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它的名字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倾听着的教育》,我正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去倾听心灵的声音。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李政涛老师很了不起,他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教育的心得体会,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最欣赏的是,他能把复杂的教育问题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之后再结合故事进行简单而有针对性的总结,让道理变得生动鲜活,使人既读得有趣味,又对道理能深刻领会。
教师是否有倾听的敏感、意识,具有什么样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教授从倾听的教育意蕴、名师的倾听之道、教师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大时代的倾听之难等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倾听的教育价值,揭示了教师提升倾听能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能或难以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失聪现象,它的表现及其根源多种多样。
倾听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本体论、道德、交往和疗治等方面。
为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倾听的价值,教师应懂得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
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从倾听开始!在名师的倾听之道这一辑中,第一章就是跟着孔子学倾听,孔子的“教育力”之所以世代传诵,与他的倾听和回应能力有关。
孔子没有多少关于倾听的直接论述,只是在《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孔子在批评宰我时说道:“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然而,孔子的倾听能力有目共睹。
与苏格拉底类似,孔子的教育活动大都是在与学生的交谈和对话中进行的,所以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言行,从而在针对性地回应中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启发。
教师常常带着“前见”或“先见”去看待和倾听学生的言行,并因此常常缺乏耐心和从容,总是急匆或急吼吼地加以评断,孔子也不可避免染上了这一由人性弱点而来的特性,但他与常人的不同在于,有清醒的自省意识,因而能够觉察和自知,进而在感情中有所调整,更能将这一感悟与学生分享,形成了“学生言说一教师倾听一感悟回应一学生倾听感悟-回应”的教育循环,并因此诠释了“倾听是最好的沟通”的教育之道。
《倾听着的教育》感悟心得

《倾听着的教育》感悟心得《倾听着的教育》是我非常崇拜的李政涛教授的大作,李教授从倾听的教育意蕴、名师的倾听之道、教师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大时代的倾听之难等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倾听的教育价值,揭示了教师提升倾听能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倾听着的教育》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写作本书的宗旨,那就是:以教育的方式,思考、言说与实践“倾听”。
倾听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必定是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柔软的爱心,张开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倾听来自孩子的声音。
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思想的原点。
教师是否有倾听的敏感、意识,有什么样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能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失聪现象。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发生的上海17岁男生跳桥事件。
据说原因是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母亲批评了儿子。
虽不能知道争吵的内容,可以猜到儿子在诉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情绪是比较激动的,如果母亲能倾听到孩子言语背后的情绪,加以疏导,或许就不会有悲剧的安生。
学会倾听,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具备着完善的倾听和回应的能力,有一次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
”子路不以为然,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禀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我感谢接受了您的教导。
”孔子擅长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言行,在有针对性的回应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成就了孔子的教育之道。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强调平等、尊重、移情。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倾听着的教育》这本书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认知。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分享着关于教育的真谛。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倾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以往,我们总是更注重说和教,却常常忽略了倾听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巨大力量的行为。
倾听,并非只是被动地接收声音,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回应。
它是一种尊重,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尊重。
当我们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时,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困惑和需求。
书中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教育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倾听所带来的改变。
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位老师总是抱怨某个学生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
然而,当这位老师尝试静下心来倾听这个学生的想法时,才发现他的行为背后是因为在家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关爱,所以在学校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予了他更多的关心和引导,这个学生的行为逐渐发生了转变。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并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忙碌或者急于给出答案,而没有真正倾听他们的完整表述。
这不仅可能导致我们误解学生的意思,还可能让学生感到自己不被重视。
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
即使他们的观点可能不成熟或者不正确,我们也要先倾听,然后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同时,倾听也不仅仅是在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
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能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此外,倾听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时,他们会更愿意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1000字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1000字编者按:《倾听着的教育》是李政涛老师的书,讲倾听对老师、对学生的重要性。
他自己说,这本书的宗旨是:以教育的方式,思考、言说与实践“倾听”。
我倒不是要推荐这本书(当然这本书实在好看),我是要借这本书说说为什么李老师这么会写文章,写出的文章这么好看(之前读了《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一、他深受哲学家的影响这教育类的书籍中,我们常常能发现哲学家的名字,可是要在一本书中发现这么多哲学家的名字,还是不太容易的:海德格尔、柏林、德里达、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色诺芬尼、马丁·布伯、列文、张岱年……提到张岱年的时候,李老师是这样写的:不止一个哲学家有张岱年先生的习惯,每日傍晚,日落黄昏之际,端坐在书房里,静默中反观自身,倾听自我生命中最真实、最细微的脉动。
重点在前面,“不止一个哲学家有张岱年先生的习惯”。
给李老师影响的哲学家有很多个,我猜海德格尔给他的影响应该算是很大的。
