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工程(第1-2章-12课时)

道路工程(第1-2章-12课时)

此讲完毕
上次课回顾
问题: 1.公路和道路的关系?公路的等级分类? 2.公路各等级分类之区别? 3.公路路基横断面图的组成?
黑 色 路 面
白 色 路 面
第二节 公路的平面线形
一、平面线形:是指道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
平面线形
公路平面
二、平面线形要素
1、直线 曲率为0的线形。 2、圆曲线 曲率为常数的线形。 3、缓和曲线 曲率为变数的线形。
细讲:高速公路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1-97)定义:专供汽车分
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定义:具有四个或 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
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
入,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公路。
一个完整的平面线形一般经过ZH(直 缓)—HY(缓圆)—YH(圆缓)—HZ(缓直)这 个过程
平面线型的常见组合方式



1.基本型 2.S型 3.卵型 4.凸型 5.复合型 6.C型
平曲线超高

1.设置超高的原因 2.超高横坡度的确定 3.超高的过渡。
平曲线的加宽

1、缓和曲线的作用 ①配合圆曲线完善线形,使得线形缓和、圆 滑,增加线形美观,有良好视觉效果。 ②行车缓和。有利于驾驶员操作方向盘。
2、缓和曲线的方程
r l A
2
o
回旋线起点切 线为x轴
式中: r —— 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 L —— 回旋线上某点到原点的曲线长。 A —— 回旋线重点参数,表示曲线变化缓 急程度。
圆曲线几何要素的确定

道路平面设计之道路平面线形

道路平面设计之道路平面线形

2 h
l
y
=
l3 6R lh

l7 336 ⋅ R 3lh3
l ―回旋线上任一点到 曲线起点的曲线长度
R―主曲线半径 lh ―缓和曲线长度
坐标原点在ZH、HZ
(4)在圆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公式
ϕm
=
αm
+
β0
=
90
π
⋅ ( 2lm + lh R
)
x = q + R ⋅sin ϕm
y = ΔR + R(1− cosϕm )
三. 缓和曲线
2、缓和曲线的选择
(1)缓和曲线轨迹特点:由直线驶入圆曲线 转弯时,其轨迹上的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与其行 程l(自转弯开始点算起)成反比,此轨迹方程 为回旋曲线方程。因此我国《标准》规定缓和 曲线采用回旋曲线。
三. 缓和曲线
(2)缓和曲线的一般方程式:
ρ ⋅l = C
(2-26)
为了设计方便,使量纲一致,故令A2=C,则
一. 直 线
断背曲线:互相通视的同向曲线间若插以短直 线,容易产生把直线和两端的曲线看成为反向曲 线的错觉,当直线过短时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 一个曲线,这种线形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且容 易造成驾驶操作的失误,通常称为断背曲线。
设计中应尽量避免。
一. 直 线
断背曲线
X 直线的计算
一. 直 线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5500 4000 2500 1500 600 350 150
二. 圆曲线
3、平曲线长度(curve radius)
(1)平曲线最小长度规定
① 从驾驶员操纵方便、行车舒适性以及视觉要求来 看,应对平曲线长度加以限制。

第二章 公路平面设计

第二章 公路平面设计

第二章公路平面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全超高,全加宽;缓和段及超高与加宽的过渡方式;以及缓和曲线、平曲线最小长度;平面设计要点及设计成果的表现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共10课时第一课时:圆曲线第二三课时:缓和曲线第四五课时:平曲线超高第六课时:平曲线加宽第七课时:行车视距第八课时:平面设计要点第九课时:平面设计成果第十课时:成果展示重点与难点:重点:1.最小圆曲线半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 2.缓和曲线要素3.超高和加宽的设计原理和方法难点:超高和加宽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教具准备:图表示例教学方式:讲授法课后复习及预习:复习:1、圆曲线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2、最小圆曲线、缓和曲线长度3、平曲线超高及加宽 4、超高的设计原则和方法预习:1、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规定2、影响纵坡的因素作业1、超高缓和段长度和加宽缓和段长度如何确定?超高方式有几种?2、 P62 8第一节概述公路线形的研究,主要是指道路中心线的空间线形。

为研究方便和直观起见,对该空间线形进行三视图投影。

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做路线的平面。

沿中线竖直剖切并展开构成纵断面线形。

中线上任一点的法向切面构成横断面线形。

公路线形的设计实际上是确定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线形的尺寸和形状,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向设计。

