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合集下载

抗战期间武汉战役的介绍

抗战期间武汉战役的介绍

抗战期间武汉战役的介绍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1-3] 。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战武汉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抗战武汉战役战役背景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日军侵占南京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5] 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

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

[4]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也规定了战略方针,[6] 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最后转变敌攻我守的战争态势。

按此计划,蒋介石自任总指挥,调集第五、第九战区全部兵力和海空军各一部,沿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组织防御,准备持久作战。

主要目的一在于以空间换取时间,内、外战线结合,消耗、挫败敌人;二是及早内迁工厂、内运物资、整备军队、加紧生产,作长期抗战准备;三是争取国际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国际战场的开辟以彻底战胜日军。

[7]这时,国共两党为了抵御民族大敌,进一步加强合作。

7月6日,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

无川不成军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一个军人荣誉

无川不成军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一个军人荣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无川不成军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一个军人荣誉
导语:抛开之后的战绩不论,1937年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

很难想像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
抛开之后的战绩不论,1937年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

很难想像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等因素而被排斥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之外。

但在抗战初期,川军的名声的确如此。

然而,就是这支“最糟糕的军队”,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开始,几乎无役不从: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南京保卫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一四五师弹尽援绝,师长饶国华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3次长沙会战中川军是骨干兵团,全师4000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600多人;豫中会战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在掩护友军时,司令部直属队与日军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
到抗战后期,曾经“最糟糕的部队”得到的评价是“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经历过无数次内战的蹂躏后,存在着这样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是:军人只知有大帅而不知有国家。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也很难有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样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感悟。

生逢乱世,军人不过是一些人为一己之私欲而组织的私人卫队,他们之间或以利益或以情感来维系,他们没有使命也没有荣誉感,甚至于他们曾经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也许一个军人也曾有保家卫国的豪情,但二十年的内战则完全击碎了他们的
生活常识分享。

武汉会战简介

武汉会战简介

武汉会战简介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战,此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使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

此战过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武汉会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武汉会战分析中文名称:武汉会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本获胜,武汉沦陷时间:1938年6月11日~10月27日地点:安徽、河南、江西、湖北人物:蒋介石陈诚冈村宁次畑俊六武汉会战详情波田支队序战1938年6月11日夜,波田支队趁雨夜突袭安庆,川军27集团军杨森部作战不力,一夜间就被逐出城外,波田支队在攻占安庆后,继续搭乘海军舰艇沿长江西进,6月下旬抵达了江防要塞马当的封锁线外。

6月24日凌晨,日军在16军的防地东流登陆成功,然后顺利地攻下了既无准备,又无主官指挥的香山、香口等地。

后连马当炮台也跟着丢了。

波田支队在打退国军反扑后,与来增援的106师团一起直扑彭泽,彭泽失守。

见情况严重,陈诚严令驻扎湖口的李汉魂64军反攻彭泽。

经过一番拉据战,日军不但打退了李汉魂的进攻,还乘势扑向了湖口,湖口陷落,64军退往九江。

106师团在舰炮掩护下向纵深推进,配合正面进攻的波田支队包围九江。

见整体态势不利,张发奎命令第2兵团转进,放弃九江,退往二线阵地金官桥一带防守。

长江南岸作战攻战九江后,南岸的日军兵分两路,松浦的106师团则沿南浔路攻向德安。

波田支队和海军陆战队搭乘海军舰艇继续沿江西进,攻击下一个要点瑞昌;8月11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强行登陆成功,并击破守军孙桐萱的第12军的反击,向瑞昌进攻。

8月24日攻占瑞昌。

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

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向岳阳急进,以其截断粤汉铁路。

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团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

川军抗战

川军抗战

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无名英雄铜像曾经远去笔者小时家住成都东门,城门洞外有座巍然矗立的“川军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但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

铜像造型是一国民**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冒着敌人炮火欲出征冲锋……铜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在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落成。

