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效能感文献综述

政治效能感文献综述
政治效能感文献综述

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The Review of Political Efficacy Study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理论

导师:李蓉蓉副教授

学号:201520701003

姓名:段萌琦

日期:二〇一六年六月十日

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

姓名:段萌琦学号:201520701003 专业:政治学理论

内容摘要:作为国外一门比较成熟的研究课题,政治效能感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本文查阅了国内外近百篇有关政治效能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试图对政治效能感的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并从身份视域下对国内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与评述,并从中预测政治效能感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对中国政治效能感研究的优长不足有所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知识基础与提供理论准备。

关键词: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政治态度身份述评

The Review of Political Efficacy Study

Name:Duan-Mengqi Student ID:201520701003 Specialized subject:Political Theory

Abstract:As a mature research field studied abroad, political efficacy is still a new developing field in China.This paper consults nearly 100 literature about political efficacy at home and abroad to clear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efficacy, and narrate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from which we can peep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olitical efficacy study. It attempts to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political efficacy, also to the practi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attitude; identity;review

一、引言

作为政治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对政治效能感进行深入研究。发展至今,国外政治效能感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可谓是成果灿然可睹, 观点纷涌迭呈。政治效能感在国外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在中国,“中国学者才开始尝试引入政治效能感这一研究工具,对中国相关政治问题展开研究”1。虽然熊光清2015年的观点有待商榷,但却反映出政治效能感在国内研究尴尬的现状,即政治效能感在国内研究的不足,大部分学者将政治效能感视为一种工具,对理论探讨少之又少且多沿袭国外研究。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并非否认政治效能感的工具性特征,但是过多地将政治效能感视为研究政治参与的工具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长期来看都是一种阻碍。因此,笔者查阅政治效能感的相关文献,试图将政治效能感进行阐释,以期引起学者的思考与共鸣。

二、政治效能感:认知or态度

政治效能感一词是美国学者安格斯·坎贝尔等人在1954年对美国选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率先提1熊光清.政治效能感: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进展[J].学习与探索,2015,(12):41-47

1

出的概念。安格斯·坎贝尔认为,政治效能感是“个体政治行为对政治过程可以产生或者能够产生影响力的感知,也就是值得个体去实践其公民责任的感知。这种感知就是,政治与社会变化的发生是可能的,并且个体能够在这种变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1】。从坎贝尔提出政治效能感以来,后来的国外学者不断将政治效能感这一概念进行完善,这一过程中罗伯特·莱恩把政治效能感划分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外在政治效能感以及内在政治效能感【2】,这一里程碑式的划分成为今天学界研究政治效能感的标准模型。李蓉蓉认为自坎贝尔之后,西方学界对政治效能感的界定基本上形成了“感觉说”(坎贝尔)、“能力说”(阿尔蒙德)和“形成说”(戴维·伊斯顿)三种观点【3】,上述坎贝尔对政治效能感的定义便是“感觉说”的代表性观点,“能力说”的代表观点是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中提到的“主观政治影响力”2。“形成说”则是指政治效能感可划分为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个层次:规范、感觉和行为的政治效能感。熊光清在《政治效能感: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进展》一文中对李蓉蓉的观点进行了佐证,虽然熊光清并未明确提出“感觉说”、“能力说”和“形成说”这样的划分类型,但他以历史的视角描述了各个时期不同学者有关政治效能感的概念,基本上也形成了这三种类型的划分。

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国内政治学界同样对政治效能感进行了界定。桂勇和施文捷认为政治效能感是个人对自身参与和影响政治的能力,以及外部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认知,政治效能感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内部效能感,指个人对于自身理解所处的政治系统、发生的政治事件和自身对政治决策施加影响的能力的认知和信念;其二是外部效能感,指个人对所处的政治体系的公正、效率等方面的认知,包括政府公平程度、是否对公民具有责任感,以及政府绩效等【4】。熊光清认为,政治效能感指一定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对自身影响政治体系的能力和对政治体系就其要求做出回应的心理认知。从个体心理认知的不同层面来划分,可以把政治效能感分为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内在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拥有必要的影响政治过程的资源和能力的认知;而外在效能感则是个体对政府就外部要求和影响进行处理并能否做出回应的认知【5】。袁浩和顾洁倾向于班杜拉对政治效能感的界定(1994),认为政治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实施某项行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6】。李蓉蓉认为“政治效能感是一国民众在与其政治系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身政治影响力和政治系统回应力的内在的、比较稳定的评价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态度”【7】。朱妍在《中产阶层对于自身政治参与有效性的评价——比较中国与越南中产阶层的政治效能感》一文中同样将政治效能感视为一种“政治态度”【8】。

