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

合集下载

面瘫辨证施护

面瘫辨证施护

面瘫辨证施护标签:面瘫;辨证;中医护理面瘫又称口僻、吊线风。

临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甚者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或因面瘫口歪致说话吐字不清。

面瘫临床一般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两者。

本文主要论述周围性面瘫的辨证施护。

1辨证施护1.1风寒、风热阻络型风寒阻络患者,具有面瘫表现症状:患侧面部紧束或麻木,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身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者属表实证。

具有的面瘫表现症状,伴有鼻塞、流清涕,汗出、恶风、身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者属表虚证。

风热阻络型具有的面瘫表现,患侧面部或耳后疼痛,伴有鼻塞、流浊涕,咽痛,微热、恶风、口干渴,舌质红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

护理原则:风寒阻络型宜辛温散寒、祛风通络;风热阻络型宜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辨证施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吹风及感冒,外出时戴口罩。

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

神灯照射患侧面部,每天2次,每次30 min。

鼻塞者按揉迎香穴,以通鼻窍。

眼睑不能闭合致眼睛干涩、流泪者要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具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及时更换衣服。

1.2风痰阻络型具有的面瘫表现,患侧面部麻木,头重如裹、头昏胸闷,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等症状。

护理原则:燥湿化痰、祛风通络。

辨证施护:嘱患者多休息、减少外出、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

饮食宜吃健脾化痰之品,如橘子、萝卜、新鲜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忌油腻、粘滑、甜食品。

1.3气血不足型具有的面瘫表现,病程较久或素体虚弱者,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少苔,脉细无力等症状。

护理原则:补益气血、荣经通络。

辨证施护:住温暖、干燥、向阳的病房,避免对流风。

加强营养,饮食应着重补益,选用黑芝麻、胡桃肉、红枣、山药、甲鱼、羊肝等。

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

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

84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周发林面瘫可以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类型,可以利用头部MRI或CT等手段和方式进行鉴别。

面瘫主要表现为一侧表情肌瘫痪,发病具有突发性特点,同时同侧额纹、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整个面部被健康一侧牵扯。

中医称其为“吊线风”“卒口癖”等。

一、面瘫的表现面瘫患者发病多为突发性,一般都是一觉醒来后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呆板,无法抬眉、沉眉、鼓气、噘嘴,眼睛不受控制流泪,嘴角向一边下垂倾斜,喝水、刷牙漏水,进食存食,味觉减退。

而且部分患者的病程比较长,长时间患病可能会导致患者患侧肌肉痉挛,口角向反侧牵引,伴随出现肌肉紧张。

二、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1. 外感风寒:外感风寒导致的面瘫,会出现口眼歪斜、畏风多汗、面紧拘急、瞬间流泪等情况,大部分是由于吹凉风导致。

中医面诊,患者舌一般呈淡红色,舌苔白。

诊脉脉浮紧或者浮缓。

2. 风热侵袭: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软无力,或者出现耳鸣、咽喉肿痛等症状。

面诊舌红,舌苔薄黄。

诊脉脉浮滑或者处于浮数状态。

3. 痰热腑实:患者表现为口眼歪斜,兼具牙龈肿痛、口渴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诊脉脉滑。

4. 肝胆湿热: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耳内出现剧痛或者起疹,同时伴有口苦纳呆、大便不爽、厌油腻、苔黄腻等情况。

诊脉脉弦细数或者存在弦滑的脉象。

5. 肝阳上扰:患者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目赤耳鸣、急躁易怒等情况,面诊舌红少津,诊脉脉弦。

6. 肝郁气滞:患者症状口眼歪斜,同时存在明显的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肋胀满,走窜不定。

面诊舌暗,舌苔薄白,诊脉 脉弦。

7. 脾虚湿盛:患者症状口眼歪斜,同时伴有脘腹胀满、食欲缺乏、渴不欲饮、肢体困重等情况。

面诊舌红苔黄腻,诊脉濡数。

8. 正气不足:患者口角歪斜比较严重,一般在3个月以上,闭眼时眼肌无力同时闭眼露白,患侧肌肉无力,同时存在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等情况。

