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最新研究进展 成像流式的新发现
外泌体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小型膜囊泡,其直径一般在30 nm至1 μm之间。
外泌体可以由多种细胞类型产生,包括心肌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等。
外泌体中包含了细胞膜上的各种受体、蛋白质、RNA等,能够通过体内液体中的远距传递信息,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外泌体能够在心血管系统中传递信号分子,影响细胞的功能和代谢。
外泌体中的miRNA可以通过与胆固醇转运蛋白APOA1相互作用,调节胆固醇代谢和运输,进而影响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外泌体中的miRNA和蛋白质还可以通过靶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转移,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血栓形成和血管生成。
外泌体可以传递细胞应激状态下的分子信号,参与心血管系统的炎症和纤维化过程。
研究发现心肌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中含有多种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激活心肌纤维母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心肌纤维化。
外泌体还能够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伤害中通过传递组织因子和细胞凋亡信号,参与心肌损伤和修复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外泌体中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调控作用。
ncRNA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
这些ncRNA可以通过外泌体释放进入体液循环,从而影响远处靶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研究发现外泌体中的lncRNA H19可以通过miR-29b-3p靶向调节心血管疾病中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
circRNA也被发现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circRNA-MHRT可作为心肌纤维化的抑制剂。
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研究外泌体及其中所含的信号分子有助于揭示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为新型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外泌体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外泌体起源于内质网,并通过高度规则的通路进行生物合成。
其主要成分包括脂质双层、膜蛋白、核酸(如miRNA、mRNA等)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外泌体能够通过与受体细胞结合或与细胞表面蛋白相互作用,实现信息传递。
外泌体内富含的miRNA具有特异性表达和调控功能,能够通过靶向基因调控、信号转导等方式影响受体细胞的生理过程,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激活。
外泌体参与了血管内皮损伤过程。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异常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
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被大量释放,并携带有大量含有miRNA的囊泡。
这些miRNA能够通过靶向调控基因表达,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血管壁的稳定性,进而促进病理性内皮细胞增生、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壁脆弱性增加。
外泌体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外泌体释放的细胞因子和miRNA能够调节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方向。
某些外泌体中包含了抗炎因子,如MIL-10、TGF-β等,能够通过靶向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缓解心血管疾病病情。
某些外泌体释放的miRNA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如miRNA-146a、miRNA-155等,它们能够通过靶向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强炎症反应的程度,进而导致血管内膜炎、血栓形成、血管壁增厚等病理变化。
外泌体还参与了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过程。
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之一是血管内膜损伤和血小板激活,而外泌体的释放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
外泌体通过携带有活化剂和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P-选择素等,促进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
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患者外泌体内的P-选择素含量明显增加,与患者的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
外泌体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外泌体是细胞外分泌的一种小囊泡结构,直径约为40~100 nm,包裹着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并能够释放到细胞外,对周围细胞产生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功能调节:外泌体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细胞间的信号分子,调节血管功能。
外泌体中的一些蛋白质和miRNA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刺激血管新生和修复。
外泌体中的一些miRNA也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维持血管稳态。
2. 血栓形成:外泌体中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可以促进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
外泌体中的一些miRNA也可以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系统的活性,促进血栓形成。
研究发现,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外泌体中含有更多的促凝因子,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患者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3. 患者血浆中的外泌体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外泌体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获得,因此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外泌体中含有特定的miRNA和蛋白质,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通过检测血浆中的外泌体,可以快速、非侵入性地诊断和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4. 外泌体可能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由于外泌体具有跨细胞传递信号分子的能力,可以在细胞间传递药物和遗传物质。
