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01115133513)

合集下载

福建古城景点介绍

福建古城景点介绍

福建古城景点介绍
福建拥有多座古城景点,各具特色,以下是一些介绍:
1.漳州古城。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
传统建筑。

漳州古城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而闻名。

2.云水谣古镇。

位于漳州市南靖县,是一个融合了闽南人和客家人文化的古镇,以
其古朴的土楼建筑和诗情画意的环境而著名。

3.泰宁古城。

位于三明市泰宁县,以其“汉唐古镇,两宋明城”的美誉而闻名,泰
宁古城保存有明代府邸——尚书第建筑群,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

4.长汀古城。

位于龙岩市长汀县,是一座著名的唐宋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众多
的文物古迹而著称。

5.龙潭古镇。

位于宁德市屏南县,以其明清时期的建筑群和古朴宁静的环境而吸引
游客。

6.霍童古镇。

位于宁德市蕉城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淳
朴热情的当地居民而闻名。

7.五夫古镇。

位于南平市武夷山市,是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以其保存完好的
兴贤书院、紫阳楼等景点而知名。

8.闽安古镇。

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千年古镇,以其宏伟壮观
的闽安楼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而吸引游客。

这些古城不仅展示了福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是了解福建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福州介绍

福州介绍

端午 福州俗称五日节、五月节。因节日的家宴在中午,
故谓端午节。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 节从初一开始,家家大扫除,悬蒲插艾于门前,用以
驱邪消毒。端午节吃粽子、荷包,饮雄黄酒,燃雄黄
炮。孩子穿新衣、挂香袋、缚红肚兜,口鼻涂雄黄, 据说能免生疮疹,驱逐蛇蝎。 用过节餐后,各家携小
孩到福州西湖、南台万寿桥、闽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
自然风光
乌山、于山、鼓山、高盖山、鼓岭、旗山、十八重溪、 西湖公园、左海公园、金牛山公园、金鸡山公园、烟台山 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屏山公园、闽江公园、青云山、 石竹山、天门山、海坛风景名胜区、青龙瀑布、石牌洋景 区(半洋石帆)、弥勒岩、董奉山、皇帝洞、三叠井森林 公园、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
鼓山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 九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 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 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 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 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
福州名人
福州近现代名人辈出,有南宋爱国
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
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 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 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
侯德榜
学家高士其、数学家陈景润、国府
主席林森、文学家郑振铎,化学家
侯德榜,文学家冰心,华侨领袖黄 乃裳等,举不胜举。
林则徐
福州名人
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 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
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

福州市

福州市

福州市百科名片中国福建省省会。

简称榕城,别名三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来福铁路终点。

辖福清、长乐两县级市,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县。

市区面积1043平方千米。

市区人口约130万。

多归侨、侨眷,主要有汉、畲、满、回、苗等民族。

汉初为闽越王都“冶城”所在地。

西汉置冶县。

东汉改名侯官县。

隋改原丰县,后改为闽县,为建安郡治所。

唐置闽州,后改为福州。

五代改为长乐府,为闽都。

宋为福建路治所。

元末以后为福建省会。

1912年置闽侯县,1946年设福州市。

【城市概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

市内温泉广布,有温泉城之称。

年均温19.6℃,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7℃,年降水量1342. 5毫米,无霜期326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台风)袭击。

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

扩建后的马尾港与世界20多个港口通航,与5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年吞吐量达500 万吨。

有高等院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35所。

1984年,被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

1985年,马尾被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矿产有叶蜡石、硅砂、明矾、高岭土、花岗岩等。

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茶叶、蔬菜、油菜籽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机械制造、基本化工为主。

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

有被列为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

如建于964年的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立于906年,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政王德政碑;李阳冰亲书的马石山摩崖题刻;闽侯县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主要游览点有鼓山、乌山、于山、西禅寺、闽王祠、林则徐祠堂、西湖公园等。

