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史
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酌中志》

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酌中志》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基地班2000级郑威【内容提要】本文详细考证了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的生平及其所著《酌中志》的写作与流传状况,分析了这部独特的历史著作的史学价值,认为《酌中志》保留了大量明中后期的宫廷文献,具有真实性、独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宫廷专史。
关键词:宦官;刘若愚;《酌中志》明朝自宣宗始,设置“内书堂”,间选十岁左右的小内侍入读,以儒家传统道德文化教习之,又以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掌批硃大权,“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1](卷16《内府衙门职掌》,p93)入读的小内侍,“不三五年即有成效,十年内外国家自享真才之用。
”[1](卷16《内府衙门职掌》,p98)优者入司礼监,其他分入各监司衙门。
可见,政治运作使得宦官普遍知识化,他们中的佼佼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文化成就,而史学界于此关注不足。
1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史学史上少有的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著述《酌中志》。
一、刘若愚生平考有关刘若愚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刘氏本人所著《酌中志》一书,下面列表,以考其生平。
时间(农历)事件万历甲申二月(1584年2月)出生于“直隶延庆州左卫”[2](卷25《<远志之苗>序》);名刘时敏。
父刘应祺(1560—1605),武将,历升“辽阳协镇副统兵”[1](卷23《纍臣自序略节》)2(第215页),母胡氏(1560—1637)(第215页)。
幼年时期(1584年2月—1598年7月)习儒业。
其间“十余岁便随先将军(其父)宦辽阳,寓三年。
”[1](卷7《先监遗事纪略》,p41)万历戊戌七月(1598年7月)“悖父兄之教,感异梦而自宫。
”(第208页)1598年7月——1601年6月“废儒业,读医术,习养生家言。
”(第208页)万历辛丑六月(1601年6月)“遇例选入皇城”(第208页),隶太监陈矩名下,由陈矩掌家太监常云照管。
1参见冷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宦官研究综述》,见《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吴悟《十余年来对明代宦官的研究综述》,见《文史知识》1992年第3期;《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之“宦官”条。
中国历史故事-明末太监方正化简介 方正化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明末太监方正化简介方正化是怎么死的?因为有刘瑾、魏忠贤这些奸宦的缘故,大家对宦官的印象历来都不太好。
认为宦官大多数都是贪财专权之辈。
宦官也是人,人有好人坏人之分,那么宦官自然也有忠奸之别。
只不过因为闻名后世的,大多数都是打压忠臣,专权擅政之辈,所以大家才会认为宦官都是坏人。
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太监其实不少,只不过没有奸宦那么出名罢了。
在国亡之时,最能知道忠奸之分。
明朝京城被攻破,当时有许多大臣乡绅,在国家灭亡之后,纷纷殉国自尽。
也有许多宦官,殉国而死,代表性的就是王承恩以及方正化了。
王承恩是明朝末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之时,王承恩曾奉命带宫内内官守城。
既然已经大了宦官守城的地步,足可见当时的危急。
王承恩带领内官,与进攻的起义军对战。
当时有一小支起义军爬到城墙,还是王承恩眼睛毒一下子看见,发炮击之。
起义军进攻越发凶猛,大势已去,王承恩跟随崇祯帝来到煤山。
在崇祯帝上吊自尽后,也在旁边的树上吊死,殉主殉国。
而方正化,也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忠宦,是司礼太监,曾多次率军保卫京师。
崇祯十五年,清军威胁京师,方正化临危受命,被崇祯帝任命总监保定军务。
方正化率军成功保住城池,受到崇祯帝信任。
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又任命他为地方长官,前往赴任,镇守城池。
方正化跪地推辞,崇祯帝坚持,于是收拾包袱上路。
农民起义军大举进攻之时,方正化率军反击,击杀义军数十人。
因为作战勇猛而入了义军的眼,有人大声喝问他是谁。
方正化丝毫不惧,大声回道:“我总监方公也!”一听这还是个不小的官,义军纷纷涌向他,方正化拼死作战,最后被乱刀砍死。
而跟随他的一干随从,也全都遇难。
方正化之死,远比王承恩凄惨百倍。
而除了王承恩、方正化等人,当时殉国的内官其实不少,诸如故司礼掌印太监高时明,司礼秉笔太监李凤翔,提督诸监局太监褚宪章、张国元等人。
虽然历史上的确有奸宦,但也不乏忠君为国之辈,还需客观看待!。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
⼤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下⾯让⼩编给⼤家讲⼀讲外戚宦官专政的故事吧。
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之争是东汉政治的⼀⼤特⾊,也是造成东汉迅速由盛⼊衰的⼀个重要原因。
章帝死后,和帝继位(88-105),从和帝⾄灵帝(167-189),即在东汉后期的⼤约⼀百年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相互倾轧,使朝政陷⼊极端⿊暗、混乱之中。
⾃和帝起,东汉有⼗个皇帝均系冲龄即位、短命⽽死。
每次幼主登基,多由太后临朝听政。
太后必然要重⽤⾃⼰的家族,造成外戚专权。
通常是由太后的⽗兄担任⼤将军兼录尚书事,同时掌握了军权和尚书台的监察、⾏政权。
