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一、单选选择(共30题,每题2分)1、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目的是A.宣传西方自由平等和进化论思想B.抨击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A.提倡新道德B.提倡新文学C.提倡民主科学D.文化平民化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觉悟较快、较早的群体是A.工人阶级B.市民阶层C.青年学生D.大学教师4、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是“新”在何处()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B.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5、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体现在①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和冲击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③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④对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动员作用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①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④⑤6、下表中的“运动名称”一栏应该填写()A.洋务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7、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A. 蔡元培B.陈独秀C.李大钊D.鲁迅8、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章课本一律废止。
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该文应发表于()A.维新变法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C.北伐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10、]“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鲁迅11、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 和民主制度 学精神、科学方法。
运动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 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 “从 西洋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 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 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 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制度
中国人向 西方学习 的渐进深 化过程, 也是近代 中国人思 想不断解 放的过程。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后期)
对肯定的偏向。
性质: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三、小 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 年杂志
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后期
(十月革命以后)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传播马克思 主义思想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
技术
思 想 近 代 化
维新变法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 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前期)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Hale Waihona Puke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终身以“新 铁肩担道义 中国自由 青年”自居 妙手著文章 主义之父
北京大学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的实质:
鼓励各科 学观点自由发 展,让新思想 去抢占封建思 想的阵地。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 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 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 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课堂小结:
兴起标志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旗帜(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主要阵地
新 代表人物 文 化 前期 运 动 内容
《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 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 学,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庶民的胜 后期 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西方民主思想,科学文化传入中国;袁世凯为实现独 背景: 裁和专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导入框) 《新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1 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的创 阵地: 《新青年》 口号(主张、旗帜): 民主 科学 办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 前期内容: 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 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后期: 背景: 马克思主义 新世纪 宣传思想: 的曙光 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 维克的胜利》,创办《每周评论》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性质: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 进步性: 评价 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知识点记忆:
要求:全体起立,同桌互查,记住坐下,时间5分钟。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兴 阵地: 《新青年》 起 口号(主张、旗帜): 民主 科学 新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文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 化 运 内 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动容
第九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首先,我带大家走进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19世纪末时,资产阶级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20世纪初,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丧钟,但是,民主政治与中国擦肩而过,于是,有一群激情洋溢的人们,他们认识到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
于是,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重铸国魂为理念,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思想壮歌——新文化运动。
好,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民主政治与中国擦肩而过?生:(略)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制度,但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国内军阀割据混乱,思想界尊孔复古。
(以图片展示)在当时,整个社会仍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慢慢长夜,如何才能迎来光明呐?陈独秀说了那么一句话:“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个先生……”师:两个先生指谁?生:(略)师:民主和科学跟两位先生有什么关系?何以会给民主和科学带上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帽子呐?生:(略)师:根据英文民主和科学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音译而来,好,我再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两位先生是来自于哪里呐?生:(略)师:来自西方。
所以这边的民主要求每个人自主自由,科学是对于一些事物,一些思想我们应该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而不能够去盲从,要用科学来说明真理,要用事实来说明真理,所以陈独秀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要引进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西方的自然科学。
那么,就是在这种背景和指导思想的之下,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展开了。
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运动中心,主要阵地,代表人物。
生:(略)师:好,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是……运动中心是北京,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吴虞。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则材料。
材料一:“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
新文化运动教材内容分析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知识汇总】一、《新青年》的创办★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①中华民国建立后,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影响②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文化政策③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认为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4、最早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6、新文化运动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7、民主与科学的解释: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它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制和军阀独裁,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它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民主和科学的英文分别是Democracy和Science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9、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指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独裁专制。
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和科学,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中国要富强,也必须要提倡民主10、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当时,《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神鬼迷信的文章11、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发展。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三.聚集主题 合作探究