外泌体被认为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靶点。
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索用外泌体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载体,通过改变外泌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和组成,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从不同角度对外泌体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展开了研究,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答,例如外泌体的释放机制、组成的多样性以及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等。
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研究

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研究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是一种由细胞膜包裹的小囊泡,大小约为30-150纳米。
它们被广泛存在于体液、组织和细胞培养基中,是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环境间重要的信息交流媒介。
近年来,外泌体在多种生理和疾病状态下的分泌和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外泌体的功能1. 传递细胞信息外泌体是细胞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组织发育方面尤为重要。
外泌体能携带多种类型的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这些分子可在外泌体与受体细胞结合后产生作用。
外泌体还能调节受体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从而进一步影响细胞信号网络的调控。
2. 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外泌体还能参与生物体的废弃物清除和细胞内环境的调节。
因为外泌体能提供一种从细胞内到体外的分子承载平台,这有助于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膜蛋白和代谢产物排泄。
此外,外泌体也能调节细胞外环境,如在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可通过传递信号分子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生长。
3. 治疗用途外泌体可以被设计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外泌体可以携带各种类型的药物或基因,以达到通过穿透血脑屏障等传统难以实现的治疗效果。
二、外泌体的应用研究外泌体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诊断、治疗、药物递送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1. 诊断应用外泌体在诊断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肿瘤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和结缔组织疾病诊断中等,因为外泌体能传递疾病标志物、具有代表性的蛋白、核酸等分子,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在体液样本中稳定保存。
通过对外泌体中分子组成和数量的分析,可以有效实现早期诊断和真实分类诊断。
此外,外泌体还可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将药物靶向到病变组织中,优化治疗效果。
2. 治疗应用外泌体作为治疗用途的生物制剂可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疾病中。
例如,外泌体可以将基因和药物靶向输送到病变组织,以达到治疗效果。
经过合理的修饰,外泌体还可以延长血液循环时间、提高细胞摄取率和靶向性,同时保护药物免受降解和组织损伤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外泌体表征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624综述新医学 2023年9月第54卷第9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外泌体表征鉴定中的研究进展龚柯 苏艳琼 陆昆婕 许凤娟 肖威 曹东林【摘要】外泌体是一种脂质双分子层膜性囊泡,广泛分布于外周血、唾液、尿液、腹水等多种液体中。
外泌体中的多种肿瘤相关基因参与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过程,在肿瘤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肿瘤液体活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近年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因其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少、检测时间短及背景干扰小等诸多优点,被认为在外泌体的表征鉴定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该文主要介绍了SPR的基本原理及基于SPR的生物传感平台在外泌体表征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外泌体;外泌体检测方法;表面等离子体共振Research progress in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echnology in exosome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Gong Ke, Su Yanqiong, Lu Kunjie, Xu Fengjuan, Xiao Wei, Cao Donglin.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Guangdong Second Provincial Gene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32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Xiao Wei, E-mail:*******************;CaoDonglin, E-mail:*************【Abstract】Exosomes are lipid bilayer membrane vesicles that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peripheral blood, saliva, urine,ascites and other fluids. A variety of tumor-related genes in exosomes are involved in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cancer cells and normal cells,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development, and are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tumor liquid biopsy. In recent years,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is considered to have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xosomes due to its high sensitivity, small sample size required for testing, short detection time and low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etc. In this articl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PR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SPR-based biosensing platform in exosomes characterization were mainly illustrated.