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铁路交叉路段技术要求JT∕T 1311-2020

公路铁路交叉路段技术要求JT∕T 1311-2020
公路铁路交叉路段技术要求JT∕T 1311-2020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思路和方法论文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思路和方法【摘要】道路与道路相交时即形成交叉口,它是城市道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并进行转向分流。因此在交叉口处的通行能力直接影响到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而且,根据调查资料统计说明,约有半数以上的交通事故是发生在交叉口。所以,正确、合理的进行交叉口设计,是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叉口形式;交叉竖向设计abstract intersects the road and the roa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road network, urban transport throat. intersecting road 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should be compiled in the intersection, through, and steering shunt. therefor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apacity of the intersection to the capacity of the entire road.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statistics more than about half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occurred in the intersection. therefore, the correct and reasonable for intersection design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the road.key words intersection of city roadway; intersection form; cross vert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公路平面交叉

第六章公路交叉 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及公路与其他道路或管线相交的形式称为交叉,相交的地方称为交叉口。相交公路在同一平面位置时,称为平面交叉,相交公路在不同平面位置时,称为立体交叉。 平面交叉立体交叉 第6-1节公路平面交叉 一、交叉口设计概述 公路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或转换方向。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会使行车速度降低,阻滞交通,耽误通行时间,也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如何设计交叉口,合理组织交通,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避免交通阻塞及减少交通事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是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安全地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二是正确设计交叉口的立面,即通过合理设计,以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同时符合排水要求。 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1.正确选择交叉口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 2.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验算交叉口的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行条件; 4.合理进行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布置各种排水设施。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由于行驶方向不同,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交错方式也不相同。当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进人交叉口后,以不同的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之为分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织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此三类交错点存在相互尾撞、挤撞或碰撞的可能性,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及直行与左转车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点对行车干扰及安全影响最大.其次是交织点,再次是分流点。因此,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冲突点。 对无交通管制时,三、四路和五路相交的平面交叉的冲突点、交织点及分流点分布情况如图1-9-1所示。平面交叉的危险点数量如表1-9-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类危险点.其数量随交叉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大,特别是冲突点,其数量随交叉条数的增加呈级数增大,其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站场有砟轨道混凝土宽枕施工技术总结

站场有砟轨道混凝土宽枕施工技术总结京沪高速铁路 站场有砟轨道混凝土宽枕施工技术总结 六公司京沪铺架项目部李望生 工程概况 由中铁十五局六公司承担京沪高速铁路四标蚌埠南站和宿州东站两个站场有砟轨道工程施工任务。站场有砟轨道工程为站内到发线,到发线为无缝线路。蚌埠南站7股到发线,有砟铺轨长度4351.883米;宿州东站2股到发线,有砟铺轨长度1420.193米。 站场有砟轨道工程施工技术参数 2.1、钢轨 到发线焊接用钢轨采用60kg/m、100m定尺长、U71Mn无螺栓孔热轧新钢轨。

钢轨质量应该符合《43kg/m~75kg/m热轧钢轨订货技术条件》(TB/T2344-xx)的技术要求。 2.2、轨枕及扣件 有碴轨道:站台范围内450米到发线铺设混凝土宽枕及配套的弹条Ⅱ型扣件,每公里铺设1760根,宽枕间铺设蝶形橡胶密封条(其中高端顶宽78mm,俗称78型橡胶密封条)。站台范围外到发线采用新Ⅱ型有挡肩混凝土枕及配套的弹条Ⅱ型扣件,每公里铺设1667根。 2.3、道床 站台范围内450米到发线道床顶面宽度3.4m,道床厚度为35cm (其中一级碎石道碴厚30 cm,面砟厚5 cm),道床边坡1:1.75,碴肩堆高15cm, 站台范围外到发线道床顶面宽度3.4m,道床厚度为35cm,道床边坡1:1.75,碴肩堆高15cm,道床顶面与轨枕中部顶面平齐。碎石道碴采用一级碎石道床,道碴材料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碴》(TB/T2140)中一级道碴标准。 施工难点

