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ppt课件
2024版面瘫PPT专

一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睑裂变宽,闭目不全或不能,闭 目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 色巩膜,称Bell征。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无半身不遂、神经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可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如吉兰-巴雷综合征、糖尿病性神经 病变、脑桥梗死、面神经炎等。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面瘫的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青壮 年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地域分布
面瘫在全球各地均有分布,但以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见。
季节性
面瘫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秋两季为高发期。
预后
大多数面瘫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可完全恢 复。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面肌痉挛、倒 错现象等。
面瘫患者由于面部形象受损,容易 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建议
眼部护理
心理调适
定期清洗眼部,保持眼部清洁;使用 润眼液或眼膏,保持角膜湿润;佩戴 眼罩或护目镜,减少角膜暴露。
接受现实,积极面对疾病;寻求家人、 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参加心理咨询或 康复训练,提高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口腔卫生
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洁牙, 预防口腔感染;避免食用过硬、过粘 的食物,以免损伤牙齿。
处理方法指导
01
眼部并发症处理
如出现角膜炎、角膜溃疡等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炎眼药水
或眼膏治疗。
02
口腔并发症处理
如出现口腔感染、龋齿等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或
进行牙齿治疗。
面瘫PPT专
REPORTING
• 面瘫概述与流行病学 • 面瘫临床表现与诊断 • 面瘫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康复训练与心理辅导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周围性面瘫PPT演示幻灯片

周围性面瘫
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
欧阳颀
2
面神经
3
概述
➢ 面瘫(Facial paralysis)就是 面部肌肉瘫痪的意思,它 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 经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所 以也叫作面神经麻痹,中 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 斜"。
4
面瘫的分类
➢ 根据神经受损 部位的不同, 分为周围性面 瘫和中枢性面 瘫。
天左右好转。 真正的恢复是应
该看到实在的运 动。
19
面神经炎的后遗症状
面肌挛缩 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往往可误为健
侧是病侧。
面肌痉挛 是一种无痛性、有规则的阵孪性面部肌肉抽动,常
局限于眼睑或口角,痉挛可因说话、吃饭、精神紧张、疲劳而 加重,每次痉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面肌联合运动 有的患者出现张口、示齿、鼓腮、吸吮时眼
膝状神经 节处
膝状神经 节上至桥 脑间
面神经核
表情肌 舌前2/3 泪腺分 涎腺分
运动
味觉
泌
泌
丧失
正常
正常 正常
丧失
丧失
正常 丧失
丧失
丧失
正常 丧失
丧失
丧失
丧失 丧失
丧失 丧失
正常/丧 正常/ 正常/丧
失
丧失
失
正常
正常 正常
镫骨肌 反射 存在 存在 消失 消失
消失 消失
眩晕 无 无 无 无
有/无 无
偏瘫或外 展N麻痹
17
面神经炎的转归
75%以上的患者病变较轻,可 以在4-6周内完全恢复正常且 不遗留任何症状。
另有15%患者病情较重,可在 2-3月后得到部分恢复。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创伤、寒冷等因素引起。
02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中枢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为脑干病变,如脑梗死、脑出 血、脑炎等,也可由外伤所致。
病理机制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下的锥体束, 导致面部肌肉失去上位神经的支 配,从而发生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膝 状神经节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及病理机制 • 症状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预防及日常护理
01
概述
中枢性面瘫定义
病变部位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内 囊等区域。
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的瘫痪, 伴有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等表现。
THANKS。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 病灶对侧歪斜,但额纹不消失,仍能皱眉。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莱姆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病毒感染等 引起的面瘫。
05
治疗及预后
中枢性面瘫治疗及预后
治疗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可辅以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 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一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眼裂增大且不能闭合,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且向病灶对侧歪斜。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
尽管它们都影响到了面部的功能和外貌,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探讨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部神经损伤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面神经受损。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颅脑损伤、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
在周围性面瘫中,面部肌肉受损,导致面部表情无法正常控制。
病人可能会出现面部一侧肌肉下垂、口角歪斜、眼睛无法完全闭合、流泪不止等症状。
此外,病人可能还会感觉到面部麻木、耳鸣或听力下降。