❖ 【激情朗诵】
❖ 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胡适: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 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 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 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 歌诀小结:
❖ 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运动搞。民 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做代表。
❖ 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新文 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 随堂达标案 ❖ ●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 请完成学生用书“当堂练习”部分。 ❖ 课后评价案 ❖ ●课后作业测评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 主阵地、兴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解 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 3.树立民主与科学意识,激发学生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 教学重点: ❖ 新文化运动。 ❖ 教学难点: ❖ 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矛头。
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地:
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西方自由、平 等、博爱的观念影 响强烈;
一战期间民族
工业的发展渴望民 主政治,以求资本 主义的继续发展;
新旧思潮 激烈冲突
袁世凯窃取 革命成果,妄图 尊孔复古、复辟 帝制;
帝国主义企 图进一步侵略和 控制中国。
❖ ●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 1.自读课本。 ❖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 填空题,在书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迅鲁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 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 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摘自《新青年· 狂人日记》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 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 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 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 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 刚出版时,销量有 限,仅有1000份, 第二年便成为抢手 货,销量高达1.5万 份。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 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白话文:《蝴蝶》——胡适
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 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 “须言之有物”。文章 文 体 自由 , 形 式 自由 , 这样可以注入新的内容 和新的精神。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陈 独 秀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 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 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915年9月,在上海 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 ( 一年后改名《新青 年》) 。 1917 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 年12 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 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 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 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 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 一。1919 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 克思主义。
初中历史八年级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概况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杂志》,后 改称《新青年》,陈独秀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 发表《敬告青年》。他还 提出“民主”和’科学” 的口号。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西方传入的 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 的 的
新文化运动 思 想
旧 激 烈 冲 突
新
新
为实现专 制与独裁, 规定国民 为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中《 华 民 国 约 法 》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C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 )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
⑤
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B ) A、人文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义 D、民主和科学 6、在中国近代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 义的是 (C )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胡适 7、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 ) A、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Night Thoughts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与方法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兰花
草》,展示孙中山、袁世
通过上课前 播放的《兰花
凯的图片。 教师讲述:孙中山领
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 命的胜利果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快被袁世 凯窃取了。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 又是如何做的呢?分明挂 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 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 孔教。……这腐旧思想布 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 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 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 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 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 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 牌也是挂不住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情景教学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 论的能力。
3、通过表达学生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培养学生通过反思交 流,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身上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
4)结合当时中国历史情况,谈一谈这"两先生"是怎样"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的? 思考:新文化运动健将一直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吗?它到底能不能
救中国呢?
问题2:今天我们在现 场请来了四位赫赫有名的 学者,请大家猜猜他们是 谁:
展示暗示学者身份的 四句话,学生猜测后再公 布学者的照片。
展示学者对上述现象的 评说,揭示新文化运动的 重要背景:辛亥革命后民 主共和深入人心,袁世凯 倒行逆施、尊孔复古和帝 国主义妄图进一步控制中 国。
教师总结:我们要刷新 国民的旧观念。我们要在 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革 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 斗争,,引发“民主共和 与封建专制”新旧思想的 强烈冲撞。
于是就有了这场轰轰烈
革命影响的回 顾,引起学生视 频的内容与社会 潮流作对比,引 发对不协调的现 象的关注。
通过对文字 的推测,引起学 生的兴趣,同时 感受四位学者的 精神气概。
学生对袁世凯自 尊孔复古、倒行 逆施的质问。
设置悬念,调动 学生主动思考的 积极性,感悟一 代哲人的人生价 值观。
明确归纳新文化 运动前夕历史进 步的潮流和暗中 涌动的逆流,帮 助学生理解运动 的历史背景。
2、感悟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的时代价值。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学法指导:教会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用辩证的方法来看问题,
用冷静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欣赏歌曲《兰花 草》,观看图片
草》,激发学生 对本课的兴趣。 通过两幅图片, 将学生的思维从 辛亥革命带入本 节课的教学。
——陈独秀
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 背景
1、(播放视频)袁世凯祭 孔、祭天以及将总统的任
通过对辛亥 制造矛盾,激起
期改为十年,可以无限期 连任,而且可以指定继承 人。
问题1:看完视频,你 有什么感想? 2、学者评说:
通过座谈会的形 式让学生亲历历 史,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调 动他们参与课堂 的积极性,同时 突出重点。
通过分析材料, 使学生加深对新 文化运动内容的 理解
世的黑暗’。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 书》
(1)“德先 生”和“赛先生”指什 么?陈独秀提出“德先 生”和“赛先生”是针 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象?
通过讨论:使学 生对如何传统文 化和西方文化有 了正确认识。
能力提升:
1、“无论政治学术道
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
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
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的”。“若是决计革
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
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
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
乱”
。
——陈独秀 2、孔子为圣之时,
时乎井田封建, 则孔子 必能使井田封建一无流 弊; 时乎潜艇飞机, 则 孔子必能使潜艇飞机不 妄杀人。所以名为时中 之圣, 时看, 与时不悖 也。
2、展示材料:钱玄 同对中国文化的否定
展示图片:近年来各 地大兴祭孔活动
问题探究:上述两则 材料中的现象,你是否赞 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 统文化?
