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合集下载

吾心自有光明月——漫说中外诗歌中的月亮

吾心自有光明月——漫说中外诗歌中的月亮

海子在《亚洲铜》中写道:“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作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在另一首诗《哑脊岭》中,他又写道:“月亮也是古诗中,一座旧矿山。

”月亮是诗歌跳舞的心脏,古往今来不知触发了多少诗人的感兴,甚至不限于“亚洲铜”所象征的华夏文化,或许是写它的诗太多了,也不免形成了一定的俗套。

然而,如海德格尔《偶然》一诗所言:“从无新者,恒旧者新。

”如何在庸常的生活中开掘出新的意义,应该是每一个诗人的所思所想。

一 诗中的月亮都是自相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写出了月亮的皎洁清澈,也显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钩谐勾,如钩的残月,勾起了词人吾心自有光明月——漫说中外诗歌中的月亮陈 勇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

曾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中国文哲研究集刊》《鹅湖月刊》《国学研究》《中国诗学》《船山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

的离愁别恨,道尽了诗人不可言喻的哀楚凄凉;另外,纳兰容若的“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把圆月比作环,把缺月比作玦,指喻他与妻子卢氏聚少离多的生活,抒发了凄美而缠绵的悼亡之情。

古往今来的读者,可能都会被上述古诗的艺术魅力打动,但如果在诗歌创作中,以自己陌生的物事来表达,必然有生涩隔阂之感,而且很难与自己的心境相应。

根据有限的创作经验和理论学习,笔者认为创作不可能脱离个人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既包括生活体验,也包括阅读经验。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想法忽视了想象力的作用,但想象在创作中所起的作用无非是变形、转换或重组,其素材无不来自个人经验。

简·赫斯菲尔德在《诗歌、变形与泪柱》一文中认为:“想象力既充分存在,又深刻地忠于现实。

”我所理解的“现实”,存在于个人特殊的因缘际会中,其具体的真实性是他人不可能复制的。

佛学常用月亮来阐释义理,诗歌创作的情况亦可用其观念相佐证。

如唐代华严宗澄观法师《大华严经略策》云:“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行,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

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

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

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摘要] 在“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月亮”英译的意蕴分析,得出许渊冲对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能够最自然最贴切地译出原诗“月亮”的意蕴,译出了“月亮”所含有的“思乡”、“友情”、“爱情”、“忧愁”和“纯洁”等意蕴,做到了“动态对等”。

[关键词] “动态对等”理论李白诗歌“月亮” 意象意蕴[Abstrac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he conclusion that Xu Yuan-chong can sufficiently represent homesickness, friendship, love, sadness and purity of moon’s mental image by translating the moon’s mental image into English can be drawn by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moon’s mental image in Li Bai’s poetry.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can accord with 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Key words]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Li Bai’s poetry Moon Mental Image Deep Meaning一、前言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雄奇豪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多种艺术手法并用,浪漫主义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魅力,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

浅析中外诗歌中月意象的同异性

浅析中外诗歌中月意象的同异性

浅析中外诗歌中月意象的同异性作者:伍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摘 ;要:唐代诗人严维的《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与德国著名女诗人许尔斯霍夫《月出》两首诗中,分别描写了月亮这一意象,其象征的涵义也是同中有异。

本文试图以这两首诗为研究中心,并深入探讨月意象在中外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同异性,并从自然环境、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三个方面阐述其产生这种同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严维;许尔斯霍夫;月意象;自然环境;价值取向;审美心理作者简介:伍令(1989-),女,湖南益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方向。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2月亮是中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形象,以月亮为意象创作的诗歌也是比比皆是。

翻开《唐诗宋词鉴赏词典》我们会发现,在本书后面附录的名句索引中共收录名句1921句,其中与月亮有关的就有183句。

像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千百年来传颂的佳句。

另外还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也是信手拈来。

而西方诗歌中,月亮也是常常颂咏的对象,如法国诗人魏尔伦歌颂月光“月光啊,忧伤、美丽、静寂,照的小鸟在树丛中沉沉如梦,照的那纤瘦的喷泉狂喜悲泣,在大理石雕像之间腾向半空。

”德国诗人布伦塔诺《纺纱女的夜歌》“月光照耀,纯洁,明净。

我唱着歌,悲泣难抑。

”在遥远的地方,歌颂着,和我们所同有的明月。

由此,月意象成为了中外诗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方面,在各个不同的意象组合中,它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风韵,表达不同的情意。

并在长期反复的使用中,有了约定俗成的涵义。

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些约定俗成的涵义,被后世一代代的沿用,而有了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一诗,是唐代诗人严维的作品。

中英诗歌意象对比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中英诗歌意象对比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中英诗歌意象对比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诗歌中意象的内涵以及存在的差异,寻找意象产生差异的原因,了解中英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点,对汉语课堂中的诗歌教学提供启示,旨在帮助汉语学习者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

关键词:诗歌意象;汉语教学近些年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文化教学也受到了极大的追捧,而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自然也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

