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分期辨治心得

合集下载

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心得体会

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心得体会

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心得体会面瘫亦称口眼歪斜,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发病突然、变化急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给病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如何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本病,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迫切关心的问题。

1.病因病机1.1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而致肌肉纵缓不收。

《诸病源候论.偏风呙僻》说:“偏风口呙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其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

本病初起邪实,日久则正虚,阴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面部麻木,筋肉瞤惕,甚而面肌抽搐,气血日虚,面肌失于濡养而日渐枯萎,终维恢复。

1.2 现代医学尚未明确其病因因患者大多有局部受凉或风吹史,往往认为由于病毒感染而使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从而使神经受压迫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骨膜炎,产生面神经水肿,血液循环障碍而致。

2.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2.1 病损部位前者为面神经核和面神经本身病变引起的病症,后者为面神经核以上大脑皮质的病症。

2.2 临床表现前者为病损同侧面肌瘫痪(如有肢体瘫痪,则在对侧瘫痪),经常有病侧舌前2/3味觉和涎腺分泌障碍,后者为病损对侧眼眶以下部位瘫痪,伴有同侧肢体瘫痪,无味觉及涎腺分泌障碍。

2.3 前者不能闭眼,皱眉时额纹消失,后者能闭眼,皱眉时额纹存在。

3.临床表现面瘫患者患侧面部肌肉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平坦,嘴角歪向对侧,鼓腮吹气漏气,进食则食物常嵌在患侧齿颊间。

患侧往往无汗,且风寒症者多有面部受凉或风吹病史。

风热症者往往继发于风热感冒或中耳炎之后。

初起往往有耳后疼痛,并且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当,常常难以恢复且可能出现患侧面肌麻木痉挛,甚至出现口眼联动症。

4.临床治疗4.1 平刺法笔者认为面瘫是由于正虚风邪直入经络,是阳明经筋气血痹阻,因病位表浅,针刺宜浅,如直刺往往较难得气。

面瘫中医治疗护理体会

面瘫中医治疗护理体会

面瘫中医治疗护理体会摘要】面瘫(周围性面瘫),俗称“吊线风”,“口角歪斜”。

面瘫发病原因多数是正气相对虚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导致经脉失养,或是七情过极,外伤、手术、中毒、代谢障碍、营养缺乏免疫障碍等因素而致本病。

西药尚无特效药治疗,中医可通过针刺、艾灸、面部推拿等方法,提高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加速局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面瘫中医治疗护理一、辩证分型1.风寒阻络型,多有面部受凉史,突发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恶寒发热,头疼,咳嗽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祛风散寒,合营通络,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风热阻络型,突发口眼歪斜,目干涩,发热头疼,咽干口渴,舌尖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则:祛风清热,通络,大秦艽汤加减。

3.风痰阻络型,口眼歪斜,患部麻木作胀,或面部阵发抽搐,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牵正散加减。

4.气虚血瘀型,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止痉,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起居护理1.多休息、减少外出、注意保暖、睡眠时勿靠近窗边,避免受凉吹风及感冒,外出戴口罩。

2.每天咀嚼口香糖3~5次,每次15~30min。

避免咀嚼过度导致咀嚼肌疲劳。

3.早期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

指导病人对镜按摩瘫痪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

4.眼睑不能闭合者,在睡眠或外出时,应戴眼罩,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

三、情志护理本病起病突然,有些病人认识不足,内心压抑,担忧面容的改变,终日不语,更多的病人却担心预后情况,产生焦虑,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

针对病人的种种思虑,诚恳、耐心地解释病人提出的疑问,主动向病人解释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的预后转归。

应尽力体贴关怀,加强生活上的帮助,语言上的沟通,缓解病人紧张心理,稳定情绪,消除顾虑,使病人情志愉悦,气血调达流畅,驱心病、树信心,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面瘫治疗心得

面瘫治疗心得

面瘫治疗心得这里我就开始给大家讲一讲我治疗面瘫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面瘫,在我自己临床中治疗快的可能三五天都可以痊愈,慢的,也就是十多天基本上在一周左右就可以恢复。

因为我个人在临床中治疗面瘫,基本上以针灸为主,但是现在我也以手法配合治疗,当然还有外敷和内服中药。

以前我治疗基本上是以针灸为主效果都是非常好,现在我融合了手法,这个在治疗面瘫这个方面,然后我们有很多瘫,我用手法调整以后就可以立即改善!我先发一个,我临床中,治疗一次手法面瘫患者前后的治疗的效果我发一个嗯,手法治疗之前的一个情况,我再发一个,我手手法治疗后的照片。