【Key words】Exosome; Exosome detection metho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外泌体是细胞内的多泡小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的膜性小泡,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载体。
外泌体研究

外泌体研究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类常见于多种生物体内的小型胞外小泡,具有细胞外囊泡的形态特征。
外泌体中包含了富含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细胞内物质,可以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
外泌体最早是在1983年被发现的,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泌体对于免疫调节、抗原呈递等方面的功能。
随后的研究发现,外泌体还参与了肿瘤细胞的迁移转移、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外泌体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认为是研究细胞间通讯的重要途径之一。
外泌体的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质膜包围的囊泡组成。
质膜中有丰富的脂质,其中包括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同时还有一些膜蛋白和配体分子。
在外泌体内部,一些细胞内的蛋白质、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残留、核酸(如mRNA、miRNA)等也会被封装进去。
这些组分的组合和含量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状态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外泌体的生成机制还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有内质网分裂和内吞体分泌两种途径。
内质网分裂途径主要指在内质网合成的蛋白和脂类结合后,通过膜蛋白复合物的作用逐渐生成新的囊泡,并在细胞质内迁移并与高尔基体融合,最终释放至胞外。
内吞体分泌途径主要指细胞通过内质网结构、细胞吞噬作用等途径摄入物质,并通过溶酶体分解后产生外泌体。
外泌体的功能种类繁多,包括参与免疫调节、调控细胞周期和增殖、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介导细胞间通讯等。
外泌体可以通过膜蛋白、miRNA、mRNA等分子在细胞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影响目标细胞的功能状态。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可能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肿瘤、心脑血管病、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外泌体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胞间通讯机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外泌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物学特性、功能分析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等方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外泌体研究将有望为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新的发现。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6-17T16:32:21.30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4期作者:孙亮[导读] 近年来,研究发现,来源于MSCs的外泌体(MSCs-Exo)具有与MSCs相似的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功能孙亮天津市康婷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300380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来源于MSCs的外泌体(MSCs-Exo)具有与MSCs相似的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功能。
外泌体(exosome)是多种细胞分泌的膜外小囊泡,直径30~200nm,可以转运核酸、脂质和蛋白质,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与MSCs相比,外泌体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更加稳定,体内同种异体给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可能性较低,并可为各种疾病提供替代疗法。
MSCs-Exo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MSCs-Exo的生物学特性、免疫调节作用和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研究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ADSCs是一种来自脂肪组织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是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后,又一个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中种子细胞的重要来源,具有资源丰富、取材方便、无免疫原性等优点。
ADSCs产生的外泌体(ADSCs-derived exosomes,ADSCs-Exos)广泛参与细胞间通信和细胞信号传输,能够改变多种生物过程,如增殖、迁移和凋亡,并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并且ADSCs-Exos无论是在常氧环境还是低氧环境中,在体外都已被成功分离,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主要综述ADSCs-Exos的分离提取、特征、功能及主要研究进展。
2 外泌体的概念2.1 外泌体的起源、结构外泌体来源于晚期胞内体,是胞外囊泡的一种类型。
作为囊泡运输的载体,外泌体的形成主要经历3个过程:首先形成早期内涵体(early endosome),随后以内生芽的方式形成囊泡小体(multivesicular bodies,MVBs),最后部分MVBs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到胞外,形成大小均一的囊泡,即外泌体。