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学者亦或是国外学者对政治效能感的界定所达成的共识在于政治效能感分为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两个维度。但是,诚如上文所述,可以看到对于政治效能感界定学界产生比较大的分歧点在于政治效能感究竟是一种认知还是一种态度?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要明确认知和态度这两个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惯常将人的心理划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基本成分,而认知能根本地影响着其他两个成分的性质和走向。在情绪上,个体的认知评价往往影响个体对外在环境的主观感受和反应方式【9】;在意志上,人的认知系统通过调节与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目标【10】。而态度则是心理学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奥尔波特、克瑞奇、弗里德曼均对态度进行过定义,在这里我们采取目前心理学界公认的较好的解释对态度进行定义,即弗里德曼的观点,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11】。简而言之,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由此可见,认知是个体整个心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其本身不带有评价和行为倾向,而态度则相对复杂,其内涵本身带有评价和行为倾向。这样,判断政治效能感是认知还是态度的标准就

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

变成了其本身是否带有评价和行为倾向。笔者认为,政治效能感绝非是一个简单的认知层次的概念,政治效能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心理系统建构,其基本特征所包含的内在性、稳定性以及系统性是认知本身所不具备的特征,只有态度一词才能包含其所有基本特征。因此,将政治效能感视为政治认知的领域显然是不合适的,政治效能感只能是一种政治态度。

三、政治效能感:身份视域下的政治态度

当前有关政治效能感的综述类文献从内容上多是从政治效能感的内涵、形成、影响因素、测量方面等方面进行阐释,从研究方法上多是以历史的、纵向的方式进行研究而缺乏横向的比较。此外,在政治效能感还未在国内学界形成广泛认同的时期,为推动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还有学者从政治效能感的学理基础和现实意义的角度进行阐释,试图证明政治效能感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其概念的提出有着丰富的学理基础,其概念的应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2】。但是,笔者纵观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农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以及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上。所以,从身份视域下对政治效能感进行述评,能够较好地对政治效能感近年来的研究进行阶段性阐述,也更符合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趋势。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政治效能感本身的工具性特征,政治效能感的国内研究从一开始便和基层自治、政治参与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笔者试图寻求政治效能感研究不同的侧重点,将近年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在身份视角下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

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由于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个体的政治效能感存在差异。学界分别针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

近年来,随着农业政策的改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诸多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村庄政治格局亦随之发生新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诸多学者试图以政治效能感为切入点去剖析中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于中国农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的研究上。李蓉蓉通过调查研究和计量分析得知,中国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其政治参与。她认为经过30多年的村民自治发展,中国农民只是具备了最为基本的了解型内在政治效能感和重视型外在政治效能感,只能影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无法推动更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只有提升农民的影响型外在政治效能感才能使村民自治更上一层楼。【13】裴志军认为政治效能感是村民一般效能感与选举参与关系中的中介机制,通过建立村民与村委会的良好互动机制以提高回应型和影响性外在政治效能感可显著提高一般效能感以及选举参与【14】。高伟通过协商民主这一提升村民回应型和影响型外在政治效能感的方式培育村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减少非制度性参与,从而促进农村和谐的建立【15】。此外,章秀英和章剑锋通过浙江省15个村落的比较研究发现城镇化推动了村民政治效能感的提高,从而促进了村民公民意识的发展【16】。

通过上述学者的观点不难得知提高中国村民的政治参与是与提高其政治效能感密不可分的,这基本是学术界的一大共识。但近年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多是将政治效能感作为因变量或中介变量,鲜有人把政治效能感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国内学者把政治效能感视为一种研究政治参与的工具,忽视了政治效能感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2.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

伴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城市社区建设成为了目前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城市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上述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发现,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通过培育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社区政治参与以及居民自治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与之相悖的是,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学术成果相对于农村村民的政治

3

效能感研究近年来可谓是屈指可数。李蓉蓉认为如果没有了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那么居民自治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因为社区自治依赖于居民的自治精神以及参与能力,其中居民是否具备社区政治效能感成为了其关键性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她发现城市居民的社区政治效能感总体呈现中等水平,内在政治效能感较低,外在政治效能感较高,这与社区自治要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应体现出高水平性、广泛性、均衡性、积极性和信任性的特点不相符合,严重影响了社区自治。她试图通过政治社会化使居民形成自发性的政治效能感,从而增强政治参与、提高自治水平。【17】刘芳和施文捷通过建立“教育型参与——内部效能感”和“诱导型参与——外部效能感”两个回归模型验证了教育型政治参与中对选举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内部效能感具有正向作用【18】。张平和娄成武基于全国20个城市1794名居民的大数据分析佐证了李蓉蓉的观点,他们认为居民社区自治实际控制感处于中等水平,自治能力普遍较低,试图通过加强社区自治知识的教育以及提高社区自治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不断培训社区自治的土壤【19】。

