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师改旅”之重度深思
部队改革教育心得体会(通用5篇)

部队改革教育心得体会(通用5篇)部队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1部队改革教育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部队成员,我深刻认识到部队改革教育的重要性。
在改革教育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还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改革教育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部队的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部队的组织结构、任务分工、指挥体系等方面的知识,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部队中的角色和职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各种规章制度,如队列纪律、保密规定等,让我更加严格地遵守部队的纪律要求。
其次,改革教育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训练和考核,如体能测试、战术演练等,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体能和技能水平。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心理测试和评估,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应对能力。
最后,改革教育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如队列训练、战术演练等,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军事素养和军事技能水平。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和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通过参加部队改革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和军事技能水平,为部队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队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2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部队成员,我深刻认识到部队改革教育的重要性。
在改革教育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还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改革教育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部队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部队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团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同时,我也了解到部队的纪律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只有严格遵守纪律才能保证部队的稳定和高效运转。
世界师改旅

特战化:颠覆传统陆军作战方式16:49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夏凉王光远字号:【大中小】从我陆军部队体制编制现状看,虽规模较大,但类型相对单调、任务界定模糊,“来什么任务都得上,打什么仗都不专”,难以满足陆军“特战化”需求。
随着时代发展及战争形态的嬗变,战争目的及作战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成为重要的战争形式,为降低战争风险、提高作战效费比,“点穴”式的特种作战日益受到青睐,成为信息化战场上的焦点。
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特种作战作为“拉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超乎寻常的重视。
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有三个最有效的手段:一是高精度远程空中打击,二是地面轻装甲部队快速突击,三是广泛开展特种作战。
摆脱“大陆战观”桎梏,发挥快反、灵活、多能、联合的“特战化”优势快反。
未来信息化陆战场,“快吃慢”成为基本制胜法则,战机稍纵即逝,能否有效利用,成为赢得作战主动权的重要砝码。
灵活。
现代陆战场情况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要求陆军作战行动必须因情而动、灵活应对。
攻击目标的选择需要灵活,作战方式的运用需要灵活,作战使用、兵力部署和编组更需要注重灵活性,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情况。
多能。
