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论语》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文学常识。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自豪感与敬畏心。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与《论语》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论语》选段,参考书中“释义”,达到背诵程度。听于丹对《论语》选段的解读,以引起《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思考。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国学”一词,大家听过否?现在在中国出现了国学热,不对,应该说,当下,国学出现了中国热,甚至全球热。那么,什么是国学呢?

二、“国学”了解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三、国学经典研读

(一)了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现在的山东曲阜。

父亲叔梁纥,以武力闻于诸侯。孔子三岁丧父,母亲顔征在,重视孔子的教育。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经博学多才,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并开办私学,收徒授业。

35岁时,孔子提出,“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是个地方官,为政有方,四方皆知。

52岁时,提升为鲁国大司寇,掌管国家礼仪。且讲究文武兼备。他要求“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55岁时,对国君失望,弃官离鲁,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的仁政、礼仪、学说。

67岁时,鲁哀公从卫国迎接孔子回鲁国,孔子被尊为“国老”。

孔子老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弟子3000,贤者72。孔子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孔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身作则,诚实为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

孔子还教导弟子,要一身兼有文韬武略,同时习练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个全才,文质彬彬且威风凛凛。既能够优雅尚礼,又善于驾车射箭。文而不弱,健而谦恭。电影《孔子》,周润发主演,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内外兼修的君子风范,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刚柔相济、身心健康孔子形象。

孔子还全面整理中国古代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

69岁时,孔子独生子孔鲤去世,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

情何以堪。

71岁时,孔子最爱的品学兼优的得意门生颜回病亡。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

72岁时,大弟子仲由就是子路在卫国死于国难,孔子哀痛不已。

73岁时,孔子去世。

孔子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发愤忘食,安贫乐道,与人为善,直道而行。后世对孔子有崇高的赞誉,故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说。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过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书,名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二)学习《论语》

《论语》的“论”,读二声,汇集编纂之意。《论语》是学生回忆老师的言行,追记下来的孔子的语录。《论语》共20篇。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1.政治主张:“仁政”一向是孔子向往的明君政治。这是忠恕之道。不是任意刑杀。是用仁德、王道,教化天下。与“苛政”的苦不堪言、“道路以目”的惊恐大相径庭。

2.伦理思想:对黎民百姓,教化的中心也是“仁”。“仁”最简明的表述就是“爱人”,即是对人尊重和同情。孔子回答子张,什么是“仁”?就是“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谦恭,对别人要宽怀,用人要信任,反应要敏捷,总能对人有恩惠。

3.道德观念:《论语》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仁德礼节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达成很高的道德标准。

4.教育原则:《论语》中的教育观念,价值巨大——

(1)有教无类。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贫民教育之先河。

(2)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个性化教育。重视启发个体心智。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3)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均衡发展。“六艺”即是:礼、乐、射、御、书、数,可谓今天德、智、体、美、劳的综合体现。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论语》列于“四书五经”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全面传达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学习《论语》,使人笃学、慎思、明辨、融会有得。

(三)《论语》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1.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2.《论语》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连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详作“集注”,影响深远,《论语》历史性地提升到“大经”的地位。

3.元明清三代,“四书”完全取代了“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论语》也成了士子必学之书。

4.《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要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是必读书。

5.其实已经默默影响着我们。随着人生经历的不同对此体会不同,是一部可以相伴终身给予人生警示和滋养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