面诊舌淡红,舌苔薄而白,诊脉脉沉细弱。

针灸辨证施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体会

针灸辨证施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体会

阳白、 鱼腰 、 竹 、 子 、 地 仓 、 香 、 车 、 攒 瞳 腮 迎 颊
维普资讯
针灸 临床 杂 志 20 0 2年第 1 卷第 5期 8
针 灸治 疗 偏 头 痛 6 5例
李华贵 郝新 民 , 卫群 , 王
(. 1新疆吐鲁番铁路医院 , 新疆 鸟鲁木齐 880 ; 30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 中医院, 新疆 鸟鲁木齐  ̄ oo o)
胖 , 出现 白腻舌 苔 。 滑 。 常 脉 3 治 疗方 法
3 1 面部 局 部用穴 .
穴为 丰隆 , 二穴 配伍用泻 法 可运脾 化 痰 ; 针补 足 三
里可 健运脾 胃以绝生 痰之源 。
4 典 型病例 患者赵 × ×, ,5岁 , 女 6 口眼歪 斜 一 月 余 , 经 中、 西药多针 刺 治疗 无 明 显效 果 。现 患 者 右 眼 睑 闭合不 全 , 额 纹消失 , 右侧 右侧 鼻唇 沟平 坦 , 口角
穴 , 往 疗程 较 长 , 易 遗 留后 遗症 ; 往 且 而采 用 辨证
人 中、 浆 . 次 选 3—5穴 轮 流 针 刺 , 刺 时 用 承 每 针
O5寸 针浅刺 , 证患者 慎用 透针 。 . 虚
3 2 辨证 施穴 . 3 2 1 风寒 外袭 型 : .. 加刺 大椎 穴 。 针后 在 风 门穴 . 大椎 穴处加 拔火罐 。 按: 大椎 为督 脉 要 穴 。 诸 阳 之会 , 之 能振 是 针
后 一久病后 发病 。常伴有 乏 力体倦 , 舌色淡 , 唇 面
色无 华 , 舌淡 , 细等症状 。 脉
23 肝 胆湿 热 型 : 伴 口苦 , 烦 , 便 不 利 . . 常 心 大 舌 红 苔黄厚 腻 , 弦数等症 状 。 脉
24 肝 肾 阴 虚 型 : . 常于 过 度 劳 累后 发 病 . 神疲 伴 乏力 , 膝 酸 软 , 有失 眠 , 腰 或 口干 , 晕 耳 鸣 , 红 头 舌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骨、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

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

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恩师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

面瘫的辨证论治

面瘫的辨证论治

面瘫的辨证论治发表时间:2016-04-13T16:57:56.27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许长锋李娟[导读]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及周围性面瘫。

本文所收治病例均为周围性而瘫。

而周围性面瘫按不同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许长锋李娟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摘要:目的:采用辩证论治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标本兼治。

结果: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治疗的213例患者,痊愈140例,显效32例,好转38例,无效3例。

结论:面瘫发病后及时施用灸治疗可有效疏通患部经络气血,加速康复。

关键词:辩证论治;原发性面瘫;继发性面瘫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及周围性面瘫。

本文所收治病例均为周围性而瘫。

而周围性面瘫按不同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临床资料本组收集213例病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性125例,女性88例,年龄在16岁以下20例,16~40岁102例,40岁以上91例,病程最长40年,最短2天。

病因:原发性74例,继发性72例;其中带状疱疹继发的2例,乳突炎继发的67例,中耳炎继发的3例。

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面瘫,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面瘫诊断标准。

2辩证施治2.1原发性面瘫患者多因脉络空虚、正气不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运行失常、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成病。