小组讨论,选派 代表发言: 1、俄国十月革 命的胜利。 2、1918年李大钊 在《新青年》上 连续发表了《庶 民的胜利》和 《布尔什维克主 义的胜利》,颂 扬十月革命。为 了扩大宣传马克 思主义,李大钊 在北京创办了 《每周评论》。
——林纾
小组讨论:你怎样看待 这两种观点?你认为我 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传 统文化或西方文化?
附板书设计:
西方民主、自由 思想传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推行
独裁、专制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冲突
提倡科学民,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当堂检测:
1、新文化运动 是我国历史上一 次空前的思想大 解放运动。它启 发着人们追求民 主和科学,探索 救国救民的真 理,为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条件。 2、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学
重点,提高分 析、归纳问题的 能力。
主动探究, 加深对新文化运 动进步性与局限 性的理解,并引 起学生对当今社 会现象的思考, 从而树立正确的 对待传统文化的 态度——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
现实链接:新文化运动所 提倡的民主和科学在今天 还有没有意义?
生得出对传统文 化不应全盘否 定,要传承优秀 文化的结论,同 时对当今祭孔活 动中行跪拜之 礼,仿效古代祭 天等不和谐的现 象进行批判。
联系现实,加深 学生对新文化运 动伟大意义的认 识和体会,拓展 课堂所学知识。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 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 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 结合的能力。
学情预测: 1、 对于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学生不能把握, 不能认识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本质。 2、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学生不够理解。
(2)什么是旧道 德? 批判封建道德的目的在 哪?新道德又是指什 么?
愚昧的旧思想, 而民主共和名存 实亡的现状。 旧道德:三纲五 常、存天理,灭 人欲等传统道 德。 封建道德服务于 复辟帝制。 新道德:指自 由、平等、独立 的思想。
过渡:新文化运动发
展到后来,时代又赋予了 她新的内容。李大钊等人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 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 期。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 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 志、代表人物以及贡献。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
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 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 程。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 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 提升。
烈的新文化运动。
过渡:新文化运动如
何兴起的呢?据我所知, 大家查找了很多资料,下 面我们召开一个座谈会, 来谈谈新文化运动的概 况!有谁愿意第一个先来 呢?
2、 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
1、召开座谈会:学生 表演(介绍新文化运动兴 起的标志,人物,内容 等)
教师在学生介绍完后 展示图片、表格:《新文 化运动概况》,做进一步 的归纳与讲述。
知识拓展: 西洋人因为拥护 德、赛两先生,闹了多 少事,流了多少血,德 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 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 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 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 上、学术上、思想上一
学生畅谈介绍新 文化运动兴起的 标志、口号、代 表人物、活动中 心、主要内容 等。
德先生”和“赛 先生”指民主和 科学; 社会现象:针对 民众封建专制、
三、新文化运动的新发 展
讨论热烈,突出
1、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 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 了“新世纪的曙光”? 2、李大钊是最先把马克思 主义传播到中国来的。那 么李大钊是怎样传播马克 思主义的呢?
四、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
1、归纳总结新文化 运动的意义。
过渡提问:那么,这 是不是意味着新文化动就 没有缺陷呢?
【自我检测】 1、____年_____在____创办《____》。从第___卷起改称《____》杂 志,从第____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_____ 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从____年____,___、____、高举____,____的旗帜,以《____》为 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性质、意义: 4、1918年___发表了《____》和《_____》,颂扬十月革命,“试看将来 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北京创办《____》,从此中国的先进分 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 三、材料“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集中而成一种伟大不可抗的社会 力。……凡可以阻碍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 们。……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先兆,…‘布尔什 维克主义’这个字,…” 〈1〉此引文出自谁的什么文章?〈2〉作者在文中歌颂的是什么? 〈3〉引文表现了作者的什么信念?〈4〉概括作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 要贡献。 四、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 才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有这两位先生, 可以救中国” 1)这段文字首先发表于哪一年的什么刊物上?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正 兴起什么运动? 2)"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指什么?此口号是谁首先提出的?有何意 义? 3)"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引到光明世界这段 话是针对什么而言的?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