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运动损伤处理专题教案

合集下载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2. 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3. 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中损伤的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运动损伤的定义和分类2. 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3.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4. 运动损伤的康复和恢复5. 安全运动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2. 示范法:演示正确的运动姿势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运动损伤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和预防。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运动损伤的定义和分类,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强调安全运动的重要性。

3. 示范:演示正确的运动姿势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处理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运动损伤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和预防。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和原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康复和恢复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安全运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视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提供有关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的专业知识。

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案例和视频,用于讲解和示范。

3. 实物道具:准备一些运动器材,如护具、冰袋等,用于展示和练习。

4. 幻灯片或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教案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教案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七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体育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皮肤擦伤等类型的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成因;2. 培养学生具备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和能力;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成因及预防措施。

难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及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挂图、模型、急救包等;2. 学具:运动损伤防护手册、实践操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的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讲解:a. 介绍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成因;b. 分析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c. 讲解运动损伤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实践操作:a. 演示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损伤的处理方法;b.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模拟操作,教师指导;c. 针对不同类型的损伤,让学生进行模拟处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的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运动损伤类型、成因、预防与处理的题目,让学生现场作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类型a. 关节扭伤b. 肌肉拉伤c. 骨折d. 皮肤擦伤2. 成因及预防措施3. 运动损伤处理方法a. 扭伤处理b. 拉伤处理c. 骨折处理d. 擦伤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体育运动中至少三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并说明其成因;b. 针对自己最熟悉的一项运动,分析如何预防运动损伤;c. 假设你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关节扭伤,请详细描述处理方法。

2. 答案:a. 例: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

成因分别为:关节扭伤是由于关节部位受力不当或关节活动范围过大导致;肌肉拉伤是由于肌肉过度拉伸或收缩力过大造成;骨折是因为外力作用使骨骼断裂。

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优质教案

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优质教案

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十二章“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具体内容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与分类、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现场急救原则与具体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成因,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及现场急救处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2. 教学重点: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及现场急救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急救包、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运动损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运动安全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运动损伤的定义与分类。

(2)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

(3)现场急救原则与具体处理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运动损伤情景,制定预防措施和急救处理方案。

六、板书设计1. 运动损伤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3. 现场急救原则与具体处理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成因。

(2)举例说明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及现场急救处理方法。

2. 答案:(1)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组织损伤。

(2)预防措施:加强锻炼、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正确使用运动器材等;现场急救处理方法: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压迫、抬高),及时就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健康知识中学生体育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教案八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

健康知识中学生体育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教案八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

中学生体育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运动损伤的定义及发生的原因。

2、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办法。

能力目标:学会在运动中的相互帮助、相互协助及自我防护。

情感目标:树立终身安全运动的意识,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教材分析:学生对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并且运动具有两面性,容易因为思想麻痹而出现意外运动损伤,所以有必要单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讲解,以加强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安全运动的良好习惯,为自身安全负责。

三、教学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

教学难点:终身安全运动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通过刘翔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运动受伤的视频导入,给出问题,根据同学的回答,给以评价后,引入新课一一中学生体育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2、(1)提问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同学们:什么是运动损伤?能举出什么例子吗?(2)讲解运动损伤概念及负面影响,找出其原因。

3、(1)提问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们最容易造成损伤有什么原因?(2)老师总结讲解:1.认识不足。

2、准备活动不足。

3、不良的心理状态。

4、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

5、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则4、(1)提问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想想,在你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都遇到过那些运动损伤?(2)老师讲解几种常见运动损伤,分析原因,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1、擦伤2、鼻出血3、踝关节扭伤4、肌肉拉伤5、肌肉痉挛6、晕厥五、布置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怎么做才能预防自己不损伤呢?2、结合自身在800、100O米跑中出现的身体状态有哪些?六、课堂小结。

九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设计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本课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正是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面对初中学生,掌握和运用本教材的思想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使我们的体育运动更有声有色。

对于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和方法。

2、了解并掌握几种常见开放性和闭合性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运动损伤的预防难点: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四、教法与学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合作学习五、教学过程:为了体现健康第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1、图片导入,揭示课题通过一些运动员损伤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通过问答让学生体会到运动损伤的负面影响。

这些图片全部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周围,都是大家熟悉的,能很快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这一部分大约用时三至五分钟。

2、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出示课件,老师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先自学了解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四人合作小组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了解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通过对运动损伤产生原因比例表的分析找到哪些是形成运动损伤的主观原因,哪些是客观原因。

通过课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预防运动损伤要做好运动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出示练习题边学边做练习题,帮助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理解和掌握。

