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未来土地利用发展规划的趋势(精)

未来土地利用发展规划的趋势土地利用规划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涉及到土地价值高低的问题,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发展规划的趋势是如何的?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所有的内涵、本质、目标等研究和探索,未来土地利用发展规划的趋势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社会日趋全球化,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时,土地利用规划已经成为防治市场失灵,对土地配置实行宏观调控,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必要工具。
徐惠认为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由“理论”与“方法”两大车轮的推动。
将规划仅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或政府的政治行为,或者是将规划仅作为一项工程技术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土地利用规划作为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工程技术等交叉的边缘性综合学科,与特定国家、地区、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制度以及基本国情、文化背景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时代性和区域性。
这样,不同政治经济体制因素影响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因此,徐惠认为根据本地的实际,选择什么样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如何运用规划运行机理提高规划绩效等问题,已成为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3、徐惠认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应在借鉴国内外规划理论、方法和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面对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的现实,深入开展土地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划模式研究,以及系统分析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博弈论、利益均衡理论、弹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控制理论和制度经济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深入开展多目标决策、灰色系统控制、系统动力学等现代模型技术,以及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等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逐步形成土地利用规划自己特有的理论与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需要在现有的发展前提下,利用与高科技的结合,更快更好的制定出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空间很大,节约土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在未来将会成为重点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例如,有些研究只了单一的土地资源类型,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土地资源; 有些研究则只了土地资源的数量,而忽略了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状况等方面的 问题。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国外的土地资源调查现状,而没有 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的 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梳理和评价。具体来说,我们将搜集和整理国内外 相关文献,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资源调查现状及其成因,并通过对比分析 的方法,总结出其中的优劣和不足之处。此外,我们还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 访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 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引言
土地利用和耕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 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土地利用和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对土 地利用和耕地资源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次演示旨在综述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3、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 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广泛应 用于土地利用管理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评价、规划 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遥感技术和GIS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 土地利用数据的快速采集、分析和处理,提高土地利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结果与讨论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存 在差异:
1、目的:国内外的土地资源调查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 用土地资源。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 如,发达国家更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则更 注重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模型)

来稿日期:1998210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王秀兰 包玉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1 引言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

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CA-Markov模型(Cellular Automata–Markov)是一种常用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的方法。
它将细胞自动机和马尔可夫模型相结合,通过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和规律,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状态。
CA-Markov模型能够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解为元胞级别的决策过程,并且能够考虑空间相关性和时间序列特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首先,建立CA-Markov模型需要准备的数据包括起始时期的土地利用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转移规则和转移权重等。
起始时期的土地利用状态可以通过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包括不同类型土地的空间分布和面积信息。
转移概率矩阵反映了不同类型土地在不同时期之间的转换概率,可以通过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分析得到。
转移规则描述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可以通过专家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多因素分析得到。
转移权重则是指各类型土地转换的可能性大小,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理论,可以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计算。
其次,基于CA-Markov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设定与调整。
模型参数包括模拟时期的时间步长、模拟区域的空间分辨率、模型的迭代次数等。
时间步长确定了模拟结果的时间尺度,空间分辨率影响了模拟结果的空间尺度,迭代次数则决定了模型模拟的精度。
模型参数的设定和调整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模拟与预测结果。
最后,基于CA-Markov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的结果可视化呈现和分析评价。
许昌市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西北部为低山丘陵 , 最高海拔 15 . 中部和东部是 106 m;
黄 淮 冲积 平原 , 最低 海拔 5 .m, 面坡 度为 2 6 , 04 地 .‰ 平
均海拔 7m。该 区属 于黄 淮 流 域 , 候 为 北 暖温 带 半 4 气
湿 润季风 气 候 区 , 平 均 气 温 1 .  ̄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年 4 3C, 76 m, 0 r 年平 均相对 湿度 7 %。全 市土壤 划 分 为棕 壤 、 a 1
Ke r s l n s u c s ln f z f n o t  ̄ e l c t n Xu h n i y wo d :a d r o re ; d u  ̄ a o ; p n zd al a o ; c a g C t e a i i i o i y
土 地利 用优化 配置 是实 现土 地资源合 理利 用和 可 持续 发展 的重 要途 径和 手段 。科学 的土地 利用优 化 配 置 能充 分发挥 土地 利用 潜力 , 提高 土地 聚集效应 , 保持
土地 生态 系统 平衡 , 实现 土地 的可持 续利用 , 促进 区域 经 济快 速发展 ] 。土 地 利 用结 构 优 化 涉及 到 社会 、 生 态、 技术 和经 济 的问题 , 前人 已做过 较多 的研究 [l 2。有
