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中华文化、东方哲学和美学的精髓,是一种讲究修炼自我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表达美好情感的艺术。
自古以来,香道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也同样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香道的发展与宗教紧密相关,不同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香道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佛教中的香道文化是对礼佛者的一种教育,让人们通过燃香、诵经、禅修,达到内心清静、悟道开悟的目的。
道教中的香道文化则强调将灵气化作香气,借助神仙之力来达到自我修炼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而儒教中的香道文化则注重礼制、孝敬和感恩,适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香道活动的举办,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香的气息、良好的气氛和美好的情感。
一次香道活动,通常是由先辈叙要、教授燃香技法、聆听香道文章和诗歌之后,再进行香炉燃香、放置香盘等仪式。
整个过程传承了先贤们的文化和智慧,也代表了香道文化的精髓。
香道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修养境界。
让我们在精神上愉悦、舒畅,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除了香道活动,香道文化还有很多相关的艺术形式,如香道文学、香道音乐、香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和活动,它们都以香为媒介来传递美好情感和文化内涵。
香道文学以香为主题创作,如《红楼梦》中宝钗燃香悟道,表现了香和人的关系。
香道音乐则让人们听到香的美,音乐与香气相结合,令人感受到一种神秘和美好。
香画则是在宣扬香与美的关系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香作为具象而抒发情感的艺术符号。
总的来说,香道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宗教活动到现代生活方式,香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道文化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也广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呼唤。
香道的美、香道的文化内涵,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还凝聚了一种信仰、一种情感和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浅谈中国佛像服饰的主要样式

浅谈中国佛像服饰的主要样式2019-07-13摘要:随着朝代的变迁,佛像服饰也在不断发⽣变化。
这种变化直接揭⽰了社会秩序的嬗变和⽂化观念的演化。
体现了佛像服饰⽇渐成型;展⽰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世俗观念及⽂化内蕴和审美取向;本⽂依据历史变化发展脉络,研究中国佛像的样式。
关键词:佛像;服饰;样式⼀、引⾔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在发展进程中受到中原本⼟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引导,使得源于印度的佛教艺术最终演化为具有中国民族特⾊的宗教艺术。
佛像的雕刻形式表现出与外来形式的相互交融到本⼟化风格的⽂化演变过程。
佛教造像是现代意义上的⽂化遗产或审美对象。
我国的佛教造像,属于社会⽂化现象,涵盖了许多传统⽂化、宗教意识以及统治阶级审美思想。
表现出深厚的⽂化修养和思想⽓质,形成了具有民族精神和汉⼈特点的定型化的艺术模式。
服饰是⼀种深厚的⽂化积淀,也是民俗⽣活或民俗⽂化的⼀个重要⽅⾯,看似随意简单的穿着能却与⼀定的政治、⽂化状况以及⼀定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佛像服饰主要式样袒右式。
袒右式袈裟服饰与本尊佛像庄严、静穆、超脱的品貌融为⼀体,显得庄重肃穆。
其构成与表现:⼀整块布料缠裹⽽成。
布料从左肩斜披⽽下直⾄右腋,⾐服的两个边缘,⼀则在胸前从左⾄右斜线⽽下,⼀则搭在右肩头顺右臂膀⽽下,右胸和右臂均坦露在外。
有些佛像其袈裟斜披致使右肩全裸,有些则并未全裸,因此有“右袒”或“偏袒右肩/履肩右袒”之说。
雕刻技法上采⽤阶梯式平直⼑法。
⾐褶多为平⾏⽽隆起的粗双线。
造成服饰厚重、质感强烈、⽴体真实的视觉美感,显得美观⽽凝重。
通肩式。
通肩式佛装的构成是将宽敞轻薄的长⾐紧紧贴在⾝上,⾐服随佛像⾝体的凸凹起伏,形成若⼲等距离椭圆形的弧形,由肩头⼀直到膝⼲。
⼤⾐领⼝处为披⼱,⾃胸前披向肩后。
这种佛像服饰,因为是全部穿裹于⾝上,服饰前⾯没有间断处和联结处,⾐纹呈现出对称与和谐,清新与明快的美感特征。
⽽且这种形式的佛装通体下垂,⼴泛使⽤舒缓流畅的弧线形,强化了服饰明净、温和和含蓄的审美效果。
浅谈禅画

会。 在我们 内省的眼睛充 分地 打开 的时候 , 它会 把它所包 含的
丰富 的宝藏 , 全部地毫无保 留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
三、 结语
禅画贵乎有创 意 , 不是新瓶装 老酒 , 云亦 云 , 人 拾人余唾 。
的王维。
关 键 词 : ; 教 ; 境 禅 佛 悟
中图分类号 :2 5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5 5 1 ( 0 0 1 — 0 5 0 J0 A 1 0 — 3 2 2 1 )6 0 3 — 1
王维 , 号摩诘 , 太原人 , 家世信佛 , 第开元进 土 , 人宦后 , 公 余常常到僧舍论道 , 听取心要 , 如法修持 , 后预知时至 , 安坐而 终 。他的诗章 , 淡远空灵 , 禅机悟境 , 每流露于字里行 间。王维
近世 由於 禅宗式微 , 修禅 者少 , 画相随而 衰 , 变下来 的水 禅 演
墨 画 、 墨 画 、 墨 画 、 人 画 、 意 画 、 至抽 象 画 等 等 , 亦 破 泼 文 写 乃 虽
浪费 。天在渐渐变短 , 铺展 自然豪华 的丰盈 的夏的繁茂 , 将要 再次地卷缩 。 里向我们展示 的是秋 日的寂寞 。 这 它使 人的情绪
化 入 淡 淡 的忧 思 ,给 予 我 们 一 个 把 注 意 力 投 向 内在 生 活 的机
董其 昌把 中国山水画风亦分南北宗。 北宗着色钩斫 , 南宗水墨
善绘 山水 , 钩研之 法 , 变 始用 渲染 , 写有 山水 诀一 篇 , 明画 以
已成 为世 界美 术 的一 环 。近年 来 日本 方 面 对 禅 画 的 研 究 , 作 著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摘要:佛教故事是佛教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出现的时间早于佛教绘画、经变绘画、供养人绘画。
公元前3世纪,在古印度的巴尔胡塔和桑植塔上雕刻了许多本生佛教绘画。
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过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像,由于内容丰富、寓言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情趣浓郁,佛教绘画故事最能被世俗理解和接受。