这一部分时间约为十至十二分钟。

3、动手操作、掌握技能借助课件,通过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擦伤、关节扭伤、骨折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对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有一个初步了解。

再通过教学课件和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学会几种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对运动损伤处理的介绍和演示给予了学生的初步了解,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习模仿能力,通过教师的实践操作,学生的仔细观察和模仿操作,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处理的要领。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六章第三节“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详细内容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3. 教会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的掌握。

教学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挂图、模型、急救包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践操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场上发生运动损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关注,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1)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

(2)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3. 例题讲解:(1)举例讲解肌肉拉伤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

(2)举例讲解关节扭伤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分组进行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的实践操作。

六、板书设计1.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2. 内容:(1)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

(2)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

(2)列举三种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3)描述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的处理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急救方法的掌握仍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类型的运动损伤及其处理方法。

初中常见运动损伤教案

初中常见运动损伤教案

初中常见运动损伤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发生原因。

2. 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基本处理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教学内容:1. 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发生原因。

2.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3. 运动损伤的基本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运动过程中是否曾经受过伤?受伤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二、基本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如关节扭伤、肌肉拉伤、肌肉挫伤、骨折等。

2. 教师讲解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如运动不当、运动器材不合格、场地不适等。

3. 教师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如正确运动、适当热身、运动器材检查、场地选择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关节扭伤的处理方法,如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等。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模拟练习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运动过程中受伤的经历,以及如何处理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心得。

3. 教师提出建议,如加强运动器材检查、合理安排运动强度、注意运动姿势等,以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发生原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基本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际运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注意事项:1. 教师在讲解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时,要详细说明每一步的操作要点,确保学生正确掌握。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学生在模拟练习过程中受伤。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学习优质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学习优质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学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这一章节展开。

具体包括运动损伤分类、常见运动损伤成因、预防措施以及损伤处理方法。

其中,详细内容涉及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皮肤擦伤等常见运动损伤识别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运动损伤分类及成因,提高预防运动损伤意识。

2.使学生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识别和处理常见运动损伤。

2. 教学重点: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常见损伤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急救包、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践操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案例,引出本节课主题——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

2. 新课内容学习:(1)运动损伤分类及成因:引导学生解不同类型运动损伤,分析其成因,提高预防意识。

(2)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结合实物模型和挂图,详细讲解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等常见损伤处理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并进行汇报。

(2)模拟情景:设置不同运动损伤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应对能力。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例题:给出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情景,让学生判断损伤类型并提出处理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常见运动损伤分类及成因2. 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3. 预防运动损伤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份关于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宣传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处理方法不够准确。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应对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解其他运动项目损伤特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提升急救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健康与保健理论课教案
课题:运动与保健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运动中如何注意预防出现意外情况和出现常见的运动病理情况后的基本处理方法。

只有具备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才能在锻炼中有效防止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尽情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了解各种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病理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导语: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有不胜枚举的益处,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平。

然而,任何事物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体育锻炼也不例外。

体育锻炼在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延
年益寿的同时,体育锻炼方法运用不当也常伴有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发生。

只有具备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才能在锻炼中有效防止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尽情享受体育带给我们的乐趣。

一、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与处理
机体对运动的不适应会造成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性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应激反应。

常见的运动生理应激反应及其处理办法如下:
(一)运动中腹痛
1.原因和症状
多数在中长跑运动时产生。

主要由于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开始时运动过于剧烈,内脏血管收缩、缺氧、新陈代谢产物的刺激,被膜炎症、胆道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腔道过度膨胀以及炎症的刺激等因素引起腹部疼痛。

2.处理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仅在运动时、加快速度后才出现腹痛,一般可采用减慢跑速,
调整呼吸和运动节奏,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常有助于缓解疼痛。

若无效,疼痛剧烈时应停止运动。

3.预防合理安排进餐与运动的时间、赛前进餐的质量“三少一高”(体积少、含产气食物少、含粗纤维少、高热量)。

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避免腹部损伤。

长跑或自行车运动中注意合理分配力量和速度。

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二)肌肉延迟性酸痛
进行一次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后,或间隔较长时间的未运动刚开始运动后,往往在运动后的第二天出现肌肉酸痛,因为肌肉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 天,因此称之为延迟性肌肉酸痛。

1.原因和症状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痉挛所致。

由于只是肌纤维细微损伤和局部肌纤维痉挛,有酸痛感,但肌肉仍能完成其运动功能,酸痛后,经过肌肉内局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得更为强壮,随后同样负荷将不易再发生酸痛。

2.处理热敷:针对酸痛的部位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组织
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拉伸练习:对酸痛肌肉进行静力性拉伸练习,保持2 分钟,然后休息1 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伸展练习有助于缓解疼痛。