他在《技术时代的倾听之路》中说:“或许是受到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我过去一直怀有对‘技术’的嘲弄、批评甚至恐惧。
海德格尔有关技术时代、图像时代之于人性戕害的警语已经沉淀于我的内心深处。
”以至于他很长时间都断然拒绝新技术。
当然,他受哲学家的影响肯定不止于此。
从概念、到警句、到故事,哲学家充溢了整本书。
二、他深谙大教育家之道在这本书中李老师用专章讲述了“名师的倾听之道”,分别是: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
从人物的选择上看,涉及到古今中外。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他最喜欢苏霍姆林斯基。
写了三篇文章《苏霍姆林斯基的眼神》《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音乐与倾听》。
这三篇文章分别讲述了:苏霍姆林斯基向所有老师提出的建议,要做一个善听者,培养用心灵倾听和感觉学生的能力;倾听与观察是相联系的,要通过训练来提升孩子的倾听能力;重视对大自然的音乐、旋律和乐音之美的倾听还能培养人的德育和智育。
倾听着的教育

倾听着的教育第一篇:倾听着的教育倾听着的教育有一位教师说:“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
”相反,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那么学生就逐渐不会听到自己思考的声音,变成没有自己观念的人。
是啊,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说去做,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鼓励其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说“我发现——”,从孩子的话语中分析其情感与思维的核心,发现其学习的障碍,帮助其找到方法,使其享受智慧的乐趣。
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在学生的话说到一半时打断他,在学生仍然高举小手时看看表,而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不厌其烦的追问下否定其提问的价值。
我在倾听吗?我在教学吗?我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吗?不,我没有。
目前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不难看出李先生的思想深刻而感人,他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叙述提高到了道德的范畴。
在大谈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今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的的确确应该反思一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是不是真正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人?能不能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不在乎他们的感受?有没有把眼光落在学生的未来?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钟如何练习,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
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
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后感

倾听让我更懂爱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无法言语的我们只有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婴孩时期是学习的最好时期,去看身边的一切,去听这个世界的声音,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说话和交流,长大后的我们却忽略了最初的真实,一切都是从倾听开始,教育亦如是。
作为一名小学的老师,经历了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过程,我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的孩子对于自己情绪的表达都会有不同的进化,但根本的本质的表达却没有改变,比如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他是敏感的,六七岁的孩子会更多的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12岁左右的孩子哭泣却是隐忍的,而我们面对这样的时刻,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问,最合适的方式是给予信任和温柔的等待,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打开自己,更好的宣泄心中真实的想法。
这里就体现了倾听的重要性,倾听孩子的欲望和需求,作为老师,对孩子的需求以及声音表达出来的一切形式先倾听、再理解、最后给予学生合理的应答,孩子就会和老师建立相互的认同感,从而思想上才可以更进一步的交往。
细细品读这本《倾听着的教育》,这是一个逻辑思维力非常饱满的学者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五个篇章层层递进,从倾听的教育意蕴让我们去体会什么是认真倾听,到向名师大家学习倾听之道,然后阐释了作为教师如何去实际的做,再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最后融入社会的大背景。
作为一名老师,我曾站在迷茫的路口,不知前路应该去往哪个方向。
随着教学经历的丰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觉得缺点什么,近期看的这几本书帮我指明了方向,而这本书也让我的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回想教育中的每个细节,有些时候我们会常常忽略平心静气,让自己静下来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担忧与爱,也是书中提到的教师倾听中的爱与怕。
当我最初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去进入这个教育的世界,那时的我是真心的去爱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发生,我情感的天平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有选择的爱孩子,以自己的喜好去判断孩子的好与不好,那个时期的我说的多,听的少,直到我上一届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后感这本书是我最近闲暇时阅读的一本教育类图书,它的名字叫做《倾听着的教育》。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莲枝,他曾经是一位民办幼儿园的园长,也是一位教育专家。
在这本书中,他的观点很鲜明,并且比较有启发性。
一、倾听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倾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试图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问题和需求,要做到这样就需要通过倾听来了解自己的学生。
而在现今社会中,多数人对于倾听不够重视,也不太会去做。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验去理解别人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经常会让我们忽略别人的真实需求,从而没能够帮助别人。
因此,在我的理解看来,倾听应该是一个好老师必备的能力,也是一个学生在成长中的一种必备技能。
学生需要倾听老师的教导,去了解知识,同时老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疑惑,以此来帮助和指导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对方的需求。
二、关注教育本质在作者看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塑造和提升一个人的成长。
而现今的教育制度却往往会让这种本质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关注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仅仅把焦点放在教育的表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学校中虽然学了很多知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因此,在我的理解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将教育视为一种工作,而是应该视为一种热情和责任。
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时,我们应该时刻记得教育的本质,努力去培养学生内在的、有价值的东西,而非暂时有用的东西。
三、教育沟通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沟通能力的好坏不但可以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很多的沟通技巧。
例如,老师应该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和学生沟通;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贬低学生的经验;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关怀和体贴。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倾听什么?应该如何倾听?应该怎样让学生倾听?这都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而读完这本书后,我得到了一些启示与灵感。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倾听什么呢?在这本书的开头有一句话“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毋庸置疑,在教育中需要倾听,这里的倾听不单单只是在课堂上倾听你的学生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的关系,这里可以概括为倾听学生的方方面面。