幼时常听父辈讲:抗战高潮的一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

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1963年,电影《抓壮丁》拍制完成,风靡全国。

电影主要剧情是:抗战中的1942年前后,四川天天在抓壮丁。

地主李老栓一家人和王保长、县上管兵役的卢队长之间,相互“狗咬狗”,卢队长勒索王保长,王保长诈骗李老栓、调戏三嫂子……卢队长说:“难怪下江人都骂四川人是‘川耗子’!”王保长说:“出征军人是打中国人的,”“出征军人看哪个不顺眼就打哪个”……剧情滑稽可笑、演员演技高超、夸张的四川方言……电影院笑声不断。

记得青年宫电影院外的海报和报纸评论,说《抓壮丁》影响很大,使中外人士认识了“抗战时期四川的黑暗”。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方言喜剧,称其“展示了一个时代真实、鲜明的生活图画。

”后来每当放学走过铜像前,同学们大做怪像,模仿王保长滑稽的自贡腔调:“抓、给老子抓龟儿子壮丁啊!”这时,成都抗战铜像大都早被拆毁,这是仅存的一尊。

抗战中的川军 “草鞋兵”出川抗日威名远扬

抗战中的川军 “草鞋兵”出川抗日威名远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中的川军“草鞋兵”出川抗日威名远扬导语: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

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早期的有刘存厚、熊克武当权,中晚期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

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早期的有刘存厚、熊克武当权,中晚期的有刘湘主政,刘湘死后。

川军形成邓锡侯、杨森、潘文华、刘文辉、王陵基五个上将争雄的局面。

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防区制盛行,内战之烈闻名全国。

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重庆抗日胜利纪功碑书写着川军这一华彩乐章,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刘湘去世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六路,分别以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存厚出任一至六路总指挥,对红军各方面军展开围攻,然而,却遭到失败,刘湘先后将刘存厚、王陵基撤职查办。

1934年间,刘湘又在南充设立四川“剿匪”总部前方军事委员会,推出“神仙”军师刘从云为委员长。

结果被红军击溃二十多个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蒋介石想趁此机会派出中央军十个师到四川“援助”刘湘,电邀刘湘到南京面商机宜。

刘湘到汉口时,即与从上海约来的邓汉祥密商,决定无论如何,要阻蒋介石派兵入川。

10月20日,刘湘抵达南京。

经过反复磋商努力,取消了蒋介石派兵入川的提议,达成了三项决定:一、仍由刘湘担任四川“剿匪”总司令,负生活常识分享。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北岸,江北战场划‎归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指‎挥下辖23‎个军,主力部署北‎起大别山以‎北蜿蜒而下‎止与长江北‎岸,江南战场由‎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战‎区司令陈诚‎指挥辖27‎个军,主力配属与‎武汉以东长‎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战线长达4‎00余公里‎,南北两军共‎117个师‎总兵力达1‎10000‎0人,这些部队一‎半是徐州会‎战突围保存‎下来的,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更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伤‎亡2188‎6人,第2军伤亡‎9600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

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

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防守。

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中国一般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的领导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以抗击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广阔地域,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日加列夫、特霍尔率领苏联航空志愿队支援。

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庆登陆,很快占领安庆,武汉会战正式开始。

9月6日,广济失陷。

29日,日军攻陷长江要塞田家镇。

至10月下旬,武汉三镇全部沦于敌手,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信阳战役。

背景1937年7月7日,日军对中国实施全面入侵,北平及天津不到一个月落入日军手中,整个华北平原暴露在日军面前,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南京有陷落的危险,国民政府于是宣布迁都重庆市,在上海、南京沦陷后,中国政府及民营部门、大批难民、以及各种战略物资大举西迁至西南重庆,其中大部分因运输不及仍滞留于武汉。

加上武汉原有的工业、经济、文化基础,到1937年底,武汉已成为国民政府的实质首都。

因此在1938年,武汉周边集结了国民政府的大量资源,包括自苏联所得到的军事及技术援助(苏联航空志愿队)。

日本方面,由于1937年开始的诸次军事行动让日本感到兵源匮乏开始逐步增兵,增兵加上前线开销使得日本平时经济体系无法负荷;军费的开销迫使近卫文磨于1938年改组内阁,并于同年5月5日发布国家总动员法,日本自此正式进入战时经济体制。