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在路线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

公路的平面线形,由于其位置受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公路从起点到终点在平面上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多直线段和曲线段(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合而成。

对平面线形而言,一般可分解为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因此我们对线形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要素的研究,同时对此三要素进行恰当组合,切合实际地在实地上的综合应用,以保证汽车在公路上能安全、顺适地运行。

怎样把直线和缓和曲线连接起来?如何保证汽车在平面上能安全、迅速、舒适以及经济地行驶?平面线形各几何元素的合理配置与计算行车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原理和方法即为本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路线平面设计

第二章路线平面设计
道路工程daolugongcheng21道路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原则22道路平面基本线形要素23道路平面线形设计24行车视距25平面设计成果第2章路线平面设计本章导读学习目标第2章路线平面设计?道路路线的定义?道路平面设计的重点了解道路平面线形的基本概念特点熟悉各种道路平面线形的设计原则与要求掌握道路平面线形的技术标准与设计行车视距的内容与要求及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中线
路线(route)的概念
1. 路线----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它是一条空间曲线。 2. 公路平纵横的概念 ①. 路线的平面----公路的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平面图(plan) ----反映路线在平面上的形状、位置、尺寸的图形。
②. 路线的纵断面----路线的中线在竖直面上的投影。
纵断面图(vertical profile map) ----反映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尺
路线平面 设计 2.1 道路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2.1.1 道路平面设计的概念
道路 路线
路线的平面
道路的平面线形
路线(route of road)
• 路线----指道路中线 。 • 线形----道路中线的空间 形状。
路线(route of road)
• 路线的平面(horizontal)--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 路线纵断面(vertical)--沿着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 • 公路横断面(cross-sectional)--中线各点的法向切面。
曲线半径curve radius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 2.最小半径的计算 3.圆曲线最大半径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
⑴.横向力系数μ 的确定 ①.行车安全 要求横向力系数 μ 低于轮胎与路面之间所能提供的横向摩阻系数f: μ值过大,增加了驾驶者在弯道行驶中的紧张。对于乘客来说, μ值的增大 ,同样感到不舒适,乘客随μ的变化其心理反映如下。 μ ≤f (3—2) ②.增加驾驶操纵的困难 当μ<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 轮胎产生横向变形,增加了汽车在方向操纵上的困难。 当μ=0.15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 ③.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 μ=0.20时,已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 μ当 的存在使车辆的燃油消耗和轮胎磨损增加。 当μ=0.35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 当μ≥0.40时,非常不稳定,有倾车的危险感。 ④.行旅不舒适 综上所述, μ 值的采用关系到行车的安全、经济与舒适。为计算最小平曲 线半径,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采用一个舒适的 μ值。研究指出:μ值的舒适界限, 由0.11到0.16随行车速度而变化,设计中对高、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

城市道路设计第二章PPT课件

城市道路设计第二章PPT课件
计等。
施工图设计
根据详细设计要求,绘 制施工图纸,明确各项
施工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市商业街改造项目,重点考虑 人行交通和景观设计,提升商业
氛围。
案例二
某市快速路建设项目,强调交通疏 导和土地开发,优化区域交通结构。
案例三
某市地铁接驳道路项目,结合地铁 建设,完善公交和步行系统,提高 交通可达性。
近代城市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 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道 路设计开始注重交通效率 和舒适性。
现代城市道路
现代城市道路设计更加注 重环保、可持续发展和人 行道的规划等方面,强调 绿色出行和人性化设计。
02
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素
道路线形设计
直线段设计
直线段是道路的基本组成 部分,设计时应考虑车辆 行驶的安全、舒适和经济 性。
舒适原则
城市道路设计应注重行车的舒 适性,合理控制车速、减少噪 音和振动,提高道路使用的舒 适度。
绿色原则
城市道路设计应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采用生态友好的材 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城市道路设计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城市道路
古代城市的道路设计主要 基于实用性和安全性,如 罗马帝国的道路网和中国 的驿道。
交叉口信号灯设计
根据交叉口的交通状况,合理设置信号灯,控制交通流,提高交叉 口的安全性。
道路排水设计
雨水排放设计
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放,防止路面积水。
污水排放设计
对于城市道路,应考虑污水的收集和排放,以保护环境。
道路交通设施设计
交通标志标线设计
通过合理的交通标志标线设计,提供 清晰明确的交通信息,指导驾驶者安 全行驶。