站台范围内450米到发线混凝土宽枕铺设施工是有砟轨道工程的 难点项目。由于相邻两个宽枕缝隙为2 cm,上砟整道时用一般的小 型起道器是起不到作用的,故铺设宽枕时就要求高程达到一定的精度。混凝土宽枕铺设完毕就只能进行一些小幅度的调整。这对于人工铺设有砟轨道混凝土宽枕施工来说是一个施工难点。只有严格的施工控制,才能使混凝土宽枕施工达到设计要求,不会出现后续工作量大或是出现返工现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施工准备 4.1道砟储存运输 道砟的堆料场地应做好硬化处理并做好排水系统,防止黏土、粉尘、泥水等杂物的渗入。 运输道砟的车辆每次装车前车内要进行清扫,不得残留泥土、灰 尘等杂物,,运输车辆应做好覆盖。 4.2混凝土宽枕的储存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优化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优化设计 摘要: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各种车辆汇集、行人密度大、路况复杂,是交通事故多发点,改善道路平面交叉。是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对平面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设计的基本内容,解决了交通组织的安全问题,并以身边宝石花路的平面交叉口进行实例安全分析和就改建、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方案及建议。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优化设计;交通组织;渠化;视距三角形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道路网也在不断增加。平面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的功能是连接相交道路,使其构成道路网,使路网中的人和车实现自由转向。在平面交叉口处由于多个方向的交通流进人,交通量大、冲突点多,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也特别多。由此可见,合理进行交叉口安全设施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着重从道路本身来深人分析事故原因。 2我国道路交叉口常见问题 2.1道路交叉口本身的几何构造 由于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上的历史原因,在很多城市道路网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中,交叉口存在诸多弊端,如多岔交叉口、不规则交叉口、锐角交叉口、错位交叉口及T形交叉口大量存在。同时,一些新建的道路在建设时期对建成后交通量预测不充分,设计时对交叉口的几何设计考虑不甚合理,如进出口车道设置不合理、交叉口面积过大、视距不足、线形不合理以及没有预留建设用地等,使交叉口通行能力不足,造成交叉口交通拥挤和车辆运行混乱,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危险性。 2.1.1交叉口角度过小或畸形交叉口 两条道路相交时,其交角应该大于45°,过小的交角不仅在行车时容易造成对象冲突,而且司机也不容易判断被交道路的距离和交通情况。畸形多路交叉,如X型Y型往往会给交通组织带来麻烦,一般情况下采用环形交叉口来解决。但是当相交道路角度、间距、等级组合不当时也会带来很大问题,一般通过交通组织和渠化来进行改善。 2.1.2视距不良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如果存在广告牌、灌木丛,或者很多中小城市一贯采用的交叉口四角黄金地段大型建筑物等障碍物,造成一定的盲区,使前进在盲区的司机没有安全感,驾驶速度过快而交叉口较小时,很容易于被交道路的车辆发生冲突。如果驾驶员遇紧急状况时来不及反应,采取应急措施不当而造成交通事故。速度过慢又会使得通行能力过低。 视距不良的改善:在不能拆迁房屋的情况下,应该在支路上设置停车让行标志,并且对交叉口附近机非分隔带的灌木进行消减。 2.1.3交叉口面积过大又缺少必要的渠化

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报批稿) 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 on Urban Street 条文说明 2001年上海

目录

1 总则 1.0.1编订本规程的目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制约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也是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畅通与安全的决定因素之一。也因此,在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观念与技术上。从50-60年代起,就有了长足的改进,相应于所设计的新型交叉口,还出现了Hightype Intersection高级交叉口这样的新术语。 因此,为能用新观念新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平面交叉口而制定本规程。 1.0.2适用范围:城市道路工程分为新建和改建两类,对于平面交叉口为了提高现有大量传统老式交叉口的通车效率,还有对原老式交叉口进行改善治理的实际业务。本规程除对新改建工程规划、设计提出技术标准外,还兼顾交叉口治理的技术要求。 平面交叉口的新建、改建、治理规划或设计受实际条件的约束差别甚大,为实施的现实性,对新建、改建、治理提出了达到技术标准的不同要求。 1.0.3道路类别,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TJJ37-90)》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 1.0.4公交车辆停靠站一般都设在交叉口附近。交叉口内站点的设置,在方便乘客与影响交 叉口通车两方面存在矛盾。站点位置选择与布置中处理好这对矛盾,也应是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在交叉口设计中一项重要内容。 2 术语 2.1.4 本规程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有关支路的定义,城市支路分为Ⅰ、Ⅱ、Ⅲ级三个等级。为了便于区别和实际操作以及与《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统一,将Ⅰ级支路定义为交通性支路,而将Ⅱ(Ⅲ)级支路定义为商业性和生活性支路。

