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
第三章元代杂剧概说

三、蒙古统治都的娱乐需要,也 是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之一。
整理版ppt
12
四、元杂剧的繁荣,还和 戏曲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关系。
先秦,是我国古代戏曲的 孕育阶段。
整理版ppt
13
原始歌舞。《吕氏春秋·古乐》 篇:“葛天氏之乐,三人操 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奴隶社会专职的宗教人员── 巫觋。
西周末年的职业艺人──优。
第三章
元代杂剧概说
整理版ppt
1
第一节
元杂剧繁荣的概况
整理版ppt
2
记载元代作家作品的著作,以元人钟 嗣成的《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 明的《录鬼簿续编》和明人朱权的 《太和正音谱》为主。其中《录鬼薄》 最重要,《太和正音谱》最完备。
以上三部著作,共记录了元代至明初 的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 本。扣除其中一些明代作家,再加上 一些无名氏作家,则元代大约有杂剧 作家二百余人,作品五百多种。
7
一、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 基础。
首先,城市经济的繁荣,为 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大量的 观众;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 是刺激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 因。
整理版ppt
8
其次,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 剧提供了演出的场所──瓦舍和 勾栏。
所谓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 子,是简陋的大型综合游艺场。
后期从1308年到1368年,是
元杂剧的衰微时期。作家只有郑光祖、
崐乔吉、宫天挺等人 。
整理版ppt
5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 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六大家:加上王实甫 和乔吉。
元杂剧作家有本色派和文 采派的区别,分别以关汉 卿和王实甫总其首领。
整理版ppt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第一篇:【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石艺编撰问题的提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一)国家1、开放性表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交流频繁、尚新、包容性强、突破汉族传统2、民族性表现:尚利、质朴天然如:元世祖诏书:“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对文学通俗化的影响巨大)《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阶段性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1、普通人生活的压迫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的消费需要成为社会文化需求的主流3、统治者对文化的力量不够重视、思想统治较为松懈4、文人思想①对宋朝统治的幻灭②对科举的失望“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由此,元朝形成了历史个性突出的审美风潮:崇尚自然、显畅,礼教束缚少。
以上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通俗文学在元朝的兴盛。
二、元曲概念1、“曲”概念元曲包括戏曲(也称剧曲)和散曲,其中戏曲(也称剧曲)又分为杂剧和南戏。
元代士妓恋题材杂剧兴盛原因探析

元代士妓恋题材杂剧兴盛原因探析【摘要】“叛逆”和“固守”深刻总结了元代文人在经历重大时代和社会变故后的心态。
他们面对前途黯淡,但仍然坚持追求自由,不忘科举制度,并在《元剧士妓恋杂剧》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当传统的儒家诗学精神被撕裂,剧作家们背离传统精神和道德文化,被迫以一种叛逆的心态在“倚红偎翠”的元代妓女戏中抒写自己的心态,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的鲜活妓女形象。
他们较为平等的对待艺伎,体现出世俗的“适意”,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元代;杂剧;士妓爱恋王国维先生称之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曲中,士妓恋为题材的戏曲占据了14部的重要地位,占元曲总数的1/9,其中包括关汉卿的《谢天香》《金线池》、《救风尘》、马致远的《青衫泪》、石君宝的《曲江池》、乔吉的《两世姻缘》《扬州梦》、戴善甫的《风景好》、张寿卿的《红梨花》、贾仲名的《玉梳记》《玉壶春》乃至无名氏的《百花亭》《云窗梦》《秦少游》等。
这14部剧中的主角都是娼妓,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娼妓对书生儒士表现出了偏爱和非君不嫁的心态。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妓女大都有情义,热爱自由,虽然遭受种种社会压迫,但始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幸福生活。
作家将对妓女的同情、爱戴和赞美转化为动人的情节,诉诸观众,描写了他们对温达温的一见钟情、互帮互助,以及他们执着追求爱情的艰难过程,从对命运的描写中展现出自己的情感投射。
如谢天祥机智冷静,誓言不忘。
杜蕊娘与学者韩辅臣虽有误会,但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亚仙自赎自己帮助郑元和养病、求学、求名。
李素兰才貌双全,一心爱着落魄的玉壶李斌生......除了华丽的外表和非凡的才华,他们还具有特殊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
他们以自己的软弱和卑微与世俗的蹂躏和毁灭作斗争,毫不犹豫地以坚韧品性争夺生存的权利和相对理想的生活方式。
(一)失落文人的补偿心理士子与妓女的风流韵事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传奇小说,也可以看出文人与妓女的风流韵事是当时文人风流韵事的一种。
元代戏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解读

元代戏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 引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元朝统治者推崇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使得戏曲成为了十分繁荣的艺术形式。
本文旨在探讨元代戏曲发展与当时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2. 元代社会背景2.1 统治者背景与观念:元代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对汉族传统文化有所理解但仍保持自己特有的民族观念。
2.2 社会结构:元代社会分为蒙古贵族、汉族士人、农民等不同阶层,各自拥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文化习惯。
3. 元代戏曲类型及特点3.1 传统剧种传承:元代戏曲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剧种,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和创新。
