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本文依据J.R.Searle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eory),Brown&Leevinson的面子(face theory)理论和面子威胁理论(face threatening act),以及相关的语境语用理论等,对于请求语中使用礼貌策略一语言现象从语用学语境角度进行了基本的分析,从而得出请求语中礼貌策略基本有直接策略,常规间接策略及非常规间接策略并且的具体策略的使用受到情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测试了布朗和列文森在他们的礼貌理论中提出的普遍性原则。尽管关于请求语的礼貌策略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语用学界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本文试图将请求语的礼貌策略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得出四大基本策略。

1.讨论礼貌语言的语用学基础。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它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如何理解及运用的专门学科。它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整体研究,反映话语和语境的关系。礼貌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也只有通过语用学才能得到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由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言语交际中的面子问题,以及对面子的威胁行为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人们普遍怀有受表扬,被羡慕的愿望;消极面子则指人们对自身行动不受约束,不被打扰的愿望。因此礼貌也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前者指尽量增强礼貌话语的礼貌程度,如表示赞同,给予赞许等;后者指尽量降低不礼貌话语的不礼貌程度,如不干涉他人,不侵犯他人等。并且对面子的威胁行为在语言交际中就是尽量维护语对方的脸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减少对面子的威胁程度,以使交际更能愉快的进行。

美国语言学家Grice 在1975年提出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他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为使交际顺利进行,双方的交流要限制于某一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的,如果交际的双方答非所问,会话交流就无法进行。在1976年Grice还提出了会话含义学说,这一学说作为合作原则的有利补充,对于我们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和解释礼貌语言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礼貌现象作系统研究的是英国学者Leech。他在1983年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又分为六条准则。虽然Leech指出,他的原则并非金科玉律,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但是礼貌的六条准则还是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原则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弥补了合作的不足,解释了合作原则无力解释的问题。

例如:Mother: someone ha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

Child:It wasn’t me.

很明显,母亲和孩子的话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人根本没有遵循合作原则来进行交际,但我们用礼貌原则进行分析的话,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出于礼貌,母亲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_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的,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也是在礼貌的大前提下来谈的。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上的中西方差异

礼貌原则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礼貌原则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陶胜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摘要】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相互的友好交流。本文阐述了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准则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 准则 运用 成功的会话需要交际双方的合作,即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美国语言学家H.P.Grice于1975年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 p le):说话时交际双方要相互合作,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往往不遵守这些准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准则。在对合作原则之下的各准则普遍性提出质疑的同时,B r own,Levins on和Leech等学者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语言使用的礼貌问题。Leech指出,出于礼貌,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Leech提出了言语交际中要遵守的礼貌原则,意以此来拯救合作原则,圆满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大多数情况,人们说话交际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一种语言行为必定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交际中我们必须考虑社会所能接受的各种因素,使用恰当的语言,运用合适的礼貌原则,促成有效的言语交际。 1 Leech礼貌原则的六准则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一些特定的原则,才能达到相互的友好交流。这些原则包括交际时要宽宏、谦虚、同情、得体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 1.1 得体准则(TactM axi m) 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Lend me your car!(不礼貌) Could you lend me your car?(礼貌) 112 慷慨准则(Gener osity Maxi m) 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You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礼貌) W e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you.(不礼貌) 113 赞扬准则(App r obati on Maxi m) 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A:Do you like these app les? B:I’ve tasted better.(含蓄礼貌地评判) 114 谦逊准则(ModestyMaxi m) 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How stup id of me!(礼貌) How s mart of me!(不礼貌) 115 赞同准则(Agree mentM axi m) 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A:That dress she is wearing is beautiful,don’t you think s o? B1:Yes,abs olutely.(礼貌) B2:I don’t think it’s beautiful at all.(不礼貌) 1.6 同情准则(Sy mpathy Maxi m) 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A:My kitten died last week. B1:So we won’t be annoyed by that nasty little ani m al any more.(不礼貌) B2:It’s most unfortunate that you l ost your pet.(礼貌) 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应遵守以上礼貌原则的各项准则,从以上各项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说话时应尽量多尊重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方便,尽可能多让自己吃一点亏,从而使交际双方都感到受尊重,同时又反过来使对方获得对自己的好感。当然,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恪守礼貌原则,例如在紧急的情形下,或在意外事件中,在激烈争辩或紧张工作的场合,或在十分亲密友好的朋友间,礼貌原则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屈居于次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Byra m.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Multilingual Matters46.MultilingualMatters L td,1989. [2] 川上郁雄.「「日本事情」教育における文化の問題」[J].「21世紀 の日本事情」創刊号, 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3] 李!奉.「転 期を迎えた日本語教育に求められるもの」[J].「日 本語教育」119号,2003.[4] 倉地 美.「対話からの1文化理解」[M].頸草 房,1992. [5] 原綾乃.「留学生と日本人学生の交流促進を目的とした ψ 教育の実践」[J].「日本語教育」117号,2003. [6] 国立国語研究所日本語教育 ψ日本語教育研究室.「1文化 接触と日本語教育」[J].「日本語学」8号,1989. [7] 细川英雄.「ことばと文化を結ぶ日本語教育」[M]. 京:凡人社, 2002. 2007年6月 双语学习?教育创新?

