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了解白居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当可回答出“诗 歌受欢迎,影响大”这个 层次,经引导或可说出 “诗句通俗易懂,好理 解”
二 解读
学生分析小序
小序
学生通过听读知悉 写作这首诗的缘由、故事 地点、 人物。 老师范读小序,注意重读“铮铮然”和“因” 发生的时间、 能简述作者和琵琶 “为”,前者“京都声”是作者与琵琶女共有的 特征,最能触动他满腹的惆怅和对京城的怀想, 女的人生经历,当有人能 后者是两个单音字,意思是“于是”和“写作”。 用本诗名句“同是天涯沦 组织学生依据对小序的已有知识分析这部分 落人”来概括。 让学生齐读小序,感 文字的内容和作用。 受作者的心情,进一步为 走进文本作准备。 家和老师一起走进《琵琶行》。 老师读前要求学生 关注停顿和语调,进入情 境。 对这么好的经典, 老师诵读时实在无法停下, 也希望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老师诵读时即使再投入,也要注意避免夸张 化的语速语调变化,因为当对方还没有产生真实 具体的认同感时,过分强烈的表达会让人感到滑 稽别扭甚至尴尬,如果这样,这经典名胜的导游 第一次诵读不求感 可真罪莫大焉。 情到位,但求慢一点,有 可在诗歌叙述欢乐时轻快一点,悲苦时低沉 时间涵泳品味。 缓慢一些,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这样情景交融、最该学生发挥想象的地方务 先请学生在草稿纸 必留足停顿的时间。 上概括各段内容,再通过 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使答 老师静听, 在学生全文读完后适当点评强调。 案更准确、更精炼。 再让学生面对全班 交流。 1 这首诗叙事脉络非常清晰, 老师当可组织学 生自己概括各诗段的内容。 依据学生表述,老师组织全体学生完善,板 让学生互相激发,背 书诗篇的概要:送客时意外闻琵琶——请来听专 诵最经典的名句: 场演奏——琵琶女诉说身世——“我”倾吐同病 “千呼万唤始出来, 相怜之感——再闻琵琶,泪湿青衫。(概括性词 犹抱琵琶半遮面”、“别 语,在准确精炼的原则下,不必拘泥,尽量尊重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门前冷落鞍 学生的意见)。 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2 引导学生背诵经典名句: 刚才诵读,大家是不是有种“他乡遇故知” 何必曾相识”、“座中泣 的感慨,呃,没想到这个句子是这首诗里的,好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 诗,好诗,真是好诗!我喜欢。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亲近白居易,走进《琵琶行》,在诗句营造的 叙事语境中经历人物跌宕的命运、体验人物沉痛失落的心情,从而丰富 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丰富其语文素养, 也提高其审美情趣。。识与技能 带领学生从表现手法角度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熟悉全诗内容,理清叙事思路,当堂背诵名句,熟读全文堂 老师讲解引领,带着学生诵读品 味,沉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与作 者共鸣 学生活动 力求把学生带入自 己的场,在一层层铺垫蓄 势之后,跃跃欲试。
学生当能轻松地找 到这部分是指“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 部” 到 “钿头云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节, 希望能读出人物的感情。
老师忘情诵读至少 当引发部分学生的共鸣 吧,让他们在低吟中体会 琵琶女从巅峰跌落谷底 的那种透入骨髓的冷落 和凄凉。
学生自己散读第四 段,不受干扰地读,充分 体会诗人内心的共鸣和 悸动。并以此成诵。
或者有学生知道可画有 蝴蝶飞舞于马蹄边,又或 者知道画一个和尚跳着
六 赏析 诗人对琵 琶曲音的 精妙再 现。
别忘了,坎坷的际遇最能暴露人的孤独与脆弱, 同病相怜的人最能抚慰彼此的创伤,看吧,看看 那“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白居易不可遏抑的激动 —— 请大家跟我一起诵读第四段。 组织学生自己朗读。
水桶走在山路上表现“山 寺磬音”,画山泉里的蝌 蚪来表现深山春来。 学生诵读“大弦嘈嘈如急 雨” 到 “四弦一声如裂帛” 说出比喻的手法,通过喻 体的特征想像描摹对象 的神韵
七 师生 齐读全 文。 八 作业
1 引领学生赏析直接描写乐曲的魅力 以前有一道考题,让你画出“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们看怎么画? 这些都是间接表现, 通过画面内容调动读者的 逻辑思维,联想到画外之画,那么描摹音乐自然 也可如此, 比如 “三月不知肉味” 、 “响遏行云” , 要直接描写该怎么进行呢? 请大家读出作者直接描摹琵琶女演奏的片 段。 学生可能会连最后一句也读出,提醒一下倒 是也可以突出这一句间接描写。 引导学生赏析比喻(通感)的传神和精妙, 可板书: 嘈嘈急雨——磅礴厚重 切切私语——绵软纤柔 珠落玉盘——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欢快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凄楚压抑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非比 喻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如其来,高亢激越 2 引领学生体会侧面描写、情境交融的效果 除了以视觉形象言传乐音外,作者也用了侧 面烘托的手法,请大家找出背熟。 听者“忘归”“悄无言”乃因被琵琶曲带入 绵邈深情的意境,谪居异乡的怨愤、与朋友作别 的凄苦、年华空老的无奈都在这神奇的琵琶曲音 浸润开来,与那白茫茫的江心月影融在一起,不 知那江月是否也有一种清冷的共鸣?
