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三个译本“意美”对比分析
浅析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春晓》不同译本

式结构。接受美学将文学史界定为作者 、 作品和读 者三个行为者 。期待视野决定着读者对文学作 品
内容 和形式 的取舍 标 准 , 也决 定 了其 阅读 过程 中对
代中期。姚斯在其代表作《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中曾 明确 表 明接受 美 学 “ 不 是美 学 中的美 感 研 究 ,
面的转 换与 传达是 否贴 近原作 , 忽 略 了在 翻译 过程
野。姚斯在其著作《 走 向接受美学》 中曾指 出, 文 学作 品 的阅读行 为是 一种 动态形 成 的过程 , 也是 一 种历史性的阅读过程 , 文本的意义在一代又一代读 者的接受活动链条上逐渐 填充。他形象地指 出 : 部文学作 品, 并不是一个 自身独立 、 向每一个
也不 是文 艺理 论 中的欣 赏和批 评研 究 , 而 是 以现象
重点的选择。拥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译者 , 对于源文 的理解 有很 大差 异 , 因此就会 出现对 同一原 文有 不
同理解 的现 象 。 2 . 召唤 结构
接受美 学 的另 一 个 核 心 概 念 为 “ 召 唤结 构 ” ,
古典 诗词 作 为 中华 五 千 年文 明 中 的文化 瑰 宝 之一 , 深 深吸 引着 国 内外 的众 多文人 雅 客 。迄 今为 止, 不少 学者 都热 衷 于 对 中 国古 典 诗 词 的 翻译 , 然 而 其译 本无论 是在 风格 、 内容 、 形式 , 或 是意境 的传
达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传统的翻译研究将注意力 倾 注 于作者 和文学 文本 之上 , 分析 的是 译本语 言层
V o 1 . 3 3 N o . 1
2 0 1 4 . 2
从翻译美学浅析《春晓》英译

谢谢!
THE SECOND
诗歌翻译美学原理
许钧教授提出,文学翻译有三个层次:基础层次、
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
许渊冲教授总结提出的译诗要做到意美、音美、形 美的“三美论”。他指出,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
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
诗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 情趣。
THE THIRD 译本比较分析
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了原诗的意味和意境,没能展现出原诗
跌宕的层次与复杂的感觉;它只是让读者理解了原诗内容, 却没能让读者欣赏原诗的音美和形美、风格和神韵,得不到 原诗的平衡美感,译诗和原诗的“诗味”大不相同。
5、文体风格
细读翁显良的译文,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 译文内容不切。忽略的部分有:首行五字,除“春”字外,其余意思 均未译出;后两句的动词“闻”、“知”和第三句的“声”也没有译出; 增加的内容如:开篇“Late”一词为原文所无;夜来风雨,何以知天怒而 用“fury”?诗人对花落状态未曾明示,“poor dear”这些限定词又从 何而来?如果将翁的译文做一个回译,“原文”可为: (首先一声叹息)晚了!今日醒来已晚,可惜春光难挽,四周鸟咽空 啼。昨夜风雨无驻,胜似天公已怒。可怜落红无数! 对比之下,此回译与原文不尽相同。 译文形式上更像自由体诗或散文,缺乏格律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 果唐诗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翻译,恐怕会形成误导———外国读者们会以为 这就是享誉世界文学的唐诗的形式。 就其诗的“意似”而言,译者做得深透细致,然而“意美”何如?开 头的那一声叹息太过直白浅露,与原文委婉含蓄的风格不相符合,诗人的 情感一览无遗。自由体诗虽然可以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却无 法表达古典诗词毋容置疑的婉约、含蓄、言有尽而意无境的艺术性。诗本 身是具有朦胧美的,应给读者留以空间,说得太透则如戳破了纸灯笼。诗 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无疑也会限制读者的理解和想象。
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对《春晓》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

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对《春晓》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分
析
饶梅芳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5
【摘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移植、韵律移植和意境移植三个方面出发,比较分析<春晓>三篇英译文本的得与失,以期对诗歌翻译及研究有所启示.
