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及防范措施现状
艾滋病预防母婴传播的防控措施

艾滋病预防母婴传播的防控措施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血液、乳汁和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艾滋病预防母婴传播的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孕前筛查和咨询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关键在于母亲是否感染了HIV。
因此,在怀孕之前进行艾滋病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若母亲感染了HIV,则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咨询和治疗,以降低传染风险。
同时,配偶也应当接受相应的检查,确保不会在性接触中传播HIV。
二、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防护措施1. 孕期阻断传播在怀孕期间,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监测,可以有效控制母亲体内的病毒复制,从而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医生会根据母亲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降低病毒载量并维持母亲的免疫系统稳定。
2. 分娩时的防控措施分娩过程是母婴传播的高风险时刻。
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剖腹产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因为它可以避免母婴接触乳汁和血液。
在正常分娩的情况下,医生会采取措施,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感染风险。
3. 哺乳期的预防措施母乳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因此母亲在哺乳期间应该避免直接将乳汁传给婴儿。
替代喂养,如配方奶粉喂养,是减少母婴传播的安全措施之一。
如果母亲选择母乳喂养,应该通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在医学监护下使用阻断病毒传播的药物。
三、高危人群的关爱和教育高危人群,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吸毒人群,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提供定期的检测和治疗服务,为他们提供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防护方法的教育,可以有效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此外,高危人群还应该得到心理和社会支持,避免因社会歧视和心理压力而影响到防控和治疗的效果。
四、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公众宣传和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和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提高公众对HIV及其传播途径的认知。
女性的艾滋病预防措施

女性的艾滋病预防措施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尤其对于女性来说,艾滋病的防护要更加重视,因为女性在面对病毒感染时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别因素和生理差异。
本文将介绍一些女性的艾滋病预防措施,帮助女性更好地保护自己。
1. 加强性教育性教育对于女性预防艾滋病至关重要。
通过受过科学性教育,女性可以更好地了解性行为与艾滋病的关系,掌握正确的性行为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性教育应该涵盖有关艾滋病防护的知识,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高危行为等。
2. 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艾滋病是一种潜伏期较长的疾病,很多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
女性在性行为后或怀孕前应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这样可以及早发现潜在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 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女性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在性行为中,女性应坚持使用安全套,以避免病毒的传播。
选择合适尺寸的安全套,注意保存和使用的方式。
此外,女性也可以尝试女用安全套,提高防护效果。
4. 避免共用针具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共用针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些女性可能存在注射药物或注射美容的需求,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女性应避免共用针具。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注射,并确保医用器械的消毒和使用安全。
5. 关注女性专属艾滋病防护需求女性在生理结构和生理周期上与男性存在差异,因此在艾滋病预防中需关注女性专属的需求。
例如,月经期间女性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应避免性行为;怀孕期间,艾滋病的传播也可能影响到胎儿健康,需引起重视。
6. 寻求医疗帮助与支持如果女性感到有艾滋病的风险或已被感染,她们应尽快寻求医疗帮助与支持。
医疗机构提供了艾滋病的筛查与治疗服务,同时也有专业人士给予女性心理上的支持。
总结起来,女性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应该重视性教育,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等,同时关注女性专属的艾滋病防护需求,并在需要时寻求医疗帮助与支持。
只有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女性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1.宣传教育不足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宣传教育的范围不够广泛,很多地方只是简单地宣传了艾滋病的危害和如何预防,但是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宣传还不够深入。
其次,宣传教育的形式不够多样化,很多地方只是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
2.检测和治疗不足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检测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检测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很多地方只是简单地设置了几个检测点,无法满足广大人群的需求。
其次,治疗的及时性和规范性不够,很多患者因为症状不明显或者经济原因等原因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治疗的方式不够规范,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3.社会歧视问题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往往会被歧视和排斥。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社会歧视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由于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和对患者的歧视心理,很多人无法接受艾滋病检测和治疗,甚至有些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4.预防母婴传播预防母婴传播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孕妇的检测和治疗不够及时和规范,很多孕妇在怀孕期间没有进行艾滋病检测或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其次,对于婴儿的预防措施不够完善,很多婴儿在出生后没有得到及时的预防措施,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5.国际合作不足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来防治。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国际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还不够完善。
其次,国际间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不够充足,无法满足全球范围内的需求。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应该加强宣传教育。