委婉语的语用礼貌分析

委婉语的语用礼貌分析 一、引言 英语词Euphemism(委婉)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好听的话”。《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著)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关于委婉语的分类有很多,有人从委婉语的功能上将其分为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两类:前者与禁忌语(taboo)有关,是消极委婉语;后者与礼貌,避免冲突并满足交际双方利益和心理的需要有关,是积极委婉语。例如: janitor被称为building engineer, cemetery叫做memorial park,“He needs help in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fter class.”等都属于委婉语的范畴。 在日常交际中,仅仅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是不够的,由于语言不当甚至粗俗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礼貌作为一种社会润滑剂,被时时处处使用着。对此,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H .Leech在1980年从语用学角度,提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作为对Grice合作原则的“拯救”,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并指出,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这就不得不与委婉语产生密切的联系。 二、委婉语与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及其准则 Leech(1987)提出的礼貌原则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也就是尽量赞誉别人,让自己多吃一点亏。在语言形式上采取赞美对方和自谦的手段,取悦对方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其准则如下: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2001年第5期 外 国 语 总第135期 No.5, September 2001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5 2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1)05-0025-07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王建华 (东华大学 外语学院 英语系,上海 200051) 摘 要:话语是交际双方特定语用距离的反映;语言礼貌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取决于它是否切适于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语用距离是在交际过程中推断和确定的,它随着交际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交际者可以凭借一定的语言手段来维持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因而,话语礼貌具有动态性和可洽商性的特征。 关键词:语用距离;话语礼貌;切适性;动态性;可洽商性 Utterance Politeness and Pragmatic Distance WANG Jian-hua (English Depart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 Abstract: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is a signal of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and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is the determinant of politeness at the utterance level. Utterance politeness i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linguistic politeness to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which is calculated and determin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Participants can maintain or alter their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them by employing certain linguistic means. Therefore, utterance polite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fluidity, and by negotiability. Key words: pragmatic distance; utterance politeness; appropriateness; fluidity; negotiability 一、引言 礼貌已成为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最有影响的是Leech 、Brown & Levinson ,但他们的观点有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Leech (1983)的礼貌原则主要从语义及其表达手段来界定语言的礼貌性,虽然比较成功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常常违反合作原则而使用间接语言,却显得过于绝对。(何,1989,2000; Gu,1990; Fraser,1990; 徐,1992; Mey, 1993; 王,1998, 1999) Brown & Levinson (1978,1987)的“面子理论”在界定语言礼貌 时引入了社会因素,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说,其绝对性是减弱了,但礼貌问题是否就是面子问题,也不无商榷之处;判断礼貌的社会因素(社会距离、相对权势)也有互相包容之嫌。(Matsumoto,1988; Gu,1990; Kasper,1990; Fraser, 1990; Mao, 1994; 王, 1999; 何, 2000) 本文试图在批判地接受Leech 、Brown & Levinson 等关于语言礼貌观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探讨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话语礼貌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2576212.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语用的礼貌原则