初感患侧面部麻木,继而出现口眼歪斜,咀嚼食物颌内滞留食物残渣,饮水时口角渗液,鼓腮漏气。

症见患侧额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不垂,歪向健侧。

舌质多淡,苔多薄白,脉多浮。

治则:养血祛风,温经通络,以循经取穴为主,手法用补法。

主穴:太阳、翳风、颊车、地仓、牵正、合谷(对侧)、运动下区(对侧),每次取3~4穴。

配穴:风池、阳白、攒竹、足三里2.1.1电针: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治疗仪,电量调节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次通电15~20分钟,用间歇波,以助消肿。

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与压迫 , 改善 神经 冲动 的传递 , 养神经 , 营 防止 变性 , 病 使
情 在 此 阶段 得 到 及 早 控 制 , 至 治 愈 。 如 果 此 期 过 强 刺 甚 激 , 伐正气 , 易 留下 后 遗 症 。 静止期 面神经 处 于水 肿状 态 , 情稳 定 , 气 渐 复 , 病 正 表 邪 渐 解 , 时 施 提 插 捻 转 , 激 发 经 气 , 通 经 络 又 不 此 可 疏 至 损 伤 渐 复 之 正 气 , 快 了水 肿 吸 收 , 面 神 经 炎 性 水 肿 加 使 在本 期 基 本 解 除 , 少 神 经 变 性 , 高 治 愈 率 。 减 提 恢 复 期 面 神 经 处 于 炎 症 水 肿 吸 收 期 , 邪 已解 , 果 表 如 能得 到 积 极 正 确 的 治 疗 , 时 大 部 分 患 者 病 情 已 明 显 好 此 转 , 疗 上 主 要 针 刺 局 部 症 状 明显 的部 位 , 进 神 经 功 能 治 促 完 全 恢 复 , 宜 采 用 过 强 刺 激 。在 此 期 症 状 仍 明 显 者 , 不 应 加大刺激 量 , 畅经络 气血 , 快恢 复神经功能 。 通 尽 后遗症期 病情 较 复杂 , 虚实夹 杂 , 准 确辨 证 , 常 需 才 能 取 得 最 佳 疗 效 。 用 隔 姜 灸 可 促 进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 强 增 毛 细 血 管 通 透 性 , 活 神 经 功 能 。足 阳 明 胃经 多 气 多 血 , 激 又 主 宗 筋 , 病 体 虚 者 取 足 三 里 , 补气 补 血 , 养 筋 脉 。 久 可 濡
白、 睛明 ; 唇沟变 浅 加迎香 ; 鼻 口角 歪 斜选 加 人 中、 禾谚 、
承浆。 12 1 观 察 组 .. ① 发 展 期 : 针 浅 刺 , 法 宜 轻 。 风 热 多 手 加 针 太 冲 , 耳 尖 放 血 。 风寒 加灸 翳 风 。 ② 静 止 期 : 局 并 选 部 4~5 穴 , 提 插 捻 转 , 度 刺 激 , 加 1 个 行 中 适 ~2个 透 穴 ,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一)概念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这个也是面瘫中相对较轻的一个类型,预后良好。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二)病因病机1、正气不足、脉络空虚2、风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3、气血痹阻,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三)辨证分型将面瘫的症状分为2种,一个是它的主症,另一个则是它的兼症。

1、主症(1)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3)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4)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5)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会露出一条缝隙,同时这只眼睛会出现流泪比较多的症状,不自主的泪多,又叫做鳄鱼泪。

(6)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作露齿、鼓腮等动作为什么口角歪斜是偏向健侧呢?因为两侧面神经本是同时协调肌肉作运动,一侧瘫痪后不受本体控制,只有健侧肌肉收缩并牵拉,故偏健侧。