第二张是第二天来的第一张是治疗之前的一个照片,第三张是一次手法调理之后的一个情况。

也是我治疗一次之后的一个情况,那么我们这个面瘫在临床当中有很多人说面瘫,但它是有分类的。

我们临床常常分为两类。

一类是中枢性面瘫,一类是周围性面瘫。

而我们临床常常说的是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他主要见于我们脑部的一些疾病,刺激面神经根部深层而导致的。

我们周围性面瘫,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面神经炎。

这类在临床当中是非常常见的那么,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啦?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额纹我们要看他额纹是否在,如在就是中枢性面瘫,比如额纹消失基本上就是周围性面瘫,比如说这个面瘫,大家看他的额纹是消失的,他是一个左侧的面瘫左侧面神经炎导致的面瘫。

大家看他的,额纹这个额纹是消失的,我再发一个额纹没消失的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右侧的面部面瘫,看面瘫首先看什么?我们看他的鼻唇沟,是否变浅,然后在看它他的额纹,这个额纹是没有消失的,所以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中枢性面瘫。

在临床当中我们外周性的面瘫是非常好治的。

也就是我们三五天就可能让它痊愈,而中枢性的因为他是颅内疾病导致治疗时间要长一些,在临床中外周性的面瘫他这个口眼涡斜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比较典型,中枢性面瘫,我们可能看到它的口眼有轻度的歪斜,有的只是表现为鼻唇沟的一个变浅而我们周围性面瘫常常表现在我们早晨起床之后发现突然这个脸就歪啦口眼就涡斜啦。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效果。

方法:将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病程分为3个分期进行针灸治疗。

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期治疗组治愈率为86.2%,显著高于非分期治疗组的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期治疗组治疗后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善明显,分别达到6.74±1.49和5.92±1.35,显著高于非分期治疗组的4.62±1.24和4.01±1.18(P<0.05)。

结论:分期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和临床效果。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分期治疗;力量;电图引言面瘫是面部运动神经或其核心或周围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瘫痪,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面瘫的发病原因复杂,既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性因素。

面瘫患者症状不同,根据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面瘫。

目前,针灸治疗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康复治疗中。

针灸治疗的分期策略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尚未得到系统的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效果。

方法1. 实验对象:共有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并具有一定的面肌力量和面肌电图改变。

2. 分期治疗方案: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三个分期。

第一期为轻度面瘫,面肌力量较强,但表情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受限;第二期为中度面瘫,面肌力量减弱,表情活动明显受限;第三期为重度面瘫,面肌几乎完全瘫痪。

3. 针灸治疗方法:分期治疗组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非分期治疗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包括选择适当的穴位,应用针刺和电刺等治疗方法,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

4.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分析: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骨、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

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

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恩师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

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与压迫 , 改善 神经 冲动 的传递 , 养神经 , 营 防止 变性 , 病 使
情 在 此 阶段 得 到 及 早 控 制 , 至 治 愈 。 如 果 此 期 过 强 刺 甚 激 , 伐正气 , 易 留下 后 遗 症 。 静止期 面神经 处 于水 肿状 态 , 情稳 定 , 气 渐 复 , 病 正 表 邪 渐 解 , 时 施 提 插 捻 转 , 激 发 经 气 , 通 经 络 又 不 此 可 疏 至 损 伤 渐 复 之 正 气 , 快 了水 肿 吸 收 , 面 神 经 炎 性 水 肿 加 使 在本 期 基 本 解 除 , 少 神 经 变 性 , 高 治 愈 率 。 减 提 恢 复 期 面 神 经 处 于 炎 症 水 肿 吸 收 期 , 邪 已解 , 果 表 如 能得 到 积 极 正 确 的 治 疗 , 时 大 部 分 患 者 病 情 已 明 显 好 此 转 , 疗 上 主 要 针 刺 局 部 症 状 明显 的部 位 , 进 神 经 功 能 治 促 完 全 恢 复 , 宜 采 用 过 强 刺 激 。在 此 期 症 状 仍 明 显 者 , 不 应 加大刺激 量 , 畅经络 气血 , 快恢 复神经功能 。 通 尽 后遗症期 病情 较 复杂 , 虚实夹 杂 , 准 确辨 证 , 常 需 才 能 取 得 最 佳 疗 效 。 用 隔 姜 灸 可 促 进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 强 增 毛 细 血 管 通 透 性 , 活 神 经 功 能 。足 阳 明 胃经 多 气 多 血 , 激 又 主 宗 筋 , 病 体 虚 者 取 足 三 里 , 补气 补 血 , 养 筋 脉 。 久 可 濡
白、 睛明 ; 唇沟变 浅 加迎香 ; 鼻 口角 歪 斜选 加 人 中、 禾谚 、
承浆。 12 1 观 察 组 .. ① 发 展 期 : 针 浅 刺 , 法 宜 轻 。 风 热 多 手 加 针 太 冲 , 耳 尖 放 血 。 风寒 加灸 翳 风 。 ② 静 止 期 : 局 并 选 部 4~5 穴 , 提 插 捻 转 , 度 刺 激 , 加 1 个 行 中 适 ~2个 透 穴 ,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前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段皆可以患病的面部筋肉麻痹性疾病,最多见的患者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患者数量显明多于女性患者。

