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思想史教案
第八章·第三节--中国的佛教——禅宗分析讲课教案

自由 顿悟、照见自性即可成佛,无需再执著,而心性还需进一步
的解放,于是有了随缘,有了心不离禅的行无碍。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顿悟 禅宗把人心佛性化,人人皆可成佛,认
为一切的修行不过是明自性,也即认识本心,直指本心 的“顿悟成佛”,依靠灵性“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 性”。
无念 即排除自己心中的欲念,是明白心性和
顿悟的必然延伸,是禅宗的最高法旨,与老子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相同。
证实相 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那个实在的本体,隐于现象之后
神,但修行的方法却变得明快简捷。
二、禅宗形成的原因
2. 中国文化的土壤 禅宗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一步步发展、逐渐 形成的,早期佛教在印度宣扬的是“一切皆空”,是 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起来的。东汉传入时,人们通过 悟解诸法探究“智慧”;魏晋时玄学与般若合流,佛 教派别有六家七宗,其根本宗旨是谈空说无;南
北朝时,佛性学说与中国传 统的“灵魂不灭”或“神不灭” 思想融合在一起;隋唐时, 佛性与心连结起来,直探心 海,脱离印度佛教的源头,佛教的中国化方告完成。
当代佛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左)
观音经变图(上)
三、禅宗的基本观点
元代禅宗大师 高峰原妙禅师像
见自性 讲究“禅悟”,所求由远而近,由外
而内,一切修行的目的与路途只是认识本心、自性, 把脱离苦海成佛 定位到主体对自我的认识上。
第八章·第三节--中国的佛教— —禅宗分析
慧能与禅宗
慧能说法“以定慧为本”, “先立无念为宗”,在定慧无念中寻求顿悟。 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
六祖慧能以自己极高的天赋,简单规避了不识字的缺憾,借助可以不 陷繁琐名相的优势缩短了成佛的距离,一时间名声鹊起。他提出的通过内 心领悟而成佛的修法之道,简便易行,对于大多数追求解脱的信徒来说, 不啻直指心性的捷径,也成为佛教中国化的突出特征。
禅宗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讲禅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资料)一、起源和传承二、主要理论:自性说三、参禅法1、直指法2、参话头法3、开悟与保任四、禅宗教学法1、有言无言2、棒喝3、机锋五、禅宗与主体性确立一、起源和传承(一)起源:拈花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传承:西天二十八祖。
中土六祖。
五家七派。
1、初祖菩提达磨:梁武帝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番禺。
(1)与梁武帝论道梁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
帝迎之到建业。
问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写经有何功德?”磨曰:“无功德。
”帝曰:“何以并无?”师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云何真功德?”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磨曰:“不识。
”帝不悟。
遂渡江之魏。
(2)一苇渡江。
(3)面壁九年。
(4)只履西归。
2、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初名神光。
二祖初生时,神光烛室,亘于霄汉。
又一夕神人现,谓二祖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时至,宜即南之。
”二祖以神遇遂名神光。
久居伊洛,博极群书。
每叹曰:“孔老之教,祖述风规。
”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
达磨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光自忖曰:“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
古尚若此,我又何如?”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于砌下,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之曰:“汝立雪于此,当求何事?”二祖悲泪曰:“惟愿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曰:“诸佛妙道,旷劫精勤。
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
欲冀真乘,无有是处。
”二祖闻诲励,向道益切,潜取利刀,自断左臂,致于达磨前。
磨知是法器,遂问曰:“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二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曰:“将心来,与汝安。
”祖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与汝安心竟。
”后达磨为易其名曰慧可。
3、六祖慧能。
《坛经两则》教学设计

《<坛经>两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自主探究文本,初步了解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领悟佛理禅趣,提升人生智慧。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知识,自主探究文本,初步了解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学习难点】领悟禅理佛趣,提升人生智慧。
【教法与学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学具准备】PPT课件音频【学习过程】一、导入西方学者评出了“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道圣”老子,第二是“德圣”孔子,大家猜一下第三“智圣”是谁呢?对,智圣就是六祖慧能,老子代表道教,孔子代表儒家,禅宗六祖慧能代表的是中国佛教。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六祖慧能,走近《坛经》,去感受佛理禅趣,领略禅宗思想的博大精妙。
二、目标展示(齐读)1.掌握文言知识,自主探究文本,初步了解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领悟佛理禅趣,提升人生智慧。
三、走近禅宗、慧能课下大家自学了佛教和禅宗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看大家究竟了解多少。
(一)佛教: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所创,他名族的圣人。
其思想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二)禅宗由来:禅宗一派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以“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更不是废除文字,而是“善于运用文字,而又不执着于文字”)、教外别传(在如来言教以外的特别传授)、以心传心(说法者,直指人心;受法者,领悟自心)”为思想。
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
达摩于南朝梁武帝时一苇渡江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后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最终传法给六祖慧能。
(三)慧能与《坛经》:六祖慧能,俗姓卢,他将印度禅宗与中国文化结合并发扬光大,他开坛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确立了“即心即佛(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的心)、顿悟见性(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迷悟一念之间)、自性自度(学道的人要自己度自己,不能完全依靠别人)”的顿悟法门。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5课《坛经》两则 教案2

