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2001年第5期 外 国 语 总第135期 No.5, September 2001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5 2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1)05-0025-07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王建华

(东华大学 外语学院 英语系,上海 200051)

摘 要:话语是交际双方特定语用距离的反映;语言礼貌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取决于它是否切适于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语用距离是在交际过程中推断和确定的,它随着交际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交际者可以凭借一定的语言手段来维持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因而,话语礼貌具有动态性和可洽商性的特征。 关键词:语用距离;话语礼貌;切适性;动态性;可洽商性

Utterance Politeness and Pragmatic Distance

WANG Jian-hua

(English Depart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

Abstract: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is a signal of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and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is the determinant of politeness at the utterance level. Utterance politeness i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linguistic politeness to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which is calculated and determin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Participants can maintain or alter their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them by employing certain linguistic means. Therefore, utterance polite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fluidity, and by negotiability.

Key words: pragmatic distance; utterance politeness; appropriateness; fluidity; negotiability

一、引言

礼貌已成为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最有影响的是Leech 、Brown & Levinson ,但他们的观点有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Leech (1983)的礼貌原则主要从语义及其表达手段来界定语言的礼貌性,虽然比较成功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常常违反合作原则而使用间接语言,却显得过于绝对。(何,1989,2000; Gu,1990; Fraser,1990; 徐,1992; Mey, 1993; 王,1998, 1999) Brown & Levinson (1978,1987)的“面子理论”在界定语言礼貌

时引入了社会因素,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说,其绝对性是减弱了,但礼貌问题是否就是面子问题,也不无商榷之处;判断礼貌的社会因素(社会距离、相对权势)也有互相包容之嫌。(Matsumoto,1988; Gu,1990; Kasper,1990; Fraser, 1990; Mao, 1994; 王, 1999; 何, 2000)

本文试图在批判地接受Leech 、Brown & Levinson 等关于语言礼貌观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探讨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话语礼貌

语言礼貌(linguistic politeness)和话语礼貌(utterance politeness)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礼貌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界定的静态规范,不具有交际价值;话语礼貌是语言礼貌基于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语用距离的一种切适性,是动态的和可洽商的,具有交际价值。语言礼貌和话语礼貌有时会重合,但两者是否重合,其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而不是语言本身。语言只是表达礼貌的工具;语言礼貌仅仅是决定话语礼貌的一种参照物。例如: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tell me what time it is? 在语言形式上是礼貌的,因为它含有常规的礼貌表达方式“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但是,它在话语的实际运用中是否礼貌以及礼貌的程度高低,却是由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来决定的。换言之,尽管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tell me what time it is?这个表达方式是礼貌的,比通常的询问方式What’s the time?要礼貌得多,但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也就是在话语层面上,它可能是礼貌的,也可能是过于礼貌或甚至是不礼貌的。比如夫妻之间使用了上述“礼貌表达法”,就显得“礼貌”得不切适,破坏了夫妻之间原有的亲密关系,或者这对夫妻之间的关系(起码在发话人看来)没有一般夫妻那样密切。在James Thurber的小说《汉堡包夫妇》(A Couple of Hamburgers)中对丈夫使用了这种语言形式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极不和谐,确像强合在一起的“两片面包”。发话人(妻子)的话语证明了她对丈夫的不满,以及夫妻关系的恶化。

我们认为,话语礼貌表明了以下两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发话人认为应该怎样说和受话人认为发话人应该怎样说。发话人和受话人“认为应该怎样说”是以各自对彼此之间的语用距离的推断为依据的。发话人基于对他与受话人之间的语用距离的推断,使用了他认为是符合彼此之间语用距离的、具有一定语言礼貌程度的话语(发话人认为应该这样说)。受话人听了发话人的话语作出这样的推断:发话人使用了具有特定语言礼貌程度的话语,就表明发话人认同他与受话人彼此之间特定的语用距离。发话人的话语所隐含的语用距离与受话人所推断的语用距离可能一致(受话人认为发话人应该这样说),也可能不一致(受话人认为发话人不应该这样说)。如果发话人的话语所隐含的语用距离与受话人所认为的彼此之间的语用距离相一致,那么该话语是礼貌的;如果两者不一致,该话语就显得不礼貌(impolite)、过于礼貌(over-polite)或不够礼貌(under- polite)。我们也不妨这样说:一定的话语具有一定的语言礼貌程度;发话人使用了具有一定语言礼貌程度的话语就表明了他认同他与受话人之间现存的特定的语用距离。

三、语用距离

上文说过,语言礼貌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其决定因素是语用距离。那么,语用距离是什么?语用距离就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用语用亲密度(intimacy degree of pragmatic distance)来描述。语用距离可分为初始语用距离(initial pragmatic distance)和交际语用距离(ongoing pragmatic distance)。初始语用距离是指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度。初始语用距离的感知和推断是以发话人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他人概念(other-concept)、以及他过去的经验(与目前这个受话人或其他人交往的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和情景场合等因素)为依据的。交际语用距离即是交际双方根据对方的话语所推定的语用距离。对特定的交际双方而言,初始语用距离是静止的或相对静止的,而交际语用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语用距离与人际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①陌生关系(stranger relationship);②工作关系(work relationship);③朋友关系

26

(friendship;④家庭关系(family relationship);和⑤情爱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①陌生关系是指原互不认识的双方构成的交际关系;工作关系是指完成一定工作所构成的一种关系,例如师生、同事、同学、上下级等等关系;朋友关系包含了“知心朋友”、“一般朋友”等交际者称之为“朋友”的所有关系;家庭关系指父女、母子、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情爱关系是一种有特别交往的异性关系,例如夫妻、情人等等。可以看出,人际关系主要与初始语用距离相联系,并极大地影响初始语用距离的推断。从静态的角度看,有些人际关系在语用距离上比另一些要亲近些,如:“形同陌路”,“我们不仅是同事,还是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手足情深”,“一日夫妻百日恩”等等,都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语用距离和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在特定的交际行为中,人际关系一般是确定不变的,而语用距离在交际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人际关系通常由社会来确定,而语用距离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确定的,是可以洽商的。例如:

(1)Wife:Would you help me with the shopping

today?

