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龙眼害虫
龙眼荔枝梢果病虫的综合防控技术

龙眼荔枝梢果病虫的综合防控技术摘要:龙眼、荔枝梢果病虫的防治是保证龙眼、荔枝丰产丰收的关键,尤其是对荔蝽、长跗萤叶甲等病虫害的防治,更是整个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想做到标本兼治,首先要了解荔蝽、长跗萤叶甲等病虫的成因和生活习性,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针。
至于利用何种方式防控,还是要有综合考量,可供选择的防治措施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只有打防结合,才能确保龙眼、荔枝免受病虫害的侵袭。
关键词:龙眼;荔枝;荔蝽;长跗萤叶甲;防控中图分类号:s436.67 文献标识码:a龙眼、荔枝的生长期、气候适应性非常相近,当然在种植管理方面就有太多的相同点,好些病虫害发生方式相同,而且是同期发生,防控措施也有太多的共同之处。
因此,龙眼、荔枝的病虫害防控其实是2种果树一种治理。
1 龙眼、荔枝常见病虫害1.1 龙眼、荔枝病害根据相关资料介绍,可以把龙眼、荔枝主要病害归为这么几类:龙眼荔枝霜霉病、龙眼荔枝叶斑病、龙眼荔枝炭疽病、龙眼荔枝鬼帚病、龙眼荔枝酸腐病、龙眼荔枝煤烟病、裂果、苔藓、冻害等。
1.2 龙眼、荔枝虫害很多病害其实是和虫害并发的,龙眼、荔枝主要虫害有:龙眼荔枝蝽象、龙眼荔枝蒂蛀虫、龙眼荔枝瘿螨、龙眼荔枝尺蠖、龙眼卷叶蛾等。
因为龙眼、荔枝的病害大多是由虫害衍生的,所以,加强龙眼、荔枝虫害防控应该是整个防控的关节点,特别是对那些危害特别严重的虫害防控,更是不容忽视。
下面介绍几种最凶猛的虫害。
1.2.1 龙眼、荔枝蝽象龙眼、荔枝蝽象属于半翅目,俗称臭屁虫、石背。
它在所有龙眼、荔枝虫害中表现最为活跃,当然对龙眼、荔枝的危害也最为剧烈。
这种虫害分布范围很广,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贵州等地都有发现。
特别是成虫、若虫大量吸食龙眼、荔枝的嫩芽、嫩叶、花蕊,可以使龙眼、荔枝落叶、落花、落果,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龙眼、荔枝蝽象:成虫体长24~28mm,呈盾形;体表颜色是黄褐色,胸部附着白色蜡粉。
荔枝龙眼害虫的天敌之

捕食性天敌是一种以捕食寄主或其他昆虫为生的动物。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有蜘蛛、螨类、瓢虫等。
利用方式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荔枝龙眼害虫,主要是通过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 降低害虫的抗药性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工饲养和释放捕食性天敌来控制荔枝龙眼害 虫的数量。
04
树体损伤
害虫还会损害荔枝龙眼树的枝叶和树干,影响树的健康生长。
天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控制害虫数量
天敌能够捕食或寄生害虫,有 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减轻害虫
对荔枝龙眼树的危害。
促进生态平衡
天敌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生态平 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 护生态环境。
提高果实品质
通过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 农药的使用,降低果实中的农 药残留,提高果实的品质和口 感。
建立天敌防治示范区
通过建立天敌防治示范区,展示天敌 防治害虫的效果,为农民提供学习和 交流的平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方式