诗歌语言凝练隽永,传达的意义却极其丰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歌意象凝结了许多内涵。

意象凝聚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情感因素,诗人运用语言和意象投射情感以引起读者共鸣。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难以理解中文诗歌意象内涵,在根本上阻碍学生理解诗歌含义。

学习古典诗歌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难点。

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学习形成阻碍。

一、中英诗歌意象内涵差异1.文化传统受到不同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意象,或相同意象表达的感情不同。

中国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人们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古代许多事物名称与农业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山、河、湖泊众多,因而中国诗人常选择这类自然景观和事物去传达意象和抒发情感;英国地形较为平坦,四面环海,航海事业发达,因而诗人选择意象时更常用与海有关的意象而不是山、河一类的自然景物。

2.思维方式一个文化体系所包含的思维方式是该文化体系中最显著的标志,思维方式是一个文化体系的缩影。

例如中国人是曲线思维,喜欢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思维方式在古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反,西方人是直线思维,更直接地表达思想。

例如《西风颂》中有许多部分作者直接抒发内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革命的信心。

诗中各章节均以感叹句结尾,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3.民族文化心理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因此民族文化心理有很大差异。

英吉利民族注重个体本位,强调个性发展。

英吉利民族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李丽;薛虎【期刊名称】《陕西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The features of poetry is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emotion and image . Therefore ,the im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poetry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moon"can show the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connotationand colorful image form .This paper will prase the "moon"image under the contex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explore the "moon"the different images withthe aid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mparisonmethod .Meanwhile ,it also can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月亮”这一文学意象展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象内涵和多姿的意象形态。

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借助“异同比较法”来重新解析“月亮”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文化语境的差异,意在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作者:乔锐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8期摘要: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体现。

而意象则被誉为诗歌的灵魂,无论是诗歌的鉴赏还是其创作中足以鉴其重要性。

诗人借用具体事物来表达较抽象的内涵,从而抒发自己的志向、情感等。

在中英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运用有着其独特的意义。

本文拟从日月这两种自然意象在中英诗歌中的运用进行比较,旨在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更深层次地探究中英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歌;自然意象;共性;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064-03诗,最具文学特质亦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不但浓缩并沉淀了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精髓,从而体现出其语言精粹,故诗绽放着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意象曾被称为一首诗的灵魂。

意象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哲学范畴。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曾说过:“一个诗人一生成功描写一个意象胜过创作诗书万卷。

”[1]我们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亦是诗歌永恒主题之一,其中最为耀眼的独属自然意象。

几千年文化精髓积淀,展现出独具风格的意象,并形成了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理论,而这些意象理论相较于西方而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并相互渗透。

一、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体现的文化共性内涵从古至今,大自然都是诗人们争相讴歌并赞美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他们愿意为之饱蘸笔墨的焦点,这一共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诗歌中都别有一番异曲同工之妙。

歌颂大自然的美轮美奂,赞美大自然的沧桑变化,通过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来抒发传递自己的内心情感。

纵观古今,诗人对孕育万物的太阳无不具有特殊的情感。

当然还有皓月的崇拜意识。

其中夕阳这一自然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尤为颇多,以此来寄托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及较为深层次的精神领域。

由于文化地域的不同,这种夕阳情结,日暮黄昏的感觉也就传递出许许多多种不同的意蕴[2]。

月亮和诗歌(中英文翻译)

月亮和诗歌(中英文翻译)

月亮和诗歌(中英文翻译)Moon and Poetry月亮和诗歌Introduction引言The moon has held a special place in hum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for centuries. Its radiant beauty and mysterious allure have inspired countless poets to pour their emotions onto paper.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oon and poetry, focusing on its symbolic significance and the various ways poets have depicted it through the ages.几个世纪以来,月亮一直在人类文化和文学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辉煌的美丽和神秘的魅力激发了无数诗人将他们的情感倾注在纸上。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月亮和诗歌之间深刻的联系,着重探讨它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们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描绘它。

Moon as a Symbol月亮作为象征The moon has long been a symbol of many things: beauty, femininity, roma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poetry, it often represents emotions, dreams,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Its ever-changing phases mirror the ups and downsof human life, making it a powerful metaphor for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experience.月亮长久以来一直是许多事物的象征:美丽、女性、浪漫和启迪。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孙冰;林靖雯;郑素华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16
【摘要】“月亮”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之一,因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有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相同及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从当代的角度挖掘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总页数】2页(P201-202)
【作者】孙冰;林靖雯;郑素华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2.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类似性
3.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4.“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5.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诗情的心,可谓三千宠爱于一身,意蕴十分丰富。它常常作为永恒、孤独、离别和思念的化身,充满高洁、清怨、空灵之美。然而,同是一轮明月照古今,月亮在西方文化中却备受冷落。英语诗歌中咏月的篇章相对要少得多,而月的意象和意境也与中国诗歌相去甚远。相对于中国人望月抒怀,以月寄情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将月亮看作独立行动的个体----亲密无间的伙伴、情人知己的化身,抑或令人癫狂的魔幻力量。这种种意象主要是受西方神话传说的影响。在西方神话中,月亮女神----狄阿娜常常作为“爱人、情人和知己”的象征;在西方传说中,狼人、巫婆在月圆之夜活动频繁;而在《圣经》的记载中,月亮更是耶稣受难的见证,所有这一切神话传说都给月亮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本文通过分析月亮在英语诗歌中的意象和成因,旨在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大相径庭的形象,并在追根溯源和相互对比中折射出中西方民族神话传说、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

