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史

合集下载

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酌中志》

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酌中志》

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酌中志》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基地班2000级郑威【内容提要】本文详细考证了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的生平及其所著《酌中志》的写作与流传状况,分析了这部独特的历史著作的史学价值,认为《酌中志》保留了大量明中后期的宫廷文献,具有真实性、独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宫廷专史。

关键词:宦官;刘若愚;《酌中志》明朝自宣宗始,设置“内书堂”,间选十岁左右的小内侍入读,以儒家传统道德文化教习之,又以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掌批硃大权,“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1](卷16《内府衙门职掌》,p93)入读的小内侍,“不三五年即有成效,十年内外国家自享真才之用。

”[1](卷16《内府衙门职掌》,p98)优者入司礼监,其他分入各监司衙门。

可见,政治运作使得宦官普遍知识化,他们中的佼佼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文化成就,而史学界于此关注不足。

1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史学史上少有的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著述《酌中志》。

一、刘若愚生平考有关刘若愚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刘氏本人所著《酌中志》一书,下面列表,以考其生平。

时间(农历)事件万历甲申二月(1584年2月)出生于“直隶延庆州左卫”[2](卷25《<远志之苗>序》);名刘时敏。

父刘应祺(1560—1605),武将,历升“辽阳协镇副统兵”[1](卷23《纍臣自序略节》)2(第215页),母胡氏(1560—1637)(第215页)。

幼年时期(1584年2月—1598年7月)习儒业。

其间“十余岁便随先将军(其父)宦辽阳,寓三年。

”[1](卷7《先监遗事纪略》,p41)万历戊戌七月(1598年7月)“悖父兄之教,感异梦而自宫。

”(第208页)1598年7月——1601年6月“废儒业,读医术,习养生家言。

”(第208页)万历辛丑六月(1601年6月)“遇例选入皇城”(第208页),隶太监陈矩名下,由陈矩掌家太监常云照管。

1参见冷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宦官研究综述》,见《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吴悟《十余年来对明代宦官的研究综述》,见《文史知识》1992年第3期;《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之“宦官”条。

中国历史故事-明末太监方正化简介 方正化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明末太监方正化简介 方正化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明末太监方正化简介方正化是怎么死的?因为有刘瑾、魏忠贤这些奸宦的缘故,大家对宦官的印象历来都不太好。

认为宦官大多数都是贪财专权之辈。

宦官也是人,人有好人坏人之分,那么宦官自然也有忠奸之别。

只不过因为闻名后世的,大多数都是打压忠臣,专权擅政之辈,所以大家才会认为宦官都是坏人。

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太监其实不少,只不过没有奸宦那么出名罢了。

在国亡之时,最能知道忠奸之分。

明朝京城被攻破,当时有许多大臣乡绅,在国家灭亡之后,纷纷殉国自尽。

也有许多宦官,殉国而死,代表性的就是王承恩以及方正化了。

王承恩是明朝末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之时,王承恩曾奉命带宫内内官守城。

既然已经大了宦官守城的地步,足可见当时的危急。

王承恩带领内官,与进攻的起义军对战。

当时有一小支起义军爬到城墙,还是王承恩眼睛毒一下子看见,发炮击之。

起义军进攻越发凶猛,大势已去,王承恩跟随崇祯帝来到煤山。

在崇祯帝上吊自尽后,也在旁边的树上吊死,殉主殉国。

而方正化,也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忠宦,是司礼太监,曾多次率军保卫京师。

崇祯十五年,清军威胁京师,方正化临危受命,被崇祯帝任命总监保定军务。

方正化率军成功保住城池,受到崇祯帝信任。

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又任命他为地方长官,前往赴任,镇守城池。

方正化跪地推辞,崇祯帝坚持,于是收拾包袱上路。

农民起义军大举进攻之时,方正化率军反击,击杀义军数十人。

因为作战勇猛而入了义军的眼,有人大声喝问他是谁。

方正化丝毫不惧,大声回道:“我总监方公也!”一听这还是个不小的官,义军纷纷涌向他,方正化拼死作战,最后被乱刀砍死。

而跟随他的一干随从,也全都遇难。

方正化之死,远比王承恩凄惨百倍。

而除了王承恩、方正化等人,当时殉国的内官其实不少,诸如故司礼掌印太监高时明,司礼秉笔太监李凤翔,提督诸监局太监褚宪章、张国元等人。

虽然历史上的确有奸宦,但也不乏忠君为国之辈,还需客观看待!。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