第二章+平面设计2-1~2-3

第二章+平面设计2-1~2-3

采用横向力系数来衡量稳定性程度,其意义为单位车 重的横向力,即
X v2 ih G gR
V2 ih 127R
2.横向倾覆条件分析
横向倾覆: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由于横向力的 作用,使汽车绕外侧车轮触地点产生向外横向倾覆。 汽车内侧车轮支反力N1为0。

倾覆力矩等于
或大于稳定力 矩。
4.最小半径指标的应用
4.最小半径指标的应用
(1)公路线形设计时应根据沿线地形等情况,尽量选 用较大半径。在不得已情况下方可使用极限最小半径;
(2)当地形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采用大于一般最小半 径的值;
(3)有条件时,最好采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4)选用曲线半径时,应注意前后线形的协调,不应 突然采用小半径曲线;

(2)曲率连续。其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一 点不出现两个曲率的值。

(3)曲率变化连续。其曲率的变化率是连续的, 即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率的值。


(二)平面线形要素
行驶中汽车的导向轮与 车身纵轴之间的关系: 1.角度为零: 2.角度为常数: 3.角度为变数: 汽车行驶轨迹线 曲率为0——直线 曲率为常数——圆曲线 曲率为变数——缓和曲线

圆曲线几何元素为:
α T Rtg 2 π L α R 180 α E R(sec 1) 2 J 2T L
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计算基点为交点里程桩号,记为JD, ZY=JD-T YZ=ZY+L QZ=ZY+L/2 JD=QZ+J/2
BACK
二、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 1.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力的平衡

(4)行旅不舒适
μ 值的增大,乘车舒适感恶化。 当μ <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

2-2-1 路线平面设计

2-2-1 路线平面设计

第2章 路线平面设计
第一节 概 述
2.1.1 程序功能 (1)平曲线计算 :曲线要素及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数据示例: (2)交点坐标计算 85,1000,1000 (3)保存计算结果 起点,0,4600,0,0,0,0 2.1.2 设计资料 1,0,5010.29,53.2706,500,100,100 平面设计资料:Pmsjzl.dat (用于计算平曲线、交点坐标) 2,0,5791.24,-67.5418,260,150,150 计算平曲线:交点桩号 (坐标),偏角,半径,缓和曲线长度 …… …… …… …… 计算交点坐标:起点方位角,起点坐标( x,y)
2.2.2 交点坐标计算
Xn=Xn-1+LJDcosφn-1 Yn=Yn-1+LJDsinφn-1


式中:Xn——JDn的X坐标(北坐标); Yn——JDn的Y坐标(东坐标); LJD——交点间距(JDn-1 到JDn间距); LJD=JDn - JDn-1 + Jn-1 φn-1——JDn-1的计算方位角 ; φn=φn-1+ξαn ξ——公路转向系数,右偏ξ=1,左偏ξ=-1。
'或Open "Pmsjzl.dat" For Input As #1 ' 或Open "c:\Pmsjzl.dat" For Input As #1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平曲线计算
第三节 程序设计方法及流程框图 1. 控制窗体设计 2. 程序设计 (1)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计算程序 (2)交点坐标计算程序 3. 浏览路径窗体设计
第三节 程序设计方法及流程框图 2.3.1 控制窗体设计