《坛经》两则教案文化背景1.关于禅宗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
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
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
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
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
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
“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
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
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
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
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
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中文名称:中国禅思想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Zen Idea of Sinic-Buddhism课程类别: 校选课适用专业:全校文理科本科各专业大二以上各年级学生开课学期:春、秋总学时:36总学分:2预修课程(编号):并修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讲述中国禅宗思想史。
从禅的概念讲起,禅宗依据的主要佛教经典及其主要肉容;早期的禅修:祖师禅,如来禅;禅宗的创造:六祖坛经;南宗和北宗;禅宗分灯:一花五叶,五实七宗;禅与现代社会生活。
建议教材:杜继文,魏道儒著. 中国禅宗通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参考书:吴立民主编何云等著.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印顺著. 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 中国禅学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日)忽滑谷快天撰朱谦之译杨曾文导读. 中国禅学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日)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张汝伦译. 禅与西方思想.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吴言生著. 禅宗思想渊源. 中华书局, 2001.弘学著. 禅宗讲述. 巴蜀书社, 2004.陈兵著.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吴信如著. 禅定述要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 民族出版社, 2002.杨曾文著. 唐五代禅宗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魏道儒著. 宋代禅宗文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袁宾编著. 禅宗著作词语汇释.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日)铃木大拙, (美)弗洛姆(Fromm,E.)著孟祥森译. 禅与心理分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明]瞿汝稷[清]聂先集李利安主编. 正续指月录2.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李志夫著. 中印佛学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二、课程教育目标:佛教在汉代你们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的儒道文全书和产生矛盾冲突,进而融合,并且深深地在中国扎下了根。
禅宗史课件

赖,使得禅宗的修行更加简单和直接。
慧能还提倡“顿悟”,认为一旦领悟,即可立地成佛,不需要经过长时 间的修行。这种思想大大降低了成佛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 禅宗的修行成果。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关系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与 其他宗派有着密切的关系。
禅宗与净土宗、华严宗等宗派在教义和 修行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 强调心性本净、见性成佛的思想,认为 众生都有佛性,只是被妄想和执着所遮
蔽。
在历史上,禅宗与其他宗派之间也存在 着一些争斗和矛盾。但总体来说,各宗 派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
05
禅宗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禅宗倡导的内心平静、无执无 著的境界,有助于现代人在快 节奏、高压的生活中寻找心灵 的平衡与宁静。
禅宗强调的自我观照和内省, 有助于现代人认识自我,理解 自身情绪和需求,提升自我认 知和自我,有助于现代人摆脱物质 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束缚,追求 更有意义的生活。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禅宗修行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耐心和恒心,提升自我控 制和情绪管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禅宗的初步形成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 影响,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这 些思想对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教义产生 了影响。
禅宗的初步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许多 著名的禅师,如慧能、神秀等,他们 为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02
禅宗的发展
古代宗教史的教案模板范文(2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宗教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古代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影响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宗教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现象,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宗教信仰,倡导宗教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古代宗教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古代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影响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古代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 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宗教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宗教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古代宗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提问:古代宗教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宗教?二、讲授新课1. 古代宗教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古代宗教的定义:古代宗教是人类社会早期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体系。