【总页数】4页(P155-158)
【作者】饶梅芳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诗歌翻译中接受美学——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春晓》的英译 [J], 龚琪峰;董良峰
2.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歌“三美”英译的可译性限度——以《春晓》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J], 邓玉华
3.论源语文本张力对古典诗歌英译韵味的检验——兼评《春晓》的英译 [J], 郭飞
4.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以唐诗《春晓》五个英译本为例 [J], 谢世坚;王延芬
5.从《望夫石》《赠汪伦》《春晓》三个英译本及其回译看古诗文翻译 [J], 高汉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春晓》三个英译本中的词汇应用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春晓》三个英译本中的词汇应用作者:赵雪陶嘉玮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10期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文本,不仅可以研究文本的特征,也可以研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译者更贴切的理解文本,更深层次的发觉文本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的手法,主要从词汇方面对孟浩然的《春晓》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得出词汇选取对其翻译效果的重要影响。
文体学翻译对比分析文体学这门学科早在古希腊时期已有发展,到目前为止,将文体学应用于翻译的做法仍相当少见,博厄斯·贝耶尔也指出,一直以来文体学的研究对翻译的影响甚小,翻译研究也鲜有文体学的元素。
所以,本篇论文探讨将文体学应用于翻译分析文本,特别是从文学文体学分析文本翻译中词汇的应用,恰当地选择对应的词汇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体特征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的整体质量,在文体意义和审美价值上对翻译影响深远。
一、文学文体学定义及指导意义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一门新兴学科,一门研究文本的文体风格和语言技巧的综合学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文学文体学是文体学的一个分支,它结合了文学体裁,即包括了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同时也包括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是一门介于文学评论与语言学的跨领域学科。
文体学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文本特征,而且也要了解文本的某些特征在表达作者思想和感染读者方面所起的作用。
申丹指出,文学文体学指以诠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文体学派。
它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桥梁和结点,着重研究作者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
汉语和英语作为不同语系的语种,它们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这使得汉语和英语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
在文体学的研究中,文体的变化在文学作品中是最为突出的,而文体的变化之一体现在词汇的变异。
诗歌《春晓》五个译本之对比赏析

诗歌《春晓》五个译本之对比赏析作者:贾文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摘要:不同的語言环境,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的译者会对同一个译本有着多种翻译版本。
本文选取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诗《春晓》作为研究文本并对其5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中外译者在面对同一文本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而赏析译文之美。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春晓》作者简介:贾文娇(1992-),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其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一、引言《春晓》是我国唐代山水派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仅仅二十字,但诗人以其深厚的语言文字运筹能力写出这篇巧夺天工之佳作,短短四行将人、景、物描写的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惜春、叹春而又哀春的丰富情感。
诗歌语言朴实自然,像高山流水般舒适,反复读之,却别有洞天,思绪良多。
此诗借景抒情,前两句描写实景,给读者展现一副春意盎然的美景,让人憧憬不已;后两句虚写,峰回路转,直抒胸臆,借助悄无声息的风雨声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悲凉之情跃然纸上。
诗歌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感真挚细腻,让人流连忘返,遐想翩翩。
二、《春晓》之五首译作对于翻译诗歌,译者不仅仅需要充分领会文本字面含义,更需要在较高文字驾驭能力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文本之后的深层次的含义,通过文本这座沟通之桥,充分领悟以及揣测者意图表达的个人情感,最大程度的建立译者与作者之间思想上的共鸣,译出既贴切文本又符合作者内心情感的译本。
《春晓》英译文共有 31个,本文选取许渊冲、翁显良、吴均陶、WitterBynner、John Turner五位译者的《春晓》英译版进行对比赏析,通过分析每位译者各自的译本以及对比这五个版本的异同,从而来探讨其中如何展现了不同译文的艺术美。
译文(1)许渊冲译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 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译文(2)翁显良译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译文(3)吴钧陶译 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译文(4)Witter Bynner 译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译文(5)John Turner译Dawn in Spring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Last night a midst the storm– Ah, 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许先生的译文不仅“音美”而且“形美”,该译文字数最少,简单凝练,概括性强,与原文对应,每行长度对等,衔接自然巧妙。
浅析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春晓》不同译本

浅析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春晓》不同译本《春晓》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孟浩然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引起了许多有关翻译的讨论,针对《春晓》的不同翻译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第一部分:《春晓》的历史文化背景《春晓》是孟浩然的一首诗歌,原文如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歌概括了春天的和谐美,它诉说了一个清晨,鸟儿争鸣,人们仍然沉睡,夜晚过后风雨声又带来了凉意,春天即将结束,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写这首诗歌时,社会正处在宋末元初险恶的时候,社会动荡、物质贫乏,人们渴望和谐的社会环境,即这种安宁的景象,因此他熟悉的自然环境成为他的写作素材。
