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诗经《豳风》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豳风》原文|译文|赏析《诗经·国风·豳风》是先秦时代豳地民歌,出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首诗表现了战士在归途思念家乡和胜利返归的喜悦心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豳风》原文先秦:佚名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々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译文及注释译文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
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
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
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
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
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
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
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
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
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
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
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
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注释⑴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⑵慆(tāo)慆:久。
⑶士:通“事”。
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提要:《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
本文通过文本的细读和具体的分析,证明其所反映的豳地文化并非传统认为的是农耕文化一家独大,而是周人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地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的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豳风》;农耕文化;交融“豳”之地理区域,历来歧说纷出:大体有这么四种说法:其一、郑玄、颜师古、朱熹诸家皆认为在陕西之旬邑、彬县—带,影响最大;其二、钱穆认为在山西之汾水流域,得到了—些知名史学家的认同;其三、近年又有学者据方志与民俗,力证豳在甘肃的正宁、宁县一带。
其四、也有认为豳地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
目前,尤其是《辞海》为之作了解释之后,第一种说法基本成为公论,获得了学界大多数的认同。
《史记》:“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不窋、公刘居之,古西戎也。
”就是说,古代豳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义渠戎国所在的地方,住的基本都是义渠戎族。
后来周代的祖先迁到了此地居住。
《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
《豳风》共七首诗,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其中《七月》是历史年代最久、流传时间最远、篇幅最长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
一、《豳风》——整体观照一般认为,《豳风》与周公关系密切,甚至就是周公所作的。
这一观点在汉唐至元明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从清代的方玉润对此方开始有所怀疑,他在《诗经集解》中说道:“按《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此。
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
此其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
至《鸱鸮》、《东山》二诗,乃为公作。
《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则又众人为公而作之诗。
以其无所系属,故并附《七月》后,而统而名之曰《豳》,凡以为公故也。
26七月 诗经幽风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yè )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bìbō) ,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栗烈:双声联绵词。同凛冽,寒冷貌。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yè )彼南亩。田畯至喜。
载,开始。 南朝梁江淹《扇上彩画赋》:“促织兮始鸣,秋蛾 兮载飞。”《艺文类聚》卷六九引作“初”。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阳,暖和。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有,动词词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亦作“ 仓鶊 ”。黄莺的别名。黄莺为候鸟 。 《禽经》: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仓鶊,黧黄、黄鸟也。” 张华 注:“今谓之黄鸝,黄鶯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是也。” 明张煌言《妒妇津》诗:“古云粥仓庚,可以疗 此痼。” 清王韬《淞滨琐话· 白琼仙》:“妾无妬意,不 烦君调仓庚羹也。”古代传说仓庚作羹可以疗妒,故云。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ɡ),
萑(huán)苇: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朱熹曰:“萑苇,即蒹葭也。” 蒹长成后为萑, 葭长成后为苇。萑即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七月鸣鵙 (jú ),八月载绩。 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茎可以编席箔。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收取萑苇。 萑苇可以做蚕箔(以竹篾或苇子等编成的养 蚕器具。)
诗经豳风七月赏析_诗经豳风七月创作背景

诗经豳风七月赏析_诗经豳风七月创作背景《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
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诗经豳风七月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
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
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
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
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
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
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
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
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
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
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
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
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
