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论文

合集下载

《2024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范文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食品安全是关乎国民健康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1. 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评估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这些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食品中各类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2. 风险评估的体系与流程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危害识别、剂量-效应评估、暴露评估及风险特征描述等步骤。

同时,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对评估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3. 风险评估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估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不足、评估方法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1. 监管体系的构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多个部门组成,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员会等。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保障食品安全。

2. 监管的主要内容与手段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以及对食品中各类有害物质的检测和监测。

监管手段包括抽检、飞检、明察暗访等。

3. 监管的成效与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信息共享不畅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的建议1. 加强风险评估标准的建设与统一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024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范文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到公众对食品安全信任度降低,这些现象均表明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而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1. 风险评估的意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评估能够准确判断食品中潜在的风险因素,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消费建议。

2. 风险评估的方法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主要采用危害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沟通等方法。

其中,危害分析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风险识别是确定危害的来源和性质;风险评估是对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进行量化分析;风险沟通则是将风险评估结果传达给相关方。

3. 风险评估的挑战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食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导致风险评估难度大。

其次,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标准存在空白和滞后现象。

此外,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不足,导致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待提高。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1. 监管体系的基本构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主要由法律法规、监管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组成。

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监管机构负责实施具体的监管工作;检验检测机构则对食品进行质量检测和安全评价。

2. 监管工作的成效与不足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部分地区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落后,导致部分问题食品未能及时被查出;食品安全信息公示不够透明等。

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一、背景介绍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报告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综合分析和评估不同阶段的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销售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为食品企业制定食品安全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1.食品安全目标评估:评估食品安全标准是否达到国家标准或法规要求,确定目标风险水平。

2.食品安全潜在危害辨识:辨识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例如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3.食品安全风险评价:通过实验室检测和数据分析等手段,确定食品安全风险的等级和程度。

例如,将食品安全风险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等级。

4.食品安全风险控制评估:评估食品企业已经采取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原料选择等,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1. 文献资料搜集:收集相关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论文、国家标准、法规政策等,作为评估的依据。

2. 实地调查: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实际情况,获取必要的数据。

3. 实验室检测: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化学成分分析等实验室检测,获取食品的安全指标。

4. 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估食品安全的风险程度。

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要求1. 报告的名称:明确标注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 报告的结构:应包括背景介绍、目的、内容、方法、评估结果、结论等章节。

3. 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准确可靠,并进行充分的验证。

4. 表达的清晰性: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让读者易于理解。

5. 结果的透明性: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地呈现和解释,确保结果的透明性。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论文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论文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论文姓名学号专业学院指导老师2013年5月4号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摘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分析发展对策1.引言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流行事件,涉及44个地区,病人逾万人;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引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恐慌;二恶英事件使数十个国家禁止从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进口鸡、猪、牛肉和蛋、奶等制品[2]。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仅以2005年为例,苏丹红食品遭到封杀;全国严查孔雀石绿;雀巢奶粉碘超标;广东凉果被逐出京;光明“回奶”事件;深圳黑作坊生产哈根达斯;薯条致癌等等,都令国人“谈食色变”,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2.1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

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

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

真菌毒素污染。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随时都有可能污染食品,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等易检出黄曲霉毒素B1.2001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生的“毒大米”事件,就是真菌毒素的典型案例。

病毒性污染,如甲型肝炎病毒(HA V)、诺沃克病毒(SRSV)、疯牛病病毒(BSE)和口蹄疫病毒(FMD)等。

2。

2农药及其它化学物质污染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控制,重金属污染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论文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论文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

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仅限于已确知有毒有害的食品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召回也针对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险的食品。

而对不断涌现的新食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新涌现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没有开展科学风险评估。

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尤其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相继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对食物风险评估机制、要求、内容、模式和方法研究,制定适合本国的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模式及控制风险的措施。

因此,笔者综述了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国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快速发展。

一、美国得益于美国食品安全组织机构和联合监管制度,因此其食品安全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

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机构有设置在卫生部下的食品药物管理局、设置在农业部下的食品安全检验署和动植物卫生检验署及环保署。

2003年,由卫生部、农业部、环保署成立了一个跨机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联盟(rac)。