Husband:No, I want to watch a ball game

on television.

Wife:You never want to do anything with

me any more.

Husband:Oh, that’s not true.

Wife(Becoming upset): I sometimes

wonder if you love me any more.

(2)甲:我想以朋友的身份劝你几句。

乙:说吧!不管你是以朋友的身份还是以领导的身份说话,我都听着哪!

在例(1)中,我们看到,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类型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在交际之前、

①Wilmot(1987:5)把人际关系分为四种,没有包含“陌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很多场合都需要与陌生人交往,区分人际关系类型时似乎也应该包含陌生关系。交际之中、交际之后,交际双方都是处于情爱关系类型的夫妻关系之中,交际双方的这种夫妻关系,经过本次交际行为并没有得到改变。但是,双方的语用亲密度却经历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不妨稍作分析。在第一轮对话中,妻子使用了“Would you…?”这种表达法,说明这对夫妻虽然属于上文所列五种人际关系中具有最高语用亲密度的关系类型,但他们之间的语用距离并不很高。听到了这样的话语,丈夫必须在“陪伴妻子购物”和“观看电视节目”之间做出选择。丈夫选择了后者,拒绝了妻子的要求。这表明妻子赋予“陪伴她购物”以较高的价值,而丈夫赋予“观看电视节目”以较高的价值,矛盾由此而起。在第二轮对话中,妻子的话语:“You never want to do anything with me any more.”把“今天”和“陪伴购物”进行了“过分泛化”(over-generalization),将“今天不”泛化为“never”(从来不),将陪她“购物”泛化为“anything”(任何事),矛盾因此扩大。这句话语极大地影响了夫妻之间的语用亲密度。也就是说,夫妻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至此已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面对妻子的话语(You never want to do anything with me any more.),丈夫虽然对其真实性予以否定(Oh, that’s not true.),但妻子的最后一句话(I sometimes wonder if you love me any more.)再次将今天“陪不陪”她购物这一具体事件泛化为“爱不爱”的问题,对丈夫之爱情提出疑问。这就是说,在妻子的眼里,夫妻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进一步降低。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这个交际事件中,交际双方的双人关系类型——情爱关系——并没有改变,夫妻依然是夫妻,但起码在妻子看来,双方之间的语用亲密度降低了。

在例(2)中,甲和乙既处于工作关系类型中(上级和下级,或领导和被领导),同时又处于朋友关系类型中。这种双重关系是很普遍的,而这种关系是社会决定的。不管甲说“以朋友的身份”还是“以领导的身份”,这种双

27

重关系都是恒定不变的。甲说“以朋友的身份”进行劝说,其意图是要增加他与乙之间的语用亲密度,以期达到劝说的目的。但是,乙拒绝甲要增加语用亲密度的建议,使得甲意欲增加语用亲密度的努力落空。这样一来,甲和乙之间的语用亲密度依然处于相对比较低的程度(依然处于工作关系类型的上下级关系之中,而没有转换成语用亲密度相对较高的朋友关系类型)。可想而知,甲意欲增加语用亲密度的努力没有成功,他的“劝说”言语行为不大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我们还认为,言语行为一旦发生,交际双方就开始了就语用距离而进行的洽商过程,这是语用距离的动态性所决定的。洽商可分为隐性洽商和显性洽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使用话语进行洽商。如果受话人“默认”发话人所推定的语用距离,那么,他们进行的洽商是隐性的;而显性洽商必然在话语上表示出来。例(3)是显性洽商的例子:

(3)[A = Henry; B = Maria]

A: Goodbye, Maranda.

B: Maria.

A: Maranda. This is the end of you. Perhaps it is just as well.

B: I’ll be seeing you—

A: You’ll come round my door in London—with your little new number chained to your wrist.

B: The trouble with you is, you’re half old.

(Elizabeth Bowen:Sunday Afternoon)本对话发生在小说的结尾处。在整篇小说中,A一直使用昵称Maria来称呼B。在这里A改变了称呼语,就表明他认为他们之间的语用距离亲密度已经降低,B发觉这个变化,并就此进行洽商,希望能恢复以前的称呼以及以前的那种亲密关系,然而A不顾她的愿望,拒绝她的建议,继续用新称呼语(Maranda)来称呼她。B发觉她的努力无济于事,以“到伦敦拜访他”为由,试探着有无可能保持现有已经降低了的亲密度,不幸的是,A甚至连话也不让B说完,粗暴地打断了她的话语,因而,在交际的末尾,我们可以看出:B发觉恢复原来的亲密度,即使保持现有已经降低的亲密度也无望了,就怒气冲冲地说:You’re half old。至此,语用距离的洽商已经失败,交际也就此中断。

四、话语礼貌的推定

话语礼貌是交际双方根据各自所感知和确认的语用距离来推定的,其推定过程大致可描述如下:A在发话之前,首先要推定他与受话人之间的初始语用距离(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基于他所推定的初始语用距离,A 使用他认为切适语用距离的、具有一定礼貌程度的话语。例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杨二嫂认为她与“我”之间的初始语用距离的语用亲密度高,因此讲话随便、直率,使用语言礼貌程度低的话语:

(4)“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5)“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但话语是否礼貌是由受话人根据他所认定的语用距离来确定的。在交际中,发话人对交际对方有一个语用距离的希冀。例如《故乡》中“我”(B)与少时朋友闰土(A)相见时的对话,表明了交际者对语用距离的希冀决定话语礼貌的重要性。

(6)“啊!闰土哥,──你来了?……”

一声“闰土哥”,表明“我”认为我们之间的语用距离亲密度高,“我”见到闰土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希望A能以“迅哥”来称呼“我”,但A经过一番初始语用距离的推断,终于没有接受B所认定的语用距离,而以“老爷”来称呼B:

(7)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

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8)“水生,给老爷磕头。”

