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及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儿童文学作品欣赏与分析

儿童文学作品欣赏与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
一、情节构思与表达技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精彩的情节构思和独特的表达技巧。
情节构思是整个故事的骨架,它应该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故事的世界。
例如,《小王子》这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一个小王子的冒险经历,寓教于乐地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
除了情节构思,表达技巧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形象的比喻和简洁的对话,作家能够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例如,在鲁迅的《猫城记》中,猫城的描写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孩子们能够通过猫的视角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问题。
二、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孩子们最容易被关注的因素之一。
优秀的作品能够刻画出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使得孩子们能够产生认同和共鸣。
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时,作家往往通过对情感和行为的描写,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在安徒生的《丑小鸭》中,丑小鸭这一形象让孩子们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宽容和理解能力。
另外,在杨红樱的《草房子》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小铁手的关注和理解,认识到别人的不同生活环境和困境,从而培养同理心。
三、主题思想与价值教育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主题思想,通过对这些主题思想的阐述,作家能够向孩子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主题思想的表达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展开,对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卡尔维诺的《为什么孩子们沉默》中,作家通过对一个发现自己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孩子的故事,传递了对于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追求。
论茅盾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六 盘水 师范 高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 u a o ip n h i e c es olg o r l f L u a s u T a h r C l e n e
Vo .2 NO. 1 2 2
Ap .01 r2 0
论 茅盾对 外 国儿童 文学的翻译策 略
民族解放 运 动 。 ( ) 构 中国现代 儿童 文 学 二 建
小说 创作 成 就 和文 学 评论 理论 令 世 人 瞩 目, 中 为
国现代 文 学 的发展 做 出了不可磨 灭 的贡献 。但茅 盾 也是一 名 著 名 的翻 译家 . 其 在 五 四时 期 翻译 尤 了不 少外 国儿 童文 学作 品 。数 十年 来 , 论界 关 评 于 茅 盾 的研 究 成果 主要 集 中在 对 以 《 夜 》 子 为代 表 的 长篇 小 说 及其 他 小 说 作 品 的创 作 方 法 及 文 学 价值 上 , 茅盾 的外 国儿 童文 学 翻译 活 动 一度 而 成 为茅盾 研究 中的“ 区” 盲 。 根据 功 能 翻译 理 论 . 翻译 是 一 项 有 目的 的交 际 活动 ,翻译 的 目的大致 可分 为 三种 : 者 的 目 译
o sta sa in a m,h sc i e o h rg n ltx n i r nsa i n meh d . fhi r n l to i i hoc ft e o i i a e ta d h sta l to t o s
Ke r s y wo d :Ma n; r in c i r n s l e ain t n l t n s a e y o Du f e g h l e i r t ; r sa i t tg o d t o a o r
中外儿童文学

【招教积累】中外重要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分析中国重要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分析一、叶圣陶《稻草人》(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早年试验新式教学。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新中国成立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