笔者如上所述,其实不难发现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与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有着极其相似的问题,即政治效能感多为因变量和中介变量,政治参与多为自变量。并且大多数学者多从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这一视角下研究政治效能感的相关问题,这一框架在国外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基于此,笔者认为政治效能感研究的本土化仍旧任重而道远。

3.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

笔者查阅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明确以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为课题的只有裴志军发表在《政治学研究》上的《农村和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他以浙江省为样本发现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城市户口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农村户口居民,因此应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契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期提高农村居民的政治效能感。【20】

究其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学术成果如此之少的原因,笔者猜测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与农村无论从社会结构还是自治制度,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比较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差异所要控制的变量非常巨大,这无形影响了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比较研究的可信度。即便是裴志军在研究该命题时也对居民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等),以及从事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关系和政治身份等变量进行了控制,并采取样本分割检验的技巧以减小城乡居住

地和户籍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然而,在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比较研究的命题中,还有多少变量是需要控制的?这一点是任何学者都无法确定的。

(二)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研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出现了一批特殊历史时期特殊身份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对于这一部分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也是政治效能感研究的重要命题。黄辉祥通过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由于农民工与家乡利益关联程度日益降低导致农民工在村庄选举中的参选率不高,在没有参与选举的调查对象中有32.7%的人认为“上面都定好了,选也白选”3,17.2%的人认为“我的一票起不到什幺作用”4,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弱【21】。张光闪认为作为选民的农民工,投不投票,投谁的票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当他们觉得这样的政治参与并不能改变现实状况的时候,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就逐渐降低,并最终抑制农民工的主体意识而导致政治冷漠【22】。王京红和黄振辉认为农民工在表达和维护自己利益时,对基于地缘、友情关系形成的非正式表达途径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效能感,通过制度供给可以提高农民工通过正

3 4黄辉祥.村委会选举:农民工的参与现状与原因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3,(1):75-81

4

式途径表达切身利益的认同度与效能感【23】。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问题研究上,熊光清认为代际更替并没有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提升的现象。无论是内在政治效能感还是外在政治效能感,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都较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低这种心理认知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对政治问题不关心、不感兴趣,对政治参与不主动、不热情,对政府机构缺乏信任。在解释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并未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变化的原因时,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受到经济水平和政治社会化程度的制约,导致教育水平在政治效能感培育的过程中无法发挥作用。【24】

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整治效能感问题研究上,学界普遍认为由于农民工的尴尬身份与地位,农民工一方面没有获得市民在政治参与上的同等地位,另一方面又与农村的利益关联渐行渐远,公共生活以及政治参与的不足,是导致其政治效能感低下的主要原因。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受经济水平、政治社会化程度等因素的干扰,并未实现代际间的发展变化。由于“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对农民工政治效能感问题的研究不免就带有了中国色彩。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政治效能感的中国化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发现在这一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缺乏对理论的回应。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村改居、农转非等特殊身份群体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将是今后学界继续探索的领域。

(三)公民身份政治效能感研究

公民身份政治效能感研究,即区别于户籍制度下城乡居民、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研究,把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所有居民视为公民身份统一体的政治效能感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忽略”居民户籍身份的政治效能感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能否把公民身份政治效能感研究放在身份视角下进行述评,笔者认为这一研究虽“忽略”了户籍身份,但公民身份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身份,因此可以将这类研究放在身份视域下进行阐释。袁浩和顾洁基于201 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共480个村/居委会)的分位数回归分析,认为在政治信任水平较低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可以提升政治信任水平;而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社会公平感程度与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则会加强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25】。易承志同样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中国公民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其参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影响,他认为内在效能感对公民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投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对基层民主选举投票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政治信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促进城乡基层民主持续发展【26】。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参与的因素绝非只有政治效能感,不同学者侧重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孰是孰非之分。敝如针对提升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问题上,李蓉蓉提出通过提升农民的影响型外在政治效能感以提升居民政治参与5,而易承志则提出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信任以促进基层民主持续发展6。

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由于城乡居民在社会结构、自治制度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导致很多不可控变量的出现,因此以公民身份对政治效能感进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较低。在当今中国,对城乡居民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同时考虑特殊身份群体的政治效能感研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其信度和效度也相对较高。

四、结论与思考

政治效能感在国外已经是研究非常成熟的领域了,但是在国内政治效能感是近几年才逐步兴起

5李蓉蓉.农民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13,30(4):79-85

6易承志.政治信任与内在效能感对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54(6):16-26

5

的新兴领域,发展很不成熟。纵观近年来政治学界之于政治效能感的研究,无论是对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亦或是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亦或是公民身份政治效能感的研究,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但都体现出中国学者在政治效能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执着与勇气。事实上,笔者在文章中已经将感悟与思考渗透在每一小节当中,在这里笔者就以下三个方面对本文总结概括。(一)政治效能感:研究不足

