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停的起死回生

合集下载

反应停件发生的解决措施

反应停件发生的解决措施

反应停件发生的解决措施概述反应停件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反应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反应停件的发生可能会导致产品收率降低、反应废料增加以及设备损坏等问题。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对于确保反应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反应停件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化学工作者更好地处理反应停件问题。

常见的反应停件原因1. 反应条件不合适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溶剂选择等因素。

当反应条件选择不当时,反应停件会很容易发生。

例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可能导致反应产物生成速率减慢或反应无法进行。

此外,压力不合适或溶剂选择错误也会对反应的进行造成不良影响。

2. 反应物质纯度低低纯度的反应物可能存在杂质,这些杂质可能会干扰反应过程。

特别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催化剂失活,从而停止反应。

因此,在进行化学反应前应确保反应物的纯度。

3. 缺乏催化剂活性催化剂在许多化学反应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可以加速反应速率并节约能量。

然而,由于催化剂的失活或过度使用,催化剂的活性可能会降低,从而导致反应停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更换新鲜的催化剂,或者优化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4. 氧气或湿气的影响某些化学反应对于氧气或湿气的敏感性较高。

当反应物与氧气或湿气接触时,可能会发生非预期的副反应,导致反应停件。

此时,应采取措施将氧气或湿气的影响最小化,例如使用惰性气氛或预处理反应物。

5. 副反应的发生在复杂的化学反应中,可能会发生许多副反应。

这些副反应可能会消耗反应物,从而导致反应无法继续进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优化反应条件或采用选择性的反应物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解决反应停件的措施1. 优化反应条件针对反应条件不合适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来解决。

首先,需要了解反应物的特性,包括反应温度和压力的范围。

根据实验和文献数据,调整反应条件以实现最佳反应效果。

2. 提高反应物的纯度为了提高反应物的纯度,可以采用常见的纯化方法,如结晶、蒸馏或柱层析。

1 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的恢复.

1 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的恢复.

1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的恢复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经常会发生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常见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相关的血管扩张性休克。

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如无再灌注、再灌注损伤、缺血后代谢产物引起的脑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

自主循环恢复后,是否会发生复苏后综合征的4期病理变化,还取决于组织器官的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

(1)几乎50%的复苏后综合征患者,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24小时内。

这主要是因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心血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12~24小时后才可逐渐趋向稳定。

同时,由于多部位缺氧造成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使有害的酶和自由基快速释放至脑脊液和血液中,并随代谢紊乱的进一步发展,大脑和微血管异常状态将持续存在。

(2)1~3日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增加,易于发生脓毒血症。

如同时多个器官均有严重的功能损害,特别是有肝脏、胰脏和肾脏的损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

(3)最终,严重的感染经常会发生在心搏骤停数日后,此时患者常常迅速发展为多器官衰竭(MOF)。

(4)发生死亡。

心肺复苏后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完全地恢复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液再灌注,但单纯恢复血压和改善组织的气体交换,并不能提高复苏后的生存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测指标并不能表明周围器官组织成功的复苏和有效的血供,特别是内脏和肾脏血液循环的恢复,而这些器官对缺氧缺血、心搏骤停后导致MODS起到重要的作用。

多数情况下,足够的通气和血液灌注恢复后,心搏骤停后出现的酸血症可以自行纠正。

一直没引起注意的内脏血流低灌注的情况,只有经特殊的监测方法和恰当治疗方可确定。

目前,除应用尚有争议的有创性肺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外,还可应用定量测定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CO2)梯度来指导内脏的复苏。

胃黏膜PCO2梯度可在ICU病房中作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重要的辅助手段。

人真的能起死回生吗

人真的能起死回生吗

人真的能起死回生吗
在人死后,会去什么地方呢?是彻底消失来还是就像神话传说中的那样进入天堂或者下地狱了呢?还是说转世投胎了呢?人真的能起死回生吗?
人真的会起死回生吗:
当细胞将要死亡时,会向周围的特殊细胞发出指令来吞噬死亡的细胞,细胞也会自己杀死自己,用膨胀破裂的方式结束生命。

当人体内开始停止为细胞提供血液养料,但在细胞膜的保护下,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死亡。