⼤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下⾯让⼩编给⼤家讲⼀讲外戚宦官专政的故事吧。

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之争是东汉政治的⼀⼤特⾊,也是造成东汉迅速由盛⼊衰的⼀个重要原因。

章帝死后,和帝继位(88-105),从和帝⾄灵帝(167-189),即在东汉后期的⼤约⼀百年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相互倾轧,使朝政陷⼊极端⿊暗、混乱之中。

⾃和帝起,东汉有⼗个皇帝均系冲龄即位、短命⽽死。

每次幼主登基,多由太后临朝听政。

太后必然要重⽤⾃⼰的家族,造成外戚专权。

通常是由太后的⽗兄担任⼤将军兼录尚书事,同时掌握了军权和尚书台的监察、⾏政权。

外戚专政,削弱了皇权。

君主⼀旦成⼈,要掌握实权,就必然寻求⽀持⾃⼰的政治⼒量。

因在外戚当政下,朝⾂多被其控制,皇帝只能依靠⾝边最亲近的宦官来剪除外戚。

于是,宦官在⽀持皇帝反对外戚的⽃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便发展为⼀种政治势⼒,形成宦官专政的局⾯。

不久,皇帝死了,新的幼主即位,⼜是太后临朝、外戚专政、排斥宦官,然后是宦官剪除外戚、取代外戚专政,如此周⽽复始、循环不已。

东汉后期就是在这种戚宦相互倾轧、交替专权的局势下度过的。

如果要⽤两个字来形容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可⽤「虎」、「狼」⼆字。

外戚是虎,宦官是狼。

东汉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甚⾄是「虎狼同往并进」,⼀起把东汉政权撕成碎⽚。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

⼤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外戚与宦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政权后,为防⼤权旁落,对外戚的防范极严。

所以,刘汉政权机制运转还属正常。

中国历史故事-唐宦官仇士良简介 仇士良与“甘露之变”

中国历史故事-唐宦官仇士良简介 仇士良与“甘露之变”

中国历史故事-唐宦官仇士良简介仇士良与“甘露之变”历史上著名的宦官不少,比如刘瑾、魏忠贤等。

此二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奸宦,但历史上另有一位宦官,比二人还奸诈恶劣,却不知为何不如前二人来的广为人知。

此人就是唐朝宦官仇士良。

说起仇士良,就如何也不能忽视大肆诛杀忠臣,堪比朱元璋大狱的“甘露事变”。

仇士良就是通过此事,青云直上的。

“甘露事变”,在一开始的时候,原本是唐文宗为了铲除宦官集团,和大臣们制定的计划,但是最后反倒成全了仇士良等宦官。

唐文宗因为信任李训,于是就与他商议铲除专权独断的宦官集团。

李训和舒元舆合作事先制定“甘露”计划。

太和九年唐文宗前往上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奏:“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甘露。

”大意就是这应该是国家祥瑞的征兆,请皇帝去看看。

唐文宗假意让李训前往查看,李训到了那儿实为布置暗杀仇士良等宦官的金吾卫。

李训回来之后,就表示自己并不能肯定,希望皇帝能再拍仇士良等宦官前往查看。

唐文宗于是下令,仇士良等宦官跟随韩约前去做金吾卫中庭查看。

走到路上,也许是因为紧张,韩约竟然汗流不止,仇士良因此心生怀疑。

正好当时一阵风吹来,将遮掩金吾卫的帐幔吹起。

仇士良一眼就看见里面藏着的士兵,当即大退喊道:“不好,退回!”宦官们纷纷退回含元殿,其中几位宦官还顺势抬了顶轿子。

回到大殿,就将唐文宗塞入轿内,抬起轿子就走,入了宣政殿,关了殿门。

大臣们原本是想铲除宦官,却不想事情没成,皇帝反被抢走。

有唐文宗在仇士良手里,大臣们一时毫无办法,而仇士良则进一步掌握朝政。

挟天子以令诸侯,仇士良任意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仇士良本来手里就有神策军,脱离险境之后,就开始大肆复仇。

他命令神策军追杀左金吾卫,这些皇帝近卫伤亡惨重。

不止如此,七十多岁的宰相被仇士良活活打死。

等到唐文宗上朝后,仇士良一纸证书判了王涯谋反之罪。

李训作为计划头头,自然也被捕斩杀。

几天后,王涯、贾餗、郭行馀、王璠一同被斩。

仇士良还专门让百官观看执行,让他们看着这些人以及家人被斩情景。

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

3.3.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 黑暗的政治之一

宦官生理畸形,总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 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会地位 低下,宦官制度等级森严,在充满利害倾 轧的环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宠,一旦得 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宦官缺乏儒 学的熏陶,只知仗势求个人眼前之利,不 顾国家长治久安;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不 受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擅权为祸更 烈。
3.宦官及宦官制度产生的特点