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叶圣陶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叶圣陶童话总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儿童情趣。
(二)《稻草人》《稻草人》童话集是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了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有现实内容。
《稻草人》童话集里还有一篇同名童话作品,《稻草人》这篇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二、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一)作者简介张天翼,现代著名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曾任《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作品多用嘲讽笔调,文笔活泼新鲜,风格辛辣。
著有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及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大灰狼》等。
(二)《宝葫芦的秘密》写一个叫王葆的小朋友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后着了迷,总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一天他在梦中得到了一个“宝葫芦”,从此就能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就来什么。
例如,他想要一个飞机模型,宝葫芦就会帮他“变”一个出来,他不会做作业,宝葫芦马上帮他完成,甚至在考试的时候他做不出考题,它也会帮他变出一张答案正确的卷子,他只要填上他的姓名,就可以了。
儿童文学完整教学ppt课件

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
❖ 自发型:没有明确的为儿童创作的目的,因 特殊的心理内驱力写出适合儿童欣赏的作品
童心型:创作心理接近儿童,具有儿童般天性 的作家。
儿童崇拜型: 童年回忆型:难忘的童年构成童年情节,并成
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和动机。《中国少女》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读者
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
“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 样几层意思:
❖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 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
术。 ❖ 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
文学作品。 ❖ 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
种功能和价值。
结论: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提供和创作 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 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 的总称。
❖ 叙述人语言:简单句、色彩感、儿童口语
❖ 人物语言: 体现儿童惯用口头语,真 实再现儿童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
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小头爸爸躺在长椅上,呼噜噜,呼噜 噜睡大觉,大头儿子在公园的草地玩, 太没劲了。他走过去推小头爸爸,可小 头爸爸动也不动。哼!气死我了!大头 儿子朝地上看了看,忽然拿起一只大皮 鞋,走到树下,卟,扔进树下的废物箱 里;还有一只拿出来,把它挂在树上。 嘻嘻,大头儿子开心了,他回到爸爸那 里使劲推,这下终于把爸爸弄醒了。
❖ 富于幻想、惊险、神奇是儿童文学常表现特色。
儿童文学与成人 文学的不同之处 还有:有的文学 体裁专属于儿童, 如儿歌、童话、 儿童故事等
目标指向的区别: 儿童文学作家的 创作目标指向将 创作定位于儿童 能够接受并乐于 接受。
❖ 《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 (郑渊洁)。 ❖ 《我可不怕十三岁》(刘心武) ❖ 《随风飘来的玛丽阿姨》,《淘气包艾米
2021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范文1