首先,应该扩大宣传教育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制度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制度第一篇: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制度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制度为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 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 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 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根据《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成立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技术专家组。
负责本院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开展工作督导与检查工作。
二、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服务。
严格执行技术服务标准, 建立适宜的检测、咨询、干预、随访等服务流程。
三、在婚前保健门诊、产科门诊、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四、为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的信息、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
五、主动为所有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检测与咨询服务。
六、加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
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助产服务, 为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适宜的干预措施。
七、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加强实验室管理, 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 保障工作顺畅运转。
八、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应当遵照普遍性防护原则, 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 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九、加强信息管理。
指定保密意识及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管理工作。
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管理及质量控制, 确保信息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十、监督指导与评估。
定期开展自查与监督检查, 不断提高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工作质量。
第二篇: 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总结XX妇幼保健所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总结为提高人群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意识,最大程度减少艾滋病、梅毒、乙肝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影响,提高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现将XX年1月至8月此项工作总结如下:一、具体数据:全区孕产妇进行HIV抗体检测 727 人, 检测率为 100%, 发现阳性孕产妇 0 例, 孕产妇进行梅毒检测727 人, 检测率为 100%, 发现梅毒孕妇 2 人, 梅毒感人产妇人, 所生婴儿人,感染人, 梅毒孕产妇规范诊疗人, 所生婴儿规范诊疗率人, 孕产妇进行乙肝检测 727 人, 检测率为, 表面抗原阳性人, 城西医院产科领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疫苗支, 注射2支。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摘要】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AIDS,27年来AIDS肆虐全球,已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给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其中母婴传播是此病的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自1995年我国发现首例HIV母婴垂直传播后,母婴垂直传播比例逐年增长严重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就HIV感染者母婴垂直传播的流行状况及预防进行论述。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流行;预防母婴传播是指感染HIV的孕妇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也可经产道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哺乳等传给婴儿。
目前认为HIV阳性孕妇约11%-60%会发生木有那个传播。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亚洲已成为继非洲以后世界第二大传播地区,我国同样面临HIV 流行的严峻挑战。
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中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从1995年我国首次发现HIV母婴垂直传播后,母婴垂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婴儿和儿童艾滋病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1】。
HIV感染和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世界上公认母婴垂直传播HIV的情况是发生在怀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三个阶段,如母婴垂直传播HIV的感染率为35%时,10%在孕期感染,10%在分娩期感染和15%在哺乳期感染【2】。
1 怀孕期怀孕期母婴垂直传播HIV被认为是病毒通过胎盘实现的。
妊娠期胎盘是抵御HIV传播的屏障,但胎盘病理学证实,即使在新生儿无HIV感染时,胎盘亦可找到HIV病毒。
2 分娩期分娩期母婴垂直传播HIV是胎儿与含有病毒的血液,宫颈、阴道分泌物接触实现的。
2024年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总结范文

2024年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总结范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当前社会主要的公共卫生工作之一。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新生儿和儿童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保护婴幼儿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一、政策法规的制定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大对该方面工作的经费支持。
政策法规应明确规定怀孕妇女和哺乳期妇女的艾滋病筛查和防治工作,并对未知感染者的隔离和治疗提供指导。
政府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并加强对妇女和家庭的健康知识教育。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其按照规定进行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防治工作。
二、艾滋病筛查和防治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是对怀孕妇女进行艾滋病筛查。
只有及早发现感染者,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婴儿感染的风险。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妇女进行艾滋病筛查的宣传力度,并提供免费的筛查服务。
同时,还应加强对妇女的艾滋病检测技术培训,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剖宫产和母乳喂养替代。
政府应加大对抗病毒治疗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感染者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供应。
对于需要进行剖宫产的孕妇,政府还应加强对剖宫产操作的规范和培训,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家庭的宣传教育,提倡母乳喂养替代,鼓励艾滋病病母不进行母乳喂养,以减少婴儿感染的风险。
三、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妇女和家庭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艾滋病知识普及活动、宣传海报和宣传册子的发放等方式,向妇女和家庭传播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他们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措施

