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踝针疗法,是一种皮下针刺疗法,它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署教授自1966年到1975年这段时间,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的经络学说,耳针,穴位,针刺法的启发,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针刺疗法。

一、探索之路:腕踝针疗法的整个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2年,主要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痛症,肢瘫,各型感觉障碍,癔症等。

在实践中探索电流大小,通电时间,电极放置的部位与疗效的关系,发现:当电流强度从60毫安降低到15-20毫安,通电时间由1秒钟增加到持续的通电刺激时,竟也能获得和从前一样的疗效。

并受到传统的三阴三阳经络理论,耳针法的启发,逐步把刺激点定位到了腕和踝。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部靠近躯体正中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由此,可以把躯体分为六个纵区,即阴面和阳面各三个纵区,为了简便起见,用数字1-6编号,其中1,2,3区在阴面,4,5,6区在阳面,上下肢同躯体相对应。

当躯体某纵区内出现病症时,在腕踝部同一编号区内给予刺激,即可出现调整反应。

这样,只要找出病症所在的区就可确定治疗的刺激点。

第二阶段是从1972年2月开始,将电刺激改为针刺,为克服垂直针刺所遇到的滞针现象而改用了皮下浅刺后,方法逐步得到完善,理论也逐步成形。

因针刺部位仅限在腕和踝,1975年定名“腕踝针”,1976年发表于人民军医杂志上。

二、体表分区:1、四肢部:上肢:内侧面:从尺骨到桡骨方向依次划分为1区,2区,3区;外侧面:从桡骨到尺骨方向依次划分为4区,5区,6区下肢: 内侧面:从足跟到足趾方向依次划分为1区,2区,3区;外侧面:从足趾到足跟方向依次划分为4区,5区,6区2、躯干部:以前正中线,后正中线为界,左右对称1区:前正中线向左,又分别旁开1.5寸2区:1区边界到腋前线的体表区域3区:腋前线到腋中线的体表区域4区:腋中线到腋后线的体表区域6区:后正中线向左,又分别旁开1.5同身寸,与1区前后呼应5区:6区边界到腋后线的体表区域,与2区前后呼应3、横膈线:胸剑联合处环身一周将躯体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左右上肢,横膈线以上的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下段:左右下肢,横膈线以下的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上1区:前额,眼,鼻,口,门齿,舌,咽,喉,胸骨,气管,食管,左右上肢1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龄 2 ~ 0岁 , 均 4 . 57 平 75 O岁 ; 程 3 1 个 月 , 均 5 0个 月 ; 病 -1 平 . 4 左
深 。 面部 透 刺 穴 、 谷 、 合 曲池 、 三 里 用 03mm (0 7 ) m 毫 足 . 0  ̄5 ~5m
针针刺 , 双侧 取 穴 , 补 法 。配 穴用 03 m 4 m 毫 针 针 刺 , 用 . mx O m 0 留

29 ・ 7
正 常 , 额 运 动 微 弱 , 用 力 时 可 完 全 闭 合 , 明显 不 对 称 。无 上 眼 口 效 : 部静止时不对称 , 额无运动 , 不能完全闭合 , 面 上 眼 口仅 有 轻
微运 动。
以活 血 、 祛瘀 、 正 、 新 , 善 患 侧 的 营 养 状 况 , 进 面 瘫 逐 渐 扶 生 改 促 恢 复 正 常 。 围性 面瘫 后 遗 症 期 患 侧 面 肌 纵 缓 不 收 。 血 阻滞 不 周 气
溶作用 : 当归 、 芎 、 花 、 仁具 有 降低 血 黏 度 、 血 小 板 聚集 、 川 红 桃 抗
促 进 微 循 环 的作 用 。 因而 通 络 汤治 疗 脑 梗 死 疗效 满 意 。
参 考 文 献
虚 、 、 、 、 等 因 素 有 关 , 其 本在 肾气 不 足 , 腑 气 血 功 能 风 火 痰 瘀 原 脏 _ , 行乏力 , 病成瘀 , 痰 、 风 , 七调 血 久 生 生 风痰 与瘀 血 入 络 , 络 闭 脉 阻 而 成 。通 络汤 用 黄 芪 补 气 , 气 旺 以促 进 血 行 , 仲 、 寄 生 、 使 杜 桑 川 断 补 肝 肾 强筋 骨 , 麻 、 天 钩藤 平 肝 息 风 . 远 志 、 菖 蒲 豁 痰 开 炙 石 窍, 当归 养 血 活血 , 芎 、 芍 、 仁 、 花 、 参 活 血 化 瘀 ; 龙 川 赤 桃 红 丹 地 祛 瘀 通 络 , 药合 用 , 气 旺血 行 , 诸 使 痰瘀 祛 , 风息 , 络通 , 或 肝 经 故

