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217例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42例疗效观察

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42例疗效观察

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42例疗效观察作者:张树昆路金华来源:《云南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05期关键词:面瘫;分期针治;疗效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5-0050-02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以眼脸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额纹消失为主要症状。

笔者自2008年1月~2008年8月采取分期运用不同针法治疗该病4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1.1临床资料81例全部来自本院针推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岁,平均35.8岁;病程最短12h,最长3月,平均10.3天;左侧面瘫23例,右侧面瘫19例;采用分期不同针法治疗。

对照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岁,平均34.3岁:病程最短6h,最长3月,平均10.7天;左侧面瘫21例,右侧面瘫18例;采用常规电针治疗。

2组病例基本情况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期标准以病程长短来分期,小于等于7天为急性期,8~24天为静止期,25天以上为后遗症期。

1.3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学校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即病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讲话、微笑或露齿动作更加明显,鼓腮漏气、进食或漱口有口角漏液现象。

1.4纳入标准凡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排除中枢性面瘫,耳源性面瘫,并能坚持治疗3个疗程的患者。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2.1.1急性期取穴:主穴:攒竹、下关、颊车、地仓、鱼腰、合谷。

配穴:太阳、丝竹空、四白、迎香、翳风、三阴交。

方法:取30号20~40mm长的毫针,主穴取3~4穴,配穴2~3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直刺10~20 mm,针刺得气后,选主穴2个,将粗1cm,长1~2cm的清艾条点燃后置于针柄上施灸,每次灸2柱,灸完后取针,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分期辨证针灸效果观察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分期辨证针灸效果观察

全 部病例按 照 《 实用耳鼻咽喉科 学》中周围性面神经炎诊 断标准 『,均除外因脑血管病、肿瘤、外伤、中耳炎、乳突炎 2 】 等其他病 因所致周 围性面瘫 ,且患侧均为第 1 次发病 。
表 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I ( ) N % l
见表 1 。
3 讨

目前 尚不清楚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 ,属 中医学 “ 面瘫 ” 口眼喁斜 ” 吊线风 ” 卒 口僻 ”等范畴 。 、“ 、“ 、“
e c nyrt o eo sra o ru s i icnl ihrtedf rn e e e ogop a i icn < .5. o c s n i e f i c e f bevt ngopwa g f at hg e h iee c t nt u s s g f a tP 0 )C n l i : a t h i s ni y , b we w r w s i n f 0 uo
络型 1 4例 。 1 诊 断标 准 . 2 1 . 医 诊 断 标 准 . 1西 2
针 刺 患侧 阳 白、攒 竹 、迎 香 、颧 髂 、牵 正 、翳 风 、风 池 、 地仓 透颊 车 、 外关 、双 侧 合 谷 。
1 . 4统计 学分析 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 S 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 P S1. 比较 采用 方差分析和 t 检验 。 2 结 果
1 . 辨 证 分 型 .2 2
风寒型:口眼喁斜 ,多有面 部或耳后 吹风 受凉史 ,患侧发 紧恶风,无 明显耳后疼痛及其他发热体征 。风热型 :患侧面 肌 纵缓不收,兼见 口干鼻燥 ,咽痛 ,眼干 ,尤其是耳后有明显的
疼痛 。 1 治疗 方 法 _ 3 1. . 1观 察 组 3
使得面瘫成为可 以用针灸作为主要治疗 手段的病 症之-[。本 - 1

周绍华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

周绍华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14 -86-周绍华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Experience of Zhou Shaohua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by different stages黄小容1司维2洪霞2于娟2(1. 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北京,100086;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4-0086-03证型:IGA【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神经内科常见病,西医治疗病程久者疗效欠佳,介绍周绍华教授以中医药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周教授分期治疗本病思想进行总结。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药分期治疗;周绍华【Abstract】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 common disease in neurology,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not effective on long course of diseas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fessor Zhou Shaohua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TCM,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ou’s stage treatment.【Key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CM stage treatment; Zhou Shaohua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4.03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症,常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思考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针灸分期治疗的实际疗效。

方法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常规疗法)和实验组(n=44例,常规疗法+针灸分期治疗),然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满意度、焦虑及抑郁评分。

结果对于病患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满意度而言,实验组分别是:95.45%、(87.45±1.26)分;对照组分别是79.55%、(62.13±1.45)分,其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另外,对于病患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来说,在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其评分均降低,但是实验组的降低幅度更大一些,且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 <0.05。