基于现代作战的“不规则”特征,陆军在未来作战中所担负的任务,也将是战争与非战争行动一体、打击与保障一体、夺取与控制一体、正面突击与侧翼截击和纵深机降一体。
联合。
传统的陆军部队在联合作战中,通常组成较大规模的陆上作战集团,与海空作战集团协同作战。
信息化条件下,“特战化”成为陆军部队借力联合作战体系的重要途径。
阿富汗战争中,美军特战力量可随时召唤空中火力压制、远程精确火力打击以及其他军种的全面支援。
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靠的是灵敏炸弹、反塔的地面部队以及特战部队的地面引导。
探讨“精兵制胜”方略,规模上做了“减法”而效能做了“加法”陆军信息化建设,核心是一个“精”字。
“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
浅析386旅时期陈赓的治军思想

浅析386旅时期陈赓的治军思想作者:张雪健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8年第02期[摘要]陈赓是中共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家之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所领导的386旅成为华北战场的一支利剑,重创了这一地区的日、伪军。
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陈赓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军队干部培养,强调官兵团结友爱。
他的治军思想是386旅取得辉煌战绩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抗战时期;陈赓;治军思想[作者简介]张雪健(1992-),男,汉族,安徽六安人,湘潭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2-0022-02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陈赓担任了129师386旅的旅长。
从井陉长生口“对敌之处女战”①起,陈赓指挥该旅在太行山上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战绩卓著。
“据不完全统计,陈赓任三八六旅旅长率部御寇的两年间,先后对日伪军作战210多次,以灵活的战略战术,给敌军以沉重的打击和震撼。
”②1938年1月11日,美国驻华使馆参赞卡尔逊前往386旅参观,称赞“386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③。
1939年初,日军某部甚至在其装甲汽车上贴了“专打386旅”④的标语。
多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关于陈赓在抗战时期的研究多偏重于他的军事作战及军事教育思想,而对于其军队建设思想的研究却不多⑤。
本文以386旅为主要援例,以期对陈赓在386旅时期的治军思想作一粗浅探析。
一、重视思政教育,强化部队纪律1944年4月,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我们军队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⑥。
考察陈赓的军事斗争生涯,可以看出他一直十分重视军队政治工作。
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虽然斗争环境恶劣,作战任务繁重,但是陈赓丝毫没有放松过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整顿。
陈赓多次提出要“加强共产主义的基本教育和党的领导”,认为“要根本肃清张国焘路线的残余和防止军阀主义的倾向,只有提高指战员的政治认识和党的绝对领导,才有保证”⑦。
这个旅擅长以少打多,一个旅打四个师,后成功突围,老蒋气得跺脚

革命战争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擅长打硬仗、“以少打多”的部队,今天我要说的这个旅,便是这样一支部队。
[MISSING IMAGE: , ]挺进大别山这支部队乃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十九旅,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就是刘邓大军,十九旅于一九四五年由冀鲁豫军区独一旅机关、直属分队、二团、四团和五分区十八团合编而成。
十九旅虽是一支“新军”,却绝对称得上是刘邓大军中的王牌旅,战斗力强悍。
十九旅尤其擅长打游击战,牵制大量敌军部队,就像一块牛皮糖,甩不掉,锤不烂,令敌人厌烦至极,我想一纵十九旅也是这样一支部队。
鲁西南战役中,国军第六十六师被我军围困在羊山,蒋介石派出五十八师、整编第三师、一九九旅由金乡出发,前往增援六十六师。
为了保证大部队歼灭第六十六师,十九旅承担了阻援的任务,旅长昌炳桂、政委李士才率领十九旅,在敌增援路线上布下了一道长达五公里的阻击战线。
国军一个整编师、一个师、一个旅的部队,打了七天七夜,硬是没能冲过这道防线。
[MISSING IMAGE: , ]刘邓大军蒋介石曾为此大发脾气,严厉指责道:“娘希匹的,两个师一个旅,竟然冲不过共军一个旅的防线,简直一群饭桶!”蒋介石对十九旅这支部队恨得咬牙切齿,非常想要除掉十九旅,很快他的机会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是一次绝佳的歼灭十九旅的机会。
不过,让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十九旅再次让他的部队。
吃到了苦口。