2021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范文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走过了从近代到现代的道路.19世纪末是近代化阶段,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萌发期.现代儿童文学得从1909年孙毓修主编《童话》丛刊算起,其发展已逾100年.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由起步到相对成熟,由自发到自觉,经历了好几个特殊的时代,取得了值得回顾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仔细品读中国儿童文学的作品,审视儿童文学的发展之路,不难看出,它的成长是和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同步的,从清末民初到今天,它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清末民初时期.这是儿童文学由近代化向现代化的发轫期,是西方儿童文学开始被译介到中国,并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产生直接推动力的时期.这时期,随着近代报刊和图书出版业的发生发展,儿童教育也得到了推动,儿童文学读物的创作、编辑和出版也应运而生.如《小孩月报》,从1875年(光绪元年)创刊到1915年更名为《开风报》为止,虽然总共才出版了40期,但是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儿童画报,却刊登了许多"启迪儿童思想与智慧的篇什"②,而且译述了一些西洋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伊索、拉封丹、莱辛等名家的寓言,每期都披载一至数则不等,如《狮熊争食》、《鼠蛙相争》、《蚕蛾寓言》、《小鱼之喻》、《农人救蛇》、《蛇龟较胜》、《狐鹤赴宴》、《狗的影》、《狮鼠寓言》、《牛蛙寓言》等①.又如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不少西洋"科学小说",凡尔纳的作品当时被介绍进来就有十余种.此外,一些大家也纷纷参与儿童文学的译介.如时任浙江大学堂教习的高梦旦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就亲自给沈祖芬译的《绝岛漂流记》(即《鲁滨逊漂流记》)撰写序言,并认为此书译者"欲借以药吾国人",以"激发国人冒险进取之志气"②;1909年(宣统元年),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出版了合译《域外小说集》,其一集记刊载了英国作家淮尔特(今通译王尔德)的童话《安乐王子》(今译为《快乐王子》),这是王尔德童话最早的中译本. 第二,民国时期.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期.这时期,鲁迅、周作人等不但亲自译介西方儿童文学和科幻小说,还亲自参与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参与儿童教育,如鲁迅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和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等文章,对现代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来说,都是具有启示性和召唤力的作品.这一时期,叶圣陶的《稻草人》开风气之先,以现代小说的笔调来写童话,以幻想题材来展示成年人世界的悲哀,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冰心的《寄小读者》符合儿童教育的需要,也给儿童以亲切的文字享受.黎锦晖的儿童戏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和叶圣陶、冰心的作品一样以爱、美、善为主要的基调.民国时期儿童文学的现代化,与鲁迅、叶圣陶等现代文学的先驱积极参与建设,并成为理论与创作主体力量有关,也与少儿书刊出版及现代教育的呼应有关.这一时期,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学生》、《新少年》和《中学生文艺季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也发生了积极的互动.如1930年年底,叶圣陶应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所邀,弃商务印书馆而奔开明书店工作后,编辑了一套文学趣味浓厚,符合儿童心理的小学国语课本《开明国语小学课本》,它由丰子恺配图,一共12册,每篇课文都面向儿童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正因如此,这套课本出版后,全国不少小学校的国语老师都选用了它. 第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和整个当代文学一样,强调思想教育内涵,包括张天翼、贺宜在内的绝大部分童话作家也把创作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结合起来.由此产生了相当一部分的"红色儿童文学"③作品.如刘真的《我和小荣》、《长长的流水》,肖平的《三月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邱勋的《微山湖上》,袁静的《小黑马的故事》,等等,它们要么讲述革命历史,宣扬革命接班人意识;要么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要么书写少儿在党和国家关怀和培养下的茁壮成长.这些作品时代气息较浓,切合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儿童改天换地的新面貌,但是主题先行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作品的艺术力量.虽然有金近的《小猫钓鱼》、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和葛翠琳的《野葡萄》等具有儿童趣味,也有一定艺术气息的童话.还有圣野、柯岩、张继楼等写的儿歌、儿童诗,任德耀的《马兰花》、《小足球队》等儿童戏剧,或有儿童生活趣味,或有大自然气息,或有民间文学精神.但整体看来,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性普遍不强,质量并不理想.。
鲁迅现代儿童文学的始作俑者