佛教历史形象已成为佛教徒向僧侣和群众宣讲教义的工具,几乎所有的佛教石窟和寺庙都雕刻着佛教历史形象。
本文主要对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作一个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佛教故事;敦煌莫高窟;宣讲教义引言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画作中主要描写佛教绘画故事,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多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播故事绘画(释迦牟尼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绘画(萨垂那舍身饲虎)、因缘故事绘画(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瑞像故事绘画(菩提树的故事)和经变故事绘画,并且还有大量的历史绘画图记录了历史发生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经变故事绘画百分之百是由中国人创造的,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深奥晦涩的佛经转换成了绘画表达方式,让其变的通俗易懂并且好看,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敦煌佛教故事壁画的类别历史上的佛教绘画是以佛经作品为基础的,佛经作品众多,佛教著作中有数百个故事,佛经内容非常丰富,所以佛教故事壁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1】。
根据佛经故事的内容和性质,敦煌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绘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佛传故事绘画--佛传故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传说,而在佛教经文中,佛教故事是以释迦牟尼生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神化,并用宗教色彩加以装饰来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1】。
佛教的教徒们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把很多古印度和东南亚那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神话故事和一些民间的传说故事用在释迦牟尼的身上,让人相信的历史记载现在很少了,所以佛经里面的故事主要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主角来讲述的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集。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同时。
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提倡的是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关心伦理道德和精神的价值,它旨在发现和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世界。
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条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
它指导人们如何去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如何去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如何去获得智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
它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教最早是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的。
当时,由于佛教刚传入,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
魏晋以降,佛教同中国固有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就在思想、文学、艺术乃至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文学、唐代禅宗、梵呗与四声、诗律,梵语与字母、音律,从讲经、俗讲衍化出变文、语本小说等。
佛学最终成了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原来关于天、自然、社会、人生的成套观点和体系,只是因为糅杂了从印度佛学中汲取的成分,方才取得了它后期特有的面貌。
1谈起佛教,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玄奘。
对玄奘最初的认识,是在小说中看到的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一直以为玄奘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确有其人。
玄奘在印度留学十五年,五印度八十国,玄奘身历其境的达七十五国,玄奘从印度带回了许多经论、佛像,回国后他日以继夜地译经,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言。
浅谈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内涵及其人文精神

浅谈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内涵及其人文精神作者:贺瑞玲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内涵着手,借助对五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了解,从中体现出五台山佛教文化特殊的人文精神。
一、盛大隆重的佛事活动;二、久远精美的佛教建筑和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三、特色浓郁的佛教音乐;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佛学价值、科学价值,是一座“科学文化博物馆”。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文化;人文精神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其峰顶都如平台,故称五台山。
五台山不仅以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北国高山自然风光,被誉为“华北屋脊”、“清凉胜境”,而且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被冠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1]东汉永平十一年天竺国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朝拜,他们见此山与印度的灵鹫山相似,便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了一座寺庙——大孚寺,即今日显通寺的前身。
