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57773课件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共33页文档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医学课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沙利度胺的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
沙利度胺对孕妇的安全性尚未确 定,因此孕妇应避免使用。若孕 妇必须使用,应权衡利弊,并严 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哺乳期妇女
沙利度胺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哺 乳期妇女在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以免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
沙利度胺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不推荐用于 儿童患者。
神经毒性反应
总结词
沙利度胺可能导致神经毒性反应,包括嗜睡、疲劳、 头晕等症状。
详细描述
沙利度胺的神经毒性反应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患者在使用沙利度胺后可能出现嗜睡、疲劳、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后不久出 现,并在停药后逐渐消失。然而,对于一些个体,这 些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或自 杀倾向。因此,在使用沙利度胺期间,应密切关注患 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沙利度胺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 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 细胞的活性,从而缓解某些皮肤
病的症状。
沙利度胺的药理作用
沙利度胺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 DNA合成和修复,抑制肿瘤细 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抗肿瘤的 作用。
沙利度胺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 节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 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缓解某 些皮肤病的症状。
详细描述
沙利度胺可以抑制某些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轻红斑狼疮患者的症状。对于某 些类型的红斑狼疮,如盘状红斑狼疮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沙利度胺被证实 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天疱疮的治疗
总结词
沙利度胺在治疗天疱疮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有助于控制病 情并促进皮肤愈合。
沙利度胺在风湿病中的应用-PPT文档

对难治性still病可获得较好疗效,尤其是SOJIA
沙利度胺在AS、RA使用的思路
与其他DMARDs合用---普通人能使用的TNF-抑制剂
与生物制剂合用-减少生物制剂的用量或延长治疗间 期 生物制剂停用后的序贯治疗
沙利度胺在红斑狼疮中的应用概况
SLE1975年Barba Rubio等首先报告反应停对盘状红斑狼疮有显著 疗效 本药对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有相似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局部 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口服氯喹无效的严重病例 Mifsud等认为盘状红斑狼疮用400毫克/日的开始量效果较好, 国内报道用100-200毫克/日已足够,皮损明显好转后递减剂量 一般在服药1周内开始临床改善,多数病例在3周至2个月内皮 损消退,个别患者可长达6个月后才完全消退
治疗风湿病
1954
1957
1961
1965
1991
1994
1998
2000
Today
在德国生产并上市
报道对麻风病人 皮疹有效
抗血管生成特性
报道对MM有效
Paradigm shift
沙利度胺的作用机理
神经效应:类似于巴比妥类药物,与前额睡眠中枢激活有关 抗血管新生效应:抑制由bFGF诱导的血管新生,上调VEGF 的表达,抑制内皮粘附分子VCAM和E选择素的表达 免疫调节活性:抑制TNF-产生,调节多种IL和粘附分子的 表达,促进Th免疫反应的转换
抗炎 抗血管 生成 抗增殖 促凋亡
沙利度胺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
红斑狼疮 白塞病 复发性口腔溃疡
血清阴性 脊柱关节病
沙利度胺
硬皮病 Crohn病 肺间质疾病 ……
类风湿关节炎
成人Still病
沙利度胺应用进展30页PPT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沙力度胺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ppt课件

朱珂等.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9(8):899-903
.
研讨对象:初治或复发的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干涉措施: Thd结合MP VS MP方案 Thd结合VAD VS VAD方案 察看目的:总有效率、 缓解率、副作用
注: MP( 马法兰+ 泼尼松)
VAD (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
Results:Our study of patients presents eight patients ( or 10% ) developed DVT. Twentyone patients (or 26.25%) developed PN.
Mater Soci.omed. 2021 Apr; 26(2): 134-
用药监护:监测大小便、PN、凝血功能等,及时干涉。
.
敬请批判指正!
.
.
.