许 昌市辖 3县 ( 昌县 、 陵 县 、 城 县 ) ( 许 鄢 襄 2市 禹州 市 、 长葛市 ) 区 ( 1 魏都 区)总 面 积 4 t a t 0 Ii d a o ain o ln eo re a e ̄ p r n r be i ep o e so  ̄ sr c : Iz l c t f a d rs u c 8w t le l o s h ot t o l a p m t rc s f nh z. n T eo t a ip s in o ln t i- si . h pi l s o io f a d ui z t o m d t l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2.1 研究内容 (3)1.2.2 研究方法 (4)第二章:农业资源现状分析 (4)2.1 农业资源种类与分布 (4)2.2 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5)2.3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5)第三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框架 (6)3.1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6)3.1.1 概念 (6)3.1.2 内涵 (6)3.2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与目标 (6)3.2.1 原则 (6)3.2.2 目标 (6)3.3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依据 (7)3.3.1 资源经济学理论 (7)3.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7)3.3.3 农业区位论 (7)3.3.4 农业发展理论 (7)第四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与技术 (7)4.1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7)4.2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8)4.3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8)第五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政策体系 (9)5.1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概述 (9)5.2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政策体系构建 (9)5.2.1 政策目标 (9)5.2.2 政策内容 (9)5.2.3 政策手段 (9)5.3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实施与监管 (10)5.3.1 政策实施 (10)5.3.2 政策监管 (10)第六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案例分析 (10)6.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10)6.2 案例一:某地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践 (11)6.3 案例二:某地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践 (11)第七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效益评价 (12)7.1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2)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2)7.1.2 指标体系构成 (12)7.2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效益评价方法 (12)7.2.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12)7.2.2 主成分分析法(PCA) (12)7.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13)7.2.4 灰色关联分析法 (13)7.3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效益评价实证分析 (13)7.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13)7.3.2 评价结果分析 (13)第八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风险分析 (13)8.1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风险类型 (13)8.1.1 自然风险 (13)8.1.2 经济风险 (14)8.1.3 社会风险 (14)8.1.4 技术风险 (14)8.2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风险识别与评估 (14)8.2.1 风险识别 (14)8.2.2 风险评估 (14)8.3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风险防范与控制 (14)8.3.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4)8.3.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4)8.3.3 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 (14)8.3.4 增强农业保险功能 (15)8.3.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5)8.3.6 提高农民素质和参与能力 (15)第九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国际合作与启示 (15)9.1 国际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经验借鉴 (15)9.1.1 概述 (15)9.1.2 发达国家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经验 (15)9.1.3 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经验 (15)9.2 我国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国际合作现状 (16)9.2.1 概述 (16)9.2.2 政策交流 (16)9.2.3 技术合作 (16)9.2.4 项目合作 (16)9.3 我国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国际合作策略 (16)9.3.1 加强政策交流与合作 (16)9.3.2 深化技术合作与交流 (16)9.3.3 扩大项目合作范围 (16)第十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施策略与建议 (17)10.1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施策略 (17)10.1.1 强化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 (17)10.1.2 制定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规划 (17)10.1.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7)10.1.4 创新农业资源管理机制 (17)10.2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建议 (17)10.2.1 完善农业资源政策体系 (17)10.2.2 加大农业资源投入力度 (17)10.2.3 强化农业资源政策宣传和培训 (18)10.3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未来发展趋势 (18)10.3.1 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18)10.3.2 农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18)10.3.3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国际化 (18)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其资源优化配置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中国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罗惠;胡守庚;吴思【摘要】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促进新时代下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从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我国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日趋成熟,涉及范围广,但由于其引入国内不久,仍存在诸如尚未形成统一理论指导、尚处于描述-解释阶段等不足,对此,后续研究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1)强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政策制定与完善的理论支撑作用;(2)完善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研究框架;(3)充分挖掘新时期土地利用转型内涵,完善土地利用形态表征体系;(4)强化土地利用转型效应综合评价的定量化研究.【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9(032)003【总页数】10页(P65-74)【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综述;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作者】罗惠;胡守庚;吴思【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1;F062.10 引言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载体的角色,通过土地利用映照出社会的种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现如今正处于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攻坚期,也赋予了土地利用更高标准的要求。
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社会效益卓效提升的同时,忽略了土地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区域差异性,导致快速非农化、耕地退化、土壤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频繁发生,限制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专题 论 述
土 地利用变化研穷t 1 及展望 8 ̄ .
