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在艺术成就还是影响力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宋代山水画强调以真实自然为基础,追求形式的精细和构图的和谐美。
元代山水画则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笔墨的淋漓尽致和画面的极致简约。
宋代山水画以南宋的“文人画派”和北宋的“院体画派”为代表,这两个派别各具特色,但又相互交融。
南宋的文人画派注重山水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强调作品描绘的是艺术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北宋的院体画派则强调结构、构图和技术,力求塑造具有自然立体感和形象感召力的作品。
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有马远的《黄山图》和郭熙的《雪江山居图》。
马远的《黄山图》采用了金笔法,从马远的笔触中可以看到雄浑有力、构思精妙、举重若轻的艺术特点,展现了作品之美。
作品中奇峰陡峭,云雾缭绕,形似巨龙,山水新奇高妙,堪为中国山水画中的巅峰之作。
郭熙的《雪江山居图》则表现了一番意境,他通过独特的对景色的处理和形式、情感的表达,游刃有余地展现出北方景色的静谧隐秘韵味。
元代山水画《寒松独立图》和《清溪山居图》同样是代表作品之一。
马道令的《寒松独立图》以淡墨蘸水的笔墨,墨画精湛,极富抽象感,表达了对静寂的山水境况的生动表现,山松苍劲而又凝重。
郎世宁的《清溪山居图》则遵循了元代画家“格调派”的理论原则,他的作品主要体现了山水的意蕴和意境,将山水融为一体,情境十分明朗,风味独具。
总而言之,宋元山水画之美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自然真实,描绘自然形态,直观呈现山水韵味。
第二,强调意境抒发,追求笔墨的淋漓尽致和画面的极致简约,表达情感和思考。
第三,追求集纳天人之美,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
以上三点是宋代山水画和元代山水画共通的地方,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即“写意山水”,强调笔墨情趣,追求理趣合一。
因此,宋元山水画的美学价值非常高,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宋元山水画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宋代山水画以塑造山水之美为核心,突出了忧国忧民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观念,擅长用笔墨抒发人们的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宋元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追求画面的透彻、真实、深广,主题常常是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故事,借以表达作者的关怀与思考。
宋代山水画家善于用山林岩石、河流湖泊、云雾雨雪等元素来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境和内涵,使人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受。
宋代山水画有两大流派,北宗和南宗。
北宗的代表人物是李思训和范宽等,他们的作品以描绘大自然和人文背景为特色,重视传统的绘画技法,注重反映时代和社会现实。
南宗则以南宋四家、元四家为代表,他们更加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主张通过笔墨表现内心感受,追求画面的意境和笔墨的生动真实。
他们常常以山水为背景,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反思。
元代山水画对宋代的传统艺术风格进行了发展和转化。
元代美学主张追求“神似”,强调画作的审美效果和精神内涵。
元代山水画家借鉴宋代以来的传统技法,开发出了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元四家(汪士慎、吴道子、王蒙、赵伯驹)的代表作品在构图、笔墨和色彩等方面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和精神内涵。
他们在画中运用了许多元代宫廷绘画的技法,并且融合了草书、篆书等国宝级书法艺术形式,注重笔墨的动态效果,表现出了元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宋元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从北宋的李思训、范宽到南宋的“四家”,再到元代的“元四家”,这些山水画家们的作品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观念。
他们通过笔墨把自然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和艺术魅力。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山水画的发展方面。
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拥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与价值。
以下是宋代山水画的主要艺术特点:1. 国风化与文人主义宋代山水画强调国风化和文人主义,注重表现人文情怀、哲理思考等内在感悟。
不再只追求客观景物的真实写照,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融入作品中。
这使得宋代山水画具有较为深邃和富有思想性的特点。
2. 淡雅传神与空灵意境宋代山水画通常采用淡雅色彩,倾向于用轻柔而含蓄的笔墨来描绘景物。
由于线条简洁、笔触细腻而流畅,在表现气象、纹理和光影效果上非常出色。
此外,通过运用拟声法和写意手法,宋代山水画家能够迅速捕捉并准确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创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
3. 以山为主题的独特表现与前代绘画相比,宋代山水画更加突出对山的描绘。
宋代画家普遍具有对山水景观的情感和理解,他们通过笔墨技巧将山峦的形态、纹理和远近透视表达得十分生动而精准。
同时,还注重通过巧妙运用负空间和留白来创造出景深感,并加强对气势、奇幻与平衡的表现。
4. 钩法与枯法的运用钩法和枯法是宋代山水画中常见的特色技法。
钩法主要是运用顿挫起伏的笔触来勾勒物象轮廓线条,使得画面更具张力和动感;枯法则强调利用干笔、断形或断句等手法来简洁地表现景物之美。
这两种技法的巧妙运用赋予了宋代山水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5. 追求“风骨”的产生宋代山水画家追求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文人风骨,注重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这种追求体现了审美上的超越,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总之,宋代山水画以其淡雅、含蓄的笔墨风格、对自然景物精准而生动的描绘、以及富有文人情怀和哲理意蕴等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时期,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写实主义为基础,追求真实性和自然性。
宋代山水画家注
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真实细节和气氛,尽可能地还原自然界的真实面貌,呈现出自然的神韵和气息。
2. 手法多样,颜色鲜艳,色彩丰富。
宋代山水画家运用各种手法,如皴、点、染、描、挂等,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纹理感。
同时,他们使用鲜艳明亮的颜料,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3. 重视意境,注重意蕴和情感表达。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表达画