战时经济体制的推行虽然减缓了日本财政破产的速度,但是长久下去并非办法,加上对苏联军事实力的顾虑,日方急欲在短期内迅速逼垮国民政府,以便聚集更多资源以便进行北进以及南进政策。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北岸,江北战场划归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指挥下辖23个军,主力部署北起大别山以北蜿蜒而下止与长江北岸,江南战场由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战区司令陈诚指挥辖27个军,主力配属与武汉以东长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战线长达400余公里,南北两军共117个师总兵力达1100000人,这些部队一半是徐州会战突围保存下来的,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更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伤亡21886人,第2军伤亡9600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

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

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防守。

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武汉会战勇士谱》陈玉先绘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p易斌摘要:武汉会战是川军参加的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

作为内争的失败者,川军担负起了抗外的最艰巨的任务,付出了惨重牺牲。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其中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地方主义的影响、政治与军事的关系等问题,并揭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川军;武汉会战中图分类号:E296.9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2001)01-0053-62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早已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但许多论者对武汉会战中川军的表现却语焉不详,几乎使之成为川军抗战史研究中的一个盲点。

不屑一顾或讳莫如深都是偏见,这将影响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本文拟从川军做为内争失败者参加武汉会战这一新视角出发,考察这一段内争与抗外相互缠绕、政治因素与非政治因素混合作用于战争过程的历史,给予会战中川军以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一)武汉会战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进行的一次持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战场范围最广、战役战斗次数最多的大会战。

川军与桂军、粤军、东北军等地方军参加了这次会战,川军具有取得突出战绩的优势条件。

首先,从参战部队的数量来看,除四十七军在山西作战外,其它川军各部都投入了战斗,共计20个师,2个独立旅,约占整个参战部队129个师的16%。

桂军有11个师参战,约占总数的9%。

粤军有7个师参战,约占总数的与5%。

东北军有5个师参战,约占总数的3%。

滇军有4个师参战,约占总数的3%¹。

川军在参战部队数量上大大超过其他地方军。

其次,从参加的战役战斗次数来看,川军也在地方军中居首位。

据不完全统计,川军在整个会战中参加的大小战斗为46次º,黄广战役、信罗战役、万家岭战役等重要战役都有川军参加,其足迹达大别山南北东三面山麓、长江两岸、鄱阳湖畔、五岭及幕埠山地区。

桂军作战区域包括大别山南、东麓,参加战役战斗十七八次»;粤军在会战中只参加了南浔会战中小阳铺,和尚洼,万家岭等地的战斗¼;东北军也只有五十三军参加过十七八次战斗½。

第三,从部队的武器装备来看,川军的总体水平不是参战部队中最差的,但各部间有优劣。

二十二集团军仅有川造武器和少数俄式轻机枪及马克沁重机枪¾。

二十六师经过淞沪战役后武器较缺,参加会战时乃未补齐,自动火器几乎没有¿。

独立三十五旅原属杨森部,以后装备无改善。

这三部装备较差,但在参战川军中只占10%左右。

杨森部在37年12月底至38年初增补了一批德造,捷克造武器,该部每营增一个重机枪连,每团增一个迫击炮连,且充实了通讯部队À。

刘湘部是川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37年整编后仍保留了十一个甲种师,蒋介石还答应出川抗战的该部第三十、第二十三、第二十九集团军按中央军的标准拨给装备,但后来没按规定补足Á。

以这样的整体装备水平,只要川军发挥正常,完全可以取得理想战果。

第四,从参战经验来看,邓锡侯、孙震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在参加武汉会战前已在山西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后来又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滕县保卫战的惨胜,参加罗山保卫战的一二四、一二五师的多数官兵是从经过这次战斗的部队中抽编出来组成的。