从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析,沙利度胺 +MP方案及 沙利 度胺+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明显优于单用 MP 方 案及V A D 方案。
从不良反响分析:主要有嗜睡、便秘、腹胀、下肢水 肿 、白细胞减少及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响主要集中在 沙利度胺结合化疗组,多数文献报道这些不 良反响患 者可以耐受,经过对症处置后,病症消逝,不影响治疗。 但因对照组不良反响数据不全,未能进展合并分析。
PN and Talidomide, the lack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umulative dose and outcome.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alidomide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DVT, antiaggregation therapy of Aspirin should be taken,A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minimize all modif-able risk factors for thromboemboling events (e.g. smoking,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idemia)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2.沙利度胺的药理作用2.1 作用机制2.2 药代动力学特性2.3 药物相互作用3.沙利度胺的临床试验3.1 临床试验设计3.2 受试者招募3.3 治疗方案3.4 观察指标3.5 数据分析及结果4.沙利度胺在特定疾病的应用4.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①病理生理特征②治疗方案③临床效果分析4.2 非霍奇金淋巴瘤①病理生理特征②治疗方案③临床效果分析4.3 白血病①病理生理特征②治疗方案③临床效果分析5.沙利度胺的副作用与安全性评价 5.1 常见副作用5.2 严重的不良反应5.3 安全性评价①相关监测指标②监测结果及问题讨论6.讨论与展望6.1 研究结果的解读6.2 临床应用展望7.结论附件:附件1:临床试验设计表格附件2:观察指标记录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临床试验设计:根据伦理要求及科学目的,规划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设计,包括受试者招募、观察指标选择、数据分析方法等。
2.药代动力学特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3.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进而影响药效和毒性。
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以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贫血、感染等。
5.非霍奇金淋巴瘤:一种恶性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组织,可侵犯多个器官和组织,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等。
6.白血病:一种由于骨髓中白血球异常增殖引起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感染等。
演示文稿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课件

例数
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
AIPC
50 Low T Thal:200mg/d 13 High T Thal:1200mg/d
PSA↓50%:9例,18% PSA↓50%:0
AIPC 20 T Thal:100mg/d*6m
PSA↓50%:3例,15% PSA↓m48%:6例,37.5%
AIPC 50
DT
docetaxel:30 mg/m2/w*3w/4w Thal:200mg/d
抑制COX-2活性,下调COX-2催化前列腺索PEG2表达间接抗血管生成 通过合成整合素α 、 β 调控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由恶性肿瘤组织分泌,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参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多环节,明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第14页,共85页。
抗恶性肿瘤血管生成
n 生理条件下互相转化而成
n R(+):镇静催眠,靶位:前脑睡眠感受器 n S(–):抑外周血单核细胞释放TNF-α,抑制血管生
成和抗炎作用,系致畸之本
第11页,共85页。
作用机制
抗炎
3
2
1
1
2
3
抗血管生成
释放细胞
诱导肿瘤细 毒介质 胞凋亡
5
4
基质细胞
NK细胞
3
IL-2↑
Γ-IFN↑
2
激活
单核细胞 CD8细胞
《柳叶刀》澳大利亚产科医生William Michael reed报告:
反应停导致婴儿畸形。接生的产妇中,许多人产下婴儿患有罕见的
畸形症状:四肢发育不全,短得就像海豹的鳍足,命名为“海豹肢症”。
这些产妇有共同的妊娠期间服用“反应停”经历。(1961年,反应停因此禁 用), 这时候欧洲和加拿大已发现8000多名海豹肢症婴儿。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关键词】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结果20世纪50年代沙利度胺(反应停)最先在德国上市,作为镇静、镇痛药,其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恶心、呕吐,由于其严重的致畸作用而停用。
但随着深入研究,发现其在免疫、抗炎、抗血管生成的药理和一些疑难病症上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尤其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研究更是其中热点。
本文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就沙利度胺的药理、治疗MM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综述如下。
1 概述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单克隆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性疾病,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血液恶性肿瘤的10%。
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且呈增长趋势。
MM发病率为(3~4)/1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呈逐年增多趋势[1]。
MM起病缓慢,可有数月至十余年无症状期,早期易被误诊。
MM的临床表现繁多,持续性的无法解释的骨骼疼痛(特别是在背部或胸廓),肾衰竭,反复发生细菌性感染(特别是肺炎球菌性肺炎)是最常出现的症状,病理性骨折和椎骨压缩常见,有些患者以贫血,伴乏力和疲劳为主,少数患者有高黏滞综合征,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不常见,MM病因不明,在骨髓瘤患者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中,发现了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提示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该病毒编码白介素6(IL6)的同系物,而人类IL6可促进骨髓瘤生长,同时刺激骨的重吸收,此种特殊的细胞来源不明。