2、兼症(1)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2)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3)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思路与方法6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许荣正王美萍1浙江省台州医院针灸科"浙江省临海市西门街*’2号",*322247关键词8周围性面瘫9辨证选穴9辨病分期治疗从科学的层面来看"针灸及早地介入治疗"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面神经在面部分布浅表"发病后面神经水肿且脆性增高"急性期患侧面部深刺激;强刺激均不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反而会造成面神经的断裂:只有科学规范针灸治疗"采取少刺;浅刺;轻刺;远道刺;耳后三针刺等法"在辨证辨病"定性定位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误治;失治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有资料表明"如果病程在*个月以上才实施针刺治疗"患者在,<+个月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比例很少:*病因病机与辨证选穴从中医临床学来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风热;风痰或痰血阻滞面部经络所致"急性期偏实"中;后期大多虚实夹杂: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急性期的扶正祛邪实属上工之法"故配足三里;三阴交以振奋阳明;太阴之经气"对疾病的愈后转归极为有利:1*4风寒型!穴选风池;足三里;合谷;太冲;列缺91=4风热型!加刺曲池"咽痛加鱼际"风热上扰少阳经致耳后疼痛加耳后三针1翳风;完骨;风池491,4风痰型!穴选风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列缺;中脘91>4气血亏虚型!穴选百会;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关元"此型宜作温针灸:中医认为"针之不及"灸之所宜"经脉陷下者"宜灸法:急性期面部穴位可用细短毫针浅刺;少针;轻刺"不作捻转提插手法"恢复期宜透刺"后遗症期宜深刺:=辨病分期治疗中医针灸的辨证治疗能增强疗效"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因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嗜神经感冒病毒;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而发"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与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关系尤为密切:从现代医学定性定位的角度可分为!单纯型面瘫;贝尔面瘫;亨特面瘫:由于每型的愈后转归都不一样"故在分期治疗上就不能一概而论"应作科学客观的划分"根据各型的临床特点作出操作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单纯型面瘫单纯型面瘫"其面神经的损伤平面较低"主要是茎乳孔出口以下的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主要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此型面瘫在发病后即作针灸治疗"多数患者可在*2<*’次达到完全治愈:民间的诸多疗法如中药贴敷法;挑刺放血法;火针法也只能是对此型有效:从治疗质控时间应定在=2天内:此型发病,天< *周为急性期"发病后*<,周为恢复期"绝少有后遗症期:从针灸操作流程来看"发病,天内面部穴位宜浅刺;少刺;轻刺"耳后翳风禁刺",天后加强耳后三针刺1翳风;完骨;风池4:中医认为"风邪所中"先侵入皮毛;浮络"故浅刺法更符合医理"邪在皮毛;浮络"深刺则伤良肉"引邪入里"反而会加重病情并发后遗症:=?=贝尔面瘫贝尔面瘫其损伤平面较深"主要是茎乳孔的入口与出口间的骨管内的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除了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外"影响鼓索神经分支"可出现舌前*@,味觉障碍"影响到蹬骨肌神经"可出现听觉过敏或耳后疼痛等症状:临床治疗得法可在针刺=2<,2次内"=个月间获得治愈:此型针灸临床治疗方法内容较丰富"而民间疗法及现代神经内科疗法对此型乏效:质控时间应控制在,2<>’天之内:发病,天内即到针灸科治疗的"应根据急性水肿期的特性"患者面部宜浅刺;少刺;轻刺"配合远道刺:此时选用耳后三针1翳风;完骨;风池4尤为重要"因贝尔面瘫病损平面在茎乳孔及面神经管内"病损平面较深"针刺翳风;完骨可直达病所:若感受风寒者可用温针灸法"若耳后疼痛者"耳后电针法更佳:*周<*个月内属恢复期"此期治疗得法均可获得痊愈:*<=个月属后遗症期"此期患者大多是虚实夹杂"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各种疗法无效情况下求助于针灸治疗的"以患侧眼裂增大"口角严重歪邪"面部表情肌板滞僵硬为临床特征:若中医辨证为气62+,6中医杂志=223年第>(卷第>期A/$%B C D/E F%C G H I H/B C D J K H B L M L NL G H.H B L"=223"O/D->("P/->万方数据通讯作者!许荣正"#$%&’()*+,-./0"12’3+4’*55’5+血不足者!宜温针灸法!配合巨刺"远道刺!