(9)“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

28

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称呼对方为“老爷”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是礼貌的[即具有语言礼貌或语言礼貌程度高],但与B的语用距离希冀相悖,而B 所希冀的A和B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似乎荡然无存了,因此,B觉得“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甚至B的母亲要A改称儿时的称呼时,A也断然拒绝:“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而A终究嘴上不离“老爷”两字。与B的语用距离希冀相悖的、具有较高语言礼貌的称呼“老爷”在这个独特的语用距离模式中绝不可能是话语礼貌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交际中,受话人A具有自己所推定的语用距离概念,A听了B的话语之后,以他所感知的初始语用距离,推定B的话语是否符合他本人所确认的初始语用距离(即A的语用距离希冀)。这时,初始语用距离就转变为交际语用距离。当A根据自己推定的与B之间存在的语用距离,使用他认为符合彼此之间语用距离的话语,那么,第一话轮就已完成。然而,双人交际通常包含许多个话轮,而每一个话轮都包含了上述这两个步骤。假如AB双方在每次发话的时候都对对方认定的语用距离认同的话,交际就继续顺利地进行,直到完成一定的交际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语用距离的洽商过程是隐性的。在交际过程中,双方所认定的语用距离通常会发生冲突,这时,就得进行显性洽商。这种显性洽商可能会持续好几个话轮,直至冲突消除,或冲突无法消除而导致交际中断(如例3所示)。有时,就语用距离冲突而进行的洽商失败,会引起话语冲突或争吵。话语冲突和争吵是洽商失败的特例。多话轮的礼貌推断过程大致如下:

(1)距离推定

(2)语言表达 A

(3)礼貌推定第一话轮

(4)言语反应 B

[隐性或显性洽商]

(3)礼貌推定

(4)言语反应 A

[隐性或显性洽商]

(3)礼貌推定第二话轮

(4)言语反应 B

[隐性或显性洽商]

......第三话轮

.........语用距离推定还受到交际双方对对方和/或话题的态度的影响。例如高晓声《柳塘镇猪市》中的两段对话:

(10)刘玉梅(娇滴滴地):张书记,是我呀![格格大笑] 

张炳生(斥责着):疯婆子,你笑什么? 

刘玉梅(咯咯笑着):我猜,你当是珍珍[女儿]来了吧,你想不到我上次和珍珍同来,就

学会了她的敲门法。 

张炳生(冷冷地):她是同爹爹调皮,你学来做什么?

刘玉梅(似真似假地):珍珍叫我姐姐呢,我就不能调皮了?

张炳生(板着脸):珍珍胡扯淡。

刘玉梅(半恼半笑):自然,我认不起你这样的干爹!

张炳生(哼着鼻子):亏你想的,那才好呢!(11) [张炳生在猪市里叫刘玉梅,刘玉梅装作没听见。张走到她面前,她才象刚见到他

似的。] 

刘玉梅:我还当是叫别的刘玉梅呢,我四处瞧,看哪个和我同名的。 

张炳生(爽朗地笑着):我就是叫你。玉梅,你跟我到供销社去商量一件事。 

刘玉梅(嗔怒地):跟你去?我能那样‘随便’吗?[笑了笑,和解地]我卖猪呢。

张炳生:你先把猪扛到前面去卖,别等了。

刘玉梅:嗨,我不。这靠谁的牌头?搞特权。

再说‘我家他’买香烟去了,也没有人替

我扛。

张炳生:我来扛。

29

刘玉梅:(连忙摇手):谢谢,书记,省得人家再多说我一句闲话吧。

张炳生:那么,卖了猪,就来!

刘玉梅:我没空。

张炳生:今天明天,随便什么时候有空,你就来。

从语言礼貌这个角度看,例(10)中张炳生所说的话几乎没有一句是礼貌的,“斥责着”、“冷冷地”、“板着脸”、“哼着鼻子”等描述性文字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刘玉梅的态度,这是因为他听说刘玉梅“裤带不紧”,因此误认为她是在故意卖弄风情,试图提高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度,以期达到她的目的,所以他认为刘玉梅的话不符合他们之间的语用距离,是不切恰的,因而是不礼貌的。而例(11)的对话是发生在张炳生发觉自己误解了刘玉梅之后,所以他对她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而刘玉梅从文字上看来很不礼貌的话,他也不计较,并不认为是不礼貌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对她的态度的不同使然。②

上文为了论述方便将初始语用距离的感知、语用距离的希冀、和对对方和/或话题的态度分别予以探讨的。其实,这三者是互有联系,往往是很难分离的。请看引自Ervin-Tripp (1969)的例子:

(12)(A = policeman; B = Dr. Poussaint)

A:What’s your name, boy?

B:Dr. Poussaint. I’m a physician.

A:What’s your first name, boy?

B:Alvin.

A (警员)和

B (Poussaint医生)之间的关系是陌生关系,初始语用距离亲密度低。亲密度低的语用距离,要求交际者使用语言礼貌程度相对较高的话语。当A说“What’s your name, boy?”,这不是因为A对彼此之间语用距

②在例(10)中刘玉梅请张炳生帮她安排工作,而(11)中是张炳生请刘玉梅帮他出主意。交际意图或话题的不同,也会影响语用距离的推断,但在这两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张炳生对刘玉梅的态度。离的错误感知,而是他对黑人的负面态度,其目的是要对对方进行侮辱。另外,B感知到他与A之间的语用距离亲密度低,因此他希望警员使用适合他们之间语用距离的、礼貌程度较高的话语,这样他的语用距离希冀在他的回话“Dr. Poussaint. I’m a physician.”中表示出来。B的回答清楚地告诉A他的姓和头衔,医生这种职业在当地是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是应受人尊敬的,B的回答向A发出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B认为A的话语不够礼貌,不符合B 所认定的语用距离。然而,A由于对黑人歧视心理在作祟,继续我行我素,询问他的名,这种言语行为在语用距离亲密度较高的交际者之间是可以的,但在亲密度低的陌生人之间就显得失礼。

五、余语

本文对话语礼貌和语用距离之间关系的探讨是粗线条的,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继续做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语用距离不仅是话语礼貌的决定因素,交际者还可以使用具有一定语言礼貌程度的话语来改变语用距离。话语的语言礼貌程度的改变就意味着语用距离的改变。因此,根据本文的观点,语言礼貌的功能是维持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而不是为了“讨好某人”或“为了挣面子”。语言是礼貌的表达工具,语用距离是礼貌的决定因素。任何礼貌的言语行为都是交际双方就双方之间的语用距离所作的洽商结果。任何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都是独特的,礼貌语言具有个性,不同的人对礼貌语言有不同的要求;对同一个言语行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话语礼貌本质上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话语礼貌的相对性是绝对的,而话语礼貌的绝对性却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 Bayraktaroglu, A.. Politeness and Interactional

Imbal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30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1,92: 5-31.