1.月亮——亲密无间的伙伴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 My Friend, The Moon Bob Tucker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2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这种拟人化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接下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祥和的月夜——月光照亮了微风, 月色随风翩翩起舞, 月亮的清辉洒满大地。整首诗基调欢快,节奏明朗,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诗,《孩子的月亮》—— Child Moon Carl Sandberg The child's wonder, At the old moon, Comes back nightly. She points her finger, To the far silent yellow thing. Shining through the branches, Filtering on the leaves a golden sand, Crying with her little tongue, "See the moon!" And in her bed fading to sleep, With babblings of the moon on her little mouth. 一轮明月高悬遥远的天际,清辉透过树枝洒满树叶,如同过滤过的金色沙子。这一切都让孩子感到万分惊奇,让他不禁大叫道,“快看月亮啊”,甚至当他睡着时,也在梦中喃喃自语, 3

可见月亮对孩子的吸引力。这令人联想起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两诗皆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描写月亮,充满童真童趣。 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致月亮》却没有这两首诗轻松欢快—— To the Moon Percy Shelley Art thou pale for weariness, Of climbing heaven and gazing on the earth, Wandering companionless, Among the stars that have a different birth, And ever changing, like a joyless eye, That finds no object worth its constancy? AND, like a dying lady lean and pale, Who totters forth, wrapp'd in a gauzy veil, Out of her chamber, led by the insane, And feeble wanderings of her fading brain, The moon arose up in the murky east, A white and shapeless mass. 月亮在诗中是漂泊女神的化身,因为不停地爬上天空凝视大地而累得苍白无力,尽管在不同的星宿中漫游,可身边没有一个朋友。月盈月亏,不断变幻,不变的是永恒的忧伤。诗人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对她永恒的孤独和忧伤寄予无限的关切和同情。 2.月亮——奇思妙想的源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也常常是世事变迁的见证,表达“永恒”这一抽象的概念。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曾经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相比之下,人生如此短暂;张若虚在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中,也发出相同的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

江月年年如此,穿古越今,阅尽人世枯荣。然而在英语诗歌中,月亮常常被具化成人们所熟知的事物,平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息。这一点在诗人卡尔·桑德堡(Carl Sandberg)的诗集《天空》(Sky Poetry)中得以很好的诠释。桑德堡在这个诗集中写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月的形象. 比如在Baby Face这首诗中,诗人写道, White Moon comes in on a baby face, The shafts across her bed are glimmering. Out on the land White Moon shines, Shines and glimmers against gnarled shadows. 诗人将月亮描绘成婴儿床边温柔的母亲,用柔和的光芒亲吻熟睡的宝贝,用明亮的清辉驱散黑暗和阴影。 在Two Moon Fantasies这首诗中,诗人写道, The moon is a bucket of suds, Yellow and smooth suds. The horses of the moon dip their heads, Into this bucket and drink. The moon is a disc of hidden books, Reach an arm into it. And feel around with your hands, And you bring out books already written, And many books yet to be written, For the moon holds past, present, future, Thus an apparition related the matter, To him the disc meant print and printers. 诗人将月亮想象成盛满啤酒的水桶,黄灿灿,滑溜溜,月神的战马就在这个水桶中惬意的饮水。 5

这一比喻十分新颖独特。诗人还将月亮想象成一盘看不见的书,书可以记载过去和现在,也将会记录将来,一如月亮,见证世事变迁,人世兴替。 在River Moons这首诗中,诗人写道, The double moon, One on the high backdrop of the West, One on the curve of the river face. The sky moon of fire and the river moon of water, I am taking these home in a basket. Hung on an elbow, Such a teeny weeny elbow, In my head.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的月夜——一轮明月高悬于西天的夜幕, 明月的倒影在河水中泛着粼粼的微波。月亮如此美好,以至于诗人忍不住要把它装入篮里,带回家中。 在Milk-White Moon, Put The Cows To Sleep这首诗中,诗人写道, Milk-white moon, put the cows to sleep Since five o'clock in the morning, Since they stood up out of the grass, Where they have slept on their knees and hocks, They have eaten grass and given their milk, … If the moon is the skim face top of a pail of milk Wondering not at all, carelessly looking. Put the cows to sleep, milk-white moon, Put the cows to sleep. 在挤奶工的眼里,月亮是乳白色的,就像是牛奶表面的奶皮,具有催眠的力量,让奶牛快快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