语用的礼貌原则 人们用言语交际,其实就是传递信息来影响受话人,实现双方的互动,以达到自己言语的目的。在交际过程中,除了合作原则以外,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在言语行为中渗透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社会礼貌规范。礼貌原则也是对合作原则的完善和补充。这些社会礼貌规范就是礼貌原则的内容。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 得体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符合共同的习惯和心理,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例1: 在饭店里吃饭。 服务员:——溜肝尖来啦!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是健康的猪肝。如果这猪得了肝炎或肝硬化,颜色就不这样了。 例2: 服务员:——口条来了!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就是猪舌头。你看,这上边的点点,就是乳突,专门分泌唾液的。唾液你们知道吗?就是哈啦子。 上面两个例子的说法都很不得体。 2、慷慨准则 慷慨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例1: 奥地利电影《希西公主》中,希西公主的公爹——老国王处处跟别人“打岔”,一问三不知。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太棒啦!”。大家都以为他耳朵不灵。实际上他是:“听喜欢的话就不聋,听讨厌的话就聋。” 能够做到听了讨厌的话像是没听见一样,这的确是极端的“慷慨大方”。试想,和这样的人交流,一般不会有什么尴尬和不快。 3、赞誉准则

赞誉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避免贬低对方、而应当多赞誉对方。 否则,就会导致交流失败。 例1: 有次某影视摄制组到一所大学与高校学生交流、座谈。 剧组人员没有按时到会,千余名大学生等了一个多小时。 会议即将结束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责问: ——你们是否觉得我们的时间不值钱? 某演员回答道: ——我觉得这位同学有点像《有话好好说》里的张秋生,把小事夸大了。 又说: ——我还觉得你像记者,记者就是这样,喜欢猜测,猜测别人心里想什么。 显然,这位演员的话违背了赞誉准则。 他的话刚说完,场内立刻大哗。 现场有多位记者甚至围追不放,一定要讨个“说法”。 4、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保持谦虚的态度。 谦虚包括耐心听对方说话、对自己的评价要尽量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能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或者掩盖自己的缺点。 如果违背这一准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例1: 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的主考官问: ——请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应聘者回答: ——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 这样说显然既不合逻辑,而且也十分不谦虚。 例2: ——你有哪些优缺点? ——我没发现自己什么缺点,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这样说既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言语行为的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本文依据J.R.Searle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eory),Brown&Leevinson的面子(face theory)理论和面子威胁理论(face threatening act),以及相关的语境语用理论等,对于请求语中使用礼貌策略一语言现象从语用学语境角度进行了基本的分析,从而得出请求语中礼貌策略基本有直接策略,常规间接策略及非常规间接策略并且的具体策略的使用受到情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测试了布朗和列文森在他们的礼貌理论中提出的普遍性原则。尽管关于请求语的礼貌策略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语用学界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本文试图将请求语的礼貌策略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得出四大基本策略。 1.讨论礼貌语言的语用学基础。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它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如何理解及运用的专门学科。它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整体研究,反映话语和语境的关系。礼貌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也只有通过语用学才能得到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由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言语交际中的面子问题,以及对面子的威胁行为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人们普遍怀有受表扬,被羡慕的愿望;消极面子则指人们对自身行动不受约束,不被打扰的愿望。因此礼貌也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前者指尽量增强礼貌话语的礼貌程度,如表示赞同,给予赞许等;后者指尽量降低不礼貌话语的不礼貌程度,如不干涉他人,不侵犯他人等。并且对面子的威胁行为在语言交际中就是尽量维护语对方的脸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减少对面子的威胁程度,以使交际更能愉快的进行。 美国语言学家Grice 在1975年提出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他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为使交际顺利进行,双方的交流要限制于某一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的,如果交际的双方答非所问,会话交流就无法进行。在1976年Grice还提出了会话含义学说,这一学说作为合作原则的有利补充,对于我们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和解释礼貌语言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礼貌现象作系统研究的是英国学者Leech。他在1983年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又分为六条准则。虽然Leech指出,他的原则并非金科玉律,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但是礼貌的六条准则还是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原则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弥补了合作的不足,解释了合作原则无力解释的问题。 例如:Mother: someone ha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 Child:It wasn’t me. 很明显,母亲和孩子的话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人根本没有遵循合作原则来进行交际,但我们用礼貌原则进行分析的话,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出于礼貌,母亲