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选择针灸分期疗法能够显著性地增强病患的临床疗效,且大幅提升病患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消除负面情绪,所以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明显且突出。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应用效果引言: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又名为“面神经炎”,它是“非特异性面神经炎”诱导面肌瘫痪而发病的,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嘴眼歪斜,面部动作无法正常进行。

该病在发病年龄上没有限制,且男女患者的发病率无差异,大部分都属于单侧发病[1]。

从中医角度来看,该病又名为“嘴眼歪斜”,它的发病机制与过度劳累、身体受寒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为风邪、寒邪等侵入体内,则会造成经气阻滞失养,由此导致面肌纵缓失当。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不错的应用效果。

为了能够对该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法,利用针灸分期疗法进行探讨,相关内容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一)常规资料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和实验组(n=44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摘要:目的探索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0-55岁;患病时间在1-3个月之间。

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根据患者面瘫程度进行分期,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每个分期28天为一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

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面瘫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前,Ⅰ期患者的面瘫评分为(35.02±2.61)分,治疗后为(27.15±2.38)分;Ⅱ期患者的面瘫评分为(61.23±3.17)分,治疗后为(53.41±2.72)分;Ⅲ期患者的面瘫评分为(78.65±3.74)分,治疗后为(69.83±3.31)分。

治疗前后各分期患者面瘫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后,Ⅰ期患者面瘫评分明显降低,Ⅱ期和Ⅲ期患者面瘫评分也有所减少,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针灸分期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症状,特别是在较早期的面瘫患者中,疗效显著。

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引言周围性面瘫是指由于面部神经(即第七对脑神经)的运动支配中断或损害导致的一种面部肌肉麻痹症状。

其主要表现为面肌瘫痪,导致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

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0-55岁;患病时间在1-3个月之间。

所有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治疗分为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28天。

针药结合分型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分型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分型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张锡三;陈淑彦;李共信;常万基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5(23)7
【摘要】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等,通常是指由各
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异常导致的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较理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3页(P55-56,57)
【作者】张锡三;陈淑彦;李共信;常万基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730900;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 730900;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 730900;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 7309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针药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152例
2.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疗效观察
3.针药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
4.针药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5.雷国华针药结合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疗效观察唐成洋;张怡君【摘要】选取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针刺结合西药的治疗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能够明显提高疗效,为探讨治疗周围型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2(023)011【总页数】2页(P1876-1877)【关键词】针刺;中药;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作者】唐成洋;张怡君【作者单位】无锡市惠山区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214153;无锡市惠山区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2141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没有年龄限制和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20~40岁之间,且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发病快,治疗时间较长,但经过常规的治疗能达到痊愈的效果[1]。

在周围性面瘫发生不同阶段,依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特点,运用灵活的分期针刺手法,并结合中药进行治疗,探讨这种方法与常规治疗之间的优劣。

本文选取2008 年1 月~2012 年6 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8 年1 月~2012 年6 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周围型面瘫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42 例,女28 例,年龄4~67(平均41.6)岁,病程1d~7 个月。

分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观察

分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观察

LE V F及 6 T 均 较 对 照 组 好 转 。但 现 WM 有 研 究 提 示 在 C F患 者 合 并 有 低 密 度 脂 H 蛋 白 , 及 辅 酶 Q1 以 0水 平 降 低 患 者 中 要 慎 用 他 汀 类 降 脂 药 。 当然 , 目前 正 在 进 行 的两个前瞻性评 价他 汀类 药物治 疗 C F H 的 大 规 模 临 床 研 究 G S I F和 C R — IS —H O O N 的 结 果 公 布 可能 会 对 他 汀类 药 物 治疗 A C F提 供 一 个 明确 答 案 。 H 参 考 文 献
结 果
病 是 冈 机 体 正 气 内虚 , 寒 或 风 热 之 邪 侵 风 袭 面 部 经 络 , 气 血 不 和 , 脉 失 养 , 肉 致 经 肌 纵缓不收而成 。 周 围 性 面 瘫 急 性 期 以 渗 出 、 肿 为 水 主 , 神 经 组 织 处 于 敏 感 阶段 , 直 接 刺 面 若
分 期 综 合治 疗 周 围性 面瘫 5 O例 疗 效 观 察
段 湘 波
4 0 0 南 郑州 市沙 隆达 社 区卫 生服 务站 50 0河
关 键 词 周 围性 面 瘫 针 灸 超 短 波 药物
d i 0 3 6 / . sn 0 7 —6 4 . 0 0 o :1 9 9 j i .1 0 s 1 x 2 1
闭合 不 全 , 泪 , 额 纹 变 浅 , 唇 沟 平 流 左 鼻 坦, 不能鼓腮吹 口哨 , 饮水 、 牙时 口角漏 刷 水 , 食 时 食 物 停 留 于 齿 颊 之 间 , 认 有 进 否 其 他 慢 性 病史 。 查 : 侧 耳 后 乳 突 部 和 颈 左 项 部 有 压 痛 。 舌淡 苔 薄 白 , 浮 紧 。在 我 脉 科 行 分 期 综 合 治 疗 6次 后 , 状 基 本 消 症 失 , 行 恢 复 期 综 合 治 疗 3次 , 愈 而 归 。 义 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217例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针刺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217例面神经炎患者,对其分期辨证针刺治疗的同时,辅以TDP、超短波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结果217例患者痊愈率为84%,总有效率为96%。