国内政治效能感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缺乏本土化理论,政治效能感的工具性特征明显。国内学者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相关问题时多沿袭国外政治效能感的成熟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对理论的回应。在相关问题研究中,多数学者把政治效能感作为因变量或中介变量,而把诸如政治参与等视为自变量进行研究,鲜有学者把政治效能感视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国内学者把政治效能感视为研究工具的特征,忽视了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缺乏政治效能感变化轨迹与培育机制的研究。首先,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研究尚未对政治参与前后居民个人政治效能感变化的调查与对比,在验证两者因果关系方面还很不完善。其次,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市民的政治效能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轨迹如何?还未曾有人涉足。第三,缺乏区域间政治效能感、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笔者在前文论证过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不代表笔者否认这一课题所拥有的价值与意义,今后随着政治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界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相信会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二)政治效能感: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在研究不足中其实已经提到政治效能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这里笔者就不过多赘述了。值得关注的是,李蓉蓉和王东鑫通过量化研究发现中国农民政治效能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关系”变量的影响,而非国外理论中的经济地位因素影响。结合质性分析,她们认为“关系”透过情感依赖和利益联盟,借助信息共享、扩展政治参与等过程,影响着中国农民政治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27】笔者认为通过“关系”在中国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形成与改变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理论发现,打破了国外政治效能感理论的“垄断性”地位,政治效能感研究开始走向中国式和本土化,也为后来的学者在政治效能感研究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Cambell A,Gurin G,Warren E,Miller.The Voter Decides[M].New York: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4:187.

[2] Lane R.Political Life:Why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M].New York:Free Press, 1959:149.

[3][7] 李蓉蓉,王东鑫,翟阳明.论政治效能感[J].政治学研究,2015,(5):107-112

[4] 桂勇,施文捷.城市基层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一项实证研究[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1):88-104

[5] 熊光清.政治效能感: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进展[J].学习与探索,2015,(12):41-47

[6][25] 袁浩,顾洁.社会公平感、政治效能感与政治信任——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2):73-83

[8] 朱妍.中产阶层对于自身政治参与有效性的评价——比较中国与越南中产阶层的政治效能感[J].青年研究,2011,(4):84-93

[9] 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1984.

[10]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6

[11] J.L.弗里德曼,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社会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532

[12] 李蓉蓉.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学理基础与现实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2012,35(2):90-94

[13] 李蓉蓉.农民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13,30(4):79-58

[14] 裴志军.自我效能感、政治信任与村民选举参与:一个自治参与的心理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14,(7):49-58

[15] 高伟.协商民主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8):29-32

[16] 章秀英,章剑锋.农村城镇化发展类型与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以浙江省15个村落为例[J].学术研究,2015,(11):51-56

[17] 李蓉蓉.城市居民社区政治效能感与社区自治[J].中国行政管理,2013,(3):53-57

[18] 刘芳,施文捷.城市基层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一项以上海社区为例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2,32(2):223-241

[19] 张平,娄成武.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特点分析——基于全国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J].东北大学学报,2014,16(4):387-393

[20] 裴志军.农村和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4,(4):63-72

[21] 黄辉祥.村委会选举:农民工的参与现状与原因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3,(1):75-81

[22] 张光闪.当代农民工政治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人民论坛,2012,(17):144-145

[23] 王京红,黄振辉.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利益表达行为[J].开放时代,2008,(3):60-77

[24] 熊光清.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分析——基于五省市的实地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13,(4):32-37

[26] 易承志.政治信任与内在效能感对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54(6):16-26

[27] 李蓉蓉,王东鑫.关系取向下中国农民政治效能感形成研究[J].山西大学学学报,2015,38(5):111-120

7

【免费下载】关于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的文献综述

《关于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的文献综述》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管理包含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量定性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做好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能够很好的做好风险识别,只有识别出了项目本身存在的所有重要风险,才能确保后续的风险定量定性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能够顺利实施。如果某些重要的风险没有被识别出来,发生了遗漏,那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对于项目本身,项目参与者,项目投资人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所以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基础,没有好的风险识别就不会有好的风险管理,同时一个好的风险识别方法还可以兼顾到风险管理后续的风险定量定性分析过程,即在风险识别阶段就包含了识别和评估两项工作,从而大大节省项目资源,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 笔者认为好的风险识别方法可以大大提升风险管理的实施质量,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作为风险管理的前期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对于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和比较,可以寻找出一种对于全面识别项目风险和机遇的方法,为提升项目成功的几率创造良好的条件。 风险识别中最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风险核对表,SWOT 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敏感性分析和故障树分析等。风险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经常容易被主观夸大或缩小,使项目的风险评估分析和处置发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任何有助于发现风险信息的方法都可以作为、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员工组织公平感探析

