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最新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一、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科学性,是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思想。
(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及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这里的人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他通过对黑格尔"理念的人"的反思与批判,发现黑格尔的人"不过是被抽象地思想出来和通过抽象而被产生出来的";而费尔巴哈的"人"则是离群索居的抽象的"类"的概念。
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中考察人,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即"现实的人"。
这里"现实的人"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的人",也不是费尔巴哈的那种"抽象的人",而是指所有生活在社会中的有生命的个人,他们是社会的主体,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不断地从事着实践和生活,因而是客观存在的、在历史中行动着的人。
这样的人是被他所依存的社会所规定的,同时又能动地建设和改善着社会,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与意识存在物的统一体,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体[2]。
马克思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考察个人的生活现实,揭示个人从现实生存条件中解放出来的历史过程,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根本变革,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活生生的人,使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认为人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它探索了人的本质和价值,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着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形态,只有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意味着摆脱物质的束缚和精神的桎梏,使人能够真正地实现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人们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摆脱相对贫困和无望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独立的个体,是社会的主体,应该通过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即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质的提高等。
只有通过全面发展,人们才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许多人仍然受到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压迫和剥削,缺乏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机会。
我们仍然需要借鉴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探索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由和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价值愈发凸显。
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不能只考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更应该重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摘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认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提倡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符合人的根本利益。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框架,引领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通过不断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理念,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主观能动性,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主义,人的根本利益。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力量和价值所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即个人的自由发展应当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整个社会的发展又应当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解放和发展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人的解放,让人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即人的意识和行动可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还提倡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实现这些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根本追求,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浅谈。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改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认为人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摆脱一切形式的奴役和束缚。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幸福。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领域,影响并塑造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我们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方向。
在当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人们普遍面临着身心两方面的困惑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和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式,使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媒体的发达,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干扰。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式,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工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困难,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危机等等。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工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反思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反思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学界大都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的思想和著作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起源。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很多,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界定的区别也很多,徐崇温、杜章智、王雨辰、陈学明、张一兵等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分别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人”的关怀,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从流派分类的角度来划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我国学界大都采用徐崇温的观点把它分成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大类。
具体说来,人本主义又包括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当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我国当前强调的“以人为本”也是有密切相关的,以及与管理学中重视的“人本管理”也有联系,反观当前社会现实,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关系,以及当前怎样看待“人”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把握为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活动,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即人作为“类存在”意义上的劳动的存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则摒弃了以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类学概念理解人的本质的做法,将人的现实性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存在的社会性。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分立为青年、老年马克思的做法(即早期马克思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而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退化)正是基于对这个研究而得出的,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统一于人道主义是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流观点。
大多数西方学者明确反对“两个马克思”论,认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人的本质和尊严。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指导人们实现个体自由和社会公平。
与人权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更注重人的整体利益和社会进步。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建设现代化国家起着重要作用。
在国际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也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
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仍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不断为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当代社会、人权思想、社会发展、中国、国际社会、影响、当代价值、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变革。
在当时的背景下,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却日益恶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当时的社会理论家,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提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将人类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方向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逐渐形成,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制度的建立应当以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起源不仅在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更在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未来社会进步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尊严为根本出发点,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启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指引着我们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1.2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人本思想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自由的理念。
西方人学思想简论

西方人学思想简论有关“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人学思想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将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作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况,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导向,展开了对人的发展的阐述。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由国际共产主义内部一支非正统马克思主义流派发展演变而来,如今已经成为一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一些学者从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出发,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当中寻找解救西方危机的药方。
他们一致认为,人与人性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人学即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
所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早期的卢卡奇、葛兰西,还是后期的萨特、马尔库赛、弗洛姆等,他们的思想都是围绕马克思的“人”而展开的。
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很多,张一兵、杜章智、徐崇温、陈学明、王雨辰等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表过各自不同的见解,但都论及其中对“人”的关怀。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特征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主要有: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赖希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及哥德曼、、高兹等人的理论。
虽然不同流派的观点各异,但概括来说,西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特征有四点:首先,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崇尚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本学和本体论进行构建。
其次,通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深刻批判了现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突破了传统马克思关于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视角,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西方社会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浅析

・
牡 丹 江 医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Mu Da n J i a n g Me d i c l Un a i v e r s i t y
F e b. 2 O l 5
1 2 6・ 第3 6 卷
第1 期
VD 1 . 3 6 No . 1 2 O 1 5
基础 知识 。如免疫 反应 的基础 、 红细胞表 面 z a t a电位
5 存 在 问题 与 思 考
尽管我院输血学检验与治疗方向的专业课程建 设尚处于摸索阶段 , 还未完全独立为一体的输血专
业, 并 且 目前 实施 的 五转 四的 教 学模 式 给 输 血 学 检 验 与治疗 专业 的教 学 培 养 目标 带 来 新 的挑 战 , 但 是 我 们教 师 团队肩负 着为 医疗 单位培 养 优秀 的复合 型
[ 3 ] 王 晶, 张伶 , 陈婷梅等 , 在 医学检验本 科 开设 《 临床输 血学检验》 的教学探讨 [ J ] . 国际检验 医学杂 志 , 2 0 1 4 ,
3 5 ( 1 ) : 1 1 6—1 1 8 .