面所蕴含的文化、哲学和情感内涵,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抒发,使山水画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4. 突出人文色彩,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宋代山水画中,人物形
象的塑造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画家们注重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和形态塑造,使人物成为画面的重要元素。
总之,宋代山水画在继承唐代山水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意蕴的深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山水画艺术的成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和成就。
宋元山水画在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艺术成就1.笔墨精湛。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注重写意与意境的把握,具有细腻、规矩、工整、平润、绵和、洒脱等笔墨特点,带有自然流畅的气息,以及极富表现力的主题内容。
2.画面灵动。
宋元山水画注重画面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画面灵动自然,富有生命感和韵律感,有时简单明了,有时则繁富细腻,这种自然流畅的特点也是其一大艺术上的成就。
3.主题丰富。
宋元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曾经涵盖了中国的山水、湖泊、江河、关隘、大峡谷、峰岭、典型的风俗、史诗、神话等各种特征,极富野趣,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审美特征1.追求自然真实。
宋元山水画十分追求自然真实,艺术家们在写生和创作中,常常选择真正的自然景观为蓝本,以求达到最大的真实感和艺术表现力。
其作品和中国传统风俗的卓越、神韵和稳定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艺术史上一大特色。
2.强调艺术感受。
宋元山水画着重强调艺术感受一种浪漫、抒情、格调的审美感受,旨在达到审美艺术的境界,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和谐。
3.注重个性表现。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家们注重个性表现,他们在不同的主题和题材上,都以独到的观察、认识和创作技巧,表现出了自己独具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文化特征,无论是在笔墨上仍是在创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绝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宋元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流派,它源于唐代的山水画,兴盛于宋元时期,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宋元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展现出了中国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精湛技艺,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瑰宝。
本文将从具体的艺术特色出发,探讨宋元山水画之美。
宋元山水画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表现自己情感和审美意趣的一种重要方式,因而宋元山水画在审美意境上更显文化底蕴。
画家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得山水画不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多地体现了画家内心世界和审美情感。
这种审美意境使得宋元山水画不仅仅是一幅画作,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因而在审美上更显珍贵和高贵。
宋元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宋元山水画在表现山水的物象时多采用“薄墨淡彩”、“青绿法”等技法,使得画面色彩饱满而不失明快清丽。
而在表现空间时,画家们则多采用了“淡远重近”的表现手法,通过淡雅的墨色和恰到好处的远近处理,使得山水画在形象上显得通透流畅而不失深邃广阔。
在构图上,宋元山水画多以高大的山峰和绵延的江河为主体,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层次分明的结构,使得画面呈现出壮丽恢宏的气势。
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宋元山水画在造型上更具生动和灵动之美,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宋元山水画在意境表达和情感传达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宋人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往往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境界。
因而宋元山水画在意境上更显深远和丰富,画家们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物,更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使得山水画在意境上更具广阔深邃之美。
宋元山水画也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了画家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重之情,使得画作在情感上更具细腻和纯粹的艺术魅力。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宋代山水画承前启后,对后世造成深远的艺术影响。
宋元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出了深厚的艺术内涵和绚丽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宋元山水画的美,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宋元山水画以其高度写实性和深邃的意境表现吸引人。
宋元山水画家力求刻画自然风光的真实面貌,注重构图布局和物象的表现,追求画面的具体形态和线条的生动表现,这使得宋元山水画更具有真实感和传神力。
著名的“董源、巨然”是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在纵深感、空间透视和物象描绘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董源擅长以深厚的渲染和精细的勾勒表现山峦、峡谷和江水的壮丽气势和浑厚气象,而巨然则善于以淡雅的笔墨和简练的构图描绘松树、溪谷和山石的清新风姿和峥嵘意韵。
这些风格各异的山水画作,在细节处理和意境表现上各有卓越之处,展现了宋元山水画家在写实性和意境深远性方面的高超技艺,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
宋元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崇高的情感寄托令人动容。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家在追求写实性的还注重意境表现和情感寄托,通过对大自然风景的描绘和对生活情感的凝聚构思,使山水画作品更加富有情致和深刻内涵。