外戚专政,削弱了皇权。
君主⼀旦成⼈,要掌握实权,就必然寻求⽀持⾃⼰的政治⼒量。
因在外戚当政下,朝⾂多被其控制,皇帝只能依靠⾝边最亲近的宦官来剪除外戚。
于是,宦官在⽀持皇帝反对外戚的⽃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便发展为⼀种政治势⼒,形成宦官专政的局⾯。
不久,皇帝死了,新的幼主即位,⼜是太后临朝、外戚专政、排斥宦官,然后是宦官剪除外戚、取代外戚专政,如此周⽽复始、循环不已。
东汉后期就是在这种戚宦相互倾轧、交替专权的局势下度过的。
如果要⽤两个字来形容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可⽤「虎」、「狼」⼆字。
外戚是虎,宦官是狼。
东汉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甚⾄是「虎狼同往并进」,⼀起把东汉政权撕成碎⽚。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
⼤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外戚与宦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政权后,为防⼤权旁落,对外戚的防范极严。
所以,刘汉政权机制运转还属正常。
中国历史故事-唐宦官仇士良简介 仇士良与“甘露之变”

中国历史故事-唐宦官仇士良简介仇士良与“甘露之变”历史上著名的宦官不少,比如刘瑾、魏忠贤等。
此二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奸宦,但历史上另有一位宦官,比二人还奸诈恶劣,却不知为何不如前二人来的广为人知。
此人就是唐朝宦官仇士良。
说起仇士良,就如何也不能忽视大肆诛杀忠臣,堪比朱元璋大狱的“甘露事变”。
仇士良就是通过此事,青云直上的。
“甘露事变”,在一开始的时候,原本是唐文宗为了铲除宦官集团,和大臣们制定的计划,但是最后反倒成全了仇士良等宦官。
唐文宗因为信任李训,于是就与他商议铲除专权独断的宦官集团。
李训和舒元舆合作事先制定“甘露”计划。
太和九年唐文宗前往上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奏:“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甘露。
”大意就是这应该是国家祥瑞的征兆,请皇帝去看看。
唐文宗假意让李训前往查看,李训到了那儿实为布置暗杀仇士良等宦官的金吾卫。
李训回来之后,就表示自己并不能肯定,希望皇帝能再拍仇士良等宦官前往查看。
唐文宗于是下令,仇士良等宦官跟随韩约前去做金吾卫中庭查看。
走到路上,也许是因为紧张,韩约竟然汗流不止,仇士良因此心生怀疑。
正好当时一阵风吹来,将遮掩金吾卫的帐幔吹起。
仇士良一眼就看见里面藏着的士兵,当即大退喊道:“不好,退回!”宦官们纷纷退回含元殿,其中几位宦官还顺势抬了顶轿子。
回到大殿,就将唐文宗塞入轿内,抬起轿子就走,入了宣政殿,关了殿门。
大臣们原本是想铲除宦官,却不想事情没成,皇帝反被抢走。
有唐文宗在仇士良手里,大臣们一时毫无办法,而仇士良则进一步掌握朝政。
挟天子以令诸侯,仇士良任意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仇士良本来手里就有神策军,脱离险境之后,就开始大肆复仇。
他命令神策军追杀左金吾卫,这些皇帝近卫伤亡惨重。
不止如此,七十多岁的宰相被仇士良活活打死。
等到唐文宗上朝后,仇士良一纸证书判了王涯谋反之罪。
李训作为计划头头,自然也被捕斩杀。
几天后,王涯、贾餗、郭行馀、王璠一同被斩。
仇士良还专门让百官观看执行,让他们看着这些人以及家人被斩情景。
宦官制度

3.3.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 黑暗的政治之一
宦官生理畸形,总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 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会地位 低下,宦官制度等级森严,在充满利害倾 轧的环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宠,一旦得 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宦官缺乏儒 学的熏陶,只知仗势求个人眼前之利,不 顾国家长治久安;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不 受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擅权为祸更 烈。
3.宦官及宦官制度产生的特点
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 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 封建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要特点是:
1.宦官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 2.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皇权的旁落 3.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政治之 一 4.宦官制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更大的弹性
5.2.将受宫刑者罚做宦官
宫刑,是古代的刑罚之一。西周时,统治阶级 为了镇压人民,在商代刑法的基础上制定了 一套完整的刑法。有墨刑即后来的黥刑)、 劓刑(割鼻子)、宫刑 (男子下蚕室破坏生殖 机能,女犯人则禁锢)、 非刂刑(砍掉脚,即后 来的刖刑)和大辟(杀头)等刑罚。《尚书•吕 刑》及《周礼•秋官•司寇》都谈到西周有这 五种刑罚。宫,是生殖器之意,因此宫刑又被 称之为淫刑。
如权在宰相之上的宦官高力士,就是广东奉 献的。因其聪明伶俐而特别受到宠信,四 方进奏文件,都要经高力士传给唐玄宗,一般 事情他可以决定。 此外,福建供应的宦官里也有几个权位显赫 的人物。 因此,福建、两广一带就成了宦官的特产地, 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明朝。
6.严格的宦官选用