分析后想像其喻体形象, 体会乐曲由忧思而欢愉, 又由伤痛到悲愤的流转, 再诵读体会。 首先肯定能看出 “东船 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 月白”,再依据“三月不 知肉味”当很容易找到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 忘归客不发”
阅读《香山诗魂——谒白居易墓》 做《早读晚练》本课题目
教后感
读吧读吧读吧!还有什么比对诗词原作逐层深入的吟诵涵泳更能让我们 走近作者的心灵、走进文本的意境呢?千古名篇《琵琶行》的无尽魅力又岂 是粗浅如我者一节课所能解读?倘使我的学生不嫌我这导游的多情,因我而 记住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因我经历这份沦落 天涯者相逢的契合和悸动,在走过高考走过应聘走过职场和人生的处处坎坷 苦涩后,偶尔因怀想起某一次深情的吟咏略略感受到温柔的触抚,那便是我 的自豪了。 古诗文教学,别忘了那才华和成就远胜我们的伟大作者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 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有着更坎坷的际遇,更丰富的情感,何必 总念念不忘他是什么偶像该放在那个神龛里面呢?拉着学生的手,走过璀璨 的文字,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些灵魂——平凡琐碎,却又多么令人陶醉啊!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源
教参
网络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活动 教师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作者 的亲切感和崇拜之情,从而一定程度上产生阅读 文本的冲动。 1 讲述故事: 唐朝大诗人顾况在有一次主持考试时看到一 个考生居然名叫白居易, 于是就开玩笑地说: “长 安米贵,白居恐大不容易啊。”但当他一看到白 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立即 拍案叫绝:有这样的诗才,就没什么不容易啦。 (现场可依据学生情况加以语调、 神态调整渲染, 力求更具有感染力。) 2 从文学史的高度评价白居易: 如果要给唐朝的大诗人排名,李白杜甫当让 最前,第三的位置,白居易可就当仁不让了(为 激发学生的崇拜之心,且采用他们最习惯的叙事 方式和一个基本为大众认可的评价) 。 他倡导 “新 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对诗歌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让 他 16 岁就一举扬名天下的 《赋得古原草离别》 外, 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著名,当时就 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歌《琵琶》篇” 一说,童子和胡人,可想而知是文化层次比较低 的,他们都在传诵,说明什么? “童子”和“胡儿”都可以理解背诵,何况 我们受过多年古典文化熏陶的高一学生呢?请大
学生朗诵两段
1 组织学生解读二人各自诉说身世的文段, 借助诗句、激发学生的想像,带领他们进入人物 的内心: 前面说过年少才高的白居易一首诗震惊诗坛 一时洛阳纸贵,那是何等的灿烂辉煌,想必 16 岁的他也是满怀“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书生 意气、挥斥方遒”,可是谁曾想他却因“僭越” 进言被贬到潮湿荒凉的九江——那时的九江和长 沙一样,可都是才子的穷途末路啊,大家还记得 老师讲过的贾谊吗?琵琶女的经历更直观,让我 们再一起诵读四五两段, 重温这起落沧桑的历程, 与他们一起痛饮红极一时的美酒,更陪其洒下盛 极而衰时冷落凄凉的泪水。 2 组织学生找出最关键的诗句,带领他们细 细品读,读出人物极盛时的荣耀与自豪和沦落后 的悲苦凄清: 琵琶女当年的魅力和人气,按照现在通俗的 说法那可是“相当的高,那架势,那场面”,按 照白居易的描写是—— 请大家以充沛的神往之情读出这位天后的自 豪。(这里老师尽量轻松放开,模仿时下一般主 持人的语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项羽在焚烧阿房宫时念叨不能“衣绣夜行”, 马蒂尔德戴着璀璨的假钻项链享受着被所有人艳 羡,唉!当局者有几个人能透过鲜花和焰火看到 命运冷酷狰狞的一面呢?请原谅我不能自已的诵 读。 老师自己低吟“今年欢笑复明年”到“梦啼 妆泪红阑干”,这不是做秀,一者从教十五年来 一直挚爱此篇此段,不忍学生的随意率性消解其 沉重悲苦,二者希望学生或可因为被“鄙视”而 更入境诵读。 伯牙遇钟子期、刘备得诸葛孔明、宝玉初会 林黛玉,那电光火石的心灵契合,曾让多少人魂 牵梦萦,顿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是我们
三 老师 诵读全文
三 学生 齐读全文 四 整体 感知文本 内容,背 诵最经典 的名句
五 从人 生际遇的 同样起落 沧桑来体 味双方内 心的苦痛 和偶遇知 音的激 动。
(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 甚或热情高涨地背,也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地 背,不是为了完成高考必背篇目的背诵任务,而 是在享受古典诗文的饕餮盛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