那是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当时刘邓大军大部队已经到达淮河边上,只要渡过淮河,便可进入大别山。
但敌军追击部队也很快渡过了汝河,正往信阳追击而来,大有将刘邓大军歼灭在淮河之势。
次日,刘邓决定派出一支部队,对追兵进行阻击,以保证大部队顺利渡河,摆脱敌人。
考虑到一纵十九旅长期以来,承担阻击、打援、牵制的任务,经验丰富,刘邓首长决定派十九旅阻击追兵。
[MISSING IMAGE: , ]昌炳桂(前右一)后十九旅马上向五里店赶路,连续行军八十里,于二十六日傍晚抵达五里店。
郭述申谈红二十七军的几个问题

郭述申谈红二十七军的几个问题(一九八九年三月四日)红二十五军战史在第二稿基础上再作修改,将公开出版。
战史办公室的同志为了使这部战史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红二十五军的战斗历程,成为一部信史,他们又查阅了大量史料,其中对红二十七车部分也作了进一步查阅核实,并从有关资料中提出了关于红二十七军的外线转战、安置随军群众和过长江的计划等问题,请我谈一下。
我觉得这几个问题很重要。
作为当时红二十七军的政治委员,我有责任对这几个问题加以说明。
关于红二十七军的情况,我过去曾谈过几次。
红二十五军战史第二稿也有记述,《军史资料》一九八八年第二期刊登了我写的《回忆战斗在皖西北的红二十七军》一文,这些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红二十七军从成立到撤销的经过,因此,我在这里就不细谈了。
我只就办公室同志提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回忆和查阅的有关资料谈一谈。
首先我想谈一下红二十七军的外线转战问题。
对红二十七军的外线转战如何看,在有关资料中反映出一些同志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甚至认为红二十七军可以向外线转战,但道委机关不应到外线去。
我不知道这些同志的看法依据是什么,我只想谈谈当时的实际情况。
红二十七军的成立是由刚刚成立的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决定的,从内线转向外线的行动方针也是经工委讨论决定的。
之所以决定向外线转战,我记得有三点考虑:一是为箱制敌人兵力,配合主力红军向西转移。
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东北到皖西北来时,敌人重兵也尾随压了过来,方面军转而又向西去,敌人必然派重兵“追剿”。
因此我们决定打出红二十七军旗帜,向东转向外线,吸引部分敌人,以减轻对主力红军的压力。
当时对转战方向我们也作了具体分析,敌人从北面压来,方面军西去,向南活动范围狭小,只有向东。
实践证明,红二十七军向东线转战的行动是对的,起到了箝制敌人,配合方面军行动的作用。
二是皖西北根据地已完全被敌人占领,在敌人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各级领导和群众都没有思想准备,严峻的客观斗争形势,迫使我们必须转移。
当时时间相当紧迫,形势十分危急,根本来不及作工作部署,一切都是在行动中伦促进行的。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的发展7解读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的发展 7步兵第 200师1949年 2月, 由华北军区第 3兵团第 2纵队第 6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7军第 200师, 该师前身是 1946年 6月以晋察冀野战军第 3纵队(原冀中纵队 11旅旅部、旅直属队及所属的 33团、冀中 6分区 72团、 7分区 79团合编而成的冀中军区独立第 8旅。
1947年 1月调入晋察冀野战军第 2纵队改称第 6旅。
1948年 5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 2兵团。
8月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 3兵团。
解放战争中, 200师基础老, 战斗作风勇猛, 是恢复冀中解放区的主力, 598团前身是吕正操团一部, 战力强悍, 1946年 7月到 12月作战中,十战十捷,威震冀中,被授予“ 战斗模范团” 光荣称号。
后又在青沧、清风店战役中表现突出,两次荣立集体大功,为晋察冀著名的双大功团。
该师还参加了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等著名战役,表现均佳。
1951年 6月, 200师随军入朝参战,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共毙伤敌 24124人,俘虏敌 915人, 1954年 9月回国驻防山东。
1985年 7月, 200师组织第 598团赴滇增援,参加对越轮战,全团歼敌 1264人,其中毙敌 606人。
全军整编时,该师撤消步兵第 600团,调入原 201师 602团,改番号为陆军第 67集团军步兵第 200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
1989年 598团执行特种警备团编制。
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 200师缩编为步兵第 200旅,转隶陆军第 26集团军。
2003年该旅被撤消番号和建制步兵第 201师1949年 8月独立步兵第 210师编入 20兵团 67军序列,改番号为陆军第 201师。
该师前身是 1949年 4月,奉华北军区命令整编。