板板的脸相, 甚至于有的教科书把孩子画的像小流氓。印给 儿童看的画本, 是向儿童提供仿效的范本, 在这个模子里刻 出来的儿童必然会是呆滞, 没有生气的, 足以使人没落、 灭 亡, 给人一种衰败的气象。“ 所以给儿童看的图就必须十分 慎重, 做起来也十分烦难。即如《 看图识字》 这两本小书, 就 天文, 人事, 无所不有。 地理, 物情, 其实是, 倘不是对于上至 宇宙之大, 下至苍蝇之微, 都有些切实的知识的画家, 决难胜
史前儿童文学时期, 民间的儿童读物不符合正统的观 念, 对训诫儿童是无用甚至是不利的, 不被传统文学观 因此, 点所接纳, 上不了 大雅之堂, 不能成为学堂的 课本, 而儿童只 能生吞活剥祖上流传下来的有利于维护千年统治的经书, 即 使有一些儿童读物也都是以 伦理纲常为轴心的, 经过伦理道 德这个大筛子过滤一遍, 艺术价值已经少的可怜了。难怪周 作人说“ 中国向 来以为儿童只应念那经书的, 此外并不给预 备一点东西, 让他们自己去挣扎, 止那精神上的饥饿。 ” 中国缺乏儿童读物, 鲁迅是有亲身体会的, 鲁迅谈到自 己的童年生活“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 只要略有图画的本
20 6 年 06 月 ) (
内蒙古 民族大 学 学报
u J n. 20 6 0
鲁迅 : 现代儿童文学的始作俑者‘
丛
立
(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中丈系 内蒙古 乌兰浩特 1 7 0 ) 34
(摘 要〕 从冬 在语言、 、 本文 迅 括图 题材等方面 对儿童 读物的 见解、 来分 主张, 析鲁迅对儿 童文学 贡欲, 的
一、 认识到儿童读物缺乏“ 少年可读之书. 中国绝少”
样的 育, 的 途可 ” 教 儿童 前 想。 囚
首先表现在思想陈腐、 容陈旧。 内 儿童读物中 处处充滋 着陈腐、 守旧的 思想, 鲁迅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所提及。鲁迅 在《 二十四 》 讽刺了如此之难的孝顺:陆绩怀橘其实无 孝图 中 疑于偷盗;卧冰 求鲤, 有性命危险;七十多岁诈扑在地, 作婴 儿啼状的老莱娱亲、 为免得父母被分去口粮的郭巨埋儿, 更 是不合常理。这种虚夸至极地宣扬孝道, 妄图在孩子幼小的 心灵中早早地、 根深蒂固地植下父子纲常的等级顺序, 其结 果正是物极必反, 在孩子心目中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反 而因 其过于荒谬, 而在儿童的心目 埋下了恐惧的阴 影。儿童 读物不但思想陈腐, 内容也十分陈旧, 即使新印出 来的儿童
二十世纪前期外国儿童文学译介高潮初探——周氏兄弟之“赞助人因素”考察

还停 留在译介、仿制外国儿童文学阶段 。他们一方
面大量翻译、介绍外国儿童文学,另一方面 以此为
源 泉创 作属 于本 国的儿童 文 学作 品 。因此 ,外 国儿 童 文 学 对 早 期 的 中 国儿 童 文 学 发展 起 了 不 可 抹 杀
的作用。 应当说, 0 2 世纪前期出现的儿童文学译介 高潮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 的结果,因篇幅有限,笔 者仅从勒菲弗尔的 “ 赞助人因素”切入,初步考察
周 氏兄 弟是如 何 影响本 次 翻译 活动 的。
统外的 “ 赞助人因素 ”(a o ae 。其中第二因素 p ̄ ng ) 的影响作用通常由 “ 赞助人” pt n 来实施。 赞 (a o ) r “ 助人”可 以是个人、团体 、宗教机构、政党、社会
童的文章 , 阐释儿童、 儿童文学、 儿童教育等问题 。 他 曾一 针 见血 地 指 出:“ 小 无 数 的人 肉 的筵 宴, 大 即 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 人们就在这会场 中吃 人, 被吃, 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悲惨的弱者的呼号 将 遮掩, 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鲁迅,18b 。因此, 9 1)
勒菲弗尔在 《 翻译、改写 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 制》(9 2 o 4 一书中首次将 “ 19/ 0 ) 2 专业人士” “ 和 赞 助人因素”pt ng ) (a o ae两个概念正式引入翻译研究。 r 这位比利时裔美籍学者指出,文学仅仅是一个子系 统 ,是 多个系统 组成 的复杂社 会 系统 的一 部分 。尽 管文学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 有两种控制因素(ob o t l at ) d ul cn o f o 确保文学系 e r c r 统不至于太脱离社会 的其他子系统。一是文学系统
论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多面性

南方论刊·2020年第12期论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多面性于文倩(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鲁迅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代宗师,而且还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笔下塑造了许多儿童形象,如天真、快乐、渴望自由的儿童形象、麻木的小看客的儿童形象、苦难的儿童形象。
这些多面性的形象皆令人难忘。
在这些儿童形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怀世界,心怀天下,心怀儿童的鲁迅。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内心对儿童深沉的爱,对儿童生活的关心,走入他的内心深处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他为民族振兴而高声呐喊,为解放儿童而高声歌唱,为“救救孩子”而声嘶力竭。