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 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 封建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要特点是:


1.宦官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 2.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皇权的旁落 3.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政治之 一 4.宦官制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更大的弹性
5.2.将受宫刑者罚做宦官

宫刑,是古代的刑罚之一。西周时,统治阶级 为了镇压人民,在商代刑法的基础上制定了 一套完整的刑法。有墨刑即后来的黥刑)、 劓刑(割鼻子)、宫刑 (男子下蚕室破坏生殖 机能,女犯人则禁锢)、 非刂刑(砍掉脚,即后 来的刖刑)和大辟(杀头)等刑罚。《尚书•吕 刑》及《周礼•秋官•司寇》都谈到西周有这 五种刑罚。宫,是生殖器之意,因此宫刑又被 称之为淫刑。



如权在宰相之上的宦官高力士,就是广东奉 献的。因其聪明伶俐而特别受到宠信,四 方进奏文件,都要经高力士传给唐玄宗,一般 事情他可以决定。 此外,福建供应的宦官里也有几个权位显赫 的人物。 因此,福建、两广一带就成了宦官的特产地, 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明朝。
6.严格的宦官选用


1.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宦官的选用就有专门 的机构管理,阉人进入宫廷首先必须经过 查验确认。 2.对于新进宦官,历朝还有年龄上的限制。 3.除了年龄上的限制之外,宦官的选用还存 在伶俐与勤谨的问题。

历史上的十大太监

历史上的十大太监

历史上的十大太监李莲英是清末慈禧时期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

李莲英也是非常忠诚于慈禧的,当慈禧死后,他还坚持为她守孝百日,之后就隐退了。

不过,他在位时是非常贪财的,经常敲诈官员。

魏忠贤是明朝末期宦官,这个名字也是皇帝亲自赐予的。

然而,到了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本人心思细腻,好阿谀奉承,深受皇帝宠信,官位大涨,更是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之后为了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不过好景不长,最后自缢而亡。

刘瑾是明正德年间宦官,六岁的时候就被太监刘顺收养,之后进宫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

没想到,升迁后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风头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皇帝,不过好景不长,刘瑾被判以凌迟。

王振有着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之称,首开明代宦官专权恶例,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七。

王振满腹经纶,后来因为考举之事比较难,就成了宦官,可见事业心还是比较重的,对自己要求也是很高的一个人,没想到凭借自己的学识深受宣宗皇帝喜欢,加上又会擦言观色,官位加大、权力也同样变大,然而没想到之后变诛杀正值官员,作威作福,之后因土木之变被杀。

郑和是明朝的太监,中国伟大的航海家,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

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

1404年(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童贯是北宋时期的宦官,也是北宋“六贼”之一。

由于童贯善于察言观色、性巧媚,所以深受蔡京信任,不过他还是有功绩的,在攻打西夏时做了非常重要的功绩。

不过,后期由于他权势变大,就连发号施令超过了皇帝的制敕,导致祸乱,后宋钦宗即位,他被处死。

宦官专权哪个朝代最严重?宦官的权利有多大

宦官专权哪个朝代最严重?宦官的权利有多大

宦官专权哪个朝代最严重?宦官的权利有多大本文导读:东汉宦官专权的情况比较严重,自章帝之后,东汉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外戚与宦官的相恨相杀,其中最出名的是十常侍乱政——张让等人把持朝政,君昏奴奸,最终葬送了汉家基业。

张让等人把持朝政,也要靠汉灵帝这个著名的昏君来配合,张让等人靠着种种计谋,蒙骗皇帝,实现自己的目的,皇帝一死,没了靠山,就轻易的被外臣剿灭了。

大唐盛世,多少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感慨万千的时代,然而盛世一过,就是无边的黑暗。

安史之乱后,皇帝的生杀立废都掌握在权宦手中,天可汗李世民的后人被人如此的欺凌,真是令人不禁叹息。

宦官李辅国拥立肃宗即位,肃宗封其为郕国公,让其执掌兵权,开唐代宦官掌兵之先河。

肃宗病重,皇后张氏欲与李辅国争权,李辅国甚至在肃宗床前将张皇后斩杀肃宗也因此惊吓而亡。

代宗即位,尊李辅国为"尚父",李辅国甚至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怀恨在心,联合程元振将其刺杀,然而李辅国死,程元振立,还是宦官说了算。