员工组织公平感探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组织公平感概念进行了广泛讨论,结合近年来关于组织公平感的理论阐述及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有关研究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提高员工组织公平感的几点建议,其中主要包括建立公平感的有效规章制度、营造公平组织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员工;组织公平感;公平理论;措施 1.组织公平感的研究概述 组织活动中,组织公平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的看法也不同。李晔等、李浩认为它是组织内员工对与个人有关的组织制度、措施和策略等能否感觉到公平的体现。陈善国认为它是指员工对企业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评价,包括公平价值程度、是否公平、公平的程度如何、导致不公平的原因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张修智认为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理建构,即组织中的成员对公平、公正的感知和感受。孙怀平等认为它是员工对工作付出后所得回报的价值感受和评价。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诸多学者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所阐释的组织公平感的含义各不相同,但都有其充分的依据,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因为学者们各自看待问题所站的角

度不同。有学者曾将组织中的公平划分成两个方面:第一,组织公平的客观状态。在这一层,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来完善组织中的各种制度、政策和措施,力图建立一个“公平的制度”,从而达到组织公平。第二,则是组织公 平感,指员工对组织公平的主观感受。在此,组织公平感是指个人对组织或单位内与个人利益有关的组织制度、政策和措施等的一种公平感受。 若员工无法认识和接受一项制度,那么这一制度也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换言之,这一制度对员工的影响力较低。因此,相比之下,公平感更为重要,对公平问题的探讨,实际上主要是对组织公平感的探讨。 2.理论研究 从人们目前研究来看,公平感的形式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分配公平 1965年,亚当斯首先提出了分配公平理论,其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它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通过各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后,依据比较结果调整今后对工作投入的积极性[1]。 亚当斯强调,对报酬数量的公平性的感受是员工公平感的主要来源,员工总是将自己所得报偿与自己对组织的投入,

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P. Salvoey, J.D. Mayer, 1990)。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Bar-On, 1997)。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 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

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自我概念在个体内部有着影响和谐统一的作用而且影响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矛盾: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2005年左右时结果有好有坏到2010年左右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者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从中国知等期刊上搜集的关于研究自我概念的中研究结果存在纵向矛盾从2005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旨

在揭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1.2概念界定 1.2.1 自我概念 本研究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1]。 1.2.2 分析 分析在1976年由G.V. Glass正式提出思想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具体地说就是整合现有的、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结果差异不大可对其进行平均;如果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比较显著分析就要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郭伯良、张雷)[2]。 但是虽然分析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在心理与教育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少比较局限。就以我国的两本心理学核心期刊为例在《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报》上自2000年共发表分析有关文章15篇其中10篇是分析具体应用类文章5篇是技术介绍类文章。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发表的具体研究类文章依旧不多达不到分析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的必要;其二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其本身是非实验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中所包含的被试情况具体施测方法;其三对于其他的过于依赖会受其他研究好坏的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基于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类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提升项目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中国工程建设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并且需要项目参与各合作管理共同风险。鉴于伙伴关系模式能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有助于相关组织的革新、学习和提高效率,创建了基于伙伴关系模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系统地描述了伙伴关系应如何组织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项目风险管理和评价与激励之间的紧密结合,使项目参与各组织通过资源最优化配置提升项目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伙伴关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引言 风险在项目中是普遍存在的,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风险管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项目以及项目群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导致的损失规模更是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与所有参与者(业主、承包商、设计、监理、供应商等)有关,涉及众多组织,如何使这些组织间资源最优化配置是合作管理风险机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国资委也指出,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或具有优势互补关系的企业间,要加强产品供应、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形

成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鉴于伙伴关系模式能最大程度地整合建设业资源,有助于相关组织的革新、学习和提高效率[1],有必要建立基于伙伴关系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充分整合项目开发相关各方的资源,以有效提升中国建设业风险管理水平。 一、伙伴关系管理模式 1.伙伴关系的概念。伙伴关系应用于项目实施源自美国,目前主要应用于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已有十余年历史。伙伴关系模式是:“两个或多个组织间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旨在为实现特定目标尽可能有效利用所有参与方的资源;这要求参与方改变传统关系,打破组织间壁垒,发展共同文化;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应基于信任,致力于共同目标和理解尊重各自的意愿”[2]。从建筑业市场的自身特点来看,引入伙伴关系模式也有其必要性。建筑业产品的品质是由不同的组织决定的,这些组织包括业主、承包商、设计、监理、供应商和运行单位等。如果各组织间缺乏合作,将导致决定项目品质的各个组织的资源难以充分整合。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则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措施实现组织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项目的实施结果,最终为所有组织带来利益。相对于传统方式,伙伴关系方式可以降低项目造价1.76%,缩短工期约8.99%;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美国、英国和澳洲的一些工程加入了激励机制,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些项目实施的结果显示,相对于目标,实际成本降低了8.1%,工期缩短6.94%[3]。