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 刘 虹
[ 摘 要] 文综合叙述土地利用 、 本 土地覆被 变化研究的现状 , 并展望 了未来土地变化科学研 究的方向, 以进一步加强我 国的土地变
化 科 学研 究 。
[ 关键词 ] 土地利用 研 究现状 土地利用 / 土地覆 被变化(U C是全球 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LC ) 和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 因, 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 的研究重点。 是 人类活动作用于 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历史 时期土地覆被变化 的最直接和最重要 的驱动因子 , 因此 ,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 其趋 势有助 于环 境 和 发 展 的综 合 决 策 。 1国 内外 研 究 进展 11 . 国外研究进展 早在 2 世纪 9 年代以前 , 0 O 开展了一些土地利用 变化的研 究, 例如 利用 Makv随机过程分 析方法对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的分析 , ro 对农业土 地利用方式转化的分析等 。这一阶段 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着眼于土地 利用本身的规划和管理 。 进入 2 纪 9 0世 0年代 ,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逐 渐深化 ,着眼于土地动态的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研究引起科学 界的重 视, 分别被“ 全球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B ) 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 划” ( P和“ G ( P列入核心研究区域( I ) HD 冷疏影 等 ,9 9 , 中 , 19 )其 土地利用 / 覆被 变化 与其它全球环 境变化的关 系是核心 问题 ,而 自然和社会 经济驱 动因 子—— 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覆被 变化——环境效应系统 的机制是研 究重点( 秀彬 ,9 6。19 年, 李 19 ) 9 5 上述两组织发布 了《 土地利用 / 土地覆 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 。针对土地利用 , 土地覆被变化 , 该计划提 出了 三个研究重点 : 土地利用 变化机制 、 土地覆被 的变化机 制 、 区域和全球 模型。 1 4年联合 国环境署 N P 9 9 D ) 了以东南亚 为研究 区的“ 启动 土地 覆被评价和模拟”L A 项 目;9 5年 国际应用 系统研究所开展了“ (C M) 19 欧 洲和北亚土地利用 , 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研究 ;9 6 19 年美 国开展北 美洲 土地覆被变化 的研究 , 同年 , 欧盟也推 出了欧洲的 L C U C计划 。此外 , 日 本等其他国家和地 区也开展了诸如“ 为全球环境保 护的土地利 用研究 ” 等一系列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项 目研究 ,并且在一些领域 已经 取得 了重大进 展( 李秀彬 ,9 6。这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研 究的特 点是 1 9) 注重 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 ,尤其对气 候变化 和痕量气体排放 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 目的是为理解土 地覆被变化机制和建立全球动态模 型提供依据 。 l 1 . 内研 究进 展 2国 长期 以来我 国进行 了许多 L C U C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主要是为 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 在土地利用调查 、 规划 、 基础理论研究 、 基础图件编 制和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 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 。 尤其是“ 五” 八 以来 , 农业部 、 林业部 、 国土资源部 、 中国科学 院、 国家海洋局等单位在土地利 用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分类体系 ; 完成了全国 l 10万的土地利用 、 :0 土 地资源 、 草场资源等系列图件 ; 在利用遥 感和地 理信息 系统技术监测资 源和环境的动态变化方面 ,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例如中国资 源环境宏 观遥感研究 、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等。近十年来 , 我国开展了一 系列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工作重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对 国外研究动 向和研究成果 的介绍 ,即对土地利用 , 土地覆被 变化的国 际研究动 向的阐述以及对土地 利用动 态变化研 究模型研 究方法 的总 结; 第二 、 土地利用 / 土地覆 被变化驱动力研究 以及土地利用 , 土地覆 被的建模研究 ; 第三 、 利用遥感影像对 土地利用与 土地覆盖的监测分析 研究 ; 四、 第 土地利用 / 土地覆被变化研 究的数 据库的构建 ; 第五 、 土地 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研究 。 国外相比, 国的土地利用变化研 与 我 究侧重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 响的研究 。 我 国学者在借鉴 国外相关研究 的基础上 , 了多项研究成果。 取得 刘 纪远等(9 6 在 中国科 学院“ 19 ) 八五” 重大应用项 目“ 国家资源环境遥感 宏观调查与动态分析” 的基础上 , 对中 国的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和 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进行 了大量 的研究 ;南京大学顾朝林教 授与地理所甘 国辉研究员 (9 9 结合城市地 理的研究 , 19 ) 探讨 了城市边 缘 E+地利用变化的驱 动力机制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岳大祥研究 x 员采用景观动态原理对 土地利 用与土地覆被 的驱动 因素进 行了研 究 ; 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 等(0 0 在土地利用 / 20 ) 土地覆 被变化对农业 生态系统影响机理及陆地表层人地系统动力 学方面进行 了研究 ;陈佑 启等 (o o 探讨 自 2o ) 然环境 的变化 如气 候变化 、 生态群落 的变化等在很 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空间格 局 , 人类 的需求及其活动 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影响则是广泛而深 刻的 ; 北京大学蔡运龙教 授 (O 1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 生产带来的影 响研究 , 2O ) 对土地利 用, 土地覆被变化所引起的社会 经济领域问题 以及如何实现土地利用 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 了探讨。李秀彬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 傅伯杰 研究员 (0 2 通过对 土地质量 的研 究 , 20 ) 探讨 了土地利用 , 土地 覆被变化 的机制 , 以及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机制。 