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角度浅析人与自然关系

合集下载

基于马克思人性理论视阈的人与自然关系探析

基于马克思人性理论视阈的人与自然关系探析

基于马克思人性理论视阈的人与自然关系探析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是区分不同发展观的一个显著标志。

“人性”的伸展具有人的生存性伸展、发展性伸展和向善性伸展三个特点,由此,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依存共生、张力斗争与平等和谐三重关系。

其中,人的生存性发展决定着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关系,人的发展性伸展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张力斗争关系,人的向善性伸展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

人类应从人的本性出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人之属性;人与自然;人性之伸展;和谐共生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自然史和人类史两方面来考察。

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特别是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领域的纵深扩展,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等现象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因此,还自然以本性,把自然作为人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到发展系统中,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动态平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呼唤和人类发展的内在要义。

一、人之本性是满足自我实现的伸展正如休谟在其《人性论引论》中所指出的那样: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科学和自然宗教,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①。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来考究有关人性的含义及其表征。

众所周知,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关于“人性”的讨论,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总是喜欢将其还原到道德价值层面去进行判断,期望最终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无论是东方中国的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性无善恶论等学说,还是西方的感性主义人性论、理性主义人性论无不是如此。

然而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

因为,当各种人性理论都在试图对人的本性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要将人性还原为道德概念,有必要这样做吗?如果要还原的话,该如何还原?有实现的可能性吗?对于这些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

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受益于自然的恩赐,但同时也面临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挑战。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相互依存和互惠互利,更是一种责任和应对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呼吁人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与自然密不可分。

我们从自然中获得食物、水源和居住地,同时也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和繁衍。

自然界提供了我们所需的一切资源,支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我们的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导致了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与此同时,人类的行为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和生活方式使大量的排放物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污染环境并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问题日益突出。

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活动给地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自然灾害的增加。

然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只是一种单向的利用和破坏。

我们需要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挑战。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节律,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

各国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

同时,个人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减少浪费和污染的行为。

只有人与自然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和互惠互利的关系。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个人努力,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自然与人的关系感悟

自然与人的关系感悟

自然与人的关系感悟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一.人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方式存在,人可以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变自然。

《庄子。

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于此同时人与自然又是相互对立的,人与自然的这种否定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是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种“作用”的关系处理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

人不是征服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政府和支配自然的权利。

人只是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一种事物而已。

二.自然世界应该具有人的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中,人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自然应该+具有人的属性,也就是自然世界应该人性化。

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类研究哲学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然,更好地利用自然,使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了这么久,对这个自然世界更有话语权。

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人的世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这一思想表述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

“。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

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

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

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

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

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

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

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听天由命的意思。

山区的猎人可以到深山老林里打猎,如果他不打猎,就无法谋生;沿海的渔民可以出海捕鱼,如果他不捕鱼,就没有别的生活来源。

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感想良多

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感想良多

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感想良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人类长期以来依赖着自然的恩赐,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类似乎逐渐与自然疏远,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

近年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让我感受到了很多。

首先,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联系。

自然的万物皆有生命,它们构成了我们生存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大自然的滋养,我们才能够生存和繁衍。

然而,人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

例如,大量砍伐森林、疯狂采挖矿产等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沙漠化的加剧等问题。

这让我深感,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我们自身。

其次,自然教会了我们许多宝贵的道理。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与死,竞争与合作,循环与变化等各种事物的存在。

这些都给了我很多启示。

例如,自然界中每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角色,我们应该尊重并与之共存。

同时,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同维护着生态平衡。

这也让我明白到,人类应该更加重视合作和共享,而非单纯的竞争和争夺资源。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类的文化和科技发展也离不开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景观和资源给人类带来了灵感和创造力,让我们拥有无尽的艺术和科学的发展空间。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我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渠道。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应该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否则,我们将可能面临因为过度开发而带来的环境灾难和生态失衡。

在总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感想良多。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谐共生的观念应贯穿于我们的行动中。

我们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尊重生命和多样性,以及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正如英国诗人奥利弗·戴维斯所说:“我做到了,你也可以。

人间草木自然与人性的生命探索

人间草木自然与人性的生命探索

人间草木自然与人性的生命探索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息息相关。

我们身处其中,与草木相伴,体验着自然界的变幻与生机。

同时,人性作为我们内在的本质,也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探索、追求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将从人间草木自然与人性的角度探索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性的价值。

第一部分:与自然共生的人类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由来已久。

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恩赐,无论是食物、水源还是氧气,都是自然界的馈赠。

我们选择居住的地方也需要依托于自然环境的条件。

在自然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动物、植物相处,了解了它们的生态地位和价值。

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摸索着自己在自然环境中的角色和责任。

第二部分:探索自然与人性的共通之处人性是人类内在的本质和特点,包括了我们的感知、情感、思考和行为等方方面面。

而自然则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生存的基础。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例如:生长与变化、互相依存、平衡和相互影响等等。