(2)古代宗教的发展历程:从原始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2. 古代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影响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1)古代多神教:以古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地的多神教为代表。
(2)古代一神教: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代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以古代宗教为例,分析宗教现象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总结古代宗教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宗教。
2. 强调古代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教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如佛、法、僧、禅宗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解释佛、法、僧的含义,阐述禅宗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章:禅宗与中国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传入与发展,分析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法,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第三章:禅宗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禅宗的经典著作,如《坛经》、《金刚经》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经典著作,解读其中的重要思想。
3.3 教学方法:采用解读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经典著作,进行思考。
第四章:禅宗公案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禅宗公案故事,理解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修行方法。
4.2 教学内容:讲述禅宗的公案故事,分析其中的禅意。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禅宗的内涵。
第五章:禅宗与诗词艺术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诗词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诗词的美。
5.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诗词的特点,欣赏禅宗诗词的艺术魅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第六章:禅宗与书法艺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欣赏禅宗书法的独特韵味。
6.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书法的特点,欣赏禅宗书法的艺术风格。
6.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书法,提升审美能力。
第七章:禅宗与绘画艺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绘画的独特风格。
7.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绘画的特点,欣赏禅宗绘画的艺术魅力。
7.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绘画,提升审美能力。
第八章:禅宗与园林建筑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园林建筑的关系,欣赏禅宗园林的独特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案
试讲
教学目的要求:试讲
内容:教材、主要参考书、考试、主要内容、听取意见和建议等。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60分钟,讨论回答问题3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答疑。
第一章佛教哲学及禅宗哲学概论
第一节马克思的宗教观
一、马克思的宗教观概览
教学目的要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重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难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
基本内容:1、从现实的人的存在和生活解说。
2、人的社会关系的解说。
3、对宗教的批判要和对产生宗教的现实基础的社会的不合理性的批判结合起来。
4、要
看到宗教的麻醉作用。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60分钟,自习讨论3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一章佛教哲学及禅宗哲学概论
第一节马克思的宗教观
二、禅宗和一般佛教的关系
三、如何学习禅宗和学习禅宗的意义
教学目的要求:介绍禅宗哲学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重点:禅宗和其他佛教哲学的关系。
难点:禅宗和其他佛教哲学的关系。
基本内容:中国禅宗的基本概念;中国禅宗为慧能首创之根据;中国禅宗传承谱系;
中国禅宗的主要典籍;禅宗和一般佛教的关系;如何学习禅宗和学习禅宗
的意义。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160分钟,自习讨论2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禅宗和其他佛教哲学的关系。
第一章佛教哲学及禅宗哲学概论
第二节印度佛教哲学概览
一、印度佛教哲学的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哲学时期的印度佛教哲学
三、部派佛教哲学时期的印度佛教哲学
四、大乘佛教哲学时期
五、密教的兴起和佛教哲学的衰亡
教学目的要求:介绍印度佛教哲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和基本历史。
基本参考书:主要依据黄心川著《印度佛教哲学》,可参考和阅读梁漱溟《印度哲学概
论》见《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1961年,吕瀓先生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部的委托,举办了一次为期五年的佛学班,该班的讲稿之一就
是《印度佛学源流略讲》讲解很详细,是学习佛教哲学的参考书。
另外,
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先生的《佛教哲学》解释了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和
命题,是学习佛教哲学的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熊十力《佛教名相通释》
可以看看。
本节拟讲解如下内容:教材依据《中国佛教史》附录第488
-571页。
重点:禅宗和一般佛教有如下区别。
难点:禅宗和一般佛教有如下区别。
基本内容:(一)分期:原始佛教哲学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前4世纪中叶);部派佛教哲学时期(前4世纪中叶-公元一世纪中叶);大乘佛教哲学时期(公元
一世纪中叶-公元七世纪)密教时期(7-12世纪)。
(二)史料。
巴利文
体系:前3-2世纪传入缅甸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我国云南、巴基斯坦。
属于小乘上座部。
汉语体系:公元前后中国西域传入,朝鲜、日本、蒙
古、越南等国家。
大藏经(971-1923)年间有17次刻本。
藏语体系:
我国藏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和尼泊尔、锡金、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和印度
北部等地。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160分钟,自习讨论2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印度佛教哲学的基本分期是什么?