生物学特性
寄生蜂是昆虫,其幼虫在寄主体内或 体表寄生,以寄主的营养为生。寄生 蜂的卵、幼虫和蛹期均在寄主体内度 过,而成虫则从寄主体内羽化出来。
利用方式
利用寄生蜂防治荔枝龙眼害虫,主要 是通过保护和利用寄生蜂,减少化学 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害虫的抗药性 和对环境的污染。
荔枝龙眼害虫的天敌之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引言 • 荔枝龙眼害虫的天敌种类 • 天敌的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方式 • 天敌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 天敌在荔枝龙眼害虫防治中的
应用前景
01
引言
荔枝龙眼害虫的危害
产量损失
害虫大量繁殖,侵蚀荔枝龙眼果实,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荔枝病虫害防治与安全用药技术

吹绵蚧
• (一)、形态特征:体椭圆形,桔红色,腹面平坦,背面隆起,腹部 后方附有白色蜡质卵囊。
• (二)、为害状:雌虫成虫、若虫集中在枝条、叶片和果实上吸食汁 液,引起落花、落叶和果以及枝条枯死,并分泌蜜露,引起煤烟病。
• (三)、生活习性:一年3-4代,暖温高湿条件有利于该虫发生。 幼虫活动能力强,成虫固定取食,并分泌白色绵絮状蜡质形成卵囊。
• (二)、病原:盘长孢状刺盘孢。 • (三)、发病条件:高温、高湿天气,以及害虫造成伤口
有利于病害发生。 • (四)、防治方法: • 1、结合修剪,清除病株、病叶,减少病原。 • 2、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花至幼果期使用70%纳米
欣800倍、8Biblioteka %大生600倍、50%甲基托布津(水剂)600 倍,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施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堆腊粉蚧
• (一)、形态特征:雌成虫近球形,体背被覆较厚白腊粉, 卵 椭圆形,红色。
• (二)、为害特点:以成虫、若虫为害花穗,果实以及嫩 鞘、树干等,能分泌弥露,诱导霉烟病。
• (三)、防治方法: • 1、修剪有虫枝条。 • 2、在若虫孵化盛期和末期喷药。药剂选用:47%乐斯本
800-1000倍,3%腚虫脒1000倍+3%阿维菌素1500倍。 配药前先在药箱中加入少量展着剂(如“柔水通”3000 倍),提高药效。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荔枝霜疫霉病
• (一)、症状:花穗受害,变黄色,后期变褐色干枯,但 花朵不脱落。果实受害,果实表面出现褐色病斑,果肉腐 烂,有酒酸味,湿度大时,表面长出霉状物。
• (二)、病原:荔枝霜疫霉菌 • (三)、发病条件:低温、阴雨以及果园通风条件较差有
荔枝、龙眼秋冬期的病虫害防治

荔枝、龙眼秋冬期的病虫害防治荔枝、龙眼秋冬期的病虫害防治一、秋梢期害虫种类及防治。
秋梢是明年的结果枝条,如被害虫吃光,会严重影响明年的花芽形成。
秋梢害虫主要是食叶类的多种尺蠖、多种卷叶虫类。
其中的瘿螨(毛毡病)与龙眼的角颊木虱等,在每年9-11月为害最严重。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应勤巡视果园,特别是在嫩梢刚抽出至叶片变红的时候。
防治这类害虫,可用“灭虫宝”乳油兑水1500倍喷雾,一瓶容量为半市斤的药,可稀释350公斤水,效果较理想。
还可用5%高效灭百可乳油、速来杀丁等兑水1500倍,效果也较好。
二、冬期害虫的防治。
1、龟背天牛:对一些树龄30—5O年的老荔枝、龙眼树为害十分严重,不少树枝条枯死,龟背天牛每年发生一代,成虫7月大量羽化、8月份大量产卵于母指大的枝条上,9月卵开始大量孵化为一龄幼虫,12月少数转为二龄幼虫。