草木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与人性的成长和变化有着共通之处。

草木的繁衍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正如人性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的塑造。

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各种植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类似地,人的存在也依赖于各种关系和互动,构筑出多样化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三部分:人性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然而,历史上也不乏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性行为。

过度的开发和污染使得很多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此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

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努力寻找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方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并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生命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与发展。

第四部分:人性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具备思考和选择能力的主体。

人性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因此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不仅限于依赖和利用,更多的是需要承担起保护和继承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性角度浅析人与自然关系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自今不断变化,从最初的“人类屈服于自然”到“人类征服甚至奴役自然”再到今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原因并希望能够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人性欲望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哲学命题。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那么,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有很多人认为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所导致的。

在人类处于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自然也就受到限制,人类的活动受到大自然的约束和限制。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认为是人类是屈服于自然的。

而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此时的人们发现了自己拥有的巨大力量,人们开始相信人定胜天,相信自己可以征服自然,相信自己以作自然的主人。

但好景不长,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之后,人们发现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最终招来了自然界的狠狠报复。

正如恩格斯所讲:“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的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1]于是,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奴役自然、作自然的主人,更不是屈服于自然,而是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所谓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的确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

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真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真正原因吗?也有很多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文化密切相关。

纵观人类文化史,人类的全部文化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的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是演变,因此文化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参照,即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

文化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化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

现在人们一般将整个人类文化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2] 现在的生态文化也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并且用文化作为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

但是我也并不认为文化的发展变化是推动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动力或者说是原因。

我自己也不能够给出一个让自己十分满意的答案。

我个人认为推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性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也主要想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原因。

人性的复杂要想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原因,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人性。

人性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也不是妄图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总结前人意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中国古代关于“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之间的争论,还是西方理性与感性的争论,实质上都蕴含着关于人性的界定。

[3]即人性实质上包含了两个方面,即马克思所讲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或者说是西方伦理学中所谓的感性与理性。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生物性决定了社会性。

因为人作为一种生物,其第一目的就是生存,没有生存的本能欲望,就不能称之为生物。

但人作为一种生物,他的生存欲望并不是简单的延续自己这个个体的存在时间,他还有另一种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本能欲望—那就是延续自己的种族。

这两种本能的生存欲望或许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特征。

所以人性中生物性或者感性的一面是毋庸置疑的,生物性和感性是道德产生的内在动力和物质基础。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道德的产生最初就起源于对人的生物性和感性需求的规范和调节。

就比如近亲不能结婚是为了保证人类后代是正常健康的,从而延续人类这个种族。

可以说,道德的起源就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感性。

人类有了道德的规范之后,逐渐又发展处一系列的礼义廉耻、法律、社交礼仪……这些又体现出人的社会性,人们也会遵从这些礼仪、法律等等,因此也可以说社会性是人性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生物性与社会性在人性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因为作为道德规范的对象,生物性或者说人的感性需求本身并不能生出道德来,道德的产生需要至少大多数人的认同,需要有人提出来并发扬光大,就像中国古代圣贤导人向善一样。

而这些就是人的所谓的社会性才能做到的,单靠人的生物性并不能做到。

所以得出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在人性中的地位是想当的结论。

[3]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结论还是很有道理的,但当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社会性的时候,就会发现,社会性本质上还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或者准确的说是绝大多数人的生物性决定。

无论是纵观单个生物物种的历史,还是横看所有生物的存在形式,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都在努力的生存着。

个体强大的如老虎如苍鹰,它们之所以选择独立生存而不是集群生活,是因为这种生存方式更利于它们的生存,不然老虎每次吃那么多,明明自己可以独立捕捉的猎物,它又如何愿意分给另一只老虎。

但是像猴子蜜蜂(包括人类)这样个体力量不够强大,就只能团结奋斗了。

所以人类团结起来,对抗野兽,对抗疾病,对抗自然,形成了所谓的社会。

首领拥有指挥别人的权利,这是因为他(她)可以使别人更好的生存下去。

不管是母系社会首领的繁衍种族的能力,还是父系社会首领的可以搏杀猛兽的能力,还是现代文明社会领导的智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为什么会有社会性,会遵从人们制定出的种种规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所谓的道德与法律)?不是因为他们有所谓的“良心”,也不是因为他们害怕所谓的“权威”,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渴望生存,渴望延续自己在这个世间的存在痕迹,就连延续种族这种本能估计也是因为实在是自己本身不能长生不老才不得已而为之吧。