【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多面性;儿童观文化长廊谈起鲁迅恐怕是妇孺皆知了,其作品中的人物谈起来我们也不陌生。
比如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孔乙己》中热衷功名、贫困潦倒的孔乙己,《祝福》中命运悲惨的祥林嫂,《在酒楼上》的软弱知识分子吕纬甫,《阿Q 正传》中的阿Q等等。
鲁迅不仅用他的笔描绘出国人的灵魂,仔细品读他的文章可以知道他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也非常独到,其中有姓名者就达三十多人。
如少年闰土,阿毛,宝儿,华小栓等等,这些儿童形象对其作品主题都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一、鲁迅作品中塑造的多面性儿童形象(一)天真纯洁、活泼好动、充满童趣的儿童形象鲁迅笔下描写最贴切的天真纯洁、活泼好动、充满童趣的儿童形象是少年闰土、双喜、阿发等。
鲁迅用蜜意之笔抒写了他们淳朴善良,生动活泼的乡土生活,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儿童的关切与热爱。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 总是给人这样的印象:一张绀青的圆脸,头上戴着一顶小毡帽,脖上套着一个银项链,见到人很害羞,但是他不害怕我,其他人都不在的时候他就和我聊天说话,不到半天我们就熟悉了。
少年闰土在湛蓝的天空中,金黄的圆月下,一望无垠的西瓜地里,手里捏着钢叉,拼尽全力向一匹猹刺去。
作者以奇妙之笔勾勒出了这样一位英雄形象。
夏天,闰土邀请“我”到海边捡贝壳,晚上和他父亲去田地里看西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及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摘要】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家,在认识到中国儿童面临着精神食粮数量有限、质量低劣的现状后,以前瞻的眼光注意到了外国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作用而且又毅然挑起了引进外国文化的
重担。
他翻译介绍了俄国、苏联、匈牙利、荷兰、等十几个国家百余位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但提高了儿童读物的质量,并且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者拓宽了思路、增加了题材。
【关键词】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童话
一、引言
儿童被当作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灵需要被呵护,也需要有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然而在近代的中国,像“郭巨埋儿”,“王祥卧冰求鲤”等类似的故事,都在训导孩子无条件地当孝子,为父母牺牲一切,包括生命。
如“郭巨埋儿”讲述了为了专心致志孝敬父母,除掉障碍,郭巨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活埋掉,这是何等的荒谬。
在西方,这几乎可以算的上恐怖故事了;在号称礼义之邦的中国,类似的儿童读物、类似的传统故事,却作为光辉的典范,向孩子灌输。
受到类似思想熏陶的中国孩子,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未来令人堪忧!“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话;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谨慎,做起来也十分烦难。
”鲁迅说中国没有所谓意义上的童话,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外国。
鲁迅建议青年都应“别求心声于异帮”,正是这一主导思想,使
鲁迅不仅自己留学于日本,吸取异域文化,更是积极地介绍外国文化到中国来。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外国文化的作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在吸收借鉴中,创建新义艺,创建新人,翻译被鲁迅赋予了重任。
鲁迅决心翻译外国儿童文学名著,把外国儿童文学引进中国。
他的译作主要有:[荷兰]望·蔼覃长篇童话《小约翰》、[匈牙利]至尔·妙伦系列童话集《小彼得》、[苏联]班苔莱耶夫中篇童话《表》等。
这些童话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跟现实社会密切相关,主题也很明确,或张扬“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奴役和压迫,或讲述在新型的社会中儿童如何成长。
鲁迅说童话的主题如果太沉重了,是很不好的,刻板的说教就更可厌。
他希望童话在文字活泼,情节能吸引孩童,符合孩童心理要求的前提下,能给孩童一些好的教益。
二、鲁迅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代表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26年,鲁迅翻译了童话《小约翰》,被鲁迅称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鲁迅说:“我也不愿意别人劝我去吃他所爱吃的东西,然而我所爱吃的,却往往不自觉地劝人吃。
看的东西也一样,《小约翰》即是其一,是自己爱看,也愿意别人也看的书,于是不知不觉,遂有了翻成中文的意思”。