外泌体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应用与挑战

2019年第54卷第8期生物学通报外泌体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应用与挑战于广鑫曾婉嘉鲁凤民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北京100191)摘要外泌体是晚期内体起源的一种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的封闭囊泡,可以携带和分泌细 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并转运至受体细胞,在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 断深入,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作为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递送载体的潜力逐渐被人们所关 注。
本文综述了外泌体的产生及分泌途径、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外泌体研究领域 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外泌体细胞通讯生物标志物药物递送 中国图书分类号:R 363文献标识码:A1外泌体简介与发现、发展历程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extracelulav vesicle , EV ) 中最小的一种,直径约为30~150nm ,由晚期内 体/多囊泡体(multivesicular body ,MVB )与质膜融 合后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
早在1983年,CliffordHarding [1]和Bin-Tao Pa /j [2]利用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可视化的方法,分别在大鼠和绵羊网织红细 胞中,观察到这种经由多囊泡内体(也称多囊泡体) 与质膜融合而释放的小囊泡,随后Rose M .Johnstone [3]将之称为“外泌体”。
外泌体一开始被认为是细胞排泄细胞碎片和过时废物的一种形胞的免疫过程。
外泌体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在于 发现外泌体可以携带mRNAs 、微小RNA (mircroRNAs , miRNAs )[5]和线粒体 R N A 等核酸 内容物并在细胞间相互传递。
这一发现引发了外 泌体领域的研究热潮。
2013年,美国科学家James E . Rothman 和 Randy W . Schekman ,德国科学家Thomas C . Siidhof 因为发现细胞内部囊泡(包 括外泌体)运输调控机制而荣获诺贝尔奖。
2外泌体的产生及分泌外泌体的产生需要经历以下过程:细胞外物 质被细胞膜包裹并向内凹陷形成早期内体,早期式,直到1996年,Graqa Ra P 〇S 〇[4]发现衍生自人和 鼠B 淋巴细胞的外泌体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M HC n 类限制性T 细胞应答,证实外泌体参与细内体在迁移和成熟过程中,内体膜向内凹陷并将 胞质中的细胞物质包裹,形成携带核酸、蛋白质和 其他代谢物质等内容物的管腔内囊泡(ILV ),进而受体细胞图1 外泌体产生与分泌(参考自文献*基金项目: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计划(2017ZX10202202,2017ZX1020220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82080)生物学通报2019年第54卷第8期转化成内含多囊泡的晚期内体,也称多囊泡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泌体最新研究进展 成像流式的新发现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00nm的纳米级脂质包裹体结构,内部包裹了蛋白、mRNA和microRNA等物质。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都可以产生并释放外泌体。外泌体由细胞分泌释放出来,在血液等体液内传播,最后又可被其他细胞吞噬,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宿主细胞或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通过外泌体进行信息交换,这种通讯方式在调节肿瘤免疫中发挥了双重作用。外泌体既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DCs、NK细胞、CD4+ 和CD8+ T细胞等)引发的抗肿瘤反应,以及诱导免疫抑制或调节细胞群(MDSCs、Tregs和Bregs)的免疫抑制。 外泌体产生过程的示意图:
Ectosomes and exosomes: shedding the confusion betwee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manuele Cocucci and Jacopo Meldolesi, Trends in Cell Biology, June 2015. Vol. 25. No.6
过去研究外泌体的主要工具包括Nanosight、Apogee、confocal和传统流式细胞仪。这几种工具各有优点,也都具有其局限性,如Nanosight、Apogee和传统流式细胞仪只能检测外泌体颗粒,测量外泌体的浓度,对外泌体进行定量。无法研究细胞与外泌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外泌体功能;confocal可以拍摄到细胞分泌和吞噬外泌体,但是因为缺乏合适的量化参数,无法对吞噬过程进行量化分析,也无法定量产生的外泌体。而且confocal的通量太低,结果也可能存在人为偏倚性而不够客观。Amnis量化成像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研究手段存在的问题,是目前为止研究外泌体产生机理及外泌体功能的最佳方法。Amnis能够同时采集12个检测通道中的细胞和颗粒物图像,其中包括明场、暗场,以及10个荧光通道。Amnis每个检测通道都有100余种量化参数,如面积、直径、长度、厚度、细胞短轴与长轴比值、荧光强度等等,这些参数可以提供传统流式和显微成像设备都不具备的量化统计学功能,获得全新的细胞或颗粒物量化统计学数据。Amnis采用最先进的用于航空遥拍的TDI CCD(Time Delay Integrated CCD)收集荧光信号,可以采集到液流中快速移动的细胞和小颗粒物的清晰图像,对数万乃至数以十万的细胞或小颗粒物的荧光信号进行量化分析。Amnis既具有显微成像的功能,可以呈现细胞和小颗粒物的细节,又具有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的统计学功能。因此,Amnis量化成像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可以为外泌体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 定量检测样本中的外泌体 过去十年间,外泌体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人们意识到微小的外泌体在生物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外泌体参与了从凝血到细胞间信息交流等各种生理过程,而且外泌体与动脉硬化、风湿和肿瘤等疾病相关。因此外泌体有望成为疾病风险预估或者临床诊断的工具。由于外泌体的直径只有几十纳米,而且产生外泌体的样本复杂多样,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可以精确定量检测样本中外泌体的技术。量化成像流式细胞技术因其灵敏度高、通量高、检测样本量低,并且适合检测全血、血浆、白细胞上清液等复杂的样本,成为定量检测细胞分泌产生外泌体的最佳研究工具。“Cutting-Edge Analysis of Extracellular Microparticles using ImageStreamX Imaging Flow Cytometry”文章中报道了利用Amnis检测到了直径20nm微珠的荧光信号,并拍摄到了直径为100nm的微珠的图像。这个结果也证明了Amnis的灵敏度和图像分辨率足够检测直径范围在30-100nm的外泌体。
