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阶段划分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王怀超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66 更新时间:2006-5-18 17:10:06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历史使命,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邓小平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一切新的理论主张的提出和一切政策方针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快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中心展开的。
所谓“发展是硬道理”,道理就在这里。
而要加快发展,基本途径之一就是深化改革。
改革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因此,从本世纪70年代末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将是改革开放。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取决于目前正在从事的这场改革能否取得成效以及成效之大小。
一、中国改革历程的简略回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有若干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况是不同的,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中国改革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要正确地认识中国改革,系统地总结改革经验,首先需要对中国改革的历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概括出中国改革的不同阶段,找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这是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
早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中国二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探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探析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划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
这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建设模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特点鲜明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我们在这里为论述的方便,把它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其时间跨度大致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个阶段的鲜明特点是以苏联模式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的框架,虽然毛泽东很早就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提出了走自己的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所以这个阶段总体上来看,没有形成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模式。
第二个阶段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为发端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探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这个阶段从时间的跨度来看,就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并且这是一个继续向前延伸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鲜明特点就是突破了苏联模式,真正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其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模式,也是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难点之一就在于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即1956~1978年这段历史及其理论成果,主要是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进行的初步的探索。
其原因在于,毛泽东思想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而比较特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1956~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阶段;1978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所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最难处理的关系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能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也就是这两个阶段能否合二为一的问题。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分享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 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 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 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 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 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 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 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 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 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 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 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 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 康他社说会:形"我成们不社了会"主。义原制因度何是在?大一对个科重学要发历展史观贡作献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 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 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 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 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 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 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 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 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 有太穷的人。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论析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论析作者:荣开明来源:《观察与思考》 2021年第4期荣开明提要:深刻理解“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明确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进而加深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和深化,是我们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建议》中提出的“三个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就是《建议》的核心要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建议》全领域、全过程的安排和部署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新”而展开的,这三“新”像一条简明扼要的逻辑主线贯穿于《建议》之中。
自觉认识和把握这条逻辑主线,就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建议》的“魂”和“纲”,提纲挈领地贯通《建议》的“总”和“分”。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作者荣开明,男,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汉论坛》原主编(武汉 43007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当今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方针、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为我们做好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时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① 这里所说的“三个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就是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
《建议》全领域、全过程的安排和部署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新”而展开的,这三个“新”像一条简明扼要的逻辑主线贯穿于《建议》之中。
自觉认识和把握这条逻辑主线,就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建议》的“魂”和“纲”,提纲挈领地贯通《建议》的“总”和“分”。
认真地研讨这三个“新”,科学把握新阶段,明确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懂得它的历史逻辑;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懂得它的理论逻辑;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懂得它的现实逻辑,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一、世界历史背景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后,在70年代初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等国还出现了“滞胀”现象。
随后,各国进行了改革,并向国际联合方向发展,90年代兴起了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
社会主义苏联改革陷入困境;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引人注目,使亚洲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
政治: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美苏争霸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且随着经济的多极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体化:苏联的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政治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外国势力的影响美苏争霸第三阶段在哪一时期,争霸的优劣状况如何?(P87)何时出现苏东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P101-106)此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如何?(P106-114)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一)政治①阶段划分、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何事为开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根本任务是什么?(P126、P133)?②民主建设:在何时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P126)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P134)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何时在哪次会议上怎样对建国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P127)但平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怎样的错误思潮?(P134)其出现的国际、国内原因有哪些?(P101-106)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斗争的?(P134)③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何时的什么文件上?(P137)首次阐明统一后对台湾基本政策是何时的什么文件?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并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获得通过?(P138)在此指导下,首先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经过了哪三个阶段?意义如何(P139)?然后解决了澳门问题: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在台湾问题上,是哪些因素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进程?(P141)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目标是什么?为此,在兵种、兵役制、军衔制、高尖国防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建设?(P152)(二)经济①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是哪次会议?(P126)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改革开放

一、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时现代史上的中国(1949-21世纪初)间、过渡时期(1949-探索、曲折(1956分期新时期(1976-21世纪初)1956)—1976)1、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1、经济:过渡时期总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路线、“一五计划”、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开三大改造、中共八大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的正确决策。
1、经济:“大跃进”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2、社会生活:实行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点。
食、食用油等统购统2、新中国电影业出现经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销;人民基本生活得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济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到保障。
取缔丑恶现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象,颁布《婚姻法》,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国电视业诞生。
二;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20世纪90 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展迅速。
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成立、第一届全国人国民代表大会和《中华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践踏。
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出。
政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的合法席位、中美关2、“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治度的建立与发展、民系正常化、中日建交;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立。
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2、建国初期的重大外要影响。
其国际国内意义。
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其思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