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
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
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
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
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
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
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诗经国风》,基本都是采诗官到各地采集的民谣,经过乐官整理之后而编订的,分为十五国风,不过某些篇可以合并,他们能够反映一个地域的风俗和文化风格,对于我们了解周朝地方文化很有意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诗经·国风》作为各地民歌的总集,生动地反映了从西周末到春秋中叶各诸侯国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晏子春秋·问上》曾说:“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1]俗谚也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的说法。
中国文化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虽然从总体上看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性是通过一个个文化区域体现出来的。
人类总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创造着各自的生活样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圈。
这里的“地域文化”是研究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地域文化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被称为“区域文化”。
[2] 它考察的是某一地区文化的起源、传承、演变和表现形式等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各种地域文化圈之间的交流、融合、变异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
《左传》的“虞人之箴”曾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3] 这里记载的是夏王朝的范围,“九州”、“九道”的说法证明夏朝的统治地域已经小有规模。
而商代曾有过五次迁都,据《竹书纪年》记载,商代前期频繁迁都,商王仲丁即位后,“自亳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祖乙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4] 如此频繁的迁都恰恰说明当时的地域文化的范围在不断扩展,相互之间的碰撞、融合十分活跃。
到了周代,大规模的分封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区域文化的发展。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西周初期,周天子将宗室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正如《诗·小雅·北山》所盛赞的那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国风·豳风·七月》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豳风·七月》原文|译文|鉴赏《国风·豳风·七月》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风·豳风·七月》原文先秦:佚名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译文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诗经豳风与彬地民俗文化

《诗经·豳风》与彬地民俗文化陈旭我们彬县这块热土,不但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也是《诗经〃豳风》的诞生地,尤其是直接抒写古豳地农事民俗活动的《七月》一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由于它在表现耕织劳作的主体内容的同时,又将田野风光、星日霜露、昆虫草木、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都贯穿于其中。
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具有史诗之气魄,因而也被人们誉为一首宏伟的农业史诗。
由于《豳风》及其《七月》所产生的影响很大,所以说,我们彬县是名副其实的“诗经之乡”。
《豳风》中的婚俗在《诗经》一百六十首“国风”中,生命力最强、最光彩照人的,就是那些反映劳动人民婚恋生活的民歌,直到今天,这些诗篇中的许多句子还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系列美好的辞句使人读后余香满口、永生难忘,它生动地反映了生活在三千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在民俗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变化最明显的要数婚丧嫁娶活动和人们的日常活动内容,彬县的婚俗,庄重简朴,喜庆祥和,颇讲礼仪,颇有豳风遗韵。
一是媒人《豳风〃伐柯》就是一首写男子请媒人吃饭、委托媒人给自己介绍对象的诗。
《伐柯》这首诗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斧把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及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
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是讲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合,终于成就美满婚姻,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
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
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
“斧”字谐“夫”字,把子配斧头,比喻妻子配丈夫。
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biān)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候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把妻子接过门来。
《诗经·豳风·东山》背后的文化现象分析

《诗经·豳风·东山》背后的文化现象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是周代战争影响下周人心态的反映,也是周代礼乐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诗经中的战争诗数量是很多的,总体来看,除了《秦风》个别诗篇颇能高扬同仇敌忾的气概,其他的战争诗无一不笼罩着浓厚的厌战情绪,从国家到个人,从征夫到家人,普遍都对战争抱有怨恨的态度。
周武王战胜商纣之后,曾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山之虚,偃旗息鼓,示意天下不再用兵。
周王朝在战争的法则外找到了更好的处理部族之间的方法,即分封制和婚姻制。
分封制和婚姻制有利于缔造王朝于诸侯之间和睦友好、融洽发展的政治关系。
从国家看,周王朝有着强壮的军队,《诗经》中的很多诗中都描绘过军队的雄浑气势。
但是这样的一支军队是非攻击性的,以防御和安抚为要务,在与东部徐方的战争中,敌方一旦告服,军队便振旅归还。
在与北方猃狁的战争中,更表现出了高度的节制,将战争范围限制在了自己的疆域之内,以上充分说明了周王朝是决非好战的,这对一个民族和平素质的养成是十分伟大的,中国疆域的逐渐扩大,是通过文明辐射周边民族的内附形成的,是付之以德的结果。
但从征夫的角度来看,对战争的描写是一往情深的思家,即便打了胜仗也没有表现出很多的喜悦,家中的妇女则因为思夫而首如飞蓬,痛心疾首,如《豳风· 东山》中的描写。
接下来,我将以《豳风· 东山》为例,分析它背后的文化现象。
《豳风· 东山》是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凯旋途中士兵的感慨,虽然战争胜利了,但是在归乡途中,战士想的还是征战的痛苦和久别的家园和妻子,没有丝毫的喜悦之情。
第一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的意思是我前往东山打仗,久久无法归家。