1.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宦官的选用就有专门 的机构管理,阉人进入宫廷首先必须经过 查验确认。 2.对于新进宦官,历朝还有年龄上的限制。 3.除了年龄上的限制之外,宦官的选用还存 在伶俐与勤谨的问题。
历史上的十大太监

历史上的十大太监李莲英是清末慈禧时期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
李莲英也是非常忠诚于慈禧的,当慈禧死后,他还坚持为她守孝百日,之后就隐退了。
不过,他在位时是非常贪财的,经常敲诈官员。
魏忠贤是明朝末期宦官,这个名字也是皇帝亲自赐予的。
然而,到了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本人心思细腻,好阿谀奉承,深受皇帝宠信,官位大涨,更是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之后为了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不过好景不长,最后自缢而亡。
刘瑾是明正德年间宦官,六岁的时候就被太监刘顺收养,之后进宫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
没想到,升迁后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风头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皇帝,不过好景不长,刘瑾被判以凌迟。
王振有着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之称,首开明代宦官专权恶例,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七。
王振满腹经纶,后来因为考举之事比较难,就成了宦官,可见事业心还是比较重的,对自己要求也是很高的一个人,没想到凭借自己的学识深受宣宗皇帝喜欢,加上又会擦言观色,官位加大、权力也同样变大,然而没想到之后变诛杀正值官员,作威作福,之后因土木之变被杀。
郑和是明朝的太监,中国伟大的航海家,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
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
1404年(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童贯是北宋时期的宦官,也是北宋“六贼”之一。
由于童贯善于察言观色、性巧媚,所以深受蔡京信任,不过他还是有功绩的,在攻打西夏时做了非常重要的功绩。
不过,后期由于他权势变大,就连发号施令超过了皇帝的制敕,导致祸乱,后宋钦宗即位,他被处死。
宦官专权哪个朝代最严重?宦官的权利有多大

宦官专权哪个朝代最严重?宦官的权利有多大本文导读:东汉宦官专权的情况比较严重,自章帝之后,东汉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外戚与宦官的相恨相杀,其中最出名的是十常侍乱政——张让等人把持朝政,君昏奴奸,最终葬送了汉家基业。
张让等人把持朝政,也要靠汉灵帝这个著名的昏君来配合,张让等人靠着种种计谋,蒙骗皇帝,实现自己的目的,皇帝一死,没了靠山,就轻易的被外臣剿灭了。
大唐盛世,多少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感慨万千的时代,然而盛世一过,就是无边的黑暗。
安史之乱后,皇帝的生杀立废都掌握在权宦手中,天可汗李世民的后人被人如此的欺凌,真是令人不禁叹息。
宦官李辅国拥立肃宗即位,肃宗封其为郕国公,让其执掌兵权,开唐代宦官掌兵之先河。
肃宗病重,皇后张氏欲与李辅国争权,李辅国甚至在肃宗床前将张皇后斩杀肃宗也因此惊吓而亡。
代宗即位,尊李辅国为"尚父",李辅国甚至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怀恨在心,联合程元振将其刺杀,然而李辅国死,程元振立,还是宦官说了算。
程元振之后,又有窦文场,霍仙鸣执掌神策军,至此,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的控制权,皇帝的生杀立废就掌握在了宦官手中,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等人一个个粉墨登场。
宪宗、敬宗被杀,文宗、昭宗被执,太子亲王被杀被废者更是比比皆是,纵观唐代宦官,自中唐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决不允许权利旁落,集团内部相恨相杀,但上位的都是集团内部,一个权宦倒下去,另一个权宦站起来。
历朝历代,前辈后辈,无人能与唐代宦官相比。
北宋比较出名的宦官有李宪、童贯等。
李宪在神宗时执掌一路兵权,童公公甚至执掌天下兵权,更是被封了王爵,权力不可谓不大,然而,皇帝一旦要处理他们,不过一纸诏书,毫不费力。
明代宦官魏忠贤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或者说古装剧里)最出名的太监了,魏公公真是有明星风范,“九千九百岁”这个称呼独一无二,手下的阵容也是异常强大,“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等,从中央到地方,魏公公的势力无处不在。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宦官制度是指在宫廷中服侍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宦官系统。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早,对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主要特点:1. 身世背景:-宦官一般是通过阉割手术失去生育能力的男子,他们可以是自愿选择宦官生涯,也可能是被强迫或作为罪犯被阉割。
有时,一些家庭出于谋取利益,将儿子送入宦官队伍。
2. 职责和地位:-宦官主要在皇宫中担任侍奉皇帝和皇室成员的职务,包括宫廷侍卫、太监、内侍等。
他们在朝廷中通常不具备官职,但在宫廷内享有相当的权力。
3. 政治影响:-在一些历史时期,宦官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皇帝身边,可能成为权臣。
有时,皇帝由于过于信任宦官,导致宦官干涉朝政、干预宦官所任命的官员。
4. 宫廷生活:-宦官生活在宫廷中,负责管理后宫、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同时还可能参与一些文化艺术活动。
一些宦官因才华或深得皇帝宠爱而在文艺、宫廷娱乐方面产生影响。