第二部分:美学视野下的《春晓》不同翻译从美学角度来看,《春晓》的翻译有几个方面:语言的流畅性,内容的准确性和诗歌的审美特性。
1、语言的流畅性语言的流畅性是一首诗歌翻译的首要任务,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诗歌的审美效果。
《春晓》中,原文中的节奏有着节奏感和韵律,译者需要尽量保持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使译文也能够流畅。
2、内容的准确性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考虑诗歌的内容,原文中的意思尽可能保持完整。
特别是《春晓》,它描述了一个清晨,尤其是有些词语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含义,译者不宜随意减少或加添,而应当尽量保证原文的意思完整。
3、审美特性诗歌有着一种独特的审美特性,而诗歌翻译也要考虑这一点。
特别是《春晓》,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可能体现出原文的审美特质,使译文也能够赋予原文的审美效果。
第三部分:不同翻译的比较以下是《春晓》的不同翻译:1、张衡的翻译:“春觉早无声,咬觉细啼鸟。
风雨夜来声,花落知何数。
”2、郭沫若的翻译:“不觉春梦里,啼鸟穿空萦。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罗大维的翻译:“春梦未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翻译者对《春晓》进行翻译时都考虑到了诗歌的审美特性,使译文也可以体现出原文的审美效果。
结论从美学角度来看,不同译者对《春晓》的翻译均具有自身审美特质,在尊重原文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格调,不仅让人体会诗歌的意境,也使人感受到原文的美感。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师,成就卓越,著作等身,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文化著作。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一、“三美论”简述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师,成就卓越,著作等身,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文化著作。
更可贵的是,许先生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许老建立了一整套中英互译的理论体系,如“美化之势”、“再创论”等。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提出来的。
其中“意美”是指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
“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
许先生在处理音韵上认为英文没有平仄,可译成轻重音的交替;双声韵是中英文中均有的,可用同样形式互译;而叠音则可以灵活翻译,但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
“形美”包括语言简练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等。
二、译文比较和分析原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许渊冲译文: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约翰·特纳译文: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 — Ah, who can tell,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翁显良译文:Late! 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赏析:1、意美《春晓》这首小诗,整首诗行云流水,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
《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

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一、引言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古诗及其翻译的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语言分析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实用价值。
[2]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脍炙人口,本文拟从韩礼德的语篇纯理功能方面中的概念功能对《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及物性系统的分析,试图分析出各个译文的得失,以期对古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二、理论概述在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
及物性包括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1]三、《春晓》原诗及其译作的及物性分析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下面,我们对这首诗及其五个译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春眠不觉晓徐忠杰译为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 ;许渊冲译为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 'm lying ;吴均陶译为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n peeping ,翁显良译为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第一句诗的翻译的处理,徐将此句译为一个行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睡眠是与我们生理有关的,所以我们不把它归入物质过程,而归入行为过程。
许在这里把第一句理解为一个物质过程,其中动作者是“ I ”,过程是“ amlying in ”,目标是“ bed”,而“ this morn of spring ”是环境成分. 我们从吴的译文发现了既有行为过程,又有心理过程,首先来看行为过程,我们把“slumbering ” 认为是一个行为过程,如上对徐的分析,至于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 I” 为感觉者(sensor ),“know” 代表这是一个表示认知的心理过程,被感知的现象是“the spring dawn ”,而“ in peeping ” 这个介词短语属于环境成分;翁的译文也属于心理过程,分析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 春晓》 ; 三 关理论 ; 意 美
弓 l 言
许渊冲教授提 出的“ 三美” 理论是指音 、 形、 意美。音美最主 要表 现押韵上 ; 形美是指原诗 的结构 如字数 , 对仗 ; 意美至 少包 含 四个 内容 : 忠实地再现原 诗的物境 , 保持 与原诗相 同的情境 , 深刻反映原诗 的意境 , 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 同的象境 ( 顾正 阳2 0 0 6 ) 。 本文试 图应用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对 《 春晓》 的三个译本 的“ 意美 ” 进行对 比分析 . 并探 讨“ 三美 ” 理论对 诗歌翻译 的指导
No t wa k e “p t i U I he a r bi r ds c yi r ng .