技术交底--预铺道砟

技术交底书 单位:中铁XXX局集团XXX铁路重庆北铺架分部部室:工程技术部 主送单位道砟分部、试验室、铺架分部道砟摊铺一工班编号编号:YBPJ-2013-003 工程名称XXX正线轨道工程--预铺道砟发放日期2013年01月06日 交底内容: 一、设计技术标准: 1、道砟材质 采用碎石道床,其道砟材质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砟》(TB/T2140)中一级道砟标准,底砟应满足《铁路碎石道床底砟》(TB/T2897)的规定。 2、XXX正线道床顶面宽度及道床厚度 1)单线道床顶面宽度为3.5 m。 (注:动车走行线、货车外绕线、联络线顶面宽度为3.4m) 2)道床厚度: 级配碎石路基,道床按单层道床设计,厚度为30cm; 硬质岩石路堑,道床厚度为35cm; 桥上道床厚度不小于35cm; 隧道内道床厚度35cm。 (注:动车走行线、货车外绕线、联络线土质路基地段采用双层道床,其中面砟厚30cm,底砟厚20cm;石质路基道床厚35cm;渗水土路基道床厚30cm) 3)道床边坡坡度为1︰1.75;砟肩堆高为15cm。 4)双线道床顶面宽度分别按单线设计(半径小于800的曲线地段曲线外侧道床顶面加宽10cm)。 5)有砟双线线间距小于或等于4.6m时,两线间宜用道砟填平并形成龟背状,同一地段的道床线型要保持平顺一致。 6)铺设Ⅲ型轨枕地段道床顶面与轨枕中部顶面平齐; 岔枕、桥枕等其他轨枕地段道床顶面低于轨枕承轨面3cm。 二、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1、施工方法 载重汽车运输道碴到铺设现场,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的方法进行摊铺,震动式压路机进行碾压。 2、施工工艺 1)根据设计文件,复测组对线下路基成型地段进行复测交接,并提前与线下单位沟通好,预留汽车上碴的通路。 2)实验室应对道碴的粒径级配、颗粒形状及清洁度进行检验,同一产地、级别且连续进场的道碴,编制复核接收人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运输需求等,在设计中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经综合比选确定。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包括设计速度、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到发线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最小行车间隔、机车类型、机车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和牵引质量等。这些技术标准是确定铁路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一条铁路选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设计线的工程造价和运营质量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们又是确定设计线的工程标准和设备类型的依据。 1.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应根据项目在铁路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工程条件,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符合旅行时间目标值的要求。 2.正线数目 正线数目是指连接并贯穿车站线路的数目。高速铁路应按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正线应按双方向行车设计。 3.限制坡度 限制坡度是设计线单机牵引时限制列车牵引质量的最大坡度。它不仅影响线路走向、线路长度和车站分布,而且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行车速度、运输能力、工程投资、运营支出和经济效益,是铁路全局性技术标准。 4.最小曲线半径 最小曲线半径是设计线采用的曲线半径最小值。最小曲线半径不仅影响行车安全、旅客舒适等行车质量指标,而且影响行车速度、运行时间等运营技术指标和工程投资、运营支出、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铁路等级、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和工程条件比选确定,且不得小于《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 50090—2006)的规定值。 5.到发线有效长度 到发线有效长度是车站到发线能停放货物列车而不影响相邻股道作业的最

大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650 m。尽端式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可按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系统要求计算确定。 6.调度指挥方式和最小行车间隔 调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最小行车间隔应按照运输需求研究确定,宜采用3 min。 7.机车类型 机车类型是指同一牵引种类中机车的不同型号。机车类型应根据牵引种类、牵引质量、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运输需求,按照与线路平面、纵断面技术标准相协调的原则,结合车站分布和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8.机车交路 铁路上运转的机车都在一定区段内往返行驶。机车往返行驶的区段称为机车交路,其长度称为机车交路距离。机车交路两端的车站称为区段站。区段站都设置一定的机务设备。机车交路的距离会影响列车的运行时间和直达速度。 9.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为300 km/h及以上时应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设计速度为250 km/h时宜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 10.牵引质量 牵引质量应根据运输需求、限制坡度及机车类型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并宜与相邻线牵引质量相协调。

