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

2020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
2020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

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四条要领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的判读:下老上新,如下图①②③④岩层越来越老。

(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判读:被侵入的先形成;即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如下图中⑤晚于所有的沉积岩。

(3)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判读:侵入岩附近高温高压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晚于侵入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两类区域的外力作用及地貌分析

(1)大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2.两种思路分析外力作用

3.三条沉积规律

(1)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小,流速慢,沉积物颗粒细小。

(2)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3)在时间上,丰水期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因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 C

解析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C对;甲处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错;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

二、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8·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

S 2、S

1

,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2~3题。

2.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2.A 3.A

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故选A。第3题,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垂直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故选A。

三、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成因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4~6题。

4.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5.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6.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 4.B 5.C 6.C

解析第4题,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源头位于大兴安岭,流经山前平原。山麓地带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平原,故山前平原为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B正确。A选项,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构造运动营造了该区域的整体构造地貌,而流水沉积则主要促成了山前平原的形成,故错误。冰川作用多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地貌,故C错误。D选项中的风力作用不能形成冲积平原,故错误。第5题,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在风力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

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A错;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冻融作用微弱,B错、D错。第6题,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C正确;A选项,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错误;B选项,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错误;D选项,盐碱化主要是蒸发旺盛导致的,故错误。

(2017·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7~8题。

7.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8.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主要受其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贺兰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故选C。第8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故选B。

四、内外力共同作用地貌

(2018·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

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

0、T

1

、T

2

、T

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

3>T

>T

2

>T

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

。据此完成9~11题。

9.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

0 B.T

1

C.T

2

D.T

3

10.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

3形成时期 B.T

2

形成时期

C.T

1形成时期 D.T

形成时期

1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答案9.A 10.A 11.D

解析第9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

0、T

1

、T

2

、T

3

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

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

,因此砾石还会继续

在此沉积(或堆积),T

0的面积仍在扩大,A对;由于T

1

、T

2

、T

3

平坦面位置高于洪

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第10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

石的平均砾径T

3>T

>T

2

>T

1

,说明T

3

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大。故选A。

第11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12.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13.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12.D 13.A

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D对;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错;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错;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C错。第13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对;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错;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

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错。

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貌

(201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第(1)题,该地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需要从河流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字材料“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说明该河流所处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导致下切侵蚀严重,河道加深。再结合图推测河道两侧没有明显侵蚀,说明两岸岩石性质基本一致或者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第(2)题,结合图看出4~6月河水变深,说明河流水量变大,结合材料可知4~6月以融雪补给为主,水量变大,水位上升;而融雪补给时期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下切侵蚀严重,河水变深。第(3)题,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强,故河流含沙量大,结合图可以看出8月径流量减少,流速降低后泥沙容易淤积。

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示意“1988~2014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 )

A.1989年

B.1991年

C.2000年

D.2013年

2.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 )

A.流速增快

B.输沙量增大

C.结冰期延长

D.径流量变小

3.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

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

答案 1.B 2.D 3.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91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河流两岸均受侵蚀作用,河道变宽,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径流量变小,D对;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作用为主,A、B错;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C错。第3题,读图可知,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C。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

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地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

A.干旱地区冲积扇面积大

B.干旱地区河流落差小

C.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大

D.湿润地区流水作用强

5.干旱地区的聚落适宜布局在( )

A.冲积扇扇缘

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

D.山谷中

答案 4.D 5.A

解析第4题,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更远。而湿润地区河流流量更大,流水搬运能力更强,所以湿润地区的冲积扇形态不显著。故选D。第5题,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冲积扇的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于此。故选 A。

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6.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

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

C.海水侵蚀作用强

D.盐度低,水位高

7.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外坡受侵蚀

B.高度降低

C.向外海推移

D.体积增大

8.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是( )

A.利于海水自净

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

D.不利泄沙排洪

答案 6.C 7.A 8.B

解析第6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流水侵蚀形成,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更近,且外侧为粗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水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海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更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第7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正确。第8题,