和情理 。“ w i n d a n d s h o w e r s ”对应风雨 , 使人顿感 如沐春雨 , 构成 了景 色美 , 心情 美的 和谐 画面 , 比较好 地体现 了原诗 的意 境美 。 第三旬 中的 “ a f l e r ”一词太平 凡 ,诗味不够浓 。第 四句 中“ h o w m a n y a r e t I l e f a l l e n l f o w e s! r ” 只译 出了“ 花落多少” 。 “ 知” 却无从体 现。 读者无 法从 中体会原诗 “ 惜春” 之情 。 翁显 良先生译 文强调传 达原诗 意象 , 他没有逐字逐句 地直译 . 而是极力将原作 的精神传 递给读者。原诗主要体现作者惜春 , 惜 花的情绪 , 翁先 生的整篇 译 文也传 达了这种为花木担心 的惜春惜花之情 .尤其是后 面两 句“ T h e s t o m r l a s t !” , 将原诗作者历经风雨而替花愁的惜春情绪 准确地表达出来 。吴先生 的译文总体上表达也 比较好 。但 对于 “ 花落 ” 用“ T h e p e t a l s a r e n o w o n t h e g r o u n d s l e e p i n g ” 来译 , 不 能 准确 表达原诗 的意境 。 蹄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 在 , 蹄 在这里应 该是悲蹄 , 而不是唱歌也不是欢快地呜 叫。 如果将 “ 蹄” 译成唱 歌, 那 么“ 蹄” 和“ 花落 ” 就似乎没有什么美 了, 似 乎鸟儿和风雨 样无情 , 让人 读起 来感 觉到诗的前两句的风格 , 意境和后两句 就谐 调了 , 而译诗倡导的是诗 的风格保持前后一致 。 孟浩然虽然 写的是一 日之晨 , 却已到三春之暮 。“ 蹄 鸟” 不是在唱歌 , 而是 在悲鸣或诗人听起来是在悲 鸣。“ 蹄” 说 明“ 高卧松云 的孟夫 子 , 朝梦觉 , 深感 岁月蹉跎 , 功名未立 , 难免有迟暮之叹 ” 。春天盛 开的花朵应该正处于最美丽 的时候 ,但夜 晚的一 场风雨却 无情 地 将 花 儿 摧 残 , 无 数 飘 零 的花 瓣 让 作 者 想 到 了 自 己的 遭 遇— —“ 年 四十 。 应进 士不第 ” . 于是 有 了同病 相连 的感觉 , 而诗 的整个意境应该是苦 涩悲凉 的。翁译 和许译用一个 c yi r n g深刻 地表现了原诗的深 层含 义 , 使读者能够 吟诗体意 。 相 比之下吴译 s i n g i n g 就显得浅 薄了。任何一个对 于原作作品不 了解 的人读过 之后 。 s i n g i n g让他们体会到更多 的是春光 明媚 , 鸟语花香 的快乐 景色 . 春天本来就给人 以希望 , 带来欣欣 向荣的感受 。这样 的翻 译就等同于简单的景物描写 , 而无任何意义可 言。
意义 。
《 春晓》 原作及译本 春晓 春眠不觉 晓, 处处 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本诗描写春天早晨 的景色 .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 . 但在静谧 的 春夜 ,沙沙声 响却也让人 想见那如烟似梦般 的凄迷意境和微雨 后 的众卉新姿。许多学者对 其进行过 翻译 , 本文挑选 三个作 为分 析对象( 毛华奋, 2 0 0 7 ) 。 译( 1 )
义 艾 艺不
《 春 晓》 三个译 本“ 意美” 对 比分析
杨 丽 姜
( 江西 工程 学院 外语 外 贸学 院)
摘 要: 兼 顾 音 形 意 是译 诗 的 最 高境 界 , 重“ 形” 轻“ 意” 或得“ 意” 忘“ 形” 都是 失之 偏 颇 的 。 本 文 试 图在 “ 三美” 理论指导 下, 从 意 关 层面对《 春晓》 的三个译本进行对 比, 分析其各个译本意上的得与失 , 并探讨“ 三美” 理论对诗歌 翻译 的指导意 义。
m a n y , 1 w o n d e r , a r e f a l l e n , p o o r d e a r F l o w e r s . ( We n g X i a n l i a n g )
译( 3 )
T h i s mo r n o f s p r i n g i n b e d I ’m l y i n g ,
一
、S l u mb e r in g , I k n o w n o t t h e s p r i n g d a wn i s p e e p i n g ,
But e v e r y whe r e t h e s i ng i n g bi r d s a r e c he e p i ng .
L a s t n i g h t I h e a r d t h e r a i n d r i p p i n g a n d w i n d we e p i n g ,
H o w m a n y p e t a l s a r e n o w o n t h e g r o u n d s l e e p i n g ? ( b y Wu J u n t a o) 译( 2 1
L a t e ! T h i s mo r n i n g a s I a w a k e I k n o w.Al l a r o u n d me t h e b i r d s a r e c r y i n g , c yi r n g . T h e s t o r m l a s t n i g h t . I s e n s e d i t s f u y. r Ho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