开篇直接写出了战争的地点之远、时间之久、思乡之情。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意思是我从东山归来,零星小雨雾蒙蒙。
用蒙蒙的雨来比喻自己灰暗的心情,表明了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战士并不高兴,情绪就像天空下着那蒙蒙的小雨。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摘要:《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
本文通过文本的细读和具体的分析,证明其所反映的豳地文化并非传统认为的是农耕文化一家独大,而是周人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地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的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豳风》;农耕文化;交融
“豳”之地理区域,历来歧说纷出:大体有这么四种说法:其一、郑玄、颜师古、朱熹诸家皆认为在陕西之旬邑、彬县—带,影响最大;其二、钱穆认为在山西之汾水流域,得到了—些知名史学家的认同;其三、近年又有学者据方志与民俗,力证豳在甘肃的正宁、宁县一带。
其四、也有认为豳地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
目前,尤其是《辞海》为之作了解释之后,第一种说法基本成为公论,获得了学界大多数的认同。
《史记》:“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不窋、公刘居之,古西戎也。
”就是说,古代豳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义渠戎国所在的地方,住的基本都是义渠戎族。
后来周代的祖先迁到了此地居住。
《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
《豳风》共七首诗,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其中《七月》是历史年代最久、流传时间最远、篇幅最长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
一、《豳风》——整体观照
一般认为,《豳风》与周公关系密切,甚至就是周公所作的。
这一观点在汉唐至元明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从清代的方玉润对此方开始有所怀疑,他在《诗经集解》中说道:“按《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此。
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
此其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
至《鸱鸮》、《东山》二诗,乃为公作。
《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则又众人为公而作之诗。
以其无所系属,故并附《七月》后,而统而名之曰《豳》,凡以为公故也。
”确实是所言有理。
如此说来,《七月》一篇应是古已有之,是豳地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积累而形成的劳动歌谣,应当最能反映当时豳地的文化状况。
而我们都知道,《七月》整首诗基本上写的都是农桑稼穑的农业生活。
《豳风》中的其他诗歌,也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与农事生活有关的意象或事物。
《鸱鸮》中有对从事劳动场面的描写。
如“迫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谬牖户”“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东山》有“制彼裳衣”,“洒扫穹窒”,“有敦瓜苦,焌在栗薪。
”等描写。
《破斧》中出现了“斧”“斨”“锜”“鋗”等劳动工具,并以之起兴,足可见对农业的重视。
同样,《伐柯》这首诗也是以“斧柄”起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伐柯
伐柯,其则不远。
”捕鱼在古代也属于农业生活的一部分,《九罭》中就以捕鱼的细网起兴,“九罭之鱼,鳟鲂”。
由此,一般认为当时的豳地文化是为农业文明独占的。
但是,细细读来,可以看出:事实上,《豳风》中的诗歌不仅仅有关于农业生产的描写,也有着对狩猎武功等事情的描写。
《破斧》写到了豳地的战士随周公东征的战事,以及战士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悲叹。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东山》讲的也是周公东征之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焌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狼跋》一诗提到了狩猎之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可见,狩猎武功之事在当时也是比较重要的。
由此,《豳风》所反映的周代豳地文化的特色——周族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戎狄之狩猎文化的交融,也就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二、《豳风·七月》——具体解析
《七月》一诗,以月令来记事,客观而详细的描述了一年十二月里奴隶的生活。
就此而言,甚至可以说它是描写西周早期豳地文化的一部史诗。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说《七月》:“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
”《七月》一文,所展现的豳地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所记之农桑稼穑、狩猎武功等事,亦与史志所
载周先世在豳地的事迹最为契合。
这里,我就《七月》一篇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列表如下:
从表格可以看出,《七月》所反映的周人生活,是农事与狩猎等事是共同存在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讲农事的篇幅居多,明显可以看出农耕文明占了上风。
从初春到初冬,基本上是属于农时。
周人讲究不违农时,因此这一段时间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农事活动。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初春时节,劳动者就开始修理农具,为新一年的劳作做准备。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黄鹂婉转的鸣叫迎来了青春洋溢的采桑女们。
“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
初秋,周人在户外收集葵、豆和瓜为其食用。
“八月其获”,芦苇、葫芦业已长成,枣也发红,周人忙着收割萑草和芦苇、采摘红枣,并做以收藏。
女人们也忙着纺麻织布。
初冬之时,树叶凋零,动物藏身避寒。
周人忙着“纳禾稼”,把粮食都收藏好,打扫谷场。
豳地是周代祖地,自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直至古公亶父的父亲公叔祖类,到古公亶父去豳迁歧,先后有十—代、近400年生息繁衍于此地。
尤其是公刘从庆阳迁到豳地,在豳地统治期间,周人的农业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形成了后代周人极为重农的传统,所以幽地的民歌必然与农业密不可分。
到了十月之后,便进入了寒冬,这是农闲的时候。
这个时候,奴
隶还需要参加军事训练,讲究武功,参与狩猎。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雅,献研于公。
”十二月的时候,大家会合在一起,一同进行军事训练,操练武功。
打猎获取毛皮,一是为君主,二是为自己提供些御寒之物。
这应是豳地人们受早先北方戎狄遗留下来的习俗影响的缘故。
《史记》有“不窋奔戎狄之间”、“公刘在戎狄之间”的记载,豳地在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而北方的戎狄基本都是以狩猎作为生活的依据和根本。
后来迁到豳地的周人祖先也难免受其影响,对于狩猎之事也颇为重视。
三、小结
综上,《豳风》所反映的豳地文化,似乎并非传统所言仅仅讲的是农桑稼穑,事实上,它是农事与狩猎等事共同存在的。
并非是农耕文化一家独大,而是周人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地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的交融的产物,这也构成了周代豳地文化的交融相汇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皮希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