【基本概况】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福建省省会。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20℃,年降水量900~2100毫米,平均日照数1700~1980小时。

全市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辖5区2市6县和1个经济区,总人口6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43万人。

2024年三坊七巷的导游词_2

2024年三坊七巷的导游词_2

2024年三坊七巷的导游词2024年三坊七巷的导游词1亲爱的各位团友,大家好!我是春秋旅行社的导游小陈。

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的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向西三条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

35公顷。

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坊巷数实际上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

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

今天我们主要游览的是现存的二坊五巷中的衣锦坊和郎官巷,请大家随我来。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接下来小陈要带大家去郎官巷。

郎官巷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

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除了我刚讲解的坊巷以外,还有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的是塔巷,因聚居过黄姓人家而得名的黄巷。

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的宫巷等,都是很不错的景点,小陈就不一一介绍了,现在小陈把时间留给大家,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祝亲们玩的开心。

我们十点三十分在坊巷的东大门集合,谢谢大家!2024年三坊七巷的导游词2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

知识百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汇

知识百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汇

知识百科-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总汇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7.杭州13.开封19.遵义
2.承德8.绍兴14.江陵20.昆明
3.大同9.泉州15.长沙21.大理
4.南京10.景德镇16.广州 22.拉萨
5.苏州11.曲阜17.桂林 23.西安
6.扬州12.洛阳18.成都 24.延安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上海11.常熟21.安阳31.日喀则
2.天津市12.徐州22.南阳32.韩城
3.沈阳13.淮安23.商丘33.榆林
4.武汉14.宁波24.襄樊34.武威
5.南昌15.歙县25.潮州35.张掖
6.重庆16.寿县26.阆中36.敦煌
7.保定17.亳州27.宜宾37.银川
8.平遥18.福州28.自贡38.喀什
9.呼和浩特19.漳州29.镇远
10.镇江 20.济南30.丽江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1.正定11.长汀21.岳阳31.建水
2.邯郸12.赣州22.肇庆32.巍山
3.新绛13.青岛23.佛山33.江孜
4.代县14.聊城24.梅州34.咸阳5.祁县15.邹城25.海康35.汉中6.哈尔滨16.临淄26.柳州36.天水7.吉林17.郑州27.琼山37.同仁8.集安18.浚县28.乐山
9.衢州19.随州29.都江堰
10.临海 20.钟祥30.泸州。

福州的历史文化2024

福州的历史文化2024

引言概述:福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以福州的历史文化为主题,进一步探讨福州的历史渊源、文化遗产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正文内容:一、历史渊源1. 历史起源: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秦朝统一中国后,福州成为中国最早的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边疆城池。

2. 国家的重要地理位置:福州坐落于闽江河口,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3. 历史变迁:福州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先后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文化遗产1. 建筑文化:福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古建筑保护城市,拥有众多古代建筑群,如三坊七巷、马尾古城等,这些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展示了福州独特的建筑风格。

2. 语言文化:福州在语言方面有独特的福州话,是汉语方言之一,它影响着福州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

3. 艺术文化:福建木偶戏、福建腔和大闽剧等是福州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们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传承了福州的历史和文化。

4. 宗教文化:福州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个宗教的重要聚集地,这些宗教对福州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对中国的影响1. 经济影响: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福州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了福建省以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2. 文化影响:福州的建筑、语言、艺术和宗教等文化元素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世界文化多样化起到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

3. 教育影响:福州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如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对世界的影响1. 经济影响: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福建区域的名词解释

福建区域的名词解释

福建区域的名词解释福建是一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福建的名字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并且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地方和名胜古迹。

首先,福建的名字来源于闽江和平江两大河流,它们在紧邻福州市的地方汇合。

这两条河流从上游冲刷而来的泥沙在汇合的地方聚积形成一个大浪,被当地人称之为“福浪”。

因此,福建这个名字字面上就意味着“福泽万民”。

福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福建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里融合了闽南、闽北、客家等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