而针灸分期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用,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事点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一、辨因审证,明确诊断(一)症状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然后风寒或者是风热侵入人体的经络之中,导致面部筋脉阻滞且筋肉纵缓不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突然发病且患者漱口时其一侧口角出现漏水情况;患者病灶一侧的面部较为麻木、松弛且板滞;食物被迫停留于患者病灶一侧的齿颊间;患者病灶一侧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会出现疼痛情况,并且患者舌前大部分味觉消退或者消失;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其病灶一侧会出现面肌痉挛等情况。

(二)体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灶一侧会出现:额纹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变大,眼晴无法完全闭合;唇角下垂,牙齿或有露出;病灶一侧做面部表面较困难。

二、分期论治,对证施法(一)急性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为患者发病后的前7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患者的急性期将会延续到10d左右。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主要起到驱风祛邪以及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四肢取穴,此时最好不选或者少选取患者面部穴位,再结合辩证分型选择准确的穴位,然后给予患者实施局部TDP神灯进行照射治疗。

如果患者耳后有明显的疼痛感,那么需要给予患者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风寒袭络证的患者选择泻足三里、泻风池以及泻合谷三个穴位;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应该选择泻足三里、少商放血、泻曲池以及泻合谷四个穴位;风痰阻络证患者应该选择泻阴陵泉、泻丰隆、泻太冲以及泻足三里与泻合谷五个穴位;气虚血瘀证患者应该选择泻三阴交、泻太冲、补合谷以及泻足三里四个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 变科 度 等 。这 些 必 要 的 细 节 问题 应 向 患 者 解 释 清
楚 ,避 免 不 必 要 的麻 烦 。
5 典 型 病 例
病毒 、消 除水 肿 。可运 用牵 正 散 为基 础 方 ,以祛 风 通
络类 中药 为 主 ,分 风 寒 风 热 不 同 证 刑 加 减 运 用 。 另 外 ,皮质 类激 素能 有效 地 消 除减 轻 水肿 ,急性 期 应 用 疗 效 尤 为 明 显 ,且 预 后 较 好 。如 强 的 松 冲 击 疗 法
4 注 意 事 项
证 治疗 ,中西 医结 合 ,针药 共用 ,获效 较为 理想 。
1 急 性 期 以 消 除 神 经 水 肿 为 主 ,针 刺 宜 轻 浅 刺 激 ,
配 合运 用药 物 急性 期及 时正 确 的 处 理 ,对 面 瘫 预 后 关 系 重 大 ,
此 时面神 经正 处于 急性 炎 症水 肿 阶段 ,重 刺激 有 可 能 导致 局部 的水 肿加 重 ,加 重 面神 经 损 伤 ,但此 时 如果
养 ,外 出时应 戴 上 口罩 和 眼镜 ,睡 觉 时 应 戴 上 眼罩 , 以 防灰 尘 、细 菌 入 眼 引 发 感 染 。周 围性 面 瘫 影 响 面 容 ,部分 年轻 患者心 存焦 虑 ,忧 郁 现 象 ,要 注 意做 好 心理 疏 导 工 作 。周 围性 面瘫 康 复 情 况 跟 多 种 因 素 有
部 经络 ,导致 面部 气血痹 阻 ,经 脉失 养 ,肌 肉纵 缓 不
收 而发 为本病 。笔 者在 临床 实践 中 ,对 该 病 的治 疗 常