以唐山警备 1团为基础与 14分区独立 14团合编为 628团;以秦皇岛警备团 (原 13分区警备团为基础与 12分区独立 2团合编为 629团; 以 14分区独立 13团为基础与唐山警备 2团合编为 630团; 以冀东军区机关及其直属队编成华北军区独立步兵第 210师机关及直属队。
四渡赤水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

四渡赤水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四渡赤水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个周末,我有幸在网上观看了一部记载红军长征故事的影片——《四渡赤水》。
片子已经很老了,模糊不清,片中人物方言口音也很重,但就是这么一部以现代目光来看,技术相当落后的影片,却令我感慨万千。
影片开头是几位主创人员的姓名,接着就是正片了。
无论是哪部革命电影的哪个版本,我总是能一眼认出毛主席。
这部影片中的毛主席操着一口方言,穿着普普通通的军装,与我心目中的伟岸形象大不相同,却令我感到十分亲切,加上模糊的分辨率,沙沙作响的背景音乐,仿佛将我带进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心中生出几分期待。
《四渡赤水》主要讲述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等人带领三万红军来到赤水河畔,与国民党川军相逢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事。
最终,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总参谋长刘伯承带领红军战士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四渡赤水后迈向新的征程。
讲真,对于影片中的一些战术谋略我真的很不了解,可我依然能清晰的感受到我军统帅的雄才大略。
这里不得不赞演员的演技好,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了我军统帅那种“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度,从容不迫地指挥着战士们,严谨地讨论着下一步的'战略方针。
而与此同时,他们又是这么关爱百姓、战士,丝毫没有上司的架势。
当衣衫褴褛的情报员来汇报战况时,面对国民党千军万马都毫不皱眉的总参谋长刘伯承是何等的痛心疾首!听到又有同志牺牲了的消息时,他是怎样的紧缩眉头,摇摇欲倒!可他不能倒下,他安慰着情报员,可他自己心中的憋闷又与何人去说?看到这里,我感到十分震撼与万幸,红军队伍有如此英明兼重情重义的领导人!再来看“国军”。
前方战事已然打响,可他们的司令却仍然坐在舒服的轿子上,口中说着“不愿做那替死鬼”。
这与在前线指挥战斗的红军指挥员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尽管四渡赤水成为了毛主席战史上得意的一场战役,但我们在感慨着毛主席英明的同时,也仍需看到影片中战士们艰难的生活。
在那个属于战火的年代,属于革命的年代,也是属于困苦的年代,对于红军战士们来说啃红薯都是件极为满足的事。
揭秘-中原突围被严重歪曲的历史真相

揭秘:中原突围被严重歪曲的历史真相本文导读:粟裕紧急召开中高层军事干部会。
告诫大家,中原枪声一响,华中解放区就处在与国民党军对峙的前哨位置了。
苏中、苏北解放区与南京只一江之隔。
除了南通、江都、扬州等少数城市,苏中、苏北、淮北、淮南,近十一万平方公里土地、两千多万人口,都属于华中解放区。
粟裕认为,要保卫这片土地,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更要认真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
他向大家详细解读了他所强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毛主席最近指出,要粉碎数量绝对超过我军又兼有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其一是运动战。
要打好运动战,“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
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其二是变绝对劣势为相对优势(或叫局部优势),也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推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人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灭敌军的一个旅(或团)。
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
”毛主席指出这种方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
在蒋军武器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这是我军必须特别重视的。
(页末注:以上自然段引号内为毛泽东语。
)粟裕向部队进行动员的时候,他的第一个重要对手李默庵走马上任了。
李默庵是黄埔一期生,陈诚系统的人。
陈诚出任参谋总长后,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很难与陈诚配合,递交了辞呈。
陈诚痛快地接受了辞呈,改任汤恩伯为南京卫戍总司令。
陈诚马上委李默庵接任第三方面军总司令职。
没几天,方面军的称谓撤销,改称绥靖区。
第三方面军改为第一绥靖区。
李默庵的职务也随之改为第一绥靖区司令官。