第二章 平面设计

第二章 平面设计

12
断背曲线
§2.2 直线
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当V≥60km/h时,直线≥2V(以km/h计)为宜 当V≤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特别困难四级15 m
注:当直线两端设置有缓和曲线时,也可以直接相连,构成S型曲线。
14
§2.2 直线
四、直线的运用《规范》
直线的运用应同地形、环境的协调相配合。采用直线 线形时,其长度不宜过长。 农田、河渠规整的平坦地区、城镇近郊规划等以直线 条为主体时,宜采用直线线形。 特长、长隧道或结构特殊的桥梁等构造物所处的路段, 以及路线交叉点前后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 双车道公路为超车所提供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
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
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a 直线与曲线连接效果图 a)不设缓和曲线 b)设缓和曲线
b
31
§2.4 缓和曲线
一、缓和曲线的作用与性质
(一)缓和曲线的作用
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 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 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 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29
§2.3 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与圆曲线半径 (五)圆曲线的特点
曲线上任一点都在改变方向,顺应地形变化。 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R=常数,故测设比缓和曲 线简便 小半径曲线视距条件差,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汽车在圆曲线上的行驶要受到离心力;在平曲线上行 驶时要多占路面宽。
30
§2.4 缓和曲线
∵α 很小, α ≈ tan α = ih sin
Gv 2 且F = gR
v2 ∴ X = F − Gih = G − ih gR
X v2 V2 µ= = − ih = − ih G gR 127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 2.1概述 道路是一条三维空间的实体,它是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等所组 成的线形构造物。一般所说的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 路线的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和缓曲线构成。路线设计是指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 几何尺寸的工作。为方便设计,路线设计分解为路线平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设计和路线横断 面设计,三者既相互配合,同时更要与地形、地物、环境、景观相协调。 直线具有距离短、方向明确、线形易于布的优点,可作为平原区的主要线形要素。但过 长的直线又易引起驾驶员的单调和疲劳, 出现过高的车速,因此有必要避免使用过长的直线, 并注意与地形、地物、环境相适应。 在平面线形上,圆曲线是使用最多的基本线形。 圆曲线在现场容易设置, 可以自然地表 明方向的变化。采用平缓而适当的圆曲线,即可引起司机的注意,又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 圆曲线具有一定的半径,在透视图中的形状为椭圆。 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在不同半径的两圆曲线之间,采用曲率半径不断变化的缓和曲 线以适应汽车驶轨迹。 缓和曲线的作用是缓和人体感到的离心加速度的急剧变化, 且使驾驶 员容易做到均匀的操作方向盘,提高视觉的平顺度及线形的连续性。 缓和曲线的曲率从为零 渐渐地向某一定值变化,使圆曲线与直线平顺地衔接。 五洲大道立交设计平面图见图 2-1

图2-1 2.2五洲互通立交主线设计

互通式立交范围内有较多的出入口, 主线应有足够的视距,以保证驾驶员作 出准确的反应和判断,确保行车安全,为此,立交范围内主线的平曲线半径、竖 曲线半径、最大纵坡较主线标准段有更高要求。 1. 平曲线半径

互通式立交范围的主线平曲线半径如果太小,设在曲线外侧的匝道出入口, 以及加减速车道与主线的横坡值相差较大, 影响驶出驶入车辆的安全,超高过渡 设置也有困难。因此,互通式立交的主线横坡应尽量控制在 3%以下。设计车速 比较低时(50km/h或60km/h ),可适当放大到4%-5%,并据此计算平曲线半径 的允许值。 2. 竖曲线半径

互通式立交全部设在主线的大半径凹形竖曲线半径之内时, 驾驶员可清晰的 辨认出立交位置,作出操纵判断。当立交设在主线小半径的凸形竖曲线之内或以 后时,立交就可能全部或部分被遮挡,因此,立交范围内凸形竖曲线半径应达到 一定值,以保证足够的视距。 3. 最大纵坡

交通事故与主线的纵坡有很大关系, 立交范围内主线纵坡过大,会严重影响 行车安全;互通式立交下坡坡度较大时,对驶出互通式立交的汽车减速不利, 其 结果将由于车速过大,车辆在驶出主线时易失去控制和稳定性;上坡坡度较大时, 驶入主线的汽车不易加速,这不仅要延长加速车道的长度,而且即使加速车道长 度得到保证,当大型车速还未增加到规定速度就与主线汇流, 也会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主线的最大纵坡应规定在适当范围内。 4. 互通式立交范围内主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主线技术指标采用如表 2-1所示。 表2-1互通式立交交叉范围内的主线技术指标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最小圆曲线半径(m) 一般值 2000 1500 1100 500

极限值 1500 1000 700 350 最小竖曲线半径(m) 凸形 一般值 45000 25000

12000 6000

极限值 23000 15000 6000 3000

凹形 一般值 16000 12000 8000 4000

极限值 12000 8000 4000 2000

最大纵坡(%) 一般值 2 2 3

4.5( 4)

最大值 2 2

4( 3.5) 5.5( 4.5)