1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平面交叉口拓宽设计

平面交叉口展宽规划 一、《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年3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的规定如下 4.2.13进口道: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少于:次干路25m,主干路30m—35m;无交通量资料时,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次干路50m—70m,主干路70m—90m; 4.2.16出口道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30m—60m,交通量大的主干道取上限,其它可取下限;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加上站台长度。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0m。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2008报批稿)》将于2012年元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红线规划的规定如下 4.1.4新建交叉口进口道规划总宽度应按所需车道数确定。按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进口道车道数应为上游路段规划车道数的两倍。 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0m. 三、南阳市原平面交叉口规划 渐变段长度:次干路20m,主干路20m; 展宽段长度:次干路40m,主干路55m。 展宽段宽度:进口道、出口道各展宽5m。

四、综上所述,为了遵循新的设计规程及规范;南阳市新旧道路红线相衔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同时便于规划管理和用地审批,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平面交叉口展宽规划: 渐变段长度:次干路30m ,主干路30m ; 展宽段长度:次干路60m ,主干路80m ; 展宽段宽度:进口道、出口道各展宽5m 。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 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主 干道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主干道 2011-4-18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 主干道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

中国铁路总公司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普速铁路部分) 2014 年 7 月·北京 总则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重要的民生工程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铁路运输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各工作环节须紧密联系、协同配合。为加强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确保国家铁路安全正点、方便快捷、高速高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国家铁路。 本规程包括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两部分,本部分为普速铁路部分,适用于200 km/h 以下的铁路(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铁路除外)。 本规程是国家铁路技术管理的基本规章,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的技术管理文件等,都必须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在铁路总公司明令修改以前,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人员都不得违反本规程的规定。 国家铁路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保证安全生产。各单位对遵守本规程成绩突出者,应予表扬或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违反者,应视其违反程度和造成事故的性质、情节及后果,给予教育、处分。

第一编技术设备 第一章基本要求 基建、制造及其验收交接 第 1 条铁路的基本建设、产品制造应综合配套,保证质量,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各子系统顶层协调统一,采用保证行车安全的技术设备,实现技术设备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不断提高运输能力。 第 2 条铁路基本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根据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并充分听取建设单位、使用部门的意见。 设计文件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并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 第 3 条工程施工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建设单位应会同相关铁路运输企业和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制定安全施工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完毕应及时清理现场,不得影响铁路运营安全。 涉及营业线施工时,须按铁路总公司规定程序审批,且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减少对运输的影响。 第 4 条新建工程竣工后,应按规定进行验收,并进行安全评估。改建工程竣工后,应按规定进行验收。在确认工程符合技术标准、设计文件的要求,并检查竣工文件和技术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资料齐全后,方可交接。新建、改建的工程设施必须有明确的质量保证期。 如运输生产急需,可按上述原则分段验收交接。 第 5 条铁路基本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节能、水土保持、劳动安全、职业卫生、消防、安全防护、公共安全等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 6 条铁路重要产品须按有关规定,执行行政许可、产品认证等铁路产品准入制度。 第 7 条铁路运输企业和建设单位应严格控制进入铁路的产品质量,建立必要的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问题追究制度。质量抽查不合格或实行准入管理但未获得相关资质的产品,不得在铁路使用。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 中铁十二局集团武汉枢纽工程指挥部 二00七年十二月

铁路轨道施工技术 第一章:轨道结构 轨道由钢轨、轨枕、扣件、道床等部分组成。这些力学性质绝然不同的材料承受来自列车车轮的作用力,它们的工作是紧密相关的。任何一个轨道零件强度和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所有其他零部件的工作条件。钢轨直接承受由车辆传来的巨大压力,并传向轨枕;轨枕承受钢轨传来的竖向垂直力、横向水平力后再将其分布于道床,并保持钢轨正常的几何位置;轮轨间的各种作用力通过轨枕和扣件的隔振、减振和衰减后传递给道床,使道碴重新排列,并将作用力扩散传递给路基。 第一节:轨道道床 一、道床的主要作用 道床是轨枕的基础,主要作用有: 1、均匀传布轨枕荷载到较大的路基面上,使之不超过路基面的允许 应力; 2、稳定周期短,具有足够的初期及夯实后的抗剪强度,提供轨道框 架的纵、横向阻力,保持轨道的正确位置和稳定性; 3、使轨道具有必要的弹性和缓冲性能; 4、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及减少路基病害; 5、便于校正轨道的平面和纵断面,为轨道几何尺寸超限的维修保养