输血科 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科室 。肩负着参与推动 自身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 参与特殊输血 治疗病例的会诊 , 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根据临 床治疗需要 , 参与开展血液治疗新技术 的诸多职能。
输血人才使命 , 为此笔者提出上述教改的想法 , 并设 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 培养本科输血定向毕业生。 总之 , 《 临床输血检验》 是一门实践与临床紧密
结合 , 实践 与理论 并重 的课 程 , 已成为 一 门多学 科交
叉性新兴学科。通过《 临床输血检验》 课程建设 的 改革与思考 , 积极采 纳国内外医学高校优秀的教学 理念与特色 , 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 使专业课 程建设更加合理 , 全面提升输血医学教学水平 , 为促 进我国输血事业的发展 , 培养 出更优 秀的具有输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作者:刘琳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1期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西方各国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些学者要重新解释、修补或重建马克思主义,这些学者们主张把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这样一种强调主体、强调人本主义、力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化的社会思潮。
这样的结合既有它的合理性也存在一些弊端,该论文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代表人物、合理性、弊端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深入探索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力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五位一体
一、前言
西方马克思主义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流派,而是西方众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和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的人们对他们的统称。
因此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只研究某一个人或某一派别的主张,而应该从横向上把握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流就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由卢卡奇开创,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别。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综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对区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类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总体称谓。
由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开创,主张将科学主义、人道主义加入到解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当中,它是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形成的一个敌对流派,被定性为修正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可谓是一个变换激荡的世纪。
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世界处于反人道主义的笼罩之下,使人类安全和尊严遭到了无情的践踏;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贪图物欲享受、依赖机器,造成了人的异化以及自身的革命性、主体性极大地丧失;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随着欧洲国家爆发的工人运动的相继失败,使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
他们认为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忽视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首创精神。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1.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似乎趋向于一种标准化、商业化、批量化的模式,人们在物欲极度膨胀的世界里丧失了自我,人反而被自己制造出来的商品所控制,使人的主体性发生错位。
马尔库塞指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全面异化的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在这样一个现代工业社会中生活的人被“虚假的需要”所蒙蔽,人们在舒适的惬意中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和需要,也丧失了创造和超越意识。
2.追问人的本质与存在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主张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造成的异化基础上,从人的思想领域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提倡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他们主张人的存在与本质就应该是充分否定和批判异化或者物化,人在满足生理和物欲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追求人的精神需要,使人得到健全,这种精神需要的追求也必须是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能强加给个人。
卢卡奇就认为,人的自觉意识才是反映人真实存在的载体,而在人被物化了意识的基础上是根本无法体现人的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能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历史的条件下决定了其对改变社会现实状况的客观优势,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就是要使人成为解放的人,从根本上改变人被异化的现实状况。
3.探索人的解放途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当今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以及人被异化等问题为研究的中心,针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人应该得到真正的解放,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提出,人应该如何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对此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
例如,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他指出当务之急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行夺取意识领导权的革命,以求对人的心理架构进行纠正,而对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充分打破那些禁锢思想和人本能的牢笼,才能彻底瓦解资本主义制度,人才会被真正地解放。
再如,卢卡奇曾指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物化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使人失去了具体的、内在的总体性,被物化的人变成了原子化、数字化甚至是机械化的存在物。
因此,要想摆脱这种物化,首先要使人成为总体的人。
因此,在他看来,对于物化意识的克服和排斥是使人成为总体的人的主要手段,克服物化意识能够帮助人重塑主体性,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评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们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的人性和人道主义,而是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全面异化的事实,主张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注重人的现实精神,把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扩大到除经济和政治之外的文化领域,从文化领域对人被异化的现实进行批判,不断地寻求人的解放和人真正的自由,主张社会发展、变革应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的主体性意识,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一切。
这一切无疑对我们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人被异化的现象进行批判,但是他却没有指向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只看到了人被科技所异化的消极层面,却没有对科技带来的积极的意义展开阐述。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指出实现人的解放的正确途径,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总体来看,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很多流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理论失误,但必须承认,相对于其所取得的成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是瑕不掩瑜的。
我们必须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养分,这是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这一伟大目标的应有之义。
四、总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针对发达工业社会下对人被异化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痛斥和批判,他们否定异化,肯定人的本真存在,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崇尚尊严,追求自由,实现自我本真的存在,实现人的最终解放的理想社会。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不乏一些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丧失精神家园的人,由此而失去自我。
因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我们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积极方面,用以指导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践行“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才能得以实现。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些有益成果,加快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美丽中国的梦想能够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梁海礁:《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探究》,硕士毕业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胡凡淞:《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浅析》,硕士毕业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3]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