[2] Brown, P. &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Cherry, R. D. Politeness in Written Persuas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8,(12): 63-81.

[4] Cooper, Wllliam E. Speech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M].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9.

[5] Ervin-Tripp, Susan M. Sociolinguistic Rules of

Address [A]. A. K. Pugh. et al.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C].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5. 18-23.

[6] Fraser, B. 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14,(2): 219-236.

[7] Gray, Peter. Psychology [M].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Inc., 1991.

[8] Gu, 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14): 237-257.

[9] James, Sharon L. Effect of Listener Age and

Situation on the Politeness of Children’s Directives

[A]. A. K. Pugh, V. J. Lee. & J. Swann.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C].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5.

175-184.

[10] Kasper, Cabriele. Linguistic Politenes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14): 193-218. [11]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3.

[12] Mao, LuMing Robert.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 [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21) : 451-486.

[13] 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14] Matsumoto, Yoshiko. Reexamination of the

Universality of Face: Politeness in Japane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8,(12): 403-426. [15] Schaefer, Richard T. & Robert P. Lamm.

Sociology [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2.

[16]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 1999.

[17] Walters, J. The Percep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J]. On TESOL, 1979.

189-196.

[18] Wang, Jianhua. Beyond Language: politeness and

pragmatic distance in dyadic communication [D].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SISU. 1999. [19] Wierzbicka, A.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Speech Acts: Polish vs.

English [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85,(9): 145-178.

[20] Wilmot, William W. Dyadic Communicat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87.

[21] Yule, George. Pragma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2] 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89.

[23] 何兆熊. 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J]. 外国语, 1995, (5):2-8. [24] 何兆熊等.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5] 刘润清. 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 [J]. 外语教

学和研究, 1987, (2):42-46.

[26] 王建华. 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 [J]. 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 1996, (2):47-48.

[27] 王建华. 情态动词与礼貌层级 [J]. 福建外语,

1997,(4):10-16.

[28] 王建华. 礼貌的相对性[J]. 外国语,

1998,(3):18-22.

[29] 徐盛桓. 礼貌原则新拟[J]. 外语学刊, 1992,

(2):1-7. 

* 本文经何兆熊教授审阅,谨此致谢! 

收稿日期:2001-02-16

作者简介:王建华(1957—),男,浙江省台州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英汉对比

及翻译研究。

31

礼貌原则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礼貌原则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陶胜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摘要】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相互的友好交流。本文阐述了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准则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 准则 运用 成功的会话需要交际双方的合作,即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美国语言学家H.P.Grice于1975年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 p le):说话时交际双方要相互合作,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往往不遵守这些准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准则。在对合作原则之下的各准则普遍性提出质疑的同时,B r own,Levins on和Leech等学者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语言使用的礼貌问题。Leech指出,出于礼貌,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Leech提出了言语交际中要遵守的礼貌原则,意以此来拯救合作原则,圆满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大多数情况,人们说话交际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一种语言行为必定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交际中我们必须考虑社会所能接受的各种因素,使用恰当的语言,运用合适的礼貌原则,促成有效的言语交际。 1 Leech礼貌原则的六准则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一些特定的原则,才能达到相互的友好交流。这些原则包括交际时要宽宏、谦虚、同情、得体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 1.1 得体准则(TactM axi m) 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Lend me your car!(不礼貌) Could you lend me your car?(礼貌) 112 慷慨准则(Gener osity Maxi m) 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You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礼貌) W e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you.(不礼貌) 113 赞扬准则(App r obati on Maxi m) 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A:Do you like these app les? B:I’ve tasted better.(含蓄礼貌地评判) 114 谦逊准则(ModestyMaxi m) 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How stup id of me!(礼貌) How s mart of me!(不礼貌) 115 赞同准则(Agree mentM axi m) 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A:That dress she is wearing is beautiful,don’t you think s o? B1:Yes,abs olutely.(礼貌) B2:I don’t think it’s beautiful at all.(不礼貌) 1.6 同情准则(Sy mpathy Maxi m) 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A:My kitten died last week. B1:So we won’t be annoyed by that nasty little ani m al any more.(不礼貌) B2:It’s most unfortunate that you l ost your pet.(礼貌) 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应遵守以上礼貌原则的各项准则,从以上各项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说话时应尽量多尊重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方便,尽可能多让自己吃一点亏,从而使交际双方都感到受尊重,同时又反过来使对方获得对自己的好感。当然,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恪守礼貌原则,例如在紧急的情形下,或在意外事件中,在激烈争辩或紧张工作的场合,或在十分亲密友好的朋友间,礼貌原则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屈居于次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Byra m.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Multilingual Matters46.MultilingualMatters L td,1989. [2] 川上郁雄.「「日本事情」教育における文化の問題」[J].「21世紀 の日本事情」創刊号, 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3] 李!奉.「転 期を迎えた日本語教育に求められるもの」[J].「日 本語教育」119号,2003.[4] 倉地 美.「対話からの1文化理解」[M].頸草 房,1992. [5] 原綾乃.「留学生と日本人学生の交流促進を目的とした ψ 教育の実践」[J].「日本語教育」117号,2003. [6] 国立国語研究所日本語教育 ψ日本語教育研究室.「1文化 接触と日本語教育」[J].「日本語学」8号,1989. [7] 细川英雄.「ことばと文化を結ぶ日本語教育」[M]. 京:凡人社, 2002. 2007年6月 双语学习?教育创新?

