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及主要内容的探究,培养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学生表达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培养学生通过反思交流、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 __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 __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__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新的思想理论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
第二目:新世纪的曙光。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本课不仅在本单元而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设计理念】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新青年》的创办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理念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体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 补充适当材料, 降低教学内容难度, 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 让学生在思维水平能接受所学习在历史概念,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充分有效发挥教师在主导作用, 充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发言, 大胆想象, 锻炼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 向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总结篇, 中国人民从洋务运动陆续开始从物质、制度、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 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探索先后失败后,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 为什么有了先进的装备还会惨败, 为什么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迟迟建立不起来, 于是他们对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侧重点调整到了思想文化领域, 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 新世纪的曙光。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依然有限, 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法不断的启发、点拨、纠正。
●教法与学法1.联系讲解法。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
因此, 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 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 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第9 课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本课课件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新文化运动盛行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盛行的标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 1)经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剖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详细内容,剖析其作用与影响,进而提升其剖析问题的能力。
( 2)经过指导学生阅念书中相关白话文的资料,培育学生关于历史新事物的鉴识和理解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英勇精神和前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旌旗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一定加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课要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的锋芒瞄准孔教?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导入:____年,一个 18 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喜悦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假如此等迂腐之人考取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此后以后,他对封建制度痛心疾首,踏上了追求真谛、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xx 年9 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立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更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发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发运动就是──我们今日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课目的、要点、难点。
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堆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评。
那么为何会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第一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想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看法人心所向)师: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同等、仁爱等思想看法,遇到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2.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八、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3.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九、教学过程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2. 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了民主思想等。
3.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激进、忽视国情等。
十、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同盟会
B .兴中会
C .华兴会
D .光复会
2.中华民国政府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
A .黎元洪
B .孙中山
C .蒋翊武
D .袁世凯
3.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的活动不包括( )
A .建立了兴中会
B .成立中国同盟会
C .提出三民主义
D .指挥了武昌起义
4.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5.潍坊某中学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不属于这一
主题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6.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
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百日维新
C .洋务运动
D .辛亥革命
7.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C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涵及其 历史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
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
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
别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
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
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整
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
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
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
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新青年》的创办
指导学生阅读P40页导入框中《青年杂志》封面和小字材料,了解新文化运动
兴起的历史背景。
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大字之后,完成下列问题: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哪些思想,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
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文件规定国民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文件:《中华民国约法》根本:推行孔教(儒教)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青年杂志》的诞生。
4.新文化运动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主要领导人有哪些?
时间:1915年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5.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民主与科学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新青年》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A.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探究与交流一: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不对。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是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分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新世纪的曙光”
学生阅读完教材之后,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1.1917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是受哪一
个事件的影响?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为了颂扬十月革命,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哪两篇论文?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哪一刊物?这一刊
物的创办有什么重要意义?
刊物:《每周评论》
意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5.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A .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缺陷有哪些?
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习题处理:
练一练:
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鲁迅
D .胡适
跟踪检测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鲁迅
D .胡适
(高密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民报》
B .《时务报》
C .《湘江评论》
D .《新青年》
3.右图刊物所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 .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 .民主.科学
D .马克思主义
(高密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4.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高举“科学”大旗,其直接目的是( )
A .反对旧文学
B .反对迷信盲从
C .反对封建专制
D .反对军阀独裁
5.下列事件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 )
A .传播马克思主义
B .提倡民主和科学
C .进行文学革命
D .宣传三民主义
7.右图中的著名刊物创办在( )
A .洋务运动期间
B .戊戌变法期间
C .辛亥革命期间
D .新文化运动期间 8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
)
A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9.下列报刊中,发表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是( )
A .《万国公报》
B .《民报》
C .《新青年》
D .《每周评论》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陈独秀在解释为什么要掀起新文化运动时写道:“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
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
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所以,“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当时称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中的“这两位先生”是指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的哪两大主题?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传播哪一主义?
5.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课外探究:
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
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1.“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做里子。
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
——《〈尝试集〉自序》2.新文学应反映“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婚姻苦痛,女子之位置”等种种社会问题。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答案提示: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
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