整治拦门沙能够增强航行安全。故选B。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通州区模拟)2019年2月21日,法国巴黎举行了第四届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会议,全球14个地质公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候选资格,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地质公园成功入选。图中( )

A.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

B.彩色丘陵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C.因对流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多

D.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

答案 D

解析据图可知,断层的位移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A错误;据图可知,彩色丘

陵区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部位,B错误;甘肃省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少,C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区的岩石主要是泥岩、砂岩、砾岩等,按成因均属于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主要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

(2019·湖北荆州期末)某科考队沿下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甲处是很好的( )

A.储水构造

B.储油构造

C.铁矿带

D.储气构造

3.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

答案 2.A 3.C

解析第2题,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而水会往低处流,因此会流到向斜的凹槽构造,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不透水,所以说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A对;油气主要在背斜,铁矿主要在向斜地下,但不一定会形成铁矿“带”,B、C、D错。第3题,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岩层上拱,B、D错;乙处为谷地,A错,故选C。

(2019·安徽马鞍山模拟)燕山山脉以南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山区、平原分异,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下面左图为“燕山山前构造单元图”,右图为“Z地钻孔沉积物垂直剖面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

教师讲课比赛心得体会

教师讲课比赛心得体会 学校举行的2017年教师讲课比赛刚刚结束,自己也是1名参赛选手,通过讲课比赛让我们这些老师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提升,同时给我们提供1个挑战自我、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整体来讲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1、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 如王庆临老师、张庆美老师、朱丽然老师。特别是王庆临老师,1直以来王老师都是我的辅导老师。俗语说,“当局者迷”。自己上课的缺点自己很难发现,有必要走出自己的课堂,1方面“走出去”——走进他人的课堂取经;另外一方面“请进来”——欢迎同行听自己的课,提出宝贵意见。 2、备课不只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教师1般对教材比较熟习,不过1堂好课仿佛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综合情况的了解,由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到达师生良好的课堂互动。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 多媒体的利用使得课堂效力、效果显著提高。对物理课程而言,特别是现在的处于紧张的温习阶段,很多的实验在新授课时都已做过,对学生们而言已失去了那份兴奋和期待,但是如果不做,学生们又有很多遗忘,而以课件的情势体现,既可以节俭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不过对这样的讲课比赛自己认为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首先不能真实的、真实的反应教师的课堂,毕竟是讲课比赛,大家都高度重视,提早备课,准备充分,我就是提早1周就把课备出来了,不断的改动、试讲,终究定稿。就试讲而言就是不真实的体现。另外,在

讲课的进程中,由于有评委、老师,所以影响老师们的发挥,放不开。 不过,整体来讲利远远大于弊。讲课比赛是1种很好的情势,终究结果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进程、有所收获。 参加这次比赛,我认为大赛有以下几个优点: 1、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身参加听课活动。来助威来鼓舞士气。教学方法不1,大部份的课堂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2、参赛教师均备课充分,熟练掌握了授课的基本进程,语言表达能力强。特别是情势多样的分组教学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 3、应用多种多样化的教具作为实行本堂课的辅助手段,使课堂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与实在,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 4、本次比赛教案、教具全部都是自行设计制作的,比如刘XX老师的数学课,开始利用1个手工剪纸“囍”子来要同学认识到对称的感觉。不管从讲课内容、选材上都体现“教具”的辅助功能,有现场大量的图片资料等等,资源非常丰富。 5、参加这次比赛,学到了很多新的创新,在他们举手投足间我感遭到他们风情幽默、豪情上进。上课时口齿清晰,条理分明,很有水准。这类语言,学生喜欢,有亲和力。 6、教学是1门艺术,它不但需要高深的教学技艺,它更需要豪情与活力。试想1位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豪情的老师在课堂上怎样可能用本身的魅力来激起学生学习的豪情,活跃课堂的气氛,点燃学生思惟的火花呢?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今天教师自己的状态良好,进入操场会容光焕发,思惟敏捷,进而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会营建出1种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7、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研究教学策略,发掘策略实质,用