(一)rac构成概况rac由来自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环保署、国防部以及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联合研究所的17个成员构成。

卫生部食品药品管理局的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是风险评估联盟的领导机构,因此rac的主席由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派员担任。

rac下设政策委员会和多个工作组,政策委员会负责对联盟进行指导监督。

执行美联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各部门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二)rac基本任务rac通过确定风险评估的优先领域,提供实施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活动,促进管理机构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并为各机构提供一个得以共享风险评估方法、数据、研究成果、法规、政策、进展等信息,交换相关策略与观点的平台。

具体来说,rac的主要任务一是确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欠缺数据和关键的研究需求;二是通过减少重复性研究和鼓励多学科参与来促进与风险评估相关的研究;三是审定风险评估报告、方法、模型、数据集并加以分类,向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联合研究所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信息总汇(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clearing house)提供信息;四是作为成员机构的技术资源,提供建议和服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报告范文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报告范文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报告范文随着食品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和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是有效预防食品中潜在风险的关键步骤。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施、工具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对潜在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

它不仅对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还对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我们可以了解食品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预防食品污染和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特性描述、风险估计以及风险管理等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等各类风险。

然后,对风险进行描述,包括对风险源、感染途径等进行详细描述。

接下来是风险估计,即对潜在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最后,是风险管理,采取措施来减轻潜在风险的发生。

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有效实施。

政府、科研机构、监管部门和企业等都需要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合力,共同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实施。

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科研机构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监管部门需要制定标准和监测体系;企业需要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保证产品质量。

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工具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有多种工具被广泛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有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管理工具和灾害风险评估工具等。

风险评估模型主要用于对特定食品中指定危害因素进行量化评估;风险管理工具用于评估食品供应链上的风险,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工具用于评估食品安全事件的可能发生性和影响程度,并提供应对措施。

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也在不断发展。

《2024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范文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现状1. 风险评估机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主要包括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交流与沟通等环节。

风险监测通过收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则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评估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风险交流与沟通则将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通报,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2. 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包括实验室检测、现场调查、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评价等多种方法。

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1. 监管机构与职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核心,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农业部门等共同参与。

各监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2. 监管措施与手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与手段日益完善,包括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经营许可、食品安全抽检、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等。

同时,互联网+监管等新型监管手段的应用,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社会共治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方向,鼓励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等多元化监管方式。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

此外,部分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也影响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范范文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范范文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范范文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规范进行论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背景和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作为食品卫生领域的重要环节,旨在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系统研究。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准确判断食品中的安全风险,预防和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步骤(一)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基于科学数据和信息,包括食品成分、污染物、生产加工环节等方面的数据,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可靠。

2.全面性原则:评估应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考虑,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等各类可能的风险因素。

3.可操作性原则:评估结果应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二)评估步骤1.问题定义: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需要评估的风险因素和可能影响的人群,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2.数据收集:收集与评估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食品成分、生产加工环节等数据,建立科学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库。

3.风险识别:通过分析、研究和评估收集的数据,识别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明确风险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

4.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包括评估风险的暴露程度、潜在危害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方面。

5.风险管理: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理等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标准和指南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相关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南。

比如国际上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制定的《食品风险评估准则》;而我国则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风险评估方法》等。

这些标准和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步骤、方法和数据要求,使得评估工作具备科学性和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论文姓名学号专业学院指导老师2013年5月4号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摘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分析发展对策1.引言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流行事件,涉及44个地区,病人逾万人;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引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恐慌;二恶英事件使数十个国家禁止从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进口鸡、猪、牛肉和蛋、奶等制品[2]。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仅以2005年为例,苏丹红食品遭到封杀;全国严查孔雀石绿;雀巢奶粉碘超标;广东凉果被逐出京;光明“回奶”事件;深圳黑作坊生产哈根达斯;薯条致癌等等,都令国人“谈食色变”,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2.1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

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

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

真菌毒素污染。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随时都有可能污染食品,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等易检出黄曲霉毒素B1。

2001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生的“毒大米”事件,就是真菌毒素的典型案例。

病毒性污染,如甲型肝炎病毒(HA V)、诺沃克病毒(SRSV)、疯牛病病毒(BSE)和口蹄疫病毒(FMD)等。

2.2农药及其它化学物质污染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控制,重金属污染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近年来困扰食品安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