通过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序列和细胞表面标志分析,提示为后生发中心细胞恶性变而来。
MM标准治疗为间断化疗,在老年患者中多应用马法兰和泼尼松。
MM 是难治性疾病,其有效药物是烷化剂和皮质激素。
传统化疗可缓解,但完全缓解率低于10%,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可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但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耐药现象而致病情进展或复发,且复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沙利度胺是20世纪90年代末最先引进MM治疗的,并有一定疗效,被视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新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坏疽性脓皮症
Pyoderma Gangrenosum (PG)
No off- No No No 《中国药典》
label
2010版
风湿科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No No
No No No 《中国药典》 《诊疗指南》
2010版
2010版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o (SLE)
Yes No (2009)
Yes 《中国药典》 《诊疗指南》
2010版
2004版
光敏性皮肤病
Light Sensitive
多形性日光疹,日光性痒疹 Dermatoses
No No
No No No 《中国药典》 2010版
结节性痒疹
Prurigo Nodularis(PN)
No No
No No No 《中国药典》 2010版
(优选)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 57773课件
发展历程
沙利度胺:莎士比亚式的传奇历程1
近800项有关沙利度胺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涉及150多种疾病
2006年
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1998年
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麻风病皮肤损害
1994年
发现沙利度胺有抗血管新生(VEGF)作用——抗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
• 各类炎性疾病 • 肿瘤科的应用
适应症 & 指南
适应症
Indication
适应症批准情况
超适应症依据
FDA1 MHRA2 TGA1 EMA1 CFDA 药典3 诊疗指南 专家共识
皮肤科
麻风结节性红斑
Erythema Nodosum leprosum Yes Yes
(ENL)
(1998)
2004 JCO: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
沙利度胺
1、抗炎作用
3
2
1
1
2
2、抗血管新生
3
基质细胞
释放细胞
诱导肿瘤 毒介质
细胞凋亡
5
4
NK细胞
3
IL-2↑ Γ-IFN↑
2
激活
单核细胞 CD8细胞
1
血管
沙利度胺
3、抗肿瘤作用
Paul Richardson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Vol 22, No 16 (August 15), 2004: pp 3212-3214.
off- No label
No No 《中国药典》 《诊疗指南》
2010版
2011版
白塞病
Behçet’s Disease (BD)
No off- No No No 《中国药典》 《诊疗指南》
label
2010版
2011版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No No (IPF)
1991年
发现沙利度胺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抗炎作用
1965年
发现沙利度胺减轻麻风性皮肤结节红斑
1961年
发现沙利度胺与新生儿畸形有关,被禁用,反应停事件
1957年
沙利度胺在欧洲首次上市,主要用a药厂首次合成
1. A.Keith stewart. Science 17 january 2014
药代动力学
沙利度胺:吸收快,消除慢,毒性低
研究表明:
8名健康成年男性,给予单次剂量200 mg沙利度胺,其[1] − 吸收半衰期为1.7±1.05 h,消除半衰期为8.7±4.11 h; − 血浆浓度达峰时间为4.39±1.27 h,峰值为1.15±0.2 mg/L,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的一室模型; − 几乎不溶于水和油脂,具有极低的急形毒性; − 口服后无明显的肝脏代谢,主要的消除途径是非酶水解作用,
7.…… 6.降解IKZF1/3 5.抑制bFGF 4.抑制VEGF 3.抑制TNF-α IL-1β inhibit IL-6 2.中枢抑制 1.抗5-HT3
1. Keith Stewart. (2014) How thalidomide works against cancer. Science, 343(6168):256-257. 2. FRANK ME,MACPHERSON GR,FIGG WD. Thalidomide [J]. Lancet,2004,363(9423):1802-1811
在分解过程中酶代谢与肾排泄物参与很少,因此药物相互作用 的危险性并不大;
− 其药物分布及代谢的个体差异甚微[2]。
1. Chen, T.L., et al. Drug Metab Dispos, 1989. 17(4): p. 402-5. 2.《中国药典》(2010版)
药代动力学:BBB
沙利度胺可穿过血脑屏障
CSF penetration
2012,Basic【3】: T:42% vs L:11%
2006,LMM【2】: 30%~60%
2003,LMM【1】: Clinical effect first
药理作用
沙利度胺:镇静-抗炎-免疫调节
7.免疫调节 6.抗纤维化 5.抗肿瘤
thalidomide 1,2 4.抗血管新生 3.抗炎 2.镇静 1.止吐
沙利度胺分子结构
沙利度胺:里程碑式的手性药物
• 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镇静药物 和免疫调节剂1
• 分子式是C13H10N2O4 • 在生理PH条件下有两种旋光异构体
− S异构体具有致畸作用 − R异构体有有镇静作用 • 两种异构体能互相转换
3D image of thalidomide
1.《中国药典》(2010版)
No No No
《欧美日拉》 《专家共识》
2015版
2016版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
No No
No No No 《中国药典》 2010版
硬皮病
Scleroderma
No No
No No No 《中国药典》 2010版
成人斯蒂尔病
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
BBB:blood-brain barrier
1. Gisele Colleoni et al. Eur J Haematol 2003 : 70 : 198–199 2. Yutaka Hattori et al. Eur J Haematol 2006 : 76 : 358–359 3. Stacey Berg et al.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12 April ; 69(4): 94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