结论分期辨证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有利于及时明确治疗思路,提高痊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周围性面瘫;分期辨证施治;针刺;疗效观察周围性面瘫系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

中医称“口眼歪斜”、“口僻”,俗称“吊线风”。

《灵枢·经脉》说:“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唇胗。

”《圣济总录》云:“足阳明、手太阳二经俱受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僻。

”中医认为本病多有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西医认为本病诱发因素多为感受风寒,感染病毒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引起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及面神经受压而产生面神经麻痹,进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特征。

该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故应根据面瘫病损的阶段和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分期治疗措施。

为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早日康复,本研究通过辨证分期,对患者进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217例面神经炎患者,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岁;其中,男性139例,女性78例。

1.2 诊断标准患病前常有感冒、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紧皱不适等前驱症状。

临床检查多见患侧额纹、鼻沟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无耳聋、耳鸣。

排除外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1]。

1.3 临床分期1.3.1 急性期发病10 d以内。

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

1.3.2 恢复期发病10~30 d。

是治疗面瘫的关键时期。

1.3.3 后遗症期发病30 d~3个月。

此期是对重症、顽固性病症的恢复治疗期。

1.4 治疗方法1.4.1 针刺治疗1.4.1.1 急性期治疗为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早日康复,笔者认为急性期即对患者进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此期针刺取穴应浅刺,弱刺激至有针感,禁用电针治疗[2]。

治则:祛风解表,活血通络,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

在患侧取穴:凤池、合谷、阳白、四白、地仓、牵正、翳风;眼裂闭合不全加鱼腰;鼻沟变浅加迎香。

1 d 1次,10次为1个疗程。

操作手法:风池穴直刺,针尖向对侧眼球或鼻尖进针,深度为0.8~1.0寸,行提插捻转手法,有针感后停止;合谷穴直刺0.5~0.8寸,强刺激有酸胀感;其他穴位浅刺0.2~0.3寸;留针30 min。

1.4.1.2 恢复期治疗此期病情趋稳,面部口眼斜程度不会持续加重,治疗以平补平泻针刺手法,以皮下透刺为主。

治则:祛风活络,疏通气血。

患侧取穴:凤池、合谷、阳白、鱼腰、太阳、翳风、迎香、牵正、地仓、颊车、口禾髎、夹承浆。

操作手法: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透刺采用传递式透针法,针沿皮下透刺,针尖不宜穿透皮肤,平补平泻,得气后接电麻仪,断续波;合谷、牵正、翳风直刺,用1.5寸毫针,得气后,重插轻提,捻转频率60转/min,每穴操作1 min,每隔15 min再重复行针一次,留针30 min。

1 d 1次,10次1个疗程。

1.4.1.3 后遗症期治疗此期邪去正亏,经络不通,故针刺目的以恢复正气、疏通经络为主,针刺手法主要采用补法,对重症、顽固性病症予深刺,加用电针增加刺激量[3]。

治则:补益气血、活血通络,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患侧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合谷、地仓、颊车、翳风、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阳陵泉。

操作手法:面部穴用1.5寸毫针斜刺,进针0.8~1.0寸,采用补法,偱经远取穴直刺,可增加刺激量,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

1.4.2 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同时应及时配合超短波治疗,而且越早越好。

这是因为超短波有确切的消炎作用,无热量的超短波可降低病灶的兴奋性,减少渗出,减轻神经水肿及受压;微热量超短波可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逆转轴突、髓鞘的变形,从而加速周围性面瘫症状消失。