由于广泛使用农药以及出现的滥用现象,造成在食品中的残留成为食品污染的新焦点。

2.2.1农药污染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向中国卫生部透露,近年来美国FDA之所以扣留了多批中国进口食品,其原因是: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超标。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是我国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农药[4]。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仍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由于有机氯农药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和其高脂溶性,所以对残留量高的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监控任务仍未结束。

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由于其防治对象多,应用范围广,在环境中降解快,残毒低等特点,是我国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但研究表明,这些所谓非持久性农药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也会有较长的残存期,并在动物体内产生蓄积作用。

2.2.2其它化学物质污染化学物质污染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和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将干扰生物体原来的平衡分泌机制,又称为环境激素。

这些物质在体内累积数年而难以排出体外,当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导致人体组织发生病变。

近年来,世界各大洲均有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同时也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部分食品企业或一些无证生产企业非法滥用、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成分或有毒有害物等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3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兽药的作用范围也在扩大,有的药物如抗生素、磺胺药、激素等广泛用于促进肉用畜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及促进母畜同期发情。

在兽药应用方面,饲料添加剂占46%,治疗药品占43%,疫苗等生物药品占11%,在饲料添加剂中抗生素用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兽药的广泛运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兽药的残留和动物性食源中毒现象也屡见发生[5]。

2.4假冒伪劣食品盛行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

2002年浙江省金华市发生的白糖掺加硫酸镁案,其中白糖只有30%的白糖中,硫酸镁就占30%。

除此之外,用头发的水解液掺兑的酱油;粗制滥造的饮料、冷食品;水果表面用染料涂色;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为白酒等。

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使人们的饮食缺少了安全保障。

2.5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

目前,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6]。

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

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6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

“二恶英”污染的问题,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2.7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

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

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2.8管理缺陷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食品原料方面农药和兽药使用增多或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等食品生产原料中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增加。

这些农产品和畜产品不经必要的处理直接上市或供给加工用作原料,致使农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现象日益严重。

同时,我们国家又缺乏对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制或尚未制定强制性标准,使这些食品原料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源头。

3.2生产加工方面少数企业和加工者无视国家有关法规和规定,无证生产或经营,生产流程不科学,没有严格的工艺条件约束,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更不进行必要的检验,直接使这些产品流向市场,这样的食品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类健康。

有些企业生产流程控制不严格,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产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过程和储运过程中发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对人体形成危害,最终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部分企业在食品加工中滥用添加物或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

更甚者在食品加工中混杂非食品物质,2005年发生在中国知名企业的“苏丹红”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非食品物质都对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

3.3市场和管理方面市场体制不完善,使缺乏食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缺少食品卫生知识,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卫生保障的经营者进入市场营销。

这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主要根源之一。

同时,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强,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力度不够。

在我国出现食品中毒等事件和违规经营、违规操作后的处罚往往是罚款、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这样的处罚不能触及违法者的根本利益。

这些非法生产或经营者,被处罚之后又会在别处重新开始他们的非法活动,又会重新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可见监管和处罚不利,是导致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和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食物和食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和规模化程度加大,以及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出现。

4.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缺乏食品安全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数据;缺乏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未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研究评估比较落后;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方面的差距等。

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应该在缩短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借鉴、总结并提出适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应对策。

4.1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应达到的目标总目标: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7]。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建立明确和统一的农产品国家规范和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饲料、农产品和食品添加物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装备更新和改造的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的引进工作,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通过采用先进的检验手段和仪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研究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

4.2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对策要具备:创新性,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针对性,主要解决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整性,充分考虑食品安全监管中各部门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4.2.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

同时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使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主要参与者。

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食品经营者强化自律意识[8]。

4.2.2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参考国外的食品安全法规,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和地方法规、条例,2009年6月1日起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力度。

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确实有效的法律法规。

同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实施力度。

4.3.3加快推行并完善QS认证管理体系2002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检验合格的食品在出厂前要加印(贴)质量安全标志,即QS标志。

目前,食品行业的28类食品已经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