这些研究活动对于推动 我国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 ,促使我国的土地 利用研究工作与世界全 球变化研究相衔接发挥了积极作用 。 2当前 研 究 的 热 点 问题 21L C . U C动态信息 的获取方法研究 , LC U C研究 目 面l 前 临的最大困难是数据 问题 。 具有 多光谱与多时相 特征的遥感 (s R) 是当前获取 L C 信息的工具。但在实际工作 中 , UC 有一 定误差 , 使得对 常用资源卫星影像( 、 中 小比例尺) 判读结果不尽如人意 ; 另外 , s R 无法正确反映 因权属划拨所引起 的用地类型改变( 该地块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吕春艳1 ,2 , 王静1 , 何挺1 , 宇振荣2(1.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35 ; 2.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100094)摘要: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于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介绍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及GIS 综合优化模型等,并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分析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系统化、机理化、精确化、实用化。
关键词: 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 模型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88X(2006) 02 —0021 —06 中图分类号: F301. 23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非农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根据土地的特性,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搜集大量数据, 工作复杂而艰巨,可通过对模型有关方面的合理减化,减少相应数据的收集工作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定量研究已成为当前生态经济与管理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1 —6 ] ,本文综述性分析总结了各类研究典型模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深入研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持续拟合与决策过程。
构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需要采用多学科的多种方法论,包括动态模拟、数学规划、系统动态学、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模方法,了解其研究现状。
1. 1 线性规划方法线性规划方法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求解很多方面问题的能力,除了解决一些线性问题之外,通过使用对数法等方法还可以解决一些非线性的问题。
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可以优化地块尺度和区域尺度上的土地资源[3 —5 ]。
如LUAM( The Reading Land Use Allocation Model)模型(LUAM 结构图如图1) ,是一个采用线性规划法构建的模型,在该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政策、市场、经济等因素对农业用地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从而实现农业利润最大化[6 ]。
刘彦随(1999) 依据三峡库区土地资源适宜性特点,综合考虑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经过设置变量、确定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和形成方案等4 个环节,寻求各类用地之间的最佳比例与组合方案的过程[7 ]。
图1 LUAM结构线性规划方法虽然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模中,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它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优化目标及其限制条件,也无法考虑一些难以量化的因子,因此计算出来的最优方案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8 ]。
1. 2 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对于模拟大型非线性动态多重反馈系统能力很强,具有不同于线性规划和其它方法的能力。
目前,系统动力学方法已用于区域和国家尺度上的土地资源配置建模中。
如赵小敏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土地—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通过描述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及各业用地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模拟各业用地的发展趋势,得出适应各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土地利用决策方案,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动力学模型是用于土地—社会—经济系统,用于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9 ]。
赵庚星等通过系统动力学原理、方法和模型对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土地利用系统的模拟,得到了较好的模拟结果,并由此确定了适宜的土地利用发展方案[10 ]。
基于土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世界动力学”模型和ECCO ( En2 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 模型,建立了土地资源系统的动态模型,既可以模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连性,又可以用来模拟在各种发展条件策略下,人口增长与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
此外,系统动力学模型还广泛应用于土地生态设计、作物布局设计、种植业、林业、水土保持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中。
系统动力学方法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结构—功能模拟方法,强调系统结构分析,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小,具有操作灵活,可塑性强的特点,既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也可以回顾系统历史行为,比较容易反映非线性和延期反应等用数学形式难以表达的过程。
研究表明,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方法解决土地利用配置中的问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1. 3 多目标规划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下,多目标规划方法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模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多目标规划方法应用系统方法的多目标决策理论优化用地系统,具有多目标性、多方案的特点,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标准选择比较满意的优化配置方案,提高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的科学性。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地反映决策者的愿望,给决策者提供期望的最佳目标。