2014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2014年下半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一、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二、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领导人或代表将应邀与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并主持会议。 三、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这是香港回归17年以来,北京首次发布针对“一国两制”的白皮书,详细阐述有关制度安排,强调北京对香港享有“全面管治权”。这是香港自1997年回归以来的第一次 四、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之一于敏院士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先后获此殊荣。 五、香港“占中”问题,中央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没有变 香港一些人发起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严重冲击香港法治传统,扰乱香港社会秩序,影响香港民众生活。 9月22日,习近平主席会见香港工商界专业界访京团时,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进民主发展,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中央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 六、仁川亚运会主体育场刮起“破纪录风” 10月2日的仁川亚运会主体育场刮起“破纪录风”,中国选手赵庆刚先是以89米15的世界级成绩打破了日本选手沟口和洋保持了25年之久的男子标枪亚洲纪录,中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又以42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运会纪录,随后上场的男子4×100米接力队再接再厉,以37秒99的夺冠成绩打破了2007年世锦赛日本队创造的38秒03的亚洲纪录。 七.2014亚洲残疾人运动会10月24日在韩国仁川闭幕。在7天的赛期中,来自亚洲残奥委员会41个会员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围绕23个竞技大项、443个小项展开角逐。中国体育代表团奖牌总数达317枚,其中金牌174枚、银牌95枚、铜牌48枚,奖牌和金牌总数均列第一。 八.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

组织公平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组织公平的相关研究 2.1.1组织公平的涵义及研究进展概述 一、组织公平的涵义。组织公平是指组织或单位内人们对于工作环境中的主观环境(诸如组织制度、政策和措施)基于公平衡量的心理感受(James,1993)。组织公平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组织公平的客观状态。在这一层面上人们通过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各种组织制度、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达到组织中的公平。第二个层次是组织中成员对于组织公平的主观感受, 也就是组织公平感。这二个层面有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别。由于绝对的组织公平是很难实现的,且一个“公平的制度”如果不被员工所认可和接纳,它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Summers,1991)。因此,从组织学的角度上讲,组织公平感更被实际研究所认可。 二、组织公平的研究进展。组织行为学中对组织公平的探讨始于1965年的Adams对于分配公平问题的开创性研究。Adams是用社会交换理论的框架来评估公平, 提出的公平感主要是指报酬数量分配的公平性, 比较偏重于分配的结果, 后来被称为分配公平。1975年,Thibaut和Walker在研究辩论者对不同法律诉讼程序的不同反应时提出了程序公平的概念。他们认为计划和执行决策的过程才是感知公平的决定性因素,而非之后所得到的结果的多少。1980年,Leventhal把程序公平的观点用到组织情境中, 提出了程序公平的六项准则。从此, 学者们逐渐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程序公平”的问题上来。同时,研究者们(诸如Lind& Tyler ,1988;Korsgaard,chweiger&Sapienza,1995;Deconinck&Stilwell,2004)的实证研究也都一致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即组织公平主要是由感知到的程序公平决定的, 而并非由分配结果公平决定。1986年,Bies和Moag开始关注程序执行时的人际互动方式对公平感的影响, 提出了互动公平的概念。1987年,Scholl, Cooper和Mckenna提出组织公平是指员工主观地对组织分配资源和决定各类奖罚措施时是否公正的认知和感受。1991年,Moorman的研究指出组织公平是用来描述工作场所中员工是否被公正对待的变量,该变量会进一步影响其他与工作有关的变量。1996年,Greenberg将组织公平定义为组织中员工对公平的感知,并且提出将互动公平分成两种: 一种是人际公平,另一种是信息公平。1998年,Tam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工程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风险管理已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得到了一定范围的运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一般工程项目风险起源入手,探讨降低工程项目风险、为工程项目提供安全保障、促使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方法,其目的是寻找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途径。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很大的意义,对此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有:1984年,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制定的PMBOK将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2000年对其进行了修正,足以可见PMI对项目风险的重视。另外 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一书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改框架的构建弥补了单一过程的风险分析技术的不足。除此之外,国外的众多学者也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学者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现状如下:王蔚初(2010)中《现代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管理》中主要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综述,着手于项目风险的预测与识别,项目风险的评估与分析,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项目风险的监控和防范,阐述了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 张根合,李渊(2010)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初探》中指出,工程项目的启动需要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项目计划等步骤,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面对一些变化。因此,如何识别、分析、应对工程项目风险成为需要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妥善解决的问题。 张晓晨(2010)在《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浅析》中指出,风险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以他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项目管理的经验,对项目风险概念、研究现状、及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希望能对广大项目管理人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4年6月18日国内外时事政治信息