东晋初年,文殊信仰随着佛教也传入五台山。
北魏孝文帝时,五台山成了中国北方研习《华严经》的重镇。
唐龙朔二年,被正式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成了与印度灵鹫山媲美的“灵山圣境”,中国佛教“首府”,“国际佛教文化中心”。
元初,元世祖帝师八思巴和胆巴国师、意希仁钦国师相继至五台山,瞻礼文殊,弘法布道,又成了汉地唯一的“汉藏佛教圣地”。
明永乐年间,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至五台山兴建黄庙,形成青黄二庙并存的格局。
明万历年间,创立了十方净土禅院,形成了子孙庙和十方庙共存的形式,五台山已成为汉藏并存、诸宗竞秀的“中国佛教缩影”。
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在五台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它盛大的佛事活动,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之大成的佛教建筑,独特的佛教音乐和美丽的神话传说。
一、盛大隆重的佛事活动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历史悠久,宗教习俗一直延传至今,形成了许多较为固定的模式,如暮鼓晨钟,早晚功课,讲经说法,传戒受戒。
【推荐下载】浅谈唐卡的主要特点

浅谈唐卡的主要特点唐卡的主要特点,两者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影响着他们今后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发展之路。
一、绪论 宗教艺术的特点是这种艺术不但具备宗教色彩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是有浓郁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
唐卡(Thang-ga)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宗教艺术的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其是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麻棉、帛、丝等材料上,是可以移动携带的神像。
唐卡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广泛用于寺院悬挂,密修观想,佛事活动,百姓婚丧嫁娶。
①经历了近千年时间的洗礼,唐卡题材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有佛、本尊、祖师、护法等神像外,还延伸出了画传、民俗说唱图、天文历算、藏医用的唐卡挂图等,可以说唐卡真可谓是西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纵观历史悠悠长河,笔者认为7世纪,随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将汉地文化及佛教带入藏开始,唐卡也随之兴起。
只是在当时唐卡处于萌芽状态,受外来元素影响颇多,本土绘画尚不成熟,唐卡的概念也相对模糊,但这一时期是致关重要不容忽视的。
11世纪到13世纪唐卡的形式日趋明朗,13世纪末到15世纪是唐卡的鼎盛时期,15世纪中叶到17世纪涌现出众多流派,流派之争甚是激烈,经过不断的斗争,17世纪中叶最终确立了唐卡的标准式样并沿用自今。
唐卡作为藏传佛教的宗教艺术中的重要代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二、多元文化的影响及自身的吸收 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
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为前弘期,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②]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中原汉地等均对唐卡绘画风格的发生发展到最后成型都有着重要影响。
实际上,唐卡从未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严格的教规和造像度量的制约下,师徒之间一代又一代传诵着唐卡绘制的奥义,并不断遵守古老的制像法则。
在这传播过程当中,只是新的外来文化与本民族特质不断互相交合,在这种潜在运动中,绘画风格缓慢又不间断地在改变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浅谈佛教艺术艺术教育——13501111王银摘要:美术鉴赏类似的学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我在这里就浅显谈谈宗教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也起源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等国家。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3个部分:雕塑﹑佛画和建筑。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美术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衍变着。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
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例如保存到今天的———大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
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
由敦煌壁画等间接资料,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
密檐式塔除嵩岳寺塔为十二边形外,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边形。
单层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北魏洛阳的永宁寺采取了“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依然是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
另一类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很多,特别是某些“舍宅为寺”的寺院,为了利用原有房舍,常“以前厅为前殿,后堂为讲堂”,例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新疆的三仙洞和克孜尔石窟可能开凿于3世纪或更早,为中国最早的石窟,但早期实物已无存。
能够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以甘肃的莫高窟为代表。
莫高窟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大部分石窟以它为起点,散布于全国。
其他驰名世界的重要石窟有(以开凿时间先后为序):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大足石窟、剑川石窟等。