程元振之后,又有窦文场,霍仙鸣执掌神策军,至此,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的控制权,皇帝的生杀立废就掌握在了宦官手中,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等人一个个粉墨登场。

宪宗、敬宗被杀,文宗、昭宗被执,太子亲王被杀被废者更是比比皆是,纵观唐代宦官,自中唐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决不允许权利旁落,集团内部相恨相杀,但上位的都是集团内部,一个权宦倒下去,另一个权宦站起来。

历朝历代,前辈后辈,无人能与唐代宦官相比。

北宋比较出名的宦官有李宪、童贯等。

李宪在神宗时执掌一路兵权,童公公甚至执掌天下兵权,更是被封了王爵,权力不可谓不大,然而,皇帝一旦要处理他们,不过一纸诏书,毫不费力。

明代宦官魏忠贤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或者说古装剧里)最出名的太监了,魏公公真是有明星风范,“九千九百岁”这个称呼独一无二,手下的阵容也是异常强大,“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等,从中央到地方,魏公公的势力无处不在。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宦官制度是指在宫廷中服侍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宦官系统。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早,对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主要特点:1. 身世背景:-宦官一般是通过阉割手术失去生育能力的男子,他们可以是自愿选择宦官生涯,也可能是被强迫或作为罪犯被阉割。

有时,一些家庭出于谋取利益,将儿子送入宦官队伍。

2. 职责和地位:-宦官主要在皇宫中担任侍奉皇帝和皇室成员的职务,包括宫廷侍卫、太监、内侍等。

他们在朝廷中通常不具备官职,但在宫廷内享有相当的权力。

3. 政治影响:-在一些历史时期,宦官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皇帝身边,可能成为权臣。

有时,皇帝由于过于信任宦官,导致宦官干涉朝政、干预宦官所任命的官员。

4. 宫廷生活:-宦官生活在宫廷中,负责管理后宫、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同时还可能参与一些文化艺术活动。

一些宦官因才华或深得皇帝宠爱而在文艺、宫廷娱乐方面产生影响。

演变历程:1. 早期时期:-在早期的封建社会,宦官主要在宫廷中充当侍奉角色,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地位。

他们的数量相对较少。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宦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开始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唐代宦官有时对皇权形成威胁,甚至出现过一些宦官发动政变的事件。

3. 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宦官制度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宦官的数量相对较少,对朝政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宦官干政的情况。

4. 清代:-在清代,宦官制度逐渐式微,清朝皇帝更加重视文官的地位,对宦官的限制增多。

最终,清代中后期,宦官基本上没有了对政治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宦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波动和变迁,时而对朝政产生深刻的影响,时而受到限制和整顿。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宦官的存在既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政治运作的一种特殊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宦官发展的历史
1.宦官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在我们的印象中,宦官应该是阉人。

但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并非全是阉人。

自东汉开始,宦官全是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中性人。

宦官又有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不同的称呼。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过“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的举措,但是未发现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

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这样的话。

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

他们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属于家臣的一种。

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和秦朝时,受宫刑的人数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也随之增多,阉人当政也慢慢开始出现。

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被统一叫作“宦者”或“宦官”。

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

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的宦官当政首次出现于历史中就在东汉。

东汉末年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杀的年代,历史学家称之为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十常侍”这样宦官专权的现象。

唐代开始有所谓的“市舶宦官”,他们专门负责管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置市舶使于广州,以收商舶之利,时以宦者为之。

”韦某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市舶宦官。

之后,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史称“第二次宦官时代”。

这是由于唐代后期宦官自殿中监李辅国开始掌握了军权,日后宦官不但总领神策军,而且还组建牙队,最后形成专权,甚至有立废皇储之大权。

因此,唐文宗甚至称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汉献帝。

宋代对宦官参政防范较严,太祖时,不令宦者“预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

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的宦官,但宦官之权力并没有凌驾于宰相之上。

至于“太监”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它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一政府高级职位,并不一定由宦官担任。

到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

低阶宦官叫做“少监”、“中监”,高阶宦官就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

宦官在明代发展至顶峰,虽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夺权后开始重用宦官。

明初交趾监军马骐激发交趾人起兵脱离中国;明末时曾经有过宦官数万名,据王
世贞《龠山堂别集·中官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

”宦官遍布政府各部门,以太监充任的特务分布全国,尤其在天津、泉州、宁波、广州等对外商船贸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驻“税监”,由太监担任。