提供方便条件,保证良好的养护机械化作业质量和较高的机械化作业效率; 二、道床材料的选用 道床材料的主要工作性能是由道碴的接触强度、冲击韧性、质地坚硬、有弹性、不易压碎和捣碎,排水性能好,吸水性差,不易风化,不易被水冲走或被风吹动等。 道床材料首先结构均匀、坚硬、耐风化的硬质岩石,道碴接触强度愈高,不宜破碎,道床残余下沉的积累就愈慢。反之,道碴与道碴、道碴与轨枕底挤压及修理时容易风化,道床中的细小颗粒将大量增加,不仅造成道床残余下沉,而且造成道床板结,影响排水。 另外,道碴还应具备较好的冲击韧性。冲击韧性是指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道碴抵抗破碎的性能,它的数值愈小,表明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及捣固作业的冲击下愈易于破碎。 碎石道床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碎石道碴》(TB/T2140)和《铁路碎石道床底碴》(TB/T2897)的规定。 道碴材质分级:道碴材质分为两个级别,既一级道碴和二级道碴,具体分级指标在此省略。 三、道床断面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确定 一条铁路的工程技术标准,是根据这条铁路的经济意义及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并考虑这条铁路的发展以及同相邻铁路的配合关系等条件来确定的。一次建成后不易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路基、桥梁、隧道等,其技术标准应按远期运输需要来确定;随着发展的需要,可以逐步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房屋、轨道等,其技术标准可按近期运输需要来确定。 因为铁路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也在逐步更新。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主要有铁路等级、轨距、坡度、曲线半径、限界、到发线有效长、洪水频率、标准活载等。 (1)铁路等级根据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在铁路网中的作用等,对铁路所划定的级别。中国1975年制定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中国铁路分为 3级。其中Ⅰ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Ⅱ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Ⅲ级铁路是为某一地区服务的铁路。 轨距铁路轨道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铁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轨距大于或小于标准轨距的分别称为宽轨距和窄轨距。轨距测量法各国也有明确规定,中国规定在钢轨顶面下16毫米处测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规定在轨顶面下 5/8英寸(约16毫米)处测量。 坡度铁路区段内在规定的行车速度下对机车牵引重量起限制作用的坡度,即一个一定类型的机车,牵引一定重量的列车在上坡道上能够以“计算速度”运行的最大坡度,称为该线的限制坡度。限制坡度对于线路走向、线路长度、车站分布、工程投资、输送能力和运营指标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关系线路全局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这项标准是在全面分析了全国的自然条件、机车类型、路网构成、运量发展、投资效益的基础上,本着满足运量、适应地形、注意协调的原则制定的。设计铁路时,究竟采用哪个限坡数值,则需根据各条铁路的具体情况(运量需要、自然条件、牵引动力、投资效益等)拟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经过综合比较确定。 统一列车重量(牵引定数)可以避免列车换重作业,加速机车、车辆的周转,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所以在确定干线铁路的限制坡度时,应考虑同邻接干线牵引定数的统一协调。在较长的铁路上,如果地形难易程度差别较大,采用同一限制度坡会增大工程投资时,可采用多机坡度(多机坡度通常是线路中的最大坡度),或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将线路划分为若干区段,选用不同的限制坡度,并以调整机车类型等办法协调牵引定数,或在一个编组站换重、改编。在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限制坡度的大小还应根据运输要求,并结合既有线的特点来确定。超过限制坡度地段,是采用落坡,还是加强牵引动力,或是二者兼用,应进行经济比较确定。中国、苏联、美国和联邦德国采用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的数值见表1。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 发表时间:2016-09-28T10:49:54.0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4期作者:翁建兵[导读]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变成了一件美丽的衣裳。目前,国家与政府都特别注重完善城市道路的综合环境,那么对于提高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畅通无阻,是现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叉口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8029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变成了一件美丽的衣裳。