在10一12月份,是用药防治幼龄虫的最理想时间,可用药剂防治或人工捕捉。
2、叶瘿蚊:目前在各地为害很严重,该虫从嫩叶叶片开始人侵,到叶片转绿时满叶均遭破坏,大大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全树生势衰弱,对产量影响很大。
因叶瘿蚊全年发生7代,世代较叠置,嫩叶刚出比米粒稍大时,成虫便能在叶片上产卵,直至叶片未转绿时均能人侵为害。
近几年我们根据叶瘿蚊的生活习性,利用叶瘿蚊每年2月底至3月初,越冬老熟幼虫从叶内虫瘿爬出入土化蛹时,此时在树冠周围,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5公斤,加人2O公斤细砂或泥砂混匀,于每年2月底至3月上旬,均匀把药撒施于树冠周围土壤中,并薄覆1—2厘米土壤,该药在覆土情况下可维持3O一40天药效。
可在幼虫人土时和3月底至4月成虫羽化出土时触药死亡。
这办法在东芜市袁山贝和清溪镇近万株50 年生的荔枝上应用,防治效果达93.78%以上,每年只用一次药;便可收全年效果。
3、叶螨(毛毡病):在秋梢的嫩稍长出时喷三氯杀螨醇800倍,喷1—2次即可。
叶螨先人侵嫩叶,如冬天控制好冬梢,及时喷杀梢促花素,杀死冬梢,可减少叶螨的发生。
荔枝爻纹细蛾发生与防治

荔枝爻纹细蛾发生与防治爻纹细蛾俗称蛀果虫。
是为害荔枝的蛀果害虫(也为害龙眼),我县一年发生6-7代。
成虫昼伏夜出,夜间羽化、交配、产卵,产卵时以单个产于嫩叶、嫩梢、花穂或果皮的龟裂片内,幼虫孵化后蛀入为害。
幼虫为害嫩叶,使叶片干枯;为害嫩梢、花穂致顶端枯死;危害幼果引起大量落果;在结果后期在果蒂处的果核幼嫩组织为害,受害果实虽不脱落,但严重影响果实的商品价值,造成品质下降,导致减产。
防治措施:
1、经常清除落叶、落果,集中销毁,消灭虫源。
2、加强预测预报,在荔枝树第二次生理落果高峰后,掌握在爻纹细蛾蛹的羽化率达40%时喷第一次药,羽化率达80%时喷第二次药。
一般四月底防治二代幼虫,五月份防治3-4代幼虫,六月份防治第五代幼虫。
发生严重的可在抽穂和每次抽梢初期喷一次药。
3、药剂防治;(1)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
(2)90%杀虫单800-1000倍液。
(3)90%敌百虫800倍液。
(4)48%乐斯本1000倍液。
(5)4.5%高效氯氰菊脂600-800倍液。
1。
荔枝龙眼鬼帚病如何防治

荔枝龙眼鬼帚病如何防治荔枝龙眼鬼帚病如何防治龙眼鬼帚病又叫龙眼丛枝病、扫帚病,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龙眼园均有发生,荔枝也会沾染此病。
病树的新梢节间变短,侧枝丛生,嫩叶叶缘向里弯成条状,叶尖向上卷曲,似月牙形,不能伸展,淡黄褐色,不久脱落后留下秃枝。
花穗受害后丛生密集成团,花虽开得很多,但畸形,一般不能结实,或虽有个别能结实,但果小,肉薄,味淡,不能食用。
病穗、病梢枯萎后,常留在树上,易于识别。
种子和苗木可带病,并能通过嫁接传染,通过带病的接穗和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
荔枝蝽蟓,龙眼角颊木虱是该病传播的媒介昆虫。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输入苗木、种子及接穗,发现此病的苗木时应立即拔除烧毁。
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体的'抗病力。
发病轻的树及时剪除病梢、病穗。
加强对荔枝椿象、龙眼角颊虱这两种传毒昆虫的防治。
另据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发现,龙眼鬼帚是虫害非病毒。
龙眼鬼帚症状是一种新害虫——龙眼瘿螨为害所致。
龙眼瘿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虫口密度以花期最高,秋梢其次,夏梢较低,即受害最重的是花穗期,其次是秋梢,夏梢更轻些。
龙眼新梢生长期,在新梢萌动前,瘿螨蜷缩于芽顶苞内心吸食,很少活动;当新梢萌动变松软至复叶分层期间(即新梢伸长生长期间),瘿螨开始产卵、扩散活动;当小叶展开后,不利于其荫蔽生活时,便向顶芽、腋芽转移;当新梢开始转绿时,则大量瘿螨转移到梢顶芽荫蔽、匿藏起来。
