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集主题 合作探究
❖ 【激情朗诵】
❖ 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胡适: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 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 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 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 歌诀小结:
❖ 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运动搞。民 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做代表。
❖ 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新文 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 随堂达标案 ❖ ●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 请完成学生用书“当堂练习”部分。 ❖ 课后评价案 ❖ ●课后作业测评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 主阵地、兴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解 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 3.树立民主与科学意识,激发学生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 教学重点: ❖ 新文化运动。 ❖ 教学难点: ❖ 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矛头。
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地:
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西方自由、平 等、博爱的观念影 响强烈;
一战期间民族
工业的发展渴望民 主政治,以求资本 主义的继续发展;
新旧思潮 激烈冲突
袁世凯窃取 革命成果,妄图 尊孔复古、复辟 帝制;
帝国主义企 图进一步侵略和 控制中国。
❖ ●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 1.自读课本。 ❖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 填空题,在书

LS-8-009第9课 新文化运动

LS-8-009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导学案设计
题目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课时
1
学校
星火
பைடு நூலகம்一中
教者
王影
年级
八年
学科
历史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年9月27日




1.知识与能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过程与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3.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运动。它高举与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庶民的胜 后期 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意义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9课 课
新文化运动
■兴起 兴起 ■内容 ■评价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背景 背景
新 旧 思 潮 发 生 激 烈 冲 突 袁世凯实现 独裁专制, 民 ,
西方传入的 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 、
• 开始标志 开始标志—
知 识 归 纳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 年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 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 • 《新青年》
三、小 结
兴起标志 1915年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新青年》 旗帜(口号) 民主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旗帜(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主要阵地 新 代表人物 文 化 前期 运 动 内容 《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 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 化,反对旧文学。 反对旧文学。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她父亲干脆送点毒 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 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 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 “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 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项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 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项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 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 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 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 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 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 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 我已托大勇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 天,我已托大勇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 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 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 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 的,他是常常验尸的 窍流血。 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吗? 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吗? 我如何担得起? 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 ——余杰 字—一“贞烈可风”。 一 贞烈可风” 余杰

历史优质课件第9课新文化运动

历史优质课件第9课新文化运动

思考:新文化阵营为什么反 对儒家的传统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 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 神支柱,在当时,只有打 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 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 与民主共和。
“打倒孔家店”
2008年,经过3个多月40000多网民投票,选出了5句 《论语》中的句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以此向世界展示 中华文化的精髓。
生新 激旧 烈思 冲潮 突发
袁世凯为实 现独裁专制, 在社会上掀 起一股尊孔 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
材料二:“吾国之维新也,··运···动··,共和也,帝制
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 所用心。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 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
须要改建变立人名的副思其想实”。的—共—和陈国独,秀必须从根本上改 造国民的思想(吸取辛亥革命失败教训)
材料三:
3、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四: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
“世界语”。
——钱玄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
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 ……”。“若是决计革新,
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
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 定,是片面的,偏激的。
你认为该如何正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 与时俱进
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 民主 提倡 科学
反对 专制 反对 迷信
思想革命
提倡 新道德 反对 旧道德
提倡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第9课《新文化运动》(共46张PPT)

第9课《新文化运动》(共46张PPT)

思想文化
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 尊孔复古逆流
矛盾激化 两不相容
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改称《新青年》
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指导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巩固: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相比,前 期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深入钻研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B、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思想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
探究二: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自己的饭碗。
教员:“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 教员:“老爷们好!”
众生:(齐声)“大人好!”
教员:“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齐声)“升官发财!”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 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 故允为担任。” 1916年12月 22日,蔡元培抱着整顿、改革 北大的宗旨和决心,迎难而上, 赴京就任北大校长的职务。
德先生——Democracy——民主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主理念 赛先生——Science——科学 ——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民国初年,北京《中 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 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 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 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 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 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 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 时的心情 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迅鲁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 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 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摘自《新青年· 狂人日记》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 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 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 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 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 刚出版时,销量有 限,仅有1000份, 第二年便成为抢手 货,销量高达1.5万 份。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 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白话文:《蝴蝶》——胡适
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 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 “须言之有物”。文章 文 体 自由 , 形 式 自由 , 这样可以注入新的内容 和新的精神。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陈 独 秀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 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 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915年9月,在上海 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 ( 一年后改名《新青 年》) 。 1917 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 年12 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 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 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 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 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 一。1919 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 克思主义。