2014年6月18日国内外时事政治信息 ?国内部分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克·巴尔比17日表示,各国应当更加重视土地管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巴尔比当天在华盛顿出席“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全球庆祝活动并发表开幕致辞。她说,推广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防止土地退化、荒漠化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但这种方法目前并未得到各国足够的重视。 巴尔比说,对土地进行合理管理,防止其退化,并不需要新技术或者大量资金投入。在西非地区,通过使用低成本的农民管理资源再生办法,每年至少有25万公顷的退化土地得以恢复成农田。 她说:“目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推荐的土地管理办法超过250种,可以在广泛的生态系统中使用,其中大部分办法是对低成本传统办法的改良。在更广范围内复制这些做法,将产生全球影响。” 活动期间,巴尔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加强土地管理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事情,发达国家同样需要重视,以欧洲为例,每10年土地退化的面积就相当于一个塞浦路斯岛。而且,土地荒漠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社会动荡,也使发达国家遭受的非法移民问题日益严重。 今年6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依靠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宣传口号为“土地是人类的未来,让土地免受气候危害”。 ?国际部分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已开赛多日,各大网站、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关于世界杯的话题,除了热门球队和球星,赌球也是历届世界杯的一大噱头。近期,腾讯电脑管家拦截到了大量打着“赌球”旗号的钓鱼网站,这些钓鱼网站制作精良、“服务周到”,忽悠彩民放松警惕进而诈骗钱财。 腾讯电脑管家安全专家介绍,以赌球为噱头吸引网民的钓鱼网站往往会诱导网民在网站上充值,这笔钱就进入了网站的账户,待押中球队想要换取奖励时,网站就会以“系统维护”“银行线路不好”等借口拖延,由客服继续游说网民再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最初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自我效能: 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动过程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和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即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如此。许多人也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任务和领域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起变化,认为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才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如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因此,本次研究使用Schwarzer(1997)的定义。数字和人名都应该用Times new roman 1.2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个因素;其二是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因素的关系。 (1)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现状 家庭、同伴及学校、社会的文化差异对亲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内的钱铭怡教授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极端的教育方式以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行为与子女的自我效能感相关。王才康、何智文(2002)等人研究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应用研究综述 ? ? ? ? 摘要: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认识和知觉,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在越来越承认和重视自我概念的同时,对其内涵、结构等具体问题却存在着分歧,使自我概念成为一个非常模糊和极具争议的概念。本文主要对自我概念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其研究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应用小学中学大学 ? 1.????? 内涵及构成 1.1内涵 自我概念是个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也叫做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或自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 1.2结构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James为代表的理论建构取向;一种是心理测量学的研究取向。主要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有:詹姆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马卡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纬度层次理论模型。 ? 2.形成与发展 哈特曼把自我从弗洛伊德自我本能概念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认为自我与本我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两种独立机制。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自我是过去与现在经验的综合,自我有遗传、生理上的因素外,还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凯利也认为一个人是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我—非我的观念,由此界定自我,确定个人的概念系统。库利和米德对自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层次的研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实际是“社会我”,个体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形成自我的,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性,米德承认且发展了库利的观点,指出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个体在交流中学会了用他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就产生了最初的自我,要发展成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必须以社会作为镜子,强调社会外在因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沙利文受库利和米德的影响,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自我概念从作为一种本能到重视人际关系基础,最终形成决定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Eormuth则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概念的发展,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驶向动态平衡。 自我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也体现在实证意义方面的研究。弗洛伊德派别指出儿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和建立时期。Anderson认为生命的第一年对自我概念发展最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起伏现象。一般认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是U字形曲线,在青春期开始下降,到青春期后期或成年又回升。Freemen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概念的这种发展曲线的起伏变化现象。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类似。

项目管理文献综述

------------------------------------------------------------------------------------------------------------------------------- -------------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二、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 1.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及论著数量大增,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RIMS开始建立欧洲及亚洲风险管理团体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全球性的风险管理专业联合体的形成,风险管理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RIMS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1983年在RIMS 年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了“危险性风险管理101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198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已经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 ---------------------------------------------------------精品文档---------------------------------------------------------

心得体会 时事政治心得体会范文3篇

时事政治心得体会范文3篇 篇一:时事政治心得体会范文 教了几年政治了,心里也有点心得,一是为了加分,二是为了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小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多指教。 一、联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进行时事政治的教与学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思想政治课进行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进行时事政治教与学的最主要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就要学好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理论,然后根据教材特点联系国内和国际时事政治等社会现象来教与学,这既可使学生掌握时事政治,又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我联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选举和决定xx、xx、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长等时事,与政治教材结合起来就有了现实性、真实性和新鲜感。理论既联系了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进行了时事政治的教与学,改变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进行时事政治的教与学 我常用幻灯、投影仪、电视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用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感染学生,使时事政治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多听、多看、多读、多记、多想、多练。多听与多看,每天晚上7点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多读,要求学