尽管周围性面瘫病因多样,但大部分病例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中枢性面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大脑皮质或脑干中。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脑炎、脑肿瘤、脑膜炎等。
与周围性面瘫不同,中枢性面瘫通常是面部对称性的瘫痪,因为它涉及到了神经传导途径的损伤。
病人可能会发现双侧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造成表情呆板,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说话困难等症状。
此外,中枢性面瘫病人可能会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迹象,例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性的康复计划,并且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进行干预。
除了病因和症状上的差异,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周围性面瘫,早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用于减轻炎症和抑制病毒复制。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面部肌肉锻炼、按摩和康复训练来强化面部肌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中枢性面瘫,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治疗重点更加注重功能恢复和康复。
语言和言语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说话和吞咽能力。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用来锻炼面部肌肉和促进神经再生。
总的来说,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虽然都是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一些区别。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面瘫是指支配面部表情肌的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皮质运动中枢及其锥体束)或下运动神经元(脑干的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束)病变,所致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
根据受累的临床特征,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其定位鉴别诊断包括:2 种定位相关的中枢性面瘫9个定位病变导致的单侧周围性面瘫以及2个定位导致双侧周围性面瘫一、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指临床仅表现为一侧下半部面部表情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部表情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
其机制:一侧上 1/3 面部表情肌受双侧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支配,而下 2/3 面部表情肌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少见的情况包括:在脑卒中发作的数小时内,部分病例出现中枢性面瘫的同时,可以见到同侧上半部表情肌轻度麻痹,但很快可以恢复。
(一)中央前回下部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呈“倒立的小矮人”,其下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面部的表情和运动(面部运动区的分布不“倒立”),而上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下肢的运动(以膝关节以下的足踝部为主)和二便。
1.中枢性面瘫,仅见对侧面部下1/3表情肌瘫痪。
2.常同时伴有咀嚼肌、舌和手指瘫痪;其发病机制与下列情况相关:①面肌与咀嚼肌等中枢位置接近。
②咀嚼肌虽受双侧皮质支配,但主要受对侧支配,故可表现为部分麻痹。
③舌肌只受对侧皮质支配。
3.常伴有伸舌向面瘫侧歪斜,其机制为:和面部下1/3一样,负责伸舌的颏肌同样只受对侧上运动神经支配,此时对侧的颏舌肌不能伸出,而没有受累的颏舌肌可以伸出,故而伸舌偏向面瘫侧。
中央前回下部皮质病变多见于脑血管病,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上皮质支,病变常涉及栓塞或出血。
(二)内囊膝部及后肢前部从内囊膝部到内囊后肢,运动的传导束由前向后依次是头、上肢、躯干、下肢、视束等,因此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内囊病变,多累及内囊膝部和后肢前部。
1.内囊后肢导致的中枢性面瘫与中央前回下部皮质基本相同。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精选ppt
3
一.解剖生理
▪ 面神经核的轴突在发出后向背内侧走向第四脑室 底近中线处,绕过外展神经核,在桥脑延髓交界 处的外侧出脑干,走向桥脑小脑角,中间神经于 面神经和听神经之间发出。
▪ 这3条神经均行向外侧进入内耳道,在内耳道, 面神经、中间神经与听神经分离,继续在面神经 管向外侧行走,达膝状神经节水平,而后面神经 在茎乳孔出面神经管,经腮腺,支配除咀嚼肌和 提上睑肌以外的面肌及耳部肌、枕肌、镫骨肌、 颈阔肌。
舌前2/3味觉由面神经 传导、舌后1/3味觉由 舌咽神经传导。检查 时预备好醋酸、糖水、 盐水和奎宁溶液,依 次检查酸、甜、咸、 苦觉,并两侧对比, 病人不能说话,只能 点头、摇头示意,每 次检查前必须漱口。
精选ppt
11
二.检查
▪ 一.面肌运动 ▪ 二.味觉
▪ 三.反射
1.眼轮匝肌反射 2.眉弓反射 3.口轮杂肌反射
▪ 内耳孔处的损害
▪ 桥脑小脑角损害
▪ 面神经核及髓内分段诊断
▪ 面神经颅外段: ▪ 鼓索支水平:
▪ 累及镫骨肌支:
▪ 膝状神经节:
除面神经瘫痪、 该侧舌前2/3味觉 消失及口干外,还 有听觉过敏,此处 狭窄,预后差。
▪ 内耳孔处的损害
▪ 桥脑小脑角损害
精选ppt
6
一.解剖生理
▪ 因此,一侧的核上性通路受损时只发生对 侧面部下1/2-2/3的肌肉瘫痪,而一侧核性 或和下性的面神经损害则引起同侧全部肌 肉麻痹。
精选ppt
7
一.解剖生理
▪ 中间神经
1.传导舌前2/3味觉; 2.副交感神经纤维; 3.传导感觉的纤维。
精选ppt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PPT

一般常见于脑血管疾 病,常伴有对侧偏 瘫和中枢性舌瘫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面瘫:
下神经元损伤,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核以下周围神经
躯体运动:
镫骨肌神经 颈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
躯体感觉:鼓膜、外耳道皮肤 内脏运动:泪腺;舌下腺、颌下腺 特殊内脏感觉:舌前2/3味觉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小结
• 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 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 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 尔征
二、上下神经元
面神经核上部为双侧支配
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
面神经核下部为对侧支配
颊肌,口轮匝肌
二、上下神经元
• 中枢性面瘫:
• 上神经元损伤:一侧中央前回
下部或皮质脊髓束
• 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 上部面肌不受累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时