委婉语的语用礼貌分析

委婉语的语用礼貌分析 一、引言 英语词Euphemism(委婉)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好听的话”。《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著)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关于委婉语的分类有很多,有人从委婉语的功能上将其分为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两类:前者与禁忌语(taboo)有关,是消极委婉语;后者与礼貌,避免冲突并满足交际双方利益和心理的需要有关,是积极委婉语。例如: janitor被称为building engineer, cemetery叫做memorial park,“He needs help in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fter class.”等都属于委婉语的范畴。 在日常交际中,仅仅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是不够的,由于语言不当甚至粗俗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礼貌作为一种社会润滑剂,被时时处处使用着。对此,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H .Leech在1980年从语用学角度,提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作为对Grice合作原则的“拯救”,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并指出,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这就不得不与委婉语产生密切的联系。 二、委婉语与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及其准则 Leech(1987)提出的礼貌原则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也就是尽量赞誉别人,让自己多吃一点亏。在语言形式上采取赞美对方和自谦的手段,取悦对方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其准则如下: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

语用的礼貌原则

语用的礼貌原则 人们用言语交际,其实就是传递信息来影响受话人,实现双方的互动,以达到自己言语的目的。在交际过程中,除了合作原则以外,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在言语行为中渗透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社会礼貌规范。礼貌原则也是对合作原则的完善和补充。这些社会礼貌规范就是礼貌原则的内容。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 得体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符合共同的习惯和心理,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例1: 在饭店里吃饭。 服务员:——溜肝尖来啦!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是健康的猪肝。如果这猪得了肝炎或肝硬化,颜色就不这样了。 例2: 服务员:——口条来了!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就是猪舌头。你看,这上边的点点,就是乳突,专门分泌唾液的。唾液你们知道吗?就是哈啦子。 上面两个例子的说法都很不得体。 2、慷慨准则 慷慨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例1: 奥地利电影《希西公主》中,希西公主的公爹——老国王处处跟别人“打岔”,一问三不知。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太棒啦!”。大家都以为他耳朵不灵。实际上他是:“听喜欢的话就不聋,听讨厌的话就聋。” 能够做到听了讨厌的话像是没听见一样,这的确是极端的“慷慨大方”。试想,和这样的人交流,一般不会有什么尴尬和不快。 3、赞誉准则

赞誉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避免贬低对方、而应当多赞誉对方。 否则,就会导致交流失败。 例1: 有次某影视摄制组到一所大学与高校学生交流、座谈。 剧组人员没有按时到会,千余名大学生等了一个多小时。 会议即将结束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责问: ——你们是否觉得我们的时间不值钱? 某演员回答道: ——我觉得这位同学有点像《有话好好说》里的张秋生,把小事夸大了。 又说: ——我还觉得你像记者,记者就是这样,喜欢猜测,猜测别人心里想什么。 显然,这位演员的话违背了赞誉准则。 他的话刚说完,场内立刻大哗。 现场有多位记者甚至围追不放,一定要讨个“说法”。 4、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保持谦虚的态度。 谦虚包括耐心听对方说话、对自己的评价要尽量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能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或者掩盖自己的缺点。 如果违背这一准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例1: 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的主考官问: ——请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应聘者回答: ——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 这样说显然既不合逻辑,而且也十分不谦虚。 例2: ——你有哪些优缺点? ——我没发现自己什么缺点,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这样说既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言语行为的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国旗下讲话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孩子

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孩子 小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喜欢听故事吗?故事的名字叫《脏嘴巴的小白兔》。 小白兔学了一句骂人的话,它觉得很好玩,就老说这句话。小白兔跟小黑熊踢皮球,小黑熊不当心,把球踢在它脸上。小白兔不高兴了,就拿这句话骂小黑熊。小黑熊说:“哦!你嘴巴不干净,我不跟你玩!” 小白兔赶紧回家刷牙,心想:“这下子,我的嘴巴干净了!” 小白兔跟小猴子玩跳绳。小猴子不当心,绊了它一跤。小白兔就拿这句话骂小猴子。小猴子不理小白兔了,它说:“你嘴巴脏,我不跟你玩!” 小白兔赶紧回家漱口,心想:“这下子,我的嘴巴不脏了!” 小白兔跟小鸭子一起划船。小鸭子不当心,把水花溅到它身上。小白兔就拿这句话骂小鸭子,小鸭子说:“你嘴巴臭,我不跟你玩!” 小白兔赶紧跑回家,戴上口罩,心想:“这下子,人家闻不到我嘴巴臭了!” 可是,大家还是说小白兔的嘴巴脏,嘴巴臭,不愿意跟它玩。 小白兔哭了,它对大家说:“我刷了牙,漱了口,还戴上口罩,怎么还说我嘴巴脏,嘴巴臭啊!” 朋友们说:“我们不是说你不卫生,是说你爱骂人,说脏话,不讲文明礼貌!” 小白兔低下了头,说:“哦,我明白了!” 以后,小白兔不说脏话了,大家又和它一起玩了。 有一次,小黑熊跑着跑着,不当心把小白兔撞倒了。小黑熊赶紧把小白兔搀起来,问它:“你跌疼了吗?” 小白兔笑着说:“哦,没关系,没关系!” 小白兔不当心,把小花猫的衣服弄脏,它赶紧用自己的手帕帮小花猫擦干净,还说:“对不起,对不起!” 大家都高兴地说:“小白兔懂礼貌了,嘴巴变香了!”小朋友们,故事好听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我们大家的好朋友。 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很容易,就让我们先从说好下面的文明礼貌用语开始吧,请小朋友们跟我一起说,我说一遍,你们说一遍,好吗? 您好、欢迎、请、对不起、不客气、没关系、谢谢、再见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文明礼貌用语就像一朵花,她可以让我们变得更美丽。希望小朋友们都能讲好文明礼貌用语,做一个美丽的好孩子!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本文依据J.R.Searle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eory),Brown&Leevinson的面子(face theory)理论和面子威胁理论(face threatening act),以及相关的语境语用理论等,对于请求语中使用礼貌策略一语言现象从语用学语境角度进行了基本的分析,从而得出请求语中礼貌策略基本有直接策略,常规间接策略及非常规间接策略并且的具体策略的使用受到情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测试了布朗和列文森在他们的礼貌理论中提出的普遍性原则。尽管关于请求语的礼貌策略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语用学界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本文试图将请求语的礼貌策略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得出四大基本策略。 1.讨论礼貌语言的语用学基础。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它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如何理解及运用的专门学科。它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整体研究,反映话语和语境的关系。礼貌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也只有通过语用学才能得到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由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言语交际中的面子问题,以及对面子的威胁行为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人们普遍怀有受表扬,被羡慕的愿望;消极面子则指人们对自身行动不受约束,不被打扰的愿望。因此礼貌也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前者指尽量增强礼貌话语的礼貌程度,如表示赞同,给予赞许等;后者指尽量降低不礼貌话语的不礼貌程度,如不干涉他人,不侵犯他人等。并且对面子的威胁行为在语言交际中就是尽量维护语对方的脸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减少对面子的威胁程度,以使交际更能愉快的进行。 美国语言学家Grice 在1975年提出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他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为使交际顺利进行,双方的交流要限制于某一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的,如果交际的双方答非所问,会话交流就无法进行。在1976年Grice还提出了会话含义学说,这一学说作为合作原则的有利补充,对于我们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和解释礼貌语言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礼貌现象作系统研究的是英国学者Leech。他在1983年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又分为六条准则。虽然Leech指出,他的原则并非金科玉律,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但是礼貌的六条准则还是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原则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弥补了合作的不足,解释了合作原则无力解释的问题。 例如:Mother: someone ha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 Child:It wasn’t me. 很明显,母亲和孩子的话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人根本没有遵循合作原则来进行交际,但我们用礼貌原则进行分析的话,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出于礼貌,母亲