第二单元9课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9课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
(赛先生)
民主
科学
“民主‛ 民主政治、民主思想与意识
是指近代西方的科学知识,科学 ‚科学‛ 精神、 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思想革命
“打倒孔家店‛(儒) 鲁迅与《狂人日记》 胡适与白话文 “文化平民化‛
+
文学革命
“四提倡,四反对‛
新文化运动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917年俄国 十月革命 材料
思维 拓展
俄国革命 ‚是立于社会主 义上 之革命‛,是 ‚世界人类全体 的新曙光‛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后期有什么新的发展?
1、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大解
放运动,其“新”表现在 A.宣传“尊孔读经” B.宣传维新变 法 C.宣传推翻清王朝 D.宣传民主、科学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有
①‚自强‛ 学‛ A.①② C.③④

②‚民主‛ B.②③ D.②④
③‚求富‛
④‚科
3、下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全面宣传
——《家》巴金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
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 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 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德先生 – Democracy [dɪ'mɑkrəsɪ] -- 民主 赛先生-- Science['saiəns] -- 科学

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件应用

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件应用
五 当确 今评 社价 会新
章 的文 价化 值运 动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新文化运动在批判 传统文化时存在偏 激和片面的倾向, 对传统文化的价值 缺乏全面认识,同 时也忽视了传统文 化的积极因素。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了科学、民主等现 代观念的传播。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西方思想文化传播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迫开放国门,西方思想文化随之传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尝试,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引进。 一批留学生和知识分子走出国门,亲身感受西方文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传统价值观念动摇
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 播,传统的儒家伦理道 德观念受到挑战。 民主、科学、自由、平 等等西方价值观念逐渐 深入人心。 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 传统文化,寻求新的价 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推动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写作
文学革命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生,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创作的 主要语言,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的生活。
新文学的繁荣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新文学作品大 量涌现,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 体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引进西方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
弘扬科学精神 倡导民主精神 推动文化创新 促进国际交流 积极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 养和创新能力。 鼓励文化创新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促进政府决策的 科学化和民主化。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 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标志,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能结合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历史人物的知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和贡献。

2、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时,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使学生真正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对救国救民道路的又一次探索。

2、使学生明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应该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历史意义难点:对“民主”和“科学”口号的理解和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鲁迅小说集《呐喊》)鲁迅的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

那么鲁迅为什要呐喊,呐喊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从中找出答案。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师:(图袁世凯在天坛祭天)PPT上的图片显示的是1914年冬至,袁世凯在天坛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为他策划中的登基称帝做了一次彩排。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攫取后,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但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在这股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呢?生:答。

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尊孔复古与民主共和是势不两立的。

而此时袁世凯也企图前方百计地曲解和丑化民主制度,用空泛的道德说教,行恢复专制主义之实。

而继辛亥革命之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的欢迎。

袁世凯的复辟思想与民主思想产生激烈的冲突,于是,新文化运动就爆发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师: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那么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陈独秀呢?生:答。

师: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

年轻的时候陈独秀曾到日本留学,在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书刊。

从日本回国后,陈独秀面对国难,宣传爱国救亡,传播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使陈独秀名声大振。

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著名的《敬告青年》,把救亡国家的希望寄予年轻一代身上。

《新青年》出版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批判孔教、批判封建宗法制度、争取个人自由权利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因此,《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师:在新文化运动中,有几个人物非常活跃,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他们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

那么这些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都有哪些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来看。

师:同学们请看图,图片显示的是北京大学,它的的前身就是京师大学堂。

北京在当时就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为什么说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这得益于当时北大的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就是说在大学各种思想都能并存,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看一看当时的北大教授们。

师: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位老先生,他的打扮似乎与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还留着长辫子,戴着瓜皮帽。