茎乳孔内:bell征,面瘫,可有起 病前乳突压痛和耳后持续疼痛, 常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双侧面瘫可能为, 吉兰巴雷综合症
鼓索神经以上:+舌前2/3味觉、 唾液分泌障碍
镫骨肌神经以上:+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耳后剧痛,鼓膜外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 周围性面瘫:
• 下神经元损伤:面神经核或
面神经核以下周围神经
• 同侧面肌瘫痪: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 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 口哨; 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 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 力闭眼时眼球向上转动,显露 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均指面部肌肉麻痹的病症,但两者在发病机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比较,详细介绍这两种病症的特点和区别。
一、发病机制和病因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皮层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中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第七对脑神经)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的炎症、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的。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运动神经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麻痹。
二、症状和表现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包括额肌、眼关闭肌、口角肌等。
患者一侧面部呈现松弛状态,无法展示正常的表情,不能皱眉、闭眼、咧嘴等。
另外,中枢性面瘫还可能伴随声带、味觉等异常表现。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相似。
但与中枢性面瘫不同的是,周围性面瘫的瘫痪程度通常更为严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丧失了一侧面部的表情功能,在说话、吃东西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治疗和预后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预后较为不确定,取决于病因和损伤程度。
部分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面部功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无法完全恢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面肌注射、中药等辅助手段。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较为多样化,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帮助下恢复面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
3
面神经核上部为双侧支配
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
面神经核下部为对侧支配
颊肌,口轮匝肌
2019
.
4
• 中枢性面瘫:
• 上神经元损伤:一侧中央前回 下部或皮质脊髓束
• 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 上部面肌不受累
2019
.
9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面瘫程度 恢复速度 症状表现
可伴有症状
常见病因
重 缓慢
轻 较快
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 动作丧失
舌前2/3味觉,唾液分泌 障碍,听觉过敏,乳突 压痛和耳后疼痛 面神经炎
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 痪,额支无损,皱额、皱眉 和闭眼无碍;随意动作丧失 而哭笑动作保存 对侧偏瘫,中枢性舌下神经 瘫
2019
.
8
在周围性时
茎乳孔内:bell征,面瘫,可有起 病前乳突压痛和耳后持续疼痛, 常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双侧面瘫可能为, 吉兰巴雷综合症
鼓索神经以上:+舌前2/3味觉、 唾液分泌障碍
镫骨肌神经以上:+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耳后剧痛,鼓膜外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2019
.
7
在周围性时
茎乳孔内:bell征,面瘫,可有起 病前乳突压痛和耳后持续疼痛, 常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双侧面瘫可能为, 吉兰巴雷综合症
鼓索神经以上:+舌前2/3味觉、 唾液分泌障碍
镫骨肌神经以上:+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耳后剧痛,鼓膜外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
2019
.
10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您的批评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019
.
13
• 周围性面瘫:
• 下神经元损伤:面神经核或
面神经核以下周围神经
• 同侧面肌瘫痪: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 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 口哨; 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 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 力闭眼时眼球向上转动,显露 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2019
.
5
在中枢性面瘫:
上神经元损伤
累及皮质脊髓束:舌瘫
尹程肖曾汪 海军军医大学临床2013级
2019
.
1
2019
.
2
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同侧面肌瘫痪:
上部面肌不受累:
• 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 • 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
碍。
•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 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 口哨,食物易残存于颊部于齿 龈之间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
累及内囊、大脑脚底: “三偏”
一般常见于脑血管疾 病,围性面瘫:
下神经元损伤,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核以下周围神经
躯体运动:
镫骨肌神经 颈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
躯体感觉:鼓膜、外耳道皮肤 内脏运动:泪腺;舌下腺、颌下腺 特殊内脏感觉:舌前2/3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