目前,国家与政府都特别注重完善城市道路的综合环境,那么对于提高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畅通无阻,是现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叉口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引言: 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增多的人口,城市道路交通愈来愈复杂,面对着错中复杂的道路和街道,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假如没有一个适当完善的设计,将会给交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导致交通堵塞,造成交叉口通行能力有限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城市道路的交叉口设计必须要有合理性与科学性,这样对于城市居民正常的出行和确保行车与行人的安全具备特别关键的促进作用。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设计速度:交叉口的交通岛、附加车道与转角曲线等每一个部分的几何尺寸都取决于设计速度。交叉口的设计速度和路段设计速度严密相关,二者速差太大时会由于太大减速而影响行车安全,但速差小而路段车速高时依然对行车安全不利,环形交叉又有占地过大及左转绕行等限制因素。 设计车辆:平面交叉口设计使用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作为设计车辆,平面交叉转弯曲线的线形与路幅宽度要以设计车辆转弯时的行车轨迹作为设计控制。各级道路要以16m交叉口总长的鞍式列车作为设计车辆。规划交通量:在设计平面交叉口中,多数状况下使用相交道路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交叉口规划交通量,并依据实测的转弯车辆比率确定每一个路口的左转、右转与直行交通量。 通行能力:平面交叉口设计,一定要让其设计服务水平下的通行能力满足交叉口规划交通量的需求,并且不一样的交通管制形式,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一样,计算办法也不一样。 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要点 2.1平面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在设计交叉口时关键要求是,让关键道路的过往车辆成功通过。在关键道路的过往车辆不受到影响下,纵坡与横坡略微的改变一下,目的是为了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需求。设计的原则是:在相同等级互相交错的时候,维护自己的纵坡没有改变,来让别处的横坡度改变。在关键与次要道路互相交错的时候,那么,不改变关键道路的纵面与横断面,之后把次要道路的双坡横断面慢慢地和主道路的纵坡相同的单坡横断面,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和主道路的交通成功。在设计的时候,切记必须要有一个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其目的是有对排出水有利。交叉口区域内横坡要平缓些,通常不大于路段横坡,方便行车。 2.2平面交叉口的计算行车速度 道路交叉口设计当中需要关键思考的原因就是计算行车速度,在设计交叉口的经过中务必要适当选取计算车平均速度,这样才可以让交叉口的功能更好地体现,为此也可以更好地确保车辆行驶中的安全性与流畅性,让交通事故的产生减少。交叉口部位都比较大的人流量与车流量,因此在行到交叉口路段时都会选取减速慢行,假如不可以依照有关的要求实施设计,会影响整个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假如规范太高,又会在必然程度上让建设成本增加了,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因此在数值的选择上能够选取正常路段行驶速度的50%-70%,左右转车速度选取最大车速的50%,当然,个个路段的详细状况不一样,在数值选择时也要依据不一样的状况适当合理的调整。 2.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中心线与车道的设计在实施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中心线设计的经过中,要思考到确保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顺畅性与视觉的通畅性,因为中心线的设计特别关键,在整个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中占有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因此在实施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中我们不要疏忽中心线的设计。因为低于正常车道的通过能力的是道路交叉口处的交通能力,所以需要经过设置专用车道、拓宽交叉口道路面积、增加车道数目和宽度、压缩绿化带面积、减速车道设置等方法,让道路交叉口的车辆通过能力提高。 2.4平面交叉口的监控体系和标志、标线设计许多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存在不合理的信号灯配置问题,导致绿灯时车辆不能及时通过或绿灯无车可过的情况,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几个交叉口的信号周期实施灵活调整,多思考车辆行驶经过中的连续性,充足思考周期长度、绿信比与相位差等原因,增强“绿色”设计理念的运用。在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标志、标线实施设计时,必须要本着简洁、实用的原则,保证“醒目”结果,防止信息量的太大,除路名牌外,要尽量防止太多图片或文字性的标注。 2.5人行过街横道线设计 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区域内要设置行人过街横道线,其部位要尽量靠近路段人行道,其条纹要和道路中心线平行,人行横道线要为300cm的最小宽度,并能依据行人交通量以100cm为一级加宽。人行横道线要为40cm或 45cm的线宽,要为60cm的线间隔,能依据车行道宽度实施调整,但最大不能超过80cm。 表1 进出口道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及展宽长度