这是一部颇有深意、意象开阔的童话作品,用简单透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的天堂,揭示的却是有关人生理想、意义、价值和责任的重大主题,流露出欧洲文人特有的思辨天赋,对启发孩子的心智、培养他们对生活和
自身的思考来说,确是一本好书。
相对来讲《小约翰》思想性不那么沉重。
这是鲁迅翻译前期的作品之一,主题多是主张博爱,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等。
后来的鲁迅童话翻译的后期,主要翻译作品有《小彼得》、《表》等。
鲁迅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的时代性、现实性、战斗性明显的表达出反抗的、革命的意识。
例如,《小彼得》描写了小彼得摔伤躺在床上不能动以后,屋里的煤、火柴、水瓶等讲给他:穷人怎样受苦受难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富人怎样欺压享受,把快乐建立在穷人痛苦之上的见闻,鲁迅希望通过对这类童话的译介告诉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民“在人类的世界里,永久之春也会来的吧。
只是他们应该由战斗得到!”。
当时许多从事儿童文学的人或翻译西洋童话,或记述古代传说都只注重有趣上下功夫,却没有了解当代儿童问题的实质,他们供给儿童的读物却在向儿童传递种种毒质:忍受侮辱,听话的孩子,神仙会给他富贵幸福的奴隶观念;孩子偶然间拾得一只宝匣,可以帮助幸福的侥幸心理;善有善报的迷信心理;老实人得到巨大遗产,发现金矿的拜金心理等。
直至鲁迅生命晚年翻译的《表》终于使这一现状有所改变,是人们明确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旧制度的钥匙。
1935年,鲁迅翻译了苏联班台莱耶夫中篇小说《表》描写了沾染许多陋习的流浪儿彼蒂加偷了醉汉的表,因想去换钱而矢口否认,后来被送到教养院,小心翼翼地藏着表,最终在集体生活教育感化
下,送还了表,逐渐走上了正轨的故事。
这篇小说在内容上充满了清新的教育思想,而在情节上又波澜起伏,悬念叠生,鲁迅在《·译者的话》中翻译了日本译者的序言,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同感:“我希望读者向游历异国一样,一面鉴赏着这特色,一面怀着涵养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的心情,来读这一本书。
我想你们的见闻就会更广、更深,精神也因此磨练出来了”。
鲁迅翻译的《表》剥开了重重封建之网,以崭新的内容,崭新的儿童形象,立足在现实的土地上,提供给儿童及家长、教育家一份健康的精神食粮。
同时更带动了作家的创作激情,拓宽了作家的创作领域,无产阶级受苦受难的儿童形象逐渐走入作家创作视野,他们由生活的低层而跃为作品中的主人公。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陈伯吹说:“这是向儿童文学注了一针新的血液,从而产生了新的蓬勃生长的力量。
”《表》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范本。
有了这样的范本,中国作家从模仿到创作,很快写出了以童工与流浪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影响较大的有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工》、叶圣陶的《一个练习生》、张天翼的《奇怪的地方》、王鲁彦的《小红灯笼的故事》等。
鲁迅还鼓励和带动别人也来关心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他曾热心支持周作人研究童话。
周作人写的两篇论文《童话研究》和《童话略论》,就是由鲁迅推荐,在当时教育部编的月刊上登出来的。
孙用翻译裴多菲童话叙事诗《勇敢的约翰》,鲁迅亲自当校对,并多方联系刊物发表,四处碰壁,最后总算由上海湖风书店出版了。
三、总结
鲁迅积极投身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结合小读者们的需要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本,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翻译创作了许多适合中国儿童的文学作品。
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中国的许多其他学者也开始关心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并积极投身其中。
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一方面使作家打开眼界,了解和认清了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另一方面,翻译与创作又互为影响,相得益彰。
许多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外国儿童文学翻译
作品的影响。
把外国儿童文学中丰富的营养和“精神食粮”拿过来,让中国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2]鲁迅.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a].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m].希望出版社,1988.
[3]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鲁迅.〈表〉译者的话[a].鲁迅杂文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敦煌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