最完整的高中地理知识点经典整理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 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 ②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 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 主体 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 2)、问题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⑵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 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 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 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产生的原因: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 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 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危害: ①地面下沉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 ②静水;静风; ③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天河中学地理科林卫丹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老师的共识,但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

教学比赛心得体会--精.doc

教学比赛心得体会 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教学比赛对于你来说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老 师教学比赛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 教学比赛心得体会篇一 学校举行的20xx年教师讲课比赛刚刚结束,自己也是一名参赛选手,通过讲课比赛让我们这些老师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提升,同时给我们提供一个挑战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总体来说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如王庆临老师、张庆美老师、朱丽然老师。特别是王庆临老师,一直以来王老师都是我的辅导老师。俗话说,"当局者迷"。自己上课的缺点自己很难发现,有必要走出自己的课堂,一方面"走出去"——走进别人的课堂取经;另一方面"请进来"——欢迎同行听自己的课,提出宝贵意见。 二、备课不只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一般对教材比较熟悉,不过一堂好课似乎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综合情况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师生良好的课堂互动。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效率、效果显著提高。对于物理课程而言,特别是现在的处于紧张的复习阶段,很多的实验在新授课时都已经做过,对于学生们而言已经失去了那份兴奋和期待,但是如果不做,学生们又有很多遗忘,而以课件的形式体现,既可

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不过对于这样的讲课比赛自己认为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首先不能真正的、真实的反应教师的课堂,毕竟是讲课比赛,大家都高度重视,提前备课,准备充分,我就是提前一周就把课备出来了,不断的改动、试讲,最终定稿。就试讲而言就是不真实的体现。另外,在讲课的过程中,因为有评委、老师,所以影响老师们的发挥,放不开。 不过,总体来说利远远大于弊。讲课比赛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最终结果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过程、有所收获。 教学比赛心得体会篇二 参加这次比赛,我认为大赛有以下几个优点: 1、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参加听课活动。来助威来鼓舞士气。教学方法不一,大部分的课堂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2、参赛教师均备课充分,熟练掌握了授课的基本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强。特别是形式多样的分组教学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 3、运用多种多样化的教具作为实施本堂课的辅助手段,使课堂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与实在,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 4、本次比赛教案、教具全部都是自行设计制作的,比如刘XX老师的数学课,开始利用一个手工剪纸"囍"子来要同学认识到对称的感觉。无论从讲课内容、选材上都体现"教具"的辅助功能,有现场大量的图片资料等等,资源非常丰富。 5、参加这次比赛,学到了不少新的创新,在他们举手投足间我感受到他们风情幽默、激情上进。上课时口齿清晰,条理分明,很有水准。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试题(经典) 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专项练习 1.读下面经纬网图和等高线图,判断( ) A.甲图全部在西半球,乙图在北半球 B.甲图比例尺较乙图大 C.甲图实际范围比乙图大 D.甲图实际坡度较乙图大 2.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谷②山脊③鞍部④山顶 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3.对下列比例尺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正确的是( ) A.坡度由大到小为BEDCA B.坡度由大到小为BDECA C.坡度由大到小为ACDBE D.坡度由大到小为EBDCA 4.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四幅地形图,有关a、b、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c>d>b B.a=b=c=d C.b>d>c>a D.无法确定 5.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别为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图中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为( )