3.2 武打与说唱的结合:元代戏曲注重舞台表演,将武打和说唱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3.3 西域文化的影响:元代戏曲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和音乐元素。
4. 社会变革对戏曲发展的影响4.1 经济繁荣带来良好条件:元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财力去欣赏戏曲。
4.2 文化融合与创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元代交流融合,使得戏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4.3 统治者对戏曲的扶持:元朝统治者对戏曲有很高的认可,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保障。
5. 戏曲对社会变革的影响5.1 传播思想与价值观念: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通过剧情、角色等方式传播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5.2 增强国家认同感: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戏曲作品中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感。
5.3 社会调和与宣传:戏曲在表演过程中能够调和社会矛盾、宣传统治理念等,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6. 结论元代戏曲是在当时社会变革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与元代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社会变革为戏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而戏曲又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了社会,推动了元代社会进步和稳定。
元代戏曲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元代戏曲艺术的繁荣

元代戏曲艺术的繁荣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元代中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戏曲在元代不仅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也成为了流传民间的文化形态,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初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元初,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动荡不安、战乱连连的时期。
在这个胡乱开局的年代,戏曲艺术也开始经历了自己的积淀与发展,尤其是在南北两地的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剧种。
这些戏曲剧种各有其特色和特点,例如“秦腔”在唱腔上强调粗犷、豪放,注重通过音乐和说唱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湖北戏”则以其节奏感强,快节奏、热情奔放的唱腔受到了时代的广泛认可。
同时,元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也使得民间的精英有机会通过考取功名来参与到文化创作之中,这些人为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元中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元中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又一次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著作,如《长生殿》、《西厢记》、《荆钗记》等。
这些著作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水准,不仅丰富了戏曲剧目,还推动了戏曲文学的繁荣。
在元中时期,戏曲传统发扬光大,剧目种类繁多,士民参与积极,社会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气象。
元末戏曲艺术的兴衰兼备元末,元朝逐渐走向灭亡,这也使得戏曲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在元末的戏曲作品中,大多数都描写社会的悲剧、人民的苦难,反映出民心的哀愁和不满。
如《梧桐雨》这样的戏曲就有很强的反映时代现实的色彩。
在元末戏曲的表演和音乐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曲艺表演中出现的相声、弹词、评书、双簧等形式,使得戏曲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
但在元末这个时期,戏曲艺术的创新却受到了制约,其主要原因在于元朝文化机制的僵化、文化创新的禁锢和社会动荡,这些因素导致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被逐渐扼杀。
戏曲艺术在元代的地位与影响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期,戏曲在古代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略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摘要】元杂剧为什么会在元代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是从元杂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二是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方面;三是元代都市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四是元代思想领域活跃,信仰多元化,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五是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遇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
【关键词】元杂剧繁荣原因元代文学,在一个立国不过百余年就毁灭了的王朝里,却做出了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通常把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
然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绝非偶然。
它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杂剧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
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是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的。
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
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简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叶,杂剧经历过一个自兴盛而渐趋衰微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致以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其前是杂剧的兴盛时期,其后是杂剧的衰变时期。
所谓“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极其普遍而频繁。