根据龙眼瘿螨喜欢荫蔽畏光的环境和吸食幼嫩组织吸食进行防治。
在新梢复叶分层生长期至始见2--3片红叶时,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倍加50%胶体硫悬浮剂400倍喷雾,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加20%杀虫双600倍喷杀;当新梢叶片充分展开开始转绿时,用上述的药剂再喷一次;发现鬼帚枝梢及时摘除或剪除,并拿出果园外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
怎样防治龙眼鬼帚病?2017-05-08 12:42 | #2楼1、实行检疫,保护新区:应严格做好检疫工作,防止带毒的苗木繁殖材料传入新区。
当前荔枝龙眼管理要务:清园防冲梢

常见病虫害
霜疫霉病
为荔枝龙眼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导致果实腐 烂,影响产量和品质。
荔枝瘿螨
为荔枝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导致叶片卷曲、 变形,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炭疽病
为荔枝龙眼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导致叶片枯 萎、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龙眼亥麦蛾
为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导致叶片卷曲、 变形,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频率 ,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注意事项
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避免对环 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根据病虫害发生情 况和树体状况进行选择,避免盲目用药。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注重农业防治和生物防 治的结合,综合治理病虫害问题。
防治方法
01
农业防治
加强园地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同时,及时清除园内枯枝、落叶、落果等,减少病菌来源。
02 03
化学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使用波尔多液 、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霜疫霉病和炭疽病,使用三氯杀螨醇、哒螨灵等 药剂防治荔枝瘿螨和龙眼亥麦蛾。
储运注意事项
01
温度控制
荔枝和龙眼对温度较为敏感,过高或过低 的温度都会影响其保鲜效果。因此,在储 运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控制在 5℃~10℃之间。
03
02
防止机械损伤
04
湿度控制
湿度也是影响荔枝和龙眼保鲜的重要因素。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果实腐烂,而过低的湿度 则会导致果实失水、变干。因此,储运过程 中应保持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
荔枝龙眼害虫——银星黄钩蛾的防治技术

荔枝龙眼害虫——银星黄钩蛾的防治技术
【导读】银星黄钩蛾属鳞翅目钩蛾科,又名弯黑黄钩蛾,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山区,主要危害荔枝龙眼树的叶片,影响植株的生长,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只留下主干,极大的影响了荔枝龙眼的生产。