福建区域分为闽南、闽北和闽西三个主要地域。

闽南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和文化传统,被誉为“福建的精华”。

闽南地区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等城市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历史上多次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厦门则是中国最早的特殊经济区之一,它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使得厦门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城市。

泉州是福建的第一座港口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名城”。

闽北地区是福建的西部山区,这里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是福建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闽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人以勤劳、节俭和坚韧的性格而著称。

闽北的龙岩是福建的第三大城市,这里的土楼与客家文化相结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闽西地区位于福建的西南部,以宁德市为中心。

这一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农业发达。

闽西地区的土楼也是福建随处可见的景观之一,这些土楼建于17至19世纪,是客家人为了自卫而建造的特殊建筑。

福建还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而闻名于世。

武夷山是福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有壮丽的山水风景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鼓浪屿是闽南地区一个著名的小岛,拥有欧洲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和迷人的海滩。

总之,福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地方,这里有着多样化的地理风貌和民族文化。

从闽南到闽北,从闽西到福州、厦门及泉州,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值得大家去探索和体验。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历史和文化介绍(二)(2024)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历史和文化介绍(二)(2024)

引言: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福州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建筑风格和宗教信仰等五个方面阐述福州的历史和文化,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概述: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它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都,同时也是福建省的省会和重要的现代化城市。

福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正文:一、历史渊源1.文化背景: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处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其历史渊源非常丰富。

2.古代建城: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左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发现这个地方并建立城市的。

3.重要历史事件:福州曾经历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传统文化1.文化传承:福州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中心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承地。

2.文化特色:福州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语言、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3.传统艺术:福州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如福建木偶戏、坛山戏、闽剧等,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三、历史名人1.文人雅士:福州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雅士,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2.名人故居:福州还保留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这些故居是了解福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3.名人事迹:福州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拥有令人瞩目的事迹,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影响了福州和中国的历史进程。

四、建筑风格1.传统建筑: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以福州土楼和闽南建筑为代表,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

2.历史遗迹:福州保存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遗迹,如三坊七巷、鼓山等,这些遗迹展示了福州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3.建筑保护:福州不仅注重保护传统建筑,还积极推进现代城市建设,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泉州市入选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福州市、漳州市入选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长汀县入选。

?福州市周属七闽地。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

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

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

晋太康三年(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

宋、齐、梁因之。

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

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

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建、泉、漳、潮五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

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

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

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

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

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为福建路治;宋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

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升福安府。

元改福州路,为福建道宣慰司、福建行省治。

明初,改福州府,为福建布政使司治。

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清仍曰福州府,为福建省治,领县十、厅一。

清仍曰福州府,为福建省治,领县十、厅一。

民国二年(1913年),福州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

经国务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专区机关驻地移驻莆田城厢,管辖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连江县、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平潭县、莆田县、仙游县。

1970年7月底,连江县和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再度划入福安专区。

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莆田专区管辖莆田县、仙游县、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平潭县。

同年6月,改称莆田地区,管辖范围不变。

1973年07月,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

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实际给福州管辖。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从莆田市区划给福州代管。

福州市政府驻地:福州市乌山路24号,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6个县?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泉州市上古为百越地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年),泉地隶属会稽郡。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

改属晋安郡。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改南安江为晋江。

梁·天监间(502年~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

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

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唐太宗继位后分全国为十道。

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

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圣历二年(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

又置武荣州,治南安县,旋迁州治于今泉州市,三年废,复属泉州;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南大街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

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

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先后隶属福建经略使、福建观察使等。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间(785年~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九月,泉州归属南唐。

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

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

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

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

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

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

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属福建道宣慰司,后隶福建行省。

省治设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

大德元年(1297年),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

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洪武二年(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九年(1376年),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

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

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

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泉州于1949年9月解放(金门除外),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门(待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