好的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倾听的价值。
那我们应该如何倾听呢?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我们首先应有正确的倾听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接纳和平等的基础上倾听,因为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应该在专注和警觉的基础上倾听,因为这样才能抓住倾听过程中的重要瞬间,我们应该鉴赏和学习的基础上倾听,抱着向学生学习的态度进行倾听,必定也会充实我们自身。
我们应该在执着和冷静的基础上进行倾听,在执着和冷静中获得有意义和有收获的倾听。
我们应该在参与和体验中倾听,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学生诉说的内容,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
最后读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明白了应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这一重要问题。
让学生学会倾听的一个必要前提是不要干扰学生的倾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如:提出问题、结合肢体动作、讲述故事、建立评价机制、榜样示范和方法指导。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倾听都可能成为一次有效的指导,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通过明确倾听任务—细化倾听要求—开展倾听讨论这三个步骤让学生学会倾听,让倾听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让我更懂爱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无法言语的我们只有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婴孩时期是学习的最好时期,去看身边的一切,去听这个世界的声音,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说话和交流,长大后的我们却忽略了最初的真实,一切都是从倾听开始,教育亦如是。
作为一名小学的老师,经历了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过程,我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的孩子对于自己情绪的表达都会有不同的进化,但根本的本质的表达却没有改变,比如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他是敏感的,六七岁的孩子会更多的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12岁左右的孩子哭泣却是隐忍的,而我们面对这样的时刻,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问,最合适的方式是给予信任和温柔的等待,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打开自己,更好的宣泄心中真实的想法。
这里就体现了倾听的重要性,倾听孩子的欲望和需求,作为老师,对孩子的需求以及声音表达出来的一切形式先倾听、再理解、最后给予学生合理的应答,孩子就会和老师建立相互的认同感,从而思想上才可以更进一步的交往。
细细品读这本《倾听着的教育》,这是一个逻辑思维力非常饱满的学者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五个篇章层层递进,从倾听的教育意蕴让我们去体会什么是认真倾听,到向名师大家学习倾听之道,然后阐释了作为教师如何去实际的做,再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最后融入社会的大背景。
作为一名老师,我曾站在迷茫的路口,不知前路应该去往哪个方向。
随着教学经历的丰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觉得缺点什么,近期看的这几本书帮我指明了方向,而这本书也让我的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回想教育中的每个细节,有些时候我们会常常忽略平心静气,让自己静下来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担忧与爱,也是书中提到的教师倾听中的爱与怕。
当我最初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去进入这个教育的世界,那时的我是真心的去爱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发生,我情感的天平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有选择的爱孩子,以自己的喜好去判断孩子的好与不好,那个时期的我说的多,听的少,直到我上一届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
那个时候班里有几个孩子来自离异家庭,一个孩子,我称他为小马吧,他的性格在当时的我看来非常古怪,可以说还有点儿暴力倾向,他不愿与人真挚的交往,稍微一点儿小事都会让他爆发,那次我忍无可忍,冲着他吼着、喊着、吵着,这个孩子当时说了一句话:总是你们在说,我都按照你们说的做,你们什么时候能听我说。
当时的我立马惊呆了,原来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孩子的想法,我平静下来,让他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深呼吸后说,你说吧,我听着,也许是我们当时的场很适合交流,这个孩子放下了戒心,和我说了很多,中间我忍着没有打断他,当我听完之后,顿时觉得自己是个多么不合格的老师啊,我竟然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个孩子为何会呈现这样的性格,我忽略了孩子的成长环境。
虽然后来这个孩子并没有说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但是在我和他彼此了解后,我向他真诚的道歉后,这个倔强的男孩背过了脸,我看到了他红红的眼睛。
正是这次对话,我感受到了他的感受,也让我意识到作为老师当面对学生的复杂情况时应该静下来,先去倾听他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对方的心里,放下戒备之心的彼此才能建立信任。
如何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呢?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为何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孔子具备着完善的倾听能力和回应能力,他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和学生的交
谈和对话中进行,他很擅长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言行,并且在针对性地回应中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启发。
孔子具备的倾听和回应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需要在耐心从容中不断构建的,教师常常以“前见”去看待学生的言行,缺乏耐心和从容,孔子也会有,但他有着清醒的自省意识,当觉察和自知到后,会在感悟中去调整自己,并且把自己的感悟过程和学生分享。
古今中外的倾听大师都向我们表达了倾听的重要性,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或者苏霍姆林斯基还有陶行知,他们都有着十足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语言,而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时刻,慢慢的静下来,以一颗包容和接纳之心去倾听他人的内心。
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教会了我们培养倾听能力的方法和方式,思维的清晰和表达的严谨也是倾听力培养的必备要素,通过对不同的倾听力进行分类,我发现很多时候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更好的引导我们去豁达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声音,因此,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也是培养能力的同时,在各种声音中找到适当的方法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不仅仅需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义不容辞,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并且做一些训练,但最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
比如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会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听课,除了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容易涣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堂设置是否成功的吸引和激发了学生的倾听兴趣,此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六大法宝来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学着去使用合理的方法,从而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做好自己的角色。
弯下腰和学生站在一起,点点头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静下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当我们慢慢的学会并做到了以后,会发现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好,爱充盈在师生之间,我们与孩子的心就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