注:当主要公路以较大的下坡进入互通式立体交叉, 且所接的减速车道为下 坡,同时,后随的匝道线形指标较低时,主要公路的纵坡不得大于括号内的值。

本互通立交设计的主线线型为直线一缓和曲线一圆曲线一缓和曲线一直线, 里程桩号为 K7+628.284-K9+300.113 ,全场 1671.829km,路面宽度 24.5m,双向 4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 80Km/h,设计公路等级标准为一级。

圆曲线半径为1000m,满足最小圆曲线半径要求。凸形竖曲线半径为 6000, 凹形竖曲线半径最小取值为 7000m,最大取值为10000m,均满足最小竖曲线 半径要求。纵坡的最大取值为 3.912%,满足满足最大纵坡要求。 由上可得,本互通立交主线设计均满足表 2-1中技术指标要求,符合实际工 程规范要求。 五洲互通立交的直曲转表如表 2-2所示。 表2-2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第1页 共1页 交 坐 占 八、、 曲 素 线 值 要 (m) 曲 线 桩 主 号 占 八、、 直线长度 及方向 交 交 转 第 第

备 -一- 计

八、N E 占 八、角 半 缓 缓 切 曲 外 校 第一 缓 曲 缓 第二 直 交 算

( X ( Y 桩

号 和 和 正 值 缓和 和 线 中 和 缓和 线 占 八、、 方 注

号 值 径 曲 曲 线 线 距 曲线 曲 占 八、、 曲 曲线 段 间 位 ) ) 线 线 角

终 起 占 八、 占 八 或 或 长 距

线 线 长 长 起 圆 圆 终 (

长 参 曲 曲 ( 占 占 m

度 数 度 度 线 线 m

) 起 终 )

占 八、 占 八 1 1 1 1 1 2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13 14 15 16 17 8 9 20 1

32 50 K 37 09 2 3 J 65 90 0 7 2 39

D 0. .5 + 1 5 O

0 95 66 00 39

0 7 6 8 6

!

2 3 8 36 O 6 4 H

5 1 7 1 8 2 32 50 K0 / 1 5 0 0 0 K0 K0 K0

37 11 1 3 7 3 4 J 90 98 +3 0 5 3 2 5 K0+2 +3 +3 +3 K0+3 6 2 42

D 1. .4 25 1 0 0 8 6 2 0 71.8 01 25 49 79.5 9 3 O

1 68 28 .6 0 1 4 7 7 1 37 .8 .6 .5 13 37 84 2 3 9 37 75 13 / 4 1 H 2 7 6 9 1 0 37

( 2 8 2 .2

1 9 Y 8 2 H

) 32 50 K0

38 14 J 21 84 +7

D 2. .9 48 2 93 13 .6 95 9 1

2.3五洲互通立交匝道设计 匝道是互通式立交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 的连接到。匝道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立体交叉的功能、 行车安全和工程投资等。 因此,匝道设计应根据确定的立交等级、规划交通量及通行能力,进行合理的布 置并采用合适的标准 1匝道相关设计参数: 表2-3匝道相关技术参数指标 匝道设计车速

(Km/h ) 80 70 60 50 40 35

圆曲线 最小半径 (m)

一般 值 280 210 150 100 60 40

最小 值 230 175 120 80 50 35

回旋线参数A(m) 140 100

70 50 35 30

回旋线长度(m) 70 60 50 40 35 30

单车道超高渐变率 1/N 250 235 225 200 150 150

双车道超高渐变率 1/N 200 185 175 150 150 150

匝道本身停车视距 (m) 135 120 100 70 45 35

注:匝道设计中线为旋转轴;表中所列半径均是按照最大超高 4%的情况下,针对行车 舒适所取的横向力系数取值而计算确定。 匝道超高渐变率:具体取值参见规范 P64表11.3.5-1。 分流鼻处匝道平曲线最小曲率半径: 主线设计车速(Km/h ) > 120km/ h 曲率半径(m) >=350m

注:超车加宽匝道虚、实出口需均满足曲率半径大于 350m。 视距要求:主线分流鼻前主线应满足的识别视距 460(350)m。 超高坡度:不大于 4% ; 超高渐变段长度:取 5的整数倍; 加宽:当单车道环型匝道半径小于 72m时要进行加宽,58〜72m时加宽0.25m。由于 主线范围内硬路肩全采用 3m宽度,那么匝道出、入口处主线和匝道硬路肩将会 有错位,

在匝道范围内完成宽度渐变。以上渐变率取 1: 30,渐变长度取5的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