A.199

9.读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 (2)图中心与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上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如果该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a、b、c、d四点中,降水量最少的是。 10.下面四幅图中,若等高距相等,则: (1)所示地图范围以图最大。(2)坡度由陡到缓依次是。 11.右图是我国东部某地一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判断: (1)图中l、2两地的气温( ) A.1地的气温高于O℃ B.1地的气温低于O℃ C.2地的气温低于4℃ D.2地的气温高于4℃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地的海拔较2地高 B.1低的海拔较2地低 C.图示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D.图示区域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将导致土地沙漠化 12.按照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0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右图(比例尺为1:2000, tg250=0.47),所示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为( ) A.林果业 B.种植业 C.修梯田 D.橡胶园 13.读下页图,完成各项要求。 (1)A、B两地的相对高度最小值约为;

经典诵读工作计划

经典诵读工作计划 篇一: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标: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

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活动时间 1、每周一次兴趣小组学习。 2、每日放学后,鼓励学生和家长诵读15分钟。 3、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读多背,不增加负担,使经典诵读和课外阅读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五、活动措施: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横向联系。通过课内阅读指点方法,培养兴趣,激发热情,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涉猎更宽阔的阅读领域。 (2)利用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篇二:中华经典经典诵读活动计划(2) 磁村中学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0)

一、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模板

二、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线路设计的要领 2.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

三、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具体表解如下: 2.旅游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 (1)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旅游开发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3.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评价 1.(2019·全国文综Ⅱ)英国康沃尔郡在一个废弃的矿山上开发了伊甸园项目。该项目主体是温室,由8个充满未来主义艺术风格的巨大蜂巢式穹顶建筑构成。穹顶建筑内仿造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环境,汇集了不同种类的植物。作为英国最大的环境保护教育中心,该项目本身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典范。2001年开园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英国最佳休闲旅游景区。下图是该项目的景观照片。 分析该项目对旅游者吸引力大的原因。 答案在废弃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艺术建筑风格为特色,为旅游者营造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为主题,项目建设体现环保理念,观赏性强又能寓教于乐;(作为英国最大的环境保护教育中心,)规模大,建设时间较早,具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2.(2019·全国文综Ⅲ)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北部,冬季多大雪。由于地处偏远,该

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都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乡村日渐衰败。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地区于2000年开始举办“大地艺术祭”活动。该活动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当地传统文化。该活动使越后妻有地区逐渐成为日本知名的旅游地。下图为永久保留的“大地艺术祭”经典作品——《梯田》。 指出越后妻有地区举办“大地艺术祭”活动的旅游价值,并说明能够永久保留在田野上的艺术作品的特点。 答案旅游价值:(“大地艺术祭”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具有审美价值。充分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价值。特点:艺术作品主题与“大地艺术祭”主题高度契合;艺术作品的制作结构和材质牢固,不易被冬季大雪损坏。 解析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大地艺术祭”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当地传统文化,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审美价值),充分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价值。《梯田》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大地艺术,与“大地艺术祭”的主题高度契合,该地区“冬季多大雪”,而艺术作品能永久保留在田野上,说明艺术作品的制作结构和材质牢固,不易被冬季大雪损坏。 3.(2018·全国文综Ⅲ)格陵兰岛(如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冰原,深邃的峡湾,珍稀的北极熊、北极狐、麝牛、鲸等动物,并能了解岛上因纽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教学比赛心得体会

教学比赛心得体会 【篇一:参加省里说课比赛心得体会】 参加省里说课比赛心得体会 东京城中学贾德晶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个出去学习的机会,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在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和大家交流一下,以便信息共享。 我是5月11日号和我市的三位老师一起去哈尔滨参加的黑龙江省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观摩研 讨会的,参赛选手来自全省各地市,共300多人,按说课的文章体裁,比赛分五个组进行,我在说明文与议论文组,共68名选手,四 天时间听了60多位选手的说课,最后还听了哈尔滨市125中学和大 庆市一位曾获全国赛课一等奖的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参赛教师的精 彩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们精美的课件制作,幽默 风趣的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让人赞叹不已,四天的学习让我 有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普遍较高,参赛教师都比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 理念,说课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课改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 现非常明显,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 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强,在此次说课竞赛过程中,参赛教 师展现了其较强的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语言准确精炼、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掌握现代 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教师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 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 生兴趣, 四、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的处理,知识的拓展 和巩固上,多数教师都有创新,别具一格。新教材的内容相比过去 精简了很多,给我们呈现的多数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多数教师在处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时,多采用先给学生播放视 频或补充一些历史资料,然后根据资料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去探讨、