6月26日,李默庵率高参罗觉元、副官、译电员等,从徐州乘火车到无锡,接任汤恩伯职。
国防部下达给他的任务是攻占苏中、苏北共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军“师改旅”之重度深思我军师改旅的效果不算理想,搞师改旅,进而搞全旅制军,我军师改旅的效果不算理想,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而且最后发现西施原来没有颦!这里随便谈谈改革成效不理想的原因并和其它国家比较一下,观点很步成熟,大家多多拍砖。
(1)配属和后勤部队的问题。
师改旅之后旅的编制级别比团要高,但是后勤支援力量显然师不能按照师的标准配置了。
这就导致旅一级部队的后勤支援力量不足。
师改旅以前的团合成化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旅是原来的乙等师),摩步团或坦克团内除了队属炮兵就是单一的步兵或者坦克兵,维修保养工作局限性相对较大。
团一级的修理分队保养维护的装备比较单一。
只有师有能力为大多数单位提供后勤保障。
现在的旅情况就步一样了,营是分队级别的单位,装备修理维护能力有限。
旅的后勤部门必须完成原来团和师两级后勤部门要完成的任务。
而且旅的兵种和兵器种类和原来的师相比是一样不少,坦克、装甲输送车、122榴弹炮、122或130火箭炮等主战装备一样不少;部分旅还有电子战分队等新型分队,这更增加了装备维护保养以及修理的压力。
旅的编制级别显然不如师一级,也没办法维持如此规模的修理分队,自然有问题。
再者原来团的后勤部门只负责下属4个营的保障任务;师的后勤部门只负责下属几个团的后勤,具体事物可交给团自己去办理。
现在少了团这一级,旅的后勤部门要一直管到营,而旅下属营的数量比团多多了。
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下辖一个坦克营,4个摩步营,还有炮兵团(这个团是指挥机构,没有政、后、装部门)榴弹炮营和火箭炮营。
(2)管理问题。
营是分队,最低一级的部队是团,团也是最小的合成化单位。
营只是一个作战指挥机构,比如营里面的人事调动任免、薪金福利发放、干部退伍转业、新兵入伍和分配,营都是管不了的。
这些事情都归团里管。
现在的旅,团一级已经没有了,营的级别又没改变。
让旅管到连实在勉为其难,连队的数量也太多了,即使下力气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就是干部的升迁问题。
以往的营级干部要往上继续发展,可以到团里面去任一个副职,比如营长提副团长或者参谋长(任副参谋长算平调但是对将来的升迁也是有好处的)。
连级干部也可以直接调到团里面任作训股长之类的职务。
现在不同了,团没了,很多干部升迁的职位自然随之消失(炮兵团还好点)。
(3)营级面对的挑战。
现代陆战一样是高度合成化的,而我军的营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
我军把团作为最低一级部队来建设,也是最小的合成化单位。
营一级是没有合成化这一说的,比如摩步营除了队属炮连,就是步兵连和机枪连,没有进行火力支援的坦克或突击炮。
实战中这样的编制是不行的,美军通常是编组营级战斗在队机步营的基础上加强配属坦克连、炮兵分队等(或者装甲营加强配属机步连、炮兵分队)。
苏军与之类似,都是在单一兵种的、非合成化的营上加强配属其它分队以达成战斗目的。
以苏军的概念,实际作战中“营”实际上加强了大量的其它分队(在70到85年的苏军演习中一个摩步营最多可以加强一个坦克连、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排、一个自行高炮排),以一个合成化的整体出现。
美军不仅如此,营还可以呼叫航空兵支援。
我军的一个机步旅,有四个坦克连、12个步兵连(机枪连在战时都加强到步兵连里面去了)、四个迫击炮连、3个122榴弹炮连、3个122或130火箭炮连。
从兵力上看组织类似的战斗队是可以的。
但是这样对营一级的指挥能力要求很高,象以前一样单单依靠主官来指挥肯定是不够了,在营一级必须要有一个参谋机构存在以协调和指挥战斗。
西方国家的军队中营一级有参谋组成员为几名参谋军官(也有参谋军士,比如德军),苏军在营一级有参谋长指挥下的数名参谋(70年代是六人,80年代以后是七人但按理论都是少尉或者准尉)。
而这个我军还没有。
补点资料:现行摩步营机枪连是90人,12.7高机6,7。
62重机枪6(这个数据存疑,有说67-2机枪只有4挺的)。
炮连180人,82无9,100迫6,另步兵连3。
一营合计694人,车辆39(80年代改编以前连一级是没有车辆的,此后的乙等师步兵连也没有车辆)甲种乙种部队主要是区别就是人数的多寡和分队、机关部门数量的多寡上,至于武器装备,理论上质量和数量都是一样多,乙种部队的装备很多都储存仓库中,分队和机关部门实行简编。
以前的甲种师一般有一个团执行全训任务,剩下的部队也是生产施工,乙种部队除了少数边境地区的师有全训团外,基本都是生产施工状态,训练时间不多。
即便是战时,甲种师也需要补充和调整少量人员才能作战,全军只有不多的战备值班师才能做到随时齐装满员出动,乙种师就更不用说了,需要战前扩编,一般都是指定了扩编地域,由当地军分区武装部负责扩编的人力。
这种体制比较适合打全面的核战争,但是不适应新时期的地区性冲突,所以2000年后我军基本没有乙种师了,全军实行了统一的平时编制表(普通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两种编制)。
关于后勤管理,可不可以把一些常规的事情交给社会力量.部队集中力量维持武器装备的维护和保障的问题: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后勤保障社会化总后80年代末就有研究,实际上很难,对于机关、学校、医院这样的单位还好对于野战军则很难解决。
比如装备维护保养,美军的承包商可以跟着上战场,咱们的呢?至于基建等等,部队里面有种看法是让部队自己来完成成本比地方施工单位还要低,同理,部队业余种菜也是一个道理。