演变历程:1. 早期时期:-在早期的封建社会,宦官主要在宫廷中充当侍奉角色,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地位。
他们的数量相对较少。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宦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开始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唐代宦官有时对皇权形成威胁,甚至出现过一些宦官发动政变的事件。
3. 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宦官制度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宦官的数量相对较少,对朝政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宦官干政的情况。
4. 清代:-在清代,宦官制度逐渐式微,清朝皇帝更加重视文官的地位,对宦官的限制增多。
最终,清代中后期,宦官基本上没有了对政治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宦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波动和变迁,时而对朝政产生深刻的影响,时而受到限制和整顿。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宦官的存在既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政治运作的一种特殊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宦官发展的历史
1.宦官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在我们的印象中,宦官应该是阉人。
但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并非全是阉人。
自东汉开始,宦官全是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中性人。
宦官又有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不同的称呼。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过“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的举措,但是未发现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
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这样的话。
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
他们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属于家臣的一种。
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和秦朝时,受宫刑的人数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也随之增多,阉人当政也慢慢开始出现。
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被统一叫作“宦者”或“宦官”。
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
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的宦官当政首次出现于历史中就在东汉。
东汉末年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杀的年代,历史学家称之为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十常侍”这样宦官专权的现象。
唐代开始有所谓的“市舶宦官”,他们专门负责管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置市舶使于广州,以收商舶之利,时以宦者为之。
”韦某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市舶宦官。
之后,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史称“第二次宦官时代”。
这是由于唐代后期宦官自殿中监李辅国开始掌握了军权,日后宦官不但总领神策军,而且还组建牙队,最后形成专权,甚至有立废皇储之大权。
因此,唐文宗甚至称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汉献帝。
宋代对宦官参政防范较严,太祖时,不令宦者“预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
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的宦官,但宦官之权力并没有凌驾于宰相之上。
至于“太监”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它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一政府高级职位,并不一定由宦官担任。
到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
低阶宦官叫做“少监”、“中监”,高阶宦官就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
宦官在明代发展至顶峰,虽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夺权后开始重用宦官。
明初交趾监军马骐激发交趾人起兵脱离中国;明末时曾经有过宦官数万名,据王
世贞《龠山堂别集·中官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
”宦官遍布政府各部门,以太监充任的特务分布全国,尤其在天津、泉州、宁波、广州等对外商船贸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驻“税监”,由太监担任。
所以历史上这段时间叫做“第三次宦官时代”。