杨森的二十军此前曾参加过37年10月的淞沪抗战,因战功受到国民政府军委会三万元嘉奖。

二十六师在淞沪会战中的战绩在参战的七十多个师中名列第五,日军称它为/国民党旁系有力部队0Â。

由刘湘旧部组成的参战部队虽然在武汉会战开始后才进入战场,但由于其在川内争霸战中处于得胜地位,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第五,从战略战术的机动灵活性来看,川军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表现不错。

38年9月中旬,独立三十五旅守半壁山要塞突出部时,旅长李宗鉴以逆袭战及正面牵制和侧面突袭的战术与挟海陆空之威的日军作战,并以近距离战法使日军的飞机舰炮失去了威力,改变了因装备带来的战场优劣势对比 l v。

在38年9月初的黄广战役中,第二十九集团军某旅旅长许国璋以夜袭战攻黄梅县城,取川军夜战之长补装备之短,迫使日军增兵固守。

10月中旬,又以突袭方式在上巴河突围战中击溃攻破六十七军前线阵地之日军,掩护部队安全转移 l w。

第六,从川军在会战中英勇不屈的牺牲精神来看,也堪称无与伦比。

在信罗战役中,一二五师七五零团某排被日军四百多人围困在狮河西岸一村庄,该部拒绝投降,最后全被烧死。

黄广战役中,第二十九集团军某部三次抢夺广济龙顶寨,牺牲达三千多人。

龙顶寨被日军攻破后,川军三百多人被屠杀,最后剩下的七十多人被绑在树上活活饿死,但无人乞降偷生 l x。

由此可见,川军完全能够在武汉会战中赢得声誉,但事实上却屡遭国民党高层人物非议。

38年6月5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徐永昌给川军二十七集团军驻鄂办事处主任的代电稿中,认为杨森第二十军在数百日军进攻下,/未经力战,轻弃名城0,并告诫杨/努力前途0 l y。

38年12月11日,陈诚密电蒋介石严惩在南浔当会战中溃退影响全局的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及该部新十五师某旅旅长韩任民 l z。

39年夏,蒋介石在西安会议上要严办弃守罗山县城的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师长曾苏元,后改为记大过两次 l{。

这表明川军没有取得与自身实力相当的战果。

探究其原因,主要有:蒋介石中央派系削弱地方实力派的预谋的影响,川系地方实力派首领刘湘个人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国民党统帅部制订的战略战术的影响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1)蒋介石在28年对中国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地方实力派对中央的离心力依然存在。

从国家利益着眼,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这就得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及残余影响,实现中国真正的统一。

但蒋介石在加强中央权威时却没有找到妥善的办法,引起地方实力派抵触。

/九.一八0事变后,国内矛盾有所转移,但由于这一矛盾没有根除,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常常不自觉地利用抗战做幌子来维护自身利益。

中央派系试图通过抗日来削弱地方势力,例如:在地方部队中流传/打死敌军除外患,打死我军除内乱0这一说法,何应钦在抗战之初也电示刘峙:/依最近所定战斗序列,旧东北军系以各军为单位,分割使用0 l|。

地方实力派也想在抗战中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中央派系的压制下求生存。

川系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中央的矛盾,就典型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这种状况。

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以前,四川军阀依附北洋政府,易帜后与国民党中央的关系也不亲密,四川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35年中央系的参谋团和别动队入川,双方矛盾激化,在随后的整军过程中,川系地方实权派进一步感觉到中央削藩的威胁。

因此,刘湘于37年8月在国防会议上主动提出四川可派兵30万抗日,以对付裁军,这还可争取对蒋斗争的主动权 l}。

同时,他又加强在军队中的反蒋秘密组织武德励进会来团结干部,并在成都及其它重要地区进行军事部署。

这样,川军与中央军不时出现零星火亻并。

蒋介石决心去刘,暗中向川军重将唐式遵、王缵绪许愿事成后由他俩取代刘湘为川康绥靖主任和四川省主席职位。

刘湘察觉后轮换调整了唐王两军的中层干部,还令武德励进会派人监视唐王 l~,后来他还与韩复榘、宋哲元密谋调军阻截中央军入川,失败后,蒋介石对川军的防范更加严密 m u。