论文-委婉用语的功能及语用浅析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委婉语的定义 (1)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 (一)避讳功能 (1) (二)文雅功能 (2) (三)掩饰功能 (2) 三、委婉语与合作原则 (2) (一)违反量准则 (2) (二)违反质准则 (3) (三)违反关联准则 (3) (四)违反方式准则 (3) 四、结束语 (3)

论委婉语的功能及语用浅析 [论文关键词]委婉语功能合作原则 [论文摘要]委婉语是用一种委婉有礼的、令人愉快的说法代替粗鲁无礼令人不愉快的说法,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叙谈语用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是指导人们言语交际的原则之一。它可以很好地解释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这对于交际委婉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交际中,委婉语出于避讳、文雅、掩饰等原因常常违反合作原则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准则。这样便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本文将通过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和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简要分析委婉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功能和语用价值。 一、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谈吐优雅”。它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的或是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的得体、比较的文雅。其方法是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替代原来那个包含令人不悦的内涵的词”。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一)避讳功能 避讳功能是委婉语的基本语用功能。避讳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许多语言禁忌。在交际中,话中一些不能说或说了会对会话双方氛围不利的都属于避讳范畴。尤其是生老病死,人们往往用各种各样委婉语来避凶求吉。其中对死亡的禁忌最为典型,如“死亡”用委婉语“回老家、安息、作古、长眠、走了、闭眼”来指称它。通过这些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冲淡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近年来,艾滋病广泛流行,已成为人类的一大棘手问题,几乎人人谈之色变,于是使用委婉语“social disease”来指称它。 (二)文雅功能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北京吉利大学,北京 102202) [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 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 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H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4-0005-02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这一领域的 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其中,礼貌原则的 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 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 会话交际礼貌原则。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 (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 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和质疑。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 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 则。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 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 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 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 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利奇的谦虚准则与中国人的谦虚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场合下,中国式的“谦虚”会 给西方人带来不快甚至威胁。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餐馆设宴,席上对客人 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肴,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 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恼火,说李鸿章 污蔑了他餐馆的名声。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造成的。 二、汉语的礼貌原则 由此可见,利奇的礼貌原则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汉语的言语交际活动。所以,顾曰国(1992) 考察了汉语文化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一套适应于汉文化交际的礼貌原则。顾曰国认为中国现 代的礼貌导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礼”是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行为法则,现代的 “礼貌”虽然不同于古代的“礼”,但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将制约现代中国 人的言语行为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具体内容如下: 1.贬己尊人准则。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该准则指称谓自己或与 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称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2.称呼准则。中国人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汉语称呼语比较 复杂,主要可归纳为职务名称、职称名称、职业名称、礼貌标记词、人名和亲属语。称呼准 则即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与对方打招呼。 3.文雅准则。礼貌语言显示说话人有教养,有教养即精神境界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文雅准则 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它指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礼貌现象的语用研究