自然地理部分经典试题

自然地理部分经典试题到达地面の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の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の,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の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の,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の因素是() A.降水变化B.太阳高度 C.大气洁净度D.气温变化 2.由图可知() A.阴天时太阳高度の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の日变化也大 B.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の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 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の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 D.散射辐射の变化,只取决于天气の变化 解析:第1题,降水变化影响云量大小和水滴多少,进而影响直接辐射;太阳高度影响太阳光线の角度和路径,从而影响直接辐射;大气洁净度影响大气中の固体颗粒物数量,从而影响直接辐射;气温变化对直接辐射没有影响。第2题,太阳高度只取决于太阳和该地の相对位置,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の关系,与晴天还是阴天无关;晴天时云量少,大气中の颗粒物少,参与散射作用の质点少,散射辐射弱;阴天时云层中水汽与颗粒物多,参与散射の质点多,白天の散射辐射量大,又因为阴天和晴天の夜晚散射辐射均为零,故阴天散射辐射の日变化大于晴天;散射辐射の变化,除了受天气变化の影响,还受大气中の颗粒物多少(污染)、太阳高度等因素影响。 答案: 1.D 2.B (2017·商丘模拟)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の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の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の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の吸收 4.山东胶东の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の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第3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の散失,起到保温作用。第4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 3.A 4.C (2017·河南六校联考)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の说法,正确の是() 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 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第5题,在近地面附近乙地の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の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の同一高度,丙地の气压较高,丁地の气压较低。第6题,在近地面M地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の作用下形成东北风(要注意图中の指向标)。 答案: 5.D 6.A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在亲近中热爱经典 ,从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 ,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广大学生中打下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基础,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使学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纯净社会风气、提振精神信心、构建和谐社会。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德为本、德智兼修。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要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使广大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形成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教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相合作。 2、坚持贴近生活、身体力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要针对不同年龄对象的特点及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要注意实践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广大学生在读经典的同时,自觉遵循传统道德规范,自觉在生活中运用。 3、坚持汲取精神精华、反对生搬硬套。要把经典诵读与坚持汲取当代生活、科学精神和革命传统相衔接。 4、坚持合力推进、典型引路。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功能,鼓励和组织广大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充分挖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在全社会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培养和发现好的典型,积极扶持,大力倡导,以点带面,深入推进。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对象和内容全校各年级学生统一参与经典诵读活动。每学期诵读一本经典。诵读内容为《弟子规》。