银星黄钩蛾属鳞翅目钩蛾科,又名弯黑黄钩蛾,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山区,主要危害荔枝龙眼树的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只留下主干,极大的影响了荔枝龙眼的生产。
形态特征
成虫
雌雄触角栉齿状,雄虫栉齿较长。
展翅24 ~28mm,翅面黄色,前翅顶角钩状,顶角的外缘弯钩内镶黑褐色边,内有2 ~3 枚黑色斑点,中室附近有3 枚褐色斑点,位于下方的斑点最大,中间有1 枚银白色的小斑,后翅中室端有1 枚镶褐边的银白色斑,翅面各横带呈波状不连续状
卵
椭圆形,有黄色和红色两种。
产在荔枝叶片的边缘。
幼虫
低龄幼虫常将身体向后蜷缩,呈鸟粪状;老熟幼虫体灰白色,头部褐色,上有两角,背部有4 对钩状突起,尾端有一钩状突起。
蛹
头部有一乳白色至浅绿色角状突起,末端呈棕褐色。
背面翡翠绿色,中间有一呈“蝼蛄”样突起,腹面浅绿色,末端尖锐呈三角状。
危害症状
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
低龄幼虫在叶片正面取食上表皮和叶肉细胞,高龄幼虫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只剩主脉,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虫:末龄体长26~34毫米,漆黑色,体壁除了腹面、节 毫米, 幼虫:末龄体长 毫米 漆黑色,体壁除了腹面、
间和气门周围外,其余皆骨化。 间和气门周围外,其余皆骨化。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 蛹在白天羽化为成虫, 一年发生 代,蛹在白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当 晚交配,交配后2~4晚产卵。雌成虫一生产 晚产卵。 晚交配,交配后 晚产卵 卵5~13块,每块平均42粒;卵多产于茎粗 块 每块平均 粒 12.5厘米以下树干的皮上。卵期平均 天; 厘米以下树干的皮上。 厘米以下树干的皮上 卵期平均16天 幼虫期平均316天;成虫期 幼虫期平均 天 成虫期2~9天。幼虫以粪 天 便及木屑缀遂道取食韧皮部, 便及木屑缀遂道取食韧皮部,老熟后向木质 部蛀一坑道化蛹。蛹虫在坑道内越冬; 部蛀一坑道化蛹。蛹虫在坑道内越冬;成虫 月羽化。 在4、5月羽化。 、 月羽化
荔枝、 荔枝、龙眼害虫
一.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若虫、成虫刺吸嫩枝、花穗、 为害:若虫、成虫刺吸嫩枝、花穗、幼果汁 液,导致落花落果。 导致落花落果。
♀成虫体长24—28mm,宽15—17mm,黄褐色, 成虫体长 , ,黄褐色, 体型略小,腹面有白色蜡物质;单眼1对 ♂体型略小,腹面有白色蜡物质;单眼 对, 鲜红 突腺开口于胸腹面中、后胸交接处。 色;突腺开口于胸腹面中、后胸交接处。
蛀果类害虫的防治
农业措施: ( 一 ) 农业措施 : 结合修枝整形和疏花 疏果, 剪除受害枝条, 捕杀其上幼虫; 疏果 , 剪除受害枝条 , 捕杀其上幼虫 ; 收集落果,集中处理。 收集落果,集中处理。 化学防治: (二)化学防治:用药适期为落花后至 幼果期、幼虫初孵至盛孵期。 幼果期、幼虫初孵至盛孵期。药剂为 90%敌百虫 敌百虫800倍或 倍或80%敌敌畏 敌敌畏1000倍 敌百虫 倍或 敌敌畏 倍 液喷雾。 液喷雾。
荔枝蝽的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冬季低温人工捕捉成虫, ( 一 ) 物理防治 : 冬季低温人工捕捉成虫 , 卵盛产期人工摘除卵块。 卵盛产期人工摘除卵块。 生物防治: ( 二 ) 生物防治 : 产卵初期释放平腹卵小蜂 与虫口比为4:1可有效抗剂 可有效抗剂。 与虫口比为4:1可有效抗剂。 化学防治: (三)化学防治:第一次喷药在越冬成虫产 卵前(广东3月下旬 海南3月中旬),第二 月下旬, 月中旬), 卵前(广东 月下旬,海南 月中旬),第二 次卵盛期, 龄幼虫前 药剂90%晶体敌百虫 龄幼虫前。 次卵盛期,3龄幼虫前。药剂 晶体敌百虫 800—1000倍;高效灭百可2000倍(对低龄 倍 高效灭百可 倍 若虫很有效)。 若虫很有效)。