如患侧面部配合梅花针叩刺法!应以潮红为度!取轻能泻实之意#对偏于实证的患者可选用面部拔罐"温针"电针综合法#以患侧口腔内地仓向里挑刺放血或外地仓火针等冲击法!取效后再作辨证配穴治疗更为有效#此时适当配用电针翳风"下关穴刺激面神经法!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刺法宜深!如治疗得法可在质控时段内达到治愈#$%&亨特面瘫亨特面瘫!此型较为少见!但难以治愈!其损伤平面高!是在茎乳孔入口处的膝状神经节处受损及岩大浅神经受累#临床表现除具有贝尔面瘫症状外!还有外耳道或耳廓出现疱疹!疼痛等症状#此型面瘫的面神经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变性#临床需要$’&个月治疗!但难以完全恢复#此型急性期多有耳廓及耳后部疼痛明显!肝胆湿热"风火上扰少阳经症状出现!发病早期即行耳后三针电针法较为有效#(周后疼痛消除应尽早应用硝酸一叶秋碱"弥可宝等针剂作患侧面部穴位注射!在第一时间内激发面神经功能!减轻面神经变性坏死#面瘫症状改善后可参考贝尔面瘫针灸治疗法!不管患者在哪个时间段内来作针灸治疗!穴位注射均应在第(时间内作为首选治疗!这也是亨特面瘫操作流程中首选疗法!是针灸治疗此型面瘫的质控保证#此型面瘫发病(周为急性期!(周’$个月为恢复期!$个月后为后遗症期!质量控制时间应在&个月内#&面瘫并发症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并发症!临床上以患者上眼睑下垂"下眼睑外翻"患侧口角下垂"面肌痉挛及闭目)口角联动症*出现为特征!或面肌出现倒错现象!若及早地采取应对措施均能获效#中医认为!上眼睑下垂"下眼睑外翻"口角下垂是脾气不足!升阳无力!治宜益气升阳!取百会"列缺"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以益气升阳!局部取穴针尖应向上取升提之意!并配申脉穴#面肌痉挛及闭目)口角联动症*"面肌倒错症应采用巨刺法!配合远道刺!如足三里"三阴交"四关穴等#+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恢复期的误治"失治均可转入后遗症期!后遗症期的治疗应依据中医辨证取穴的原则!综合穴位注射"火针"挑刺放血"拔罐"电针"温针灸等方法#毫针刺法宜透刺"深刺!邪已深入浅刺则针之不及!达不到病所!于病不利#适当地针灸综合配套治疗是针灸治疗此期操作流程中的关键!质控时间应在&个月内#)收稿日期,$--./-./(0*)上接第&1.页*具有更显著的抑制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作用)2(3(4 $5现象*!而二醇型67(与三醇型68("6("69的三组配伍中有两组即68(,67("67(,6(配伍较单一单体效果更显著!提示结构差别大的单体组成更有可能产生协同作用#单体6(单独应用无效果!而与单体67("68(配伍应用却可以提高单体67("68(的效果!说明弱效单体存在某种机制可以促进有效单体的作用#至于单体间交互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还发现!单体68("67(及有效单体配伍组合68(,67("68(,6("67(,6(可有效抑制:;<=>=所致的?@A B<(的表达!提示C D E及单体通过下调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A B<(表达抑制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从而抑制炎症!保护内皮!阻止A E的发生#至于这些单体各自相应的作用靶点还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F(G6:H H6I A J K9L:H M N9L:H O H,P QO Q R N P S S P J:L TU O H9P H9I D V Q8N W B9U!(000!&+-)$*,((1’($.IF$G=O77TC I?Q R N P S S P J O:QO QP J K9L:H M N9L:H O H I D P J X L9!$--$!+$-).0(Y*,Z.Z’Z Y+IF&G刘雅!李晓辉I三七总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炎症免疫因子的影响I中草药!$--1!&.)1*,Y$Z’Y&-IF+G贾乙!李晓辉I炎症因素在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三七皂苷对其影响I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Y)(-*,0Y$’0Y+IF1G李淑惠!李晓辉!张海港!等I三七叶皂苷抗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I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Z)(*,&-’&&IF.G C P[P8O P Q Q OA!\P N:]:X N:HB!\O L S O^O H>!9JP N I@P L:J O UP J K9L:H M N9L:H O H O H P H H:M O P J9U_O J KO Q R N P S S P J O:QP Q U9Q U:J K9< N O P N M9N N P U K9H O:QS:N9M X N9H O QM K L:Q O M K P9S:U O P N T H O H[P J O9Q J H I D9[K L:N>O P N‘L P Q H[N P Q J!$--&!(Z)(*,((&’((0IF YG V K P L P E!a9U P B!D P L X b:‘!9J P N I V N9]P J9UN9]9N H:R:;O U O^9UN:_U9Q H O J TN O[:[L:J9O QH K:_P[:H O J O]9L9N P J O:Q H K O[_O J KJ K9 H9]9L O J T:R P M X J9M:L:Q P L TH T Q U L:S9H I@O L M X N P J O:Q!