宋代山水画家在创作中常常通过对山川河流、林木杂草的描绘和对宫阙琵琶、儒衣书案的渲染,表现出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热爱与赞美,倾注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沉情感和崇高理想。
在这方面,董源的“山水有声”、巨然的“山水有情”等说法,正是对宋元山水画审美追求和情感寄托的最好诠释。
他们以自己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了一系列情感充沛的山水画作,使得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和意境魅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传统。
宋元山水画以其传世价值和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宋元山水画家在绘画创作中,不仅注重艺术表现和审美追求,还注重文化内涵和传世价值,通过对历史人文的沉思和对艺术传统的继承创新,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广泛社会意义的山水画作。
元代山水画的特点

元代山水画的特点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继承宋代山水画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元代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气势恢宏元代山水画的画风气势恢宏,画面宏大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气势恢宏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上。
元代山水画的构图多采用“高远”、“深邃”的手法,通过远近的对比和空间的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广阔和壮美。
同时,元代山水画的笔墨运用也非常讲究,墨色浓重,笔势刚健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注重意境深远元代山水画的意境深远,画面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这种意境深远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面的主题和画家的笔墨技巧上。
元代山水画的主题多以“山水”、“人物”、“动物”等为主,通过这些主题来表现出画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同时,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也非常讲究,画家常常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注重写意元代山水画的写意程度非常高,画家常常通过简洁的笔墨来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气息。
这种写意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家的笔墨技巧和画面的构图上。
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非常独特,画家常常通过“点、线、面”等手法来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气息。
同时,元代山水画的构图也非常讲究,画家常常通过构图的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
四、注重色彩运用元代山水画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多彩,画家常常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
这种色彩运用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家的笔墨技巧和画面的构图上。
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非常独特,画家常常通过“点、线、面”等手法来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气息。
同时,元代山水画的构图也非常讲究,画家常常通过构图的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继承宋代山水画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元代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气势恢宏、注重意境深远、注重写意和注重色彩运用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1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
五代画家深入自然,所画景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使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宋元山水画各流派特征审美特色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1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
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
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
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
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
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3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
李成以画“寒林平远”着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1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
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1”。
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
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
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1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
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
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
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
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
”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1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
”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
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长为1183厘米,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1家。
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