关于文明的正能量句子合集

关于文明的正能量句子合集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文明的正能量句子合集,希望能帮助到您! 1、低碳绿色,健康生活;海纳百川,融智融贤;诚信务实,一诺千金;修身养德,律己明礼;精诚团结,精忠报国;乐于助人,甘于奉献;践行清廉,弘扬正气。 2、低碳带给您绿色,真诚带给您信誉,微笑带给您礼仪,善良带给您美德,孝慈带给您家和,文明带给您和谐,修身带给你高尚,正气带给您清廉。 3、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经济社会变革深入,思想文化碰撞激烈,文明于心必不可少,自立自强报效国家,和平崛起矗立东方。 4、大哉我疆土辽阔,永葆和谐;美哉我华夏文明,永放光芒;壮哉我国学经典,千古长青;颂哉我炎黄子孙,诚信如金;赞哉我中华礼仪,修身律己。 5、大爱之光,照耀万物。互助之雨,滋润大地。诚信之壤,播洒种子。忠义之苗,茁壮翠绿。礼信之花,绚丽芬芳,文明之果,丰硕甜蜜。 6、春醉神州千般景,花香德雅沁吾心;秋收万粿始于勤,月朗风清奏谐音;夜以继日修省身,文化传递古至今;明扬礼仪躬于行,情满中华倡诚信! 7、传龙脉炫龙魂,文明之歌唱到今。英雄重信仰,楷模修养深,至真昭于世,仁义礼智信。耀中华传精神,自律之心贵如金。心心为祖国,颗颗为人民。 8、传承中华之经典,绽放文明的笑脸。心怀感恩奉献情,用短信传播

文明。广撒文明的种子,修身律己常反思。助人乐事多去做,共建和谐新生活。 9、处事诚为本,做人德为先。居家孝为首,官员当自廉。修身品格美,律己天地宽。箴言出经典,采撷刻心间。吟咏正气歌,正气遍山川! 10、诚信天地宽,百善孝为先。社会好风尚,人人讲奉献。互助促和谐,真情写新篇。华夏颂经典,美德千载传。时代树正气,神州阳光灿! 11、诚实与守信同在,品行与美德同在;勤劳与节俭同在,包容与博爱同在;创新与进步同在,小康与和谐同在;修身与律己同在,中华与文明同在! 12、诚实为天,守信为地,华夏儿女顶天立地;修身如山,律己如水,和美中华山高水长;精忠为国,仁孝为家,五千春秋谱写风华! 13、雷锋精神在,气势贯长虹。风雨五十载,依旧矗心中。崇德树风范,尚义有热情。爱岗又敬业,永做螺丝钉。人人学榜样,文明正提升! 14、乐助人,多为善。爱无私,德无限。传文明,积跬步。老吾老,及人老。修吾身,律己心。传经典,阅国学。守诚信,明礼仪。行清廉,扬正气。 15、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勤俭朴素,珍惜食粮;互敬互爱,相谦一丈。戌边卫国,寸土不让;爱护同胞,宽宏大量。面对列强,奋起抵抗;弘扬文明,中华自强! 16、兢兢业业做工作,闲话滥话不多说。为人热忱不冷漠,关心别人没有错。为人诚信增友谊,谨言慎行好声誉。修身律己齐努力,生活事业甜如蜜。 17、经史子集千万言,诗词歌赋美名传。继承发扬任在肩,我辈儿女记心间。继承发扬不懈怠,旧曲新词谱新篇。更有才俊多坚韧,中华经典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3651140.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论文-委婉用语的功能及语用浅析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委婉语的定义 (1)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 (一)避讳功能 (1) (二)文雅功能 (2) (三)掩饰功能 (2) 三、委婉语与合作原则 (2) (一)违反量准则 (2) (二)违反质准则 (3) (三)违反关联准则 (3) (四)违反方式准则 (3) 四、结束语 (3)

论委婉语的功能及语用浅析 [论文关键词]委婉语功能合作原则 [论文摘要]委婉语是用一种委婉有礼的、令人愉快的说法代替粗鲁无礼令人不愉快的说法,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叙谈语用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是指导人们言语交际的原则之一。它可以很好地解释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这对于交际委婉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交际中,委婉语出于避讳、文雅、掩饰等原因常常违反合作原则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准则。这样便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本文将通过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和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简要分析委婉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功能和语用价值。 一、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谈吐优雅”。它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的或是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的得体、比较的文雅。其方法是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替代原来那个包含令人不悦的内涵的词”。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一)避讳功能 避讳功能是委婉语的基本语用功能。避讳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许多语言禁忌。在交际中,话中一些不能说或说了会对会话双方氛围不利的都属于避讳范畴。尤其是生老病死,人们往往用各种各样委婉语来避凶求吉。其中对死亡的禁忌最为典型,如“死亡”用委婉语“回老家、安息、作古、长眠、走了、闭眼”来指称它。通过这些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冲淡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近年来,艾滋病广泛流行,已成为人类的一大棘手问题,几乎人人谈之色变,于是使用委婉语“social disease”来指称它。 (二)文雅功能