刘湘于38年1月死后,许多人认为他的死与蒋介石有关,于是川内对蒋不满情绪日渐增涨 m v。

不久,蒋介石准备任张群为川省主席,遭到川内各方一致反对,张群因此暂时没能就任。

武德励进会在这件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蒋介石再让顾祝同主川,刘湘旧将王陵基发话:/顾祝同如敢到蓉,当以机枪大炮在机场欢迎0 m w。

顾不敢到川,蒋介石只好利用川将王缵绪主川,而王附蒋犯众怒,被迫于39年下半年去职。

为了继续领导与蒋介石的对抗,武德励进会部分师旅级的主要会员公推王陵基为代理会长。

王下令加强内部团结,维持地方治安,并强调没有该会的命令所有部队不准调动,他还派人与邓锡侯,刘文辉两部密切联系。

川系地方实力派的这种强硬态度增加了蒋介石整治川军的决心。

他先用官位收买川军将领,武汉会战开始后又把出川部队分散布防。

这使得出川部队中武德励进会会员失去作用,但川内部队中会员仍在活动 m x。

一些被授以官位的川军将领反蒋之心依旧。

38年3月,被蒋介石委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的邓锡侯从前线回省就任时,在各界欢迎会上说:/以我的责任来说,我是四川人,看见地方负担过重,民困未苏,将来定要从旁向中央建议,以谋苏息的0 m y。

这表明邓锡侯将会继续刘湘的反蒋活动。

因此,蒋介石对四川地方实力派的打击也进了一步。

在38年3月的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被置于最险恶的战线阻挡日军,其一二二师几乎全军覆没,中将师长王铭章阵亡。

这是蒋介石用合理化手段削弱川军的实例。

在随后的武汉会战中,二十多个师的川军被调上前线,在内外逼迫下岌岌可危。

到38年夏天,川军在内争中的失败大致成为定局 m z。

尽管绝大部分川军激于民族义愤在武汉会战中与日军进行了不屈战斗,但总体战绩不突出,应归咎于内耗之弊。

中央派系与川系地方实力派的争斗给武汉会战中中国方面带来的危害,典型地表现在信罗战役中的罗山保卫战南浔线方面的岷山战斗中。

信罗战役是武汉会战中北线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中方作战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军由合肥西进经罗山占信阳沿平汉线直取武汉。

蒋介石嫡系第十七军团军团长兼第一军军长胡宗南奉命率部守卫信阳-罗山一线,但战斗打响时胡部尚集结在南阳地区。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参加滕县保卫战后经过抽编整补成立的一二四、一二五师奉命先于胡部开赴位于日军西进必经之地罗山县城一带阻击日军,以确保远离战场的胡宗南十七军团集中信阳。

信罗战役于9月16日在罗山打响,胡部于9月21日到达预定地点。

其时川军已经过四天激战。

战斗中一二四师被置于阵地突出部位,不但暴露在日军火力之中,而且被日军一支先遣队绕至该部右侧后背,处境危险。

该师师长曾苏苏元害怕被围,于9月19日夜主动撤退至二线阵地御敌。

后日军经罗山西南小路插入信阳背后,与由罗山西进的日军合围信阳,致武汉门户洞开 m{。

信罗战役中军队的布置情况很明显地带有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差异。

十七军团属蒋嫡系,蒋介石将其置于南阳后方,直到会战后期才把它投入战斗。

该部进入战场前,以川军两师为主的地方部队已在前线挫伤了日军锐气,给胡部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川军将领经过了滕县保卫战的恶战,惊魂未定,因而当一二四师面临或者与敌硬拼被围遭歼或者撤防二线阵地保存实力以待机歼敌的择抉时,自然就选择了后者。

事实上,蒋介石中央派系在抗战中运用诸如此类的方式已经把川军消灭得所剩无几。

抗战结束时,川军虽有十几个军的番号,但川康实力派掌握的军队不过两三个军 m|。

可见曾苏元避战求存并不是偶然的。

罗山之失使整个战局糜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带来的祸害由此可见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