(右图为麦积山石窟)石窟艺术虽起源于印度,但传到中国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脱离印度的影响,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立体系,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景象。
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
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云冈石窟可以形说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而且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与唐朝的佛像相比,云冈的佛像更加清新高远,这与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
曹氏父子推波助澜,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义,文人思想随之解放,清谈之风大兴,魏晋风度成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
南北隔江对峙,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人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佛教乘隙而兴,开窟造像活动相继而起,翻译佛经、研讨佛理形成风气。
注重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学士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
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
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玄学,脱离人世,形成了"魏晋风骨"。
因此石窟的风格趋于古朴醇厚,不像唐朝的那么拟人化。
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因此说它是唐代的佛教艺术代表一点也不为过。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石窟里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佛教白两汉之际传人中国,中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已延续了几百年,在与传统文化的冲撞过程小,有些被吸收了,有些被改造了,有些被扬弃厂(如毁身、苦修之类)。
唐代佛教已中国化、世俗化。
禅宗兴起扑迅速风行,取代了印度佛教的地位。
禅宗修炼方法简便易行,以自我心灵净化为核心,反对佛教繁琐的清规戒律,反对不近人情的苦修,主张心净自然成佛,心净即佛土净。
这些很适合贪图安逸的上层统治者和广大文人士大夫的口味。
禅宗实际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唐代石窟雕刻,尽管规模宏大,技艺精湛,但已没有多少神秘色彩,那些形象,似曾相识,人情味十足,神性几无。
因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就佛画而言,也不难看出其发展。
早在梁代,张僧繇即以善画佛像名世。
他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佛像的中国化,从此有了很好的发展。
其子善果和儒童也善画,并擅佛画,能传其业。
中国的佛画一开始自然是以西域天竺传来范本为师的临摹,经过必要的学习、摹仿阶段,中土佛教画家逐渐成长起来,在研求、吸收外来艺术的同时,继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融而为一,到晋的卫协、顾恺之的时候,佛画已开始显示出某些中国民族特色了。
从丝绸之路和内地遗存至今的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榆林窟,炳灵寺等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佛画造型逐渐开始摆脱印度化、希腊化造型的痕迹,带上中国民族造型特征。
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
与此同时,绘画技法也在不断进步。
以敦煌石窟的壁画为例。
隋代以前铁线描,土红线打轮廓,赭色晕染明暗面,再赋色,最后用墨线提醒。
隋代画面趋于细致繁丽,把西域的凹凸法与中原的染色法结合起来,孕育了唐代的新画风。
唐以后出现兰叶描,土红线打轮廓、墨线提醒,着色浓重,丰富华丽,画面显得金碧辉煌。
现实生活的因素也被加入了佛画中,六朝壁画情节复杂、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大多是以大乘经典为根据的,在图画中常常可以见到现实生活片断的描绘,尤其在南北朝与隋之交的佛教壁画中,人物造型动作、环境背景的描绘都显示出较有写实性的表现水平,折射出当时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
到隋唐时期,题材变得更加丰富。
隋代壁画,除沿用原有的题材外,新出现了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如右图)、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
画面一般较小,内容也较简单。
唐前期壁画中净土经变画占很大比重,后期经变而种类繁多。
唐后期第156窟的张仪潮出行图(见上)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长卷式壁画,开创了莫高窟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
佛教建筑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寺的修建也应时而起,南北朝时期达最盛。
与此同时,塔和石窟建筑也在全国各地兴起,而且大都由国家经营。
这些外来的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据记载,中国早期佛寺的平面布局大致和印度的相同,塔位于寺的中央,成为寺的主体,塔内藏舍利,为佛徒崇拜的对象。
此后随着大乘教的兴盛,对佛陀崇拜进一步加强,开始建造佛殿,内塑绘佛像,供信徒膜拜,于是塔与殿并重,而塔仍在佛殿之前,再以后,佛殿成为寺院主体,塔与殿分立。
石窟建筑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1)初期石窟,如云冈第16、17、18、19、20窟,都是开凿成椭圆平面的大山洞,洞顶凿成穹窿形,它的前面开一个门,门上有一个窗,四壁及顶部雕佛、菩萨像,洞进深很小,主像特大;(2)中期石窟大多采用平面方形,有前后室,或在中央雕一巨大的中心塔柱,柱四面雕像,窟顶作成覆斗形、穹窿形或方形、长方形平棋,其上雕飞天或图案;(3)后期石窟窟形雕成列柱木构殿廊形式,有如中国汉代的崖墓,平面作长方形,平棋上有华丽装饰,如太原天龙山第16窟,云冈第9、10双窟。
佛道教建筑至隋唐达到极盛。
不难发现,朝代更替和历史的兴衰与佛教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
佛教文化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意识形态。
总的来说,佛教美术愈益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