这位老先生看起来怪异,却是当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就是辜鸿铭。

辜鸿铭精通9种外语,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的外语非常好。

辜鸿铭在欧洲时,有一次坐在汽车里,打开车门,卷着裤管欣赏周遭景物。

旁边有几位年轻洋人见他那模样,便很没礼貌地对他品头论足起来。

辜鸿铭闻言不动声色,随手拿起一份报纸阅读。

那几个年轻洋人见状,不禁哄然大笑,同时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土,连ABC都不懂,还看报,把报纸拿反了也不晓得。

”等他们笑够以后,辜鸿铭才慢条斯理地以纯正的牛津腔标准英语说:“这英文太简单了,不把它倒过来看,还有什么意思?”就像辜鸿铭这样一位大学者,却非常推崇儒学。

可以说这与当时新文化运动思想是相违背的。

然而辜鸿铭却仍然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的教授。

这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

师:我们刚才提到,辜鸿铭推崇儒学是与新文化运动推崇思想相违背的,那么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生:民主与科学。

师:对,就是民主与科学。

那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呢?生:答。

师:民主就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制度,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

陈独秀指出“只有‘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用“民主”和“科学”冲击封建思想文化,,引导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师: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化到底指什么,与旧文化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师:首先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阐明了民主的基本诉求,例如破坏君权;否认教权,求得宗教解放;女子参政等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还以人权说作为武器,要求效法欧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中国的民主共和。

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其实都是源于社会现实的。

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就是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那么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多迷信呢,我们来看一看鲁迅的一篇小说《药》就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大家请看PPT,从这篇小说的节选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样的?生:迷信、愚昧。

师:没错。

可以说当时的社会普遍都存在这种愚昧无知的迷信思想。

陈独秀提出,世间所有的事物,无不遵循着科学的法则;只有提倡理性,破除迷信,才能将一切虚妄荒诞的观念从民众的头脑中清除出去。

新文化运动提出崇尚理性,反对迷信和愚昧,启蒙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师:除了《药》,鲁迅还写了《狂人日记》这一篇文章。

请看这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

为什么“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呢?请同学们看PPT上的这段材料: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师:看完这段材料后,同学们都有什么感受?生:答。

师:这名女子为何要自杀殉夫呢?其实这和当时传统的儒家理念有关。

《周易》中记载“妇女贞洁,从一而终。

”《礼记》中记载“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仪礼》中记载“夫者,妻之天也。

”这些传统观念都体现了当时妇女的地位低下,而也正是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了一个年仅19岁的女子自杀。

因此鲁迅才说当时的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师:那么什么是旧道德呢?请同学们从下一段材料中找出答案:“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旧道德就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吴虞当时就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与之相对的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道德思想。

师:新文化运动除了在道德领域提出了要求,在文学领域也提出改变。

那就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学就是指白话文,旧文学就是指文言文。

胡适是提倡白话文的领军人物,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就强调要用朴实简洁的文字取代陈腐迂晦的旧文学。

师:以上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4个主要内容。

关于新旧文化,当时在北大还引起了一场辩论,接下来我们就看一段反映当时辩论的影视作品。

(播放视频)师:在视频中有一段胡适关于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辩论。

那么现在也请同学们思考一些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生:答。

师:文言文内容陈腐空洞,形式教条呆板,又晦涩难懂,脱离实际生活。

旧文学是同旧思想联系的,要反对旧思想,就要反对旧文学。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白话文在内容上突出革命内容,使白话文成为反封建思想、礼教的重要武器。

师:但是,我们在看待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时候,也要辩证的看待,文言文中也有很多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

提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请同学们看以下几张图。

首先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第二张是体现了现在的国学热。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现在我们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这是为什么呢?生:答。

师: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说明我们传统文化中确实是有可弘扬之处,有我们先人的智慧结晶。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华,哪些糟粕。

精华: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提倡“民本”与“德治”;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

糟粕: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师: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文化的全盘否定是片面的。

那么新文化运动到底有哪些历史意义呢?(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师:我们先通过史料来看一看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测验结果是孙文、陈独秀、蔡元培位列前三。

师: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心中崇拜对象的变化,由过去代表传统思想的孔孟变为代表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领军人。

从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后人们的发生了改变。

这说明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我再来下下面的材料:材料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

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爸爸!你一定要强迫我,我便只有自杀了!”——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师: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在开始反抗传统礼教、反对权威,人们意识到传统礼教对人权的漠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