有关文明的优美句子

有关文明的优美句子 1、微笑是文明的语言,礼仪是文明的镜子,诚信是文明的亮点,低碳是文明的色彩,爱心是文明的力量,和谐是文明的盛装,正气是文明的新风。 2、创绿环保,创美家园;创倡低碳,创节能源;创行礼仪,创建文明;创先争优,创出成绩;创正新风,创造和谐;创扬国学,创新博学;创富生活,创强中国! 3、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就是修身律己!良心、孝心、责任心、事业心,心心相印;爱己、爱人、爱家、爱国、爱地球,相亲相爱。修身律己,做文明人。 4、文明是和平鸽,漂洋过海,传递世界和平的信息;文明是纽带,刚柔相济,让中华儿女心与心相连;文明是路灯,散发光明,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 5、生活的美妙在于文明,生意的兴隆在于诚信;邻里的和睦在于互助,幸福的奥妙在于理解,爱心的奉献在于无私,强国的力量在于你我。 6、五六民族,奋勇前行;雷锋榜样,与爱同行;孝义承传,从一而行;懿德忠诚,不倦躬行;修身律己,正气风行;文明传递,你我践行! 7、做人之道,以和为本。待人之道,文明礼貌。用人之道,唯贤而用。育人之道,身教言传。爱人之道,扶危济困。修养之

道,修心养性。清廉之道,弘扬正气。 8、言语友善,如浴春风;行为文明,落落大方;助人为乐,举手之劳;尊老爱幼,大力提倡;爱护花草,人人有责;文明社会,共讲文明! 9、文明在学习环境中,产生勤奋;文明在工作环境中,产生动力;文明在生活环境中,产生美妙;文明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和谐;文明在发展环境中,产生硕果! 10、文明低碳竞风采,健康快乐新生活。海纳百川竞风采,诚信务实奋开拓。一诺千金竞风采,修身养德非传说。律己明礼竞风采,精诚团结报祖国。 11、文明表现在言语,每一句话都令人温暖和亲和;文明驻存心里,每一闪念都富含爱心和善意;文明始于足下,每一步都应该扎实和稳重! 12、文明,才有和谐力;礼仪,才有亲和力;团结,才有凝聚力;和谐,才有战斗力;孝慈,才有生命力!诚信,才有新风力;正气,才有廉洁力! 13、五千年,华夏史;甲骨文,文明起;唐宋诗,婉约词;国学道,仁孝礼;琴棋画,墨砚笔;梅兰菊,丹心志;修身行,信中义;动动手,相传递! 14、我遵章,你守序,平安出行齐给力;我礼让,你微笑,幸福生活多美妙;我环保,你护绿,优美环境同受益;我正风,你正气,和谐社会更闻名! 15、文明于心,心心相印,文明举止点缀和谐风采;文明于口,口口相传,文明意识洒播万户千家;文明于手,手手相牵,文明公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关于有关文明的唯美句子

关于有关文明的唯美句子 1、文明微笑温馨美,文明语言动听美,文明准则神圣美,文明信念执著美,文明正气阳刚美,文明行动豪迈美,文明盛世中华美,祖国祥和万事兴。 2、文明思想,聪慧开明;文明语言,悦耳动听;文明行动,感动天地。文明人生,丰富多彩;文明社会,和谐美好;文明中华,无比璀璨 3、文明古国,又起新风,修身律己,人人争先。美德魅力,心所向往,诗书为伴,陶冶情操。不急不躁,有恒有志,勤学苦练,报效国家! 4、文明的心态,在平和;文明的姿态,在高大;文明的礼仪,在文雅;文明的语言,在动听;文明的行动,在贡献;文明的成果,在璀璨。 5、文明葆春光,令政布仁风,义施澍雨,打造出,人月同圆,民安国泰逍遥境;和平深底蕴,凭邦通信使,烟息烽台,迎将来,芝兰并美,海晏河清瑞丽天。 6、文明在热爱祖国中体现,精忠报国;文明在经营理念中体现,诚实守信;文明在语言举止中体现,优雅风采;文明在生活细节中体现,温馨和睦。 7、文明在海里随波逐流,传遍四海,飘起洁白浪花。文明在山上播种发芽,根扎五岳,绽放烂漫山花。文明在人们心里传递,温暖

万众,乐开和谐心花。 8、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会残杀、偷窃、争斗的结果,这些通常就是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内容。而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子女,歌唱,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 9、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有不同的声音。不要以为主流的声音就一定是正确的。当年文革中的主流声音是: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祝福林副主席身体健康,祝福周副主席比较健康;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后来的发展轨迹表明,越是神马,越成为浮云。 10、微笑是文明的语言,礼仪是文明的镜子,诚信是文明的亮点,低碳是文明的色彩,爱心是文明的力量,和谐是文明的盛装,正气是文明的新风。 11、创绿环保,创美家园;创倡低碳,创节能源;创行礼仪,创建文明;创先争优,创出成绩;创正新风,创造和谐;创扬国学,创新博学;创富生活,创强中国! 26、文明像台空调,寒冷时给我们温暖。文明像盏电灯,黑暗时给我们光明。文明像洗衣机,涤荡污迹表里亮丽。文明像部电视,在生活中精彩演绎。 27、文明像是一个热水器,让冰凉的水变得沸腾,让冷漠的心变得热情,让饥寒的人感到温暖,让人间涌动爱的暖流,沐浴一个阳光的世界。 28、文明送春风,花也欢喜,鸟也欢语;文明送春雨,爱也浓浓,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北京吉利大学,北京 102202) [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 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 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H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4-0005-02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这一领域的 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其中,礼貌原则的 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 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 会话交际礼貌原则。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 (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 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和质疑。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 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 则。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 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 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 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 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利奇的谦虚准则与中国人的谦虚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场合下,中国式的“谦虚”会 给西方人带来不快甚至威胁。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餐馆设宴,席上对客人 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肴,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 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恼火,说李鸿章 污蔑了他餐馆的名声。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造成的。 二、汉语的礼貌原则 由此可见,利奇的礼貌原则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汉语的言语交际活动。所以,顾曰国(1992) 考察了汉语文化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一套适应于汉文化交际的礼貌原则。顾曰国认为中国现 代的礼貌导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礼”是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行为法则,现代的 “礼貌”虽然不同于古代的“礼”,但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将制约现代中国 人的言语行为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具体内容如下: 1.贬己尊人准则。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该准则指称谓自己或与 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称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2.称呼准则。中国人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汉语称呼语比较 复杂,主要可归纳为职务名称、职称名称、职业名称、礼貌标记词、人名和亲属语。称呼准 则即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与对方打招呼。 3.文雅准则。礼貌语言显示说话人有教养,有教养即精神境界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文雅准则 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它指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关于文明礼貌的句子