礼貌现象的语用研究 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尊重他人的准则。而礼貌是人们在交往中向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水准,体现了人们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数不胜数的名言警句时刻在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失去礼。 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也就是说礼貌被视为一种取悦他人的真实目的,或是人们言语行为的一种内在动因。这不是语用学要探讨的范围,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说话人说话时的真实动机,一些人是否比另一些人更有礼貌,类似的讨论是徒劳无益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只能获知说话人讲了些什么以及听话人是如何作出反应的。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人在谈话时更强调群体需要,而不是个人需要,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样的观察就认为,中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或利他精神。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候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对人的谦虚恭敬。所以,礼貌现象就分为语言和行为两种情况而立论。对语言的语用研究,即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所注意礼貌细节,循规蹈矩,在所要求的氛围和目的下展开谈话,以礼待人,达到双方内心的尊重,从而实现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在礼貌的语言的语用场合上,本人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社交场合和特殊场合。在社交场合,社会文明的大环境和严肃的气氛下,人们总会注重自己的形象,以求用自己形象先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其后用自己的在交谈时候的语言体现出礼貌来深深吸引对方了解自己的心思,拉近双方的距离,慢慢实现稳中求胜,步步为营的目标。而在特殊场合,例如红白大事、熟人调侃、团体联谊等场合我们就是需要我们把握当时的环境、他人的情感、往事等,别过于情感的投入或者语言的冒失而乱了方寸,坏了事。例如在熟人调侃场合,是一个轻松搞怪的场合,我们需要洞察每个人的心境,在往事的喜与忧之间做好尺度的把握,不要在尺度上把握不善而乐极生悲。语用的把握需要我们相互注意对方的临时的语言和情感反映,而不能将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语言所分隔开来。 在这有必要说明一下语用失误,布卢姆·库尔卡强调语用失误是导致言外之意转变的情形。汤姆斯指出,“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已与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对待语言,我们需要的是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一件,但是会因为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表达不清楚而不符合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意识观念等原因所造成的,归根到底还是文化差异与单方面认知不清楚造成的。 在礼貌现象中的行为语用研究,而根据语用学来说,这可能有点牛头不上马嘴,但是本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急速发展,语言的交际减少,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话语也许会更加深入人心,就拿现在流行的“行为艺术”来说,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而又一针见血地表达出来。礼貌的文化行为指的是具有高度文化敏感性和礼貌语境价值的行为。礼貌文化行为可以是言语的、非言语的、象征的、示意的、语用的行为。所说的‘礼貌行为’是以行为为主要外在形式的、在宏观和微观对礼貌文化语境产生重要作用的行为。留意我们生活中的礼貌的行为,握手、拥抱、鞠躬问好、敬礼、礼让等都深深融入现代文明当中,相互影响相互衬托,都是说明了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文明礼貌的行为去端正它过快的发展而带来的副作用。一个小小的礼貌行为或许比一千句公益广告好,它的作用不

客户服务礼貌用语分析

呼叫中心 服务用语规范 1.开头语 话务代表:“您好,…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 2.结束前语 请问您还需要什么帮助吗?(停顿2秒)。 3.结束语 “请您稍后挂机,并进行评价,谢谢!” 4.回访 话务代表:“**先生/女士,您好,我是…热线××号话务员,您××时候反映的××问题……,向您做个了解,请问您现在方便接听电话吗? 客户可以接听时,“关于……” 客户不方便接听时,“抱歉,我们会再与您联系,打扰了,再见!” 5.遇到无声电话 话务代表:“您好,政府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等待3秒左右) “您好,您的电话已接通,请讲!”(继续等待3秒左右)

“对不起,听不到您的声音,请您换一部话机再拨,谢谢。”(挂机) 6.市民咨询时电话杂音较大时 话务代表:“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麻烦您声音大一点,好吗?”如果仍听不清,再重复一遍,重复时语气要保持轻柔委婉:“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麻烦您声音大一点,好吗?” 如确实无法听清,则请求客户谅解: “对不起!您的电话杂音太大,麻烦您换一部电话拨打,谢谢您”(稍停2秒,挂机。) 7.信号不好,无法听清客户所讲内容时 参考标准用语:“对不起,请问您的意思是……吗?”或“您是说……,对吗?”或“对不起,我没听清您的讲话,请您重复一遍,好吗?谢谢!” 或对移动终端:“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请您换个方向,好吗?”(停顿2秒后再重复一遍,后2秒挂机) 或对固定电话终端:“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请您换一部话机再拨好吗?谢谢!”(停顿2秒后再重复一遍,后2秒挂机) 8.客户声音太小无法听清时 话务代表:“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麻烦您声音大一点可以吗?”如果仍听不清,再重复一遍,重复时语气要保持轻柔委婉:“对不起,我听不清您的声音,麻烦您声音大一点,好吗?”

