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互区别: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相互联系:第一、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第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关系: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a、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

一、概念
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可是,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也必然是社会主义。
如何才能顺利地由新民族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呢?党于是提出了要进步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我们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了要进步改革开放。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进步的表现与要求。
二、两者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
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两个重要的阶段,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城市工商业改造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社会主义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计划和管理。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矛盾。
因此,中国领导层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经济问题。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是要解放思想,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人们勇敢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革的可行性,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来形容。
社会主义改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较为顺利的转型。
而改革开放则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动力。
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改革开放;同样地,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造也将陷入僵化和停滞。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基础和动力,而改革开放则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理论创新
毛泽东果断地批判‚巩固新民主主义 社会秩序‛之说,‚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 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 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 要‘确立’是很难的!‛ 打破原来的‚先 建设,后改造‛的思路,开始思考如何由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也由此催生 了‚边建设,边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理 论。
一.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 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即变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公 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 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 义改革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 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强了个体农户 之间的生产合作,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 平,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公有 制经济的地位,使得国家对于经济的掌控 更有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的条 件。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 革都是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产 物
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所谓的严重的 社会主义步骤却在建国仅仅三年之后就提 上了议事日程,这大大短于最初的构想。 这是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新的 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结果。
思想解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年文 革,‚左‛倾教条主义的失败告诉我们, 对于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是不适合中 国国情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三大 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照抄 苏联模式,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
1953 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指 出:工业化是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重新确立了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作 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改革 也就此拉开帷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得到 了空前释放。 足以见得,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生产 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但是我们缺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党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新的探索中,逐步做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了:“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集体全面地、准确的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的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
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不长时间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它的基本国情,我们党一直进行着艰苦和有益的探索。
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清醒状态。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1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后来,他又明确的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
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很清楚的认识。
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坚持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的严重的错误的估计,产生了“共产主义社会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的情绪。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
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时间跨度较长,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势力,到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全面从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而改革开放则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今天依然在进行中的一次伟大转折。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
它通过废除残余的封建制度,实施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势力来巩固新政权,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在这一阶段,国家对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国有化等手段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全面公有化。
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经济控制能力,为后续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由于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加之政策过于激进,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比如过高的国家干预,限制了生产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等。
因此,一些改善和调整的举措也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提出并开展的。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更大的发展。
从1978年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和改革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吸引外资、对外开放等等。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和人民的创造力。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历史阶段,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论文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二者关系一.社会主义改造意义浅析: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早已成为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图景,虽经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这场社会变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依然强劲。
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所遗存的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改革的出发点。
简介: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背景:当年的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
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论文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二者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浅析: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早已成为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图景,虽经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这场社会变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依然强劲。
一方面,“新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所遗存的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改革的出发点。
简介: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背景:当年的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
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老解放区的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
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
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实施: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
基于这种考虑,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是由于三大改造,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且使制度深入人心。
中国经济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的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
意义浅析:改革开放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
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它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它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背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
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而当时我国的生产力的水平非常落后,农业,由于实行公社制,人们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广大农吃不饱饭,甚至发生地区的农民偷渡到的事情。
城市的生产力水平也非常落后。
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施: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
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
探索总归是探索,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缺乏经验,但是中国依旧在无任何经验所寻的历史情况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与爬起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点是不容质疑的。
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论二者关系
总述:社会主义改造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 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更高水平上的超越和创新。
二者是辩证统一,根本性质是一致的。
区别与联系: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不管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开放,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扑后续,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这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因此,我们当前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在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成绩前提下,纠正它的缺点和偏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继承、丰富、发展,是更高水平上的超越和创新。
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