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对策之三: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诗词鉴赏带你领略诗歌的美

诗词鉴赏带你领略诗歌的美诗歌,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类的情感与思想。
无论是古代的汉赋唐诗,还是现代的自由诗现代诗,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引人陶醉。
如何欣赏诗歌,领略其中的美感,成为了现代人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带你深入诗词的世界,带你领略诗歌的美。
一、古代诗词的美古代诗词以其婉约唯美的风格,表达了大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融合。
首先,古代汉赋充满了雄浑磅礴的气势。
从《离骚》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白马篇》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饱含哲理的诗句使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壮丽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心灵的震撼。
其次,唐诗以其深邃的思想、纯净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而闻名遐迩。
李白的《静夜思》以其简洁的文字和意境深远的描绘,使读者融入到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
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在庸常的景物中寻找美的痕迹,给人以一种思考人生的启发。
二、现代诗歌的美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个体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自由诗以其自由奔放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格律和韵律的束缚。
它不拘一格,以自由的节奏和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北岛的《波兰摆渡人》通过简单的用字和随意的排版,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苦难和自由的追求。
其次,现代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多元化,既有叙事诗的情节铺陈,也有象征主义诗的画面感。
例如雪莱的《西风颂》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抒情描写带领读者进入到一个风景优美的世界。
三、如何欣赏诗歌的美欣赏诗歌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
首先,要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要注重对于诗歌的语言艺术的欣赏。
诗歌的用字精准、句法舒展、韵律和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仔细品味的地方。
此外,阅读诗歌时要注重对于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读唐诗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关于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古诗词的语言美,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们往往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暗对比,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其次,古诗词的形式美,古诗词的格式严谨,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平仄押韵,让人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再者,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意象,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此外,古诗词的美还体现在其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上。
古诗词往往通过描绘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豁达,让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找到前进的动力。
总的来说,古诗词的美是多种元素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哲理和人生智慧等。
这些美通过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共同构成了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闪烁着瑰丽光芒的珍珠,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吸引着无数读者。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以三个部分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
第一部分:古代诗词的音韵之美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音韵美成为吟咏者和读者的心灵寄托。
通过押韵和对仗,古代诗人使诗词旋律动听,充满节奏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中“草”和“枯荣”、“尽”和“吹”形成了对仗,使诗词的韵律感更加突出。
通过对仗和押韵,古代诗词不仅在韵律上让人陶醉,在情感上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部分:古代诗词的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美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诗词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富有意境的语言,勾勒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简短的诗句通过描绘夜晚的明月和寂静的景象,唤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情感。
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使人们对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第三部分:古代诗词的修辞之美修辞是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古代诗人使诗词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典型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其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使读者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它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和修辞之美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经典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欣赏和传承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丽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总结: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
古代诗歌鉴赏唐诗宋词的美丽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唐诗宋词的美丽语言古代诗歌鉴赏:唐诗宋词的美丽语言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丽的语言表达。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唐诗和宋词被公认为最杰出的两个时期,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本文将从唐诗和宋词的美丽语言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鉴赏。
一、唐诗的美丽语言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唐诗以其精练的文字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唐诗之美在于其语言的精巧和深意。
首先是唐诗的语言简练,具有极高的凝练度。
诗人常用寥寥数语,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简短而有力地描绘出了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是唐诗的音韵和谐。
诗歌中采用了押韵和平仄的技巧,使整体行文音韵悦耳,优美动听。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的妙句,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整个句子既有音韵之美又表达了浓烈的孤寂之感。
最后,唐诗的意象丰富多样。
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意象来丰富诗歌的表达效果。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蕖香残玉”,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间之美的讴歌之情。
二、宋词的美丽语言宋代是中国古代词赋发展的重要时期,宋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情感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宋词之美在于其语言的繁复和婉转。
首先是宋词的语言婉转动人。
词人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词牌的运用,以及线索的展开和转折,使词的语言婉转而具有感染力。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开篇两句,通过对明月形象的描绘,将诗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令人产生共鸣。
其次是宋词的语言细腻入微。
词人通过对事物的细腻观察和感悟,将微小而真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描述了离别之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描写雨后初晴的情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无尽的忧愁之意。
最后,宋词的语言含蓄而富有意境。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中学语文论文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赵维菊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
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
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
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人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
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赏析古代诗词的艺术之美