地理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高中地理(必修1)总论 北京市京源学校侯小波 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京源学校地理教师,侯小波。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对高中地理必修1的整体认识和教学过程的一些思考。 细心的老师应该还记得,高中地理必修1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就是我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而今天的内容又是必修一的总论,即对必修1的整体认识和思考。所以,对于必修 1 ,我觉得自己讲在前,又讲在后。但是,无论是讲在前还是讲在后,我认为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即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都非常清楚,高中地理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但是,我们应该讲些什么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必修一模块内容结构表述如下,四个内容: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们用结构图来还原必修 1 的整体面貌: 通过结构图的分析,我们来认识四个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问题):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无论是从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还是必修一总体结构图中,我们都能看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能量组成和运动变化。也就是说,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过是距地表上、下 30 千米左右的物质和能量。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在任何一个区域中的表现,都是一个系统,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影响、联系,才是自然地理环境。所以在必修 1 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建立,即要注重联系。 2 .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宇宙中的地球以及隐含着的内部物质运动,这两部分,是自然地理环境吗? 准确的说,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宇宙中的地球,以及隐含着的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其实质都不能算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它们分别属于天文学和地球科学。那为什么要将这两部分内容纳入地理课程之中呢?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5-06-11T11:24:58.0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作者:陈小丽 [导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 陈小丽(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作者感触颇深,特作以下探析,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共同推动地理教学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逆向思维视听手段兴趣培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56-02 教学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强化学科的感染力,是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得到培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智力基础,这是每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却与其息息相关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优劣,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健全思维品质意义重大。一般而言地理教学过于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转变需要一定的心理过程和方向,因此,在一定方面强化了正向思维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因此,通过什么举措来提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作者做了以下探索: 1、在新课讲授,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种。(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实践性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或者集体讨论,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运用逆向思维共同归纳一些地理概念、原理或者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推理或者验证,不仅触及地理的本质而且养成运用科学的地理思维去探索。(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地理规律的一些反向问题的真假。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即便学生一时三刻无法回答,只需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思维获得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去感知,可以进一步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性。(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世间万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辩证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论出一些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进而强有力的论证已知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化繁为简,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地理教师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和学生认知习惯相背离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消除思维定式,有助于逆向思维的拓展,即使这样的思维定势可定会令学生无所适从,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便会利用逆向思维,进一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且紧密联系了新旧知识的关联性。(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些习题,只要把一些特定条件进行恰当的互换,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活跃逆向思维的空间。(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一些习题,除了证方面的引导以外还可以从结果出发,实行反向推理。进而获得一些概念或者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相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关联性。 二、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良好的视听工具更好的了解世界和享受生活。现代化视听技术和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普及对传统的地理教学影响巨大。因此,如何优化传统地理教学手段,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地理教学的缺陷,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在这一巨大举措中,一些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有效的降低了师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水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视听教学有助于学习欲望的调动。地理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原因以外,最主要的是地理教学无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趣味有效结合,令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是一种了无生趣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应注重这方面的结合,而地理视听教学手段由于形式多种多样、情节生动有趣,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变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为妙趣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欲望,实现了教学的优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智能的开发。众所周知: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基础,缺乏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人的理性认识无法得到提高。然而有趣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局限性,我们只能运用一些文字、地图、书本插图或者一些简单化教具来讲解地理科学内容,由于缺乏一些真实性感知,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难度。而地理视听教学则由于其形象鲜明、典型、动画逼真,把一些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简单化。这些是传统的文字讲授不可企及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地理是一种探索自然性和人文性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一些基础性知识,而这些枯燥乏味的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令学生苦不堪言,以至于一些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可见,提高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至关重要。地理视听教学由于独具新颖、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视听器官,有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能识记10%、单纯听到能识记20%、单纯看到能识记30%。可见,视觉对人知识的获得作用显著,而视听结合能达到65%。由此可见,地理视听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是其它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思维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格外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融合,赋予学科时代性和

心得体会 讲课心得体会

讲课心得体会 讲课心得体会 讲课心得体会1 培训师五分钟讲课训练要求心得体会 一个培训师,你认为你的课程内容很好,可是没有人愿意听怎么办? 那先要从讲好五分钟的课开始。讲好五分钟课是有标准的,具体是什么呢? 一、有走动,走动过线,两次走过课程顶端,两次回到课程起点 二、全程双手在腰部以上,保持微笑; 三、有感性(感性认知)、有理性(理性讲解)、有互动; 四、讲三个内容点,要有闪光点,确保让学员感受至少学到一个知识; 五、案例故事必须有一个,40秒内完成。 六、一对一的交流超过四次,全员互动达到两次以上(把学生拉进课堂里来)。 七、口号,训练、玩游戏必须有一样。 八、训前、训后提问各两人,提问三组合,即批准性问话,特定性问话,一般性问话)确保有一个。 如何才能做到上述的内容,我们来细细解读一下这八条标准。