腕踝针创立以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腕踝针创立以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腕踝针创立以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徐美君;周庆辉【摘要】Wrist-ankle acupuncture is a type of special acupuncture therapy, featured by simple operation, swift efficiency, and few adverse effects. In the recent years, ankle-wrist acupunc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ized in clinic. By retrieving the relevant medical literatures from VIP, CNKI, and Wan Fang databases, this manuscript was to analyze the history of wrist-ankle acupuncture and to review it from both mechanism and clinical reports. Meanwhile, this article also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wrist-ankle acupuncture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and expected further standardization and studies.%腕踝针是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迅速、副反应少等特点。

近年来腕踝针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该文通过收集和整理重庆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中文数据库中应用腕踝针的医学文献,分析其历史,并将文献从机制与临床报道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指出腕踝针近几年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与研究。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277-280)【关键词】腕踝针;针刺疗法;综述【作者】徐美君;周庆辉【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结合传统针刺与现代神经学理论发明而来,因只在四肢的腕踝部行皮下浅刺以治病而定名[1]。

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临床效果观察

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临床效果观察

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近期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8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

观察组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

结论: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针刺;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周围性面瘫又叫“口眼歪斜”,主要由于面部肌肉神经受损所致,临床上也称面神经炎。

临床特征明显,表现为口眼朝一侧歪斜,在门诊中较为常见。

流行病学调查,该病无明显季节性、无年龄特征,起病多较急,清晨发病居多。

中医上定义该病优脉络空虚、风寒之邪阻在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阻滞。

关于本病的治疗,西医中医方法多样,本次实验主要研究针刺联合中药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来自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8例。

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中国实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标准[1]。

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面瘫、脑肿瘤、脑血管病患者、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患者。

48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21~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9±7.8)岁。

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每组2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选用强的松、维生素B族、地巴唑。

强的松口服5mg/次,3次/d;维生素B族选用汤臣倍健家,每日1粒,口服;地巴唑口服5mg/次,3次/d。

观察组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

取穴:百会、阳白、攒竹、太阳、四白、地仓透颊车、颧、风池(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效果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效果

高 中或本 科学 历 7 0 例 。患者 均在知 情 同意情 况下 经卫 生部 门上 报 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 O . 0 5 ) , 见表 2 。 表 2 两组面瘫 患者临床护理疗效情 况对比( n = 5 0 ) 批 准后 进行 本 次研 究 , 本 次 观察 对象 的选 择 排除 有严 重脏 器 损伤 、 近期 有严 重 感染 的 患者 。两 组患 者性 别 、 年龄 、 文 化水 平 方 面均 无
1 7 0
内蒙古 中医药
针 灸治 疗周 围性面 瘫 的护 理干 预 效 果
张光琴 杨 艳 曾令 菊
摘 要 : 目的 : 观 察护 理 干预 在 针 灸 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中的 临床 疗 效 。方 法 : 选 取 我 院2 0 1 2 年5 月~ 2 0 1 4 年5 月收 治 的 1 0 0 例 周 围性 面瘫 患 者 作 为本 次观 察 对 象 , 均 采 用针 灸 治疗 , 根 据 护理 干 预措 施 的 不 同 , 分 为进 行 护 理 干预 的 观 察 组 与 常规 护 理 的对 照 组 。对 两 组 临床 疗 效 及 满意 度进 行 比较 。结 果 : 观 察 组疗 效 显著 优 于对 照 组 , 临床 有 效 率较 高 ( / 9 < 0 . 0 5 ) ; 观 察 组 的护 理 满 意度 显著 优 于 对照 组 ( P < 0 . 0 5 ) 。 结论 : 对 针 灸 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患 者行 有 效 的护 理 干预 措 施 , 可 以达 到促 进 受 损 面部 神 经 恢 复 , 改善 面部 周 围神 经 营养 状 况 , 提 高护 理 满意 度 。 患者 的接 受程度 较 高, 应在 临床 推 广 。 关键词: 针 灸; 护 理 干预 ; 周 围性 面瘫 ; 神 经损 害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作者:柳元娥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对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的影响。

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案状况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中药联合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改善时间(9.5±1.4)d、(8.8±1.2)d、(8.1±1.8)d较对照组(13.2±2.1)d、(12.1±1.7)d、(11.2±2.1)d差异明显。

