舌面前、高、不圆唇B.舌面后、高、不圆唇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考核知识点:舌面元音的发音特征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ε]的发音特征是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4、英语/P/与/K/的区别在于( D )A.发音方法不同 B.唇形(圆或展)不同C.声带振动与否 D.发音部位不同★考核知识点: 区别特征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P/是双唇音,/K/是舌根音。

5、句法的最小单位是( B )A.语素 B.词C.词组 D.句子★考核知识点: 语法单位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语素是词法的最小单位,词是词法的最大单位,句子是句法的最大单位。

6、“奥林匹克运动会”由( C )个语素构成。

A.2 B.3C.4 D.7★考核知识点: 语素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既有语音形式,又有意义内容,只有语音而无意义内容不能成为语素。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 A )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C.虚语素 D.词根语素★考核知识点: 语素的分类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以把语素分成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

语言学概论(1章)

语言学概论(1章)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主要内容: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语言学及其发展第一节:语言的性质(一)语言是什么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

从功能上看,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或者说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和思维认知功能。

(二)语言的符号性1)符号、能指、所指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

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意义)。

2)语言符号的主要特征任意性: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稳定性:语音和语义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不可轻易改变。

渐变性:语言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发展变化。

线条性: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

但是语言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不能有空间上的上下相叠关系。

(三)语言的系统性系统:指若干相互联系的元素构成的整体。

系统性:指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性。

•语言是由符号这种元素构成的系统。

语言的符号与符号之间,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语音、语义、结构、功能方面的联系等等。

•一个语言符号的价值和作用取决于该符号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取决于该符号与其他相关符号的关系。

•语言系统可以分为语音系统、语义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等子系统。

语言单位也可以划分为若干层级。

(四)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的产生发展,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

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五)语言的其它属性模糊性、生成性、民族性第二节:语言的结构一、语言的层级1.语言的下层语言层级系统的下层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层,即语音层。

语音层包括两个级别的语音单位:音位和音节。

音位是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的上一级语音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位构成。

音节是人们能自然感知的最小语音单位。

在一连串语音中,音节与音节之间有明显的语音界限。

2.语言的上层语言层级系统的上层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组合层。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一、课程性质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地位相当于文学概论。

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各种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

具体地说,语言词汇和语义语法及整个语言系统。

任务:综合语言研究的各种成果,总结语言的规律,探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变化。

1.语言学产生以前叫语文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近现代语言学的兴起到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自身独自具有的发展规律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概论》提出,存在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语言既存在于社会,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承载着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工具。

语言是联系人类的主观认知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

第一章语言的性质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基础(物质外壳)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二、语言符号的特性符号是指代事物的标记。

凡是属于用来标记、替代事物的东西,就是符号。

凡是符号必须具有物质性、表意性和规定性。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句话概括了语言的本质。

人类用来交际的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代表事物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性:任意性;线条性;离散性三、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替 | 我看书。

换 | 他看书。

︵ | 小王买书。

聚 | 老师写文章。

合 | 人们欢呼胜利。

语言学概论答案(六月)

语言学概论答案(六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

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2.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

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

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4.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大。

5.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语言学概论(一)

语言学概论(一)

导言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二、语言学的发展三、语言学的功用四、《语言学概论》的性质、内容和任务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linguistics)是一门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的学科。

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语言是一套构造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从单个的语言符号来看,它是由声音和意义结合而成的;从整个语言符号系统来说,它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

因此,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是语言的基础要素。

语言的各种学科对语言的不同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就形成了语言学的各种学科。

部门语言学:以语言的基础要素及与各基础要素相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如: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词典学、文字学、修辞学等等。

具体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

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

对具体语言的研究有描写的和历史的两个不同的角度。

描写语言学(共时语言学):截取语言的某一时期的横断面,描写和研究语言在这个时期相对稳定的系统。

如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

历史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发展演变的过程。

如汉语史、英语发展史。

对具体语言的基础要素及语言运用各方面分别加以研究,就形成了具体语言学的各个分科,如汉语语音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义学、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等等。