因此,在细胞崩溃之前,人体是有可能“起死回生”的。

人体冷冻法起死回生:
目前,人类正在研究用冷冻法冻住细胞,让细胞以休眠的方式来暂停人的生命,以此来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一些在当今无法解决的疾病,过个50年再解冻人体,说不定那时候就可以治愈50年前的疾病了。

虽然人被冻伤死亡的案例非常多见,但是人体冷冻法不仅是把人用低温处理,更重要的是要用超低温停止人体的新陈代谢。

同时还要防止对细胞的损坏,一但人体细胞受到损坏,那无异于自杀。

一些学者认为,用这种方法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可能无法复活。

科学家建议用纳米机器人来修复人体的冰冻带来的损伤,这些微小的机器人可以在细胞层面上进行修复,但是等到医疗技术发展到能够用纳米机器人来修复,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反应停事件

反应停事件

“反应停”事件感想——经贸财管1102 田铁明201105910717“反应停”事件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惨痛结局,多达1.2万名的婴儿受到了它的影响,甚至不幸变成了“海豹肢畸形”。

经过进一步披露,人们才发现,这起丑闻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关机构未仔细检查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就提前上市出售。

国内外类似的药害事件还有很多。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事件的产生,有的是因为法规不健全,未经审批或审批不严;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在批准上市以前没有发现。

这些严重的药害事件带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1、提高临床前研究水平,完善相关资料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药品作为直接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物质,其安全性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因此,不断提高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技术水平,完善相关资料,提供全面、详细、科学的药物安全信息,无疑对于降低药品对人体的危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加强药品上市前的严格审查药品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的特殊物质,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突飞猛进,经批准上市后,其产量巨大、应用范围广泛,一旦本身存在的缺陷未能在上市前研究中发现并加以控制,其后果是严重的。

因此,药品审批部门应对药品上市前的申报资料加强审查,确保安全性不确定的药物不能上市。

例如,尽管反应停事件的危害面如此之大,但是美国、瑞士和当时的东德等国家,在进口药审批方面严格把关,仅少数人从国外带回少量反应停,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这个事件的冲击。

3、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是复杂的,既有药品的因素,也有人体的因素。

此外,临床前的研究存在动物与人体的差异,上市前的各期临床试验也存在种种限制,导致即使经过临床深入研究和新药审批部门的严格审查,药品在上市后还是会出现种种不良反应。

因此,在药品上市大规模应用于人群后,要继续跟踪和评价,密切关注新出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杜绝药害事件的重复发生。

心肺脑复苏术(CPCR)

心肺脑复苏术(CPCR)
(6) 二人操作时目前主张按压60次/分(每按5次行一次吹气)单人操作时的频率为80次/分(每按压15次行二次快速吹气)注意:按压位置过高易造成肋骨骨折,按压过低易造成胃返流或肝破裂。
(7) 有效标志:①扪及大动脉搏动。
②肱动脉收缩压≥60mmHg。
(3) 激素的应用:有稳定细胞溶酶体,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护血脑屏障的完成,减少脑脊液的形成,增强利尿作用等功能,因而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常用地塞米松在第1-4天、30-40mg/d第5-7天渐减量。
(4) 止痉:脑损伤者常有躁动,可增加氧耗量,影响呼吸功能及降温效果。常用安定10-30mg。
(3) 脑功能监测
① 自主呼吸开始出现的时间:如在20分钟内恢复不超过40分钟,预后较好。
② 脑干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在12min内恢复,咳嗽吞咽反射在23min内恢复,则脑功能恢复良好。
③ 意识变化:如昏迷小于3天预后佳。
(4) 肾功能监测
① 方法:通过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
② 监测:如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可试用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若用药后1小时尿量仍在30ml以下可用40-200mg静注。若尿量仍未增加则提示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持续生命支持
(一) G估价:对病情及治疗效果加以判断。复苏成功与否取决于复苏的程度,系心脏功能状态,心跳停止的时间和始终如一的抢救意志。
(二) H智能:即维持脑功能,进行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仅有心跳和呼吸而、积极地进行脑复苏,是整个复苏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脑复苏的主要措施有:
① 肾上腺素:通过兴奋β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快,并可调节冠状血流,故在心肺复苏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主张,早期大剂量连续使用。