这是所有生物的本能。

是人的生物性,是人性,是最根本的人性,但不是所有的人性。

倘若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只有这种生物性,那这个世界就简单了,无非就是弱肉强食,天道循环,自然界有那么强的调节能力,难道还调节不了人这种爪牙不如虎狼锋利,皮毛不如狮熊肥厚,速度不如猎豹的弱小生物?哪还会有如今的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问题?哪还有今天的我坐在这里写论文?所以人之所以为人,甚至自命“万物之灵”,万物之所以为万物,就是因为人类拥有自己认为是“独一无二的智慧”,所以人类的欲望也就远远比其他生命多的多,人性也因此复杂多变。

其他生命基本上只有上述所说的生存欲望—延续生命(不管是个体的还是种族的)。

所以你只能看到花草树木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却不见花草唱歌树木跳舞;你只能看到狮子搏兔毒舌吐信,却看不到狮子舞文弄墨毒蛇勾心斗角……生物性可以说是人性的基础,又因为人有智慧,所以随之又会衍生出种种不同于其他生命的欲望或者说人性。

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性简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无非就是三种:人类屈服于自然,人类奴役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似乎跟人性没有什么关系。

但当我们仔细来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所不曾看到的东西。

原始社会,人类懵懵懂懂,集群而居,为了生存,不惜茹毛饮血,与野兽惨烈搏杀,与疾病殊死搏斗,这是人性;然而当人们发现自己抵抗不了大自然中的闪电、大火、洪水、山崩等力量时,人们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害怕会失去自己的生命。

于是人们怀着对生的希望,对死的恐惧,开始对大自然中所有自己不能抵挡的力量进行膜拜,祈求得到庇佑,祈求生命得到保证,这同样是人性的体现。

为了生存,勇于与各种困难搏斗,是人性的体现;同样是为了生存,“屈服”于大自然的力量之下,也同样是人性的体现。

如果人类真的如前面假设一样没有智慧,只是与其他生命一样,那么即便是生命演化至今,人类估计与原始社会也没太大分别,依然会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但可惜,人类拥有智慧。

所以人们发现了森林起火之后,烧熟的肉比生肉更好吃,人类从此学会了使用火。

火出现以后,人类开始吃熟食,生食尤其是生肉基本就不吃了,这样做可以说有利有弊。

利就是熟食比生食更容易消化,更利于人体吸收,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大脑的进化,是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弊就是人类身体动物性的一面开始退化,比如体毛退化,身体开始直立行走等等,人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孱弱。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可以说是有两个,一个就是生物性,也就是生存的本能,森林大火能够让所有的生命都为之恐惧,因为这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但同样是为了生存,大火烧毁了一切,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吃烧熟的肉,尽管以前没有吃过。

另一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智慧”,同样是吃熟肉,其他生命(基本上是指动物)吃完之后和人类吃完之后的表现就截然不同,他们吃了也就吃了,没有然后了。

而人类却学会使用火来自己做熟肉,从而有了之后的一系列变化。

但所谓的“智慧”其实依然要“屈服”于生物性之下,君不见封建社会可以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难道古代的中国人民比现代人笨好多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依然能够归结到生物性之上。

中国古代真正有比较确切历史记载的大概可以算是炎黄时期,人们最初选择的首领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的首领,直白的讲就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命的,所以人们才会听从首领的命令。

但如此一来,权利的欲望就滋生了,有“聪明人”发现当了首领以后就可以不干活,直接命令别人,自己享受,于是种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就开始上演,种种欲望开始滋生。

而“聪明人”当上了部落首领之后,发现还有别的部落首领与自己抢东西,于是开始发动“战争”,人类社会由此而起,沧海桑田,物欲横流,才有如今的滚滚红尘。

可能有人会疑问为什么当初那么多人就会听从“聪明人”的命令,因为毕竟“聪明人”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不聪明”,而在人的生物性中,还有一个基本上是所有生物都会认同的法则,那就是一个同类是打不过很多同类的,所以当大多数“不聪明人”都去执行“聪明人”的命令后,其他个别人敢反抗吗?所以“聪明人”就逐渐拥有了权利,然后再利用权利巩固自己的“威严”,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利,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可以延续两千多年。

这是由根植在人类体内的生物性或者往大了说是人性所决定的。

这些似乎与人与自然关系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

人为什么会与自然产生联系,其实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当然,人有了智慧,所以就不能叫“生存”了,应该称之为“生活”。

既然要“生活”,自然要与人联系,与人联系自然就会有种种复杂人际关系演化,但这所有的人际关系演化结果的作用对象却是自然界,而人际关系的种种复杂演化不正是人性的体现吗?因为人的生活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所以人与自然就产生了联系,但因为人的目的是“生活”,而不是“生存”,“生活”的内涵就丰富多了,吃喝玩乐,升官发财,探索世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人对自然的索取就不像其他生命一样,只是简单地维持生命活动,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