此外,文章中还定量检测了嗜中性粒细胞受到TNF-α刺激后产生的微囊泡,以及随着TNF-α刺激时间延长,微囊泡生成的动力学曲线。这些微囊泡中就包含了外泌体。利用荧光抗体标记母体细胞,可以通过微囊泡携带的荧光标记,定量分析微囊泡的来源。文章中检测了6个健康供体血浆中的微囊泡,并对这些不同来源的微囊泡进行了定量分析。 二, 研究外泌体与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互作 外泌体因其来源不同而功能各异,有些可以刺激免疫反应,有些可以抑制免疫反应,有些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Exosomes Containing Glycoprotein 350 Released by EBV-Transformed B Cells Selectively Target B Cells through CD21 and Block EBV Infection In Vitro”主要研究了来源不同的外泌体是否可以选择性地被人类外周血中不同的免疫细胞吞噬。文章中分别富集了来源于DC细胞、LCL1细胞以及人奶中的外泌体,并把这些不同来源的外泌体用PKH67标记后,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孵育。
Amnis具有100多种量化参数,可以定量分析许多显微成像设备无法定量分析的内容,例如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内吞等。Amnis的内吞参数(Internalization)主要用来测量细胞内与细胞外的荧光比值,内吞参数值越大,代表细胞吞噬了更多的颗粒物。如上图所示,绿色标记的外泌体主要被HLA-DR+ CD14+单核细胞吞噬,有些外泌体粘附在细胞膜表面,有些外泌体进入细胞后移动到细胞中心位置,Amnis可以准确区分上述两种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不同来源的外泌体被单核细胞吞噬的情况,作者发现DC细胞和人奶来源的外泌体更容易被单核细胞吞噬,而LCL1来源的外泌体则与单核细胞亲和度不高。 三, 研究肿瘤细胞对外泌体吞噬功能 膀胱癌是常见的非皮肤源性恶性肿瘤,近年来膀胱癌的发病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可是对于膀胱癌的早期检测以及风险分级方面的研究却进展缓慢。此外,膀胱癌的复发和转移也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确认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膀胱癌的转移机制,可以为膀胱癌的治疗指明方向。有文献报道膀胱癌细胞可以产生外泌体,这些外泌体中含有对肿瘤的转移起到重要作用的蛋白。“Characterization of Uptak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Exosomes by Bladder Cancer Cells”文章中利用Amnis检测了膀胱癌细胞对外泌体的内吞,证明了内吞作用是随着外泌体的数量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增多,而且文章还发现内吞作用受到到肝素钠的阻断。 图中黄色的点状结构是PKH26标记的外泌体,Amnis的计点(spot count)模块可以自动统计特定区域内的点状荧光信号的数量,这些点状荧光信号即可代表外泌体的信号。利用计点模块可以定量膀胱癌细胞中吞入的外泌体的数量。
三, 研究吞噬外泌体后细胞形态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除了前文中介绍的Amnis量化成像流式细胞技术的内吞模块、计点模块以外,还具有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形变、蛋白转位、共定位等智能模块。这些模块可以用于研究外泌体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形态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外泌体的作用机理和功能。以细胞周期模块为例,Amnis在研究细胞周期变化时,不仅可以提供G0/G1期、S期和G2/M期细胞的百分比,还可以通过遗传物质在细胞核内形态的变化,根据细胞核面积以及最大荧光强度等特殊的量化参数,分析细胞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及末期等几个亚期。当分析细胞健康状态时,Amnis可以通过细胞核大小和形态的变化,区分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另外Amnis还可以通过蛋白转位模块研究NFkB等蛋白从细胞胞浆到细胞核内的转运情况,从而帮助科学家研究外泌体与细胞信号传导之间的关系。 细胞周期的细化分析:
Prophase
Metaphase G1=47% S=32% G2/M=19%
Anaphase Telophase 关于Amnis量化成像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流式细胞技术在过去的30年中,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然而,科学家们不难发现,流式技术的数据结果始终无法突破散点图和直方图的固定数据模式,除了圈门和计数,用户无法探究细胞散点数据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全新的Amnis®量化成像分析流式细胞技术将流式细胞技术的统计学力量,和荧光显微镜在细胞功能及形态学研究中的细节展现能力与丰富内涵完美结合,特别是其图形量化分析技术,将流式细胞技术的应用范围推至了全新的高度,使其可以完成上述两项技术单独无法实现的诸多应用。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化学、药物研发、血液、免疫、微生物、海洋、肿瘤、寄生虫、干细胞、毒理、病毒等等,已发表超过300篇高水平文章。更多详情>>
Reference paper: 1. Ectosomes and exosomes: shedding the confusion betwee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manuele Cocucci and Jacopo Meldolesi Trends in Cell Biology, June 2015. Vol. 25. No.6 2. Cutting-Edge Analysis of Extracellular Microparticles using ImageStreamX Imaging Flow Cytometry Sarah E. Headland, Helin R. Jones, Adelina S.V.D’Sa, Mauro Perretti &Lucy V. Norling SCIENTIFIC REPORTS | 4 : 5237 | DOI: 10.1038/srep05237 3. Exosomes Containing Glycoprotein 350 Released by EBV-Transformed B Cells Selectively Target B Cells through CD21 and Block EBV Infection In Vitro Helen Vallhov, Cindy Gutzeit, Sara M. Johansson, Noémi Nagy, Mandira Paul, Qin Li, Sherree friend, Thaddeus C. George, Eva Klein, Annika Scheynius and Susanne Gabrielsson J Immunol 2011; 186:73-82 4. Characterization of Uptak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Exosomes by Bladder Cancer Cells Carrie A. Franzen, Patricia E. Simms, Adam F. Van Huis, Kimberly E. Foreman, Paul C. Kuo, and Gopal N. Gupta 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ume 2014, Article ID 619829, 11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