而且多年以来积重难返,不是社会化就能解决问题的。
就说一个联勤吧,从五十年代试验起搞了多少年才把垂直保障给撸了?“斯瑞克”旅部兵营包含三个步兵连和一个营部连。
营部连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挥部部分,含:营指挥分排,参谋分排;二是营部连,含:连部,侦查排,迫击炮排,卫生排,和狙击班。
步兵营指挥分排指挥分排包含营长,营执行官(Battalion Executive Office,直译为营执行官,其职责和我军的副营长一样),军士长,和驾驶员等。
营指挥分排装备一辆“斯瑞克”指挥车和三辆悍马。
步兵营参谋分排参谋分排包含:人事管理组(S1),情报组(S2),作训组(S3),后勤组(S4),通讯组(S6),和火力支援组(FSE)。
专业参谋人员还包括随军牧师和卫生排排长。
所有参谋部门将辅助营长制定计划,管理,部署和维持步兵营日常运作。
旅后勤保障问题的解决除了全军的整体大环境外,要对其自身的潜力上下功夫。
虽然旅相比师来说其主战兵器一样不少,但是只是种类不少,其数量还是少很多的。
我军的摩托化师有高炮、地炮、装甲、步兵等几个团,而旅只是几个营。
按照您的例子:“一个坦克营,4个摩步营,还有炮兵团(一般是三个营)”这么算下来是8个营。
而原来的一个团就5个营包括一个炮兵营。
这么看旅只不过在团的基础上加强了三个营。
对于后勤编制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人手、整合功能。
比如坦克修理,一个坦克营编制一个修理排足够了。
多出来的两个炮兵营按比例再加两个班到一个排。
(这都是多说,正常情况下团级单位的修理所都是连级的,营对应的应该是班)这么看装备的修理问题就解决了。
对于装备修理做到小事不出连(部队的要求的对手中装备要会简单维修,装甲分队有专制的副连长),中修不出旅,大了送军或是厂家。
剩下的吃、穿、住、医疗早平时就更好解决了,多发东西就有了。
就是战时的弹药和零件的供应种类会增多,这个就需要从大方向来解决了。
人员管理上,原来的团一般都是55建制,全团有20多个建制连队,旅一般都是三三制,这样算下来基层连队的人员增加并不多,而且原来团也是直接管到连,旅一样可以。
只要管理人员编制精干、不混日子就行了。
人员升迁,旅机关的单位级别和师差不多,不是平级就是低一级,这样营、连主管的升迁问题也就不是很突出了,连长可以生机关当副科长、营长除了直接生7、8号外,后勤部、装备部的级别也都是副团。
还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比如干部、作训、军务等科长也可以的副团级别。
在指挥作战上,我们原来的师建制时如果营单独担任某一重要方向的作战任务时也会有相应的装甲、炮兵等其他专业兵种的加强。
但是由于原来不在一个部队,合成演练的机会不多。
所以在指挥起来有点吃力,多数需要团里协调,但是做为一个整体编制在旅后,合成训练上会方便的多,平时多磨合一下还是可以的。
而且,我们的军队编制虽然和美国、苏联不一样,但是人员设置上还是差不多的,比如我们营一般有四名正副主管,还有一个营部助理,专业兵种比如炮兵还有一个营指挥排长。
这样算一般情况下营直接负责作战指挥的军官可以达到两到三人,根据需要我们在营部现有编成内在挑选一两名士官学校,或是基层有经验的老兵作为参谋军士,其作战职能完全可以等同于美军营。
机关应该减员,基层部队也一样,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现在的火力投送能力比以前大幅度增加,部队已经用不着搞人海战术了。
比如原来的炮兵师改成旅后,换装新型火炮,在人员和火炮数量减少后并不影响其遂行作战任务。
对于我军的师改旅应该确立两个重点,一是突出快速反映部队的建设。
组建体积小、重量轻且武器装备相对齐全的旅。
如一个机械化旅辖一个155自行炮营,一个122炮兵营、一个坦克营、一个武装直升机营、三个机步兵营及若干直属分队。
这样的旅装备、人数都比原有的装甲师要少的多,机动性好,火力精准。
就我国的周边环境来看这样的旅足够了。
在应对复发武装冲突时,可以独立作战。
针对事态的严重程度可调集多个旅协同作战。
二是专业的兵种旅。
象地面炮兵师、高炮师这样的部队,编制体积很大,运输不便,且装备普遍老旧。
针对这样的师在我们应该为他们换装新型装备,用质量代替原有的数量优势。
比如说地面炮兵师,作为军及其以上的火力支援单位,其弹药投送量要大,射程要远,所以我们可以用155代替152和130。
用KS等代替40管。
在适当编成一到两和战术导弹营。
这样,部队的弹药投送量虽然不如原来的大。
但是在准确性方面要比原来的强多了,而且射程也大的多。
比如说摩托化师。
其装备修理单位为营,换成摩步旅的话我们为了保证其修理能力可以保留营的建制。
例如,原来的一个师下面有装甲、高炮、地炮个一个团,步兵两和个团,但是旅建制就的几个营。
这样看旅级别承担的维修任务就要少很多,所以需要的人员并不象师那么多,维修设备同一种类的数量也相应少一部分。
但同时团的维修任务将转嫁到旅上,同样因为装备少了这一部分需要的人员也并不象原来的那么多,我们把两部分整合一下不就有了吗?改变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装备维修制度上要做适当调整,加强军一级别的维修能力,编成若干个维修分队,战时随机分配保障。
关于升迁问题,由于旅的编制本来就比团大,所以其机关的级别也就比团大半级。
但是这不意味着机关就和师一样庞大。
在机关设置上各级部队基本一样,团、旅、师就是在人数和级别上有差别。
营级协同作战,一般来说为营配属作战的多是连一级别的,这时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重点是两个营以上之间的协同。
在我军目前的条件下,这种情况多是上级机关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