神秘复苏三大定律是什么

神秘复苏三大定律是什么

神秘复苏三大定律是什么在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有一些现象让人们感到十分神秘,其中之一便是神秘复苏现象。

神秘复苏现象指的是一些患者在短暂的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或者临床死亡后,又奇迹般地恢复生命体征的现象。

对于这些神秘复苏案例,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三大定律,分别是复苏定律、纳米定律和逆境定律。

复苏定律是指在患者临床死亡后,经过一系列复苏措施后,患者重新恢复生机的现象。

这一定律强调了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在挽救生命上的至关重要性。

通过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急救手段,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心跳和呼吸,从而提高其生存率。

复苏定律的提出,让医护人员更加重视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启发了更多关于神秘复苏现象的研究。

纳米定律是指在患者神秘复苏后,出现了一些超乎寻常的生理现象或者潜在的潜能。

一些患者在复苏后能够表现出比以往更强的生理功能,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记忆力提升、身体素质强化等。

这些超常现象让科学家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研究神秘复苏现象揭示出人类身体内部的更多奥秘,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潜能。

逆境定律则是指一些患者在经历生死考验后,拥有更加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逆境应对能力。

这一定律强调了人类在面对逆境时,潜藏的精神力量和自我保护机制。

通过神秘复苏案例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些患者在度过生死考验后,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和乐观,这种逆境应对能力的提升为人类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对神秘复苏现象的三大定律的研究与总结,科学家们对于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神秘复苏现象不仅仅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现象,更是人类生命力量与潜能的一个奇妙体现。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相信我们对于神秘复苏现象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与幸福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可能。

1。

“反应停”带给我们什么1

“反应停”带给我们什么1

“反应停”带给我们什么摘要:调查了“反应停”这种药物的带来的危害及后果,以及“反应停”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关键词:“反应停”,海豹肢症人类发明的化学药物,既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但也给自己造成了意想不到的伤害,对化学药物的盲目依赖和滥服药物,已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悲剧。

在攻击现代医学的文章中,“反应停”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代表邪恶的名字。

这种在近50年前草率上市、仅仅过了4年就撤回的药物,至今还在让现代医学蒙羞。

“反应停”是在1953年由一家德国公司作为抗生素合成的,但发现它并无抗生素活性,却有镇静作用,于是在1957年作为镇静催眠剂上市。

厂商吹嘘它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上瘾,胜过了市场上所有安眠药。

而且,它对孕妇也十分安全,可用于治疗晨吐、恶心等妊娠反应,是“孕妇的理想选择”(当时的广告语)。

它很快风靡欧洲各国和加拿大,据说光是联邦德国一个月就卖出了一吨。

1959年,西德各地出生过手脚异常的畸形婴儿。

伦兹博士对这种怪胎进行了调查,于1961年发表了“畸形的原因是催眠剂反应停”,使人们大为震惊。

反应停是妊娠的母亲为治疗失眠症服用的一种药物,它就是造成畸形婴儿的原因。

在怀孕一二个月之间,服用了反应停的母亲便生出这样的畸形儿。

这种婴儿手脚比正常人短,甚至根本没有手脚。

截至1963年在世界各地,如西德、美国、荷兰和日本等国,由于服用该药物而诞生了12 000多名这种形状如海豹一样的可怜的婴儿。

经过调查证实,母亲从停止月经算起,34~54天之内,服用此药后,迟早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

基因上的生命密码在正常情况下,手脚的长度,以用5个手指等等都应当按照指令有规律地形成。

可是反应停药物能使这种指令在某一部位受到障碍,其结果就产生畸形儿。

该药在1961年被禁用,但当时全世界约有8000名婴儿已经受害。

梅里尔公司也撤回了申请。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法律的上的交锋,开发“反应停”的医药公司同意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反应停”在出售之前,并未仔细检验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反应停-海豹肢

反应停-海豹肢

反应停反应停”悲喜剧在攻击现代医学的文章中,“反应停”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代表邪恶的名字。