1、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2、好少年=文明+价值+爱心+力量 4、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5、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6、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7、文明是快乐的源泉。 8、让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9、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10、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11、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12、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13、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14、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15、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16、绿色、文明是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希望吧! 17、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8、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19、星空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

7、文明是快乐的源泉。 8、让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9、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10、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11、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12、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13、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14、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15、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16、绿色、文明是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希望吧! 17、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8、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19、星空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大自然为我们贡献了自己,而我们该为大自然贡献点什么呢? 30、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33、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34、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35、给我一片洁净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给我一片蔚蓝的海洋,

客户服务礼貌用语分析

呼叫中心 服务用语规范 1.开头语 话务代表:“您好,…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 2.结束前语 请问您还需要什么帮助吗?(停顿2秒)。 3.结束语 “请您稍后挂机,并进行评价,谢谢!” 4.回访 话务代表:“**先生/女士,您好,我是…热线××号话务员,您××时候反映的××问题……,向您做个了解,请问您现在方便接听电话吗? 客户可以接听时,“关于……” 客户不方便接听时,“抱歉,我们会再与您联系,打扰了,再见!” 5.遇到无声电话 话务代表:“您好,政府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等待3秒左右) “您好,您的电话已接通,请讲!”(继续等待3秒左右)

“对不起,听不到您的声音,请您换一部话机再拨,谢谢。”(挂机) 6.市民咨询时电话杂音较大时 话务代表:“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麻烦您声音大一点,好吗?”如果仍听不清,再重复一遍,重复时语气要保持轻柔委婉:“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麻烦您声音大一点,好吗?” 如确实无法听清,则请求客户谅解: “对不起!您的电话杂音太大,麻烦您换一部电话拨打,谢谢您”(稍停2秒,挂机。) 7.信号不好,无法听清客户所讲内容时 参考标准用语:“对不起,请问您的意思是……吗?”或“您是说……,对吗?”或“对不起,我没听清您的讲话,请您重复一遍,好吗?谢谢!” 或对移动终端:“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请您换个方向,好吗?”(停顿2秒后再重复一遍,后2秒挂机) 或对固定电话终端:“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请您换一部话机再拨好吗?谢谢!”(停顿2秒后再重复一遍,后2秒挂机) 8.客户声音太小无法听清时 话务代表:“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麻烦您声音大一点可以吗?”如果仍听不清,再重复一遍,重复时语气要保持轻柔委婉:“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麻烦您声音大一点,好吗?”

文明的句子

文明的句子 1、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增进友谊。这是以诚待人的字面意思。下面我就来说说发生在我身边一件以诚待人的事。 2、人必知道而后知爱身,知爱身而后知爱人,知爱人而后知保天下。 3、忍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促进朋友间的友谊,促进同学间的团结,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满友爱。 4、心诚气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 5、诚实守信一瞬间,闪亮精彩每一刻。 6、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7、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园、奔向现代文明 8、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9、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10、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11、保障家庭安全,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首要目标,也是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 12、少一声喧哗,多一片宁静;播洒知识万千,创造美好环境。 13、您我都是文明的使者,一言一行都要传播文明。 14、谦恭有礼,人人欢迎。 15、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16、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17、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 18、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 19、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20、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竞争力。 21、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22、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23、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24、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泉源也。 25、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崇尚科学。 26、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

40句关于文明礼仪的话

40句关于文明礼仪的话 文明赢得尊重,礼让使人崇高。给大家分享了40句关于文明礼仪的话,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1. 带文明上路,携平安回家。 2.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3. 礼貌是一种户外而不是状态,它是一次航行而不是一个港口。 4. 礼貌是一种回收有礼貌的尊重的愿望。星球礼品礼品册礼品商务送礼会议礼品。——法·拉罗什福科 5.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人生至理名言 6. 文明赢得尊重,礼让使人崇高。 7. 以微笑融化陌生,用信任沟通心灵。 8.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礼记 9.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10. 夫子温良恭俭让。 11. 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左传 12. 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文明规范人人遵守。 13.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14.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 15.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张载仁 16. 礼信文明要规范,勤守渐养成习惯;助人为乐要广泛,力争上游竞夺冠。 17.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史典》 18.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19.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作者:约翰·洛克 20.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作者:克雷洛夫

21. 遵守市民文明守则,自觉规范个人行为。 22.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23. 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作者:徐特立 2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春秋)子夏 25.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26.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27.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卿 28.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 29.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师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朱熹 30.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31.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 32. 让者,礼之实也。——朱熹 33. 礼仪:就是对陌生人要客气,对熟人要客套,让自己违心的笑。我极厌恶又极其崇拜这个世界,它让人穿上袜子、又套上鞋子,然后自满的冠之名曰:‘文明’。 34. 礼貌像只气垫,然后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35.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36.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37.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38.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39. 文明管住腿,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草坪。 40. 亲善产生幸福,礼貌带来和谐。——雨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