治疗方法:本院采用上海产台式小功率DL-CⅡ型超短波,将一侧电极置于患侧乳突区,另一侧电极置于健侧颧部(斜对置法)或患侧面部(并置法)。

先用无热量(发病1周内),每次15 min,每日1次;1周后可改为用微热量,每次20 min,10次为1个疗程。

1.4.3 TDP治疗TDP即为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具有消炎、镇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生长及修复功能、纠正机体功能紊乱等作用。

针刺治疗的同时,局部照射TDP (可提前预热10 min),1 d 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临床各期均可配合TDP 治疗。

1.5 疗效标准痊愈:患侧面部表情肌可随意运动,两侧额纹对称,眼睑完全闭合,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面部体征消失;有效:口角歪斜明显改善,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稍浅;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217例患者中痊愈183例,有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

其中,急性期患者116例,治愈110例,有效6例,治愈率为95%;恢复期患者71例,治愈61例,有效10例,治愈率为86%;后遗症期患者30例,治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40%。

说明越早进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疗效越好。

3 典型病例患者,男,43岁,公司职工,于2010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一天前乘摩托车当风受凉,第2天晨起后洗脸时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漏水,不能鼓腮吹气,左侧眼睑闭合无力,不能皱眉、蹙额,左侧面部表情肌活动无力遂来本院就诊。

查体:除上症外,Bell氏征(+),左侧乳突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四肢功能活动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头颅CT检查无脑梗死及脑出血。

西医诊断:急性面神经炎;中医诊断:面瘫(急性期)。

按急性期针刺加TDP、超短波治疗7 d后面瘫明显恢复,乳突后压痛消失,休息1 d后继续恢复期治疗14 d,查其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肌力完全恢复,双侧鼻唇沟、额纹相等,无口眼歪斜,Bell氏征(-)。

出院后随访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

4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痿病类,以其病变在阳明经,遵“治痿独取阳明”,故处方选穴以阳明经为主穴。

其病机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乘袭面部经络所致。

本病各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不一样,故应对本病首诊患者进行临床分期,针对各期特点进行治疗,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4]。

急性期阶段外邪始中络脉,病位较表浅,患者常表现为局部肌肉麻痹,面瘫不完全,针刺治疗应浅刺,手法宜轻柔,以泻法为主;恢复期病邪由卫表深入经络,病位变深,且肌肤失于濡养,肌肉瘫痪完全,治疗上以平补平泻为主,取穴手法多透刺,且留针时间宜长,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人体正气逐渐恢复,诱发瘫痪肌群的主动收缩功能,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

后遗症期病情缠绵难愈,除口眼歪斜等表现之外,还有面肌痉挛、面肌联合运动等后遗症,在此阶段针刺应深刺,操作手法采取小幅度捻转的补法,可对面神经的异位兴奋以及抽搐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亦具有驱邪扶正、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效[4]。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面神经炎急性期的病理基础是神经组织的缺血、炎性水肿,针刺可以抑制炎症发展,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减轻面神经的缺血水肿变性,从而促进周围性面瘫的愈合[5-6];后两期加用电针可进一步增强神经兴奋性,促进肌纤维收缩,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从而改善神经传递,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TDP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生长及修复功能,加速炎症吸收作用[4];用无热量的超短波可降低病灶的兴奋性,减少渗出,减轻神经水肿及受压;微热量超短波可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加速周围性面瘫痊愈。

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

本病发病急速,及早合理治疗是提高痊愈率的关键。

笔者认为在急性期即开始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痊愈率越高;病程1个月以上才开始治疗者,3个月内痊愈的可能性很小[2],所以说面瘫的治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尽快地采取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3,5,7-8]。

综上所述,面瘫的治疗关键在于分期辨证施治,临床三期分治法,能够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有利于及时明确治疗思路,提高痊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陈冬. 针灸治疗面瘫[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9,80-89.[2] 刘锦. 浅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和治疗时机[J].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0):3-4.[3] 林国华,李茜,赵婷婷,等. 张家维教授分期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60-61.[4] 杨鹏. 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体会[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11):413.[5] 蔡宏华.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22):33-34.[6] 朱蔓佳. 针刺治疗BELL氏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7] 孙良金,许向东. 面瘫分期针刺治疗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29):72.[8] 王颖,杨骏.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2010,30(1):23-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