这种在近50年前草率上市、仅仅过了4年就撤回的药物,至今还在让现代医学蒙羞。

而事件的经过也常常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歪曲,比如,我曾见到有人撰文以“反应停”事件为例攻击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不知FDA正是这一事件中的英雄。

“反应停”是在1953年由一家德国公司做为抗生素合成的,但发现它并无抗生素活性,却有镇静作用,于是在1957年做为镇静催眠剂上市。

厂商吹嘘它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上瘾,胜过了市场上所有安眠药。

而且,它对孕妇也十分安全,可用于治疗晨吐、恶心等妊娠反应,是“孕妇的理想选择”(当时的广告语)。

它很快风靡欧洲各国和加拿大,据说光是联邦德国一个月就卖出了一吨。

但是在进入美国时,却遇到了麻烦。

美国一家小制药公司梅里尔公司获得“反应停”的经销权,于1960年向FDA 提出上市销售的申请。

当时刚到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凯尔西负责审批该项申请。

她注意到,“反应停”对人有非常好的催眠作用,但是在动物试验中,催眠效果却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人和动物对这种药物有不同的药理反应呢?而有关该药的安全性评估几乎都来自于动物试验,是不是靠不住呢?凯尔西并注意到,有医学报告说该药有引发神经炎的副作用,有些服用该药的患者会感到手指刺痛。

她因此怀疑该药是否对孕妇也有副作用,是否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梅里尔公司答复说,他们已研究了该药对怀孕大鼠和孕妇的影响,未发现有问题。

但是凯尔西坚持要有更多的研究数据,这引起了梅里尔公司的不满,对她横加指责和施加压力。

正当双方在扯皮时,澳大利亚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里德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报告“反应停”能导致婴儿畸形。

在麦克布里德接生的产妇中,有许多人产下的婴儿患有一种以前很罕见的畸形症状——海豹肢症,四肢发育不全,短得就像海豹的鳍足。

而这些产妇都曾经服用过“反应停”。

实际上,这时候在欧洲和加拿大已经发现了8000多名海豹肢症婴儿,麦克布里德第一个把他们和“反应停”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推出一种新药,据 说它能在妊娠期控制精神紧张,防止孕妇恶心, 并且有安眠作用。这药名叫“反应停”(即 酞胺哌啶酮———译注)。它由美国开发, 1957年被用作处方,后来在欧洲也可以买到。 到了1960年,医生们才对很多新生儿四肢缩短 和其他畸形的事件开始产生警觉。究其原因是 孕妇服用了“反应停”。该药在1961年被禁用, 但当时全世界约有8000名婴儿已经受害。
抑制TNF-α合成
沙利度胺能降解TNF-αmRNA,从而抑制TNF-α 合成进而减少IL-6生成,可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抑制新血 管的生长
催眠、镇 药理作用
免疫调节 抗炎作用
痛、止吐, 抗焦虑、 抗焦躁
中枢神经抑制 (镇静作用)
临床应用
1、多发性骨髓瘤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3、治疗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病(GVHD) 4、治疗AIDS 5、治疗麻风病 6、治疗红斑狼疮(SLE) 7、白塞氏病
禁忌症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儿童禁用。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驾驶员、机器操纵者禁用。
沙利度胺抗肿瘤
抑制肿瘤 血管生成
机制:
抑制整合 素表达 抑制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 胞因子,均是血管生成的刺激剂,他们和特异 性受体结合刺激信号转导,引起内皮细胞的增 殖。沙利度胺能够减少他们的分泌,从而抑制 血管生成。
抑制整合素表达
整合素是由白细胞合成分泌的跨膜蛋白,由α链和β链组成, 能调节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研究发现,细胞恶变及肿瘤细胞转移与细胞的异常增殖、 凋亡、分化、运动和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连相关。 而此种异常与整合素的作用和表达密切相关。沙利度胺通 过抑制整合素的合成分泌产生抗肿瘤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发现沙利度胺对麻风病的治疗有 独特的疗效 。 1998年7月16日,美国联邦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批准沙利度胺作为一种治疗麻风性结节性红斑 的药物上市销售。 此后,沙利度胺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相继被开 发。[
通用名:沙利度胺片 曾用名:反应停片、酞咪呱啶酮片 主要成分:本品主要成份为沙利度胺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