有图例所证:北宋山水画家赵令穰的绘画作品《橙黄桔绿图》(24.2厘米X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诜的青绿山水画作品《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充分体现了北宋文人画的勃兴与初步成就,同时代表文人画在山水画领域发展成就的还有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创作作品,与青绿山水所不同的是,他们推崇纯然为水墨的发挥,确立起“平淡天真”的文人画美学标准和审美情趣。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1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
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
左方中景各有瀑布1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1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
“马1角,夏半边”。
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1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头尖尾“钉头鼠尾皴”。
画面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
在此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踏歌”,就是踏着拍子歌唱,在当时南宋时期南方乡土中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1种娱乐活动,后来演变为人们表达欢乐情绪的1种抒发方式。
王安石在诗中描写:“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后元丰行》)。
此诗道出了淳朴勤劳的农民在劳动结束后,用1种抒发自我表现情感的方式来诉说着无比欢乐的自由情态。
尤其是《踏歌图》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的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使整个画面统1在典雅、秀美、轻快的审美情绪意境之中。
元代山水画创作分为前、后期,元代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
其中以遗民身份出现的代表画家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风尚古俊”的《鹊华秋色图卷》(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等作品。
他们在画法上追求1种古拙质朴、温韵典雅的画风,倡导“书画同源”的笔墨架构,加强了笔墨的艺术趣味与艺术表现力。
元代后期的山水画创作者多是为躲避元末纷乱而避居的道士或隐士,“元四家”为其中的代表。
由于画家的不同遭遇及文人画的确立,更注重笔墨意趣和个人风格,强调写意和主观情感的抒发,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是元代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元四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水墨浅降,苍郁浑厚;尤其是元代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
他们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
这1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
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
诗、书、画、印形成1体,诗画相连,这标志着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富春山居图》长卷,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1带的山水景色。
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丰富而自然。
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吴镇的《渔父图》气象苍茫;多描绘江南湖山景色,多以秀劲潇洒的草书题写“渔夫辞”,从而达致诗书画相得益彰的妙境,使之有着1种空灵的感觉。
他善画山水梅竹,作画喜用湿笔,笔法雄浑,墨气清润。
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避世幽居,寄情山水的隐士生活。
倪瓒的《六君子图》笔墨简淡疏秀,意境冷落空旷;作“阔远”式构图,“1水两岸”,上下分明,树林顾盼,远山逶迤,气脉通达,体貌新颖。
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则繁茂苍郁,雄伟壮观。
此图山势险峻,树林茂盛,画家采用层层加深的用墨,作解索牛毛皴,干湿互用,表现了山川浑厚,草木繁茂的江南气象,并从中寄托着画家隐逅山林的理想和志趣。
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隐居生活,颂扬隐居出世。
其画特征讲究笔法墨色,善用枯笔,以用笔的多变和繁复称着。
构图布局饱满,结构茂密,景色秀丽,有1种苍浑秀逸的风格。
“元四家”的山水画笔墨技法丰富,功力深厚,个性鲜明,强烈地抒发了闲适无奈、寂寞哀愁或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
“元四家”看轻功利,标榜作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聊以自娱”的艺术观与画风对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上略述了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其审美特征大体上归纳为:(1)源于自然,超然其外,体道悦性,立象尽意,将天、地、宇宙视为内心的寄托,研寻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与写真画技,体现了大自然生命节奏变化的韵律。
(2)在画法上采取了高、远、宽的散点透视法与构图,描绘了大自然的山川、云雾、瀑布、建筑、树木等,“立万象于胸中,传千祀于笔翰”,融入笔情墨象之中,体味“道”的自然、佛教禅宗理念的“虚静”修行和“悟”与“禅趣”,体会着文人山水画的自然闲逸感觉、澄静和清远,流露着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与生命宇宙的体验。
(3)“气”乃至“气韵生动”,所谓气韵,是指以气统帅的神、情、意、趣、韵、骨、形、势等因素,贯穿在作品的各个方面,是意境结构的生命主体。
在宋元山水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气韵的存在与美感。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谢赫论“气韵生动”,都是强调了艺术意境要有生气灌注1种运动的感觉,“气韵”是由这种运动规律和节奏中体现出来的韵律感。
(四)审美张力,批评家泰特(Allen Tate)在《诗的张力》1文中说:“我在说的是,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tension),就是我们所能发现的‘外张’和‘内涵’通通合在1起的东西。
张力是艺术的内在结构因素,意境因为有强大的内在张力而使它成为1个挖掘不尽的多义性世界。
”宋元山水画的特征主要在思想意境构思中充满了“内涵”和“外张”的统1,每幅山水画给人们1种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张力——动力与气势的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感,蔓延渗透与画面主要部位,强有力地吸引着人们的视觉,嶙峋的山峰和斧劈皴的岩石向上向外伸张的力,形成了“用笔刚健,豪放而谨严”“水墨苍劲”的风格和气势。
(五)诗境之美,诗境内涵是宋元山水画极力提倡的重要课题,诗情的融入则使意境的创作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宋代画论学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