《关于发布路基填料勘察技术要求的通知》

路基填料勘察技术要求 一、一般规定 路基工程方案勘察中,应将路基填料视为建筑材料对待,通过地质调绘和足够的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为路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在路基工程勘察中,应作好区域性的填料判定工作,对路堤填料特性、料源进行详细勘察,分段选取代表性土源进行土工试验,落实填料类型及分布,以确定料源。 路堤填料应按照《铁路路基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要求,对于作为路基填料的路堑挖方、隧道弃碴、集中取土场的料源的类别、性质作出判定。 在勘测中,勘测队路基技术人员应与地质专业共同对路基填料来源进行调查。初测时,路基专业应对土石方进行粗略调配,定测时进行初步调配,初步确定填料来源和取土场位置,并及时提交地质专业进行填料工程地质勘察与判别。当填料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地质专业应与路基专业一道,另行选取合格填料取土场。当取土场位置较远时,施预专业应配合路基专业进行远运合格填料与就近取土改良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路基专业提出填料改良技术要求,地质专业配合路基专业进行填料改良试验。填料判别试验与改良土试验由测试中心承担。地质专业负责改良土填料试样采取并明确代表范围。 1

取土场落实后,勘测队路基技术人员应在平面图上标明位置、说明运距,并在勘测期间与地方签定取土场协议。 二、路基填料工程地质勘察要求 1、路堑挖方、隧道弃碴作为路基填料的勘察要求 1)预可研阶段,地质专业应根据线路方案和区域地质情况及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对沿线填料进行粗略判定,为设计提供指导性意见。 2)初测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结合路堑及隧道的勘察,必要时布置一定的勘察钻孔,分段分层选取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工试验,岩层应对不同的风化带分别取样进行试验。根据试验成果,对各种地层的岩土进行分段路基填料分类,同时对填料的适宜性做出评价。 地质专业对路堑挖方、隧道弃碴的填料性质与类别进行判别,并进行必要的土工试验,以确定合格料源,纳入路基工程地质说明中,提交路基专业。 勘测队路基人员根据土石方粗略调配情况,初步确定填料来源和取土场位置,提交地质专业进行取土场填料勘察。路基勘测说明中,应根据地质专业提供填料情况,按调配单元逐段填写路基填料调查表,并与地方签定取土场协议。就近缺乏合格料源时,还应考虑改良方案。 3)定测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结合路堑及隧道的勘察,布置一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 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 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3.平C类:环形交叉口 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 3、交叉口的形式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 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 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 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

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的交叉口; 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 十字形平面交叉口 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 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 (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 (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

铁路采石技术管理规则

铁路采石技术管理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铁路采石场是铁路运输生产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生产铁路道碴和其它建筑石料,及时供应线桥大修、中修、维修、防洪抢险和整治病害所需石料,同时也供应既有铁路设备更新改造和基建工程所需的石料,以保证铁路运输需要。 第1.0.2条铁路采石管理工作,应由工务部门归口负责。采石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要根据采石场数量、年生产量的多少,由铁路局酌情确定。 第1.0.3条铁路采石场是铁路运输基层生产单位,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其级别由铁路局确定。 第1.0.4条铁路采石场应积极发展机械化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强经营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活动,搞好安全生产,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发展综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第1.0.5条本规则适用于运营铁路采石场,其它生产铁路碎石道碴的采石场亦应参照执行。铁路局可根据本规则的规定,制定细则。 第二章管理 第一节生产管理 第2.1.1条铁路采石场的生产活动,必须在长远规划指导下,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合理安排资源利用、剥离、采掘、运输、破碎、筛分、储运、弃土、供电、供水、供风、机修等各环节,做到综合平衡,确保

稳定生产。 第2.1.2条铁路采石场年生产能力,每三年由铁路局根据生产条件变化情况核定一次,作为安排考核生产活动的依据。 第2.1.3条铁路采石场年度生产计划,应按铁路局下达的任务执行。第2.1.4条铁路采石场的产品销售,必须体现为运输服务的原则,先路内,后路外,优先保证线桥大、中、维修及防洪用料供应。 第2.1.5条路用石料运输计划由工务部门归口申请,运输部门纳入运输方案计划,优先承运。路用石料运输不受流向、分界口限制。 第2.1.6条配属铁路局的风动卸碴车(含宿营车),统一由工务部门管理,固定给各铁路采石场使用,不得拆散或移作它用。 第2.1.7条风动卸碴车(含宿营车)的运用和检修,按运用车办理。第2.1.8条铁路采石场向路局、分局每月上报石料生产、运销情况,每季上报产量、质量、利润、安全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每年向分局、路局、铁道部填报采石(砂)场登记簿。 第二节质量管理 第2.2.1条铁路碎石道碴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铁路碎石道碴》的规定,其它石料产品标准由铁路局制定。 石料材质不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的采石场,应逐步转产或关闭。 第2.2.2条路内路外采石场生产的铁路碎石道碴,都必须按铁道行业标准适时进行建场检验、生产检验和出场检验,领取《采石场开采资格证书》后方准生产。 第2.2.3条碎石道碴年用量60万立方米以上的铁路局,应建立道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1 总则 1.0.1 为统一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要求和方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和规模、环境特征及其敏感性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0.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并必须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 1.0.5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采用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可靠,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应合理、适用,结论观点应明确。 1.0.6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环境 enviroment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0.2 环境影响 enviro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铁路建设或运输生产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2.0.3 环境要素 enviromental elements 构成物理、化学、自然和社会环境属性的特征因素。 2.0.4 评价因子 assessment factor 表征环境要素及污染物属性的特征指标。 2.0.5 生物量 biological mass 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2.0.6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2.0.7 生物群落 biological community 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生境内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 2.0.8 景观 landscape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2.0.9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2.0.10 优势度 dominance 综合反映给定景观区域内某一类拼块所占的相对面积或数量、分布均匀程度和连通程度的参数。 2.0.11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0.12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