第一章佛教哲学及禅宗哲学概论
第三节中国佛教哲学概览
一、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三、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中国佛教哲学概览。
重点:中国佛教经典的基本哲学思想。
难点:中国佛教哲学史。
参考书:主要的依据是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先生的新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两册。
基本内容:(一)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
(二)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翻译经典;讲习经义;编撰佛典;判教创宗。
(三)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
(四)中国
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格义”式哲学的产生;玄学化哲学的流行;学派哲
学的兴起;宗派哲学的繁荣;心性哲学的合流和近代佛教的哲学化。
(五)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中国佛教哲学体
系的多重联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180分钟,自习讨论9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分期和流派。
第二章慧能及其《坛经》的心性哲学体系
第一节慧能和《坛经》简介
一、慧能
二、《坛经》
第二节《坛经》的哲学思想来源
一、《金刚经》哲学思想
二、《法华经》哲学思想
三、《楞伽经》的哲学思想
四、《维摩诘经》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坛经》的心性哲学体系
一、《坛经》关于“心”“性”特性的界说
二、心性功能和禅修论
三、自性三十六对的三科法
教学目的要求:介绍慧能及其《坛经》的心性哲学体系
重点:《坛经》的心性哲学体系。
难点:《坛经》的心性概念。
参考书目:《坛经》、《五灯会元》、《祖堂集》、《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基本内容:慧能;《坛经》;《坛经》的哲学思想来源:《金刚经》哲学思想;《法华经》哲学思想;《楞伽经》的哲学思想;《维摩诘经》的哲学思想;《坛经》的心
性哲学体系:《坛经》关于“心”“性”特性的界说;心性功能和禅修论;自
性三十六对的三科法。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130分钟,自习讨论5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三科法门;五阴(五蕴);六尘;六门;六识;无念;无相;无住;《坛经》中“自性”概念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慧能后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南岳怀让、神会和青原行思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南岳怀让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神会的主要哲学思想
三、青原行思的主要哲学思想
第二节马祖道一和宗密、石头希迁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马祖道一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宗密的主要哲学思想
三、石头希迁的主要哲学思想
第三节仰山慧寂和临济义玄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仰山慧寂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临济义玄的主要哲学思想
第四节曹山本寂、云门文偃和清凉文益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曹山本寂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云门文偃的主要哲学思想
三、清凉文益的主要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介绍慧能后学的哲学思想。
重点:洪州宗、菏泽宗、石头宗。
难点:洪州宗。
参考书目:《坛经》、《五灯会元》、《祖堂集》、《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基本内容:南岳怀让、神会和青原行思(二世);马祖道一和宗密、石头希迁(三世);
仰山慧寂(沩仰宗,六世)、临济义玄(临济宗,六世);曹山本寂(曹洞宗,
七世)、云门文偃(云门宗,八世)、清凉文益(十世,法眼宗)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200分钟,自习讨论7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看话禅、公案、默照禅、文字禅、平常心是道。
第四章禅机中禅理禅境的多元展开
第一节心性论的禅理和禅镜
一、这个和会么的禅理和禅境
二、心的禅理和禅境的多元化
第二节禅修和禅悟论的禅理和禅境
一、以心传心
二、不立文字
三、禅之区分和包容性
四、禅之特色
五、禅意
六、禅修
七、禅悟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禅机中禅理禅境的多元展开
重点:禅理。
难点:禅镜。
参考书目:参考《曹溪一滴水——介绍禅宗》,陈光天编著,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8。
基本内容:心性论的禅理和禅镜;禅修和禅悟论的禅理和禅意。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60分钟,自习讨论3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禅宗禅理的基本逻辑内容。
第五章禅宗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道教的影响
二、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
三、对诗的影响
四、对绘画和小说的影响
五、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禅宗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禅宗与宋明理学。
难点:禅宗与宋明理学。
参考书目:葛兆光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苏渊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禅和西方哲学的对话可参考如下著作:日本铃木大拙
《禅与心理分析》、中国台湾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吴怡《禅与老
庄》等。
基本内容:对道教的影响;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形式方面、思维方法方面、内容方面;
对诗的影响;对绘画的影响;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禅与西方哲学的交
涉。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60~120分钟,自习讨论30~6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