平腹卵小蜂
二.
荔枝泥蜂透翅蛾
(Sphecosesia litchivora Yang et Wang)
为害:幼虫钻蛀
树皮, 树皮,使受害部 分呈斑块状枯死, 分呈斑块状枯死, 树杆相应方向树 冠叶片裉绿, 冠叶片裉绿,落 叶以至枝条枯死。 叶以至枝条枯死。 严重时枝条干枯, 严重时枝条干枯, 植株死亡。 植株死亡。
荔枝瘤瘿螨防治方法 荔枝瘤瘿螨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 结合修枝整形, ( 一 ) 农业措施 : 结合修枝整形 , 剪除受害枝条; 剪除受害枝条; 化学防治: 在受害始期用药, ( 二 ) 化学防治 : 在受害始期用药 , 药剂为80%敌敌畏与 敌敌畏与40%乐果等量 药剂为 敌敌畏与 乐果等量 混合再稀释2000倍喷雾。 混合再稀释 倍喷雾。 倍喷雾
幼虫:末龄体长 毫米 腹足4 毫米, 幼虫:末龄体长9毫米,腹足 对,趾钩单序横带。
生活习性
福建省福州一年发生6~7代,以幼虫在花梗 代 福建省福州一年发生 中越冬, 月下旬化蛹 月下旬化蛹, 月下旬至 月下旬至6月上旬 中越冬,3月下旬化蛹,5月下旬至 月上旬 出现成虫, 月至10月几乎 出现成虫,从6月至 月几乎 月1代,冬季 月至 月几乎1月 代 虫期延长。成虫多在夜间羽化、交配、产卵。 虫期延长。成虫多在夜间羽化、交配、产卵。 卵散产于果实基部或果蒂上或嫩叶的叶腋间, 卵散产于果实基部或果蒂上或嫩叶的叶腋间, 幼虫孵化后即从这些部位蛀入为害。 幼虫孵化后即从这些部位蛀入为害。幼虫老 熟后到老叶背上作茧化蛹。 熟后到老叶背上作茧化蛹。
五. 荔枝、龙眼蛀果害虫
荔枝、龙眼的蛀果害虫均属于鳞翅目, 荔枝 、 龙眼的蛀果害虫均属于鳞翅目 , 其中 属于卷叶蛾科的有褐带长卷蛾、拟小黄卷蛾、 属于卷叶蛾科的有褐带长卷蛾 、 拟小黄卷蛾 、 白点褐卷蛾、圆角卷蛾等; 白点褐卷蛾、圆角卷蛾等; 属于小卷蛾科的有黑点褐卷蛾、灰白卷叶蛾、 属于小卷蛾科的有黑点褐卷蛾 、 灰白卷叶蛾 、 黄三角黑卷叶蛾等; 黄三角黑卷叶蛾等; 属于灰蝶科的有荔枝小灰蝶; 属于灰蝶科的有荔枝小灰蝶; 属于细蛾科的有荔枝蒂蛀虫。 属于细蛾科的有荔枝蒂蛀虫。 现讲述荔枝蒂蛀虫, 现讲述荔枝蒂蛀虫,又叫中华细蛾 (Conopomorpha sineasis Bradley) )
三. 荔枝拟木蠹蛾 (Lepidarbela dea Swinhoe)
为害:幼虫咬食枝干皮层,严 为害:幼虫咬食枝干皮层,
重受害的影响植株生势,甚至整株 重受害的影响植株生势, 死亡。 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毫米, 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 毫米 翅展20~ 37毫米,雌虫体灰白色,前翅中央 毫米,雌虫体灰白色, 毫米 有一长约2毫米 毫米, 毫米的黑斑, 有一长约 毫米,宽1.5毫米的黑斑, 毫米的黑斑 外缘毛灰棕色与白色相间, 外缘毛灰棕色与白色相间,形成 7~9个的近正方形的斑。雄虫体黑褐色。 个的近正方形的斑。 个的近正方形的斑 雄虫体黑褐色。
六. 龙眼角颊木虱
(Cornegenapsylla sinica Yang)
为害: 成虫、 若虫在嫩梢、 花穗刺吸取食。 为害 : 成虫 、 若虫在嫩梢 、 花穗刺吸取食 。
雌虫体长2.5~ 毫米 雄虫体长2.0—2.l毫米,触 毫米; 毫米, 成虫 雌虫体长 ~2.6毫米;雄虫体长 毫米 角略短于雌虫。身体背面黑色,腹面黄色。 角略短于雌虫 。 身体背面黑色 , 腹面黄色 。 触角末端 对刚毛, 有l对刚毛,外长内短,呈叉状。颊锥极发达,向前侧 对刚毛 外长内短,呈叉状。颊锥极发达, 方平伸,圆锥形。翅透明,前翅具显著的黑色条纹, 方平伸 , 圆锥形 。 翅透明 , 前翅具显著的黑色条纹 , 后翅稍短,狭条形,无黑色条纹。 后翅稍短,狭条形,无黑色条纹。 毫米。 若虫 共5龄,体长 ~0.9毫米。复眼红色。体周缘有 龄 体长0.2~ 毫米 复眼红色。 分泌管,能分泌玻璃丝状物。 龄 龄若虫体形略长, 分泌管,能分泌玻璃丝状物。1龄、2龄若虫体形略长, 龄若虫体形略长 浅黄色, 龄若虫体形椭圆 体色红黄,翅芽出现。 龄若虫体形椭圆, 浅黄色,3龄若虫体形椭圆,体色红黄,翅芽出现。4 龄若虫体椭圆, 龄、5龄若虫体椭圆,黄色,翅芽明显。 龄若虫体椭圆 黄色,翅芽明显。