但一般不要采用动力性拉伸,以免控制不好力度再使肌纤维损伤,按摩:按摩有助于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3.预防根据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量增加过快;运动时还应避免长时间,重复某一动作,以免该动作运用的肌肉负担过重;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专项准备活动要充分,对损伤有预防作用;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强调做静力性拉伸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酸痛的发生。

(三)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

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三头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1.症状与原因
痉挛肌肉僵硬或隆起,剧烈疼痛,且一时不易缓解。

寒冷环境中运动,如准备活动做得不够,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后,兴奋性增高即可发生肌肉痉挛。

如游泳时受到冷水刺激,引起小腿抽筋;在热环境中进行长时间运动或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排汗
丢失大量电解质,使肌肉的兴奋性增高;肌肉快速的连续收缩,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地交替因而引起痉挛;也有的因情绪过分紧张所致。

2.处理
牵引痉挛肌肉,几分钟后即可缓解。

例如游泳中发生腓肠肌痉挛时,不要惊慌,深吸一口气,仰浮水面,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足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伸直膝关节,即可缓解。

如不行,应呼救或立即上岸处理。

3.预防
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前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适当进行按摩。

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运动时,应注意补充含无机盐的运动饮料。

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时,应注意保暖。

游泳下水前应先冷水淋浴,游泳时不要在水里停留时间太长。

疲劳和饥饿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课题:了解各种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病理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导语: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有不胜枚举的益处,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平。

然而,任何事物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体育锻炼也不例外。

体育锻炼在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延
年益寿的同时,体育锻炼方法运用不当也常伴有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发生。

只有具备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才能在锻炼中有效防止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尽情享受体育带给我们的乐趣。

一、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与处理
机体对运动的不适应会造成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性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应激反应。

常见的运动生理应激反应及其处理办法如下:
(一)运动中腹痛
1.原因和症状
多数在中长跑运动时产生。

主要由于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开始时运动过于剧烈,内脏血管收缩、缺氧、新陈代谢产物的刺激,被膜炎症、胆道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腔道过度膨胀以及炎症的刺激等因素引起腹部疼痛。

2.处理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仅在运动时、加快速度后才出现腹痛,一般可采用减慢跑速,
调整呼吸和运动节奏,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常有助于缓解疼痛。

若无效,疼痛剧烈时应停止运动。

3.预防合理安排进餐与运动的时间、赛前进餐的质量“三少一高”(体积少、含产气食物少、含粗纤维少、高热量)。

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避免腹部损伤。

长跑或自行车运动中注意合理分配力量和速度。

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二)肌肉延迟性酸痛
进行一次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后,或间隔较长时间的未运动刚开始运动后,往往在运动后的第二天出现肌肉酸痛,因为肌肉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 天,因此称之为延迟性肌肉酸痛。

1.原因和症状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痉挛所致。

由于只是肌纤维细微损伤和局部肌纤维痉挛,有酸痛感,但肌肉仍能完成其运动功能,酸痛后,经过肌肉内局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得更为强壮,随后同样负荷将不易再发生酸痛。

2.处理热敷:针对酸痛的部位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拉伸练习:对酸痛肌肉进行静力性拉伸练习,保持2 分钟,然后休息1 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伸展练习有助于缓解疼痛。

但一般不要采用动力性拉伸,以免控制不好力度再使肌纤维损伤,按摩:按摩有助于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3.预防根据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量增加过快;运动时还应避
免长时间,重复某一动作,以免该动作运用的肌肉负担过重;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专项准备活动要充分,对损伤有预防作用;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强调做静力性拉伸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酸痛的发生。

(三)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

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三头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1.症状与原因
痉挛肌肉僵硬或隆起,剧烈疼痛,且一时不易缓解。

寒冷环境中运动,如准备活动做得不够,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后,兴奋性增高即可发生肌肉痉挛。

如游泳时受到冷水刺激,引起小腿抽筋;在热环境中进行长时间运动或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排汗
丢失大量电解质,使肌肉的兴奋性增高;肌肉快速的连续收缩,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地交替因而引起痉挛;也有的因情绪过分紧张所致。

2.处理
牵引痉挛肌肉,几分钟后即可缓解。

例如游泳中发生腓肠肌痉挛时,不要惊慌,深吸一口气,仰浮水面,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足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伸直膝关节,即可缓解。

如不行,应呼救或立即上岸处理。

3.预防
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前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适当进行按摩。

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运动时,应注意补充含无机盐的运动饮料。

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时,应注意保暖。

游泳下水前应先冷水淋浴,游泳时不要在水里停留时间太长。

疲劳和饥饿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