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现象,大抵从元世祖忽必烈建元(1272年)之元成宗延佑末年(1320年)约五十年。
元杂剧的兴盛,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明人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传奇戏文,于是乎侈而可准矣。
”认为经济繁荣促使杂剧兴盛。
元代前期,大都(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汴梁(今河南开封)、平阳(今山西临汾)、东平(今属山东)等城镇,虽然在战争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经济恢复较快。
在这些城填中,传统的诗词歌赋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要求,茶馆清唱和“执红牙板”式的歌吟也不能完全适应人们的娱乐需要,于是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填环境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地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随着城填经济的繁荣,商业性的游乐场所——“构肆”、“勾栏”、“乐棚”等,也日益增多,遍布京城和各地城镇,成为杂剧演出和观赏的固定营业场所,观者往往“挥金与之”(夏庭芝《青楼集志》)。
当时北方乡村的经济也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地农村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地开展戏曲活动。
乡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戏台,或叫舞厅、舞亭、舞楼、戏楼。
现在晋南地区仍保留着不少金元时期的戏台,大都依庙而设,已初步鉴定的就有襄汾、临汾、洪洞、新绛、翼城、万荣等地的元代戏台8处。
这些遍布各地的戏台成为元代乡村杂剧演出繁盛的形象证明。
在这种乡村戏台上演出的多为专业戏班。
如河南万荣县风伯雨师庙戏台石柱顶部,刻有“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三月清明,施钱”字样。
山西洪洞县明应王庙内现存元代演剧壁画,帐额上端题有:“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泰定元年四月□日”。
所谓“散乐人”或“散乐”,当是相对于教坊中人而言,指流动演出的民间戏班,他们成为杂剧演出的主体。
(二)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连绵的战乱、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情绪。
而杂剧正是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最足以表现人民的愤怒情绪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元杂剧之所以兴盛,也是由于元代初年恰恰是封建统治比较薄弱的时期:(1)蒙古统治者注意力长期集中于军事上与政治上的防范,而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却是相对放松的。
(2)少数民族统治使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动摇,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
(3)由于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隔阂,蒙古统治者对中原文化还不甚了解,欲干涉而不能,使他们不自觉的对杂剧表演内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总之,元代初年蒙古统治者对杂剧艺术的流布,客观上是比较放任的,主管上是较为疏忽的。
这对元杂剧的发展事实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的特殊的社会氛围。
元代初年社会矛盾尖锐和政治统治的宽松,从不同侧面共同促成了杂剧的兴盛。
(三)元前期文人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杂剧的形成和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序》中指出大批元曲家的“不平之鸣”乃是形成“元曲所由盛”的社会原因。
相对而言,元前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其前的宋金时期和其后的明代,无疑较为低下。
首先,在金元之际的战乱中,成千上万的文人沦为难以自存的奴隶。
其次,蒙古灭金以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年,文人入仕的机会大大减少,他们有的困于吏役,有的归隐田园,有的游谒贵族,有的流落民间,社会地位普遍下降。
再次,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公开将不同的民族划分为四等,从中央到各级地方官署的实权都掌握在蒙古人、色目人手中,汉人、南人难得参预,一般只能充任副职,这就不利于汉族文人的仕进。
同时,汉人、南人的入仕途径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很少能做到高官。
复次,元朝统治者重实用,轻文学,如忽必烈即位诏书就称:“务施实德,不尚虚文”(《元史》卷4《世祖本纪》),因此文人即使入仕,也多不受重用。
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在总体上造成了元前期文人社会地位的普遍低下,当时社会上甚至流传着“七匠八倡九儒十丐”的夸张说法(谢枋得《叠山集》卷2《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现存的元杂剧中也多次引用“儒人到底不如人”的俗谚。
在这种情况下,元前期有一大批文人自觉地投身于杂剧创作,大大壮大了杂剧创作的队伍,提高了杂剧创作的质量。
钟嗣成《录鬼簿序》说元杂剧作家大多都“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说明了元杂剧作家构成的特点。
而且,文人作家对杂剧的爱好也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同时,社会地位的相对降低,也促使元前期文人杂剧作家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更深切地感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表现出与封建正统文人不尽相同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道路,“心机灵变,世法通疏”,这也大大提高了杂剧作品思想艺术成就。
社会的审美需要和文人的杂剧创作,对北曲杂剧在元前期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重要原因。
元代杂剧演员数量极多,知名杂剧演员大多隶属于教坊,《马可波罗游记》称大都的教坊演员就有两万多人。
夏庭芝《青楼集》记载了很多著名的杂剧演员,他们往往各务当行,各有专长,有的以“温柔旦”著称,有的以“风流旦”得名,还有的“旦末双全”。
有的擅长“闺怨杂剧”,有的擅长“驾头杂剧”,有的“长于绿林杂剧”,有的甚至能演杂剧“杂剧三百段”。
在这些著名的杂剧演员中,有不少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
如《录鬼簿》记载艺人赵文敬、红字李二、花李郎等,都能创作杂剧剧本。
《青楼集》记载张玉莲“诗作咸精,六艺尽解”。
艺人的文化素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对丰富提高杂剧艺术起了重要作用。
许多演员与杂剧作家有密切的来往,如珠帘秀与关汉卿,天然秀与白朴等,这使她们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情与意图,有利于提高杂剧表演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