关于第一条:有走动,走动过线,两次走过课程顶端,两次回到课程起点 走近学员,表面上看带给学员的是心理上的一种压迫感,从空间上来讲,学员坐着,老师走过来,有一定的势能,这种压迫感是有必要的,同时走近也意味着你和学员距离的拉近,老师的肢体语言在无声地提示学员,这里是课堂,要注意了!只是走动要标准,切忌不能背对着学员。 第二条,不多讲,职业风范和微笑是建立一个亲和的形象。 第三条,有感性(感性认知)、有理性(理性讲解)、有互动; 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课程要讲授的理论模型,原理。 什么是感性?感性就是案例、故事、互动、情景化。周平老师说吸引学员唯一的工具是感性。 一个精彩的课程也就是感性+理性,感性+理性不断地重复交替的进行。 所以在这里要自问:如果一上来就给学员一个定义和概念,你说学员能一下子接受吗? 什么是互动?互动就是老师和学员的一切形式的交流。包括眼神的互动。说白了不能让学员闲得没事做,要眼忙,手忙,要动起来。比如每隔几分钟要请学员记录或者诵读,或者提问回答问题,就像一只饿的小鸟,如果学生总是在前面等着你喂食,那说明他进入了课程。 那对于高管来讲,一般的互动他们很难动起来,就要用思想和他们互动,思想的互动要学会“挖坑”!比如我曾提问“请问您招聘过

高中地理计算题典型例题五道

一、自转公转计算 1、读图中“日照图”和图乙“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当地球运行到乙图中的③位置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 (2)甲图中A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B地出现极现象,A、C两地相同的地理事物有() A. 地方时 B. 线速度 C. 昼夜长短 D. 气候 (3)乙图中,地球从位置①运行到位置②的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 北京正午人影先变长,后变短 B. 天安门升旗时间越来越晚 C.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D. 极昼极夜范围越来越小 2、下图为地球上某日一条完整的昏线,ac为昏线的顶点,B点为昏线的中心点,昏线在地球上为东北-西南走向,a点的地理坐标为(74o24' N,150oE),完成(1)—(3)题 (1).a 点与c点的经度数相差是() A.0oB.90oC.180o D.160o (2).C点位于北京的() 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北京时间是() A.5月21日左右22点B.6月22日10点 C.12月22日14点D.12 月22日10点 二、高差计算 3、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A.50m B.55m

C.60m D.65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15m B.40m C.65m D.90m 三、时区计算 4、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 B.1/3 C.1/2 D.2/3 5、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是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完成(1)—(3)题。 (1)、此刻,甲地地方时为() A.6时B.15时 C.9时D.21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某地(86° S,80°W)的区时是() A.7日21时40分B.7日22时 C.8日3时20分D_8日8时 (3)、此时() A.基多市烈日当空B.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C.巴西高原草木繁盛D.“月城”西昌月光明亮

(完整版)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进行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下面是推荐给大家的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第一篇: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为了推动我校的读经诵典的水平的提高以及活跃校园文化,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全校师生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校积极响应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做到了每一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方案,活动经过到项目总结,每一项都做到完善。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 为了达到人人都能背诵《弟子规》的要求,语文科组根据计划和学生实际,进行了不同年级背诵不同段落的训练,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基本步骤的培训,并且定期检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而且按

照学生的兴趣,形式多样化,同学之间也随时随地可以对照检查、表演、评价等。总的来说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还促使了全体同学们更加积极背诵经典,同学们的经典内涵更丰富了。 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将经典诵读与师生的行为品质结合起来,我们坚信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的学校将会变得更加的完美! 此次比赛是在各级段认真组织、精心辅导,层层选拔后进行朗诵比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以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诵读了名家们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选手们或童趣盎然,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其精彩的表现折服了在座的评委及全体师生,大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荡与洗礼。参加活动的老师诵读经典美文有利于学生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在书香校园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做一个真、善、美、健的锦绣学生,从而拥有幸福人生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