赏析古代诗词的艺术之美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之美。
通过欣赏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言语美三个方面展开,赏析古代诗词的艺术之美。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以雅致的音韵美著称,这是由于汉字的独特性所带来的。
汉字的发音包含有声母、韵母和声调,这种特点使得古代诗词在音韵上具备了极大的表现力。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月光”和“地上霜”两句的对仗和押韵,使整首诗充满了音乐般的美感,给人一种听觉上的愉悦。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指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形象带给人们的美感。
古代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蕴的表达,勾勒出了独特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简短的文字勾勒出了寂寥的戍楼与孤雁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悲凉之感。
这种意境美使人们在欣赏诗词时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享受。
三、言语美古代诗词的言语美指的是诗词所运用的言语艺术带给人们的美感。
古代诗词讲究押韵、对仗以及平仄等修辞手法,以此使诗词既具有节奏感又充满韵律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的“离离”与“一岁一”形成了押韵和对仗,使整首诗充满了韵律感,给人一种诗意盎然的美感。
另外,古代诗词还常运用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强艺术效果。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通过借代手法将夜晚的凉意与画屏的冷意融合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秋夜的寒冷之感。
总而言之,古代诗词以其音韵美、意境美和言语美闻名于世。
它们通过优美的音韵、深刻的意境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们对世间万物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赏析古代诗词的艺术之美,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美感,还能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同时也能领略到古人智慧的卓越。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绪。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在语言的编织上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房屋连鳌凤,户庭含皓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韵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读韵上,还延伸到了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之中。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鸣。
举例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仄押韵和音律协调,将景色描绘得更为瑰丽,引发读者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之情。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描绘景色、性情、人物或历史情境,古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的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打破了人们对春天清晨宁静的传统印象,将春天的醒来描绘成一系列喧嚣的画面。
这种采用反差描绘的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哲理和感悟。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狩猎场景的描绘,表达饱含哲理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意境美使得诗词不仅是一种形式优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抒发。
三、语言美古代诗词的语言美是其精华所在。
通过对形象的精准描绘和对情感的微妙表达,古人能够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几回寒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达,道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的真理,引人深思。
中国诗词的美

中国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意境美:中国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构建,创造出独特的审美空间。
诗词中的意境可以是阳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的壮丽景象,也
可以是阴柔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描绘的清新脱俗。
2. 语言美:中国诗词的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富有表
现力。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独特的
语言风格,诗词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3. 形式美:中国诗词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从句式、韵律、平仄等方面来看,诗词具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要求,这种形
式美使得诗词在朗读和吟诵时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含蓄与朦胧:中国诗词强调含蓄和朦胧,通过暗示和
隐喻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
种含蓄和朦胧使得诗词更加耐人寻味,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5. 历史与文化:中国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
史故事、文化传统、人生哲理等元素,这些元素使得诗词具
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含蓄与朦胧以及历史与文化等。
这些元素共同
构成了中国诗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对策之三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
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
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
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语言特色。
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
要把握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鉴赏:1.语言的性格色彩。
包括:A.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2.语言的语体色彩。
包括:E.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
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
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
上阙用“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
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
正如古人评价的那样:“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二、修辞方法。
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借代、夸张、设问、反问等,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考点中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
此外,在诗词中,还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双关、顶真、反复、用典等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不尽相同。
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反复主要增强语言气势,设问、反问使语言张弛跌宕,双关、用典让表情达意委婉含蓄,它们各有其妙,各有情趣。
所以,修辞的使用要根据语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虑语境。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作者还很讲究炼字,诗中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再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雄壮、崇高之美。
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的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展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三、炼字。
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
对这类词语——(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
如周邦彦的《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诗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
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
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再如南北朝何逊的“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一诗中,“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
前一句写室外: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
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
后一句写室内: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
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
如杜甫的《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
“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
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
苏轼以为“古今绝唱”。
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
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
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
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
又与终篇的“落红”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三).注意数量词。
如(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
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
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
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四).注意形容词。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写茫茫沙漠景观,“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
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再如吴文英的《鹧鸪天•化度寺》:“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五).注意叠音词。
如王驾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
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
“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
有时作者注意使用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来更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如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
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这首词意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
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
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
而第三句“泪眼不曾晴”的“晴”字,本来形容天气,移用过来,把作者满腔哀怨、整天满目思乡之泪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
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两句,用雪花比喻浪花。
用拟人化词语“乱委”表现浪花随意腾起;用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作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就把少女流落异乡、有家难归的难言伤感流露笔端。
因为这首词用了一些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语,显得妙语横生,妙意满目。
古人赞它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
四、句式。
主要是诗词中的特殊句子形式,这类句子会造成特殊意趣。
(一).联象句。
即全用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生动形象,意境优美。
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中颔联就是联象句,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亲临抗金一线、北望中原、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以及丰富的愤激和辛酸。
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中颔联形象地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起来看见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而板桥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又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选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发游子乡愁的景物,塑造出浪迹天涯、归乡无期、功名无着、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
是一支漂泊者的思乡曲,又是一幅秋日郊野游子黄昏思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