中西文化下的礼貌用语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 Discours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闫晶 2010103010231 摘要:礼貌的表现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是达不相同的,它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典型行为密切相关。总的来说,礼貌用语中的称呼语、问候语与告别语、致谢语、道歉语以及赞扬语在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了具体而详尽的对比与分析, 并概括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用语存在差异的原因,即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 的价值取向造成的。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文化下的礼貌用语差异,人们可以更好的学习英语,同时对于跨文化交际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礼貌用语;文化;价值取向 Abstract:The expressive ways of politeness are different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and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ypical behaviors of some particular social groups. Generally, polite discourses such as address, 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thanks, apology and compliment play a vital role in people’s daily life.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contrast and analysis to the polite discours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and summari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olite discourses—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people can learn English better as well a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polite discourses;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Introduction People all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ll the time. No matter how well they understand each other, communication is hard. “Culture” is often at the root of communi cation challenges. The culture influences how people approach problems, and how they participate in groups and in communities. When they participate in groups they are often surprised at how differently people approach their work together. People’s histori es are a critical piece of their culture. Historical experience—whether of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优.选)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 第一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因为:(1)句子形式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想了解某句话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说话者通过这句话所完成的行为;(2)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把句子看成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为解决一些哲学上的争论提供依据。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所谓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言外行为则是通过讲这句话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则是言外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奥斯汀的研究,他把施事行为作如下分类:(1)裁决型(verdictives)、(2)行使型(exercitives)、(3)承诺型(commissives)、(4)行为型(behavitives)、(5)阐述型(expositives)。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3)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以上,我们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下面我们将讨论,言语行为理论欠缺所导致的语用失误。(1)话语行为方面的问题 话语行为:“指的是说出单词、句子这一行为”(何兆熊2000:97)。塞尔认为除了奥斯汀提出的行事动词外,一些语言手段如词序、重读、语调、标点符号、语气等也能表达出一句话的言外之力。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可能就会在这些语言手段上发生语用失误。 例1:重读位置掌握不好,将industry, dictionary的重音误放在第二个音节上。 例2: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学生对教授说:“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I postpone the defence?”时用了降调。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本应足够的礼貌。可是降调的使用使得教授觉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这些看似小事,实则不然。话语行为中的任何小的毛病都会对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言语行为产生影响。这些毛病会影响英语本族语者对你话语的理解程度,并使话语命题表述不清,不能产生你所预期的言后行为。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作者: ————————————————————————————————日期: ?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摘要:礼貌准则作为语用准则之一,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一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一原 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礼貌具有文化特性,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里评价礼貌的标准和认识礼貌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探讨,就会发现,不理解礼貌现象的文化特性,必然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 关键词:礼貌准则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 1.礼貌准则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 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是礼貌这一概念一旦进入到语用研究的领域,就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可关于它的早期研究却很少,只有Lakoff(1973)等极少数人去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Brown&Levison发表了

他们很有影响的代表作《语言运用中的普遍问题礼貌现象》(1978)后,礼貌才真正成为语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交际学和会话分析等也对礼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不同 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和论述。 在西方主要首推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son的面子理论,在东方文化里有影响的礼貌理论应首选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准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都是用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礼貌这一普遍现象的,即礼貌普遍存在于各种文 化之中。这种存在正如哲学上所说的: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具有特殊性,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都具有差异性,即礼貌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是受到该文化规则制约的。所以作者认为,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挖掘出礼貌的真正特征,并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 2. 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认为,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 (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这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