生多读《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报刊杂志;多记,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时事政治材料分成国内和国际两部分记下来,国内又分为政治、经济、科学、外交、教育、文化、体育等;多练,就是利用学校和教室的黑板坚持每两周出版一期时事政治墙报,每周举行一次时事政治测验,每学期进行两次专题辅导,一次全校大测验。 三、借助丰富多样的材料进行时事政治的教与学 对于比较重大的时事政治,如三个代表和党的xx大等问题,请有关专家以及学校宣传部领导给学生上专题课。每节思想政治课前讲一些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这样可以将时事政治的内容分散开来,减轻学生突击背诵的压力。 运用本土材料,加强时事政治教与学的真实性。例如:讲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时,可以结合本县、本校见义勇为事迹。 运用新闻材料优化教学内容,解决了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使课本与时事政治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兴趣,填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缺陷。如讲授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时,及时将党的xx大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这既补充了教学内容,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又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二:时事政治心得体会范文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范本

天津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天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点项目管理专业(可不填)班设计(论文)题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完成期限: 自2011年7 月 3 日至2011 年9月30 日止 指导教师高喜峰 办学点负责人陆培毅 批准日期2011.7.3 学生张三 接受任务日期2011.7.3 注:1. 本任务书一式两份,一份院或系留存,一份发给学生,任务完成后附在说明书内。 2.“检查人签名”一栏和“指导教师批准日期”由教师用笔填写,其余各项均要求打印。

一、设计(论文)原始依据(资料)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之中,人们创造财富和社会福利的途径与方式已经由过去重复进行的生产活动为主,逐步转向了以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活动为主的模式。而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的、一次性的并涉及到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的过程,从而使得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控制这些风险,就会给项目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损失。可以说,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事件和问题的处理。 就建设工程项目来说,与其它行业相比,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工程建设投资方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从最初的项目投资评价到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通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耗时较长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并涉及对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协调。此外,这一复杂过程还受到大量外界及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加防范,就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时采取何种形式的组织结构,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和监督风险才能使投资企业更好的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对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风险管理(包括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导致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还很不完善。这也说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更快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企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借鉴。

公平理论――公平与公平感

公平与公平感 ——公平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 因现有生产线设备落伍,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田乳胶制品厂了解后决定从英国一公司引进了一条号称“世界前沿水平,全电脑控制”自动化生产线。 陈厂长请示公司,认为兵贵神速,应当机立断。经与该英商短期接触,以120万美元的高价达成购买协议。英方答应尽快供货,并派专家来现场指导安装调试,保证设备到货后四个月内达到设计水平,投入生产。 随后厂里静心挑选了配合英国专家工作的高工黄师傅、姜师傅和工作踏实,英语过关的小王。然而调试工作一开始便不顺利,许多重要部件远低于设计性能,如卷边机合格率仅10%上下,洗模机干脆不能运作等等。我方很快发现此台设备竟是从设计图纸转为实物的首部样机,设计意图虽想多用尖端技术,但考虑欠周或失误,到实践中检验,便破绽百出。英国专家使出浑身解数,也一愁莫展。眼看四个月限期将至,英方老板带上另一专家亲来支援。又经月余努力,未见起色。 英老板声称不堪负担,否则便将破产云云。我方据合同力争,然英方死皮赖脸,摊手耸肩,强行撤离。 厂班子研究认为如果与英方打官司,由于不熟悉国际诉讼,法庭相见,并无把握,且费用高昂,拖延时日,难以承受,而设备闲置,吃亏仍是我方,于是决定依靠本厂内部技术力量,自力更生,组建攻关组。黄工却以身体、精力不济推辞,可是姜工主动请战。连续一个半月,姜、王二人每天三班不下岗,六周下来,居然进展显著,许多难点都有不少突破,总产品合格率提高到60%,虽然距能实现盈利运行的80%成品率标准还有点差距,总是令人鼓舞的。 班子决定,给攻关组姜、王两人各发1000元奖金,其余组员各发500元,以资鼓励。陈厂长承认这奖金是显得少了点,但再多发又怕别人不服气。果然,很快就听到许多怪话: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xx大学课程作业 题目: 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笔者以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作为切入点,在本文中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形成因素、作用、以及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对该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不是一种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123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 (2)替代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1Richard I. Evans. Albert Bandura: The Man and His Ideas- 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 Hilgard Praeger,1989. 2金引丽.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 3顾佳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91——18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