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及早改善。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中药;联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8-0055-02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炎,是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疾病。

周围性面瘫患者以口眼歪斜、流涎、无法抬眉、闭眼、鼓嘴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度及日常生活。

以往临床多采取抗病毒治疗、神经营养治疗等西药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但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针灸、中药等相关中医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也取得一定疗效。

本科室在临床实践中对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了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案状况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

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8~74岁,52.5岁;病程跨度1~10个月,平均5.4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8~75岁,52.6岁;病程跨度1~10个月,5.5个月。

腕针加循经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腕针加循经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腕针加循经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刘丽侠;吴印辉;郭大江;郭来;张晓飞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2(021)001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腕针为主加循经取穴分期针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10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腕针加循经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刘丽侠;吴印辉;郭大江;郭来;张晓飞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河北迁安064400;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河北迁安064400;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河北迁安064400;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700;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棍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2.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3.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4.吴炳煌浅针术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5.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方法及应用效果评估报道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方法及应用效果评估报道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方法及应用效果评估报道作者:谢志浩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5年第11期【摘要】目的:比较疼痛及麻木性疾病采用腕踝针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80例疼痛类患者,将采用腕踝针治疗的43例作为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37例作为对照组;收集38例麻木类患者,将采用腕踝针治疗的22例作为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16例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治疗3天。

结果:疼痛类患者有效率存在的差异不大,治疗组显效率60.5%(26/43),对照组显效率32.4%(12/37);麻木类患者有效率存在的差异不大,治疗组显效率54.5%(12/22),对照组显效率25%(4/16),P【关键词】腕踝针治疗;疼痛患者;麻木性疾病1. 前言在临床中,疼痛和麻木症状比较常见,尽管不会威胁到患者生命,但也会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对患者工作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采用腕踝针治疗的26例疼痛患者、16例麻木患者的有关资料,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2.1 患者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采用腕踝针治疗的26例疼痛患者、16例麻木患者的有关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3例疼痛患者、8例麻木患者。

患者年龄在24—75岁之间,病程在1日—1年之间,患者疼痛主要原因为颈椎病、腰间盘突出、急性扭伤及原因不明性疼痛。

麻木原因主要为骨质增生、颈椎病及原因不明性麻木。

2.2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按照上下各6各部位划分区域,用拇指端按压小指侧前尺骨边缘觉凹陷处为上1,腕掌侧正中,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上2,桡动脉外侧附近为上3,手掌向内,拇指侧桡骨边缘为上4,腕背中部为上5,小指侧尺骨边缘背部为上6;腱内边缘附近为下1,内侧中部、胫骨后边缘附近为下2,胫骨前边缘向内1厘米位置为下3,胫骨与腓骨前边缘中部为下4,外侧中部为下5,跟腱外附近为下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临床观察
[摘要]观察组采用腕踝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

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治疗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在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选腕踝针患侧上1区和上4区,若面颊疼加上2区。

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15度角,针尖朝上近心端,快速进针,针体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浅表层推进,不提插,不捻转,以针下无沉紧感,病人无酸、麻、胀、重感为宜。

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2.2对照组
主穴取风池、颊车、地仓、阳白、攒竹、合谷。

配穴:鼻唇沟平坦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疼痛配翳风。

每次5~6穴,轮流选用。

以28~30号2寸毫针快速进针。

除风池、合谷穴直刺外,余穴均用透穴法,待患者产生酸胀感后留针,每隔5分钟捻针1次。

禁忌大幅度提插捻转,30分钟后起针。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痊愈:面容及面肌运动机能完全恢复正常,未留后遗症;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机能基本恢复,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指标中有部分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面容及面肌运动均较以前有所好转,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均未恢复正常;无效:经4疗程治疗后病情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经1~4疗程治疗,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对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5)。

为了进一步了解两组在治疗天数及治疗次数的区别,我们对痊愈的患者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两组痊愈病例所用天数比较
例表2所示,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X2>0.05);表3示,两组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5,P<0.005)。

说明观察组治疗天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治疗次数少。

4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是面神经因急性炎症发生面肌运动麻痹,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炎症使供应神经的血管先因刺激发生痉挛、缺血、水肿,又因受周围狭长骨质面神经管所限,使神经受压而加重病变。

腕踝针治疗机制可能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循环,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腕踝针治疗面瘫与常规针刺法疗效的治愈天数相当,但治疗次数少,且避免了局部取穴、行针的痛苦,更易被患者接受,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一种较好的针刺方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