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措施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是三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而母婴传播是这些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病毒的母婴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社区、医院等,普及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母婴传播的风险等方面的知识。
让育龄妇女了解这些病毒的危害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其次,我们需要提供免费的检测服务。
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场所,为育龄妇女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服务,及时发现感染,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
同时,对于感染的母亲,我们需要提供孕期和产后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定期的产检、分娩指导、产后访视等,以确保母婴安全。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孕期管理和干预。
对于已经感染的孕妇,我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孕期管理和干预,包括规范的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和休息等,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对于未感染的孕妇,我们需要提供孕期健康指导,包括孕期营养、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孕妇的身体素质,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新生儿的管理和干预。
对于感染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我们需要在出生后进行早期诊断检测,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
对于未感染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我们需要提供新生儿健康指导,包括新生儿喂养、护理、疫苗接种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预防和控制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母婴安全。
总之,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加强孕期管理和干预、加强新生儿的管理和干预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这些病毒的母婴传播风险,保护母婴健康。
我国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调查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He a l t h Ed u c a t i o n, Au g u s t 2 01 3,Vo 1 . 2 9. No . 8
我 国育 龄妇 女 艾滋 病相 关 知识 和 态 度调 查
田晓波 ’ ,吴久玲 ,李伯 华。 ,覃 民 , 齐嘉楠
D i s e a s e C o n t r o l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B e q i n g 1 0 0 0 8 9,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H I V / A I D S r e l a t e d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a t t i t u d e s a m o n g c h i l d — b e a r i n g w o v o e n i n
b o ,WU J i u — l i n g ,L I B o — h u a ,Q m Mi n ,Q I J i a — n a n . N a t i o n a l C e n t e r f o r W o m e n a n d C h i l d r e n ’ S H e a l t h ,C h i n e s e C e n t e r f o 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及防范措施现状发表时间:2012-07-19T09:10:29.1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益伟清黄慧佳[导读] 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之一就是母婴传播,由此可见育龄妇女是HIV感染的高危人风险人群之一。
益伟清黄慧佳(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200235)【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妇女感染艾滋病的速度正以快于男性的趋势迅猛增长,而育龄妇女又是一个感染HIV的高风险人群之一,通过对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感染现状的分析及对艾滋病有效防范措施的探讨,以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目的,进一步促进育龄妇女的健康。
【关键词】育龄妇女艾滋病认知现状防范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滋病这一恶性传染病已由最初男性感染者居多的状况,逐渐演成一种女性化特征明显的流行病,二十年前妇女还处在艾滋病流行的外围,二十年后的今天却变成了艾滋病流行的核心。
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之一就是母婴传播,由此可见育龄妇女是HIV感染的高危人风险人群之一;加之育龄妇女在家庭、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艾滋病在妇女群体中的传播与扩散,势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的问题。
通过对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感染现况的分析及对艾滋病有效防范措施的探讨,以期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目的,进一步促进育龄妇女的健康。
本文就近年来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妇女艾滋病的感染情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妇女感染艾滋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2005年全球4030万艾滋病感染者中妇女1750万,占3800万成人艾滋病患者总数的46.05%。
每天大约有1.4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约1.20万人的年龄在15~49岁之间,其中近50%的人是妇女[1]。
目前,妇女约占全世界所有艾滋病毒携带者的一半。
中国的情形也不容乐观,据中国卫生部2005年3月的统计,在报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由2000年的19.40%,上升到2004年的27.80%,2005年3月底,这一比例已达28.10%[1]。
HIV/AIDS者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5:1上升到目前的2:1,局部地区1:1。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指出,目前全世界女性HIV感染者大部分处于生育活跃期,如果不进行及时阻断,母婴传播几率为35%~50%,对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随着报告的女性HIV感染者人数的增加HIV母婴途径传播危险几率加大[3]。
当作为孕产妇时,育龄妇女既可能在妊娠和生产过程中通过医源性传播等途径而感染HIV,又可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而导致胎儿发生HIV感染,危害婴儿安全。
2 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及认知现状赵绍侠等研究调查显示[4]:流动人口、农村、城市已婚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74.2%、65.8%和100%,能正确回答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仅有8.6%、32.9%和53.4%。
流动人口、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应答正确率与有关报道相符[5~7]。
城市已婚育龄妇女回答正确率较高。
郑珂等研究发现城市妇女对AIDS的3个传播途径知识了解程度也很有限,尤其对非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较为突出[8]。
张松卫等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育龄妇女对AIDS防治知识缺乏了解,态度漠然,基本没有预防和控制AIDS的健康行为[9];张红杰等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相关知识十分欠缺,对AIDS传播方式、预防方法和危害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将有传播蔓延的可能[10]。
这些都说明了城市已婚育龄妇女对艾滋病认知状况好于流动人口和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但总体认知状况仍较差。