普通语言学以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它综合各种具体语言的研究成果,探索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

其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语言的发展等等。

《语言学概论》所讲授的内容就属于普通语言学范围。

应用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应用语言学专指语言教学的研究,广义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理论应用于对语言学相关学科的研究而形成的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等等。

二、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

第八章语言的发展

第八章语言的发展

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名词解释。

1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叫做共同语。

在没有方言分歧的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共同语。

2.方言:3.地域方言:地域方言也叫“地区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它是最为常见的语言分化现象。

4.社会方言:由于社会中的人们所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文化高低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使人们在运用语言方面形成某些个性化或类型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社会方言,各种行业语、阶级方言、黑话等,都属于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也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5.亲属语言:凡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它们就是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也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6.标准语:7.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是指在各种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出现的一种包含不同语言成分混合自然语言。

8.底层: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胜利的语言也必将从失败的语言中吸收一些成分来丰富自己。

或者说,被同化的语言不会马上彻底消失,还会有一些成分遗留在同化的语言中,这种现象就是底层现象。

复习思考题。

1.谈一谈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语言发展的原因:外因: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社会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语言要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词语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②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是全社会的交际工具,当社会走向分化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交际就会逐渐减少,各个部分成员使用的语言就会产生差异,逐渐形成不同的方言或语言。

另外,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社会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各个集团在语言使用上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社会方言。

反之,如果已经分化的社会各个部分或不同社会之间逐渐走向统一,语言或方言之间的影响加强,促使语言逐渐趋向统一。

语言学概论——历史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历史语言学

第七章语言的发展(演变)(历史语言学)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一、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近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使语言起源的神学解释已为学者们抛弃。

18世纪以后的学者们陆续提出了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各样的理论。

主要的有这么几种:(一)各种声音论1)摹声论。

即“汪汪说”(bow-wow theory)或“叮咚说”(ding-dong theory)。

2)感叹论。

即“呸呸说”(pooh-pooh theory)。

3)劳动叫喊论。

即“咳哟说”(yo-he-ho theory)。

上述各种理论都有一定道理,因为各种语言里都有一些摹声词和感叹词等,但任何语言里这类词占的比例都很小,绝大多数词的起源都是无法用这类理论来解释的。

(二)社会契约论主张契约论的学者是从人类交际的需要来考虑语言的起源的。

但这种理论不合乎逻辑,既然没有语言,没有交际工具,彼此之间又凭什么来讨论来商议呢?不过,这种理论看到了语言的一个本质特点——语言的社会性。

(三)手势论手势论只能说明人类在产生有声语言之前,主要是用手势、体态等进行交际,但不能说明有声语言是由手势等变来的。

因为手势等不具备有声语言所必须的声音材料,不可能变成声音。

(四)劳动创造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两部著作中曾对语言起源的问题进行过论述。

劳动创造论的基本观点有三点:第一,语言、思维、人、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第二,语言是在人们的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三,人类的语言从产生时起就是有声语言。

语言的产生必备三个条件:即生理条件、心理条件和社会条件。

第二节语言的发展一、语言要素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指新的语言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消亡的现象。

(一)语音的发展语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语音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在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上。