崇祯皇帝多次怒斥太监:“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空。
”宦官时代的结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
王夫之在《沿书引义·舜典四》中针对太监议论道:“宫刑施之,绝人生理,老无所养,死无与殡。
无罪之鬼,无人除墓草而奠怀染。
故宫者,均于大辟也。
且宫刑之后,二气时乖,肢体外痿,性情内琢。
故阉瘸之子,豹声阴鸷,安忍无亲。
且刑人并齿于天地之间,人道绝而发已凋、音已雌矣,何惧乎其不冒死而求逞于一朝?而又美其名曰,姑且怜其无用,引而置之官府之间,不知埋下祸根深矣。
宦寺之恶,甚于士人,只因其无廉隅之借,子孙之虑耳,故悯不怕死,何况乎其以淫而在傍君主之侧耳。
”船山先生的推论大抵是正确的,汉、唐、明三代都有皇帝死于太监之手,这大概是发明太监制的统治者始料未及的吧。
船山先生隐晦地讽刺了君主们作茧自缚的行为。
到清朝时,宦官统统称为太监。
清朝对太监控制得十分严格,除了清末有一两个受宠的太监外,宦官弄权的情况没有出现。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宣布宫中永远不用宦官,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
2.宦官是一种生理的变态
上帝造出了亚当和夏娃两种性别,殊不知东方还有个民族,运用他们卓越的魄力与想象,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第三性”。
幸亏我们有史官文化,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人们能够发现了创造“第三性”的方法:被手术者仰面躺下,两名助手一名按住他的双肩,一名分开他的双腿。
用白色的绳子或纱布将手术者的下腹及腰间上部绑紧,用热胡椒将阳具附近细洗三遍,然后用一根极韧的细丝系在阳具的尽头,另一端系在屋梁之上。
这时,“刀子匠”上场了。
所谓“刀子匠”,是公认的行业专家,是人人眼红的一种技术型的职业,一次手术的收入抵得上小康之家一年的开支。
“刀子匠”拿起镰刀状的小刀,先用手感觉一下阳具的大小,然后手起刀落,寒光一闪便将阳具及阴囊一起切除。
无论怎样凄烈的惨叫,都已经无力回天了。
之后用白蜡的针形栓插入尿道,伤口则用浸过冷水的纸小心地包起来。
手术完成后,被手术者由两名助手扶着在房间里走动二至三小时,然后才允许躺下。
三天之内不许喝水,据说这段伤痛及口渴的时间最是痛苦难熬的。
等过了这几天之后再将栓拔出,如果尿像泉水般涌出来就表示手术完全成功了,否则便是失败。
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
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你说它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
古籍中有一些年纪不等的太监的画像。
年青时被阉的宦官会逐渐发胖,但肌肉柔软不结实,当然是手无无缚鸡之力。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又会持续下降,而且皮肤易生皱纹,往往四十岁的宦官看起来就像六十岁的老人一样。
3.宦官是一种心理的变态
生理的变态必然导致心理的变态。
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说:“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
”在那被贾元春称为“见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监们肆意发泄着他们变态的性欲、权力欲与贪欲。
仅以贪污而论,据明人赵士锦在《甲申记事》中载:明末李自成进京前,偌大一个明帝国的国库存银竟不到四千两!而魏忠贤被抄时,居然抄出白银千万两,珍宝无算,以致崇祯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监们:“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空。
”
崇祯的痛心疾首既让人同情,又不让人同情。
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贵为天子,却拿太监没办法;不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太监头子,他是棵大树,太监是在树上筑巢的鸟,倘若同情皇帝,谁来同情太监呢?
然而,历代的君主们依然坚持太监制。
既然自诩为“天子”,就龟缩在宫廷里,跟一般百姓保持距离。
让百姓知道皇上也是吃喝拉撒睡的凡人,那还了得。
迷宫一样的宫廷内便需要“绝对安全”的奴仆,怕戴绿帽子的皇帝便与不能人事的太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共同成为庞大的帝国大厦中的两块最重要的基石。
在有的皇帝那里,太监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公元十世纪,正逢五代十国乱哄哄的时候,南方有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汉。
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刘岩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建都广州,称兴王府。
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国理论,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妻儿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无私奉献自己于皇上,而太监“无鸟一身轻”,故只有太监最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
传位到他的孙子南汉王刘伥,更下了一纸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
”刘氏父子的思维方式与船山先生截然相反,于是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太监王朝产生了。
王船山反复渲染太监的可怜可悲,这却是他的书生之见。
羡慕太监的人比羡慕他这位大学问家的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