从社会因素角度分析,妇女尤其农村、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往往比男性缺少受教育机会、工作机会和社会地位,由于世俗的偏见,女性在接受性教育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活动中,往往处于较男性封闭的状态;在经济因素上,她们又较多地依赖于男性,这样就不利于提高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据估计,2000年以来的被感染儿童中约有30~50%是通过母乳感染的[11]。
对孕产妇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程度调查表明,即使是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情况也不如人意。
如练爱萍等对宁波市150例孕产妇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对一般接触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等二类知识的正确知晓率仅为28%[12];袁秀珍等在北京一家医院进行的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13]。
3 防治措施艾滋病感染现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总体认识状况较差,两者无疑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对于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仍是目前最重要手段。
加强针对育龄妇女的有关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她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防治方法,进一步强化认识艾滋病对育龄妇女健康的危害,帮助她们树立健康性观念,提倡安全的性行为,提高她们的整体生殖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而大众的健康教育与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是预防控制HIV感染和传播的有效途径。
3.1健康教育国家新近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14]亦提出,健康教育是进行艾滋病行为干预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
作为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5]。
尤其是在对孕产妇妊娠早期进行健康教育,对艾滋病防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1.1现已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开展HIV血清学早期筛查[16],建议阳性者采取提前终止妊娠、孕期接受药物阻断治疗等措施以避免母婴垂直传播[17]。
3.1.2现已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方法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主要包括: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采取科普宣传、展览、海报、VCD等宣传形式,使用现场示范、入户讲解、集体讲解、个别交谈、开通热线电话、咨询、同伴教育等交流方法;另外,编写适宜于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人群的小册子,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18]。
3.2行为干预预防HIV传播的上策是教育公众坚决避免高危性行为,提倡传统的性道德。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提倡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能实现。
所以,一方面强调人们在生活中选择上策,坚持专一的性伴侣,也就是保持我国传统的一夫一妻制。
另一方面,可以教育群众在进行性行为时,采取一些预防手段,如使用避孕套等[19],避孕套是目前为止预防性接触感染HIV的最为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教育材料中强调了避孕套在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
应客观地告诫公众,使用避孕套只是在高危行为不可避免时的补救措施,是中策或下策而非上策。
而真正的上策是坚持安全和健康的性行为。
在我国,避孕套的使用率只有5%至10%(这远远低于欧洲的50%)。
这应该像司机系安全带一样,一开始时,既不习惯,又不舒服,但为了不出交通事故,养成坚持开车系安全带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避孕套可以说有同样的重要作用,它能保护你和你的家人不受损害。
世界卫生组织最早提出的预防艾滋病措施是ABC,其中B指的就是忠诚。
就性道德而言,诸如中华民族,基督教民族,伊斯兰教民族等历史悠久的文明民族都以隆重的婚礼来体现婚姻的严肃性,都要求以对婚姻的忠诚来维护婚姻和家庭的稳定。
因而应大力提倡夫妻相互忠诚的社会风气,才能更好地建立和谐性生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 小结综上所述,育龄妇女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发挥国际社会、政府积极的主导作用,还需要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等多方力量的配合,确保她们参与一切与之有关的决策和实施过程,才是保证妇女远离艾滋病的根本之计。
2004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便是:“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从这个主题我们也不难看出,妇女与艾滋病的问题已经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了;2010年中国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作为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一位女性,如何有效地开展育龄妇女艾滋病防治的护理健康教育,将是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R]. 2005年11月21日.[2]张灿灿.艾滋病感染者女性达28.10%[N].新闻网2005年09月02日.[3]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2004年12月.[4]赵绍侠,吕爱荣,李雪梅等.不同人群已婚育龄妇女对性传播疾病认知状况调查.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1),58.[5]计国平,吴尊友,尹惠萍,等.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KAP定性研究报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9,11:58.[6]姚引妹,李鲁.浙江农村育龄妇女健康和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2:39.[7]苏长梅,石淑华,叶鸣,等1武汉市流动人口已婚妇女生殖保健需求及服务对策的研究.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 01,4:226.[8]郑珂,尹仲良,兰红,何勤英等.女性性服务者性病艾滋病防治干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9]张松卫,尹惠萍,计国平等.综合干预措施对农村育龄妇女艾滋病防制效果的评价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4).[10]张红杰,曾光,岑阳等.农村已婚育龄妇女STD/AIDS的患病现状及其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6).[11]王哲,罗新南,张彤,等.孕产妇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18):21~23.[12]练爱萍,李秀春.150例孕产妇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20(6):44~46.[13]袁秀珍,赵利华,李敏,等.孕产妇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分析及其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7):35~36.[14]中华人民共和国. 艾滋病防治条例. 国务院457号令,2006;11.[15]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6~7.[16]Ralph JD,Gina MW,Richard AC,et al.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STD prevalence among urban pregnant African-American teens: data from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4;34:376~3831.[17] 王哲.实施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4;18(11):2025~2026.[18]孙洁,韩丹,窦东梅.河南省农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家庭自我防护教育模式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1):1009~1010.[19]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