Wang Xinhao 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研究流域尺度上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见图2) ,并且提出了环境和经济优化目标下土地资源配置方案,为当地土地资源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11 ]。
郑新奇先生研究了无棣县耕地结构优化问题,首先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面积控制,在此基础上他借助Are/ Info 和Map Info 等信息工具,实现耕地优化配置的自动化[12 ]。
周宗丽先生等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应用L P —SD 方法,把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分为全县土地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3 个层次,分别进行优化,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出了优化方案和对策[13 ] 。
多目标规划模型处理问题更符合实际,具有积极的生产应用意义。
土地资源的利用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因此多目标规划模型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2 IFMOP 方法框1. 4 灰色预测方法线性规划模型是静态模型,无动态可言,而且还常常无解,不能适宜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发展变化的要求,而其它的一些规划方法在解决实际困难时算法实现比较困难。
在这方面,灰色预测方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康慕谊等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研究了区域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
他通过分析研究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各种因子,并预测未来各业用地需求及其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模拟出典型土地利用方案,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出了基于综合效益及可行性的最优土地利用决策方案[14 ] 。
1. 5 结合GIS 的优化方法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既包括了数量分配,还包含空间布局的问题,而且它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核心。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解决了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化,但是规划人员和土地管理者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土地资源利用和决策过程中分析空间数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将数学方法和GIS 功能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数量上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成为了相关人员的研究热点,推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研究的发展。
GIS 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分配,主要是因为: (1) 有自己数据格式的独立系统;(2) 使用共同数据格式的松散耦合; (3) 使用宏语言的紧密耦合模型; ( 4) 由GIS 卖方支持的完全整合[18 ]。
综观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绝大多数GIS 与数学模型的整合都是通过交换数据文件来实现的,这种整合属于松散耦合范畴,通常需要人为干涉,这种方法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自动化过程是一种障碍[19 ] ;所谓紧密耦合的方法就是使用共同的用户界面将GIS 与数学模型连接起来,这种耦合对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系统,但实际上GIS与模型要素仍然是独立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紧密耦合。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模中更多地应用了GIS 的功能,实现了土地资源在数量上、空间上的合理分配,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有效。
Wang Xinhao 等运用多目标规划方法与GIS 相结合建立了GIS/ IFMOP 综合模型,研究在流域尺度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该模型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出未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再用GIS 模型将结果配置到合适的空间位置。
GIS/IFMO 模型不仅综合了多目标规划模型和GIS 的强大功能,而且其重要的优点在于将不确定因素和决策者的愿望加入到配置过程,这样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在配置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整。
这种模型有利于环境规划和管理者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11 ]。
Fuhu Ren 构建了GIWIN - LRA 模型,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规划人员懂得如何利用GIS 支持规划决策。
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将GIS 的功能与决策过程结合起来,使空间数据可以通过GIS 的技术功能直接服务于土地资源的管理者[15 ]。
Chuvieco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与GIS 模型结合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在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ULAM(Urban Landuse Allocation Modeling) 模型是将土地资源配置模型与运输模型结合起来,主要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目的是实现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城市土地利用的自动化配置过程[17 ]。
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发展趋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缓解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土地资源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从侧重于数量分配到数量和空间上的优化模型,从实现土地利用系统效益最大化到生态、社会、经济多种优化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