分 为 3期 ,从发病 到第 7 O天 为急性 期 ,第 1 ~1 O天 到 3个月 为 恢 复期 ,3个 月 后 为 后 遗 症 期 。分 期进 行 辨 .
经 受压 ,促进 神 经恢 复 。可 选 取 患侧 攒竹 、鱼腰 、阳 白 、丝竹 空 、下 关 、太 阳 、迎 香 、颊 车 、地 仓 等 穴 ,
健侧 合谷 穴 ,不 选 取 耳 后 穴 位 。颜 面 部 用 0 5寸 2 . 8
康 复阶段 ,病 人应注 意 局部 保 暖 ,注 意休 息 及饮 食 营
给 一个很 弱 的 良性 刺 激 ,可增 强肌 纤 维收 缩 ,加 快 局 部 的血液 循环 ,使 炎症 渗 出物 尽 快 地 吸收 ,减 轻 面神
针药结 合治 疗周 围性 面瘫 临床 中也 有 部 分患 者 不
能完 全康 复 ,或 者疗 效 不满 意 的 ,所 以应 向患者 说 明
针灸 疗效 和预后 情况 ,争取 患 者 积极 配 合 。急性 期 内 面神 经处 于水肿 期 ,病情 有 可 能要 加 重 ;在疾 病 治疗
络腧 穴时 ,可 以根 据病 情变 化 ,选用 适 当波 形 ,疏 密
内服 ,发病 1 0天后 加 用 右侧 耳后 翳 风 及 面部 其 他 穴 位 ,并 用 电针 ,采 用 攒 竹 与丝 竹 空 ,鱼腰 与 阳 白,下 关 与太 阳 ,颊 车 与地 仓 分 组 对 接 ,前 后 共 治 疗 2 0余
次 ,基 本 痊 愈 。
收 稿 日 期 2 1 -5 1 0 00—0
波较 连续 波 刺 激 强度 更 大 ,病 人 不 容 易产 生 耐受 性 ,
对神 经肌 肉功 能 锻 炼 力 度 更 大 。针 刺 手法 可 重 一些 ,
必要 时可 以用 透刺 等手 法 。 同 时叮 嘱病 人 平 时 多 咀嚼
( 0 ,每 日 3次 ) 连 用 3天 , 后 逐 渐 减 量 , 连 用 7 1 mg ,
徐某 ,女 ,3 3岁 。2 0 0 8年 4月 2 5日因右侧 口眼 歪 斜 3天就诊 。患 者 于 3天前 晨 起后 发 现 右侧 口角歪 斜 ,漱 口时漏 水 ,右 眼 闭合 不全 ,右侧 耳 后疼 痛 ,四
运动 ” ,面 肌痉 挛 , 口角 倒 错 等 严 重 后 遗 症 ,但 有 部
分 患者 面神经 功能 尚不 能完 全 恢 复 的 ,如 眼睛还 不 能
闭合 完全 的 , 口角还 有点 向健 侧 歪斜 的 ,这 时 医患 双 方都 应保持 良好心态 ,可 以叮 嘱 患者 坚持 内服 B族 维 生素 营养 神经及 颜 面部肌 肉功 能锻炼 。
口香 糖 ,多做 眼球 运 动 ,皱眉 ,鼓 腮 ,露 齿 等 面部 肌
肉运 动 ,促进颜 面部 肌 肉的功 能恢 复 。
3 后 遗 症 期 宜保 持 良好 心 态 。坚 持 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经 正 规 治 疗 的 , 一 般 很 少 出 现 “ 带 联
学认 为 ,由于正气 不 足 ,脉 络 空 虚 ,风 邪乘 虚 侵 入 面
浙江中医杂志 21 0 0年 8 第 4 卷 第 8期 月 5
周 围性 面瘫 分 期 辨 治 心 得
杨 瑜 浙 江 省 绍 兴 市 中 医 院 浙 江 绍 兴 3 2 0 100
关 键 词 周 围性 面 瘫 分 期 辨 治 中 医 药 疗 法
周 围性 面瘫 ,又称 “ 口僻 ” “ 、 口眼 喝斜 ” 中医 。
号 的针灸 针 ,轻浅 刺激 ,不 接 电 针 ,同 时用 特 定 电磁
波 治疗仪 照射 颜面 部 和耳 部 区 域 ,注 意避 开 眼 睛 ,留
针 3 mi ,出 针 后 不 按 针 孔 。 同 时 结 合 中 药 内 服 , 抗 0 n
关 ,如 医者 治疗 方 法 ,患 者 机 能 状 态 以 及 疾 病 性 质 ,
天 。也可 适 当 内服 B族 维生 素 营养神 经 。 2 恢 复 期应 注重颜 面神 经肌 肉功能锻 炼 ,辅 以针刺 周 围性 面瘫 一般 发 病 1 O天 后 病 情 相 对 稳定 ,此 时应 注重颜 面部肌 肉功 能 锻炼 ,可在 急正 常 。舌 淡 、苔 薄 白 ,脉 浮 。治 以消 除神 经
水 肿为 主 ,穴取 右侧 攒 竹 、鱼 腰 、 阳 白、丝 竹 空 、下 关 、太 阳 、迎 香 、颊 车 、地仓 、左侧 合 谷 ,面 部穴 位 轻 浅刺 激 , 留针 3 0分 钟 ,隔 日 1次 ,配合 中西 药 物
的基 础上 ,加用 耳 后 腧 穴 ,如 翳 风穴 ,风 池 穴 等 。颜 面部 改用 1 5寸 ,2 . 8号针 灸针 。运 用脉 冲 电流刺 激 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