幼虫:老熟体长4.5 幼虫:老熟体长 mm,近圆筒形,黄白色,腹足 ,近圆筒形,黄白色,
趾钩单序二横带。 趾钩单序二横带。胸、腹节背面有一表皮粗糙区,腹 腹节背面有一表皮粗糙区, 末节背上有一短锥状突起。 末节背上有一短锥状突起。
生活习性
海南年发生1代 幼虫终年可见, 海南年发生 代,幼虫终年可见,成虫羽化高 峰期3—4月 24.5℃时卵期20.9天,幼虫期 峰期3—4月,24.5℃时卵期20.9天,幼虫期 335天,预蛹期 335天,预蛹期2—3天;蛹期20.9天;成虫期 预蛹期2—3天 蛹期20.9天 4—5天,成虫产卵于翘皮或裂逢处,单产 天 成虫产卵于翘皮或裂逢处,单产1 处1粒,幼虫孵化后即蛀入皮层,在皮层上下 粒 幼虫孵化后即蛀入皮层, 左右钻蛀。老熟就在蛀道上扩大作蛹室化蛹。 左右钻蛀。老熟就在蛀道上扩大作蛹室化蛹。
中华细蛾为害:幼虫钻蛀为害嫩梢、嫩叶、幼果和成果。 中华细蛾为害:幼虫钻蛀为害嫩梢、嫩叶、幼果和成果。
嫩梢受害干枯;嫩叶受害时先往主脉基部钻蛀, 嫩梢受害干枯;嫩叶受害时先往主脉基部钻蛀,可造成半 叶至全叶枯死;幼果受害脱落; 叶至全叶枯死;幼果受害脱落;成果受害在果蒂与果核之 间充满粪便。 间充满粪便。
形态特征
成螨:长约0.2毫米, 蠕虫形 , 头小 , 前伸 , 腹末端有一对 毫米, 成螨 : 长约 毫米 蠕虫形,头小,前伸, 长毛。若螨:形似成螨,腹部环纹不明显,尾端尖细。 长毛。若螨:形似成螨,腹部环纹不明显,尾端尖细。
生活习性 广东整年都有发生,5~9月为害最重。该 螨喜荫蔽,树冠下部和内部较多;成螨在叶 片或枝条上越冬。
荔枝泥蜂透翅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5 mm,翅展 成虫:体长 ,
26.1 mm,紫青褐色;头上有细长 ,紫青褐色; 鳞片自后方递向前方, 鳞片自后方递向前方,有一黄白色 斑纹围绕复眼。前翅前缘、 斑纹围绕复眼。前翅前缘、外缘有 厚鳞片,中室部分透明, 厚鳞片,中室部分透明,后翅面无 翅鳞片,透明。 翅鳞片,透明。后胸与第一腹节上 有倒“ 字形纹, 有倒“品”字形纹,第一腹节后端细小。
成虫:体长 毫米, 毫米, 成虫:体长4~5毫米,翅展 毫米 翅展9~11毫米,线状触角为体长 倍;前翅灰黑色, 毫米 线状触角为体长2倍 前翅灰黑色, 中部有白色曲纹呈“ 形 静止时两翅合拢呈“ 旧称多[yao] 中部有白色曲纹呈“ W”形,静止时两翅合拢呈“ 爻”形(旧称多 纹细蛾) 翅近外缘有斑纹,后缘有长毛。翅长为宽的4倍 纹细蛾),翅近外缘有斑纹,后缘有长毛。翅长为宽的 倍。
龄体长约5 若虫5龄,1龄体长约 mm, 体色鲜红变至深蓝, 龄 龄体长约 , 体色鲜红变至深蓝, 口于腹部背面, 臭腺开 口于腹部背面,共4对,中间 两对能分泌突 对 液;2龄以后体 形变长,体色橙红,外缘灰褐色。 龄以后体 形变长,体色橙红,外缘灰褐色。
生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年发生1代 成虫 、 月产卵最多 月产卵最多, 年发生 代,成虫4、5月产卵最多,一生产 5—10次,每次 粒,集中产,卵期长短与 次 每次14粒 集中产, 温度有关,18℃时20—25天;22℃时7—12 温度有关, ℃ 天 ℃ 若虫4月初开始孵化 初孵有群集性, 月初开始孵化, 天;若虫 月初开始孵化,初孵有群集性,数 小时后分散取食,有假死性,耐饥力强; 龄 小时后分散取食,有假死性,耐饥力强;3龄 后抗药性增强, 月份若虫成熟羽化 月份若虫成熟羽化, 后抗药性增强,6月份若虫成熟羽化,并大量 取食准备越冬,越冬后呼吸代谢旺盛, 取食准备越冬,越冬后呼吸代谢旺盛,脂肪 量下降,抗药性降低。 量下降,抗药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