技术交底书(试车线碎石道床施工)

技术交底书

四、总体施工方法 1、道岔采用散铺法进行施工,施工时首先进行测量放线,定出道岔中心、岔头、岔尾平面位置,然后散布岔枕、钢轨、配件、配件,然后进行枕木钻孔、钉道钉等,最后进行线路拨道整修。 2、试车线碎石道床地段道碴施工采用两次铺碴两次碾压的施工方法,然后按照由技术室下发的配轨交底表依次散布轨枕,用汽车吊吊放钢轨,再用扣件将钢轨连接,最后进行线路沉落整修。 3、侧壁式检查坑地段为整体道床,施工时,采用散布法在对应位置先把钢轨、扣件及玻璃钢套管、短轨枕等挂在支撑架下组成轨排后,调整其位置、标高、方向至标准后,再立模浇筑轨下基础混凝土,确保轨道水平、方向准确。因试车线侧壁式检查坑施工已进行过技术交底,在此不在重复。 4、弹性过渡段为整体道床与碎石道床的混合结构类型,首先进行下部混凝土结构施工,下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毕,达到设计强度后再进行道碴铺设,上部轨道施工方法与碎石道床施工方法相同。 5、试车线无缝线路施工采用气压焊接方式,,焊接完成后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线路锁定。 五、详细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 (一)道碴铺设 1、一般碎石道床地段道碴施工: (1)因试车线设计标准同正线标准,故底碴、面碴均采用一级道碴,须注意与车场线二级道碴区分。 (2)非渗水路基地段碎石道床厚度45cm,其中底碴厚20cm,面碴厚25cm,碴肩宽40cm。碴肩在碎石道床上堆高15cm,试车线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枕碎石道床,轨枕下道床厚度45cm(非渗水土路基),其中面碴厚25cm,底碴厚20cm,碴肩宽40cm。碴肩应在碎石道床上堆高15cm,堆高道碴的坡度为1:1.75。无缝线路半径小于800m曲线地段,曲线外侧道碴肩宽应增加10cm,边坡为1:1.75。 (3)铺底碴:道碴采用汽车运输至施工现场,然后用推土机、平地机及人工将道碴整平。为保护路基,在道碴成型前严禁大型机械在路基上行走。底碴虚铺厚度为24cm左右,也可根据现场试铺试验段确定。 (4)底碴碾压:道床碾压选用小吨位自行式振动压路机(ZS06B)。道床分几道碾压,第一道稳压采用低碾压速度(≤2km/h),低频(≤20HZ)和低振幅(≤1mm)的振动碾压或静压,以防止碴粒位置产生过大变化而引起侧向移动;以后几遍碾压参数宜选用碾压速度为3~4km/h,振动频率30~50HZ,振幅为1.5~2mm,碾压时从一侧开始至另一侧结束,并且前后碾压方向相反。 (5)铺面碴:底碴碾压合格后,再虚铺面碴,面碴虚铺厚度为25cm左右。也可根据现场试铺试验段确定。 (6)面碴碾压:面碴碾压施工方法与底碴施工方法基本相同,压路机压实轨下及其两侧各50cm 范围内的道碴,并以人工配合进行局部整平,直到达到比设计标高低3~5cm,道床顶面标高误差控制在-3~0cm。汽车在已成型底碴上行走,为减少对底碴的扰动,底碴和面碴的施工距离为400m,并低速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