所以历史上这段时间叫做“第三次宦官时代”。

崇祯皇帝多次怒斥太监:“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空。

”宦官时代的结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

王夫之在《沿书引义·舜典四》中针对太监议论道:“宫刑施之,绝人生理,老无所养,死无与殡。

无罪之鬼,无人除墓草而奠怀染。

故宫者,均于大辟也。

且宫刑之后,二气时乖,肢体外痿,性情内琢。

故阉瘸之子,豹声阴鸷,安忍无亲。

且刑人并齿于天地之间,人道绝而发已凋、音已雌矣,何惧乎其不冒死而求逞于一朝?而又美其名曰,姑且怜其无用,引而置之官府之间,不知埋下祸根深矣。

宦寺之恶,甚于士人,只因其无廉隅之借,子孙之虑耳,故悯不怕死,何况乎其以淫而在傍君主之侧耳。

”船山先生的推论大抵是正确的,汉、唐、明三代都有皇帝死于太监之手,这大概是发明太监制的统治者始料未及的吧。

船山先生隐晦地讽刺了君主们作茧自缚的行为。

到清朝时,宦官统统称为太监。

清朝对太监控制得十分严格,除了清末有一两个受宠的太监外,宦官弄权的情况没有出现。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宣布宫中永远不用宦官,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

2.宦官是一种生理的变态
上帝造出了亚当和夏娃两种性别,殊不知东方还有个民族,运用他们卓越的魄力与想象,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第三性”。

幸亏我们有史官文化,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人们能够发现了创造“第三性”的方法:被手术者仰面躺下,两名助手一名按住他的双肩,一名分开他的双腿。

用白色的绳子或纱布将手术者的下腹及腰间上部绑紧,用热胡椒将阳具附近细洗三遍,然后用一根极韧的细丝系在阳具的尽头,另一端系在屋梁之上。

这时,“刀子匠”上场了。

所谓“刀子匠”,是公认的行业专家,是人人眼红的一种技术型的职业,一次手术的收入抵得上小康之家一年的开支。

“刀子匠”拿起镰刀状的小刀,先用手感觉一下阳具的大小,然后手起刀落,寒光一闪便将阳具及阴囊一起切除。

无论怎样凄烈的惨叫,都已经无力回天了。

之后用白蜡的针形栓插入尿道,伤口则用浸过冷水的纸小心地包起来。

手术完成后,被手术者由两名助手扶着在房间里走动二至三小时,然后才允许躺下。

三天之内不许喝水,据说这段伤痛及口渴的时间最是痛苦难熬的。

等过了这几天之后再将栓拔出,如果尿像泉水般涌出来就表示手术完全成功了,否则便是失败。

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
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你说它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古籍中有一些年纪不等的太监的画像。

年青时被阉的宦官会逐渐发胖,但肌肉柔软不结实,当然是手无无缚鸡之力。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又会持续下降,而且皮肤易生皱纹,往往四十岁的宦官看起来就像六十岁的老人一样。

3.宦官是一种心理的变态
生理的变态必然导致心理的变态。

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说:“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

”在那被贾元春称为“见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监们肆意发泄着他们变态的性欲、权力欲与贪欲。

仅以贪污而论,据明人赵士锦在《甲申记事》中载:明末李自成进京前,偌大一个明帝国的国库存银竟不到四千两!而魏忠贤被抄时,居然抄出白银千万两,珍宝无算,以致崇祯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监们:“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空。


崇祯的痛心疾首既让人同情,又不让人同情。

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贵为天子,却拿太监没办法;不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太监头子,他是棵大树,太监是在树上筑巢的鸟,倘若同情皇帝,谁来同情太监呢?
然而,历代的君主们依然坚持太监制。

既然自诩为“天子”,就龟缩在宫廷里,跟一般百姓保持距离。

让百姓知道皇上也是吃喝拉撒睡的凡人,那还了得。

迷宫一样的宫廷内便需要“绝对安全”的奴仆,怕戴绿帽子的皇帝便与不能人事的太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共同成为庞大的帝国大厦中的两块最重要的基石。

在有的皇帝那里,太监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公元十世纪,正逢五代十国乱哄哄的时候,南方有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汉。

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刘岩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建都广州,称兴王府。

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国理论,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妻儿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无私奉献自己于皇上,而太监“无鸟一身轻”,故只有太监最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

传位到他的孙子南汉王刘伥,更下了一纸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

”刘氏父子的思维方式与船山先生截然相反,于是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太监王朝产生了。

王船山反复渲染太监的可怜可悲,这却是他的书生之见。

羡慕太监的人比羡慕他这位大学问家的多着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