比如上古汉语,在发音部位上没有唇齿这一区别性特征。

大约在10世纪前后,汉语发音部位中才出现了唇齿这一区别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所以称做“ 类推”。类推在语法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语言学概论
语法类推变化的特点
(1)语法类推是一种模式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
意识地将新的模式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 (2)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 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 (3)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 。如中古英语早期许多动词都是强式和弱式变化两种形式共存。 (4)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如英语动词弱式替代强式 的类推已进行了千余年,至今仍有60余个词根取强式变化。类推变化推不 动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如is, do, go等。
语言学概论
1、方言差异比较 “尖团音” 、“尖团合流”
语言学概论
尖团音:即指上述细音前的“见组”字和“精组”字读音
,“见组”字的发音 [ 舌面前、中、后(舌根) ] 叫“团音” ,而“精组”(舌尖前或齿间)字的发音叫“尖音”。
尖团合流: 指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 i、 y )的发
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的结果。 如:原“见组”的舌面后 k 类(舌根音)向前移,而“
• 音变规律的三个特点:
条件性(语音条件) 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 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
语言学概论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1、什么是“语音对应关系”?
指不同语言或方言在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语言
成分间有语音上的对应。
语言学概论
2、语音对应关系的作用
( 1 )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也可以通过找出几种有同 源亲属关系的外语之间的关系,在已掌握的一种外语的基础上 更快地掌握其他亲属语言。 (2)确定亲属语言的依据。
语言学概论
3、汉语“正偏”到“偏正”的演变。 例如:“丘商→商丘”、“鸟乌→乌鸟”等 。
语言学概论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聚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 长和词类的发展。
汉语聚合规则的发展
①量词的出现 ②出现了构词词缀 ③出现了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
语言学概论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基高 础等 课院 程校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语 言 学 概 论
多 媒 体 教 学 课 件

语言学概论
西华大学 中文系
第九章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语言系统的发展
了解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语言学概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线索
方言情况
亲属语言情况 文字 古今诗韵区别 不同时期借词的语音考订
,“弥”大致读mi,“陀”大致读ta。
语言学概论
(2)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历史上曾经从汉语中借去 了大量词语,这些词语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借用时 汉语的特点,因此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语言学概论
注意之点:
利用这些材料时,要考虑借音的年代和地域因素。 例如:日语中的“吴音”和“汉音”
语言学概论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精组”的舌尖前 ts (舌尖前音) 类向后移,都向 i 、 y 的
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形成舌面前音。
语言学概论
2、亲属语言的比较:
拉丁语 英语 意义 父亲 脚 少
pater
pēs pauca
father
foot few
语言学概论
3、文字
• 形声字 • 假借字
• 双声字
• 叠韵字
• 以读若、读如、直音、反切等研究古音
语言学概论
二、词语的替换
1 、指只改变某类现实现象、概念、思想等的名称,而 这种现象、概念、思想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语言学概论
2、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
( 1 )社会因素:例如封建社会的避讳(元宵――汤圆)、 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剧变等。 ( 2 )语言系统内部:例如汉语中同音词过多,对交际带来 麻烦,因此就用复音词来代替单音词,避免歧义。语言表达的精
1、由于古英语有较多的表示格关系的手段,因此,词序
比较自由。而现代英语中的词序就没有这么自由了。
语言学概论
2、古代汉语中的基本词序是V+O。例外: ( 1 )“是”作宾语时在先秦放在动词前:“子孙是保” 、“是用寿老”、“君子是识”。在一些成语以及固定的说 法中还有残留:“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 2 )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吾 谁与归?”“吾谁欺?欺天乎?”“不吾知”等。现在残存 的还如“自信、自杀、自顾”等。
语言学概论
4、古今诗韵的区别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言学概论
5、不同时期借词的语音考订
(1)东汉后佛经翻译中的梵语汉语译音。
如:“佛陀”为梵语buddha的译音,因此,“佛”在当
初翻译时大致读“bud”,“陀”大致读“dha”。
“阿弥陀”的译音为amita,因此,“阿”大致读a
语言学概论
3、词义的增加和词义的吞并 在一些复合词或词组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会吞并其他词的意义,成为语言单位的意义。
语言学概论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1、新词的产生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思想有联系。
语言学概论
2、旧词的消亡
(1)旧事物的消失是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如“棒槌”、 “碾子”等。
(2)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消亡。
如“马”、“行走”、“白”等。 词汇系统变动的原因,一是人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二是 语言交际功能的经济、简易、明确的要求。
( 3 )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许多问 题,如汉字键盘拼音输入的模糊输入、语音输入、语音识别、 人机对话等,也必须建立在方言语音对应规律的基础上。
语言学概论
3、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关系的差 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
语言学概论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密化也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 3 )词语的替换有时在短时期内完成,有时要经历一个很 长的时期(嘴――口)。
语言学概论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演变的原因
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
响。
2、词义的引申有时会引起词的分化 如:汉语“张――帐、账、胀、涨”
英语“long-length”“give-gif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