$--(!(-& )1*,(011’(0.-IF ZG c:H K O U PD!BP Q P79d!‘9L P H P_Pc!9J P N I?Q K O7O J:L T9R R9M J H:R]O J P S O QV:Q9Q U:J K9N O P N<U9[9Q U9Q J P U K9H O]9O Q J9L P M J O:Q H _O J KN9X b:M T J9H O Q U X M9U7T:;O U O^9UN:_U9Q H O J TN O[:[L:J9O Q Ie O:R P M J:L H!$---!(&)(<+*,$Y0’$Z Z IF0G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I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I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1!&)(*,(’$IF(-G赵凯!张磊!奚九一I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I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0Y’00IF((G杨志刚!陈阿琴!俞颂东I三七药理研究新进展I上海中医药杂志!$--1!&0)+*,10’.$I)收稿日期,$--./((/$&f修回日期,$--Y/-(/$0*g(.&g中医杂志$--Y年第+Z卷第+期W:X L Q P N:R‘L P U O J O:Q P N@K O Q9H9B9U O M O Q9!$--Y!h:N I+Z!D:I+万方数据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作者:许荣正, 王美萍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医院针灸科,317000刊名:中医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07,48(4)被引用次数:9次1.邓永志.李振.宁飞多针浅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期刊论文]-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2.胡琪祥.HU Qi-xiang齐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60例[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5)3.陈瑛针刺结合鳝鱼血治疗周围性面瘫71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9)4.包大鹏.白鹏.迟旭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6)5.罗小林.李科兰二联疗法治疗面瘫128例[期刊论文]-航空航天医药2008,19(2)6.宋晓莉.杨新玲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6)7.谭树生针灸配合口腔内外理筋治疗面瘫56例[期刊论文]-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9)8.牛文民.李忠仁.NIU Wen-ming.Li Zhong-ren周围性面瘫之电针疗法及预后测评[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05,24(7)9.徐银冬.黎凯.XU Yin-dong.LI Kai黎凯教授浅刺法辨证治疗急性期面瘫经验[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2)10.阙庆辉.王超.林栩针灸治疗急性期风寒型面瘫50例[期刊论文]-福建中医药2008,39(1)1.王素芳.王丽娜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观察[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1(11)2.杨加顺加味牵正散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45例[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8)3.赖光强针刺为主结合走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 2008(6)4.刘晋熹清热利水祛风活血法内外并治周围性面瘫98例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 2012(10)5.吴永平浅谈面瘫患者的针灸疗效[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11)6.陈仁年雀啄灸患侧面部穴位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神经麻痹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0(16)7.曹世强.于金栋.吕丽柯.张坤.张静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 2012(5)8.曹世强.于金栋.张静.吕丽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11(1)9.陈晓琴.李瑛.江志秀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44)引用本文格式:许荣正.王美萍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